基于三种理论路径看微博客与社会的关系

合集下载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微博客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情绪和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微博客上,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自己的心情和观点,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而这些微博客中的情绪信息,被研究者们发现可以揭示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一些趋势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方法,并探讨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测量微博客中的社会情绪。

研究人员通常采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的方法对微博客中的情绪进行测量。

文本挖掘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和分析大量文本数据的技术,可以从海量的微博客数据中提取情绪相关的信息。

而情感分析则是一种将情感因素与文本内容进行关联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情感词汇的频率和情感强度,可以量化微博客中的情绪状态。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们可以获得微博客社会情绪的量化指标,比如情绪词频、情绪极性等。

基于上述的测量方法,研究人员对微博客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会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社会风险的感知程度,包括对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等的感知。

研究发现,微博客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一些社会风险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微博客上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担忧、恐慌等。

这些情绪的表达可以作为社会风险事件的反馈,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风险的感知和关注程度。

另外,微博客社会情绪与风险决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风险决策是指人们在面临风险情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研究发现,微博客社会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风险决策。

在情绪高度激动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冒险和冲动的行为,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加保守和谨慎。

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因为社交媒体的特点使得用户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微博客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浅谈微博传播的社会效应

浅谈微博传播的社会效应

浅谈微博传播的社会效应作者:王德辉魏霞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7期【摘要】微博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新时代。

微博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兴起一股微博热。

本文从传播学的“5W”模式探讨微博传播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5W”模式微博社会效应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缩略形式,是继博客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媒体,也是自媒体时代的新宠儿。

任何一种媒介的兴起,都是以传播学理论作为支持。

本文从传播学“5W”模式探析微博传播产生的社会效应。

一、传播者:羊群效应微博的传播者,即信息发布者。

微博突破了网络技术壁垒,达到了无需技术就能驾驭微博的新阶段。

任何一个人只要你会上网,就有可能成为微博的信息传播者。

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是信息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等多重身份,凸显双向传播的特色。

微博的发展,打破了媒体传播专业化的现状,淡化了对传播者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降低了传播的门槛,也加速了草根阶级传播者的泛滥。

顷刻间,受具有公信力、号召力、个性化的草根明星的影响,扩大了草根阶级传播者的队伍,形成了跟风心理,引领了微博传播热。

微博的信息发布者,草根阶级——他们虽专业技术基础弱,但有广泛的信息渠道与受众基础,草根阶级以其自身庞大的群体加上内在的对信息的猎奇心理,从众行为使微博热持续升温。

微博信息主宰者,对信息的发布多数符合其内心价值取向与心理偏好,有着相同的心理感受,使微博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新宠儿。

二、传播内容:晕轮效应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与传播平台,用户以手机、电脑为平台,发送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文字信息、图片、音频和视频,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的与他人分享各种信息。

微博的传播内容随意性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从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来看,微博传播内容话语权碎片化特点使得个人观点容易升华为公共议题。

从传受者心理角度分析,微博热的传播内容能引起社会共鸣,主要来源于多数人对社会事件初步认知的判定。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摘要: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其中微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本文基于兴趣关注行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用户兴趣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1. 引言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在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微博,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信息分享性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用户在微博上不仅可以获取各类信息,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话题、人物、事件等,通过跟随、转发、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

这使得微博成为了研究人们行为和交流的重要数据源。

2.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用图论来探究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之间的关注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交关系的体现。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关注关系对用户行为和意见的传播、社交影响力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

3. 数据收集和处理为了深入了解微博用户的关注兴趣,本文选择了一组用户关注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微博API,我们获取了一定数量的用户关注数据,包括用户ID、所关注的用户ID等信息。

然后,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剔除其中的异常值和缺失值,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4.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网络结构通过对关注数据进行网络分析,我们发现微博用户关注兴趣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这个网络中,用户即节点,关注关系即边。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节点的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指标,来了解用户在兴趣关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

5. 微博用户兴趣关注的社群结构在兴趣关注网络中,用户之间不仅存在着直接的关注关系,还可能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兴趣联系。

通过社区发现算法,我们可以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社群或群体,便于更好地理解用户之间的兴趣关联。

这些社群可以代表某一类特定兴趣的用户群体,也可以反映某些兴趣之间的关联和相似性。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是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

这三个理论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首先,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为社会提供了信息传递、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

它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广告等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大众,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此外,大众传媒还提供了各种娱乐节目,这有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提供休闲和娱乐的机会。

由于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它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整合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然而,结构功能主义也指出,大众传媒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信息选择的偏见、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这些问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冲突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维护社会的统治者的权威和利益的工具。

冲突理论强调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和不公正性。

它认为媒体在报道和宣传中存在着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导向,大多数的媒体资源都被少数具有经济和政治权力的统治者控制。

这种不平等的控制权使得统治者能够塑造和掌握公众的舆论和意识形态,从而维持其统治地位。

冲突理论还指出,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商品化也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它使得新闻报道和节目内容更多地追求商业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

最后,符号互动主义从个体和互动的角度来看待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对符号和意义的互动来构建社会的现实和认知。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和意义传达和塑造社会的观点、价值观和文化。

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节目通过引发人们的共鸣和互动,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大众传媒也通过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观点和经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符号互动主义还强调个体在对待大众传媒时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不仅是接收媒体信息的被动对象,而且能够通过选择和解读媒体信息来主动塑造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行为。

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研究

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研究

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微博平台之一,其海量的用户数据以及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为研究社会关系、用户行为、话题热度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研究进行探讨。

一、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基础原理微博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通过用户之间互相关注来建立,同时用户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等操作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针对微博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一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建立用户关系矩阵。

将用户之间的关注行为转化为用户关系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用户之间的关注情况。

2、求解用户近邻矩阵。

根据用户关系矩阵,可以求出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每个用户的近邻矩阵,用于表示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强度。

3、进行社区发现分析。

将用户近邻矩阵输入到社区发现算法中,可以自动将用户划分为若干个社区,从而为用户分类、行为分析等提供依据。

4、计算用户中心性指标。

通过计算用户中心性指标(如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可以分析用户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应用场景基于微博数据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用户分类分析。

通过对用户社交行为和社交网络进行分析,可以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活跃用户、潜在用户、新用户等,从而为精准营销和用户管理提供依据。

2、舆情传播分析。

通过分析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路径和影响力,进而对舆情的发展趋势和传播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

