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

合集下载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_对_老人与海_的文体学分析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_对_老人与海_的文体学分析
=参考文献> [ 1] Cook, Guy. Discours e and Literature. Shan ghai: Sh angh ai
( 下转第 126 页)
5新西部62010. 16 期
) 1题之悲剧主人公
难发现她的咄咄逼人的锋 芒, 更多的是 由于对宝 玉执著 而深沉 的爱所 产生的疑虑造成的。如果不是 爱得这么 深沉、这么执 著、这么 无奈、这 么痛苦, 她也不会如此的忘情。林黛玉是用一生来殉 自己的爱情的人, 她可以因雪雁误传了一个 小道消息而 绝粒自戕, 又可以 因侍书 的一句 话辟了谣言, 重新挣扎求生。对待爱情的态度, 往往能 检验出一个人思 想情操的高低和道 德品 质的 优劣, 一个 在爱情 中表 现得 自私、卑劣的 人, 很难想象他能对任何崇高伟大的理想和庄严神圣 的事业作出牺牲。 因此我们说, 黛玉的对待爱情 态度体现 了一种令 人欣羡 赞美的 悲剧精 神。那么, 什么是悲剧呢? 朱光潜 先生在他 的5 悲 剧心理 学6 一 书中引 用了斯马特先生的话说:/ 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 陷于命运罗网中 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 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 围而逃奔, 即使 他的努力不能成功, 但在 心中却总 有一种反 抗0 。朱先 生还着 重指出: / 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 是巨大的 痛苦, 更重要 的是对 待痛苦 的方式。 没有对灾难的反抗, 也就没有悲剧0 。黛玉身上呈现的 这种一往情深的 爱情, 以及在那不可实现的 时候以身 相殉的行 为, 不只 在思想 上, 更在 行动上突破了封建 礼法 的樊 篱, 像 一道 划破长 空的 电闪, 虽然 是短暂 的、转瞬即逝的, 但就在那一瞬间, 却迸发出了夺目的光 华, 显示了她的 无比的思想美和性格美, 给 读者留下 了具有 壮美意 味的记 忆。在精神 空虚、情感荒芜、欲壑难填的 现代社会, 我们的心 灵深处 更加渴 望这种 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爱情。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
果 或 主题 意义 的 选 择 ( 曾密群 2 0 0 7 ) 。乔 佛 雷 ・ 利驰
容词 , 多用动 词 , 使 叙 述更 有 力 , 更 能 刻 画桑 提 亚哥 的 另外 , 海 明威 主张 通过对 话刻 画人 物性 格 , 口语 体
的 语 言 也 是 小 说 简 约 风 格 的一 大 体 现 。 由 于 篇 幅有 限 , 笔 者无 法 在 此 一 一 列 举 该 小 说 中 的 对 话 , 有 兴 趣 的 研 究
, 阻1 工 l 古 理论版
C R AZY E NGL I S HJ P 足O
文体 学视角下 对《 老 人与海》 译本 的赏析
白雅 洁
(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 国语系 , 广东 广州 5 1 0 9 0 0 )

要: 文 体 是 否 重 现 是 文 学 翻 译 评 价 的 重 要标 准 。 海 明 威 代 表 作 《老 人 与 海 》 语 言短小精 悍 , 凭 借独特 的“ 冰
的文体风格指 的是作 家的风格 , 也就 是说 可以辨认 的属 于某个作家 的个 人风格 ( 刘世生 , 朱瑞青 2 0 1 2 ) 。
根据此定 义 , 在本 研究 中 , 小说 《 老人与 海》 的文 体
特征 即是作 家海 明威 的写作 风格 。所 谓“ 海明威 风格 ” 主要指创作 中所 使 用 的“ 简约 ” 的文体 风 格 , 即用 最 简 单词汇 、 句法结构 、 篇 章结 构 、 直 白对话 、 通 俗修 辞等 构
1 . 引 言
在尤金 ・ 奈达看来 , 翻译 就是再现 原作 风格 。对 于 评析译 本质量 , 钱 钟书先 生 曾提 出“ 化境说 ” , 他 指 出不 能因为语 言系 统 的不 同造成 “ 生硬 牵强 ” 的译 文 , 但 是 保持 原文在文体方面 的风 格特 征 十分重 要 。原 文文 本 对 于文学翻译很重 要 , 许 多学者 都提 到过要 忠 于原文 。 根据 曾密群 ( 2 0 0 7 ) 的研究 , 文学 批评 长期 关注 问题 , 但 是自1 9 8 0年 以来 , 学界 比较 缺乏在 小说 翻译 中采用 系 统的方法研究文体评估 的研究 比较 缺乏 , 使得 翻译批 评 缺少理论支持 , 不 利于译者实践 中对文体 的处理 。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该作品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译本的文体特征也是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真实叙事的文体特点,译者以精准的文字来深化人物思想,并结合文体学理论,以让读者更好理解其文本。

