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一课电子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生:1公顷=10000平方米,说明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0。
师: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让师:算一算1公顷包括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备课组
主备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第2、3题。
二次备课
备注: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备注:
随堂练习:
1.填空。
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
师: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我们已知鸟巢的占地面积约是20公顷,那么多少个鸟巢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呢?
生:100÷20=5(个),5个鸟巢的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34页“做一做”和第35页“做一做”
生1:我知道了鸟巢的占地面积是20公顷。
生2:鸟巢占地真大!因为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大约是1公顷,所以就知道了鸟巢的面积大约是它的20倍。
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一课悦 纳自己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一课悦纳自己目标要求1、知识:了解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懂得完善自我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完善自我的基本方法。
2、能力: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能够妥善处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提高有计划、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悦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教学对象分析认知结构方面: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正是“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内容。
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但是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容易出现偏差。
情感方面: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强烈关注自我。
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作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反复萦绕着他们。
生活背景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七年级的学生内心渴望独立、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但是由于他们经济、决策、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使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你自己第二课时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第一课时认识你自己教学重点如何认识自我。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活动法、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一)兴趣导入师:《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鹰从悬崖上飞下来,把一只羊羔抓走了。
穴鸟见了,非常羡慕,也想学老鹰的样子,便猛扑到公羊的背上,但脚却被羊毛缠住,怎么也飞不起来。
后来,牧人见了,便跑上去把它捉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送给孩子们。
穴鸟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师:人们常用“自以为是”来形容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课教案《ɑ o e》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诵读,导入新课。
背诵成语(二)
二、检查反馈。
学生结合小汽车行驶图,边用手比划边读ɑ o e的四声。
三、“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1.认识四线三格,指导书写ɑ o e。
2.学生在课本上按笔顺描红。
四、小结本课。
板
书
设
计
1. ɑ o e
ā á ǎ à
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二、检查反馈。
交流汇报自己对汉语拼音的了解。
三、“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1.情境图故事。
清晨,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一位小姑娘站在在小河边,唱起了字歌,ɑ ɑ ɑ ɑ,ɑ ɑ ɑ ɑ。大公鸡听到了也跟着唱起来o o o o,o o o o。听着动人的歌声,水里的大白鹅跳起了舞。它看着自己的倒影,越钓越起劲儿。啊,一个多么美好的早晨!
ō ó ǒ ò
ē é ě è
.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1.练习书写ɑ o e
2.读熟单韵母ɑ o e、成语(二)。
分层作业
1.练习书写ɑ o e
2.回家给爸爸妈妈读单韵母ɑ o e、成语(二)。
课
后
反
思
第二单元
课题
1.ɑ o e
课时
2课时
课型
拼音认读课
教学
内容
部编版1.ɑ o e
教学
目标
1.正确认读ɑ、o 、e,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2.认读声调符号,能正确地读出带调的ɑ、o 、e。
3.复习巩固 ɑ o e的读音、字母形及声调。
4.认识四线三格,学习书写ɑ o e。
5.、e的正确认读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科版
盐、水1、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2、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3、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填写观察记录观察结论是什么呢?观察结论: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怎样来观察、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呢?态实验得到结论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做实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填写观察记录后面的沙子面粉作比较。
让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继而得出结论。
观察、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实验器材:烧杯、小勺、玻璃棒、沙子、水1、观察没放入水中的沙子是什么样。
2、取一平匙沙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3、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填写观察记录观察结论是什么呢?观察结论:一些物质(如沙粒等)不填写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做面粉是否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让学生掌握面粉在水中溶解情况。
能溶解在水中。
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相同吗?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想一想面粉在水中溶解吗?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观察面粉的变化。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把它放置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做实验.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学会.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掌握过滤方法。
让学生掌握过滤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填写观察记录观察结论是什么呢?观察结论: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
