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100名人谈佛教(二)
佛教(第二章)
瑜伽行派的理论论述过于繁琐( 瑜伽行派的理论论述过于繁琐(尤其因明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除唯识宗外(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学 ),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 除唯识宗外 ( 玄 奘法师创立),远不如大乘空宗. ),远不如大乘空宗 奘法师创立),远不如大乘空宗.
《中论》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 中论》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 后来禅宗的佛法在世间. 后来禅宗的佛法在世间. 青青翠竹皆是涅槃. 青青翠竹皆是涅槃.
(二)瑜伽行派(有宗) 瑜伽行派(有宗) 瑜伽行派的创立者据说是弥勒,而最著名者 瑜伽行派的创立者据说是弥勒, 则是无著和世亲(同胞兄弟) 则是无著和世亲(同胞兄弟)瑜伽行派的主要 理论有 万法唯识论 五位百法论 宇宙三 性论 五姓分别论等
2
两种真理,即胜义谛和世俗谛, 二谛论 两种真理,即胜义谛和世俗谛, 前者为绝对真理,后者为假设的真理. 前者为绝对真理,后者为假设的真理.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八不中道 中观派以中道观察世界. 中观派以中道观察世界.中道就是不偏不 不落两边. 倚,不落两边.两个极端的中间道路或观 点方法. 点方法. 八不即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不来亦不去.
即自己思考而觉悟的人, 2 独觉种姓 即自己思考而觉悟的人 , 可 修得辟支弗(独觉) 修得辟支弗(独觉)果. 3 如来种姓 具有证佛果的无漏种子, 可 具有证佛果的无漏种子 , 修成佛. 修成佛. 可修成罗汉. 辟支弗, 4 不定种姓 可修成罗汉 . 辟支弗 , 也可 修成菩萨. 修成菩萨. 无性有情.只有有漏种子, 5 无性有情.只有有漏种子,受业报轮回 的束缚.即使苦心修持,也不能修成正果. 的束缚.即使苦心修持,也不能修成正果.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 佛教在印度的演化 部派(小乘) 第一节 部派(小乘)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时期(约前370---公元1世纪中叶) 部派佛教时期(约前370---公元1世纪中叶) 370---公元
玄奘与鸠摩罗什两位传世佛教大师
玄奘与鸠摩罗什两位传世佛教大师佛教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传世大师,其中玄奘和鸠摩罗什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佛教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学识造诣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玄奘和鸠摩罗什两位佛教大师。
一、玄奘的生平与贡献玄奘(602年-664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壮丽的事迹。
玄奘出生于陕西长安,早年出家修行,并对印度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学习佛教经典,玄奘不顾艰险,于629年开始踏上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他历经艰险,历时17年,穿越沙漠、山川,终于抵达印度的寺庙,学习了大量经典。
玄奘的贡献不仅仅是将大量的佛教经典带回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他将多种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他以身作则,高度重视佛教的文化交流,曾多次前往宫廷陈述佛教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他还亲自创建了一系列寺庙和文化机构,为佛教的传播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鸠摩罗什的生平与贡献鸠摩罗什(344年-413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的佛教传教士。
他生性聪明才智过人,16岁便舍家出家,并深入研究佛法。
鸠摩罗什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翻译能力而闻名于世。
鸠摩罗什的一生几乎都在佛教翻译工作上度过,他所翻译的经典数量庞大,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还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教义体系,对后来的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两位大师的学识造诣玄奘和鸠摩罗什都是佛教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对佛教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玄奘的学识极其广博,他不仅熟悉佛教经典,还对历史、文学、天文等各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在印度期间,深入学习了多种语言、文化,为佛教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鸠摩罗什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精通多个语言,擅长翻译印度佛经。
他的翻译成果以准确、通顺、易于理解著称,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2013年04月08日 09:01来源:云科技作者:程苓峰分享到:更多642人参与 62条评论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名人谈佛教
名人谈佛教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佐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孙中山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陀是什么意思?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
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从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
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圣者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
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哪一部或哪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
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什么是五乘佛法?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
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
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名人1.耶稣 Jesus(公元前6~公元30)以色列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天主之子,西方伟大的圣哲,自从公元1世纪耶稣诞生至今,没有一个教派和党派超越其对世人的影响力。
基督教的教义及其神学思想,对西方文明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2.牛顿 Isaac Newton(1643~1727)英国微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人是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牛顿奠定了某些学科的理论基础,导致以后世界上的一系列科学革命。
主要作品有《论运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
3.穆罕默德 Muhammad(约570~632)沙特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创立者创立和传播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在宗教和非宗教领域内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他将一个散漫无纪的阿拉伯民族统一起来了,并将一个伟大的宗教带给他们。
著有言论集《古兰经》。
4.孔子kongzi (前551~前479)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
5.释迦牟尼 Buddha(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印度佛教的创始人被世人尊称为佛陀,是大彻大悟之人。
他创造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
佛教给人的感觉是被动和安静的,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影响巨大。