在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中,首先要分析译本中文体学特征,即文本本身内容和文体形式的统一。

例如,海明威作品以一种现实叙事的形式结合文字图像,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及内心思维过程。

在译本中,译者也把这种叙事形式延续至文末,使读者在读书时能对作品中客观事件的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

另外,译本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和审美语言,深化了作品的文体特点,彰显出原作的精髓。

此外,在文体学视角下,重点也要着眼于译本中文本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和对比。

译本文本要坚持“忠实原文、保持原调”的原则,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突出其实践意义。

同时,在文体的表达上也要注意原作的文化特色,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作品的文化背景。

说到这里,译本中的文体特征就更加突出了,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译本的文体特征除了要符合原作的语言特点,还要重视文献选材的地域特色,使文本更加饱满、富有气韵。

最后,《老人与海》译本的文体特征也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上。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老人与海》不仅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刻体验到人物发展的精彩,更让读者从历史、思想、文化等角度洞察更多的人文内容。

译本文体特征也能有效地把这样的内容传达出去,使译者的文本更具有话语性,对人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老人与海》译本的文体特征是其巨大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的文体特征的表达不仅体现在文学和审美上,更要把原文的文化特色精准地传达出来,充分体现文本话语性。

通过良好的文体特征,译者不仅能深化人物思想,还能把文本中历史、思想、文化等内容传递给读者,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全面的认知。

《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

《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

《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中篇小说,是海明威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是“ 20世纪最好的小说之一”。

首先,从作者的主观因素来看,《老人与海》的作者并没有发表此文的写作动机,只是为了把故事讲得完整和生动而产生的客观的情节安排,就像是故意去挑选自己觉得合适的题材、然后把它们捏在一起。

第二,从作品的角度分析。

海明威本身就是非常出色的作家,他不仅对于写作十分认真和投入,而且还善于发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并从这些矛盾冲突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描写。

比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和大马林鱼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在我看来,这样的主题设计是值得称赞的。

另外,从译者的主观因素上看,《老人与海》的翻译也做到了严谨准确,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力求精确无误,将原著的风格完全传达出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十分用心地学习英语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

由此可见,译者很好地实践了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三原则。

我们都知道,在翻译时一定要掌握原文的风格,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归化法和转化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难以一概而论。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三种方法的优劣。

其次,从客观条件上看,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也是语言交流的过程,需要译者充分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汉语重音移位法、英语缩略法、英语借词法等,进行翻译时注重忠实原文的意思。

最后,从语言角度上看,翻译还要遵循语言变异性原则和语义场原则。

这一点与修辞手法中的仿拟和借代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完成好翻译任务。

另外,译者在阅读时要遵循逐字阅读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英语的独特性和流畅性,并保留原文中的所有细节,使其完美再现。

总而言之,翻译既能锻炼翻译者的英语水平,又能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与外国友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机会增多了,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

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作者:罗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2期摘要: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代表作《老人与海》语言短小精悍,凭借独特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受到了世界上很多读者的青睐,在中国有很多关于小说《老人与海》的译本,为了研究译本语言是否对原作的风格进行再现,我们将选取朱海观和宋碧云的两个译本,在文体学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两个译本是否再现原作的翻译效果进行赏析。

关键词:文体学《老人与海》译本定量定性一、有关小说翻译中风格再现的问题概述对于小说翻译中原作风格的再现问题,中外众多的范例理论学家都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和观点。

奈达认为:“翻译首先要从语义上入手,其次就是要从文体上使用最为贴近和自然的对等语言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信息。

”因此在奈达的观点里,翻译就是再现原作风格的一种重要活动。

鲁迅先生认为:“所有的翻译都必须要兼顾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译文容易理解,一个就是要保存原著的特色。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可以理解为“出神入化”,也就是“不能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在译文中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但是同时又要保证原著的风味。

”上面的这些名家名论都说明了小说译本应该忠实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在小说的作品中,语言文字是作者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和思想主题表达的主体,是形象化和生动化的语言,而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模糊性。

