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病变: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学课件: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病因
➢漏出性出血
1.血管壁的损害(淤血、缺氧、感染、过敏等) 2.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等) 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再障、 白血病等)
先后
增
高
获得性高 凝状态
DIC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很
重要)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类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类 型
白色血栓
血流较快时, 主要见于心瓣 膜、动脉、静 脉头部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 质实、与血管壁 黏着不易脱落
静脉压 升高
缺氧和代谢 产物堆积
间质网状纤 维塌陷,胶 原纤维增生
③组织、 器官淤血 性硬化
血管基 膜变性、 内皮间 隙增大
血管 通透 性增 高
①淤血性 水肿及出 血.
※(四)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
重要器官的 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 多见于左心衰竭.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
肺
病 量增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减压后充血
(二)病变及后果
病变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器官或组 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肿大,代谢加 快、功能增强;体表局部颜色鲜红,温度 升高。
(二)病变及后果
后果
※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但在有血管病变(如高 血压等)的基础上可发生血管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淤/瘀血)
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 的充血,亦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淤血的原因
hyperemia)。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单选题]1.脂肪栓塞病人死亡原因常见于下列哪一种情况A.急性右心衰竭B.急性左心衰竭C.肾功能衰竭D.脑出血E.(江南博哥)心肌梗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脂肪组织受损时,脂肪栓子从静脉入右心,再到肺。
脂肪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部位及脂肪数量的多少。
若大量脂滴进入肺循环,使75%的肺循环面积受阻时,可因窒息和急性右心衰竭。
掌握“栓塞”知识点。
[单选题]2.关于栓塞的叙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均可形成转移灶B.脂肪栓塞均由创伤引起C.羊水栓塞不引起死亡D.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E.减压病是氧气栓塞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而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大多数不能形成转移灶,脂肪栓塞大部分由创伤引起,羊水栓塞常引起死亡,减压病是氮气栓塞。
掌握“栓塞”知识点。
[单选题]3.脑动脉栓塞的栓子最可能来自A.左心房附壁血栓B.右心房附壁血栓C.右心室附壁血栓D.下肢股静脉血栓E.肠系膜静脉血栓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选项中限定了栓塞的性质是血栓栓塞,那么引起脑动脉栓塞的血栓栓子只能来自左心或主动脉。
因此来自左心房附壁血栓是正确的。
来自右心房、右心室和下肢股静脉的血栓栓子仅能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塞。
而来自门静脉的栓子则在肝内门静脉引起栓塞。
掌握“栓塞”知识点。
[单选题]5.羊水栓塞时,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是A.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分B.微血管内透明血栓C.肺泡腔内有角化上皮和胎粪小体等D.肺水肿和出血E.肺透明膜形成参考解析:(1)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
(1)休克:可因肺动脉高压引起心力衰竭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或由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开始时产妇出现烦躁不安、寒战、恶心、呕吐、气急等先兆症状;继而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肺底部出现湿啰音,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
(2)DIC引起的出血:患者渡过第一阶段,继之发生难以控制的全身广泛性出血,大量阴道流血、切口渗血、全身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甚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病理学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病理变化: 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 组织内:血肿 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
三、后果: 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 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 20-25%→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
塞,占99%。 1.肺动脉栓塞:右心或静脉系统内的血栓脱落,
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内。 95%来自下肢深部V(腘、股、髂V)
对机体的影响
中、小栓子→栓 塞动脉肺小分支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肺已有严重淤血→ 出血性梗死
栓子体积大→栓 塞于肺动脉主干 或大分支
骑跨性栓塞→猝死
栓子小、数目多 急性右心衰→猝死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 可引起凝血: 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的起始点。
内 皮 损 伤 、 血 小 板 粘 集 示 意 图
(二)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器官:组织致密,血循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外观特点: (1)梗死灶色灰白,呈贫血状,故称贫血性梗死。 (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情况 如:肾、脾→锥形, 肠→节段性,心肌→地图状 (3)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一暗红色出血带。 (4)梗死灶周可有明显炎症反应。
多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 挤压伤时,
少量脂肪栓塞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及小动脉,一 般对机体影响不大;
大量而迅速的脂肪栓塞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脂肪栓塞是外伤伴有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也可 见于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烧伤、严重脂肪肝。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文字)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
机制:当气压骤减时,溶解于血液和组织 机制:当气压骤减时,
减 压 病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离,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离,形成气 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液, 泡。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液,但氮气 泡溶解迟缓, 泡溶解迟缓,遂在血液和组织间隙内持续 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 影响心、 肠等器官时, 缺血、梗死, 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 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 骨受累,缺血、坏死, 疼痛
第三节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血栓形成(thrombosis) 定义: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 定义 :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 , 血 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thrombus) (thrombus)
血栓形成
空气栓塞
见静脉破裂后空气进入
小量时, 小量时,不引起严重后果
后 果
超过100毫 超过100毫 100 升时,猝死 升时,
机制:空气随血流 机制: 进入,因心脏跳动, 进入,因心脏跳动, 空气和血液经搅拌, 空气和血液经搅拌, 形成可压缩的泡沫 血,阻塞于右心和 肺动脉出口, 肺动脉出口,致血 流中断。 流中断。
机制: 机制:肺循 环机械性阻塞, 环机械性阻塞, 羊水引起过敏 性休克, 性休克,血管 反应及羊水内 凝血致活酶样 物致DIC 物致DIC
