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始皇本纪》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战国史》郑国姬陕西省华县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左传.哀十七年》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 前306年 - 前222年 -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战国史》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分晋《晋世家》《战国史》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战国史》[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 成王十九年周朝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 前650年狄国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 前455年周朝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尹国姬公周国姬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公前11世纪 - ?王叔国姬公周襄王时立成国姬陕西省境内一部迁入山东省境内公原国姬公召国姬陕西省岐山县西南公前11世纪 - ?苏国姬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公单国姬河南省济源市东南伯周朝詹国姬伯巩国姬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康店村? - 前516年晋国毛国姬陕西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后迁河南省宜阳县伯前11世纪 - 前516年晋国毕国姬陕西省咸阳市公前11世纪 - 春秋早期西戎应国姬河南省平顶山市公溓国公益国公穆国公井国公武国公[编辑] 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祝国姬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北祝阿故城? - 前768年齐国聂国姜山东省茌平县西纪国姜山东省寿光市南侯? - 前690年齐国鄅国妘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沂南县一带子鲁国邾国(又称邹国)曹山东省邹城市子前11世纪 - 前281年楚国莒国己(一说嬴姓)山东省胶州市、莒县子前11世纪 - 前431年楚国《左传.隐二年》《楚世家》楚简王元年向国姜山东省莒县西南子? - 前721年莒国极国姬? - 前721年鲁国邿国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 - 前560年鲁国滕国姬山东省滕州市侯又称子前11世纪 - 前297年宋国薛国任山东省滕州市侯夏代 - 前322年田氏齐国小邾国(又称郳国、小邾娄)颜山东省滕州市东子楚国滥国齐国郯国(即炎国)己山东省郯城县西南子? - 前414年楚国(一说是越国)鄟国山东省郯城县东北? - 前585年鲁国郕国(又称成国、宬国)姬山东省汶上县北伯前11世纪- 前408年齐国(一说是楚国)宿国风山东省东平县西南男齐国谭国子山东省济南市东南子前11世纪 - 前684年齐国遂国妫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夏代 - 前681年齐国须句国风山东省东平县西须句城子? - 前639年邾国鄫国(缯国)姒山东省枣庄市东子夏代 - 前567年莒国鄣国姜山东省平阴县前11世纪 - 前664年齐国州国姜山东省安丘市公杞国淳于国姜山东省安丘市东北部公杞国郜国姬山东省成武县东南子前11世纪 - ?宋国茅国姬山东省金乡县伯前11世纪 - ?邾国任国风山东省济宁市齐国邳国楚国牟国山东省莱芜市于余邱国山东省临沭县根牟国姜山东省莒县? - 前600年鲁国逼阳国妘山东省枣庄市子? - 前563年晋国邢国姬河北省邢台市后迁山东省聊城市西南公前11世纪 - 前563年晋国郭国山东省东昌府东北颛臾国风山东省费县铸国祁山东省肥城、宁阳县界之铸乡阳国姬山东省沂水县侯曹国姬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伯前11世纪 - 前478年宋国[编辑] 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殷国子河南省安阳市侯西周初期周朝南燕国姞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伯鄢国河南省鄢陵县西北苏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带密国姬河南省新密市郑国胡国姬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舞阳县一带? - 前763年郑国焦国姬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十里铺一带西虢国共国姬河南省辉县市西北(一说甘肃省泾川县)伯卫国凡国姬河南省辉县市西南伯前11世纪-前716年北戎葛国嬴河南省修武县伯宋国于国姬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叔郑国东虢国姬河南省荥阳市前11世纪 - 前767年郑国杞国姒河南省杞县后迁山东省昌乐县又迁山东省安丘市伯侯子商代 - 前445年楚国申国姜河南省南阳市侯? - 前668年楚国吕国姜河南省南阳市侯楚国郐国河南省新密市东北? - 前769年郑国戴国子河南省兰考县公? - 前713年宋国息国(即鄎国)姬河南省息县侯? - 前680年楚国黄国嬴河南省潢川县子? - 前648年楚国蓼国(即鄝国)河南省唐河县? - 前622年楚国潘国己河南省温县? - 前504年吴国光国逼国姞吴国弦国隗河南省光山、潢川县界子? - 前655年楚国滑国姬河南省偃师市南缑氏城伯? - 前627年秦国原国姬河南省济源市伯前11世纪 - 前635年晋国江国嬴河南省正阳县、息县一带? - 前623年楚国邘国姬河南省泌阳市北西万镇邘邰村(一说陕西省郿县)应国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前11世纪 - ?楚国蒋国姬河南省固始县前11世纪 - 前617年楚国邶国河南省汤阴县东南祭国姬河南省郑州市东北祭城村伯前11世纪 - 前769年郑国沈国姬河南省平舆县、安徽省临泉县一带子? - 前506年蔡国过国道国河南省确山县或息县楚国柏国河南省舞阳、西平县界楚国樊国姬河南省济源市侯? - 前664年周朝胙国姬河南省延津县北古胙城前11世纪 - ?雍国姬河南省修武县前11世纪 - ?晋国项国河南省项城市? - 前643年鲁国顿国河南省项城、商水界子? - 前496年楚国管国河南省郑州市西周初期灭亡檀国河南省济源市伯姒国晋国蓐国晋国焦国姬河南三门峡市西旧焦城伯晋国房国河南省遂平县后迁至楚国境内楚国许国姜河南省许昌市,后迁叶县男前11世纪 - 前375年楚国[编辑] 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西虢国(即南虢国) 姬山西省平陆县公前11世纪 - 前655年晋国北虢国姬春秋初期 - ?荀国(即郇国)姬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侯前11世纪 - 春秋早、中期晋国虞国姬山西省平陆县、夏县一带公前11世纪 - 前655年晋国魏国姬山西省芮城县前11世纪 - 前661年晋国贾国姬山西省容城县西南(一说今山西省襄汾县东)伯前11世纪 - 前678年晋国霍国姬山西省霍州市西南侯前11世纪 - 前661年晋国耿国姬山西省河津市耿城? - 前661年晋国杨国姬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侯仇由国晋国倗国冀国山西省河津市旧冀亭黎国山西省黎城县东北侯[编辑] 位于陕西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梁国嬴陕西省韩城市南伯? - 前641年秦国芮国姬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旧芮城一说山西省芮城县伯西周初期 - 前640年秦国小虢国春秋初期 - 前687年秦国崇国陕西省户县东韩国姬陕西省韩城市一说河北省固安县侯? - 春秋早期晋国杜国祁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伯[编辑] 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鄀国河南省内乡县后迁湖北省宜城市东南楚国轸国湖北省应城市西楚国鄂国楚国随国姬湖北省随州市侯楚国曾国(即鄫国)湖北省枣阳市侯夔国(又称隗国、归国)芈湖北省秭归县子? - 前634年楚国罗国湖北省宜城市楚国邓国曼湖北省襄樊市北一说河南省邓州市侯? - 前678年楚国权国子一作芈湖北省当阳市东南公楚国郧国(云阝国)湖北省安陆县子楚国绞国湖北省郧县西北楚国赖国(即厉国)姜湖北省随州市东北一说河南省鹿邑县或商城县前11世纪 - 前538年楚国析国鄾国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东北子廪国楚国谷国嬴湖北省谷城县西北楚国贰国湖北省广水市楚国西州国湖北省监利县东州陵城楚国庸国(即鄘国)湖北省竹山县上庸胡城? - 前611年楚国唐国祁湖北省随县、枣阳市一带侯? - 前505年楚国南沈国麇国湖北省郧县子楚国聃国姬湖北省荆门市一疑在河南省开封市前11世纪 - ?楚国[编辑] 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六国偃安徽省六安市? - 前622年楚国英国安徽省六安市? - 前646年楚国钟离国安徽省沂河东岸楚国舒国偃安徽省舒城县子楚国舒庸国偃安徽省舒城县? - 前574年楚国舒鸠国偃安徽省舒城县子楚国舒蓼国(蓼国)偃河南省固始县、安徽省霍邱县一带? - 前601年楚国舒龙国楚国舒龚国楚国舒鲍国楚国桐国偃安徽省桐城市楚国养国? - 前528年楚国巢国安徽省巢湖市伯? - 前518年吴国徐国嬴子? - 前512年吴国宗国安徽省舒城县、庐江县一带楚国萧国子安徽省萧县西北侯? - 前579年楚国皖国楚国泉国妢国妣国庐国州来国安徽省凤台县南胡国归安徽省阜阳市子? - 前496年楚国[编辑] 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肥国? - 前530年晋国鼓国姬? - 前527年晋国北燕国姬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 前222年秦国邢国姬河北省邢台市公前11世纪- 前635年晋国甘国姬陕西省户县南伯前11世纪 - ?[编辑] 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蜀国四川省中部一带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
吴越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分析
吴越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分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相互影响,吴越地区在这个时期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吴越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环境、文化交流、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治环境对文化交流的促进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处于楚越两个大国的争夺之中,政治环境动荡不安。