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文体风格,小说作品的文体风格主要和作家的写作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和内容是不能单独分离的,作家的思想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风格正是由小说作品中比较普遍或者占有优势的某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特点形成的。

不同的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句子词语,以便自己的作品可以和他人的作品进行区分。

文学翻译的中心意诣是围绕着如何让译文的风格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著,研究语言风格的再现问题,也就是要求再现原语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篇章结构上的特点,从而使译文和原语之间在风格上保持一致,这也就给小说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小说《老人与海》译本汉语语言赏析

小说《老人与海》译本汉语语言赏析

小说《老人与海》译本汉语语言赏析作者:梁瑞娜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本激励人类不断奋斗的名著,通过描述一位渔夫在打渔过程中的经历,阐明了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老人与海》进行了简单地论述,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希望在保留原著文化内涵的同时,能够为我国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译本的《老人与海》。

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语言特征引言《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当中,描写一位渔夫打渔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自然法则是难以抗拒的,但是要有一个不被打败的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人类面对的只有毁灭。

《老人与海》是一部英语作品,对人类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我国青少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部小说在内容方面涉及到很多的英文俚语和人生哲理内容,我国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困难。

一﹑小说《老人与海》海明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

在这部小说中,描述了渔夫桑地亚哥在长达84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85天的时候,渔夫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捕鱼。

经过一番努力,老人捕获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途中引来无数的鲨鱼,渔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同鲨鱼进行了惊险的搏斗,最后安全返回,但这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在这部作品当中,海明威运用了典型的象征手法,大马林鱼是人生理想和欲望的象征,鲨鱼则象征在生活当中无法避免的困难和困扰,大海是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的象征,桑地亚哥代表了生活当中的勇士,小孩子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通过这些象征手法展现了渔夫敢于和强大的势力进行抗争的精神,捕鱼过程中的遭遇代表了在人类生活当中,人类与厄运不断地抗争,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真实情况。

二﹑语言问题翻译的目的在于确保小说原意的基础上,将英文信息转换成中文信息。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 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般“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

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另一位译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许多指导性的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当属经典之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打破了语言学的束缚,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翻译研究。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消除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2 文献综述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24).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转引自郭建中,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解析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特色解析

使译 文 散 发 着柔 和 的 张爱 玲是 名扬 海 内外 的传 奇作 家 , 针 对 张 爱 玲 翻 情 感 以及人 与 自然情 感 的理 解 , 译 作 品 的研究起 步晚 , 几 乎 没有 专 门研究 张爱 玲 翻 译 光 彩 , 赋予 了 丰富 的情感 ¨ 。 著作的论著 , 只有 个 别 文 集 、 史 论 或 是 著 作 中涉 及 到 ( 一) 体 味 原作 的人 物情 感
二、 译 本 中的情 感 色彩
来说 , 孩子 是老 人 的慰藉 和 希望 , 是 老 人 的一 个 朋 友 。 在 翻 译 之前 , 张 爱 玲 作 为读 者 已 经体 会 到 这 一 点 , 所
海 明威 在 《 老人 与海 》 原 著 中遣词 精 当 , 依 靠 名 词 以 , 她 在译 文 中 尽 最 大 可 能 将 这 一 点 清 晰 地 表 达 出 和动词 营造 小说 的氛 围 , 很 少使 用 修 饰 词 , 文风简练。 来 。如 果 细细 品味 她 的译文 , 我 们 可 以在 一 些 细节 的 有 学者 评论 说此 部 小说 中无 多余 的词 , 每一 个 词 都 是 用词上发现她对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产生 了共鸣。 有 作用 的。书 中 , 老 渔 夫 与 马林 鱼搏 斗 、 与 鲨 鱼 对 抗 如 文 中多次 出 现 的 一 个 词 “ o l d m a n ” , 一 些 译 者 会 译
第3 0卷 第 4期
Vo 1 . 3 0 No. 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4年 4月
Ap r .2 01 4
《 老人 与海 》 张爱玲译 本的特色解析