如何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2.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那么怎样来判断它们是否溶解于水中了呢?采用过滤法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呢?滤纸、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水和滤纸的变化,记录下来。
通过过滤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习溶液的特点。
掌握食盐、沙、面粉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水和滤纸的变化掌握溶液的两个特点是什么做过滤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汉语拼音第1课《ɑ o e》教案部编人教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汉语拼音第1课《ɑ o e》教案部编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朗读汉语拼音《ɑ o e》的发音。
2.能够听懂、说出包含《ɑ o e》的基本词语。
3.能初步简单阅读包含《ɑ o e》的词语和句子。
4.能正确使用《ɑ o e》拼音进行书写。
能力目标1.能够辨别《ɑ o e》的发音。
2.能够简单运用《ɑ o e》的拼音进行造句。
情感态度目标1.了解汉语拼音是汉语的音标,培养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2.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进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ɑ o e》的正确发音。
2.熟练认读并初步书写《ɑ o e》的拼音。
难点1.区分《ɑ o e》的发音特点。
2.对比三个音的拼读,记忆困难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导入《ɑ o e》的声母和韵母,让学生观察与感知这三个汉字的特点,与之前所学的进行比较。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1.跟读《ɑ o e》的拼音,老师现场示范,学生跟读。
2.教授《ɑ o e》在汉字中的应用,让学生读出相关词语。
第三步:练习巩固1.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拼读《ɑ o e》的拼音,以竞赛形式进行记忆巩固。
2.完成给出的小练习,运用《ɑ o e》拼音填空或组词。
第四步:课堂小结1.总结上述内容,强调《ɑ o e》的正确发音;2.激励学生对拼音学习的热爱,并展示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多种方式引入、教授和巩固《ɑ o e》的拼音知识,争取引起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但在课后反思中发现,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需要进一步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2.复习下节课的拼音知识。
六、教学后记这堂课虽然囊括了教学内容,但作为老师仍需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性质;2.学会探究水的特点和作用;3.发现水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和感受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正确识别水的存在形态;2.学生探究水的特点和常见作用;3.学生认识水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学习并理解水的特性;2.学生能够举例子说明水在不同场合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各种水的存在形态,例如:冰、水汽、河流、湖泊等;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不一样?2. 学习(2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水的化学式及基本组成,帮助学生理解water的含义;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了解水的特性,例如:透明,和湿度;3.学生观察水的物理特性及现象,例如:挥发,散布,以及再沸腾和冷却过程;4.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水的作用,例如:散热、航行、植物生长等,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3. 运用(20分钟)1.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水的存在,了解并说明水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2.学生们利用多媒体和展示板,展示他们发现的水的应用场所;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当天学习内容做一个小结,并与学生一同回顾水的特性和常见作用;2.引导学生扩展学习,找寻学生感兴趣的水相关话题,例如:水污染,水资源等;四、课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他们理解和识别水的形态、特性和应用是否正确和充分;如何给予有针对性的评分?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能够识别感官器官并知道它们的功能。
3.能够描述各种感官的常见用途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和它们的器官。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描述各种感官的常见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包括耳朵、眼睛、鼻子、口、手的效果图,通过引导学生识别出这些器官,开展认识感官的知识讲解。
2. 认知五种感官器官1.听觉:听觉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耳朵的构造、位置,并提问学生:你几岁能听到声音?大声地说话和小声的声音哪个声音大?此过程中设置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口型,培养起注意力; 2. 视觉:教师通过图片或PPT,简短讲解眼睛的构造、位置。
让学生观看现场图或PPT图示,了解眼睛对于视觉的作用,并且掌握“见”的动作; 3. 嗅觉:在讲解上述两种感官的同时,连续闻一些东西的味道,如香蕉、芒果等,让他们知道人的鼻子能够闻到的味道很多,引导学生通过嗅嗅的方式锻炼嗅觉感官; 4. 味觉:示范让学生在口中尝味道,感受味道和辛辣、咸、甜、酸、苦之间的区别; 5. 触觉:用模仿的方式示范手指触碰不同材质的物体,如软软的棉花和硬硬的钢筋,引导学生体验双手触碰时的感受。
3.对感官器官功能和各种感官的常见用途的讲解1.听觉:人的耳朵能够听到语音、音乐、动物的叫声等,学生除了通过声音区分动物或熟人陌生人外,还能通过听说话来学习和交流;2.视觉: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自然界、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我们通过视觉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乐趣;3.嗅觉:人的鼻子能够闻到花香、煮菜的香气等,让我们感受天然的气息,从而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世界;4.味觉:学生能够辨别出美食中的千姿百态,了解人们最喜欢什么味道,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5.触觉:以手指触碰的方式,学生能够感觉到身体肌肉的紧张和需求并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更高质量的信息。
第二单元《时间与计划第一课走近时间管理》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制作人
制作时间
课程名称
通用职业素质--自我管理
教材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课题
第二单元---时间与计划第一课走近时间管理
总课时数
4
授课时间
10.16--17-18
授课班级
22焊、汽2电3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人数
41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走近时间管理》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自我管理》中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对时间管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对照自己时间管理的不当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会时间管理。
学会拒绝
举例:小时候做作业
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或者思维导图,发现学生个人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克服做事拖延
分析讨论:
鹅卵石代表重要的事情;沙子代表琐碎、不重要的事情
理解分析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的含义
明确如下观点:
在及时完成“紧急、重要”事情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成为从容人。
小组活动
游戏分享,认识时间宝贵
思考:1.活动混乱的原因?
2.如何分清主次?