然而,这种政治环境却对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吴越地区作为楚国和越国的接壤地带,政治交界之地,文化因此也会相互交融。
两个大国之间的交战和交流,带来了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流动,也促进了吴越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其次,吴越地区因位于沿海地带,交通便利,加上在政治环境相对松散的情况下,使得各种文化活动能够自由进行。
商贸往来、人员流动等因素,使得吴越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吴越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吴越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吴越地区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于商贸往来和人员流动。
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会聚集在吴越地区,带来各自的文化习俗和艺术技艺。
这种聚集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推动了吴越地区文化的发展。
其次,吴越地区的文化交流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当时,吴越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随之也带来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影响。
这些外来文化对于吴越地区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吴越地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
最后,吴越地区的艺术发展在战国时期达到了较高水平。
吴越地区是楚文化和越文化的结合,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在音乐方面,吴越地区的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风格独特。
在绘画方面,吴越地区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笔法流畅,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此外,吴越地区还以编织和雕刻等手工艺闻名于世。
三、吴越地区的艺术发展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吴越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发展对其他地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分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各个国家纷争不断,形势动荡。
其中,吴国和越国是两个地理位置相邻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
一、吴越地区的地理位置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接闽越地区,西与楚国接壤,北界太湖。
该地区地势起伏,河网纵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吴越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交通的枢纽和贸易的中心,也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格局1. 吴国的兴衰春秋时期,吴国崛起于吴越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吴国很快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吴国的都城建在今天的苏州地区,其疆域东起东海,西至太湖,南达钱塘江,北至长江。
吴国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掌握了繁荣的海上贸易。
然而,随着战国时期的来临,吴国逐渐式微,最终被越国所灭。
2. 越国的崛起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越国的疆域大致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其首都建在今天的绍兴地区。
越国所处的丘陵地带使其军事防御能力较强。
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了吴国的劲敌,并在战争中夺取了吴国的部分领土。
三、吴越地区的环境变迁1. 自然环境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沿海地区的海域逐渐变浅,岛屿增多。
同时,由于频繁的战争和人口迁徙,吴越地区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土地逐渐退化。
这些环境变化对吴越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环境变迁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争的持续使得吴越地区的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无数人民流离失所。
同时,随着贵族阶层的崛起,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这种社会变迁直接影响了吴越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四、吴越地区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吴越地区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并存。
本文将为大家列举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国的列表。
一、春秋时期1. 鲁国: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东部,首都为齐鲁之地的齐鲁(今济南市)。
鲁国是五霸之一,其君主是孔子的故乡。
2. 晋国: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河北和陕西交界处,首都为中原地区的晋阳(今太原市)。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3. 齐国: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齐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五霸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4. 楚国: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5. 郑国:郑国地处今河南省西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郑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6. 越国:越国位于今浙江省一带,首都为越地(今绍兴市)。
越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7. 吴国:吴国地处今江苏省一带,首都为吴地(今苏州市)。
吴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国家。
8. 邹国:邹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鲁邹之地(今济南市)。
邹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二、战国时期1. 秦国: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首都为雍地(今陕西西安市)。
秦国是战国时期崛起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 赵国:赵国地处今天的河北省一带,首都为赵地(今天津市)。
赵国是战国时期较强的诸侯国之一。
3. 韩国:韩国地处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韩地(今洛阳市)。
韩国是战国时期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4. 魏国:魏国地处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魏地(今安阳市)。
魏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是七雄之一。
5. 楚国:楚国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战国时期重新崛起,并成为七雄之一。
6. 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与春秋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依然拥有相当实力。
郑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郑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郑国(前806年-前375年)是西周末至战国初重要诸侯国之一,姬姓,伯爵,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
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
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
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
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
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
儿子厉公驱逐世子忽自立为君。
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
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穆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
穆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
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
