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老腰鼓

合集下载

横山老腰鼓与安塞腰鼓比较研究

横山老腰鼓与安塞腰鼓比较研究

横山老腰鼓与安塞腰鼓比较研究康珍珍(延安大学历史系,陕西延安716000)[摘要]陕北腰鼓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集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于一体的多维性艺术,亦是一种独特的舞蹈。

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广场上,也可以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陕北腰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安塞腰鼓与横山老腰鼓,由于受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二者在基本打法、服装道具、角色分配、社会功用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横山老腰鼓;安塞腰鼓;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9)04-0006-04在我国鼓及其舞蹈的民族遗风相当浓厚,在陕北有关鼓的舞蹈项目更是种类繁多,其中安塞腰鼓与横山老腰鼓的知名度最高。

2006年安塞腰鼓被批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横山老腰鼓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腰鼓运动的风靡,使得这一地方性鼓舞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腰鼓现在已成为延安市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课。

横山腰鼓虽保留着传统的表演形式,被称为“正宗腰鼓窝子”,但较安塞腰鼓而言影响甚小,与安塞腰鼓的风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想二者都能更好的发展,相互独立发展是不可取的。

必须从其影响、功用、打法、传承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为二者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让二者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陕北腰鼓,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一、腰鼓概述(一)陕北腰鼓起源陕北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一直受到学术界与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都试图对其起源做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遗憾的是陕北历来为军事要地,曾多次经历战乱,相关历史文献缺失,对于陕北腰鼓起源的探讨极其困难,故而人们主要靠历史遗迹、民间传说进行演绎推理、揣测推断。

目前大致形成“战争说”、“巫医说”、“劳动说”“牧羊说”等四种观点。

1.战争说据《山海经》记载,鼓是皇帝与蚩尤大战的产物,以后逐渐发展为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不可缺少的工具。

欢腾老腰鼓在陕北过大年

欢腾老腰鼓在陕北过大年

欢腾老腰鼓:在陕北过大年作者:来源:《旅游纵览》2011年第02期陕北我是去了多次了,其中两次是有点特殊的:有一次是1997年春节去的,一个人背了一个大旅行包,在延安和安塞的沟沟峁峁里转悠了13天,拍摄了一大堆现在看起来后悔得要死的照片;另一次便是两年前了,还是春节去的,这次准备的也好,感觉也好,要比上一次春节到陕北满意得多了。

从选点看,这次的最大特点,就是我和朋友王永强直接选择了一个深山里的小山村,住了下来,一呆就是5天,这个年才算过出来真正的陕北年味来。

关于腰鼓的起源就在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我们在山村里转悠了一天之后,迎来了一个叫李成元的老汉,由于我们是奔着村里的老腰鼓来的,于是,我们就聊起了他再也熟悉不过的老腰鼓。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

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

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

然而,在张存有地村,至今也没有女性打腰鼓的先例,他们依然秉承着那样的老规矩。

关于腰鼓的起源,李成元说,说法有几种。

其一,基于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

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

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

鼓是战场上指挥将士前进冲锋的号令。

锣是收军的号令。

打了胜仗,将士们夜间燃着熊熊篝火,鸣锣击鼓,狂欢起舞,庆祝胜利。

走的场子“大滑四门”“黑驴滚昼”“转九曲”“十二莲灯”等便是战时的阵图。

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

于是腰鼓的应用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长久演变下来,便形成今天的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也有传说,古时牧羊人,为了调整自己孤寂单调的放牧生活,用一截树根挖成空洞,两头绷上死羊皮,制成鼓,敲而训羊,兼作娱乐。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绝密★启用前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诗歌创作的新高峰。

现实生活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我看来,诗歌体裁的多样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求。

我国数千年的诗歌遗产十分丰厚。

大量的诗歌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多样,而且体裁方面也是非常多样,唐宋后出现诸体并行的局面。

早期上古歌谣,二言体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载《吴越春秋》),三言者如《尚书·皋陶谟》所载:“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转引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认为:“去其助字,实止三言,与后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式。

”)《诗经》则是西周至春秋数百年四言体集大成的总汇。

战国出现杂言的楚辞体,汉魏六朝有五言为主的乐府体(也有杂言体),东汉有七言的柏梁体,晋代陶渊明有五言古体和介于诗与赋之间的辞赋体,南齐有七言的永明体为格律诗的滥觞,唐代近体、古体多样并行,唐五代宋有词牌多样的词体,元曲在词的基础上独创新体,明清诗词沿用以前格律诗词为主兼及其他体裁而没有明显新体生成。

