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鲁教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3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3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

1.(2015山东文综,12,4分)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
答案 C 由表中信息可知,地层由C→D→S为两翼向中心分布,岩层年龄依次变老,应为背斜 构造,结合图示可知,C项正确。 方法应用 由观测点坐标确定考察线路与构造线方向➡结合材料信息确定岩层新老关系➡ 运用地质构造判读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并得出答案。
1.(2019课标Ⅰ,9,4分)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2019课标Ⅰ,10,4分)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9课标Ⅰ,11,4分)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 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 D C C 本题组利用黄河中游地区小北干流河段的堆积性游荡河道这一地理事象, 考查流水作用的规律、成因及其影响;要求学生做题时对图文材料进行认真审读,结合所学的 原理、规律进行实际应用,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 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真实情境进行问题探讨,凸显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利用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探讨地理规律及成因的实际应用,旨在要求学生树立科学探究、 学以致用的观念。 第1题,黄河小北干流位于黄河中游,以雨水补给为主,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河 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所经地区 地势相对平坦,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故选择D项。 第2题,河道属水系特征要素,其摆动范围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图中小北干流左岸北部 有汾河注入,南部有涑水河注入,右岸则无河流注入,说明其中段两岸可能地势较高,岩性坚硬, 影响支流汇入,同时也影响河道展宽,故选C。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同步选择题强化训练(5)---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同步选择题强化训练(5)---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位于福建沿海东山岛上的风动巨石状似仙桃,屹立于磐石上,狂风吹来时轻轻摇晃不定,但又不会倒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

这巨石坚硬致密,晶体颗粒较粗,主要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组成。

右图为岩浆、沉积物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东山风动巨石最可能属于右图中的()A.甲类B.乙类C.丁类D.戊类2.该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有()①风力侵蚀②风化作用③冰川搬运④海浪侵蚀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正确的是()A.②晚于⑥B.③晚于①C.⑤晚于④D.②晚于⑤4.有关a、b、c、d地地貌特征及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地为背斜山,受外力作用常常会形成谷地B.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C.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可建坝发电D.图中d地山高谷深,地表河网密布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

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读图完成5~6题5.图中()A.T1阶地T0阶地形成早B.河谷不断变宽变深C.阶地适于建设大型港口D.河床海拔逐渐升高6.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A.地壳相对稳定B.地壳持续上升C.河流不断下切D.河流间断上升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

下图为某区域同一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质构造是A.向斜形成的山脊B.背斜形成的山谷C.向斜形成的山谷D.背斜形成的山脊8.图中甲处该岩层的埋藏深度可能是A.480米B.360米C.420米D.280米下图1为北京某地质公园山体景观。

该山体为18亿年前的泥砂物质和碳酸盐类物质沉积后被侵蚀形成的。

2020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 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20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  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名师注解]【点1】(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纵波),再感到左右摇晃(横波,破坏力最大)。

(2)船只上人们只感到上下颠簸(纵波)。

(3)地震波穿过不同物质的界面处,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4)人们可以利用地震波勘探地下矿藏。

(2)不连续面:波速变化(3)划分:①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结构由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作用比较2.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张裂区——裂谷或大洋中脊碰撞区——褶皱山系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形成: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联3】(2)断层⎩⎪⎨⎪⎧形成: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错动、位移地貌:谷地或陡崖【注4】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名师注解]【注1】 文字中描述波速的变化是指从地表向地心传播时经过不连续界面时的波速变化,如果从地心向地表传播时,波速变化正好相反。

【联1】 陆地上地壳厚度大,海洋上地壳厚度小;陆地上高原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大,平原低地的地壳厚度小。

【注2】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含答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含答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xx·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1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

第2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

答案 1.D 2.D(xx·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某地煤炭资源丰富,该地中学生在考察古生物化石的过程中绘制了一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3~4题。

3.B处地貌为()A.断块山B.火山C.背斜山D.向斜山4.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B处地下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B.D处地下适合修建隧道C.该地岩层主要由岩浆岩构成D.该处地质构造受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解析第3题,B处地貌为山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地质构造。

第4题,瓦斯易在背斜顶部集聚,而B处是向斜构造;D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地质构造,岩层上拱,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适合修建隧道。