(二)易受外界干扰
排除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的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如:聊天、逛街、游戏等
(三)做事拖延
拖延是指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心理特质或行为倾向。
头脑风暴:上课迟到的原因和后果
三、学会时间管理
案例:罐子满了吗
(一)分析诊断时间,消除时间浪费
学生分析
授课班级具有技校学生的典型特点,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未来有梦想但时间管理能力欠缺。尤其是刚刚入学,学习的具体目标不太明确,面对诸多的事情,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根据事情的主次来合理的安排时间。本节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游戏及活动训练让学生通过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一、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五种感官,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2.能够通过观察、听取、摸索等方式感知周围事物;3.能够区分不同的感官,正确应用感官。
三、教学内容1.五种感官的作用和特点;2.感知周围事物的方式;3.感知周围事物时不同感官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五种感官的作用和特点;2.难点:正确应用感官。
五、教学准备1.讲义、练习册;2.制作五种感官模型:眼、耳、鼻、口、手;3.放映课件、视频;4.样本物品。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五种感官模型,让学生尝试触摸、闻、看、听、尝这五种模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感官。
2、讲解五种感官(10分钟)通过放映课件和视频,讲解五种感官的作用和特点,如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鼻子能闻到、嘴巴能尝到、手能摸到。
3、互动感官学习(10分钟)准备多种具有特殊气味、味道、颜色、形状等的对象样本,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分别通过嗅觉、味觉、视觉、触觉感知这些样本。
4、巩固感官知识(10分钟)通过练习册上的课后习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五种感官的基本知识。
5、应用感官(15分钟)准备多个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尝试利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它们,从而让他们体验并应用所学的感官知识。
6、总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今天学到的感官知识,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大感官。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任务;2.在家中观察、提高自己的感官知觉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五种感官并融入互动性质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五种感官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在应用感官活动中,一些学生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探索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还学到了许多我科学方面的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够简单描述水的三种形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水的三种形态。
三、教学难点
1.学生较小,对物质的认知较为模糊。
2.学生的描述能力仍有待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让学生观察有关水的图片或幻灯片,并询问学生对水的认识、水的用途和水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慢慢了解水的相关知识。
2. 学习(20分钟)
通过用自来水、冰块、水气等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形态。
同时,教师通过解释和讲述,介绍水的颜色、味道、形态、用途等基本特征。
3. 练习(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的形态变化。
同时,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并与同伴分享。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出水的三种形态,并让学生描述并标注各自的特点。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5. 课后作业
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不同水源,分别描述其颜色、味道、形态以及用途等。
并准备下一课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评估
1.学生对于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了解的情况。
2.学生对于水的三种形态的理解情况。
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折线图来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对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正确解读折线图所表示的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统计图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正确解读折线图所表示的数据。
2.难点: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够分析折线图所反映的数量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绘制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练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折线统计图模板、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如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图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折线统计图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陕西版三年级信息科技(上)第二单元第一课 信息获取有来源教案
课题第一课信息获取有来源教学目标(A)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理解信息获取的重要性,并识别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掌握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B)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信息获取的过程和策略。
(C)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积极态度,认识到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分享信息获取的经验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师讲解演示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软件、课件及国家数字博物馆官网。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谈话导入:马上国庆节了,同学们要去博物馆参观,我们要抓紧时间制订好出行计划。
提问:出行计划需要哪些信息呢?学生汇报国庆节自己的出行计划。
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活动一:讨论制定参观计划需要的信息阅读课本20页,说一说:制订参观计划需要了解那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行方式和路线。
目的地的天气情况。
参观的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明确信息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搜索,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学生结合自己的出行旅游思考汇报。
如交通工具、天气情况、路线等。
活动二:信息来源多种多样结合自己平时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思帮制定参观计划,需要提前了解的信息很多。
我们从哪里能了解到这些信息呢?教师总结: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向他人询问、翻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都可以帮我们获取信息。
考交流。
与父母或者同学交流获取信息。
博物馆或者图书馆查询信息。
阅读书籍查询。
询问小度、小精灵等智能机器人。
观看电视节目。
互联网上搜索获取信息等。
活动三:信息来源选择要适当那些信息来源能帮助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写。
领们了解天气信息和出行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信息来源需要根据信息需求进行选择,同时也要考虑信息的可靠性与获取的便捷性。
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检索方便,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第1课《分数与整数相乘》教案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第1课《分数与整数相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分数与整数相乘》是本册教材中分数乘法部分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理解在乘法运算中,整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六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分数乘法运算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2.能够正确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动画演示、例题和练习题。
2.学具:白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素材:生活中的分数乘法问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个水果拼盘,其中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上切了2刀,共切了6块。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水果拼盘里有几块水果?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个水果拼盘分给6个同学,每个人能分到几块水果?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3 × 1/2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个算式表示3个1/2相加的结果。
