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

合集下载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 专题集训 第5讲 运动和力(一)试题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 专题集训 第5讲 运动和力(一)试题

第5讲 运动和力(一)【复习重点】1.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科学上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 s =ν,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有千米/时(km/h),1m/s=3.6km/h 。

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总t s v =。

3.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两个方面。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测量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

常见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挂钩受力。

运动和力培优讲座(一)

运动和力培优讲座(一)

第六讲运动和力培优讲座(难度高选用)夯实基础1. 一个球形物体O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相接触,A、B两点是球与墙和地面的接触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点一定有弹力作用B. B点一定有弹力作用C. A、B两点一定都有弹力作用D. A、B两点都没有弹力作用2.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半圆形的凹槽固定在地面上,一个半径为KR(K<1)的圆柱体从凹槽的右端静止释放,假设凹槽内表面足够粗糙,圆柱体在滚动时不会打滑,刚释放时,圆柱体表面的箭头指向凹槽中心O,当K=时,圆柱体滚动到凹槽左端最高点时的箭头的指向为()A. 水平向右B. 水平向左C. 竖直向上D. 竖直向下3.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A. 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 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C. 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 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4.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所示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km/h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km/h5.某高校每天早上都派小汽车准时接刘教授上班。

一次,刘教授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出发步行去学校,走了27min时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他上车后小汽车立即掉头前进。

设刘教授步行速度恒定为v,小汽车来回速度大小恒定为u,刘教授上车以及小汽车掉头时间不计,则可判断()A.刘教授将会提前3min到校,且v:u=1:10B.刘教授将会提前6min到校,且v:u=1:10C.刘教授将会提前3min到校,且v:u=1:9D.刘教授将会提前6min到校,且v:u=1:96.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其中,甲沿直线AB匀速运动,乙沿直线AC匀速运动,甲运动的速度是乙的2倍,经过3 min,甲到达B地后,保持速度大小不变,马上沿直线向C地运动,恰好在C地与乙相遇,则乙从A地运动到C地的时间可能为 ( )A. 4 minB. 8 minC. 12 minD. 16 min7.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为0.1米/秒,转轮A和B的大小不计,AB=1.2米(即传送带的总长度为2.4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3米/秒的速度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3米/秒的速度返回A点.回到A点后,该老鼠将再次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始终为0.3米/秒.老鼠在A、B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记时,经过多长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8.图为某郊区部分道路图,一歹徒在A地作案后乘车沿AD道路逃窜,警方同时接到报警消息,并立即由B地乘警车沿道路BE拦截,歹徒到达D点后沿DE道路逃窜,警车恰好在E点追上了歹徒,已知警方与歹徒车辆行驶的速度均为60km/h,AC=4km,BC=6km,DE=5km,则歹徒从A地逃窜至E点被抓获共用时( )A.12minB.10minC.8minD.6min9.四个麦椿象(一种害虫)分别位于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它们以相同大小的速度v同时开始爬行,第一只虫朝第二只虫爬去,第二只虫朝第三只虫爬去,第三只虫朝第四只虫爬去,第四只虫朝第一只虫爬去,试问这四只虫会相遇吗?()A. 会相遇,并能确定相遇点位置B. 会相遇,不能确定相遇点位置C. 不会相遇D. 条件不足,不能判断10.如图所示,河两岸相互平行,相距为d,水流速度为v1,船相对水的速度为v2.船从岸边A点出发,船头始终垂直对岸,最终到达对岸B点。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A.重物 B.地球
C.绳索 D.绳索和重物
【解题思路】用手通过一根绳索提起一重物时,与手接触的是绳索。手对绳索有一个向上的拉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彼此的,同时绳索也会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因此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那个力的施力物体是绳索。
【参考答案】C
【方式归纳】正确明白得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彼此的,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互为受力物体。
(1)针对方案一,同窗们通过讨论以为不可取,请你说明缘故(写出一条即可): 。
(2)针对方案二,请你设计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题思路】(1)实验方案是不是可取,从可否达到实验目的,可否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是不是存在明显的设计缺点等方面考虑。(2)由方案二可知,实验需要记录的物理量有两点之间的距离,由A到B的时刻和由B到A的时刻;为幸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至少做三次实验。表格设计应表现以上内容。
(1)在图示运动进程中,甲、乙、丙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是。
(3)实验结论是:在速度不变时,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
【解题思路】(1)照相机等时刻内曝光一次,而甲曝光了3次,乙曝光了6次,丙曝光了9次,因现在刻之比为3∶6∶9,三球在相同路程中,所历时刻之比为3∶6∶9,故速度之比为6∶3∶
【参考答案】(1)6∶3∶2(或3∶1.5∶1) (2)成反比(或速度与半径的乘积不变) (3)与横截面积成正比
【方式归纳】观看物体下落的运动规律,利用二力平稳的知识分析空气阻力和运动速度的关系。
【易错误区】要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出物体下落的运动规律,才能正确解题。
考点三 力的概念
例、用手通过一根绳索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得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那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第5讲 运动和力(一)【复习重点】1.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科学上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s =ν,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有千米/时(km/h),1m/s=3.6km/h 。

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总t s v =。

3.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两个方面。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测量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

常见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挂钩受力。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第5讲运动和力(一)【复习重点】1.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科学上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 s,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有千米/时(km/h),1m/s=3.6km/h 。

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总t s v 。

3.力及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两个方面。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测量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

常见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挂钩受力。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 专题集训 第5讲 运动和力(一)试题(2021学年)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 专题集训 第5讲 运动和力(一)试题(2021学年)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的全部内容。