从文化语境视角分析《老人与海》的语言翻译特点

从文化语境视角分析《老人与海》的语言翻译特点

从文化语境视角分析《老人与海》的语言翻译特点王义荣【摘要】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意义深刻,对二十世纪文学乃至现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人与海》中文译本在我国流行后,对我国社会大众起到了极大的教育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人与海》简述、文化语境的含义及文化语境视角下《老人与海》的语言翻译特点,以期使我国翻译工作者学习《老人与海》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注重文化语境的应用,为我国读者翻译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2页(P175-176)【关键词】文化语境;《老人与海》;语言翻译【作者】王义荣【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简单但内容丰富,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完成后,深受我国读者的欣赏,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翻译这部作品,使读者可以看到更多的译本,深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原著内容。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语境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使我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译者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重视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不但要确保译文忠实于原著内容,还要确保译文更加贴近我国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使我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说作家海明威在1952年创作的,这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小说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

《老人与海》从问世至今一直引起国际人民的强烈反响。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渔夫桑地亚哥出海打鱼,经过了漫长的84天而一无所获,在第85天终于出现了奇迹,捕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然而这条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了小船的一边。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返航途中马林鱼受到了鲨鱼的围攻,渔夫桑地亚哥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与鲨鱼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安全返航,但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赏析
张鸿雁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2(0)01X
【摘要】海明威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广大读者最为熟悉的。

小说《老人与海》语言简洁凝练,塑造了老渔夫这个硬汉的形象,是冰山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本文将在文学翻译的视角下,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分析,对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进行解读和赏析。

【总页数】4页(P16-17)
【关键词】文学翻译;《老人与海》海明威;语言风格
【作者】张鸿雁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I046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J], 王丽沙
2.《老人与海》译本的翻译美学语言赏析 [J], 樊初芳
3.论文学翻译视野下《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 [J], 王湘玲
4.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教学中的语言风格赏析 [J], 何勇斌
5.从文学翻译视角看《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 [J], 刘晓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人与海》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从语篇功能的角度

《老人与海》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从语篇功能的角度
(3)语 篇 功 能 。它 是 语 言 使 其 本 身前 后 连 贯 ,并 与 语 境 发 生联 系 的功 能 。 它把 概念 功 能 和人 际 功 能 根 据 情 景 语 境 在 语 篇 中组 成 一个 整 体 。语 篇 功能 的 实 现 是 由主 位结 构 、信 息 结 构
和衔 接 系 统 协 同完 成 。 总之 ,语 言 的三 种 元 功 能 虽 然 相 互 独 立 ,但 又 同时 作 用 于
小句 的主 语 和 主 位 重 合 时 ,主位 是 非 标 记 性 的 ,否 则 是 标 记 性 的 。
为 了进 行 主 位 分 析 ,首 先 我 把 整 个 故 事 分 成 了 五个 部 分 , 然 后 选取 其 中 一 部 分进 行 分析 。
复 句 的 主位 结 构 是 文 章 发 展 的 一 个 最 重 要 的 环节 。在 所 选 段 落 里 .共 有 126个 句 子 主 位 ,其 中 ll2个 是 无 标 记 的 ,l4 个 是 有标 记 的 。在 无标 记 的 1l2个 主位 中 ,6o个 是 用 来 指 “老 人 ”的 .52个 不 是 用 来指 人 的 。通过 对 其 主 位进 行 分 析 ,可 以总 结 出 以下 特 征 :
收稿 日期 :2009ຫໍສະໝຸດ 06-13 美 国 当代 作 家 海 明 威 的 代 表 作 《老 人 与 海 》问 世 以来 ,在 世 界 各 国 引 起 了普 遍 的关 注 和 反 响 ,先后 获 得 了 1953年美 国 普 利 策 奖 和 1954年 的诺 贝尔 文 学 奖 。作 者 自己 也 认 为 是 “这 一 辈子 所 能 写 的最 好 的 一 部 作 品 ”。 小 说 情 节 简 单但 寓 意 深 刻 ,正 如 文 中写 道 :“人 不 是 为 失 败 而 生 的 ,一个 人 可 以被 摧 毁 。但不 能被 打 败 ”这是 小 说 主人 公 桑迪 亚哥 的 生 活信 念 ,也 是本 文的 主 旨所 在 .许 多 文 学 评 论 家 和 文 学 批评 家 已 经 对 其 作 了深 刻 的 研 究 。本 文 将 从 功 能 文 体 学 的 角 度 去 分 析 这 篇 小 说 的文 学 内涵 .从 语 言 的语 篇 功 能 角 度 对 小 说 中 的 主 位结 构 进行 分析 ,从 而证 明 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不 仅 为 文 学 文 体 学 的 研 究提 供 了一 个 有 力 的工 具 ,而 且 为 我 们 欣 赏 和 理 解 文 学作 品 提供 了新 的视 角 。

