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名词 和大题总结
微生物名词及考点总结
英文core核心capsid 衣壳名解:细菌(bacterium)是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的细胞器。
细胞壁(cell wall)细菌细胞膜外的一层膜状结构,具有一定的坚韧性和弹性。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中,为双股环状DNA,控制细菌某些性状,可自我复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具有抗吞噬作用和粘附作用。
鞭毛(flagellum)是菌体上生长的细长成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pilus):某些细菌菌体上有比鞭毛细、短而直的丝状物。
主要功能是粘附作用。
芽胞(spore):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椭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体。
其功能: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
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其本质是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
抗生素(antibiotics)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只能杀伤有亲缘关系的细菌。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侵袭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溶源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噬菌体基因组可赋予宿主菌新的遗传性状。
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上,使受体菌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部分的基因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9.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10.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 型细菌。
1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12.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13.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4.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15.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假根:低等真菌某些种类的菌丝向基质内生长的须根状结构,在其上方着生孢囊梗和包子梗,假根起着支撑和吸收营养作用溶源菌:含有溶源菌体的细菌,溶源性细菌具有如下特征:自发裂解,诱导裂解,免疫性,复愈,溶源转变准性生殖:某些真菌不经过有性生殖,而是通过形成异核体,二倍体化,体细胞交换或单元化等过程产生基因重组的现象发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不使用电子传递链,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只发生基质水平磷酸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特征性产物,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等硫化作用:硫化氢,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他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氧化生成硫酸的过程叫硫化作用,参与硫化作用的主要有某些化能无机型和光能无机型微生物1、什么是革兰氏染色法?该法主要步骤是什么?哪一步是关键?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鉴别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各种细菌对这种染色反应不同,可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阳性两大类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1分钟,碘液媒染1分钟,95%乙醇脱色30秒,番红复染2—3分钟关键一步是乙醇脱色,因为若脱色时间超过30秒,革兰氏阳性菌初染成的紫色也会褪去,复染成红色,而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若脱色时间过短,则阴性菌的紫色不易褪去,成紫色,则误认为是阳性菌2、试比较细菌鞭毛、菌毛和性菌毛的区别。
3、好气性微生物需要氧气作为有氧呼吸中的电子受体兼性厌气性微生物也可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专性厌气性微生物的生长不需要氧气氧气对严格专性厌气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而耐气性厌氧微生物对氧气不敏感4、什么是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是否任何微生物都需要生长因子?用少量却能明显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生长因子主要有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类野生型菌株不需要生长因子,只有不能合成某种生长因子的营养缺陷型菌株才需要生长因子5、根际微生物区系有什么特点?植物对该区系的选择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特点:数量大,活性强,组成简单,反映了植物的选择作用植物根系向土壤中分泌糖、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根系生长中脱落的组织、细胞,这些都可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根系分泌的酸类可促使土壤有机质转化根系的活动也可改变根际总的氧分压、水分状况因植物种类、生育期及其他条件不同而导致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选择利用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高度折光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拮抗关系:一种微生物因产生代谢产物或改变外界环境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例如很多放线菌可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合成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按营养成分划分,有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厌气型微生物:在其生物氧化过程中不需要氧作为电子受体的微生物,可分为兼性厌气型微生物和专性厌气型微生物,前者可在有氧或无氧时都可生存,而氧对后有毒害作用,后者只能在无氧或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下生长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中, 产能方式主要有几种? 比较各途径的主要特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三种有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氧气,电子传递链把电子传递给氧气有机物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为无机氧化物根据电子受体不同,可分为,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碳酸盐呼吸发酵:发酵中不使用电子传递链,只发生基质磷酸化,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形成不同类型的最终产物,如乙醇,乳酸等2、计数板计数有何优缺点?优点:快速,准确。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章1.微生物(mi cr oor g an is m):通常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m icr o bi ol og y):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3.分子微生物学(mo le cu la r mi cro b io lo 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 ll ul ar mi cr ob i ol og 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 cr ob ic g eno m ic 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 po nta n eo us ge ne ra ti 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7.安东·列文虎克(An to ny va n Le e uw en ho 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 ui s Pa st 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乙醇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是由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答题答案
1金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⑴酶: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⑵毒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PV)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2、常用的消毒灭菌法及适用范围。
答: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1)焚烧:适用于病理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
(3)干烤: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
(4)红外线:适用于医疗器械。
2.湿热灭菌法:(1)巴氏消毒法:消毒牛乳,酒类。
(2)煮沸法: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3)流动蒸汽消毒法:(4)间歇蒸汽灭菌法: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的培养基。
(5)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
二辐射灭菌法:1.紫外线: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大量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
3.微波: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食品用具,药杯等。
三滤过除菌法: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四干燥与低温抑菌法:保存菌种。
化学消毒灭菌法一高效消毒剂:不能耐受热力灭菌,但要进入人体内部的物品,如内窥镜,塑料外科器材等的消毒。
二中效消毒剂:纤维内窥镜,喉镜,阴道窥器,麻醉器材等。
三低效消毒剂:皮肤,粘膜,物品表面,地面消毒。
3列举七种常见致性传播疾病(STD)的微生物及所致疾病的名称答:(1)淋球菌,引起淋病,主要表现为化脓性尿道炎、阴道炎等。
(2)支原体,如解脲脲原体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
(3)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除引起沙眼外,也是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最重要的病原。
(4)螺旋体,如引起梅毒的梅毒螺旋体(5)HBV-2,引起生殖系统疱疹,新生儿疱疹,无菌性脑膜炎。
(6)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疱疹。
(7)乙肝病毒(8)HIV引起AIDS4、HBV 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答:.①HBV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HBcAg和抗HBc.除核心抗原不易在血清中测到外,其余均可在血清中检测到,临床检测称之为”两对半”.②临床意义:表示有HBV感染的指标有:HBsAg、HBeAg和HBc.表示血液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是HBeAg和HBc.乙肝早期确诊的重要指标是抗-HBcIgM.表示疾病开始恢复,机体有免疫力的指标是HBs和抗HBe5描述HIV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HIV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形态结构:100nm-200nm的球状颗粒核衣壳:1核心:两条ssRAN,逆转录酶,蛋白酶、核酸内切酶。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微生物1.比较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细胞壁G+ G-构型、强度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二维平面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厚,多层,50层薄,层少,1-2层糖脂含量糖多脂少糖少脂多磷壁酸+ -外膜- +2.比较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与部分G- G-释放方式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被破坏160℃,2-4小时被破坏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中和内毒素作用,甲醛液处理不形成内毒素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反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发发热、微循环障碍,休克及DIC3.试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应用检测指标:两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IgM,IgG)①辅助诊断疾病:判断预后HBsAg、HBeAg、抗HBc任何一个阳性都表明病毒感染——为病毒感染指标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则表明疾病的慢性转化HBeAg(+),表明血清传染性强,易发生垂直传播HBsAg(+):抗HBc,IgM(+)——表明近期感染抗HBc,IgG(+)——常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②免疫指标抗HBs,抗Pre S1, Pre S2——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抗HBe——中和抗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③筛选输血员HBs、HBeAg和抗HBc三个感染指标必须全为阴性④流行病学调查仅HBsAg(+)——无症状HBV携带者检测抗HBs——调查人群对HBV的免疫力抗HBc IgG(+)——人群HBV的感染率4.简述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基本结构:核心+衣壳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病毒感染,增殖,遗传的物质基础。