3、社会关系网络优化。

通过对微博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社会网络存在的问题,比如社交黑洞、孤立用户等,从而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

三、微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局限性尽管微博数据庞大、分类丰富、更新快速,但其社会关系网络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数据采集和处理难度较大。

[微博客流行的学理思考]法理思考

[微博客流行的学理思考]法理思考

《[微博客流行的学理思考]法理思考》摘要:摘要:微博客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具有重要的媒体价值,但是,在已经有博客、SNS等丰富的网络应用的情况下,微博客依然能迅速流行开来,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此外,一些采用开放平台的微博客网站还允许用户通过第三方软件发布微博客,比如Twitter就允许用户通过MSN、ICQ以及其他第三方客户端发布消息摘要:微博客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具有重要的媒体价值。

本文首先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三个方面对微博客的传播形态进行了分析,继而从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产品运营几个角度探究了其迅速流行的原因,最后对微博客的传播学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微博客 Web2.0 网络传播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总是以层出不穷的创新来拓展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渠道,满足人们的信息发布与获取需求,微博客是最近流行的一种新形式。

所谓微博客,也称即时博客,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与博客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形式上更加简短,思想内容上更加琐碎,国外的Twitter,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豆瓣广播等都是典型代表。

作为网络媒体的新发展,它是其他互联网应用的重要补充。

微博客的传播形态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

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包括内容本身的个性化,即传播内容可以是用户任何所看、所想或者所经历的事情;表达方式的个性化,即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语言种类、语言风格;载体形式的个性化,即用户可以选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希望传播的内容。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是指每篇微博客的内容多是闲言碎语式的,缺乏系统性。

这是由微博客限制发文字数的产品特点决定的,因为在狭小的篇幅限制下,用户很难将系统的、复杂的思想完整地表述出来,所以其发布的内容大多是脑子里面偶尔闪过的念头、生活状态、日程安排等碎片化内容。

传播方式的半广播半实时特征。

基于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是一种独特的一对多的传播,它具有半广播和半实时两个特点。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三种范式我们范式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三种范式我们范式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三种范式我们范式
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三种范式:竞争范式、合作范式和共享范式。

1. 竞争范式:这种范式下,个人或组织与社会保持一种竞争的关系。

它基于自利和争夺资源的思维模式,并且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竞争范式中,个人或组织通常会采取竞争对手公司的消失,只有战胜对手才能成功的观点。

2. 合作范式:这种范式下,个人或组织与社会保持一种合作的关系。

它基于互惠和共同利益的思维模式,并且追求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在合作范式中,个人或组织通常会尊重和帮助他人,寻求合作和协调的机会。

3. 共享范式:这种范式下,个人或组织与社会保持一种共享的关系。

它基于分享和共同成长的思维模式,并且追求资源的平等分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共享范式中,个人或组织通常会鼓励互助和共享资源,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

这些范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和关系中可能会同时存在。

具体选择哪种范式取决于个人或组织对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与目标的认知和选择。

从心理分析视角谈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心理分析视角谈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心理分析视角谈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摘要] 随着微博热潮在国内的迅速蔓延,微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渐渐浮现在公众的面前。

而现在对于微博的研究大多是从传媒界角度的阐释,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对微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心理分析。

[关键词] 微博社会问题心理分析一、引言微博客这一概念源于英文micro-blogging,中文译作微型博客,简称微博。

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评价微博是“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甚至,一些学者评价认为,其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

目前,国内对于微博的研究,多数是传媒界学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对微博的发展及影响进行解读。

而对于微博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学者关注。

比如,胡会娜等从受众需求角度,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探讨微博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王娟从传播学和心理学出发,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本架构,建立了关于微博客使用动机与行为的假设模型。

二、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可否认,微博有许多自身的优点,但是,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

接下来,笔者主要从受众的角度,呈现微博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

1.沉迷于“信息垃圾场”由于缺乏严格的人工筛选和把关,微博网站的无意义信息越来越多,呈现泛滥的趋势。

同时,由于微博客“传受合一”的特性,微博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形成进行有序的整合,只能通过更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如果控制不好,微博客很容易成为一座庞大的信息垃圾站。

2.微博成瘾——微博控现在,好多年轻人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微博,每天发十几条,反复登录反复刷新页面,很可能已经患上了微博强迫症。

对于这一类沉迷于微博的人被形象的成为“微博控”。

3.购买“粉丝”有很多的微博使用者为了和同事攀比微博中的粉丝数,不惜耗费金钱批量购买粉丝。

一味追求“粉丝”数量,背离了“微博”作为个性化信息发布和分享平台的初衷。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及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的关系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微博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同时,由于社交媒体的特殊性质,用户在微博上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还可以迅速传播和接收他人的情绪。

因此,在微博客平台中,社会情绪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其与社会风险感知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方法入手,探讨微博客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及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微博客社会情绪的测量方法1.1 自动情绪识别算法微博客平台上的信息量庞大,传统的手工标注方法无法满足对社会情绪的大规模测量需求。

因此,研究者开始探索自动情绪识别算法。

这些算法借助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训练机器识别和分类微博文本中的情绪,从而实现对社会情绪的测量。

自动情绪识别算法具有高效、快速的优点,但由于语义理解的困难以及数据集的标注问题,其准确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基于用户标注的方法基于用户标注的方法是通过调查用户自己标注和报告其微博客文本中所表达的情绪,从而获得社会情绪数据。

这种方法使研究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情绪状态,但也存在主观性和记忆偏差的问题。

1.3 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情感词典是由人工标注的对应词语情感极性的集合,研究者可以利用情感词典对微博客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从而得到社会情绪数据。

这种方法克服了自动情绪识别算法的局限性,但仍然存在需要不断更新和修正情感词典的问题。

二、微博客社会情绪与社会风险感知的关系2.1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传播效应由于微博客平台的特殊性质,用户在其中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当用户在微博客平台上表达情绪时,这种情绪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给其他用户,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状态。

因此,微博客社会情绪具有较强的传播效应。

2.2 微博客社会情绪的共享效应在微博客平台上,用户可以迅速获取他人的情绪信息,从而自己也会受到其情绪的影响。

弥漫的力量——微博之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弥漫的力量——微博之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弥漫的力量——微博之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分析作者:于斯梦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5期摘要居伊·恩斯特·德波在自己的著作《景观社会》中,提出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电子影像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影像集聚的社会。