基于文体学视角下的《老人与海》译本赏析

基于文体学视角下的《老人与海》译本赏析

人文研究摘要:在评价文学翻译时,文体是重要标准。

海明威所创作的《老人与海》,从写作特点来看,语言短小精悍,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在词汇、修辞及句法的应用方面,体现了出海明威特有的写作风格。

本文基于文体学视角对《老人与海》译本进行赏析。

关键词:文体学视角 《老人与海》 译本赏析《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所描述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

《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老人与海》的作品译本比较多,各有风格,但都存在一个共性,即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

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忠于原文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家长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没有系统化地进行翻译,导致翻译工作缺乏理论支持,对处理翻译文体非常不利。

一、词汇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对语句的运用存在与众不同,其中重要的写作特点是选词方面以短小为主,主要选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具有较高的重复率。

其中,重复使用率最高的动词是make ,除了重复使用make 的原形之外,还有make 的各种变形。

在小说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并不是很多,海明威主要使用动词刻画老人的“硬汉”形象。

在刻画人物方面,海明威主要采用了对话交流的方式,没有直接用陈述的方式描述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了口语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以充分体现其性格,表达更加委婉,语言更加简约,且不会感到做作。

需要注意的是,海明威对介词的处理非常巧妙,译者在语句的处理上也保留了原文特色。

例如,“with their elbows on a chalk line on the table.”翻译为“他们把手拐儿搁在桌面的一道粉笔线上。

”如果将介词“on ”翻译为“在……上”,在理论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会使人感到语言乏味。

在翻译家吴劳的《老人与海》译本中,翻译为“搁在”,这种表达达到了化虚为实的效果,语言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

《老人与海》译本的翻译美学

《老人与海》译本的翻译美学

《老人与海》译本的翻译美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各种文学作品的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

翻译是各种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语言的读者对各种信息的理解,通过翻译,可以使得读者获得另一种语言信息。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该要保持对原文的意思准确、真实地传递。

小说自传入我国之后就获得了广泛关注。

为了使我国读者能够保持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需要加强对语言翻译的研究,将原著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我国读者。

对于这部小说,我国有几个翻译版本,其中翻译的语言体现了汉语的使用规则和美学特征。

一、《老人与海》简介《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渔夫在打鱼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渔夫桑地亚哥一共经历了八十四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打鱼,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时候遇到了无数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渔夫与鲨鱼进行了搏斗,最终虽然安全返回,但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只剩下了骨架。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各种意象的含义进行了深化。

其中大马林鱼代表的是人生的欲望和理想,鲨鱼则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大海象征了人类社会,渔夫象征了生活中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整个捕鱼过程则象征了人与自然进行搏斗和抗争的过程。

在写作技巧方面,海明威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对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形象具体,但是主题隐藏得比较深。

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着意地渲染和概括,但是却能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刻地描绘,体现出她的自然主义白描手法。

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简洁,但是却异常有力,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老人与海》的海观译本赏析

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老人与海》的海观译本赏析

翻 译 与文 化 身份 的塑 造

《 老 人 与海 》 的海 观译本 赏析
口 叶 青
5 1 0 0 0 6 )
( 广州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广 东 广 州
【 摘 要1 《 老人与海》 的海观译本是著名译作家海观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基于当时特殊时期 中国社会
的主流政治和文化价值观 , 海观译本 为《 老人 与海》 的主人公 塑造 了一个英雄人物式 的硬 汉老人形 象。文 中以海观译本 《 老人与 海》 为例 , 通过分析译者对主人公人物形 象进行的刻画 , 探讨翻译与 文化 身份 塑造 的关 系。文 中指 出: 译者所 处 的 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与译 者采取何种翻译 策略有 着密切 的关系。同时, 译者的“ 主体性 ” , 通过译介 对 目的语 的社
会 文化 亦可产 生很 大的影 响, 有助于形成本土对待 畀域 国度 的态度 , 进 而塑造异域文化 的 目的语环境 中特殊的形 象。
【 关键词 】 文化 身份 ; 意识形态; 目 的语 ; 老人 与海 【 中图分类号 】 1 2 1 0 . 9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4 9 9 3 ( 2 0 1 4 ) 0 5- 0 2 8 4一f 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 Gu a n g z h o u U n | v e r s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0 0 6, 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T h e O l d Ma n a n d t h e S e a b y E r n e s t H e m i n g w a y w a s t r a n s l a t e d i n t o C h i n e s e b y Ha i G u a n g i n t h e 1 9 5 0 s , a