近百年来则有打破既有一切旧体格律的自由诗新体,当然还有注重格律的新诗。

由此看来,在格律最严的格律诗(以及词、曲)和最宽松的新体自由诗之间,还有多种诗歌体裁先后出现、后来同期并行使用,留下大量丰富多彩的诗歌遗产。

也由此看出,几千年诗歌发展,体裁多姿多彩,各种体裁对于表达表现各种题材内容是各得其宜、各展其长,而不能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明清诗词相比唐宋之前成绩平平,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局限于唐宋以来已经成熟规范的格律之中,为狭隘的格律格局束缚。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

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

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

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创新

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创新

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冯涛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2期摘要:横山老腰鼓表演是研究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访谈国家级非遗项目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人李成元,从动作特征、表演风格等层面深入探究横山老腰鼓的艺术特征,针对横山老腰鼓目前传承的现状,提出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横山老腰鼓;访谈;传承;创新传承人简介:李成元,男,汉族,1954年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区张存有地村,从事老腰鼓表演与传承迄今已有52个年头。

冯涛(以下简称“冯”):李老师,我想就横山老腰鼓的艺术渊源、表演特征、保护传承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向您请教。

李成元(以下简称“李”):请教不敢当,欢迎你。

一、横山老腰鼓的动作特征冯:横山老腰鼓有文武之分,武腰鼓是将武术的元素糅合进腰鼓表演中了吗?李:对,可以这样理解。

武腰鼓中一些常见的动作有“二起脚”、“鹞子翻身”等,即使打的慢它也是武腰鼓。

但是有一些动作,例如:“缠腰过堂”,即使你打的再快它也属于文腰鼓。

横山老腰鼓是文武腰鼓的结合,混合一起来表演的,具体用文还是用武要看具体场合的需要,灵活的来组合、配合。

光打文腰鼓,观众看的时候就觉得没有气势。

光打武腰鼓,动作幅度大,四五分钟下来,演员就浑身汗水,气喘吁吁了。

就像作战时锣鼓喧天,人们要释放自己的怒气,看起来粗狂豪放,动作激烈,但是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快的节奏,还要慢下来,有涨有落,做到张弛有度、文武相间。

冯:一场腰鼓打下来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李:一般需要15—20分钟。

老腰鼓表演的场子有很多,具体表演的时候会从一个场子转换到另一个场子,甚至转换多个场子,那样的话表演时间就会达到1个小时甚至更长。

通常表演的队伍在过彩门或观众较多的时候会打的比较激烈,把气势展现出来。

冯:李老师,您刚才提到腰鼓表演的场地,在咱们陕北农村过年时腰鼓表演沿门子(挨家挨户表演)是不是每场的时间就会短一些?李:是的,像我们张存有地村100多户人家,计划两天时间表演完,那就要紧凑一些。

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张静
【期刊名称】《文化遗产》
【年(卷),期】2022()5
【摘要】横山老腰鼓是陕西省横山县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从古至今,当地人们春节谒庙敬神、祈福禳灾,沿门子送吉祥,都离不开横山老腰鼓。

它舞姿刚劲、豪放、夸张、激昂,明显带有古代军旅色彩,队形多变,角色丰富,鼓点激越、步伐多变,尤以横山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腰鼓队最为典型和有名。

【总页数】10页(P151-158)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创新——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2.何氏灯彩,百年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3.黄土地上的"鼓王"——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延河访谈录
4.非遗保护视角下横山腰鼓的传承与发展
5.人声传承口技人生——国家级非遗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访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横山腰鼓的作文500字

横山腰鼓的作文500字

横山腰鼓的作文500字
横山腰鼓,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东方的鼓舞”。

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

横山,位于陕西省北部,这里的人民以其豪放、热情的性格,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腰鼓艺术。

横山腰鼓的鼓身粗犷,鼓面宽大,鼓声浑厚有力,如同黄土高原的壮丽景色一般,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

舞者们身穿红黑相间的服装,头扎白巾,腰系大鼓,随着鼓点的节奏,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既有男性的刚毅,又有女性的柔美,展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表演时,腰鼓队列整齐,鼓点激昂,舞者们在田野、山坡上跳跃,仿佛是在向天地宣告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每一个鼓点都像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每一次挥舞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热烈而奔放的舞蹈,让人感受到陕北人民的坚韧与不屈,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横山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它更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烈颂歌,对历史的深深记忆。

在每一次的击鼓起舞中,都能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横山腰鼓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六课 打起横山老腰鼓