景观的无所不在与商品的丰裕联系在一起,构筑了一个“意象统治一切”的景观社会。

作为网友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应用之一,微博中浩瀚星河般的图文、视频汇聚成一片独特的媒介奇观,进而以一种背景板的样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产生持续性作用。

从文化转移、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和人格形成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微博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化中扮演的角色,并进行辩证性的批判思考,探讨社会的合意与个人个性之间的博弈关系。

关键词微博;景观社会;个人社会化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5-0141-031 微博:无处不在、无所不包2017 年8 月4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 亿。

新浪微博2017 年第二季度财报提及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3.61 亿,日活跃用户为1.59亿。

也就是说每天有大约有20% 的网友把自己大量的网络时间花在了微博里。

丰富广袤的内容、五花八门的热门话题、有趣有料的图片短视频拼贴成一个庞大的媒介奇观。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说到:“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整个生活本身都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变成了表象。

”[1]3 我们在微博中围观社会热点事件、构建个人的社交关系、填充自己的休闲时间,微博用“表象”将我们层层包裹,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板式的存在,“弥漫的”,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

热门事件的符号呈现、时尚元素的用户追逐、全民狂欢式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微博景观反映着生活、更“制造着生活”。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摘要: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传递意见和建立联系。

其中,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

然而,了解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特点对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用户推荐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这些特征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

1. 引言社交网络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使得信息传播和个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微博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汇聚了大量的用户和海量的信息。

研究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以及其所关注的兴趣领域,有助于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用户推荐系统进行优化。

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本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微博用户数据,并通过网络爬虫工具获取了这些用户的关注关系。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然后,通过对爬取到的用户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掉异常数据和重复数据,对后续的分析进行准备。

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进行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之前,我们使用了一些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计算了微博用户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度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等指标来衡量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利用聚类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组,以了解用户群体之间的兴趣相似度。

最后,为了研究用户关注兴趣的演化趋势,我们进行了动态社会网络分析。

4.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长尾”现象,即少数用户聚焦于热门话题,而大多数用户关注的兴趣领域较为分散。

其次,用户的关注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交集聚性,即用户更容易关注与自己相似兴趣的其他用户。

最后,我们发现用户的关注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许多用户会放弃对一部分兴趣的关注,同时关注新的兴趣领域。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新浪微博的社交功能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新浪微博的社交功能

表 1 新浪微博用户应用情况统计(新浪官方数据) 用户年龄 35 岁以下 35 ̄50 岁 50 岁以上 微博内容生产 72.1% 16.4% 11.5% 微博日常活跃度 68.3% 19.1% 12.6% 微博互动话题 57.1% 34.5% 8.4%
如果得不到认证用户转发,很难得到大 范围的推广,进而失去社交的兴趣,从 “创造者”的身份转换为“沉默者”的 角色。另外,长期的微博社交,也很容 易让用户被认证用户所带动,进而压制 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姚晨的新浪微博为 例,从微博主的角度看,通过分享自我、 展现自我的过程,能够收获数千万的粉 丝,这种赞赏行为便为将人气价值转换 为现实利益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微博 的社交互动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由网络 互动转换为现实互动的现象。由此说来, 微博的社交互动是现实社会互动的交叠 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重构当前的 社会结构。 4 结语 依靠碎片化的语言模式和广泛的人 际交往圈,微博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一 匹黑马。网民通过微博这个窗口,在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 际交往规范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的 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构建 良好的人际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网 络互动不能取代现实互动,我们在充分 利用网络提供的社交便利的同时,也要 反思虚拟社交带给我们的诸如碎片化信 息、信息不确定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杲 . 微博的社交化运作机制研 究 [D]. 哈尔滨 : 黑龙江大学 ,2015. [2] 邓睿 . 微博传播与互动的社会学 研究 [D]. 成都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3] 王林 , 赵杨 . 影响微博社交网络 集群行为执行意向的机制研究 [J]. 情报杂 志 ,2014(12):133-140. [4] 杨品荷 . 赛博空间中的社会互动 研究现状——以新浪微博为例 [J]. 中外企 业家 ,2011(8). 基金项目: 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 项目, 项目类别: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新浪微博的功能架构及发展 策略分析——以新浪微博的名人路线为 例,项目编号:jsky2016034。

社会学视角下我国的微博文化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我国的微博文化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我国的微博文化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的微博文化进行研究。

以下是其中几个可能的研究方向:
1. 社交网络与社会关系: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体,涉及到诸多
社会关系,其中既包括已有的社交网络中的关系,也包括通过微博
建立的新的社会关系。

可以对这些关系的建立、维护,以及对个人
及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

例如,调查微博用户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的
看法和评价,分析微博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和改变,探讨微博在
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等。

2. 网络公共空间与信息传播:微博作为一个宣传平台和信息传
播媒介,影响着公共舆论和社会信仰的形成和传播。

可以从角度探
讨微博中的热门话题如何被引导和传播,微博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
及微博用户在信息获取和传播中的行为模式等问题。

同时,也可以
探讨微博在“信息过载”背景下的信息筛选、加工与呈现的特点和
规律。

3. 社会文化与话语权:微博作为一个富含话语的平台,涉及到
言论权、话语权等诸多社会文化问题。

可以探讨微博中话语的力量
和表达的主体,微博信息的传递与制约机制,以及微博话语对社会
文化的引导和带动等问题。

4. 社会控制与风险管理: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媒体平台,面临着
社会控制和风险管控的问题。

可以探讨微博的管理模式和控制机制,微博使用者对于权力的关系和反响,以及微博在社会风险中的作用
和感知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探讨微博在社会问题上的参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中的作用。