中文名称郑国所属洲亚洲主要城市京,鄢,制,颍谷,长葛国家领袖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始于周宣王二十二年(前简称郑首都郑县(今陕西华县)、新郑(今河南新郑)政治体制君主制主要民族华夏族(古汉族)亡于韩哀侯二年(前375年)806年)目录•1地理•都城•疆域•城邑•2君主列表•3历史•4政治•官职称谓•变迁•成文法•5民族宗教•6国家经济•国家农业•国家工业•国家商业•国家货币•7国家军事•8文化•教育•哲学•音乐•9国家外交1 地理编辑都城郑桓公初封于郑县,也称西郑,今在今陕西省华县境内,随着考古学发展,一些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逐渐出土,郑地多认为是今泾河之西一带,郑桓公初居棫林,即今陕西省凤翔县雍水以北,秦都雍城遗址及其附近地区,后徙拾,即汉代京兆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一带。
春秋战国越国与齐国的东南争霸
春秋战国越国与齐国的东南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与齐国是两个处于东南地区的重要诸侯国家。
他们在历史上展开了一段激烈而有意义的争霸之战。
本文将从越国与齐国的背景、争霸的过程以及结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场东南地区的争霸。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已经趋于白热化,而东南地区依然是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地域。
越国作为东南地区的一支主要力量,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齐国作为山东半岛上的强大势力,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力也不能忽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越国与齐国的争霸之战便开始了。
二、争霸过程1. 越国的扩张越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海洋为基础的国家,拥有非常强大的海军力量。
越国的国王勾践十分热衷于海洋探险,并且成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海军。
在海洋的支持下,越国开始向东南地区进行扩张,逐渐占领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
2. 齐国的反击面对越国的扩张势力,齐国也开始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力度。
齐国国君孟尝君意识到东南地区的重要性,并派遣大军进驻岛屿和沿海地区,以稳固齐国在此地区的影响力。
3. 争夺边界地带越齐两国在东南地区的边界处存在着一片争夺激烈的地带。
这片地带资源丰富,同时又处于两国势力范围的交汇点。
越国与齐国展开了多次边界争夺战,双方互有胜负。
4. 战争爆发越国与齐国的争夺最终爆发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两国互派大军对峙,采取攻守交替的战术。
战争的过程中,双方军队的实力基本持平,胜败较为悬殊。
三、结果最终,在这场越国与齐国的争霸战争中,越国取得了相对的胜利。
越国的海军实力和地理优势成为其最大的优势,而齐国的军队在海上缺乏战斗能力,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越国的扩张。
这场东南地区的争霸战争对于越国和齐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国的胜利使其成为东南地区的霸主,并最终将东南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齐国则在此后的历史中逐渐衰落,失去了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力。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与齐国的东南争霸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详细版浙江乌镇导游词(2篇)
详细版浙江乌镇导游词今天要带大家去看的却是乌镇的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
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
为什么要带大家去看这个呢?因为床最能反映当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想法。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中国人对床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
但据说中国人最初的是时候是没有床的概念的,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铺上一张草席就可以了。
这叫席地而坐。
在往后就有床了,从战国出土的木漆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比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宽,这时床的功能其实不仅仅是睡觉,它还可以供人娱乐,以及谈论国家大事。
有个成语叫促膝长谈指的就是符坚和王猛坐站床上膝盖碰着膝盖谈论国家大事。
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____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
接着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
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
此床共雕刻了____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
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
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我们可以猜一下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是闲人请勿打扰是意思,您还别说到后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这个,据说最早的时候木匠是不做床的,做床要折寿行话叫:“宁上一根梁,不做一张床”那么怎么才能不折寿呢?有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床以后我不卖个你,当礼物送给你,刻上一块牌子,上面写一些吉祥如意的话:如百年好合之类,主人也不给工钱,包个红包,据说这样就不会折寿了。
江南水乡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江南水乡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江南水乡是指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江南地带,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江南地带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湖泊水网,与修建灌排工程密不可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大夫伍员就曾在湖泊水网中划定了一条条渠道,让湖泊水流贯通,形成了千里莲藕之路。
这条水道灌溉了江南的良田,促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得以发展,而农业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水乡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唐朝时期,苏州成为了东南地区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唐朝时期的苏州是一个集商业、手工业和文化于一体的城市,被称之为“小江南”。
而宋朝时期,杭州成为了江南地区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杭州不仅是文化中心,还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江南水乡发展到了高峰期,城市风貌也逐渐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宋代时期,江南水乡的城市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苏州市内修建了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等知名景点;在周庄、乌镇等水乡古镇,人们融合山水于屋舍,修建了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形成了唯美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和园林作品展现出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时期,江南水乡的城市建筑继续发展。
清代官员为了修建宏伟工程而调查水文,开展治河工作,成为新时期的治河先驱。
与此同时,清朝时期的户部尚书张廷玉提出“水利为国之根本,土地为国之根本”的理念,推动了江南水乡地区的水利工程发展。
江南水乡地区的发展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江南水乡地区的风景和园林艺术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精英和艺术家,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其次,江南水乡地区的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最后,江南水乡地区在水利工程和治河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对于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2011-02-15 19:18 星期二
近日读《资治通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变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上找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但是大多都比较粗糙,下面几张还将就可以一看,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春秋时期,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先后称霸,地处东南的吴、越也先后崛起,这一时期“尊王攘夷”是大旗,谁能扛起来谁就是霸主。
周天子此时还是名义上的“共主”。
韩、赵、魏三分晋国,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时期。
秦国不断崛起,魏国河西之地不断被蚕食,国都安邑越来越靠近边界,不得不迁都大梁,以避秦国。
楚国西取商寤之地,秦国东向发展受到魏国阻遏,随向西灭取诸戎,拓地千里。
燕国乐毅取齐国七十二城,齐国险些覆灭。
秦国西取巴蜀,南取汉中,东取河东、宛洛之地,六国不能为敌手。
田单孤城存齐,可谓壮哉!