该地岩层富含化石,主要由沉积岩构成;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处地质构造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

答案 3.D 4.B(xx·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下图,完成5~7题。

5.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6.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7.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第1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结合材料和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完成1~2题。

1.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2.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可知,构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及含有化石,因此判断为沉积岩。

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造山运动以及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下被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

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的能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答案 1.C 2.A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4.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版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鲁教版江苏专用讲义: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含解析

第7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①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②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 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古登堡界面地面下2 900千米处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温馨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考向以某些物质的来源或迁移顺序考查地球圈层的结构及特点1.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答案 D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A解析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

考点二岩石圈物质循环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课件 鲁教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课件 鲁教必修1
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2010 年 8 月,广东丹霞山等六 处南方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据此回答 3~4 题。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1讲
3.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B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4.该类岩石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 B)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 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
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
(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
穿过。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1讲
考查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孤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1讲
【疑难剖析】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
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
所示: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1讲
圈层 名称
不连 深度 地震波的 续面 (km) 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上地幔 地 幔 下地幔
地 核
外核
内核
莫霍 界面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1讲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大 气受热过程。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 气候的影响。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7.水 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版高考(山东专用)地理一轮课件:专题3 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0版高考(山东专用)地理一轮课件:专题3 地表形态的变化
12.[2013山东文综,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 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 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Ⅰ 指出图Ⅱ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图Ⅱ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解析 由图读出P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其成因主要是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减缓,沉积作用 所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地壳抬升、河水下切,地壳稳定时,河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 作用明显。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 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2016课标Ⅰ,7,4分)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 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 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 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 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8课标Ⅰ,6,4分)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 A.T0 B.T1 C.T2 D.T3 答案 A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图中河流岸边四个平坦面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 明其是因河流堆积作用形成;材料显示现阶段河流洪水期仅能淹没T0,说明只有T0这一平坦面 仍有河流堆积作用,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择A项。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这 两个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呈现体系构建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向解读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素材考查内、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必备知识自主诊断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类地震波(3)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波完全消失,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三大圈层2.岩石圈的结构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B是(或变质岩);C是(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②(或变质作用);③(或外力作用);④。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作用比较2.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 大板块。

(2)板块运动{地区—裂谷或大洋中脊碰撞处—高大山脉3.内力作用的“足迹” (1)褶皱①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

②两种基本形态(2)断层①形成: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 。

②地貌:谷地或 。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思路·典题透析【典例】(2018浙江选考)某中学背山面河。

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

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

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A.①B.②C.③D.④(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A.岩浆侵入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思路分析】第(1)题,据图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②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④岩石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有花岗岩花斑,因此④为,属于。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一)课时规范练(含解析)鲁教版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一)课时规范练(含解析)鲁教版

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示意图。

下表为2019年9月内蒙古东北部某地连续四日的天气资料。

据此完成第1~2题。

1.导致该地9月8日出现霜冻的是( )A.冷锋B.冷气团C.高气压D.气旋2.表格中9月8日出现霜冻的原因与图中有关的是( )A.甲减弱B.乙增加C.丙减弱D.丁增加(2020山东威海高三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第3~4题。

3.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4.图示大气现象(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2020江西高三三模)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

下图示意2020年8月24日8时至25日8时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

据此完成第5~7题。

5.该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 )A.6时前后B.11时前后C.18时前后D.24时前后6.与夏季相比,该气象站冬季谷风( )A.出现早,风力大B.出现早,风力小C.出现晚,风力大D.出现晚,风力小7.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与谷底相比,坡地( )A.白天多上升气流B.白天多下沉气流C.夜晚多上升气流D.夜晚多下沉气流(2019山东临沂高三期末)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某铁路修建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图a)。

图b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遮阳棚在暖季(7月至9月)某日与冷季(11月至次年3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第8~10题。

8.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9.此路段冷季( )A.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5 ℃B.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C.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D.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10.该铁路线可能是( )A.青藏铁路B.滨绥铁路C.北疆铁路D.贵昆铁路(2020北京西城高三三模)下图是北京市某老师微信朋友圈的截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鲁教版

最新 考纲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知 识 体系考纲 解读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2.理解三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点。

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鲁教版考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 :横波,实线N :纵波。