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

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

‘媒介批评“第四辑M 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黄佩仝海威在经历了Q Q㊁M S N㊁博客㊁社交网络等交流沟通变革后,微博客又粉墨登场㊂名人开微博引来粉丝关注,普通人开微博既关注他人又寻求关注㊂各种话题的聚集,产生大量的信息,微博由此还成了信息聚合之地,一条消息可以无限地被 转载 ,不仅能在一个微博客平台里面流动,还能很快散播到其他微博客平台,甚至散播到论坛以及普通博客上㊂在固定终端的基础上,移动终端与其对接,实现了新的信息共享方式和传播方式㊂微博客是一种沟通方式,然而它属于对话,还是撒播?它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兴趣?人们为何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中介化的沟通方式?本文拟从媒介与人际沟通的历史入手,以社会在场理论为基础,论述微博客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沟通方式构建的社会在场方式,尝试解释媒介中介化沟通对人们交流的改变㊂16一、传播媒介与中介化交流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对塑造人际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㊂古希腊时代,人们在露天广场上集会并讨论问题,口头语言是他们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面对面是最重要的空间要求㊂然而这种理想的境界今日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借助媒介进行的中介化交流㊂从媒介中介化的发展来看,首先,媒介为脱离本地㊁拥有距离的关系提供了联结的机会,它们利用媒介的特性迎合了人们的需求㊂例如,电话为人们提供了听觉的亲近感,而电视则为人们提供了视觉形象的亲近感㊂罗万㊃威尔肯(R o w a n W i l k e n,2005)认为手机直接可以脱离地点束缚,或者制造一种脱离束缚感,让使用者感觉不到地理因素的存在㊂其次,媒介给使用者营造了一种在场感,这种在场感设置了许多相应的场景因素,如声画同步㊁现场直播㊁平行叙事等等㊂互联网提供的实时㊁媒介融合服务创造了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在场优越性㊂一方面,它能实现24小时的实时滚动,把现实空间和时间浓缩到互联网上,它充斥了各种表达图像,视觉感很强,意图创造 眼见为实 的 真实感 ㊂以全景监控出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曾经把窥探的窗口放到互联网上,让喜欢观看该类节目的观众24小时都能看到竞赛者的生活点滴㊂另一方面,它能够营造出新的空间和时间感觉,通过智能的信息技术,人们身处的环境中似乎有一种 无媒介 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让人类的交流似乎感受不到中介化的因素㊂试想,当我们带上虚拟现实的工具以后,我们成了一种具体技术的对象,我们的动作能够被实时捕捉到计算机中,技术和个体动作之间看似无缝的连接,让人们时常忘记了技术本身的存在,而感到了距离的拉近㊂种种传播媒介的中介化技术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旨在将不在本地的关系连结起来,克服距离的问题,努力传达一种 直接性 和 在场感 ㊂为了传达这类感觉,电话通过声音,手机通过移动声音和随时定位,电视通过现场直播,视频通过声像即时互动等方式帮助人们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㊂微型博客(M i c r o-b l o g g i n g)是一种新的沟通形式,它在维基百科中被描述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17为: 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公开发布的博客的形式,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㊂ 通过你的移动设备㊁I M软件(G t a l k㊁M S N㊁Q Q㊁S k y p e)㊁电子邮件等途径,微博客可以发送给朋友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人㊂目前正热的微博客在国外有T w i t t e r,在国内有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等一批类似的微博客形式㊂乍一看,微博客既有短信的特征,也有博客的特征㊂和短信比较,都受到字数限制,要求简洁明了,一来一去,互动性极高;和博客比较,都带有圈子的特征,个人发表言论㊁感想㊁经历,有人回应就有人气㊂但是微博客也有不同之处㊂和手机相比,微博客主要是点对有限面的传播,当你发表一条更新,所有的跟随者都可以看到,回复与不回复可以由个人决定,主动性要更高些;而手机短信主要是点对点的传播,通常都要回复,这种回复的被动性大些㊂和博客相比,微博客可以不用登录电脑,不用固定座位,在移动的过程中只需要写上寥寥数笔即可,不需要写博客时的深思熟虑㊂由此看来,微博客既像是一种对话,又像是一种撒播,既要模仿面对面沟通的即时性㊁交互性,又要模仿大众传播瞬间传向众多个体的特性㊂从传达 在场感 和 直接感 来说,人们使用文字文本信息描述自己所处的地点和场所㊁描述自己的在场感觉,并且在碎片语言的积累上,营造了一种新型的亲密感体验方式㊂二、人际亲密感与社会在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还有同学㊁同事㊁朋友㊁爱人㊂传统的亲密关系大多指的是存在了解㊁关心㊁信赖㊁互动㊁信任和承诺的关系类型㊂①通过建立亲密关系,人们获得了亲密感㊂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是人际传播中的理想效果之一㊂由于人际交往㊁沟通越来越借助于媒介的中介化技术,因此媒介如何构建人际亲密感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㊂汤姆林森认为,亲密感的概念在好几个有趣的方面都①莎伦㊁布雷姆等:‘亲密关系“,郭辉㊁肖斌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第4页㊂18和地方体验有关,首先,亲密感中强调的 密切性 以人的身体体现出来的亲近感为模型,一对一的交流由此是最全面的交流形式;其次,亲密感强调内在交流,由此和距离性产生对立;再次,亲密的领域和具体的私密场所相关,家庭就比公众范围更具有亲密场所的性质㊂①但汤姆林森也提到,从亲密感与地方体验结合的密切程度来看,媒介的介入恰恰可能是一种妨碍㊂那么,怎么解释人们使用媒介来建立亲密感这一现象呢?社会在场理论(s o c i a l p r e s e n c e t h e o r y)是由S h o r t,W i l l i a m s a n dC h r i s t i e 在1976年提出来的理论,社会在场概念指的是媒介能让沟通双方在心理上感受到彼此存在的程度,也就是个人借助媒介感知他人的一种心理效果㊂对于数字媒体来说,则是关注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对另外一个实体产生联结的感觉㊁感知和反应程度㊂②S h o r t等人也明确指出,人们感受的社会在场感是主观的心理层面,其感知程度的强弱,来自媒体所提供的亲密性和即时性,也就是说人们使用媒介进行的互动,会让人们感受到伙伴的存在,从而产生社会情感㊂③从社会在场理论来看,亲密感并非离开地方体验就无法存在,亲密感可以通过媒介的特性和介入程度进行重建,面对面的亲密感并非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感觉,媒介可以通过即时性㊁声画并茂等特性来重现这些感觉㊂在这类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了如何在新媒体中引入人们熟悉的社会线索,提升人们的社会在场的心理感受,从而将媒介的介入淡化㊂以微博客为例,它也依靠提供社会在场感提升人们之间的亲密感㊂首先,微博客不受空间的限制,它将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连接起来,因此微博客本身就呈现了流动空间的特性,这一特性在破除人们受限于空间限制的感觉之时,也就建立起了人们对流动的亲近感㊂2009年11月3日,李宇春在新浪微博中写道:①②③约翰㊃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35页㊂T uC Ha n d M c I s a a cM S.A n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s o c i a l p r e s e n c e t o i n c r e a s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o n l i n ec l a s s e s.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D i s t a n c eEd u c a t i o n,2002,16(2):131-150.S h o r t J,W i l l i a m s Ea n dC h r i s t i e B.T h e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o f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J o h nW i l l e y &S o n s,L o n d o n,1976.