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6 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以角色扮演形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运用史料分析,达到使学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

◇通过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民的福祉,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A积弱积贫局面出现;B社会危机显现:统治危机、边患危机、财政危机C庆历新政失败。

【讲授新课】一、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

从小就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从小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考中进士后,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一系列改革,对朝廷得失和民间疾苦都有了所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调到中央任职后,他把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意见写成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进献给仁宗皇帝,要求变法改革,但未被仁宗采纳。

直到1068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才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人称“拗相公”。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邱丽静【课标解读】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

首先是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

而广大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入不敷出。

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发起了“庆历新政”,却遭到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克服危机,一场由王安石倡导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

1070 年底,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推行变法。

变法主要分为理财、强兵、科举和学校三个方面。

(1)理财方面:①均输法。

设立转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这样既可以节省运费和购价,又可以避免囤积居奇。

②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这一措施稳定了社会生产,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也为国家带来了利息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

人民版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教案第二节王安石变法教案一、措施(一)、富民(理财措施):1、均输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

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控制市场。

(2)内容(3)影响:2、市易法。

(1)内容: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二)、强兵(军事措施):1、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将禁军进行精简裁并,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加强了军队训练和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3、保马法(1)原因:(2)内容:(3)作用:4、军器监(1)原因;军器生产和管理非常混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2)内容(3)作用;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三)、育才(教育措施)1、科举改革内容(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2、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主要有(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背景教学设计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三选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背景教学设计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三选修1历史教案
学生回顾,教师引导补充。
讲授新课
一、北宋中期的困难
问题:
1、宋太祖登上帝位后,他是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采取了哪些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
培养学生的归纳及表达能力
二、内忧外患
问题:〔接上面问题1、2〕
3、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
延伸问题:
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
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情怀
重点
〔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难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搜集展示
阅读理解导语部分
问题式:
1、北宋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各小组阅读导语部分,进行提炼归纳
问题:庆历新政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进行改革?结果怎样?为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热身训练
小结及练习
要求学生闭卷完成本课知识结构图
一至两名学生到黑板同步展示
培养学生的归纳及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王安石变法背景
课题
王安石变法背景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因
了解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
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
过程与方法:
探究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问题及其影响
探究庆历新政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邱丽静【课标解读】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

首先是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

而广大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入不敷出。

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

宋仁宗年间,范仲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⑤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从而制止了一些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2)强兵方面:①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农民的镇压与控制,同时也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一部分,节省养兵的经费。

②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3)科举和学校方面:①整顿太学,增加太学生的名额,并且根据学习成绩来选拔人才,同时又设置了许多专科学校,培养改革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②改革科举制,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4.1《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2课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4.1《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2课时)
4.其他变法措施:如市易法、均输法等,教师逐一讲解,分析各自的作用和影响。
5.影响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3.讨论: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如何推进改革?请给出你的理由。
4.针对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确保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3.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4.教师强调王安石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注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短文,要求包括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及其评价。(字数500字左右,下节课分享)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从宏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再深入探讨具体变法措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王安石变法,避免片面理解。
3.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差异,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史料解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维品质、合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感知和认识。
5.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及其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以及导致其失败的原因,如守旧势力的阻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等。
5.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与策略:
1.通过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王安石变法。
5.教学拓展: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组织学生参观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历史遗址,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改革问题,学会运用历史智慧分析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社会风貌的图片,如繁荣的城市、农民劳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吗?请大家谈谈对这个时期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引出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学习王安石变法做好铺垫。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精品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精品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精品教案(4页)第2课 《王安石变法》教案【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法】基础知识学生自学,重点知识互动解决,疑难知识引领思路。

【学法】学生自学、探究、设置情景体验【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时间难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从而为下一步,细致分析攻克重点打下基础。

【基础落实】【填一填】一、背景1、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实施变法。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内容及措施2、富国:王安石从 1069年开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均输法法、市易法、青苗法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方天均税法。

3、强兵: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镇压农民暴动,外足以抗御强敌,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军器监。

4、育才: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科举改革和改革改革学校制度。

三、成就及结局5、成效:王安石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的势力,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6、不足: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而且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2.介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和目的。
3.分析王安石变法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变法的意义。
4.阐述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如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措施的不完善等,使学生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宋中期,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进行了变法。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王安石变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王安石为什么会进行变法?他的变法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尖锐性,阐述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解决了哪些问题?
b.王安石变法在当时遇到了哪些阻力?这些阻力的原因是什么?
c.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各组观点,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具体实施及其效果分析。
2.理解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
3.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社会矛盾的图片、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讲授与探究相结合:在讲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变法的必然性和影响。
3.突破难点,深入剖析:针对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责任意识。同时,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媒体教学:在讲授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他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讲述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播放多媒体:播放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王安石及其支持者、反对者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深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2.强调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完成标准和提交时间,提醒学生认真对待。

【精品推荐】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选修1

【精品推荐】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选修1

第二节王安石变法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2.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 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彳.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 '2. 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3. 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法与学法【课前预习】 1 . _________________ 任命王安石为宰相,让他放手实施变法。

2 .王安石认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不是 ______________ 3 .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措施有、 、 4.王安石推行的强兵措施有 。

