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冈仁波齐》观摩学习有感_2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5篇范本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5篇范本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5篇范本《冈仁波齐》是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杨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剧情片,于6月20日在中国上映。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范本【篇1】自从热爱户外活动以来,每到一地,除了欣赏那些绝世的风景,我还关注那些遗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视或被遗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听到朋友圈这首震撼内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观看电影《冈仁波齐》的欲望,当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驾西藏的经历。
花开,花落;有生,有死;阳光、暴雪;眼泪、欢笑。
不多的语言,平缓的节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
突然像断弦的弓一样,你双手高高举起,身体伸展开来,匍匐在地上。
之前,网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评论泾渭分明。
而我,作为走过、熟悉这条路朝圣之路,在电影院一直犯困,对电影的感受就一个字:闷。
对,是闷,不是克制。
克制是底下有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坚决不让这种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对观众产生了一个理解上的时间差。
在理解力填补完这个时间差的瞬间,观众突然感受到了潜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纪录片的话,《冈仁波齐》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尤其是一路风景灰暗,完全没有西藏蓝的明快。
倒是大量的现代交通工具对原始的朝圣带来了视觉冲击。
如果说它的故事片的话,那就太乏味了。
后来想想,这也许是新生带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早就存在代沟。
于是问了儿子对电影的观后观,他说纯是为了陪你,让你重温西藏之梦,我快睡着了。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范本【篇2】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
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悟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悟《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悟(精选5篇)《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座神山而讲述,讲述人们视神山的圣洁胜过生命,对神山有着无比地虔诚之心。
《冈仁波齐》观后感_2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1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
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
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
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
重复的用意何在?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
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
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
信仰在这里被悬置。
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13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
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
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
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
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
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2《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途弟前几天给大家提到过一部叫做《冈仁波齐》的电影,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是不太热衷的,但这部电影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了,几乎看过的人都一致的好评,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最强大的信念。
由于一时好奇,途弟便组织了朋友一起去看,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也被深深地震撼到。
《冈仁波齐》是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朝圣的。
生活在小村庄里的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他同村的亲朋好友等11人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00公里徒步跪拜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真实,叙事也那么平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深深打动每一个观影的人。
让人只要想到电影中的画面、朝圣的人们、风景,就会因自身的渺小,电影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信仰而落泪。
也许大家没听过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
藏传佛教认为这座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因此经常会见到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来此转山。
观影完毕的几天之后,收到了朋友写的观后感。
有没有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初高中的时代。
请往下看!“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与坚持”坚持是此片中时刻能体会到的精神。
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简直就是毛毛雨啦。
小妹妹生病了还和大人一起继续坚持燃不燃?生了孩子还要继续朝圣燃不燃?被泥石流砸断腿好了继续,车子被撞坏了,车头丢掉拉着车斗继续,钱用完了,四处打工赚钱继续,感觉她们这样能走遍银河系有木有。
信念是引导队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
吴伯凡老伯伯曾经在文章里有个概念,缺损配置。
好高大上的用语,大概意思就是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状态或者自身永远带着不可弥补的缺陷。
队出发时老、弱、病、残、孕全部包括甚至还有缺乏周岁的婴儿,在成都坐个地铁那么多人挤在一起都不会聚这么全了吧。
缺损的不能再缺损了吧,整个过程队的配置还一直处于不断耗损状态,然额,他们照样完成了。
整个影片是那样的平静淡然,却聚集着宏大的能量,最终以杨培爷爷在心愿达成后安然逝去而结尾,好似也没有太大的英雄般震撼结尾,但是他们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中间却差了一个成功与不成功的节点。
《冈仁波齐》观后感_2
《冈仁波齐》观后感
电影《冈仁波齐》一个真实的纪录片,五个家庭,五种人生:
杨培叔叔,为了养活玛尼扎堆兄弟,终生未娶,他们带着感恩走在朝拜的路上
孕妇,就是想把孩子生在朝拜的路上,让孩子带着这份荣耀和福气走在朝拜的路上
屠夫,为了赎罪,在朝拜的路上戒了酒
小女孩一家三口,家里盖房子两死两伤,为了祈福他们走上了朝拜的路
两个兄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在朝拜的路上
有人问我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在哪里,我一时说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太多不知道说哪一个:
路上车祸,没有纠纷,没有吵闹,只因挽留生命,留下了困难给自己
车如此的沉重,他们推着车子,唱唱跳跳,上坡下坡,寻找着乐趣?