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19 在经历了种种难以想象的波折之后,终于在今天凌晨2点抵达上海㊂整架飞机只有我和两位同事 这也算坐了回包机吧?这条微博转发了3124次,撇开李宇春作为名人引发的效应不谈,从文字中描绘的空间移动感觉,以及语言字数简短本身引发人们对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想象,可以看出微博在营造流动空间中的作用㊂其次,微博客对时间也进行了消解㊂由于在移动的过程中随时能够发出消息,人们可以在无事可做或者无法正式安排工作的时候抽空发个信息,或者在发生危急事件时发出第一时间的报道,通过转发功能,瞬时传达给其他人㊂例如,迈克尔㊃杰克逊去世的当天,当杰克逊被救护车抬出家门时,有位路人用手机向微博T w i t t e r发布了一条消息:天哪,我在杰克逊家门口,(看到)有人被抬出去了,肯定是发生什么事了㊂而事实上,连C N N㊁美联社的报道都是援引T w i t t e r的信息㊂①相反,对于某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博客跨越平台的方式网罗各种解决方案,从而更快得到解决㊂再次,微博客通过自我揭露的方式,进一步把个人生活的碎片化记录变成一种环境,围绕在交流者之间,让他们不停地通过简短㊁即时的消息连成一幅巨细无遗的个人日常生活画卷,就像成千上万的点最后连成了网状的画面㊂克莱夫㊃汤普生这样描述微博客用户的想法:为什么要让朋友们关注你的鸡毛蒜皮?而且反过来看,你又能吸收多少他们发表的日常琐事这种环境私密度(a m b i e n t i n t i m a c y)的提升看起来就像是现代人的自恋倾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㊁代谢旺盛的极①刘晖:‘T w i t t e r:微博客时代的来临“,h t t p://w w w.c j r.c o m.c n,2009-10-30㊂20端 那满脑明星㊁相信自己的片言只字都光芒四射值得世界瞩目的一代人,终于找到了表达自我的终极方式㊂并没有一条最重要的消息㊂就像你跟别人坐在一起时你一眼望过去,对方朝你微微一笑;你坐在这儿读报纸,做些琐碎的事情,同时也让别人知道你觉察着他们的存在㊂ ①正是微博客带来的这种交流方式,营造了用文字塑造 生活流 的环境,并且通过关注和被关注形成循环㊂微博客的作者们通过 三A指标 受关注度(A t t e n t i o n)㊁议题引发度(A g e n d a)㊁活跃频度(A c t i v i t y)②,从而推动了微博社区的繁荣㊂三、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与人际交流从媒介介入人类沟通的过程来看,媒介利用自身的特性引入许多社会在场因素,从而试图建立一种适宜交流的环境和氛围㊂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投射到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就会发现,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㊂当传统社会还依赖血缘㊁亲属关系等维系的时候,社会中的个体依靠非中介的面对面互动,依靠固定的场所和土地来维持人际关系㊂例如,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基,百姓的生活与土地可说是水乳交融,以土地为依托的传统社区往往成为一个人出生㊁成家立业㊁繁衍后代直至死亡的整个生活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在人和地的结合之上,主要都是通过面对面互动来维系㊂现代化的推进改变了基本的社会结构㊂当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以及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如电话等的发展,传统社区逐渐被社会网络所取代(W e l l m a n a n dT i n d a l l,1993)㊂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借助于交通①②克莱夫㊃汤普生:‘数字化亲密的魅力新世界“,‘纽约时报“2008年9月7日MM42版,五福译,h t t p://w w w.y e e y a n.c o m/a r t i c l e s/v i e w/w u f u/23748/d z,2009-11-13㊂杜骏飞:‘微博时代:一句话的生存哲学“,h t t p://b l o g.s i n a.c o m.c n/s/b l o g 475b3b600100f z h f.h t m l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21工具,电话㊁互联网等通信工具,与远隔千里的亲朋联络,获取情感支持与社会资源㊂随着社会离散的进一步加剧,个人的流动也进一步加剧㊂传统社区的解体,专业机构的涌现,使个人必须要以个体的身份面对更多的机构和不确定性,个人需要大量的信息和链接才能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㊂手机㊁无线互联网等无线技术不但进一步支持了社会网络的发展,而且使其朝更加个人化的方向发展㊂由于手机传播是属于二元对应,即点对点㊁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模式,借助于无线技术,手机使用者可以以各自为中心,建立更加灵活自由的社会网络;个人成为一个个节点,在不同的网络间进行切换㊁操作,以 获取信息㊁合作㊁命令㊁支持㊁社交和归属感 (H a y t h o r n t h w a i t ea n d W e l l m a n,2002;W e l l m a n,2001),并 根据自己变化中的计划和心情 (C a s t e l l se t a l.,2004)来增减其中的网络成员㊂人际沟通所使用的媒介一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也利用了自身的特性制造社会在场感㊂电话放置在家庭中,这是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尽管电话铃一响,人们不得不接,但人们的注意力随即就会集中到声音上;互联网一方面模拟真实的时空,制造虚拟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即时互动体现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手机使用者随时随地都能够保持 不间断的联络 (K a t za n d A a k h u s,2002),创建移动空间的新体验㊂而这种移动空间的本地体验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正是这种随时随地感为流动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与目前社会状态吻合的 真实 的在场感㊂然而,随着移动媒体㊁流动个人和随时随地感的相应相生,人们发现,由过去关注人类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匿名性和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动荡不安 一个由无数被夺去社会联系的孤独者组成的世界,转而变成了要如何处理人际交流之中的过分 实名 的自我㊂与体验全新社会在场感的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一直感知着那个受人关注的 自我 ㊂必须融入媒介构筑的网络环境,保持对 自我 形象的更新,关注他人对 自我 的评价,才能保证自己形象正确㊂微博客把人㊁本地以及网络空间三者融合起来,实际上要建立一种交际性的归属感㊂写简短的留言,一方面要考虑关注自己的人的回应,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可能存在的跨平台传播,如何揭示自我成了一个更需要考虑和计划的问题㊂22微博客在不间断的联络中,不仅仅定位了他人,也把自己锁定㊂人际沟通媒介成了一种定位媒介,且其中还包含了自觉的自我定位意识㊂有使用者戏谑道: 你还记得那幅名字叫‘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老漫画吗?现在的互联网,人人都知道你是条狗!要是你不想人家知道你是条狗,你最好离键盘远一点㊂微博客在人际沟通中还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那就是将 自我 的只言片语不断涌现,把生活碎片连成场景,让共同经验变成移动社区分享的内容,从而使自我不断地在和他人沟通中进行重构㊂不过,微博客所带来的人际沟通,将媒介更深入地带进了个人的私密空间,私密空间有了公共性,个人的生活似乎被外包出去,人也更容易被找到,时间似乎更加不够用了,因为我们在有机会能更好实现 自我 的时候,还必须忙于去应付关注别人的 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那个移动的社区和社区感觉㊂(黄佩,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仝海威,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