秦攻占楚国都郢,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对抗。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赵括纸上谈兵害国害己!
秦国统一天下大势不可阻挡!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分界变化可以说是朝夕不同的,因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争的结果就是攻城掠地,所以要想详尽描绘每一年各国之间地形图变化情况是比较困难的。
我也只是爱好,希望能有历史学者或者爱好者,完成这一工作。
现在有了电脑的帮助,相信会简化很多工作,但是必须要以扎实的历史地理知识作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
历史地理第七辑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宋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立不久,成王就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公,把商旧都周围的土地 分封给他建立宋国,以奉汤祀,后经春秋战 国,至公元前二八六年为齐所灭,宋立国约八百年。
宋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其地 原为商代先祖契的封邑称商。
《史记•殷本 纪》:殷契“封于商”。
王国维《说商》(《观堂集林》卷十二)认为商即商丘。
《史记•宋微子 世家叫“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 之命》以申之,国於宋”。
老左传》昭公二十一 年/宋城旧鄢及桑林之门而守之”。
杜预注:"旧鄢,故城也。
桑林,城门名”。
旧鄢当指商故城,桑林之门即商祭桑林之社之围城门 也。
《左传正义》隐公元年引《世族谱》云:宋子姓,“都商丘”。
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徐“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也”。
商丘, 战国时称睢阳八世本》曰严宋更曰睢阳”(《史记•宋微子世家》集介引)。
《汉书・地理志》梁国曰「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
看秋占龙匡1呵期白勺衆国城邑决掘域合方与、等•严M1鲁郑州■刼:宿'T® 乎釦O .豪I.1I邛城*〃卞V• •防冬•執彌〉■空虫4 /「「tfty< 丄 ' 济B0开H ❷•航里e ^8B那—11Q例AftJH-* 4吧衲益4二施丘杜臨oJK棊©上紊去和■莆■•宋匡邑名o 垢罐世右®畑隔绅j 知州今把名!商丘一带土地十分平坦,四望无际,平均海拔五十米。
其地东至安徽淮北市,南至阜阳市,西至河南许昌市,北至黄河,皆无名山大川。
所以周把宋封在这四战之地,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吸取了武庚叛乱的教训,如日 后其子孙自作不靖,使其无能据险而可予以整治。
且其地附近又有杞(今河南杞县)、陈(今河南淮阳县)、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等不少诸侯国互相防范,离周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也较近,更可严加监视。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与军事战略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与军事战略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且波澜壮阔的时期。
这一时期,天下分裂,众强逐鹿,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东南西北各地均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氛围。
因此,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布局中显得十分重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改以往王侯势力世袭的制度,大力推行官职所授,兵制所设,以及实行分封制等,又采用彻底的等级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得以加快了国家统一和强大的进程。
在秦国的陆军战略布局中,秦国将军队分成轻步兵、重步兵、火器营三个兵种,之后一步步发展,逐渐升级,打造了强大战斗力的秦军。
同时,他们还对于道路、桥梁、营垒、驿站等的修建和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方便了交通,也方便了兵马的行进和作战,保证了军队的快速垂直渗透能力。
在对外扩张方面,秦穆公在位时,想办法加强了和西周、楚国的联系,拓展了其对外交往,增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齐国则主攻海上,实施了强有力的海洋军事战略布局。
为了培育海军实力,齐国还特地在海岸线上种植海松、松针等树种,以获得更多的船木。
同时,为防御敌国海岸线的袭扰,齐国还修建了以海城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海口城墙,加强了海上防御能力。
举个例子,公元前298年,齐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齐军在城墙保护下,通过港口偷袭鲁军的后方,顺利地击败了鲁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边国家中,韩国则因其地理位置而发挥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布局作用。
韩国位于中原的南缘,地处濮水与黄河相交之地,因此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既有群山叠嶂的地形,也有蜿蜒的河流交错。
在这种地理环境下,韩国政府发起了一系列散布于山间的城池,形成了大量的自然城防。
与此同时,韩国还采取了分城制,将部队分散部署于各个城池,更大程度地掌控了战局。
除此之外,还有越王勾践在战略布局上的成功范例。
公元前473年,越国在浙江苍山选取以石壁为背的队形布局,奇袭吴国军营,在全无防备的吴军营地强攻,成功地取得了胜利。
周庄古镇导游词范文(2篇)
周庄古镇导游词范文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
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
北宋元佑元年(____年)周迪功郎舍宅____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
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____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
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
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
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
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____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古镇导游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省苏州市的周庄古镇,我将为大家带领游览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水乡古镇。
周庄古镇位于太湖之滨,距苏州市区约30公里,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是江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古镇之一。
周庄有着900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唐年间。
古镇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样貌,四通八达的水网、石板街道、古老的建筑,构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景,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首先,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周庄的核心景区--周庄古街。