栓塞
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 血栓栓塞 • 脂肪栓塞 • 气体栓塞 • 羊水栓塞 • 其他栓塞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Congestion)
• (一) 概念: •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 称淤血。
(二)原因
•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2. 外压—— V受肿瘤压迫、肝硬化导致 的胃肠道淤血(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二、出血的类型
• 1. 按有否疾病 1) 生理性出血
类•
2) 病理性出血
型 2. 按血液逸出机制 1) 破裂性出血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疾病,
DIC)
三、病理变化
•
• 1.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一)• 内• 出 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时
(二) 慢性肝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 肝淤血
• 3. 病变: •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
张,
• 镜下: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
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
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
• 4.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
病理学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环境:光学显微镜,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出血性肠梗死病理切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的概念;
2、掌握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特点及结果;
3、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或步骤
1、显微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距离自己15厘米处。
2、调节显微镜是观察视角清晰观察切片。
a.慢性肝瘀血
镜下观: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围可发生脂肪变性;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内淤血为红细胞。
b.慢性肺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可见露出的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心力衰竭细胞。
三、小结
1、观察切片顺序放大镜,低倍镜,高倍镜
2、慢性肝淤血的大体观:肝切面见粥慢性的红黄相间的斑点似槟榔花纹称“槟榔肝”。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件
5
教学要求:
掌握: 栓子的类型及其运行途径 熟悉: 1. 栓塞的概念 2. 梗死的概念及其类型 了解: 1. 栓塞的类型、后果 2. 梗死的原因
6
第四节
栓 塞
定义: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
血管的现象叫栓塞。 栓子
血栓栓塞
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
医药化工系
1. 栓子的运行途径
: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血液某些成分析出、凝 集形成的固体质块
3
血栓的形成 血栓头:
血小板黏附沉积与粘集——血小板血栓
血栓体:
血流变慢和出现涡流——血小板粘集堆
血栓尾:
血栓体积增大,阻塞血管,血流停滞,血液凝固
4
血栓的转归
1. 软化溶解吸收 2. 机化→再通 3. 钙化→血管内结石 4. 脱落→栓子→栓塞→梗死
中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的现象
分类
空气栓塞 氮气栓塞
空气栓塞试验
16
●空气栓塞
颈部或胸部手术 外伤 分娩
●氮气栓塞(减压病)
100ml(心衰) 300ml(猝死)
沉箱作业、潜水等
气游离
迅速上升,气压减低
氮
形成无数小气泡
17
肺血管空气栓塞
18
(3)羊水栓塞
分娩胎儿堵塞,子宫强烈收缩,羊水压入 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羊水进入肺循环, 形成 羊水栓塞。
充满红细胞,周边肺组织
弥漫淤血水肿。
37
梗死区肺泡壁结构不清,充满红细胞,周边肺组织有弥漫 淤血水肿
38
肠出血性梗死: 节段性, 紫红色,肠腔暗红色液体 39
肠壁各层组织坏死及弥漫性出血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液或脂肪组织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
减
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
压
液,但氮气泡溶解迟缓,遂在血液和组织 间隙内持续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病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
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后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 果 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 疼痛
性
充
血
播放
暂停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类型
生理性充血
进食后胃肠充血 运动骨骼肌充血 情绪激动面部充血 妊娠子宫充血等
炎症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生理性动脉充血吃饭来自跑步害羞病变和后果
病变
镜下: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肉眼: 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肺淤血 、肺水肿
肺水肿
肺水肿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心衰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肝
病 相间,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淤 血
变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模 式 图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 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机制:
生理 或病 理情 况
舒血管神经 兴奋性增高
或
缩血管神经 兴奋性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卫出版社《病理学》(第八版)
a
1
目的要求
1. 掌握充血的概念。 2.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重
要器官的瘀血。
3.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
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结局及其对机 体的影响。
4. 掌握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
塞的类型。熟悉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三)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左心衰竭 急性肺淤血:
肉眼观:肺体积增大,暗红, 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液体
光 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隔水肿, 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和红细胞
临床表现:气促、发绀、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To 10/p
a
12
慢性肺淤血:
光 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二、病变 (一)内出血
体腔积血(Coelomic hematocele)
血肿(Hematoma)
(二)外出血 鼻衄 咯血 呕血 便血 瘀点(1-2mm) 紫癜(3-5mm) Petechiae Purpua ra
尿血 瘀斑(1-2cm,皮下出血) Ecchymoses 19
三、后果
1、自行止血,吸收、机化 2、出血性休克(失血达循环血量的20~25%) 3、压迫重要器官(心包积血、脑出血) 4、缺铁性贫血
a
4
一、充血(Hyperemia )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致器官和组织充血,是 一主动过程。 动脉性充血的发生机制:
神经体 舒血管神经兴奋 细动脉扩张血流 液因素 缩血管神经抑制 加快
局部微循环血量 增多
a
5
(一)常见的充血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进食——胃黏膜 运动——骨骼肌 妊娠——子宫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纤维蛋 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二期止血)
a
28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完整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屏障:隔离凝血因子与高促凝作用的ECM; 2.抗血小板粘集:PGI2、NO、ADP酶; 3.合成抗凝血的蛋白:
4.促纤维蛋白溶解: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a
14
2 1
1
2 1
1
a
15
肉眼:肝肿大,切面 红黄相间如槟榔切面。
(淤血区) (脂肪变区) (槟榔肝)
长期严重淤血→淤血性肝硬化
如果出现了肝淤 血,还有哪些器 官同时也淤血?