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

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一、从众原则:大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由此这个微博群体是什么样的细分人群非常重要。

二、盲从原则:权威和名人说的,就是对的;缺乏独立人格。

三、自我膨胀原则:名人粉丝多,认为自己真的受欢迎,放大自己的自信和实际影响力,其实大部分是围观者,看耍猴的。

说的次数越多,说的道德越多,自我膨胀越厉害。

一旦有啥问题,立即倒向攻击你。

四、广场效应:大家在广场聚集,如果有好事者现场散播流言,人群立即相信并且发酵。

这个在中东的FACEBOOK革命中显示了其威力。

如果有人在现场点火,催化作用更为明显。

五、伪善流感:道德感是每个人骨子的,当多数人暴政打击某人时候,大家都有快感。

微博上呼吁正义的东西传得最多。

六、满嘴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

虚伪的东西容易得到认同,负面的骗人的信息非常容易流传,而正面信息传播速度慢。

所以,在社会媒体上,不少人利用这特征,专门散布虚伪,博取名声。

姚晨秀每日夫妻恩爱,其目的是获取大众宠爱,赚银子。

实际结果让大家受骗,夫妻其实不爱。

七、信息透明原则:我信奉一切都会留痕。

如在微博混久了,伪善贩卖私货,逐步的,智者会发现你,他对你的评价会传播开,公众不断提供真实信息,名人很容易在微博上道德破产。

陈光标在微博上的名声的逐步演变说明了这些。

八、社交关系扁平化原理:微博的隔空喊话功能,言论功能都打破了社会等级关系。

微博打破现实社会等级,让有本事者与名人容易接近,得到认同。

但容易放大人们对彼此熟悉程度的认知。

其实现实社会交朋友的规则在微博社会仍然遵从,只不过让你更容易认识人。

九、信用第一原则。

微博需然可以让伪善行为受到一时欢呼,但任何话都是被记录的。

微博社会其实非常有信用。

你的任何发言,都会被记录沉淀,然后被人背后私下议论,被人分析你的心里。

说得越多,资料越多,人的本性暴露越多。

微博具有显微镜功能,实际的真相痕迹都会被放大。

这就是信用记录。

所以微博如果发达了,会加速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维护社会稳定。

【推荐下载】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分析

【推荐下载】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分析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分析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社会网络视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

随着新浪微博的开通,2010年成为国内微博元年。

自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它做出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侧重于从具体微博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另一种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也即微博用户结构上的研究。

而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即是一种整体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时也是自媒体,它从博客中来,同时微博又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

首先,微博有140个字符的内容限制,这决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读性强;其次,博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从而微博有它得天独厚的即时性;再次,微博的用户量大面宽,互动频繁,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同时,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权垄断,并且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广大草根阶层网民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并得以放大。

整体而言,微博与其他媒体平台间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1]: 如图1所示,X代表微博平台,A、B、C、D、N代表各个微博用户。

每个用户会有自己的其他传播平台,如:报刊、电视台、人人网、豆瓣、博客等,图中D1、D2、Dn即是微博用户D的其他传播平台。

如图所示,其他传播平台和微博可能通过用户D建立起平台间的联系,从而使得信息得以跨平台的传播。

如果聚焦到微博内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微博的传播模型属于无标度网络模型[2]。

如图2所示: 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不管是微博系统中用户之间的相互传播还是微博与其他传统媒体的交互传播,现在社会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网状结构进行。

因此,通过社会网络视角对微博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社会网络分析在微博研究中的运用主要有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图论法这三种方法。

其中,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工具[3],中心性分析方法占据学者研究的最大比重,而此方法又细分为点度中心性分析、中间中心性分析和接近中心性分析。

以微博为例分析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与互动

以微博为例分析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与互动

以微博为例分析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与互动作者:崔颖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2期【摘要】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

微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其促进中国民主政治改善和监督政治权力的积极一面,但另一方面,如果忽视微博这个“框架”下呈现出来的媒介现实,所有关于微博的美好想象终将成为水中月【关键词】媒介现实;框架;洞穴理论;微博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2 -0031-01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1]。

在数学领域,六度分隔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微博就是这么奇妙,通过“@”这个符号,社会现实中的不同时空的人和事就能在微博空间内聚合在一起。

社会学学者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在1966年共同撰写的《现实的社会构建》一书中将社会现实分为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和主观现实三类,[2]而微博,这个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场域”,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与客观现实有所差异的媒介现实。

一、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中,媒介代替了人的眼、耳、鼻、舌,但是媒介转述的世界是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一种媒介现实。

《现实的社会构建》一书对社会现实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现实,即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间接的;二是媒介现实,人们希望通过媒介报道再现真实的客观世界,但是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三是受众现实,指人们通过不同媒介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媒介反映的是经过加工、重构的世界,对此我们可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比喻作为一个形象模型来理解媒介社会。

在比喻中,囚犯面前是一堵墙,背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火光和囚犯之间有一条隆起的走道,沿着走道建有一道类似木偶戏表演屏幕一样的低墙。

沿墙而走的人们带着各式高过墙头的工具和各种材料制成的雕像。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分析引言: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之一。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微博吸引了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并提供了一个平台,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分享信息、观点和兴趣。

微博用户的关注兴趣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索微博用户关注兴趣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趋势和特征。