【精选】晋东南民居的特点
2.2晋东南地区的民居特点2.2.1晋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晋东南,地处太行山腹地,北交晋中,南接河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山西临汾地区接壤。
因地势高,“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历史上也称“上党”。
晋东南为暖温带冷温半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550~670毫米,年平均气温12.0~13.7℃,积温2600~3300℃,无霜期120~160天。
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是山西3个多雨区,年降水量普遍在600毫米以上,这是由于山区迎风坡对夏季暖湿气流的抬升所致,降水量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晋东南从地形地貌上看与“四川盆地”极为相似。
四面环山,内有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中间有三条较大河流由西至北为沁河、丹河、浊漳河。
盆地周围的高山海拔约1500-2000米以上,将整个地区包裹其间,周边及境内沟壑纵横,遍布崇山峻岭,有“天下之脊”之称。
古代所辖潞、泽、沁、辽四州皆在险山急水之中,各县多被阻隔在高山之间。
晋东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上游的深山区,分布有许多天然森林。
在较多地区种植有大量杨、柳、槐树。
地下有丰富的煤、铁等矿藏。
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温和适中,物产丰富,旱涝保收。
人民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素有“米粮川”之称。
人文环境从经济模式看,晋东南进入农耕文明是很早的。
远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与河东、豫北的邻人一同进入农耕文明的行列。
此后,从夏商直到清末这里一直处于农耕经济的中心地带,历来盛产玉米、谷子、蚕桑等传统农产品,与华北其它省不同,这里的农耕经济是一种小型的、少变化的小农经济。
这里有丰富的煤、铁、木材等资源,农户一般还兼营采矿、冶炼、纺织等手工业,农耕经济包含着多种经济成份。
在贸易上,由于与外省区甚至各县乡之间山水阻隔,各县乡往往自然形成各自的交易市场,农民不需走出本县即可通过集市换取需要的商品。
这种农业、手工业和集市小商业交融的自然经济,增强了这种内敛型经济的生命力,但也使晋东南始终未能象邻省区那样发展起为市场而生产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地理、人口、经济和政治都有很大变化。
同时这个时期内也有很多著名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墨子等。
在这个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联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
下面,本文将从地理分布、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思想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一、地理分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地区河流纵横,山岳交错。
诸侯国地理分布多样,不仅有中原诸侯,还有北方燕、齐,南方吴、越。
因此,各个诸侯国之间地理位置差异较大,交通不便,东南有利于海洋交通,北方则天寒地冻。
二、国家政治: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小规模的争斗,以至于发展出了以征战为生的武士阶级。
这也导致了诸侯国之间的动荡不安、国家不稳定的特征。
此种形式的政治现状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猜疑和手段残忍。
三、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经济和农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导致各个诸侯国的财富流动性较差、经济产业相对单一,这种现象是这个时期经济的主要问题。
其它方面,也存在一些相对较发达的工商业,如宋、楚、齐其中若干城市,具有一定的商业和工业活动。
同时,这些城市周围的手工艺经济也略有起色。
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各个诸侯国之间困难的共性实际。
四、文化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得到了较大发展,让诸多思想家以不同路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思想都在这个时期独立形成。
这也为后来中国思想史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以上仅是表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繁荣和羁縻自然相伴随。
虽然这个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较多不协调的声音,但实际上它们依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正是这样的羁縻和不停地对抗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才得以持续前行。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格局及其影响力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格局及其影响力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两个重要政权。
吴、越两国自称后裔只一国太庙立于今上海电视台附近。
吴越之地为中国历代政权沿海"防线"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和地区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格局及其影响力。
一、吴越地区的地理位置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包括现今浙江、江苏和上海的一部分地区。
吴越地区东临东海,北拥长江,西接中原,南方则与福建和台湾相邻。
这一地理位置赋予了吴越地区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交通优势,也使得它成为了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
二、吴越地区的政权格局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出现了吴、越两个重要政权,各自独立统治。
其中,吴国的首都为姑苏(今苏州),而越国的首都则为会稽(今绍兴)。
吴越两国统治者的权力和影响力在该地区得以巩固。
1. 吴国的政权格局吴国是春秋时期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权之一,是由夫差建立。
吴国的疆域较大,包括现今浙江南部和上海地区。
吴国政权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并对周边地区表现出一定的霸权主义。
2. 越国的政权格局越国是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政权,由越王勾践建立。
越国的疆域较小,包括浙江北部和一部分江苏地区。
越国政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分权,以城邑为中心,形成了多个小国共存的格局。
三、吴越地区的影响力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的统一和地区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影响吴越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田和良好的海洋资源,得以发展农业、渔业和海上贸易。