第六课  打起横山老腰鼓

第六课打起横山老腰鼓教学内容:教材69~82页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腰鼓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2、了解、认识横山老腰鼓变化多样的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认识腰鼓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2、了解、认识横山老腰鼓变化多样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介绍并用媒体播放充满激情的横山老腰鼓2、小问题大智慧3想一想二、横山老腰鼓的组成人员1、知识窗2、说一说3、请您欣赏三、横山老腰鼓的表现形式1、不同的表现形式2、不同形式的特点3、议一议四、横山老腰鼓所需道具1、认识道具2、我的小调查五、腰鼓怎么打1、腰鼓的打发2、做一做3、你知道吗4、议一议5、考考你六、全课小结七、板书设计打起横山老腰鼓八、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了腰鼓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了解、认识横山老腰鼓变化多样的表现形式。

第七课生活在变,“年”未变教学内容:教材83~91页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春节,体会、感受过春节时的欢快气氛。

2、通过过年中的几天,来看一看不一样的榆林年。

教学重、难点:通过过年中的几天,来看一看不一样的榆林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边播放过春节片段边讲解2、小问题大智慧二、炒初一1、阅读认识2、你知道吗三、腊八1、阅读认识2、你知道吗四、小年1、过度2、知识窗3、议一议五、除夕夜1、阅读认识2、你知道吗3议一议六、正月十五元宵节1、阅读认识2、议一议七、试身手八、全课小结九、板书设计生活在变,“年”未变十、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和认识了不一样的榆林年。

第八课燕燕雀雀,捏面塑教学内容:教材92~104页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清明节。

2、了解、认识清明节是榆林人传统的“四大节”之一。

教学重、难点:了解、认识榆林人的清明节教学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清明节片段唤起学生的回忆,师同时引导讲解。

横山腰鼓作文600字初中

横山腰鼓作文600字初中

横山腰鼓作文600字初中English:The Yanzi waist drum, also known as the Hengshan waist drum,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art form that originated in Hengshan, Shanxi province. It is a unique form of drum dance that combines drumming, dancing, and acrobatics, and is performed by both men and women. The dancers wear colorful costumes and use large, beautifully decorated drums that are slung around their waists. The movements of the dancers are dynamic and vigorous, with high leaps, spins, and intricate footwork, creating a lively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 The rhythm of the drumming is fast and intense, adding to the excitement of the dance. The Yanzi waist drum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representing the spirit and vita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Translated content:横山腰鼓,又称雁子腰鼓,是源自山西省横山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 一.秦腔
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因用“梆子” 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 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 之称。 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 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 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 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喜爱。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 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 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 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 1997年,《秦之声》栏目通过卫星向全世界 的观众播出。开阔了秦腔视野,争取和培养 了一代秦腔爱好者,对于继承和发扬秦腔艺 术,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七 】 传 统 戏 剧
【 六 】 传 统 手 工 技 艺 【 五 】 民 俗 【 四 】 传 统 舞 蹈 艺 【 三 】 曲
【 二 】 杂 技 与 竞 技

【 一 】 传 统 音 乐

传统音乐
一.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 ————陕西紫阳县 位于汉水上游,秦巴山南麓的紫阳县,是“茶乡”、“桔乡”,更是闻名遐 迩的“歌乡”。史传七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诗经》中有文字记 载。而后,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构筑了紫阳民歌南北兼容的特征。“三山两 谷一川”的地状,尤以汉族为主兼或回、满、藏、土四个少数民族,其民歌 分布十分广泛,山歌、号子、小调无处不藏,儒商、樵夫、村姑即兴而歌。 紫阳民歌成于清末,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紫阳民歌晓畅通达、风趣幽默、借喻巧成,被喻为“幽默民歌”、“自在民 歌”、“清凉民歌”,尤如闲人“嗑瓜子”,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情感、 自娱自乐的表述工具。韵白独特、旋律流畅,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雄浑高 亢,音乐上多采用“宫”、“商”、“羽”、“徵”四种调式,演唱上真、 假噪相结合。 “紫阳是陕南文化标志性的窗口,紫阳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奇葩”, 这是著名文化评论家肖云儒先生对紫阳文化的概论。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 分别对紫阳民歌做过专题报道,陕西省音乐学院把紫阳作为民歌音乐示范教 学基地,并把紫阳民歌编于陕西省北部,榆林 市中南部,地处陕北长城沿线 中段,毛乌素沙漠南缘。

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威震黄土地作者:张富强来源:榆林日报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5日点击数:1952007年,陕西榆林“横山老腰鼓”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法定的国家文化财富。

如果说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忧郁的情怀,那么“横山老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最雄性的呐喊和狂飙。

遥想当年腰鼓队延安拜年显风流论名气,“横山老腰鼓”远没有“安塞腰鼓”那样海内皆知;论地位,“安塞腰鼓”早在1986年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更是在各大庆典活动中出尽风头,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但在横山人眼里,“横山老腰鼓”才是最好看、最剽悍的腰鼓。

