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合集下载

【一流】全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共35页)

【一流】全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共35页)

【一流】全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共35页)课程标准编订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报告》;3. 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历史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著作;4. 国际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1. 强化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等方面;2. 增加历史学科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开展历史调查、历史剧创作等实践活动;3. 优化历史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4. 提升历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时代化水平,反映我国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5. 关注历史教育公平,确保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具备历史核心素养;2. 课程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干,世界历史为参考,涵盖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共计12个单元;3. 课程实施: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4. 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历史情感等方面。

课程标准的附录:1. 历史课程资源推荐:包括历史书籍、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2. 历史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3. 历史考试命题建议:明确考试命题的原则、方法和要求;4.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意义进行详细解读。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_图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_图文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doc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doc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第一部分前言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验。

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三)情感?态度?价值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东周分为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的控制更加稳固。

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想。

4(鼓励自主、合作、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三、课程设计思路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格公民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叶小兵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

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

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

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

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

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 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摘要: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我对这一新课标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践反思”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历史课程性质1、“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就,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2、“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历史的“寻根”意识应与学生个性的培养相结合,以增强历史洞察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公民行动能力。

二、内容编排1、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采用的是“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我认为这是2011版课程内容编排的核心思路。

举例:统一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两个点,而将这些知识点连在一起就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条主线。

2、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

强调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历史的认识。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

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所以学生也容易对科技成就时间的记忆有混淆。

1.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简单来讲就是不只涉及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个领域,而是对呈现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进程和总体面貌,我的理解就是,例如我们再讲某个历史阶段的时候也是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繁荣、民族交往全面阐述,例如教材中对唐朝的学习。

2011新课程标准变化-初中历史(整理版).

2011新课程标准变化-初中历史(整理版).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历史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删减:①尧、舜、禹的传说。

②元谋人等早期人类的知识。

增加:①原始农业的产生。

②对考古的认识。

③对化石的认识。

2.夏商周时期删减:①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②商鞅变法之外的变法增加:①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变化:①突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②突出“老子”。

③突出“百家争鸣”的影响3.秦汉时期增加:①“文景之治”②秦的暴政。

③秦朝的灭亡④西汉的建立。

⑤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删减:①评价汉武帝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增加:①赤壁之战。

②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③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删减:①《九章算术》5.隋唐时期增加:①隋朝的统一。

②隋朝灭亡的原因。

③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删减:①武则天变化:①突出皇帝和盛世的关系。

②突出探索唐朝兴盛的原因。

③突出对盛唐社会的综合把握和宏观认识。

6.宋元时期新增:①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②元曲。

③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变化: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的相关知识点细化。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新增:①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②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③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④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⑤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删减:①《水经注》变化:①突出八股取士和皇帝专权的弊端。

②突出《红楼梦》和京剧。

二、中国近代史新增:①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②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③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④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⑤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⑥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抗战胜利的原因。

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⑧茅盾、齐白石的成就。

删减:①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②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③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结构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结构

理解课程标准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它是按学科门类制定的国家课程指导性文件; 它对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框架进行了规定; 它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指导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 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它明确规定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设计者、 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是依据课程标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以教材 为依据“教教科书”。
第三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国际上的定义: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
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国内专家的定义: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的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 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制定的用于指导、规范、监控中小学课 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教育文件。
差异,目前各版本的教科书均比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要广、难度要大。 课程标准对此规定的要求是: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到全面、整体把握。 在利用教科书这一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班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需要结合学校校情、学生学情,合理制订教学目标,使目标符合学生的 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要求而不是教科书的要求,制订 实际发展水平。 历史教师在制订“认知目标”时可以参照课程标准; 符合本校、本班实际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主题、框架、呈 在制订“过程与方法”目标时,不妨提出: “列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在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将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这是一个进步。

然而,这些属性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是指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

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呈现出了完善发展的一面。

例如,在关于天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内容方面,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和洪秀全,相较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此外,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研究,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