(2)分层名称 特征界面A 层 地壳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a 莫霍界面b 古登堡界面B 层 地幔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c 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 +D 层地核分C 外核、D 内核2. 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图中字母E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误区警示]地壳与岩石圈的比较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全部,还包括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图知,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表。

( × )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鲁教版

与风带 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3.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河流的特征描述及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其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分析及应用,洋流对地
天气系统 水循环
锋面、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 天气的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理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河流的特征描述及其分 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分析及应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
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 (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 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 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 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 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 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 答案 (1)C (2)A
号码 ①
原物质 岩浆
地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生成物质 __岩__浆__岩__
外力作用(风化、
岩浆岩、变质岩和

侵蚀、搬运、沉积、
已生成的沉积岩
固结成岩)
_沉__积__岩__
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作用(温度、 ③
已生成的变质岩 压力)
_变__质__岩___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八)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解析)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八)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解析)鲁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八)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2019·西安模拟)岩浆热场指的是很短时间内一个局部区域出现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域地热梯度明显上升,形成局部区域的瞬间热场。

它往往伴有流体的活动,是流体循环、上升、汲取地壳中某些元素的场所,往往有矿产形成。

读图,完成1~2题。

1.岩石乙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A.冷却凝固B.侵蚀搬运C.高温变质D.沉积固结2.图中矿产可能为( )A.煤炭B.金矿C.天然气D.石油解析:1.C 2.B 第1题,岩石乙靠近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可判定岩石乙应该是花岗岩受到高温岩浆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地质作用为高温变质作用,故选C。

第2题,岩浆活动往往会促进一些金属元素的集聚,进而形成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存在于沉积岩中。

故选B。

(2019·青岛五校联考)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

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塌陷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解析:3.C 4.D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故选C。

第4题,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是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进行侵蚀,故选D。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鲁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解析)

鲁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单选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如图中信息推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缘由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验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答案】1.D2.A【解析】1.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

选D。

2.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积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解除BD。

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袒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在南太平洋一处海拔约562米的波尔斯金字塔岛上,存活着被人们认为已灭亡多年的神奇昆虫“树龙虾”。

树龙虾曾生活在距离波尔斯金字塔约21千米的豪勋爵岛,是澳大利亚的特产。

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

1920年,科学家缺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亡。

下图为波尔斯金字塔岛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陡峭的峰顶好像恐龙的背脊。

推想该岛由 ( )A.流水沉积而成B.海底火山喷发产生C.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别而成D.珊瑚虫遗体积累而成4.分析“树龙虾曾灭亡”的缘由,最可能是 ( )A.气候改变B.天敌捕杀C.食物短缺D.物种入侵【答案】3. B 4. D【解析】3.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陡峭的峰顶好像恐龙的背脊。

说明山峰岩层可能是坚硬的岩浆岩,推想该岛由海底火山喷发产生,B对。

流水沉积形成的是沉积岩,易被海浪侵蚀,不能形成陡峭山峰,A错。

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别而成的是大陆岛,不岛屿上陡峭山峰无关,C错。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答案一、选择题(一)[2019·四川资阳中学模拟]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④③②①⑥⑤B.④③②①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⑤⑥④③②①选择题(二)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质构造,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读图回答1~2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根据该地层剖面顺序,判断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A.深海B.浅海C.陆地D.无法判断2.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过程是()A.一直上升B.一直下降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三)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河谷横剖面示意图(此时地方时为12时)。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数字表示河漫滩的是()A.1B.2C.3D.42.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区最适合农耕的是()A.aB.bC.cD.d3.下列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c处位于河流的凹岸B.图中所示河流北岸为侵蚀岸C.该河流剖面一定位于河流的上游D.据图可判断此处河流自西向东流(四)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A.C处—流水侵蚀作用D处—流水沉积作用B.C处—风力侵蚀作用D处—风力沉积作用C.C处—流水沉积作用D处—流水侵蚀作用D.C处—风力沉积作用D处—风力侵蚀作用2.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A 2.C解析第1题,图中C处为山谷,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D处为河漫滩平原,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解析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解析鲁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2019·石家庄模拟)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1.B 2.C [第1题,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2题,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大于海洋;横波在穿过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但可以通过地壳和地幔;地核的内核部分是固态,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外核可能是液态。