“腰鼓正宗窝子在横山”,言语中,透出一股骄傲与不屑劲儿。

横山人爱打腰鼓是出了名的,逢年过节、嫁娶庆典、祈神拜神,都少不了要闹腾一番,鼓手们一旦跃上场子,比不出个高低决不下场;横山人会打腰鼓更是大有名气,无论是转身击鼓踢腿打,还是跑跳腾空接跪打,或者是蹦有力跨步打和翻个斤斗蹲步打。

让横山腰鼓初露头脸是在1946年,这一年,该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腰鼓艺人李应海在延安川口区六乡与劳动英雄杨步浩组织秧歌队在延安演出,曾轰动一时,后来边区政府组织他们给毛主席、朱总司令拜年,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腰鼓很快普及到了各个解放区乃至全国,一时间,陕北“横山老腰鼓”被称为“胜利腰鼓”“翻身腰鼓”,成为当时最富有时代气息的群众性歌舞活动。

“横山老腰鼓”相传最早为戍守长城的军士的报警工具,发现敌情鸣鼓为号,以此传递消息。

边民久居塞上,习而为之,腰鼓的应用由战事逐渐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

经长久演变,形成了今天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并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作为秧歌的一部分,自1942年“新秧歌运动”之后,“横山老腰鼓”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北“横山老腰鼓”更是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取得了新的成就。

横山文化的“第二春”

横山文化的“第二春”
体的新腰鼓 , 气势豪迈奔放 , 舞姿优 美强劲 , 拜四方 、 洋码 、 8
度。 今年 由横 山县推荐 的周淋一家人走进央视《 神州大舞台 》 , 艺压群芳 , 回了月冠军的桂冠 , 捧 弥补了陕西省的空 白;随后 孙树彦一家人 , 又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 文化馆副馆长叶振国 的音乐专集《 喊山 》 发行, 个别歌 曲在凤凰卫视 、 陕西 电视台 中播出, 个别词 曲获权威奖项中的特等奖及一等奖 , 他的《 喊

蛇退皮、 大转身、 天坛 、 大小缠腰 、 三锣鼓 、 盘龙记 、 山羊羝架 、
吉祥奥运 等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在继承中创新 的老腰 鼓, 鼓手步法多变 , 姿优 美, 舞 鼓点清脆 , 打法 交替 穿插 , 张
扬 出横 山 人 民独 特 的个 胜。
库、 一带 、 三个基地 、 一个 中心 、 一张 名片 ) 战略进程中, 着

横 m曾 。 酋民歌 ≮ l 横n 坠下来些游击队 》 嗡响了全国 ; 一 代宗哪韩起祥时 t i弦 e
把陕北蜕书推 向义艺 大舞台 :人民当家作主入 , 翻身趁 睛》 以《 表达着入{ 对 自由幸福 f j 生 活的无 向往之情 …… 歌 、 书、 情一个 个极具陕北特 色的传统文化在横山无 道
物保护作了整体规划 , 其中《 波罗堡影视旅游保护规划 》 可望 于年底通过省文物保护部门论证审批 。 从 去年 开 始 ,波 罗 古 堡 已连 续 举 办 了 两 届 户 外 摄 影 展 —— 陕北 ( 罗 ) 波 摄
影 节 , 誉 为 中 国 西 部 被 最 大 的 由民 间 赞 助 乡 镇
同时, 拨专款建设镇村文化活动站, 派遣专业人员辅导开展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歌、 道情等演唱活动 , 发现和培育 民歌演唱人才。

横山,老腰鼓的记忆

横山,老腰鼓的记忆

横山,老腰鼓的记忆作者:王克明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7期陜北文化的根本不在于特色,而在于它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存在。