这样的经济基础使得吴越地区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2. 文化影响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文化人物,他们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影响吴越地区的政权格局对中国的整体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剖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的内在结构、运作机制及其在先秦政治制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楚国作为当时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重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和独特的文化特质,在诸侯割据的背景下自成一体系,其官制的发展与演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创新性,对后世官僚体制的构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丰富的文献资料与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尤其是诸如包山楚简等重要出土文献,对楚国中央官制的构成、职能分配与权力关系进行了细致梳理。
特别关注楚国核心职务——令尹的角色演变与权责范围,以及其他关键职位如莫敖、大司马、左尹、右尹等的设置及其相互间的协作与制约机制,揭示出楚国中央权力架构的复杂性与动态调整过程。
文章深入探讨了楚国地方行政系统的构建与管理,包括封君制度、县邑体制以及各级地方官员的任免、考核与监督机制。
通过对楚国疆域扩张过程中地方官制的适应性调整及与中央权力的互动模式的分析,展现了楚国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地方自治之间巧妙平衡的能力,以及其在地域广袤的领地内实现有效治理的智慧。
再者,本文着重研究了楚国职官管理制度的特征,如官吏的选拔标准、晋升途径、俸禄制度、以及相关法规对官僚行为的规范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楚国官僚队伍的稳定与效能至关重要。
通过对这些制度的考察,揭示了楚国在人才选用、激励约束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智慧,它们不仅支撑了楚国的强大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战国时期官僚体制的基本框架。
本文还对比分析了楚国官制与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诸国之间的异同,以凸显楚国官制的地域特色与时代共性,并探讨了楚国官制对秦汉以后中国官僚体制的潜在影响。
通过这种比较视角,进一步揭示楚国官制在先秦政治文化多元融合中的独特贡献,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与持久生命力。
本文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批判性继承与新材料的充分挖掘,力求填补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的部分空白,为深化对先秦政治制度史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当代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春秋战国地图
•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地图
战国七雄形势图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地图与现在的行政区图相对照,大概地域是:魏国:在今山西南、河南北和河南中部偏东一带;
赵国:今山西中部、北部以及河北中部和西北部;
燕国:近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京津;
韩国:山西东南、河南西部和部分河南中部地区;
秦国:汉水上游、陕西、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等;
齐国:北至河北中部、南至泰山、西至河南东部;
楚国:湖北、安徽、江苏以南。
周庄水韵
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辞,找出来品 一品。
主题归纳:
周庄
水韵
水的韵味,这里 指有关水的美景。 赵 丽 宏
周庄简介: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 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称 摇城,至康熙年正是定名为周庄。周 庄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 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 人家”,虽说历经了900多年的沧桑, 但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 风貌和格局。
读准字音:
斑斓( lá n ):颜色错杂灿烂。 n ): 耀眼。 眩目( xuà 相看两不厌: 相互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谛听( dì):仔细听。 如泣如诉: 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这里 形容声音柔细。 n ): 熟练。 娴熟( xiá 清澈剔透( tī )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璀璨( cuǐ càn ):形容光彩鲜明。 摇曳( yè ): 摇动。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
1、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的印象。 2、概括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印象。 3、从全文来看,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的
所见所闻有何用意?
第一次: 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
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 描绘哪些画面?
精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 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写第三次游周庄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第三次游周庄为什么详写?
因为单凭一次游览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 领会其神韵,本文作者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 感受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深,所以第三 次游览周庄详写,仔细观赏,细细品味,多角 度地领略其境界之妙处。
介绍南浔七十二金狗的书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介绍南浔七十二金狗的书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南浔七十二金狗是指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保存完好的七十二尊金狗雕像。
这些金狗雕像是南浔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一线附一福,二线附二禄",被广泛视为南浔地区的守护神。