读书心得——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

读书心得——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

读书心得——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一、引言对于小说翻译中原作风格的再现情况,国内或国外众多的理论学者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奈达认为:翻译就需要首先以语义为切入点,其次要使用最贴切自然的语言,于译文中实现原文信息的有效再现。

因而不难看出,在奈达的观点中,所谓翻译就是将原作风格进行重现的一种重要形式。

鲁迅先生提出:所有的翻译活动都需要兼顾译文是否容易理解、是否可以保存原著特点两个方面。

钱钟书先生提出“化境说”,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出神入化,就是不能由于语文习惯的差异导致译文中会出现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但是还要保证保留原著的风味。

以上不同名家的言论都可以说明,小说译本一定要忠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小说作品当中,语言文字是作者进行人物形象重塑、思想主题情感表达的主体,是促进形象化、生动化的媒介,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模糊性。

不同的小说中有着不同的文体风格,主要与作家的写作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风格与内容两者不可单独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作家思想通过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而小说作品中比较普遍或占据优势的某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特点所形成的就是自身独特的风格。

二、《老人与海》原著主要特点概述不同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会使用不同的句子、词语进行组句,便于自己的作品可以和其他名人的作品产生差异性,使得读者有所区分。

所谓文学翻译中心意旨,是要以如何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的风格最接近原著,通过研究语言风格再现的问题。

也就是指要求可以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幅结构的不同特点,使得译文和原文之间的风格维持一致,这也就使得小说翻译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同一作家的同一部作品,经过不同人的翻译也会出现不同的版本。

为了切实有效做好国外小说文学的中文译本相关工作,最为首要的就是要对国外小说文学原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剖析,细致理解与把握国外小说文学的核心主旨思想及行文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种转换背景下的二次创作,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完成的国外小说文学中文译本整体质量符合初始预期目标,这对于《老人与海》原著的中文译本相关工作的推进开展落地来说同样适用。

小说《老人与海》的功能文体分析

小说《老人与海》的功能文体分析
摘要 : 系统功 能语 法对文体学研 究具有 深远 的影响意义, 语言看作是具 有意义潜式的 系统并从社会环境的屉 次对语 言进 行分析而不 它把 仅局 限于语 言的本身. 系统功 能语 法并不只是抽象的理论, 它更具有 高度 的实用价值. 尤其是源 于谈语 法的语 言所具备 的三大 系统功能更是为
小说《 老人 与海》 是美 国作家厄纳斯特 ・ 海明威的极受欢迎 的力作
通过 上表我们不难 发现及物性在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和其复杂的
之一 。 它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带有悲剧 性的冒险故事 。 故事讲 到一 内心情感 状态中是一个极为有力 的语言学工具。 它也帮助 作者起到了
个精 神沮丧的老渔人 , 在他对 职业 的 自豪感( 留下的唯一 自 感) 刻画人物的作用 。老人与犬鱼的搏斗经过不同类型的过程分析 , 他 豪 的 也为 支持 之下 , 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 中从未 欣赏小说提供 了崭新 的角度 ;
明语 言 的人 际功 能 是 如 何 在 小 说 中起 到 准 确 地 表 迭人 物 丰 富 的 内心 世 界 作 用 的. 过 以上 分析 , 文 进 一 步 证 明 了 韩礼 德 的 系 统 功 能 理 论 不 通 本 仅 为 文 学 文体 学 的 研 究 提 供 了一 个 有 力 的 工 具 , 且 为我 们 欣 赏和 理 解 文 学作 品 提 供 了一 个 崭 新 的视 角和 科 学 的依 据 。 而 关 键 词 : 体 学 ; 能 文 体 学 ; 人 与 海 文 功 老
阐述 该小 说 的文 学 主 题 。
数量
4l 9 1 0

3. 25 71 . 79

合计

功能文体学是在功能语言学 , 主要是韩礼德提 出的系统功能 语言 学的帮助下对文学作 品进行分析 。 功能研究 的结果对于揭示 文学作品 的 文 体 与 功 能 的联 系具 有 特殊 的 意义 , 为从 功 能 的角 度 解 释 文 学作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新探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文/李晓丹 王继昂摘要:外国文学译本作品是阅读中一个重要部分。