6.达尔文 Darwin(1809~1882)英国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 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
1858年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7.蔡伦TS′ai Lun(62~121)中国造纸发明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
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教佛教是中国哲学的一部份,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封建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开创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
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尔王国境内)。
他一生布道活动在印度次大陆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
依照文献史料推断,他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略早于中国的孔子。
佛教的大体教义是,把现实判定为“无常”、“无我”、“苦”,以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个人一辈子活都充满着苦。
富贵者有富贵者的苦,贫贱者有贫贱者的苦,整个现实世界是一苦难的集合体(大苦聚)。
造成苦难的缘故不在客观环境,与社会制度无关,完全在于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身,即所谓“惑”、“业”所致。
“惑”指错误的熟悉、思想,主若是“贪”“瞋”“痴”,佛教称这三者为全然性的苦恼。
“业”指思想、言论和行为等一切身心活动。
惑业为因,造成世世代代不得摆脱的恐怖后果,佛教称为轮回报应。
只有依照佛教指引的道路,进行宗教训练,完全改变世界观,才能够超诞生死轮回报应,取得完全摆脱。
这种最后的精神摆脱境遇,叫做“涅槃”。
这些道理包括在“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最大体的教应当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
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
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取得进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份。
佛教初传入时被看做是神仙方术。
东汉末,汉译大量佛教经典,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取得传播。
那时的要紧译作有安世高传译的小乘佛典,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佛典。
魏晋时,佛教般假设空观受到门阀士族的欢迎。
与魏晋玄学紧密结合,形成盛行一时的般假设学。
至南北朝,佛教势力在内地又有所扩大。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
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
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
一、卡尔·马克思(德国)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名人对佛的看法
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山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鲁迅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死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经验而浑为一体。
那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近代大科学家)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谭嗣同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
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章太炎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尼采(德国哲学家)我总觉得基督教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教的位置摆在基督教的前面。
——罗素(英国哲学家)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在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实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鲍罗登(英国博士)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
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沈家祯(现在著名科学家)冥罚淫律篇】从来恶孽,惟淫为大,阳罪甚重,冥罚尤严,为罚极多,爰撮要端,见此篇者,各宜戒勉。
? 乱伦之人:永闭地狱,有害人命者,死遭雷击,戏尸之人,与此同罪。
已受阳罚,皆免雷劫,有忠孝事,准抵四分。
大善千五,即千五百善亦抵四分。
? 强奸寡妇:当身绝嗣,受苦地狱,历五百劫,转为虫蚁,又五百劫,转为禽兽,又五百劫,再转为人,为娼妓身,已受阳罚,免一百劫。
有害人命者,罪加五等。
古今中外世界名人前100名排行榜
13.伽俐留·伽俐略(1564――1642)意大利,重要贡献在于他的科学发现,惯性定律,望远镜,天文观测及确立哥白尼假说的天赋。
14.亚里士多德(―384――322)希腊;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丰富了每个哲学领域的形式逻辑学。他是哲学中这个重要分支的创立人。
31.安多旺·洛朗·拉瓦锡(1743――1794)法国;是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系统地提出了化学理论。
3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33.亚历山大(―356――323)古希腊;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34.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著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战术上的指挥天才。
15.列宁(1870――1924)俄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主要政治领袖。他用实际行动在俄国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府。
16.摩西(约――13世纪)犾太希伯来人;是埃及的政治领袖。
17.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改变了人类对世界位置的看法。
18.秦始皇(―259――210)中国;伟大的中国皇帝,他开创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格局。
22.欧几里德(约――300前后)希腊;他编写了《几何原本》流传。
23.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他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24.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
25.詹姆斯·瓦特(1736――1819)英国;蒸汽机发明家,是工业革命的关键人物。
2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英国;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
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
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转载)我们看看名人对于佛教的评价就知道佛教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到底是谎话连篇还是实证的。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还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爱因斯坦还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谭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认为:“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
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已的见闻和经验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已”(此与佛教类同)。
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李石岑:“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派系