衣壳:①维持病毒型态,保护病毒核酸②决定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介导病毒进入细胞,与致病有关。
③具有免疫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抗体。
微生物试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3.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肉眼看见的群体。
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是细菌外成型的一层多糖或多肽类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7.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
8.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9.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10.独生活更为有利。
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
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11.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12.BOD 5 :即“生化需氧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一般指在 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有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 mg/L )。
BOD 的测定条件一般规定在20 ℃ 下 5 昼夜,故常用 BOD 5 符号表示。
1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将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4.烈性噬菌体:侵染后并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病毒。
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1、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3、菌落:单个(或聚集在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4、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
5、孢囊: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6、质粒:指细菌细胞质内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分子构成。
7、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8、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一至十根,具运动功能。
9、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10、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11.假根:是根霉属等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
12.假菌丝:当酵母菌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13.气生菌丝: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其成熟后分化成孢子丝。
14.子囊果:能产生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15.生活史:又称生命周期,指上一代生物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为生活史。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通常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2.capsule(荚膜或大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μm3.flagella(鞭毛):从细胞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体结构,使细菌具有运动性。
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接种到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菌迅速的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的里面或表面聚集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5.假菌丝:酵母菌进行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不与母细胞立即分离,并继续出芽生殖,细胞成串排列,这种菌丝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6.出芽痕和诞生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
7.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8.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又称病毒体。
9.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0.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1.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
12.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13.溶原性噬菌体:同1014.营养(或营养作用,nutrition):微生物从外界摄取对其生命所必须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称为营养。
15.碳源(carbon source):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微生物名词解释
65.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66.透过屏障: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
9.霉菌:以多细胞丝状群体形式生存的真菌。
10.真菌: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以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1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12.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微生物。
13.原生动物: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14.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2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1、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内毒素),称为半胞晶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1,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2、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3、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黏液层。4、包裹在细菌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1.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微生物复习提纲(名词解释加部分问答)
复习题1绪论:概念: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及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种的总称。
、新种:是指最新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种类?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核类真菌,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微生物五大共性及其对人类的利弊?体积小,面积大:由此产生的其他四大共性。
吸收多,转换快: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生长旺,繁殖快:科研周期缩短,空间减小,经费降低。
也会带来极大损失。
适应强,易变异:有益变异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反之亦然。
分布广,种类多: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
3、巴斯德、科赫、列文虎克和李斯特分别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列文虎克:制作了显微镜,开启微生物大门。
巴斯德:证实肉汤腐败原因产生大量细菌的原因只是接种了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配种。
科赫:配置培养基,分离纯化了菌种。
李斯特:2。
1细菌:概念:原核生物:广义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的中的特有成分、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者维持生长。
、球状体: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L型细胞:那些实验室或者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拟核: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成为X内毒素、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的,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微生物考题重点整理
微生物考题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菌落:指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2、半孢晶体:指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3、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4、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5、假菌丝:当它们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地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6、半知菌:只发现无性繁殖过程而未发现有性繁殖过程的菌株。
7、前噬菌体(原噬菌体):指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
8、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9、半组合培养基:指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
10、生长因子:指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11、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12、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13、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这类微生物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生长,能以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等还原态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14、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及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称为异型乳酸发酵。
15、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糖酵解后全部生成乳酸一种发酵。
16、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7、同步培养:指设法使某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然后通过分析此群体在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变化,来间接了解单个细胞的相应变化规律。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1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4芽殖: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在相互分离开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5静息孢子:一种长在细胞连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6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
7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8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50.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52.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70.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66.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67.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68.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72.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73.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74.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的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这些微生物体形微小,有的以微米或纳米(m)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3.郭霍原则郭霍在对炭疽芽胞杆菌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①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则不存在;②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③纯培养接种易感动物,引发相同疾病;④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相同病原菌。