译本作品在赏析过程中,既对原著作品进行赏析,也会对译本作品的翻译水平进行赏析,这是译本作品阅读赏析的独特之处。

《老人与海》这部传世经典汉语译本对原著作品进行了高度还原,既展现了原著作品的精髓,又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阅读鉴赏习惯。

本文从文体学视角出发,运用文体学相关知识对这部经典的译本进行赏析,旨在重读经典,鉴赏原作思想精髓之余,梳理译本再现原作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解读;文学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是阅读中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语言体系差异,我们所接触到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基本上是译本。

那么,翻译就成为我们接触经典的一个桥梁,翻译的二次创作有助于呈现原著的语言风格、语法修辞、象征寓意以及人物形象等,译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了我们对原著作品的赏读深度。

一、原著作品的文本解读文体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介于文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以文本的体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文本风格,且由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其写作技巧、作品寓意也都各有不同。

本文以《老人与海》这样一部时代巨著为蓝本,对其译本作品的艺术风格、语法修辞、人物形象刻画以及文本寓意进行深入研究,以鉴赏译本作品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在鉴赏译本作品文学艺术价值之前,首先对整部作品的情节框架进行文本解读。

所谓文本解读是对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一切文学鉴赏活动和文体学鉴赏活动之源,不了解文本也就不会了解人物形象、了解文本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是否符合人物形象,等等。

尤其对于文学著作译本,由于原作内容较多,往往蕴含了深刻的寓意,且存在中外文化差异,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言差异带来的误读情况。

回到《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它发表于1952年的美国,作者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大都充斥着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迷茫和彷徨。

这部小说主线明确,围绕一位暮年的古巴渔夫与一条马林鱼之间搏斗的故事展开。

但小说所蕴含的寓意却非常深刻,且小说长于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写出了老人在身处绝境时倔强的挑战命运的态度,也写出了暮年人对岁月的眷恋,而这些美好的情感恰恰又通过现实的残酷表现出来,这些小说迷人之处为作者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正是对译本作品的考验。

二、文体学视角下的译本艺术风格研究《老人与海》这部时代巨制是于上世纪传入我国,后几经翻译重译,流传了多个版本,其中最受阅读欢迎和好评的是朱海观和宋碧云版本。

译本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创作。

从文体学视角来看,译本的艺术风格研究涵盖了语言风格、语法修辞、象征寓意以及人物形象等多个层面。

因此,对于艺术风格的研究应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综合性地公平地评价其艺术特色。

对于译本作品而言,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遵从字面意思,还应该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原著中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进行翻译,同时还要照顾到译本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境,才能达到文字表情达意的出神入化。

比如:原文中“The myriad fl ecks”应译为“无数的斑点”,但朱海观的译本中充分运用了汉语言的词藻之美,译为“万点霞光”,较为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翻译者自身的汉语言文学功底也很重要,是影响译本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

从译本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来看,用词形象准确是其艺术风格得以发挥到位的关键。

原著作品表情达意力图言简意赅,用词朴实无华,同时在细节描写的设计上节奏感较强。

本文所列举的两部译本将汉语言的洗练融入其中,在用词量上没有额外增加,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

比如原著中描写“老人杀鱼”的高潮部分用词量为全文的1/8,即4057个单词,而朱海观译本中用了6176个字,其中不乏有汉语言用词习惯问题的差异,但宋碧云译本中仅用了4876个字,与原著最为接近。

尽管从汉语言的阅读体验上,朱海观版本更胜于宋碧云版本,但从艺术风格来看,这一版与原著保持最为贴近。

三、文体学视角下的译本语法修辞研究文体学视角下的赏析研究除了艺术风格外,更多地趋第一作者简介:李晓丹(1985.7-),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巩义市人,学历:硕士,职称: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邮编(451200),工作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第二作者简介:王继昂(1984.6-),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巩义市人,学历:硕士,职称: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

邮编(451200),工作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215216同于文学鉴赏内容,更与之不同的是,文体学更加偏向语法修辞方面的比较研究。

而这些需要精雕细刻的译本细节正是考验翻译者不同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之处。

《老人与海》虽然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全篇用词是才3万余字,但其所表达的含义却尤为深刻,这不仅要求译本在用词量上保持原著风格,在表情达意上更能化解中外语言习惯的差异。

比如原著:“The myriad fl ecks of the plankton ……that was a mile deep.”这一段的评价最高的译本是朱海观的版本,譬如“万点霞光”、“插入”、“深邃蔚蓝的海水”、“辉煌夺目”等。