那些活跃在黄土地上的老腰鼓和清醮会上的老秧歌,与陕北方言里的原音词一样,提醒我们,陕北文化是和中原文明一起从远古走来的。

刘应举曲线我一直以为,刘应举没了,横山老腰鼓就没了。

刘应举话不多,慢腾腾,甚至有点瓷哼哼。

白羊肚手巾系他头上,黑棉袄、棉裤穿他身上,一根长腰带系了几圈,羊毛袜外面穿遍纳鞋,憨憨笑着被我们推进腰鼓场中,抿着嘴尴尬。

但鼓点一起来,他忽然变了个人。

只见他眼睛一闭,双肩一抖,人还没动,下巴先抬,左右晃头,一股子“能”劲儿端了起来。

大鼓一捶,他先慢踢一下右腿,沉稳;然后两个肩头一抖,胳膊并不伸直,就甩上甩下,鼓槌上的红绸划出曲线。

敲过腰鼓,略略一沉,又缓抬肘,甩小臂,从下往上交叉,呈两条弧线,前槌打到后鼓。

再“唰”地一展,腰胯一摆。

待双肩再抖时,他已是蛇形身段,一溜曲线。

便甩左腿,踢右腿,掏腿转身,跳起换步,左腿甩在右腿弯后,又往起一蹦,两腿弯曲叉开,蹬在黄土地上。

刚刚踏起烟尘,我们还没叫好,他接着抖肩甩胯,转身带腿,眼还闭着,嘴还抿着,却更摇头晃脑,恣意非常。

他发力收束,张弛有度,缓急和谐,连贯灵动,转身时甩出曲线,踢打中往上螺旋,转动生风。

在延安插队时,刘应举的老腰鼓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不是我们打的那种腰鼓,不是岑彭马武、气势阳刚,让人看他外在的英勇,而是忘我无我、神气活现,只管自在随心。

他说老人手上就这么打腰鼓,那是男人气概,但力度有范,节奏有韵。

核心不在打,而是转,身子一抖一晃一旋转,就甩起胳膊甩起腿。

甩起来了,就有曲线了,如行云流水,团团黄尘旋转上升。

从此,瓷哼哼的刘应举和行云流水的刘应举同时留在我们脑海,印在我们心中。

至今聊起,大家都不离“曲线”二字。

他年老后打不动腰鼓了,村里也没人学他的腰鼓。

前年,村人来信说刘应举殁了。

他的离世,让我们悲哀,悲村中老友的踽踽远去,不再见笑容可掬;也哀那行云流水的消散飘离,老腰鼓了无余迹。

描写横山腰鼓的作文

描写横山腰鼓的作文

描写横山腰鼓的作文
在横山,有一种舞姿腾挪跳跃、轻敲慢打、热烈奔放、柔和灵巧,它就是横山老腰鼓。

鼓是精神的具象载体,舞是力量的代表形式,鼓与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横山老腰鼓舞出了新时代的欢跳脱俗,演绎了大陕北的新天地,打出了黄土地上陕北人民肆意洒脱的精神风貌。

横山腰鼓是现存唯一的老腰鼓,它历史悠久,以原生态的打法著称,文腰鼓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武腰鼓粗犷豪放,强健有力;文武腰鼓有涨有落、张弛有度。

作为陕北的一种特色文化,横山老腰鼓是维系陕北儿女情感交融的一种文明纽带,是弘扬黄土精神的一种文化载体。

横山腰鼓的历史源远流长,虽无史籍详细记载,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传最早成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

后来,腰鼓的应用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汉族民间娱乐之中,长久演变下来,便形成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新高考散文阅读能力提升训练

新高考散文阅读能力提升训练

新高考散文阅读能力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面山河杨海蒂当我来到陕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淌过塞北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

陕北的深冬季节,让我感觉犹如置身于西伯利亚般寒冷,峁塬上衰草枯黄,刺骨寒风将我的脸抽打得生疼。

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

踏足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

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

响水堡盘龙寺闻名遐迩,史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因山得名。

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泉大寺和盘龙寺就逊色多了。

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波罗,北魏建城,明初建堡,城堡雄踞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

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远县志》记述:“波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接引寺,供如来像于其中。

”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

然而,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

所以,在凝紫、重光、凤翥、通顺这四座城门里,既建有玉帝楼、三官楼、魁星阁、城隍庙、老爷庙等佛道庙宇,也建有总兵关、中协署、参将府、守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军事设施。

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

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

整座城堡呈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

无论手持玉帛者,还是手持干戈者,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帝王都有波罗情结:李继迁驻军于此;李元昊奉佛教为国教,将接引寺定为国寺,将波罗作为粮仓“金窖”;康熙大帝御驾亲征噶尔丹时,专程绕道波罗驻跸礼佛,御笔亲题“接引寺”;乾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赐匾额;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登上灵霄塔,远眺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立刻涌上心头。

陕北腰鼓

陕北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

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以横山老腰鼓,为题的800字作文

以横山老腰鼓,为题的800字作文

以横山老腰鼓,为题的800字作文在陕北,一般村庄的名字多为三个字,其中第一个字是本村绝大多数住户的姓氏,最后一个字往往是概括本村地理特征的名词,如山、沟、峁、梁、崖、畔、砭、墕等,中间以“家”字相连,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向明确的村庄名字。

而张存有地村没有一户姓张的,全村七百多口人,除了一户上门女婿姓“卜”外,其余均为李姓。

以致有人猜测说,在李姓人到来之前,这里曾是张家人的天下。

但由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张姓人被迫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村庄,临走之前他们告诉李家人说,这里有我们的土地,我们随时有可能回来。

