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完整word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下册

完整word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5.9.7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教材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教材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国学经典进课堂实施方案 四年级

国学经典进课堂实施方案  四年级

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活动方案四年级:阳威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

二、教育目的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二、课时设置1、每天早读开设1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2、语文、品社课前的三分钟训练.六、具体措施1、加强教师学习国学经典培训。

首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国学经典集中学习;其次对任课的教师进行国学经典系列培训,再让其就国学经典相关的篇目内容进行自学。

2、开展系列国学经典教育的研讨活动。

鼓励我校教师大胆尝试上国学经典研讨课,通过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1)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两周至少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年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3)比一比: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

5、与家长共同进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国学经典的德育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

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鼓励家长诵读和践行国学经典,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国学经典,为子女做好榜样。

七、评价方式1、每学期期末,由老师对每个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抽测、评比,对学生诵读过关率进行统计。

2、开展一次国学经典优质课评比活动,评选出“国学经典学习能手”。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的相关教案,老师们快来看看吧!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一《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

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

(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

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向往赞美)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第一篇: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4.5.28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5.9.7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国学第4课《正心》教案

四年级国学第4课《正心》教案

第4课:正心(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日积月累”——好乐亡国二、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体会“正心”与个人命运的关联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教学难点: 体会“正心”与个人命运的关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直接板书“好乐亡国”,指读,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吗?3.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们就来走进故事解决这些疑惑吧!(二)讲故事1.教师一边播放图文,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或者播放故事视频。

2.学生自己再默读故事。

3.出示认读字词。

自读,让学生说需要注意的字词。

指读,齐读。

对有些学生不会的但书本没有注音的词语,教师应给出拼音,并带领学生朗读疏通。

4.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再次默读课文。

5.同桌之间相互说,指名说,教师相机使之有条理。

6.教师小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三)理解故事1.介绍故事背景。

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出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其原文是历史上的散文名篇之一。

李存勖是五代时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长子。

少从父征讨,常只身冲锋陷阵。

李存勖因为早年树立了报仇雪恨的志向,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建立功业,但是在建立功业之后,却受到外界的诱惑,耽于享乐,于是终于因逸乐而亡国。

2.欧阳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3.再次默读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4.历史上,还有哪些因为逸乐而亡国的故事?反面:陈后主《玉树后庭花》、商纣王正面:勾践卧薪尝胆(四)小结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

第4课:正心(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大学》选段:正心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怖”“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课文和名人事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 介绍国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 讲解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经典课文欣赏- 选取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经典课文,如《论语》中的《学而篇》或《三字经》等。

- 通过诵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3. 名人事迹介绍- 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如孔子、孟子、屈原等。

- 讲述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人物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4.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国学知识和技能。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体验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评估其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

教学资源:1. 课本:选择适合的国学教材或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传统文化体验材料:准备一些书法笔、纸张、剪纸模板等。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四年级国学课程方案

四年级国学课程方案

四年级国学课程实施方案柯贤文一、课程目标1.让学生激情朗读《增广贤文》,并背诵2.了解国学的思想内涵3.让学生体验运用国学的快乐二、课程理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典雅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增广贤文》节选1.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2.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3.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4.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5.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6.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7.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

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8.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9.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10.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11.在家不会迎宾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12.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1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

14.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15.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16.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17.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18.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19.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0.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2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22.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3.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24.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25.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2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27. 三人同行,必有吾师焉。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将古诗背出来。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2篇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2篇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2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

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四年级共有3个教学班,学生一百多人。

学生上信息课的兴趣比较高,在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点掌握。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15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画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对复杂图形的画法,文件的保存与打开,图形的简单编辑作了讲解。

有以下特点:(1)教材贴近学生,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2)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3)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

三、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画图”程序以及窗口的组成及各种绘图工具。

2.学会调整画板的大小以及掌握“铅笔”和“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学会运用“直线”和“曲线”工具画图。

4.掌握利用“橡皮”和“撤销”命令来修改图画的操作技巧。

5.掌握“矩形”和“圆角矩形”的画法和技巧。

6.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绘画技巧。

7.掌握“用颜色工具填充”和“取色”工具的使用方法。

8.掌握使用“喷枪”和“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9.掌握奇特的“文字”工具。

10.学会文件的“保存”和“打开”的方法。

11.掌握奇妙的“放大”与“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

12.掌握复制图形与组合图形的方法。

13.掌握对多变的图形的“翻转”操作。

14.掌握图形水平与垂直拉伸、扭曲的使用方法。

15.掌握设计贺卡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1.基本要求要明确,着重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练习之前让学生充分地围绕主题谈一谈,说一说,让主题在学习的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4.5.28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

食,即吃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

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1)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

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

(2)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

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

第五课齐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1、诵读感悟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

古人也是这样。

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

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3)读熟课文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4)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

“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

第六课治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诵读感悟1、创设情景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假设: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

引导学生学习《治国》2.生字出示。

絜矩恶悖等词语其次播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停顿)3 熟读课文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

“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

“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

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

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

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

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

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

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

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

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第九课子路问强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

试读。

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边读边指正)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

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

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六、板书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第十课君子之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君子之道”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导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生存之道又是如何的。

2、板书揭题:君子之道。

齐读课题。

二、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君子之道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本文的主题即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君子的问题。

在课文中,所谓君子之道,其实也就是上节课所说的“中庸之道”。

2、字句梳理(1)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不肖”在古代“贤”与“不肖”是对举的,因此不肖也就是不贤明的意思。

(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