而宋碧云的版本则偏向简洁,仅出现了“无数”、“又深又大”、“垂入”等字眼儿,而没有增加过多的绚丽词藻,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也尊重汉语言的传统阅读习惯,同时又保留了简练的语言风格,更为符合原著风格。

除了一些词藻的修饰外,句子是整个作品翻译的关键,它是将一部外来作品由读者不熟悉逐渐转向熟悉的重要过程。

而句子也是一篇作品中除了词以外的重要表达形式。

比如“He was an old man ……without taking a fi sh.”无论朱海观版本清空还是宋碧云版本,几乎都是对前半句呈现出了不同的翻译风格,但对于后半句的翻译基本保持了原貌,即“一位在墨西哥湾暖流中独自驾驶一条小船打鱼”。

可见,译本在追求还原原著的同时,更加关注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的统一。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修辞不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质朴但不失生动的语言。

这对于以华丽修辞见长的汉语文学作品来讲,在翻译中如何保持原著的修辞风格也是一种考验。

在这一点上,宋碧云的译本更加符合原著的修辞风格,刮起了我国外国文学名著作品翻译的一袭清风。

四、文体学视角下的译本人物形象研究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译本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较为考验翻译者的文学功底和想象力。

我们通常可以见到一些译本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展现出原著的精髓,甚至一些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融入了过多本土语言特色,对人物塑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种迎合本土读者品味的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原著人物形象产生了偏离。

但凡经典文学作品都会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下功夫,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行为等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不同侧面,甚至展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有关系等等。

对于人物的关注,是所有文学作品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根本法则。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不仅刻画了桑提亚哥这个倔老头的形象,还刻画了小男孩、鲨鱼等形象。

从人物关系设定来看,“倔老头”这个人物的执着、坚定甚至倔强是为了加深作品中人物设定的独特性,在译本中这个形象也在尽量贴合原著。

比如在翻译老人的一段动作时,朱海观译本中翻译为“他料想他的右手放在水里很久了,于是他把手取出来,朝它望了望。

”原著中为了前后句式衔接多处运用了“it ”、“he ”等字眼儿,但在翻译作品中却没有这样运用。

这段动作描写既表达了原著的意思,又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汉语言的语言习惯,便于我国读者阅读。

动作是除语言之外最能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但语言表达存在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成功的译本在充分表达原著中人物动作的基础上,往往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理解与揣摩,对动作描写进行二次创作,正是这些译本成功之处。

五、文体学视角下的译本文本寓意研究作为翻译作品的先驱之一,鲁迅先生曾针对翻译这个文学再创作活动提出:“翻译既要做好对原著的文意的理解与传达,也要保留好原著的特色。

”这就要求翻译作品不仅要在文字上忠实于原著,更要适当地“化镜”,也就是运用读者熟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本意。

这是翻译作品的最高境界,也对翻译这项文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原著的文意进行翻译,还在对作者的思想世界进行剖析,然后通过翻译文字表达出来。

《老人与海》正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映衬了其对于人性关怀和时代剖析的深刻性与寓意性。

那么要表达这样一部作品的文本寓意,对于翻译者的思想境界和哲学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比如在译本中,翻译者通过对老人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如“他的右手放在水里很久”这样的描写,再如对老人杀鱼过程的细节描写,在高度还原原著的同时,也运用汉语言特色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倔老头”的人物形象,将作者的生态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总结翻译作品本身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

但受语言限制,大多数外来文学作品都需要经过翻译才能与国内读者见面。

所以,作为读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译本作品是一种阅读常态。

但对译本作品进行鉴赏时,所涉及的内容、层面会更多,如艺术风格、语法修辞、人物形象和文本寓意等等,但核心内容仍然离不开原著,以及译本作品对原著的还原度,都会影响鉴赏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到文体学这个涉及广泛、包罗万象的新兴学术视角对译本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鉴赏,才能使读者更加贴近原著、原作者的灵魂。

参考文献:[1]金振邦.文体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05-08.[2]任蓓蓓.《老人与海》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J].语文建设,2016(7x):55-56.[3]刘星,段钨金.语篇衔接角度下《老人与海》译本比较探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6(17).[4]侯晓宁.《老人与海》不同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23):93-94.[5]李凤君.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基于《老人与海》两个译本的研究[J].丝路视野,2016(23):64-66.(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