这样一来,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成了李家人向张家人打的一张借条,类似于现在的“活期存款”。

只要有这个村子的名字在,李家人就永远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好在张家人一直没有回来。

还有一种说法更神奇,说这个村子的名字没那么简单,这里隐含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机密:闯王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战败以后,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用金蝉脱壳之法,换回真身,而后携带高夫人,秘密返回陕北,躲在离他的老家常峁墕不足二十公里的张存有地村。

“有地”的意思就是“有帝”,“张存”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张冠李戴”,掩人耳目。

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说,该村隐龙寺的壁画里有李自成创立的洪门天地会的图案,供奉的神明是李自成的第九代孙李京开。

现在的李家人虽然没有家谱,但他们说的二世祖李自升、李自顶,就是李自成的堂兄弟。

李自成秘密潜回陕北,隐居张存有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清复明。

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张存有地”这个名字,还是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扬;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由于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而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横山老腰鼓。

老腰鼓有多老老腰鼓,原来并不叫老腰鼓,更不叫“横山老腰鼓”。

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腰鼓就是腰鼓,哪有什么新旧之分。

之所以在前面加个“老”字,是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区别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出现的“新腰鼓”。

横山腰鼓市场调研报告

横山腰鼓市场调研报告

横山腰鼓市场调研报告横山腰鼓市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横山腰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起源于山西省横山县。

腰鼓以腰为准,表演者利用腰的灵活转动和鼓的节奏与音调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和音乐结合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横山腰鼓逐渐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投资者的关注。

二、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1. 市场规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横山腰鼓的市场规模约为XX亿元。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提高,腰鼓表演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市场潜力巨大。

2. 市场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传媒的传播力度增加,横山腰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

同时,鼓励优秀的腰鼓表演团队和个体表演者参加各类文艺比赛和电视节目,进一步推动了横山腰鼓市场的发展。

三、竞争环境分析1. 市场竞争者目前,横山腰鼓市场的竞争者主要是其他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如京剧、杂技等。

这些传统表演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与横山腰鼓展开了竞争。

2. 竞争优势横山腰鼓具有独特的舞蹈和音乐结合形式,在表演风格、独特性和观赏性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同时,横山腰鼓的知名度也在逐渐提高,为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

四、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分析1. 市场需求经过调研发现,观众对横山腰鼓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对艺术表演的欣赏需求以及对舞蹈和音乐结合的喜爱。

2. 消费者特点横山腰鼓的观众主要分布在中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其中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较高,青少年则更喜欢舞蹈和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

五、市场推广策略1. 加强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加强横山腰鼓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参与演艺节目横山腰鼓表演团队应积极参与各类演艺节目,如综艺节目、文艺晚会等,展示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3. 创新发展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上,注入现代元素,提升横山腰鼓的现代感和时尚度,以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4. 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与剧院、演出场地的合作,开展巡回演出,拓展市场渠道,开辟更多的表演空间。

横山波罗古城作文800字

横山波罗古城作文800字

横山波罗古城作文800字暑假里的一天,我们一家人去家乡横山县波罗镇的波罗古堡游玩。

车子沿百米大道向西驶去,车窗外是看不尽的蓝天,白云,绿树,鲜花。

我怀着无限好奇走进神秘的波罗古堡。

我们首先来到波罗镇黄云石头山下,顺着接引寺左侧的石阶小路步行而上。

一路上走走停停,路越往高越陡,因为恰逢一年一度的古堡艺术节,所以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甚至有些拥挤,不知不觉我已是满头大汗。

终于站在古城墙上了,我感到凉风习习。

放眼向北望去,远处是漫漫的毛乌素沙漠,沙漠被郁郁苍苍的树木覆盖,好像把蓝天和大地连接在一起,又似一幅清新的水墨画。

俯瞰脚下是有名的无定河湿地,两岸是绿绿的树木,庄稼,银光闪闪的无定河掩映其中,蜿蜒东去,还有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川流不息的汽车,"赛北江南"的美景直扑眼帘。

从城墙下来,我们来到了凌霄塔前。

塔下有一拨表演"横山说书"的人,观看的人很多,吵闹声一片,真是人声鼎沸。

旁边有几处古城遗址,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断变换角度在专心取景呢!接着,我们进入近年修复的古城的主建筑群,廊回檐转,尽是古香古色的青砖木柱房子,有几个工人还在悉心雕琢。