一、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背景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通过发布和关注他人的信息来展示和分享兴趣爱好。

用户的关注兴趣可以反映其兴趣和态度。

研究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变化和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关系。

二、构建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社会网络在研究微博用户关注兴趣之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个体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收集微博用户的关注数据,构建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会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微博用户被视为节点,他们之间的关注关系被视为边。

节点之间的关联反映了微博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度。

三、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度量指标为了对微博用户的关注兴趣进行量化,我们需要定义一些度量指标,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他们的关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兴趣相似度:通过计算两个用户之间的关注重叠度,可以量化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度。

2. 中心性指标:中心性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在用户关注兴趣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节点。

例如,度中心性可以表示用户在网络中被其他用户关注的数量,介数中心性可以表示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程度。

3. 社区检测:通过社区检测算法,可以将关注兴趣相似的用户聚集到一起,形成各种用户群体,从而更好地理解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分布情况。

四、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分析结果通过社交网络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一些有趣结果。

1. 兴趣社区的发现:通过社区检测算法,我们可以发现微博用户关注兴趣的社区结构。

例如,音乐、电影、体育、旅游等兴趣社区的形成。

互动论视角下的微博互动-以新浪微博为例

互动论视角下的微博互动-以新浪微博为例

互动论视角下的微博互动-以新浪微博为例互动是社交媒体的核心之一,微博互动也不例外。

在互联网时代,互动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可以促进用户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在新浪微博中,用户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私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

而这种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从互动论的角度来看,微博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互动,另一方面是认知互动。

社会互动主要指的是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而认知互动则是指用户之间在信息传递和理解上的交流和互动。

针对新浪微博的互动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转发互动转发是微博中最普遍的一种互动形式,通过转发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给更多的人。

转发不仅可以加强用户之间的社交联系,同时也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在新浪微博中,很多用户通过转发让自己的声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听到。

2.评论互动评论是微博中最直接的互动方式之一,通过评论可以让用户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频次,也可以拓展对信息的理解。

在新浪微博中,评论既可以是对某一内容的回复,也可以是对某一用户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展示用户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激发更多的互动。

3.私信互动私信是微博中较为私密的一种互动方式,私信可以增加用户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加强用户之间的感情联系。