不能错过朝拜的每一段路,哪怕推车已经走过,返回去再走,这是虔诚的力量;哪怕前面有坑有水,整装出发,匍匐前进,这是信仰的力量。
哪怕前面有一个小虫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小毛驴,那也是一个生命,我要保护你,这是大爱的力量。
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揪心,我想观众应该是更加紧张,而这些朝拜者反而比较淡定,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那么渺小,这应该是我们所应该修炼的地方吧。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2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24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星期天闲来无事,在麦购网上购买了三张电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赶去看晚上的一场影片《冈仁波齐》。
影院并不大,宽敞的皮沙发坐着还蛮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员就过来说:“对不起,就正好8号厅的空调坏了,观众可以随意去其他厅观看其他影片,但看《冈仁波齐》就得顶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
”我是真心佩服这位老兄的口才,宁是把观众即将面临的情绪大爆发转变成了满厅哄堂大笑。
于是灯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开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当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始追问起我们是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东西——信仰普达村的村民扎堆因父亲去世,决定带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冈仁波齐峰。
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妇夫妻俩,有盖房子不顺的小伙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这段叙述冗长而平淡,再加上光线昏暗,厅内的空气浑浊而闷热,我周围的几对小情侣纷纷因忍受不了而离席去了别的厅。
一行人终于走上朝圣路了,一架拖拉机载着众人的生活用品和帐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后面,众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这样开始了丈量土地的朝圣路。
上路时是刚刚过完藏历新年,大山依旧在荒凉沉睡中,朝圣的十来个人从国道318的3075处一步步迈向心中的圣地。
十八岁的少年走在队伍前面,身体也最为矫健,以至于看不出他有什么残疾,他扣板的声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样清脆悦耳,五体投地时也带着滑板的声响,这声音在我听来是朝圣路上敲击出的最动听的音符,前面的扣板响起后面的此起彼伏,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虔诚的膜拜。
后面的妇孺则显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让人担心小女孩能否坚持下来和那孕妇腹中的胎儿是否经得起这扑地的颠簸,同样作为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
而最终这个婴儿降生在朝圣路上,她没有电影里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种撕裂的痛我是经历过的,我敬佩着这女人的隐忍和坚强。
生产后的她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就开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她跟在队伍后面继续磕长头,孩子哭了就上车喂奶的朝圣带孩路。
冈仁波齐电影个人观后感
冈仁波齐电影个人观后感冈仁波齐电影个人观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给大家带来冈仁波齐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冈仁波齐电影个人观后感【篇1】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
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
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
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
重复的用意何在?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
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
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
信仰在这里被悬置。
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观《冈仁波齐》有感
观《冈仁波齐》有感以下是关于观《冈仁波齐》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虔诚之心——观《冈仁波齐》有感文 | 徐峥文那天晚上,去观看影片《冈仁波齐》,感到心绪难平。
这是一部讲述西藏一群朝圣者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又是用纪实手法拍摄,却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那群朝圣者,来自同一村庄,怀着不同的愿景,结伴朝着“神山”前行。
“神山”离村庄有多远?往返的距离近2500公里;往返一趟需耗时多少?徒步行走约13个月。
如此遥远的距离,如此漫长的时间,习惯于以车代步的我们,又怎能不觉得畏惧呢?去“神山”的路途既遥远又艰辛。
仅就运输工具来说,除了一辆拖拉机搭运物资以外,没有使用其他的运输工具。
全程都依靠徒步行走。
一路上风餐露宿,那辆拖拉机还因遭遇车祸几乎散架,经过众人的肩扛手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存放物资的车身拉倒拉萨市区。
其中的辛苦程度,确实是一言难尽。
·青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强烈。
那群朝圣者虽然是当地人,朝圣途中也遭遇到许多的困难:严寒、酷暑、雪崩、车祸,甚至是人亡,但朝圣者们则全然不顾。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身怀六甲的孕妇。
出发不久,即生下儿子,她就背着襁褓中的儿子,继续朝着“神山”前行。
朝圣途中,朝圣者们不仅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还要行“朝圣礼”,每走三步就要行一次礼。
一路走来一路行礼,礼节很是隆重,但所耗费的时间和体力,远比单纯的徒步行走要艰难得多。
他们又是如此认真,哪怕是因故耽误了其中的一小段路程,都要及时折返回去,补行“朝圣礼”,而后才会心安。
这是一部讲述朝圣者的影片,朝圣者的虔诚是影片的主旋律。
无论是出发前的准备,还是遭遇车祸时的淡定,或者是晚上临睡前的念经声,以及三步一行的“朝圣礼”,都显示出朝圣者们虔诚的心灵。
我曾经数次前往四川藏区旅游,《冈仁波齐》展示的藏族生活场景,已然没有多少的陌生感。
然而,当影片中一次次出现“朝圣礼”时,我依旧被虔诚的心灵深深震撼;那一声声清脆的木板敲击声,也长久地回荡在我的耳旁。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天去看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淘宝8.8的评分算是相对客观的,它称得上这个评分。
用一个词来评价观影的感受:沉闷,如果多加几个字那就是:非常沉闷。
影片讲述的是西藏芒康一个农村,一位老人为了实现前往拉萨和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心愿,决定年后前往。
村里人听说此事后,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这次朝圣之旅。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单纯的朝圣。
至于路途中发生的生孩子、撞车、拉萨打工的插曲,如同几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无情节、无背景音乐、甚至是无主角的三无电影。
总共十二个人去朝圣,但是从始至终能让我知道个人背景的不超过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
这个小女孩儿磕长头的姿势并不标准,但是出现在一群大人的朝圣之旅中,本身就让我生起一份敬意。
加上他在影片中单纯的表现和纯洁的眼神,让我印象更加深刻。
我在想,在扎扎这个年纪,她本身可能并不清楚朝圣到底有什么意义,他能够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们要去朝圣,而朝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好事,所以她要去。