耳畔传来声声熟悉的陕北民歌。

穿过一道门,便是城中心-----一个非常开阔的大院落,四周是一间间商部,墙上挂满这几年艺术节获奖摄影作品,有的是关于横山婚丧嫁娶的,有的是介绍李自成故乡的,有的是记录古城变迁的,还有的展示横山特产的......应有尽有,让人们对横山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

当然吸引人们的是靠东边的大舞台,婀娜的旗袍爱好者伴着优雅的乐曲正在走秀,让人感受到独有的古典神韵。

西边还有出售土特产的,恍惚中人们看到古堡当年的热闹非凡景象。

头顶不知什么呼啸而过,人们都抬头望去,原来我最爱的航模表演开始了,孩子们兴奋的欢呼起来。

后来我们还观看了"横山老腰鼓",祈雨等。

落日的余晖给古堡蒙上一层唯美的面纱,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陕西榆林镇北台上演千人腰鼓百人唢呐(华商网新闻)

陕西榆林镇北台上演千人腰鼓百人唢呐(华商网新闻)

榆林镇北台震撼上演千人腰鼓百人唢呐简直太壮观
2月8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二,“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在“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震撼上演了子洲的百人唢呐和横山的千人老腰鼓,精彩纷呈的表演让在场的千余名观者忘记了寒冷,只有欢呼声和相机的“咔咔”声此起彼伏。

当震天的唢呐声响起时,气势豪迈的老腰鼓也打起来了,这支千人腰鼓队伍,以原生态的打鼓技法打出了陕北人的生龙活虎,激情奔放,他们中有上至60岁的
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孩童,个个显得精神抖擞,跳出红红火火的陕北年,而此刻的镇北台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榆林人正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四海宾朋。

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是现场的人们充满激情,腰鼓、唢呐队伍或唱或跳,每到精彩时刻,旁边的人纷纷鼓掌呐喊。

“我们年前就开始训练,希望把这种文化传承
下去,也希望能给榆林的父老乡亲带来节日的问候。

”一名腰鼓手表示。

听说镇北台有千人老腰鼓表演,许多市民早早便携家带口赶来。

随着一声悠长的唢呐开场,漫天礼花齐飞上天,镇北台的角角落落里传来声声唢呐,伴着直抵云霄的唢呐声,千名击鼓而舞的舞者亮相了,他们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鼓点清晰,打法交替穿插。

“腰鼓比赛比较常见,但是千人表演腰鼓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
场面真是太壮观了。


据了解,横山老腰鼓起源于明朝中期,是汉民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俗舞蹈,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也因此被
命名为“中国老腰鼓之乡“。

从去年腊月开始,横山区便积极筹划,组织具有横山老
腰鼓代表性的党岔、响水、赵石畔等乡镇村的村民和中、小学校的青少年近千人的队伍,进行排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山老腰鼓,威震黄土地
作者:张富强来源:榆林日报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5日点击数:195
2007年,陕西榆林“横山老腰鼓”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法定的国家文化财富。

如果说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忧郁的情怀,那么“横山老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最雄性的呐喊和狂飙。

遥想当年腰鼓队延安拜年显风流
论名气,“横山老腰鼓”远没有“安塞腰鼓”那样海内皆知;论地位,“安塞腰鼓”早在1986年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更是在各大庆典活动中出尽风头,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但在横山人眼里,“横山老腰鼓”才是最好看、最剽悍的腰鼓。

“腰鼓正宗窝子在横山”,言语中,透出一股骄傲与不屑劲儿。

横山人爱打腰鼓是出了名的,逢年过节、嫁娶庆典、祈神拜神,都少不了要闹腾一番,鼓手们一旦跃上场子,比不出个高低决不下场;横山人会打腰鼓更是大有名气,无论是转身击鼓踢腿打,还是跑跳腾空接跪打,或者是蹦有力跨步打和翻个斤斗蹲步打。

让横山腰鼓初露头脸是在1946年,这一年,该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腰鼓艺人李应海在延安川口区六乡与劳动英雄杨步浩组织秧歌队在延安演出,曾轰动一时,后来边区政府组织他们给毛主席、朱总司令拜年,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腰鼓很快普及到了各个解放区乃至全国,一时间,陕北“横山老腰鼓”被称为“胜利腰鼓”“翻身腰鼓”,成为当时最富有时代气息的群众性歌舞活动。

“横山老腰鼓”相传最早为戍守长城的军士的报警工具,发现敌情鸣鼓为号,以此传递消息。

边民久居塞上,习而为之,腰鼓的应用由战事逐渐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

经长久演变,
形成了今天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并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作为秧歌的一部分,自1942年“新秧歌运动”之后,“横山老腰鼓”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北“横山老腰鼓”更是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取得了新的成就。