如何解除肝淤血病变?
纠正 心衰
a
16
第二节 出血(Hemorrhage )
a
17
定义:血液从血管或心腔中逸出。
生理性:月经
病理性: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破裂性出血 1.机械性损伤: 2.血管壁或心脏病变:动脉瘤、室壁瘤破裂。
静脉曲张破裂
毛细血管破裂
3.血管壁周病变侵蚀:消化性溃疡、结核病、恶性肿瘤。
a
18
(二)漏出性出血 1.血管壁损害:内皮细胞收缩、坏死;基底膜缺陷。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3.凝血因子缺乏:先天缺乏、产生过少、消耗过多
a
20
急性心肌梗塞 其他冠心病
脑梗塞 脑出血
a
21
第三节 血栓形成(Thrombosis)
a
22
Case
M/29, 右足第1、2跖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0天, 起床后突然死亡。术后第3天出院,出院时 除骨折外,无其它不适。出院时医师嘱患者 卧床休息。病人卧床7天,7天内没身体没有 任何移动。术后第10天,患者由平卧改为仰 卧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急促等症状,急送 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5. 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病变。 熟悉梗死的原
因、形成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6. 了解出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及其后果。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液体逸出 血管内成分逸出
红细胞逸出 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a
水肿
出血 充血 缺血
动脉性 静脉性
血栓形成
栓塞
梗死
3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肺泡壁纤维增生
肺泡腔内水肿液、红细胞、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肉眼观:肺质地变硬,棕褐色()肺褐色硬化)
(Brown duration)
a
13
2.肝淤血: ←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右心衰竭 慢性肝淤血: 光镜: ①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
②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或坏死 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a
23
a
24
经济舱综合征
a
25
概念: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
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
血栓 (thrombus)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a
26
a
27
生理性 止血过程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暴露
血管收缩
5-HT 血小板激活
TXA2 (黏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凝血酶形成
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
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是一被动过程。
a
8
(一)原因 1.静脉受压:肿瘤、妊娠、肠套叠、肠扭转、肝硬化
2.静脉腔阻塞:腔内出现固体物质,无有效侧支循环。
3.心力衰竭:→左心衰竭 →肺淤血 →右心衰竭 →体循环淤血
a
29
(-)
抗凝血酶Ⅲ 膜相关肝素样分子
(-)
凝血因子
Ⅸ、Ⅹ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C
(+)
(-)
凝血因子 Ⅴ、Ⅷ
蛋白S
a
30
受损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
1.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Ⅻ
Ⅻa→……
内皮下胶原
2.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Ⅲ→Ⅶ→Ⅶa→……
3.辅助血小板黏附:释放von Wilebrand因子
a
9
(二)病变及后果
肉眼观:器官、组织肿胀 体表皮肤、黏膜呈紫蓝色(发绀),温度低
光 镜: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积聚(↑), 间质水肿(▲) 含铁血黄素沉积
a
10
后果:
漏出液 淤血性水肿(漏出液潴留在组织中 ) 体腔积液(漏出液潴留在体腔中 ) 淤血性出血(红细胞经高通透性静脉漏出到血管外)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死亡 瘀血性硬化(Congestive asclerosis)(慢性淤血)11
2.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绷带包扎的肢体突然松绑 一次性大量抽取腹水
细动脉 反射性 扩张
a
6
(二)病变及后果
病变:
肉眼观:器官和组织体积轻度增大,色鲜红,温度高。
光 镜:局部细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后 果:短暂,一般无不良后果。
如原有动脉硬化,可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a
7
二、淤血(Con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