郭霍法则对鉴定病原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1.细菌: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种单细胞生物,除细菌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还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2.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粘性、胶冻样的物质,其厚度在0.2µm 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1)有无荚膜可帮助鉴别细菌。
(2)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3.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
4.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由双股闭合的环状DNA构成,可自行复制和通过细菌接合或噬菌体转导转移,其上带有控制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
如肠道杆菌的R因子质粒上,带有耐药基因,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
5.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名词解释(1)极端微生物:凡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环境才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
(P251)(2) 肽聚糖:又称粘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P12)(3)IgG:IgG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
IgG分子是由两轻、两重4条多肽链凭借若干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一种Y形分子。
它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
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
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P309)(4)免疫应答: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这是一个从抗原的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感应),使它们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效应。
能识别异己、具特异性和记忆性是免疫应答的三个突出特点。
(P297)(5)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P236)(6)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指一种用编码的基因制成的疫苗。
(P333)(7)两型菌体:(8)菌物: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三类。
(P41)(9)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浸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2) 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3) 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侧链、交联桥
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
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2) 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 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
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1.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2.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3.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4.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5.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6.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8.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9.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0.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1.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12.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
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
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
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
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 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1)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2)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3)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4.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1)形态鉴定:球形菌、杆菌和螺形菌。
(2)结构鉴定:细胞壁,如用革兰氏染色法。
(3)特殊结构鉴定:荚膜、芽胞、鞭毛和菌毛。
5.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分4个时期:(1)迟缓期: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对新的环境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
因细菌繁殖极少,故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
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2)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3)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
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
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
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缓慢,死亡细菌数明显增多,与培养时间成正比。
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
6.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缘、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1)适宜的酸碱度。
(2)合适的温度--37℃(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依据是否需要氧)。
7.简述厌氧菌厌氧原理(1)缺乏Eh高的呼吸酶系统。
(2)厌氧菌缺乏解毒用的超氧歧化酶、触酶和过氧化物酶,因超氧、过氧化氢酶有杀菌作用。
1.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3.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噬菌体:是指一类侵袭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的病毒。
6.F+菌、F-菌、F质粒:(1) 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2)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3)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具有遗传功能的闭合环型DNA,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菌性状有关,如R、F和毒力质粒。
8.普遍性转导:供体局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9.局限性转导:有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电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电的基因转入受体菌。
10.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11.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1.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是什么?(1)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减毒株制备疫苗、从无毒株转变为有毒株制备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为人类利用和服务。
(2)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
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鉴别细菌、探讨细菌的规律。
(3)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减毒株制备疫苗、从无毒株转变为有毒株制备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为人类利用和服务。
(4)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
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鉴别细菌、探讨细菌的规律。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1)机制:质粒中的耐药基因和细菌的基因突变。
(2)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措施: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有效抗菌素,足量、合理、协同使用抗菌药物。
1.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类型(1)形态和结构变异:如H-O变异,是细菌从有鞭毛到无鞭毛的突变,例如变形杆菌。
(2)菌落变异:如S-R变异,是细菌从光滑型到粗糙型的突变,多发生在肠道杆菌。
(3)毒力变异:可表现为毒力的增强或减弱。
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杆菌培养230代,获得的减毒株。
(4)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抗菌物质敏感的细菌,可变异为对该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株。
一、名词解释答案1.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
要求比消毒高。
3.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4.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
医疗中的手术、介入治疗等。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1.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1)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
但应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2)温度和酸碱度: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
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度有关。
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
另外,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3)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
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4)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
细菌也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机物混合在一起。
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原理: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和变性;使细菌核酸降解;使细菌的胞浆膜损伤。
类别:(1)煮沸法:煮沸1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杀死芽孢,应延长时间至1-3小时。
可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的消毒。
(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通常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但不保证杀死芽孢。
(1)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能够杀死细菌所有的繁殖体和芽孢,主要用于不耐热的物质,如某些营养培养基的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