朝圣之路很艰苦,扎扎能有这样的毅力,让我这位成年人充满敬意。
这部电影沉闷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场景无对白,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几句话,激不起观众任何的兴奋点。
而且,这种无对白的镜头经常持续好几秒,让人更觉闷得慌。
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观众有反应的一段就是在睡觉时,讲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几句话,观众给予轻微的笑声回报。
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们最后在冈仁波齐绕山的时候,突然结束,这个结尾结的观众很错愕。
在忍受了前面一个多小沉闷的场景后,观众的心好不容易随他们来到了冈仁波齐,而故事却在此戛然而止。
就像是一个单身几十年的单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却不告诉大家她是谁。
观众经历了前面漫长的铺垫后,终于有点观影状态,对后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这时突然从中被叫醒:喂喂,已经结束了。
这种感觉,有些不爽。
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3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
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
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
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
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
有羊皮毡房,也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
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
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
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
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
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
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
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
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
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
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
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
《冈仁波齐》的观后感
《冈仁波齐》的观后感《冈仁波齐》的观后感有人说看完《冈仁波齐》感慨到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以下是《冈仁波齐》的观后感,一起去看看吧!《冈仁波齐》的观后感【1】看完《冈仁波齐》久久内心不能平复,电影里每一个磕长头的场景,都热泪盈眶。
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
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就此,写下一段感想,一段关于活着与死亡之间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
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
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电影开始于一个西藏的小村庄——芒康,故事开始于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
家中的长者带着遗憾去世,为了替他完成遗愿——去朝拜冈仁波齐,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宰杀牛羊,变卖筹资,安排一家老小,准备踏上一条漫漫长路,然而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现实中,人生许多阶段也许都会遇到需要归零的时刻,初出茅庐的迷茫、人生巅峰的失衡、万念俱灰的绝望。
那时,前进与徘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因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没有答案。
就像准备朝圣的藏族家庭,倾其全部为的并不是最终的到达,而是为了那一路的忏悔与救赎。
芒康村庄上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朝圣的队伍,他们有沾满动物之血的屠夫,有怀孕待产的妇人,有身处不幸的中年,有不谙世事的女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他们临时组队。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时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许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龄不等,身份各异,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心路更加多彩。
没有谁生来孤独,父母、朋友、师长、爱人……我们扮演着生命中每个时刻的角色,同时,更多的角色配合着我们演绎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单纯的生和单纯的死,因果交织的业力牵引着我们前行。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10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10篇)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篇一电影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那群我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的人群,藏族的淳朴人民们的朝圣之路。
信仰真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支撑人类做到想要做到的一切。
跪走整整一年多,来到圣山脚下,哪怕即将临盆,哪怕婴儿刚刚出生,一样也没特殊待遇。
让我感叹,自己真的太娇生惯养了,其实人类的潜能很大,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在城市娇滴滴惯了的我们实在是孱弱又矫情。
电影中的这群人,极其的单纯,脑子里只有信仰,没有其他任何追求和杂念,这样的日子其实是幸福简单的啊。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篇二自从热爱户外活动以来,每到一地,除了欣赏那些绝世的风景,我还关注那些遗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视或被遗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听到朋友圈这首震撼内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观看电影《冈仁波齐》的欲望,当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驾西藏的经历。
花开,花落;有生,有死;阳光、暴雪;眼泪、欢笑。
不多的语言,平缓的节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
突然像断弦的弓一样,你双手高高举起,身体伸展开来,匍匐在地上。
之前,网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评论泾渭分明。
而我,作为走过、熟悉这条路朝圣之路,在电影院一直犯困,对电影的感受就一个字:闷。
对,是闷,不是克制。
克制是底下有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坚决不让这种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对观众产生了一个理解上的时间差。
在理解力填补完这个时间差的瞬间,观众突然感受到了潜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纪录片的话,《冈仁波齐》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尤其是一路风景灰暗,完全没有西藏蓝的明快。
倒是大量的现代交通工具对原始的朝圣带来了视觉冲击。
如果说它的故事片的话,那就太乏味了。
后来想想,这也许是新生带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早就存在代沟。