操练(10分钟)1.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例题:4 × 3/5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这个算式时,应该如何操作?3.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相当于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保持不变。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二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1、导述: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民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我们怎么知道某种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水能无限制地溶解某种物质吗?用什么办法加快物质的溶解呢?本单元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2、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2)取一小匙沙,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沙在水中的变化。
(3)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师:怎样描述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沙在水里溶解了吗?”(4)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第二课时一、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师:“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
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教案
4.地理技能:通过阅读世界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和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举例: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四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水温和洋流特点,分析各大洋之间的异同。
(2)大洲和大洋之间的联系: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分析大洋对大洲气候、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影响。
(3)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理环境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
③地理知识和技能:总结世界地图的阅读方法,地理图表的分析技巧,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使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增强视觉冲击力。
②设计简洁有趣的图表和图案,如地球仪模型、大洋环流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③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与大洲和大洋相关的趣味问题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大洲和大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大洲和大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大洲和大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大洲和大洋学习状态。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a o e》教案设计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a o e》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发出单韵母a、o、e的音,并能熟练书写这三个字母,掌握它们在四线格中的正确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展示、游戏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学习的热爱,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a、o、e的正确发音及书写规范。
•难点:三声的准确发音及书写时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控制。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情境图、发音示范视频、儿歌动画)•拼音卡片(a、o、e及其四声)•四线格练习纸•彩色粉笔或白板笔•小奖品(用于课堂表现奖励)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地方——拼音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拼音宝宝,它们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让我们的声音更加动听。
你们想不想去认识它们呢?”2.播放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
今天先来认三个,a o e来见面啦!”(通过儿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二)看图激趣,学习发音(15分钟)1.展示情境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内容。
2.发现拼音宝宝: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拼音宝宝a、o、e,并尝试模仿其发音。
3.教师示范发音:教师清晰、准确地示范a、o、e的发音,强调发音要点和口型变化。
4.学生模仿练读:o集体跟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口型和发音。
o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练习和相互纠正。
o开火车读: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轮流发音,增加课堂互动性。
5.编儿歌记忆:引导学生根据发音特点编儿歌,如“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帮助学生记忆发音。
(三)四声练习,巩固发音(10分钟)1.引入四声:通过小汽车行驶路线图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四声的概念和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教案)
教科版本科学一年级第七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在观察中比较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一上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认识比较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改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明白他们对结果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观察和比较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他们进行认识活动的兴趣。
重点认识比较的含义。
难点感受观察和比较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播放侏罗纪公园的情境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吗?2.老师把这几位恐龙朋友请到了教室(出示恐龙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朋友”他们有哪些特点?学生观看视频并表达所看到的内容观察特点,并表达通过播放动态的视频,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通过一起展示不同的恐龙,能够引导学生潜意识的对他们的外貌进行对比,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只恐龙:个头最大,脖子最长第一只恐龙:尾巴最长第三只恐龙:个头最小讲授新课这只大,那只小,这个长,那个短……为什么会有大小和长短之分呢?之所以有大小、长短之分,用到的是一种方法——“比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在观察中比较》比较: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
一、观察比较1.要想比较这些恐龙,我们又见不到它们,怎么办呢?2.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恐龙模型,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并排序。
要求: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多种方法记录结果3.汇报比较的方法。
回答问题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学生的语言自然地引出比较的课题通过小组合作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找出比较的特点比较高矮比较长短比较胖瘦注意:因为恐龙的体型是不规则的。
所以,比较胖瘦的时候,要选择共同的标准,比如都比较腹部的胖瘦,或者都比较胸围等等……汇报完,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二、研讨方法1.我们是怎样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什么?根据小组研究,汇报观察方法补充汇报结果通过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在学生补充其他小组的资料时,既能丰富结论,又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恐龙模型排排站从高到矮 1 2 3 4身体从长到短 1 2 3 4从胖到瘦 2 4 3 1头从大到小 2 4 3 12.观察比较的结果,你有什么新发现?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树周围:小鸟、蚂蚁、蜗牛……
草丛中:蟋蟀、瓢虫、蝗虫……
泥土里:蚯蚓……
等等。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
完成表格:
调查记录
发现地点
观察到的动物
观察注意事项:
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再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
学科
科学
年(班)级
三年级一、二班
执教
赵俊
课题
寻访小动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二、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强调: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学生活动
一、
1、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四、
分组活动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寻访小动物
一、回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知识:
二、寻访小动物:
1.完成表格
2.观察注意事项
练习及作业设置
见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
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
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
方法
启发法、引导法、
学法
设计
观察记录法
教学
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具使用
或其他
教师活动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