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单选题
1、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小提示: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汇总大全(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汇总大全
单选题
1、某DNA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胞嘧啶
B.②表示腺嘌呤
C.③表示葡萄糖
D.④表示氢键
答案:D
分析:题图是DNA的结构图,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A、T、C、G四种碱基;DNA由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DNA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由氢键连接。
A、分析图示可知,A(腺嘌呤)与①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①为T(胸腺嘧啶),A错误;
B、②与G(鸟嘌呤)配对,则②为C(胞嘧啶),B错误;
C、DNA分子中所含的糖③为脱氧核糖,C错误;
D、DNA两条链中配对的碱基通过④氢键相连,D正确。
故选D。
2、基因作为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可能在复制等时期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从而改变遗传信息。某DNA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发生如图所示变化,若再复制两代(该过程不再发生突变),则突变DNA占()
A.1/2B.1/4C.1/8D.1/16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该DNA在第一次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一条链上G变成烯醇式异构体,与T配对,随后在配对时就会有G-C变成T-A。
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方式复制,复制过程一条链上G变成烯醇式异构体,复制后就变成G-T碱基对,该
异常DNA再复制两次,就会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有T的那条链继续复制就会形成A-T碱基对,有G那条链形成正常得到G-C碱基对,所以4个DNA中有一个异常DNA的,突变的DNA占1/4,ACD错误,B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项目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
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荚膜
毒性有毒无毒
2.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
(1)验过程
(2)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2)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T2噬菌体
(1)生活方式: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细菌病毒。
(2)结构与成分:头部 + 尾部
DNA + 蛋白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1)标记噬菌体
含35
S 的培养基−−−
→培养含35
S 的细菌35
S −−−→培养
蛋白质外壳含35
S 的噬菌体 含32
P 的培养基−−−
→培养含32
P 的细菌−−−→培养
内部DNA 含32
P 的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
S 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
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
S 含32
P 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
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
P (3)结论:进一步确立DNA 是遗传物质
三、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 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
此RNA 是它的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
(1)作为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特点:
1.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2.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3.能自我复制,使亲子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4.能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5.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知
识点
基因的本质是生物必修二第3章要讲授的内容,高中生必须学好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一节知识点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3、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
①能自我复制;
②构造相对稳定;
③储存遗传信息;
④可以控制性状。
5、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二节知识点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根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构造: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构造。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根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三节知识点
一、实验证据--半保存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归纳笔记(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归纳笔记
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该图示能表明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
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答案:A
分析图解,图示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只能说
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此图只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
片段都是基因,C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为非
等位基因,D错误。
2、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分析:1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A、实验过程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
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
C、大肠杆菌的质量大于噬菌体,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C正确;
D、该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3、为研究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某科研小组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一、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
①R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
②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③杀死的S型细菌 + 小鼠
④R型细菌+杀死的S型细菌+ 小鼠
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菌和由菌转化成的菌,转化成的S菌后代也是具有多糖荚膜的S型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内含有
2、艾佛里体外转化实验:
①提取S型活菌中的等,分别加入培养R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时,R菌才能转化成S菌。
②用分解DNA,S型细菌则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T2噬菌体是一种病毒,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由蛋白质外壳(含元素)和DNA(含元素)构成
①用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在检测出
②用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在检测出
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来遗传。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也证明了DNA能够蛋白质的合成。
二、DNA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是:;由三种小分子组成;
①由两条盘旋而成的结构;
②外侧的基本骨架由和交替连接而成,排列于内侧;③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按照原则形成。
④ AT对之间有个氢键,GC对之间有个氢键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配
①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G=C
②A+G=T+C,A+C=T+G。即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
③不配对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即A+G/ T+C =1 A+C/ T+G=1
④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A+G/T+C的比值=另一条互补链该比值的倒数;A+C/ T+G的比值=另一条互补链该比值的倒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单选题
1、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答案:C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则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而DNA的X光衍射实验则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而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则证明了RAN也是遗传物质,故选C。
小提示: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早期实验,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D.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答案:A
分析:核酸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一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核酸包含DNA和RNA,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A、真核生物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A正确;
B、原核生物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故选A。
3、DNA分子中发生碱基错配时,相对的两个碱基不配对形成一个较为松散的凸起,如图所示,此结构可被细胞中的相关酶系统识别,并将错配碱基去除,从而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知识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知识归纳
单选题
1、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格里菲思的实验可推出肺炎双球菌R型活细菌可以让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B.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B