神灵之山《冈仁波齐》观后感
神灵之山《冈仁波齐》观后感导读:这部电影只朝圣道路,却不朝圣信仰本身。
下面是相关的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神灵之山《冈仁波齐》观后感2017【篇一】冈仁波齐峰,屹立在西藏阿里普兰县境内,是恒河、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西藏最有名的神山,它山形如橄榄,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如同八瓣莲花四面环绕,山身如同水晶砌成。
东边的万宝山,传说是释迦牟尼脚踏过的山,西边是度母山,南边是智慧女神峰,北边是护法神大山。
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内地、印度和尼泊尔的信徒前来朝拜转山。
冈仁波齐还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圣中心,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称。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只是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里生长了十几年。
后来终于确定了拍摄方案: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
用一种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
也不事先规定剧情,就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这里面一定能拍出有意思的东西。
”张杨对《冈仁波齐》的构想竟很快得到一批志同道合的电影人的认可,团队和时机都成熟了,但找谁来演是个问题。
他们的朝圣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徒手依靠两块木板,木板置于头顶、胸前、腰下拍打,再置于地上进行滑行,叩首,起身,继续,再继续。
每一次的“叩首”,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即使鞋子在旅途中磨破了,即使膝盖因为摩擦起皮,即使周身开过嘈杂的大货车扬起灰尘,也不会消磨“叩首”一毫偏差。
这是一场近乎禅定的修行。
风雪并不能阻挡朝圣者们继续前行。
神灵之山《冈仁波齐》观后感2017【篇二】我从远方叩拜而来,只为见你一面,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坠落,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破碎。
电影《冈仁波齐》向世人掀开了藏族人圣洁信仰的冰山一角,它讲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
虔诚而淳朴的藏族人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
在转山这条路上,有人死去,也有人出生,因为对藏人来说,冈仁波齐是最神圣的存在,据传佛教中的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更是胜乐金刚的居所,是无量幸福的代表……为什么西藏第一神山,是冈仁波齐?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对山峰的崇拜会像西藏一样。
《冈仁波齐》观后感(集锦6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集锦6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这两日,伴侣圈被《冈仁波齐》刷屏,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被催人泪下的影评感动着、鼓舞着,看过的借着影评再回味对比一下所述与内容是否吻合,再补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摄幕后和没有看到的深度与广度,没看过的打算着拖家带口的去看。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安静......但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通过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
假如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己所悟、全部、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静,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子,油是油水是水,依旧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始终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喧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观察自己,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己会怎么样?用以照鉴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爱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己,假如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么选择?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看法、用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索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意想不到,但依旧不阻碍时时以轻松开心安静的看法去面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受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
不用急连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憧憬的归宿——神山。
《冈仁波齐》观后感2《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获,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冈仁波齐》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3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
”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
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
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
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
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
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
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
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
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
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仁波齐》观后感
电影《冈仁波齐》一个真实的纪录片,五个家庭,五种人生:
杨培叔叔,为了养活玛尼扎堆兄弟,终生未娶,他们带着感恩走在朝拜的路上
孕妇,就是想把孩子生在朝拜的路上,让孩子带着这份荣耀和福气走在朝拜的路上
屠夫,为了赎罪,在朝拜的路上戒了酒
小女孩一家三口,家里盖房子两死两伤,为了祈福他们走上了朝拜的路
两个兄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在朝拜的路上
有人问我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在哪里,我一时说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太多不知道说哪一个:
路上车祸,没有纠纷,没有吵闹,只因挽留生命,留下了困难给自己
车如此的沉重,他们推着车子,唱唱跳跳,上坡下坡,寻找着乐趣?
不能错过朝拜的每一段路,哪怕推车已经走过,返回去再走,这是虔诚的力量;哪怕前面有坑有水,整装出发,匍匐前进,这是信仰的力量。
哪怕前面有一个小虫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小毛驴,那也是一个生命,我要保护你,这是大爱的力量。
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揪心,我想观众应该是更加紧张,而这些朝拜者反而比较淡定,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那么渺小,这应该是我们所应该修炼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