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导学案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把握此诗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目标2难点:学习目标3【学法点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解题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3.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自主学习】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粗的字注音。
《马嵬》导学案
马嵬(其二)导学案一、基础过关【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大意.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3、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知识导学】1.题解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2 弄清史实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3.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wéi )未卜(bǔ)宵柝(tuò)晓筹(chóu )驻(zhù)马2请根据文中注释,翻译出全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梆子,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牛郎织女。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马嵬导学案 师
《马嵬》(其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知识导学】常识补充---咏史怀古诗1、内容:咏怀古迹、品评古事、缅怀古人2、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a、(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b.(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c.(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3、写作方法:常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4、鉴赏步骤:首先,弄清史实:了解作品做涉及的史实和人物其次,体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再次,揣摩意图:探究诗人发思古幽情的缘起最后,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预习检测】1、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空闻虎旅传xiāo()柝如何四jì()为天子2、马嵬知多少?【诗歌鉴赏】一、诵读感知聆听范读学生模仿分组朗读试背二、品读探究-------解读咏史诗(一)弄清史实(二)辨析态度,体悟感情【探究一】《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学案4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学案4
【学习目标】
一、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二、通过诵读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三、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教学设想】
一、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
二、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诵读法、提问法相结合的学生自主讨论。
四、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重点。
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自学引导】
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诗文中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课文中一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视频出示
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一、正音正字:
锦瑟(sè)弦(xián)柱惘(wǎng)然马嵬(wéi)未卜(bǔ)宵柝(tuò)晓筹(chóu)驻(zhù)马
二、解释词语: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马嵬导学案(附高考语言运用)及详细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导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王红菊【学习目标】1.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4.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习难点】1.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学法指导】朗诵法探究法讨论法【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也有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的评论。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着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著有《李义山诗集》。
二、课前热身1.结合诗句,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马嵬.徒.闻未卜..宵柝..晓筹.惘.然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
B. 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筹。
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海外徒闻更九州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B. 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C. 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D. 他生未卜此生休卜:占卜4.填空(1)李商隐,字,号,时期诗人,作品集命名为。
7 马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马嵬》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落实掌握诗歌用的手法,明确解题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古诗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诗歌蕴涵的寓意二、自主学习1、、复习提问:默写《锦瑟》2、、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弄清史实——马嵬兵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唐玄宗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兵变”。
三、新课导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四、合作探究:诗歌欣赏:(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生讨论,老师点拨。
(1)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马嵬》优秀教案
《马嵬》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列是我为大家收拾的《马嵬》优秀教案,欢送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马嵬》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 体会李商隐政治挖苦诗格调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照表现手法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照表现手法2. 诗歌蕴涵的寓意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解并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触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日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定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
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表达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那么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充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挖苦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一).老师范读(提醒:)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初/七夕/笑/牵牛。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11《马 嵬》学 案
《马嵬》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学习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3、背诵全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通过对《学习的艺术》上的知识的学习或查阅资料书,初步掌握这首诗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带给我们的意义。
(2)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自由散读(4)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强背此诗)二、分析课文思考引导: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尾联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3、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三、方法总结四、练习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2、背诵《马嵬》做好《同步达标》上的练习★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渲染、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15。
马嵬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1、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2、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 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马嵬导学案
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难点
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教具
黑板、多媒体
导学
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
2.了解全诗的大意
四.合作探究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课题
《马嵬》
5.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②措辞的委婉③立意含蓄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三维设计>>中知识库与知识测控1--4题.
2.背诵全诗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导学案
《马嵬》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一)目标呈现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作家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有《李义山诗集》。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牛党令狐楚父子之援助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
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成为“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三)知识回顾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所临之地:所忆之人:所咏之事:关联诗人:所抒之情:(四)讲讲马嵬之变的故事(五)选择你喜欢的一联进行理解并赏析(以小组为单位)重点字词翻译意义赏析(六)问题发现与生成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二、教师精导(七)理解诗歌,分析李商隐写作此诗的目的。
(八)分析本诗运用了什么典型的写作手法三、当堂达标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临之地:所忆之人:所咏之事:关联现实:所抒之情:四、综合拓展补充咏史怀古诗的特点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导学案
编写人:张志民刘佳晶课时数:1 审核人:尹翠萍
一、目标导航:
自古以来红颜多薄命,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贵妃)也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自缢于马嵬。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学习本诗倒叙和对比表现手法,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荒淫生活,理解本诗的深刻政治讽刺寓意。
二、学法指导:
熟读背诵全诗,直译全诗,学习诗歌表现手法;了解历史故事,进而把握作者所寄予的讽刺寓意。
【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徒.闻()未卜.()宵柝.()晓筹.()
2.解释下列字词
①更:②徒闻:
③笑:④如何:
3.有感情熟读全诗
【合作探究】
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
了这种说法?表现了玄宗怎内心感受?直译首联。
2.直译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此联运用哪种表现手法?
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4.颈联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此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直译尾联。
此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讽刺寓意?
6.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是怎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
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4.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浅谈《马嵬》的教学思路
李商隐的《马嵬》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教者要对学习思路加以引导。
作为咏史诗,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
让学生把握“马嵬事件”的核心内容,即“安史之乱”潼关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把握背景,是理解此诗的钥匙。
这样,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此诗哪几句是写“马嵬之变”的,学生自然就能回答是“中间两联”。
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颔联“虎旅传宵柝”与“鸡人报晓俦”两种声音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确:一写军营内的声音,一写宫内的声音。
进而理解这两种声音之前分别加上“空闻”和“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此时的境遇:只能听到军营传来“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之声了,显然写出玄宗已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了狼狈和慌乱。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颈联中“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应指“眼前”,后者应指“以往”。
进而让学生思考“以往”生活情况怎样,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笑牵牛”?笑牵牛什么?不就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相会一次吗?而我玄宗和杨妃却能朝夕相处吗?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祸乱发生,以致只能听到军营的击柝声,再也听不到宫内的击柝声了。
从颈联上句看,写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军”不前,未写原因,而原因自明,即要求赐死杨妃,杨是美女,是“祸水”。
这四句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
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后,回过头来设问:“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那些诗句写了玄宗之悲?”自然就可引导学生欣赏诗的首联:玄宗派人去招魂,术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贵妃自己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的誓约。
这可
信吗?显然不可信。
因为诗中的“空闻”就戳穿了这谎言,“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信难求,但今生缘分已尽,这是事实。
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的痴心梦想,有何作用?那只能写出玄宗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写尽了玄宗之悲。
对于这些,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个问题就引导到诗歌的尾联。
从内容上看是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的女人,对比寻常的百姓却能给莫愁以美满幸福,讽刺之意溢于言表;从语气上看,这自然是反问,做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却不能保护心上人,不及卢家莫愁,为什么?令人掩卷沉思,讽刺之意更加明朗。
通过这个教学思路,学生就不难明确:有了“马嵬之变”,才有“玄宗之悲”,有了“玄宗之悲”,才有“作者感叹”。
简短的诗歌之所以写得一波三折,就是因为用了“倒叙”的手法。
语言上的对比、反问、讽刺手法自然也就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