第5讲 运动和力(一)【复习重点】1.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2.机械运动科学上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 s =ν,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有千米/时(km/h),1m/s=3.6km/h 。

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总t s v =。

3.力及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020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2020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5讲运动和力一试题

第5讲 运动和力(一)【复习重点】1.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科学上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 s =ν,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有千米/时(km/h),1m/s=3.6km/h 。

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总t s v =。

3.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两个方面。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测量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

常见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挂钩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 运动和力(一)【复习重点】1.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若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科学上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根据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s =ν,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有千米/时(km/h),1m/s=3.6km/h 。

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总t s v =。

3.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两个方面。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测量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

常见的测力计有弹簧测力计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挂钩受力。

注意: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科学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易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易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为“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5.力的三要素与力的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以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重力与弹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地球周围的一切具有质量的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制成重垂线。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作重心。

均匀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厚度忽略的平面物体的重心可以用平衡法或悬挂法来寻找。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式中g=9 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在地球表面附近,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 8N。

弹力指物体发生形变时,它对使它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在弹性限度内,受到的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

【复习难点】1.机械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运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

【易考点】1.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速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与功率等知识点的结合。

2.结合太空航天知识背景考查运动和力的相关分析。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和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的实验。

4.运动和力是科学的基础内容,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考点精析考点一参照物及其选择例1、【武汉】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解题思路】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考答案】B【方法归纳】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易错误区】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考点二速度的应用例2、【株洲】物体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速度和横截面积有关,已探究出在横截面积不变时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为探究空气阻力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取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r、2r和3r的甲、乙、丙三个小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为其中一段的示意图。

(1)在图示运动过程中,甲、乙、丙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的关系是。

(3)实验结论是:在速度不变时,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

【解题思路】(1)照相机等时间内曝光一次,而甲曝光了3次,乙曝光了6次,丙曝光了9次,所以时间之比为3∶6∶9,三球在相同路程中,所用时间之比为3∶6∶9,故速度之比为6∶3∶2。

(2)因为甲、乙、丙三个小球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甲、乙、丙的质量之比为1∶1∶1,重力之比也为1∶1∶1,因为空气阻力等于重力,所以空气阻力相同。

甲、乙、丙三个小球的半径分别为r、2r和3r,在阻力相同时,速度之比为6∶3∶2,由此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3)由题意假设:f=kv2s n,故f甲=kv2甲s n甲,f乙=kv2乙s乙n,f丙=kv2丙s丙n。

又因为f甲∶f乙∶f丙=1∶1∶1,且v甲∶v乙∶v丙=6∶3∶2,代入得:s甲n∶s乙n∶s丙n=1∶4∶9,故n=1,即f=kv2s。

由此可知,在速度不变时,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横截面积成正比。

【参考答案】(1)6∶3∶2(或3∶1.5∶1) (2)成反比(或速度与半径的乘积不变) (3)与横截面积成正比【方法归纳】观察物体下落的运动规律,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空气阻力和运动速度的关系。

【易错误区】要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出物体下落的运动规律,才能正确解题。

考点三力的概念例、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重物B.地球C.绳子D.绳子和重物【解题思路】用手通过一根绳子提起一重物时,与手接触的是绳子。

手对绳子有一个向上的拉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绳子也会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所以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参考答案】C【方法归纳】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互为受力物体。

【易错误区】本题需要搞清楚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并不是重物。

考点四力的测量、力的相互作用例4、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四根完全相同的弹簧,将甲、乙两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弹簧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弹簧乙的右端,在弹簧丙的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弹簧丁的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所示。

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A.L乙=L丁<L甲=L丙B.L甲=L乙<L丙=L丁C.L丁<L乙<L甲<L丙D.L甲=L乙=L丙=L丁【解题思路】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而图甲和图丙都是使弹簧伸长的,图乙和图丁都是使弹簧压缩的,图甲和图丙上的作用力相同,故伸长的长度相同;图乙和图丁上的作用力相同,故压缩的长度相同,故有L乙=L丁<L甲=L丙。

【参考答案】A【方法归纳】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簧受到的弹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

【易错误区】弹簧的伸长量取决于作用在弹簧上的力的大小,作用在弹簧左右两边的力都是F,则伸长量相同,注意判断弹簧是伸长的还是压缩的。

考点五力的示意图例5、对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不倒翁B.静止在墙角的小球C.抛出手的铅球D.停在斜面上的汽车【解题思路】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方向竖直向下;B图中小球与竖直墙壁之间没有弹力的作用,小球受到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汽车停在斜面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与斜面垂直)和摩擦力(与斜面平行),没有牵引力。

【参考答案】C【方法归纳】作力的示意图时注意以下几点: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易错误区】物体相互接触但不一定相互作用,所以物体即使相互接触也不一定相互有力的作用。

考点六重力例6、如图所示为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解题思路】小球静止在杆子的底端,所以小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在竖直方向上,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必有一个力来平衡这个重力,所以可以确定杆子给小球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且F=G=mg。

由于小球的周围没有其他物体,而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所以可以确定小球不再受到其他的力。

【参考答案】A【方法归纳】要解决本题,需要掌握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易错误区】沿着支架的左上方向并不存在力。

探究提升例1、【天津】某课外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乘火车去参加车模比赛。

在行驶的火车上,小明想:“人顺着和逆着火车的行驶方向以相同的速度从车厢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小明和同学们讨论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赛车进行实验探究,并设计出如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如图甲所示,在车厢前后选取A、B两处,让两辆赛车同时开始做从A到B和从B到A 的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赛车是否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