本书旨在介绍南浔七十二金狗的相关知识、起源、文化意义以及对南浔的影响,并探讨金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通过这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七十二金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进对南浔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此外,本书还将对七十二金狗书籍进行总结与展望,希望能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帮助。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对南浔七十二金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其在南浔地区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地位。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七十二金狗爱好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参考书目,为保护和传承南浔七十二金狗作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2.1 南浔的历史背景2.2 七十二金狗的起源2.3 七十二金狗的文化意义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南浔的历史背景、七十二金狗的起源以及七十二金狗的文化意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采访学者、查阅历史文献、参观实地等方式进行调研,以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1 南浔的历史背景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南浔古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从南浔的兴起、繁荣的历史时期,以及南浔的商业、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描述,向读者展示南浔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地方。
2.2 七十二金狗的起源这一部分可以详细介绍七十二金狗的起源与演变。
可以从传说中的起源故事入手,如七十二金狗是如何与南浔镇相连的,以及七十二金狗是如何成为南浔的地标之一的等等。
还可以介绍七十二金狗的制作工艺、图案设计、意义象征等相关内容,向读者展示七十二金狗的独特之处。
2.3 七十二金狗的文化意义这一部分可以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探讨七十二金狗的文化意义。
可以介绍七十二金狗在南浔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七十二金狗在南浔的节庆活动、宗教仪式、民俗传统等方面的应用。
12-2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围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围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王城(又名雒邑,今河南洛阳)。
初时,王畿还比较大,约有今河南省西北部,相当于清代的河南(治洛阳)、怀庆(治沁阳)两府和陕(治陕县)、汝(治临汝)二州的地方,跨大河南北,地方六百里。
后来,有的赐立功诸侯,如酒泉赐虢,虎牢(今河南巩县)赐郑;有的封给王族与公卿大夫作采邑,如赐晋文公温(今河南温县)、原(今河南济原)等十二邑;有的被侵夺,如郑灭东虢(今河南成皋),晋灭北虢(今河南陕县),楚灭申(今河南南阳)、吕(南阳西);有的被戎族所占据,如允姓之戎入居伊川(今河南嵩县)等。
至敬王四年(前516年)迁都成周(洛阳东)时,周天子所领的王畿实所存无几,东不及虎牢,南至伊、汝二水之间(今汝阳、临汝北),西不及淆函(崤山与函谷关),北面在河北的仅有今沁阳、武陟二县,其实际统治区域仅有今河南西部广袤不过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
一、春秋列国的疆域周天子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权威却一落千丈。
各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先后出现了齐、晋、秦、楚、吴、越六个大国,以及介于这于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小国。
1.齐是在今山东省北半部发展起来的国家,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镇北),是东方的大国。
桓公时(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得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县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城一带)等国家及部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
又《管子》称:“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
说明齐桓公时齐国疆域的范围,东临海,西濒古黄河,南至临朐,北达盐山,而与鲁以泰山为界。
略有今山东的东北部,兼涉河北省的东南部。
2.晋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迁新田(今山西曲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郑小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12)摘要:通过对主要分布在古代越族地区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器物—镇的研究,揭示了其发展演变和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推测在战国中晚期,越族中的一支曾经有一个从浙江东北部向岭南迁徙的过程。
关键词:东南地区春秋战国镇古越族迁徙绪论先秦两汉时期百越民族的迁徙与文化交流,一直是研究古越族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相关文献的匮乏甚或相互矛盾,也阻碍了对这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而同时,大量的考古发现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
本文即在对古越族分布地区出土的一种特色器物—镇—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迁徙活动作一种尝试性的探索。
一、镇的命名在吴越和百越为主体的地区,出土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浙江东北部,另外,在江苏南部和湖北的个别墓葬中也有零星的出土。
该类器物的基本特征为:器体绝大多数呈近半球形,略扁,多有纹饰,个别为素面,顶部有钮和活动的环,平底,腹部中空或灌有铅块,质地有铜质和原始瓷器、陶器、玉器等不同的材质。
对于这类器物,目前尚无统一的定名,有人根据其外形直接名之为圆球形器[1],有的称其为坠[2],也有的呼其为铃或铃形器[3],有的叫作权或权形器[4];,还有人称之为镇[5],定名的混乱反映了人们对其功能认识的模糊。
孙华在《半球形器用途考略》[6]一文中排除了其他名称的可能性,肯定了“镇”的命名,并进一步论证其为压席之器,与汉代的铜镇形不同而作用相同。
周燕儿的《对绍兴出土战国权形器的思考》[7]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我们看到,除了上述各种半球形器外,1972年在广东肇庆松山北岭发现了4件所谓的“方形器”,除了器体为方形外,总体结构与半球形器一致,上部都有纽和环,器体布满纹饰,底平,器中灌铅柱,大小也相去不远,并且也是4件成组出土,作者认为其为某种器物的一部分[8]。
从该类器物的形制和出土情况来看,应该是和所谓的半球形器在功能上是一致的。
因此,仅仅根据外部形状来命名是不合适的。
而这种器物与铃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9]。
铜坠的命名显然没有什么证据。
从这类器物的形制上来说,与秦权是最为接近的,然而从其出土情况来看,我们看到,除了个别遗址外,绝大多数遗址中,该类器物都是成偶数出现,尤以4个同出最多。
而且,在出土情况比较明确的如曾侯乙墓[10]、松山北岭墓等,4个此类器物摆放的位置近成梯形或长方形。
而绍兴印山越王陵出土的19件玉质该类器物中,除了一件发现于盗洞扰土中外,其余18件均发现于中室,有的见于南北两侧的挡坎上,有的则发现于靠近挡坎内侧的底面上。
在中室的东北角发现有两处竹席或竹编痕迹,在此之上还压着两个此类器物。
从其分布的情况来看,排除盗墓者的扰乱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呈长方形紧贴着墓壁分布于中室的东部[11]。
这些现象都与周文所分析的压席之镇更为接近。