新课标教学建议

新课标教学建议
教学策略:
★问题牵引,促进思考 ★材料研习,以证论史 ★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 ★促进不同观点的交锋
学法指导包括: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的材料 ★指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历史事实 ★指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辨明各种历史的解释 ★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五)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这条建议是新增写的,在原实验稿中 未提及。这是为了贯彻课标修订总体 原则中的“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 认知规律”的精神,使教师在教学中 更加关注学生,能够从学生的年龄特 征、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更充 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理论上讲,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 的心理倾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学 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所谓求 知欲、好奇心、爱好等都是兴趣的体现。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有紧 密的关联。学生愿意学习历史、能够学 好历史,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历史有 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 终注意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 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 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 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 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 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这一条包含了以下的含义:
谢谢各位
yexiaobing@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 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 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 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 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02月02日11:05腾讯教育[微博]我要评论(44)字号:T|T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课改十年的成就1历史课的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

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2教学理念观念的变化:新鲜的名词扑面而来,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资源、发展性评价、文明史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建构主义、校本教研、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等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僵化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活力。

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

我的做法有: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等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4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拓展视野,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

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1.前言本文档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相关政策,本文档对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和素养: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等内容;能够运用历史思维解读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影响;培养跨文化的历史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3.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___的历史等;世界历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地方历史:包括本地区的历史和地方文化等;人文地理:包括地理、人口、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解读历史文献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实地考察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经验;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标准初中历史课程的评价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知识掌握: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考查学生开展历史调查和研究的能力;表达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表达和阐述能力;创新思维:考查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6.结论本文档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有效实施本文档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复习题纲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复习题纲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复习题纲一、选择题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内容标准、实施建议(C)A.教学建议B.评价建议C.课程目标2、下列不属于历史课程特性的一项是(B )。

A、思想性B、逻辑性C、人文性3、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C )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爱国主义4、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讲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③重要的历史概念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C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A )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爱国主义7、充分体现(A )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A、育人为本B、普及历史常识C、教学方式的创新8、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 B )有着重要作用A、科学素养B、人文素养C、道德素养9、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B )和现代化。

A、单一化B、多样化C、简单化D、复杂化10、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我国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发展变革B、改革开放C、改革创新1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核心是(A )A、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B、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C、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核心12、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B)教学方式的实践。

A、合作法B、探究式C、讨论法13、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A )条件。

A、基础B、特定C、保障14、教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C )的差异,要真正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2011年版)内容的变化通识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2011年版)内容的变化通识解读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一、各个板块增加了一些知识。 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 关键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 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 了难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 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 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上增加 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增补的原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 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一、各个板块减少了一些知识。 减少知识有以下几个标准: --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 自我获得的知识。如《荷马史诗》、巴黎圣 母院、德莱赛、爵士乐、好莱坞等。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三、改变了历史事实的学习重点和要求。 如: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实验稿)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 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11年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实验稿》修订原则 -与时俱进
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其中
-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
时序性和系统性
-减轻学生负担
三、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和改 革方向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 念 -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 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 负担 -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 的地位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一、各个板块增加了必要的知识。 如:中国古代史增补了文景之治、东汉、安 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义和团,袁 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增补的原则: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 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增加框 架性知识。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实验版比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实验版比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的思路与变化从2001年开始的,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教育部最近颁布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新的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

通过学习专家讲座和对比学习原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发现这个新的课标主要呈现了以变化:一、对历史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1.旧课标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

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 旧课标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未能根本解决“难、繁、偏、旧”问题。

而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这样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这就要求在新课标修订中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

3. 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课标修订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参考各省市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

二、历史课标修订的总体原则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

2.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3.坚持能力为重,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4.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要求。

坚持减轻负担,控制容量和难度。

5.坚持与时俱进,把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化和学科的新进展及时反映到课标。

三、新课标的新变化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1)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中外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世界格局等多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公民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时期、地域等。

2、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4、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课程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以通史为基础,以中外历史合编为体系,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历史。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

2、中国近代史: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3、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4、世界历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现代文明等。

5、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6、民族团结: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7、世界格局:包括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等。

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2.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在学习内容的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4.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5.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5.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坏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能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融合。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