在新浪微博中,私信功能的设置也非常方便,用户只需要在对方的主页中点击私信按钮即可进行私信互动。

总之,从互动论的角度来看,微博互动是实现用户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

通过丰富的互动方式,可以增加用户之间的社交联系,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从而贡献于微博社群的繁荣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上述研究取向难免使得有关截博客文化的研究与已有媒介文化的研究出现新层,仿佛微博客只是空穴来风的现
象而缺乏具有理论脉络的探讨。本文试图从三种媒介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经典理论路径出发,对微博客文化与社会的
关系加以理论阐释。其一,从杜威出于哲学思想的传播观看来,微博客是主体间性的自主行为,是人社会化的方式和
2微博客是有“偏向”的媒介形态
1976年出版的纽约大学手册.有一段文字是媒
介环境学代表人物波兹曼的手笔.“媒介环境学研究
传播媒体如何影响人类思维、感情、认知、价值。媒介
环境学试图找出我们对于媒体的假设,发现各种媒
体强迫我们行动的角色,理清媒体如何架构我们所
见所为。”㈣微博客传播既然营造了一种新的媒介生
1.微博客传播营造一种新的媒介生态 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列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 38年,电规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面微博(持指 新浪微博)只用了15个月1121。至2011年底.中国的 微博客用户已达3亿,无论从普及速度还是用户数 量上看.微博客都堪称“第一公民媒介形态”。不仅微 博客用户数量多.微博客所引发的社会影响也是巨 大的。人民日报丰土一位年轻编辑在社内培训时举出 人民日报发行量280万,而微博女王之称的姚晨粉 丝为1955万的实例,这意味着姚屉每一次发言的受 众,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尤其是涉及社 会舆情热点事件时.微博客的作用越发显现出来,根 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统计的数据.2010 年72起影响力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中,微博作为重 要媒介参与事件的比例达81%.其中,由微博自次曝 光的舆情热点事件有8起I“。而据{o_ol 1中国微博年 度报告》披露,2011年微博谣言共176起.是2010年 的8倍多。以上所罗列的数据表明.微博客给入们的 媒介使用方式、使用类型、使用目的等诸多方面带来 了变化.更因这一媒介的使用带来了社会影响.是一 种“微博客文化加社会”视为一体的影响.如媒介环 境学派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所言.伴随新媒体而生成 的变化。是环境变化,人无从察觉.道理就像鱼无法 察觉水的存在一样【w。“无微博.不生活”.微博客所 带来的变化的理论思考应该是基于微博客生态视野 的.其中微博主个体与微博客之间不问断的、互相依 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是这一“媒介生 态”中各种要素和谐共生的基础旧。
万方数据
二、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徽l毒窑生态与素养
传播学经典研究中.传统学派仅对传播的内容 和媒介影响感兴趣.更适应于传统媒介时代下的媒 介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 是清晰的.因传者的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相对 易于“剥离”与”透视”的.即便是针对传统网络媒介 也看似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微博客文化是技术与文 化结合、传者与受众融合的媒介文化。其与社会的关 系讨论也不简单是单向的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 是互动的、平衡的,传统学派所提供的理论视角需要 加以扩展。媒介环境学作为传播学的“第三学派”进入 国内传播学理论视野.正如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尼 尔.波兹曼所言。技术的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 型的。它不是增加或减少什么,而是改变一切。如果我 们把握不好.这种改变很可能是悲剧性的[111。微博客 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形态.给人类社会所带 来的变化已然是一种生态性的变化。
范现象.维系着微博客传播进程的却的确是微博主 基于态度和观点的理性和道德评判.个体的媒介社 会化也因而得以实现。由此.可以进一步做出讨论的 是.名人微博、微博达人作为微博客传播中的“榜 样”.在微博客传播中为草根微博主提供了媒介社会 化、观察学习的“榜样”作用。不仅如此.杜威曾说, “在所有事物中,就数沟通最为奇妙.……沟通的果 实应该是活动参与和经验分享”∞.杜威所言的“经验 共享”与“活动参与”不仅是意义的共享.还有经验的 共享.更重要的是把传播视为人们共同从事的社会 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有机体与自然以及有机体 之间的互相作用.它对有机体和自然都发生社会作 用.正是这种作用使人从动物进化到人.即人的社会 化过程[91。微博客传播中所提供给微博主个体的经验 共享与活动参与机会.为个体的媒介社会化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出发研究微博客媒介产品.不应仅作孤立的文本 分析.而应把文本分析同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制度机 构及社会结构的考察联系起来。将微博客视为一种 媒介文化.并以经典的文化研究理论出发对其加以 一定的阐释.对微博客的研究显然是必要的基础之上。
首先.微博客传播活动是在不同的微博主主体 之间进行的。传播行为是主动的.无论是初级传播中 的发布信息还是初级或次级传播中的关注、互粉、评 论等传播行为的发生都是主体主动行使的行为结 果。在传播学视域中,由受众、参众到媒介使用者概 念的“漫长”的逐渐演进中.多由传播实践中所出现 的具体现象的经验累积而反馈发展其主体概念的意 涵。而同是在传统媒介背景下所形成的“受众”概念 时代.杜威对传播现象的关注是生发于其哲学观的. 在其看来.传播不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而是主 体与主体之间展开的活动.是主体间性的自主行为。 因此.在传播活动中.就不应该有传者与受者的绝 对区分.也没有主动与被动的绝对划分:传播行为者 既是传者。又同时是受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传 播活动把行为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日.由 此可见.媒介时代的变迁为理解杜威对传播主体的 认识提供了帮助.当微博客传播成为一种显在的社 会现象之时.微博客传播的主体性已成为稍加解释 即可得到共识的“知识”.而正如杜威期待通过新闻 技术来普及科学和哲学知识.从而教化人心的期待. 杜威的传播哲学观也在通过微博客这一媒介得以普 及。这与已有的微博客研究中.对微博客主体具有较 强的传播控制权力的特性讨论H.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如果将微博客传播看作是主体间性的自发行为.那么 当媒介技术与形态提供可能的前提下.主体对传播权 利的控制就将是个不争的特性。
第三.微博客传播的本质是参与.传播活动就是 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参照杜威的参与理论.微博客 传播不是共享内在意识的秘密.而是在建立一个共 同的环境,每个人在此的活动.要受到合作共事的调 节和修正。意义是参与的共性,在参与中生成、分享: 意义又是行动的方法.是使用事物的方式·.并以此实 现的手段.是可能的互动。微博客中.不同主体之间 在参与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一个共同的媒介世界 中参与生成、分享意义。针对传统媒介报道中社会精 英的知识和意见报道过多.公众的声音相对很少的 媒介环境.杜威认为应该更多地平等地对待公众的 声音,从这个角度看来.微博客为公众参与带来了可 能.也将对理想的共同体的实现起到推进的作用。但 是需要指出的是.杜威曾经这样描述传播中的公众 的畅所欲言.“让他们去发表。有赞成的.有反对的, 然后可以看出真假利害.再经过许多讨论.结果拿 来作政策。这个最初听起来不是很危险吗?但是有 天然的限制,不要紧的。人无论如何荒谬.不会同时 许多人荒谬的。有一部分人荒谬的时候.自然有人出 来反对:讨论的结果. 自然趋势总把荒谬者修正不 少.或荒谬者也自然被淘汰了”㈣.这种判断尽管在 人际传播以及传统媒介传播中将提供一定的帮助. 为微博客的传播也可提供阶段性的指导.但当遇到 公共突发事件时.微博客传播中往往会出现有悖于 此阐释的现象.许多人“荒谬”的情况在虚拟与现实 融合的传播情境下将会出现.并为公民个体、企业组 织、国家政府带来巨大的精神、财产损失.即便是“反 对”的声音同时并存。因而.对微博客主体所建构的 “共同世界”的思考是否需要融人更为理性的视角. 值得讨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意识,危机传播与媒介素养
研究”颅目编号:1]ⅢD860006)、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微博喜管理机制研究”(基金编号:2012A18)成果。
万方数据
体”之时.讨论由微博客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教 育等方面的影响.杜威的传播思想恰恰为我们提供 了思考的基础。
态.那么这种生态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该采取
何种路径来察觉这些变化?媒介环境学为我们提供
社会责任,方能有效避免错误,抓住新机会。不同的理论路径所诠释的仅是微博客与社会关系的特定问题,对于微博
客这一“传播”变量下的社会文化审视,多元的讨论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微博客;杜威的传播观;媒介环境学;文化社会学

中囤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主要领域之一。 微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以其在媒介发展史 上最快的应用与普及速度.以及其对社会组织结构 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为学界所关注。研究者多倾向 于从具体事件出发.在微博客所产制的海量信息中 获取数据加以实证研究.以获知有关微博客传播的 基本特性: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微博客的业态及 其发展策略上:也有研究对微博客新闻与传统媒介 新闻的互动产生兴趣.并得到了一定的结论。上述研 究取向难免使微博客文化与传统媒介文化、传统网 络媒介文化研究出现断层.仿佛微博客仅是“空穴来 风”的现象而已。事实上.回顾媒介文化发展史上的 三种经典理论都将提供透视微博客文化与社会关系 的有效理论路径:其一,杜威的参与理论,杜威出于 哲学思想的传播观从传受者关系角度为我们理解微 博客文化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其 二,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环境学,将微博客文化环境 作为一个整体。以便理雠微博客技术和传播形态如 何控制了信息.继而这些信息的结构和偏向又如何 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其三,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由
其次.微博客传播是人社会化的方式和手段。杜 威认为.传播是明确地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 是文化存在的先决条件[51。正是由于传播是参与创造 和经验分享.所以传播活动把人从动物的藩篱中区 别出来.造就了人类社会:通过传播活动。个人逐渐 融入社会生活中。传播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 在杜威看来,传播是使人民成为社会完美的、参与性 的成员的手段[61。微博客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会化方 式和手段.通过微博客的使用人们参与到社会生活 中来.并逐步融入由微搏客所建构起来的虚拟与现 实相融合的社会之中.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 媒介社会人的系列过程。正如杜威的得意学生、芝加 哥学派的掌门人帕克所言.微博客传播实际上也是 一个心理过程.微博主个体在传播过程中得以揣摩 别人的态度和观点.以理性和道德秩序取代了仅仅 是生理和直觉的生物秩序t7]。尽管在真实的微博客传 播中.微博主的理性和道德秩序往往存在严重的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