](2016·上海高考)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3~4题。

3.近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3.A 4.A [第3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中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A正确。

第4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A正确。

](2018·山东临沂一模)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6.图中(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5.B 6.C [第5题,该河各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正确;图中河床呈槽型,说明位于中下游段,故A错误;乙岸堆积物少、甲岸堆积物多,说明甲岸为堆积岸或凸岸,乙岸为侵蚀岸或凹岸,故C错误;河流流向无法判断,左右岸难以确定,故D错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一、地球的圈层结构A.划分依据——地震波B.不连续面——地震波传递过程中,速度明显改变的界面二、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岩石: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

2.地壳的物质循环(1)动力: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物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三、地球表面形态 1、海洋地貌海岭片理层理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沟岩浆岩 变质岩沉积岩 岩浆1234 3312 1—变质作用 2—沉积作用 3—重熔再生4—上升冷凝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这里海洋生物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度的斜坡,一般坡度较陡。

大样底:大陆坡以下的广阔地区,也是大洋的主体部分。

2、陆地地貌(复习)山地:一般指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地貌。

特点是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多呈脉状分布。

丘陵: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平原: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高度来区别于高原。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有下凹和隆起的部分,是一种四周高(高原或山脉)中间低(丘陵或平原)的地形。

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3、地球表形态变化(重点)A.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风化: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在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

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一轮复习(教学指导)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一轮复习(教学指导)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生用书P50]一、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 A 岩浆岩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玄武岩 B 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 石灰岩、砂岩、页岩C 变质岩 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作用3.物质循环的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①太平洋板块,②亚欧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挤压碰撞区——常形成海沟、山脉或岛弧。

如图中①与②④之间、②与④⑤之间等。

(消亡边界)张裂分离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

如图中③与②⑤之间、⑥与①④⑤之间等。

(生长边界)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蚀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续表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2015·北京文综,4~5)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2.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自然灾害及地下水。

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A 项错误;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B项错误: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C项正确;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

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水循环等。

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A项错误;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项错误;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C项错误;渠水不易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D项正确。

答案 1.C 2.D(2014·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下图,完成3~5题。

3.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

因此A正确。

第4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

第5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延伸,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穿行山脉,因此A和B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3.A 4.B 5.C(2014·重庆文综,8~10)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6~8题。

6.如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7.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8.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解析第6题,河源地区一般水流较急,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地貌,A项错误。

河流在凸岸堆积,凸岸水流缓,较大的石块在这里沉积下来,形成砾石滩,B项正确。

凹岸侵蚀作用显著,河水较深,不会形成滩地,C项错误。

河口地区水流变慢,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等地貌,不会形成砾石滩,D项错误。

第7题,砾石变圆的原因是石块相互碰撞磨蚀,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关键找出各个选项的外力作用。

石笋是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A项错。

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

风蚀蘑菇是风吹动小石块对大石块碰撞、磨蚀,即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与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C项正确。

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下形成的,D项错误。

第8题,仔细读图,图中有一石块标出为直径9 cm,通过与其他石块的比较分析,接近直径9 cm的石块最多。

A项中各类石块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排除A。

B项中接近9 cm的石块所占比例最小,排除B。

C项中17~20 cm所占比例最大,排除C。

排除A、B、C三项。

D项中8~11 cm所占比例最高,符合题意。

答案 6.B 7.C 8.D(2013·浙江文综,5)图I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Ⅱ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9题。

9.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解析本题通过景观素描图与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考查河流的沉积与侵蚀作用。

结合材料和图Ⅱ可知处于凹岸的①流速大于处于凸岸的②的流速。

图I中甲为凹岸,流速大于位于凸岸的乙,甲以流水侵蚀为主,需要建水利设施(防洪堤),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域较浅,不利于建港口。

答案 D(2013·上海地理,9~10)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

10.在下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A.搬运B.堆积C.侵蚀 D .风化11.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河流弯曲对河流外力作用的影响。

在河流弯曲处,凹岸受河流冲刷严重,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凸岸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

图中②处为河流的凸岸,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第11题,本题考查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和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①④两地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深,有利于航行。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10.B 11.C二、综合题12.(2017·江西南昌检测)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13.[2013·课标Ⅱ,36(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