而且,多数铜质器上华丽的花纹,尤其如曾侯乙墓所出上装饰的精美的浮雕龙纹,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也显示了该类器物的不同寻常,与讲究实用精密的权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认为,这类器物的功能基本上是清楚的,应该是作为镇来使用,或者即是压席之镇。
当然,在有的墓中,虽然也未被扰乱,但从其组合和分布位置来看,似于与镇的功能相去甚远,如在四会高地园遗址仅出土一件,简报中说该墓葬未被扰乱;在淮阴高庄墓中,出土了6件,均放置于一个大铜鉴中,对此,周文也未作具体的解释。
我们在后面将对此作出相对比较合理的推测。
二、形制与年代在出土的各类镇中,原始瓷和陶质的镇应当是仿照青铜镇而制作的,因此,我们主要根据青铜镇和玉镇来判断其年代和发展演变的过程:1、1972年肇庆北岭松山墓出土铜镇4件,整体呈方形,上部有纽和环,四周饰雷纹。
器中灌有铅柱,下部也有铅皮,长宽高均为6.3厘米。
该墓的年代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黄展岳[12]、李龙章[13]认为是南越国墓。
该墓出土的铜II式鼎、附耳筒、陶瓿、陶罐和陶盒等器物则与广州秦与西汉早期墓所出相近,而铜三足盘、提梁壶、罍等则具有明显的战国特点,同时,该墓不见有常见于两广汉墓的陶壶、钫、鼎、盒等器物,因此,将该墓定为战国秦汉过渡时期是比较合适的。
2、1974年广东四会县龙江高地园M1出土铜镇2件,为大半个圆球体,顶部有环和纽,其中一件纽下和近底处饰一周雷纹,中段呈瓜棱状,高6.8,腹径8.6厘米。
另一件纽下也饰雷纹,中部和近底处为两周云雷纹。
该墓的年代简报作者认为当在战国早中期[14],而李文认为当晚在秦汉之际。
该墓出土的匏壶与德庆落燕山墓[15]所出形制一致,后者的年代当在战国中期[16]。
而与广州早期汉墓的匏壶有着较大的区别[17],其他诸类器物与广州汉墓的同类器物也明显不同,其年代应至少在战国晚期之前。
而该墓出土的铜镇则与淮阴高庄战国墓的铜镇非常接近。
鉴于该墓出土的器物与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西汉早期的器物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认为,该墓的年代可能在战国中期偏晚或晚期偏早。
3、1977年在广宁县铜鼓岗M14出土铜镇1件,器体为大半个圆球,顶部半环纽,纽穿圆环,器内顶部灌铅块加固,底边内收。
纽周饰涡纹,主体为三组凤纹,近底饰一周S 形云纹,通高5.2,底径6厘米[18]。
该墓的年代,简报认为当在战国晚期,李文定在西汉早期。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晚期是比较合适的。
4、1978年在淮阴城南乡高庄村墓出土6件,铜铸外壳,内充铅锡,整体球形,平底,顶有环纽,纽四周及底缘饰云雷纹,球面饰直条瓦棱纹[19]。
该墓的年代,原报告定在战国中期前后,朱凤翰以为是为战国早期[20],王厚宇认为当在战国早中期[21]。
从该墓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来看,将其定在战国早中期时是比较合适的。
5、1977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4件,大小、形制、纹饰均同。
呈半球形,中空,平沿,定有衔环,龙形纽,面部雕着八条浮雕状的龙龙身饰鳞纹,龙与龙之间空隙处有十四个高出盖面的小圆圈,圆圈内原有镶嵌物,已脱落。
高8.0,直径11.8厘米,重1.25公斤。
该墓的年代为战国早期[22]。
6、1995年在绍兴福泉镇洪家墩村猪头山坡出土3~4件,仅一件可以复原,器身呈半圆形,较低矮,铜铸外壳,内灌铅、锡类渣质,顶面饰宽凹弦纹两周,中央为勾连粗云纹,腹部铸宽凹龙纹8条,分上下两组,以梭形纹界格,高6,腹径8.9,底径8厘米[23]。
周文认为其年代当在战国晚期,与广宁铜鼓岗相似。
从该器的纹饰来看,这种顾首龙纹加梭形界格的纹饰,在楚国青铜器中常见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器物,如淅川下寺M2:54铜鉌表面纹饰[24]。
因此,此器的年代最晚当在战国早期。
7、绍兴印山大墓M1出土玉镇19件,其中有18件出土于墓室内,1件发现于盗洞内。
形制、纹饰和质地都相同,只是大小略有不同,表面通体抛光,整体呈馒头状,实心,顶面呈弧形隆起,上有一扁圆形小纽,纽上横穿细孔。
器体有一周八条纵向的折棱,将其分为八等分的区域,底平。
器身通体阴刻细勾连卷云纹。
该墓的年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晚期[25]。
在上述器物中,年代最早的当属绍兴印山大墓出土的玉镇,可以确定在战国早期的有随县曾侯乙墓和绍兴福泉镇洪家墩出土的铜镇,年代稍晚属战国早中期之时的有淮阴高庄出土的铜镇,战国中期偏晚或晚期偏早的四会高地园M1,稍晚的有广宁铜鼓岗M14出土的铜镇,最晚的为肇庆松山北岭出土的方形铜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铜质和玉质镇的主要形状为顶面弧度比较平缓,然后腹部中间有个突然内收的部分,形成一个肩部,整体近乎大半圆形,个别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为半圆形,而在肇庆则出现了方形铜镇。
这类器物由于出土较少,而且分布的地域比较广泛,其具体的形制演变过程目前来说不是很明显。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大致的一个发展过程。
如在最早的时候器体饰勾连卷云纹,战国早期时出现了浮雕龙纹或者是梭形界格纹与宽浅顾首龙纹的组合,战国早中期的时候出现了瓜棱纹布满全身的装饰,也有以云雷纹为主体的纹饰,但在这之前其总体的形制并没有多大改变,器身相对都比较高。
到了战国晚期,出现了细线凤纹为主体的装饰,并且器形明显较以前为扁。
再稍晚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方形、满饰雷纹的铜镇。
明确了铜镇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可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伴出的器物,进一步对原始瓷镇和陶镇的年代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原始瓷和陶质镇均发现在浙江地区,有明确器物组合者共四处:1、1983年海盐县长川坝乡丰山村一土坑内出土2件原始瓷镇[26],其共出的器物多具有战国早期特征,如其中的原始瓷盅、印纹硬陶坛、罐等器物都与杨楠《江南土墩遗存研究》[27]、陈元甫《浙江地区土墩墓分期试论》[28]文中所分的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同类器相似,錞于也被刘建国[29]定在战国早期。
2、余杭宗贤M1出土6件原始瓷镇[30],该墓出土的器物中,束腰鼎、附耳鼎、甬钟等器物与海盐丰山村土坑出土的同类器相似,年代当一致。
3、1989年绍兴县平水镇上灶村东首土墩墓出土2件原始瓷镇[31],该墓出土的原始瓷盅似于海盐丰山村,兽面鼎则与余杭宗贤M1所出相似。
但该墓出土的镇与淮阴高庄墓的铜镇最为接近,年代可能略晚。
4、慈溪M6出土了4件泥质陶镇,该墓的年代一般认为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32]。
从上述几处出土的镇来看,其形态多为器体较高的大半球形,顶部的弧面相对较为平整,到了中腹部基本上都有一个突然内收的部分,形成双肩的形状,年代上也基本上为战国早期或略晚。
可见,原始瓷质和陶质的镇在形态上与铜镇基本保持一致。
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另外几批没有伴出器物的原始瓷镇的年代了。
1990年绍兴平水镇上灶村村后小山坡土坑墓内出土的4件原始瓷镇,其形状与该村的东首土墩墓所出最为相象,年代可能在战国早中期之时。
1960年绍兴城关镇西施山出土的原始瓷镇,形态上与余杭宗贤M1所出相近,器体较高,年代当在战国早期。
绍兴市征集的4件原始瓷镇,其形态与海盐丰山村所出非常接近,年代大致相当,为战国早期。
三、族属及其起源和传播目前出土的这些镇,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以绍兴为中心的杭州湾地区和广东西部地区,尤其又以前者居多。
在此范围之外,仅在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苏南部的高庄墓有所发现。
绍兴地区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时为越国的中心地区,一般认为其族属即为百越之首的于越[33]。
广州西部地区,有人认为为古西瓯之地[34]。
蒋廷瑜更进一步认为广宁铜鼓岗、肇庆松山等遗址即为西瓯族遗存[35]。
也有人认为该地先秦西汉时期的古代民族当为“苍梧”,也为越人的一支[36]。
甚至还有人认为骆越有两支,一支即为西瓯骆越(瓯骆),另一支为秦象郡之骆越,而上述之地属瓯骆[37]。
总之,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其作为百越一支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