分析: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证明了DNA是引起R型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质,因此得出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B正确;
C、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在培养基上生存,因此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 是通过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实现的,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2、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C.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排列的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及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
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学问点总结
没有观看和试验,生物学也就不行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看和试验,也不行能真正学好生物课。下面是我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学问点总结,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学问点总结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进展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线粒体:细胞进展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单层膜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展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整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硬。单层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年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3)无膜
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四周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八大细胞器:内质网,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叶绿体,中心体
光镜能看到: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
试验:用高倍显微镜观看叶绿体和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
呈现蓝绿色。
材料:新颖的藓类的叶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完整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
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及现象结论1.注射活的无毒R 型细菌,小鼠正常
体内2.注射活的有毒S 型细菌,小鼠死亡。
转化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 S 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 R 型细菌 +加热杀死的有毒 S 型细菌”,小鼠死DNA 是遗细菌的亡。传物质,蛋转化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
白质不是遗
体外为有毒菌。传物质。6.对 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 DNA 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
转化
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
菌用放射性元素35 32
S 和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DNA 是遗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传物质
测出放射性元素
32
P
2.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 DNA 的结构
1、 DNA 的组成元素:C、 H、 O、 N、 P
2、 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 DNA 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背诵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背诵知识点总结
背诵知识点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够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
注意:1、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使小鼠死亡的是S型活菌,而不是S型菌的DNA;若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则小鼠不会死亡。
2、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不能够证明DNA是不是遗传物质,仅能证明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1、DNA酶将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S型细菌的DNA 水解产物不能使R菌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DNA必须保证完整性才能完成其功能;
2、艾弗里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能够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加入S型细菌的DNA为实验组,而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多糖等为对照组;
噬菌体侵染细菌知识汇总:
1、写出该实验的实验过程。(1)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
(2)用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4)搅拌离心;
(5)放射性检测;
2、实验中保温、搅拌、离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保温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充分接触;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主要
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
①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 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i 加快物巫循环)
生产者
细胞
呼唳
(慕
石) 一I 卜'F 棚丽冷喘址
疑校收叶.遗体 (不叮缺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
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一1。
(2)食物网
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一种单向流动,从太阳能到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再到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会转化为热能,但热能无法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只能保留一小部分能量,大部分能量都会在转化和散失过程中损失。因此,能量流动的效率很低,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来维持能量流动的持续性。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变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源: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群落会通过自身的调整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当猎食者数量增加时,猎物数量会减少,从而使猎食者数量下降,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有多种生物和多种生境,这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当某一种生物或生境受到外部干扰时,其他生物或生境可以弥补其损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不至于崩溃。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1)抗扰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的抵抗能力。
2)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的
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代价。
3)弹性: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快速恢复到原
来状态的能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考复习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1 DNA是遗传物质
1.染色体的化学本质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
(1)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和。
(2)研究表明,虽然DNA和组蛋白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而且含量大致相等,在染色体行使功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更加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特性。
2.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观点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DNA是相当的分子,四种碱基在DNA分子中地存在,并。人们考虑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巧妙适应性,以及发育过程和途径的极端,DNA这样简单的小分子不可能发挥出如此重要的控制作用。相比较而言,含有种氨基酸的蛋白质大分子倒是能够提供无限数量的。
知识点2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DNA是遗传物质被揭示思路
当把DNA和蛋白质研究时,DNA是遗传物质的确切证据就逐渐被揭示出来了。
2.肺炎链球菌的类型及其致病性
肺炎链球菌是人类和小鼠的病原体,有几种类型,它们的毒性是的。在众多的肺炎链球菌菌株中,光滑型(S)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这种菌株在培养基上能长成光滑的。S型细菌的菌体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使菌体不易受到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另外一些菌株的外面没有,不会引起病症,长成型(R)菌落。
3.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首先进行了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2)图示实验过程
(3)实验推测
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一定有能把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换句话说,S型菌中的“ ”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这就是病死小鼠中有活的S型菌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 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 35S蛋白质外壳 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
(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 反馈运用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六教后体会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1.教学内容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