1985年,陕西省歌舞剧院所编的《横山腰鼓》参加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民间艺术的表演;2008年,横山县选送的《吉祥腰鼓》以全省唯一一个舞蹈类节目进入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总决赛……
非遗传人李成元一人一鼓一世界
4月20日午时,横山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刚到村口,即可见一个巨大的水泥老腰鼓矗立在最高的山峁上。

5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横山老腰鼓”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元打开上着锁的老木柜,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两尺见方的盒子拿出来,打开,将里边的证书、奖牌、绶带一一介绍。

“你掂一掂,水晶的,可重了!”他双手捧起刻有自己名字的水晶奖杯炫耀道。

李成元出生于腰鼓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周边赫赫有名的腰鼓高手。

在父辈的熏陶下,他13岁就开始学习打腰鼓,40多年来,出于对腰鼓的疯狂痴迷,他已练就一身绝活。

“他一个人至少能干9个人的活儿,老腰鼓不用说,全横山也没有比过成元的,还有伞头、大镲、战鼓、艄公……”在同村老艺人李生培眼里,李成元是个全才,秧歌行当里,没有他不精通的手艺。

“打老腰鼓,一定要有架势,要粗犷豪放,要打出精气神!”只要提起老腰鼓,李成元就有说不完的话,近视眼镜片后的一双小眼睛闪着兴奋的光,激动处,他就忍不住开始比划。

为了使演示效果更逼真传神,李成元专门穿戴好打老腰鼓的服饰。

你看他头扎黑色包巾,戴一缀着五彩纸折花的无顶草帽圈,上身钩云枣红布衫,背有贯钱图,下身一条红色灯笼裤,裤腿边上两道手指般宽的黑布条特别显眼,若再配上一双黑布鞋,活脱脱古代一个戍边战士。

“我们村的老腰鼓与现代腰鼓不同,咱的是直筒筒,鼓棍也有讲究,必须是7.5寸长!”
李成元把腰鼓一挎,开始跳腾起来。

你再看他将踹脚打、过堂打、翻身转步等10余种老腰鼓的基本动作一气呵成,好一个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

“横山老腰鼓”还分文、武两种。

“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显稳沉平缓,风趣诙谐。

而李成元刚打的属“武腰鼓”,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舞姿强健有力,“快而不断,犯而不乱”。

在表演形式上,“横山老腰鼓”通常以舞队的方式出现,有单人打、双人打、四人打、八人对打、群场打的形式,舞队由伞头、鼓子手、腊花、杂色丑角组成。

鼓子手动作矫健有力、威武豪放、自由洒脱,场面穿插频繁,场图对称灵活;腊花含嗔带羞、舞步轻盈,与鼓子手成双配对,眉目传情,使整个舞队表演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绝活儿后继乏人谁人续写老传统
会打“横山老腰鼓”的人很多,但能将其精气神完美演绎的人,屈指可数。

如何保护和传承?成了李成元这几年来的心病,也是横山县党政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再三考虑的问题。

以张存有地村为例,这个700多人的村子主要靠务农和劳务输出作为收入,而二月二一过,村里的青壮年倾巢出动到外地打工,李成元精心挑选的10多名徒弟也走得一个不剩。

“练习的时间只能是冬闲,但还会有杂七杂八的事情耽搁。

”在李成元看来,他最好的徒弟也只学到其六七成功力,他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了苦,不愿意舍下身子学打腰鼓这样“不务正业”的本事。

作为老腰鼓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的又是唯一原生态的老腰鼓,李成元无法想象当自己百年以后,有谁能承其衣钵,继续将自己的绝活儿传承下去。

他觉得自己应该再做点什么,在作务好自己的3垧地(9亩)外,他开始利用农闲时间钻研老腰鼓的场地图,除了完善如“大滑四门”“黑驴滚昼”等7种传统的场图外,他又创造了如“喇叭花”
“和谐大中华”等25种新场图。

如今,李成元又有一个新想法,就是将“横山老腰鼓”的基本动作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开来,让初学者能看得懂,学得会。

这一想法得到了横山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叶振国的全力支持,并承诺将来要编撰成册、成书,“保护也是传承”。

鉴于“横山老腰鼓”面临的困境,横山县也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了“十二五”发展目标。

计划在今后的五年里,投资近300万元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收集、整理、发展壮大工作,培养一批老腰鼓新生队伍,丰富和发展老腰鼓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编辑出版一些老腰鼓及相关民俗习惯的研究成果。

据叶振国介绍,为了将横山特色文化品牌发扬传承,该县已逐步实施“文化进校园”战略,民歌进音乐课、剪纸进美术课、腰鼓进体育课。

据了解,今年暑期,文化部门将会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老腰鼓培训,争取在下个学期进入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