___ 禾 n ___________ 。

的局面,以巩固和加 5 .王安石育才方面的措施有 _6.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改变北宋 强 ______________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法的推行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抑制了 __________ 力。

其中 _______________ 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而且,新法的 _ 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王安石变法偏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有些违背了 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 9 .等到宋神宗去世,_ 的兼并势 _限制了 措施教学: O .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一、 时间: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二、指导思想: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 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主要措施: 1、富国:富国就是要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 “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依据这样的方针,王安石 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6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6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容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知识与能力]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由来和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表达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的侧重点。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讲授新课]〔课件显示或板书本节课题,以下统称“板书〞〕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表现: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复习教课设计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人民版选修1)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由认识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认识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过程与方法研究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研究北宋的土地吞并问题及其影响研究庆历新政的特色和失败的原由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太祖增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认识北宋“和议”政策的两面性作用表现范仲淹“天生下之忧”的情怀教课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2)北宋增强中央集权的举措(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由教课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教课方法启迪式教课情形教课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讲解新课自主学习建立知识结对前方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首,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名句导入。

第一,利用《五代十国局势图》和《北宋一致表示图》对北宋的成立和一致南方地域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早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经过“陈桥兵变”这一门路登台成立北宋的。

教师第一要修业生环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门路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仔细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表现 :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疏别剖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由和结果,再增补说明。

)1、冗兵冗兵的原由: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缺点。

宋初大批编练禁军,以后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举措致使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 120 多万。

同时,因为兵员素质低下,演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场面。

北宋推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场面,战斗力不强2、冗官冗官的原由: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 (即一职多官)的方法,防备文武官员专权,结果致使官僚机构日趋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致使官吏人数激增。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2课_王安石变法_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2课_王安石变法_教案

《王安石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因。

2.了解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

3.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

2.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容并问题及其影响。

3.探究庆历新政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教学教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吗?它的作者又是谁?学生:范仲淹的作品。

老师:同学们说对了,这篇《岳阳楼记》是宋代诗人范仲淹所做,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与范仲淹文中提到的“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同学们知道范仲淹到底在“忧”什么呢?然后可以请几位同学来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以此引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二、新课讲授(一)王安石变法背景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123通过几则材料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北宋面临的问题,再通过温故知新的方法加深北宋改革的必要性。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呈现庆历新政的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师生共同完成的方法说明北宋改革的可能性。

)(二)王安石变法三个方面先提出问题:王安石究竟进行了哪些变法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落实基础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重点掌握各自的作用。

再进行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印象,接着通过问题探讨巩固基础,突破难点,最后进行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节内容,通过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以及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深远影响。
在教学设计上,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历史的趣味性,又能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我将在课堂中创设多个历史情景。例如,通过展示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王安石及其变法派别的成员,以及其他反对派别的成员,通过模拟当时的政治辩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争议性。
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能体会王安石变法者勇于改革、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通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1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探究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历史选修1人民版4.2王安石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人民版4.2王安石变法教案

4.2 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探究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强国之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认识变法措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府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收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写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王安石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初年的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北宋中起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但是,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王安石为了彻底扭转北宋极品积弱的局面,开展了变法运动。

那么,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运动呢?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富国【探究目标】了解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及其作用。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地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王安石的理财措施触及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顽固派竭力反对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容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知识与能力】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由来和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的侧重点。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讲授新课】(课件显示或板书本节课题,以下统称“板书”)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表现: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1、冗兵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

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

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战斗力不强2、冗官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即一职多官)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

3、冗费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二、内忧外患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危机)(板书)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

变相增加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2、农民的反抗斗争(政治危机)(板书)(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板书)北宋实行“守内虚外”、被动防御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表现:(1)宋辽战争(教师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讲述。

)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两次进攻,目的是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

(“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

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

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

)这两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澶渊之盟(1005年)A、背景:澶渊之战(1004年)(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特别指出“澶州距离东京很近”,对宋的都城威胁很大。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南侵,到达澶州城下,逼近东京。

(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真宗驾幸澶州,使宋军士气大振。

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来军事形势于宋有利,宋军坚守辽背后之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览。

辽恐腹背受敌,乃密奉书请和。

)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B、内容宋纳银绢:规定宋每岁向辽输纳银十万两作为军饷,绢________,叫“岁币”;(议定疆界:双方约以白沟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为界;约为兄弟:双方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宋真宗称辽萧太后为叔母。

)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

C、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根据“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何者为主流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8分钟后,教师对双方的观点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

)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3)夏宋战争和议和从1040年起,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

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

(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

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

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

于是,元昊请和。

)夏、宋议和,宋每岁给夏“岁币”。

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

((最后,安排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考: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2.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处?它们与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联系?3.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以下是与上面讨论主题有关的一些观点,但不是以上问题的“全部答案”或“固定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尽量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加以肯定。

)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争,但战争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长期融合,互相学习,他们的发展对我国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教师归纳指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

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

他们为挽救危局而纷纷呼吁革除弊政,振兴朝政,以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并先后开展了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

)三、庆历新政(板书)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范仲淹图像和生平简介1、实施:时间:1043年-1045年基本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整顿吏治3、结果: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

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

揭开了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

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

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第二节安石变法【内容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