中国藏、蒙等地区佛教都奉行说一切有部律,有些寺庙还订立清规。如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 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规,它们设有“堪布”(相当于汉地丛林的“住持”)、“翁则”(负责领众念诵修持, 相当于汉地丛林的“维那”)、“格贵”(蒙族佛教叫“格斯贵”,俗称“铁棒喇嘛”,监察僧众勤惰,相当于 汉地丛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职掌库房财务等)、“强佐”(管理扎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职分司 各事。
主要节日
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槃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 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卫塞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 成道、涅槃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 (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其中有些节日已成为民俗。
教义与经典
基本教义
经典
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 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 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 多宗派。
佛教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喜交加。
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
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
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
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
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
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
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觅道的经过苦行拉合尔博物馆(16张)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
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
[36-37]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
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38]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39]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
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
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
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而达到精神的解脱。
通过六年的深入体验,展开与苦行的正面对质,他把自己弄得形销骨立,最终确认苦行无益并终止苦行。
认识佛教
2.佛教的含义 2.佛教的含义 •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 诸法实相 • 宗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 宗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 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 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 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与 所谓天国或来世。 现代汉语词典》 所谓天国或来世。《现代汉语词典》
“师父,我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 师父,我求学的目的, 师父 个人的幸福和才学, 个人的幸福和才学,如果仅仅为了这 我就不会冒着著生命的危险了。 些,我就不会冒着著生命的危险了。 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东西, 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东西,应 该回国去传道,解救苦难中的同胞, 该回国去传道,解救苦难中的同胞, 如果我久留不归, 如果我久留不归,我就对不起苦难的 同胞了。 同胞了。”
作
业
1.认真阅读一部佛经,并写一篇读后感。 1.认真阅读一部佛经,并写一篇读后感。 认真阅读一部佛经 2.听完本选修课的感想 听完本选修课的感想。 2.听完本选修课的感想。 说明: 以上题目任选其一。 说明:①以上题目任选其一。 ②字数1000 字数1000——1500。 1500。 1000 1500 一律交手写稿。 ③一律交手写稿。 严禁抄袭。 ④严禁抄袭。
• 2010年10月以来,中国冬小麦主产区 2010年10月以来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 月以来, —华北平原降雨量远低于正常水平,受 华北平原降雨量远低于正常水平, 华北平原降雨量远低于正常水平 灾较严重的河南、 灾较严重的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份的 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一半以上。 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一半以上。如 果旱情持续, 果旱情持续,中国今年小麦生产的形势 将非常严峻。 将非常严峻。
名人对佛教的评价
名人对佛教的评价----孙中山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鲁迅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启超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
----毛泽东一九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同班禅大师的谈话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马克思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恩格斯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世界几何学之父威勒博士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著名哲学家尼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著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梁启超□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名人赞佛教
我所崇拜的很多伟人,都有宗教信仰。
不要因为一个人不是无神论者,就妄加指责他伪科学。
伟人、科学家、名哲们的对佛法的评价: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山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
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沈家祯博士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著名学者梁启超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
——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
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著名政治家尼赫鲁佛教的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著名史学家韦尔思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
——鲁迅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深山中探宝,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勤博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陈毅元帅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近代思想谭嗣同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解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著名哲学家尼采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历史上的佛道大辩论
以下是历史上有过记载且影响较大的14次佛道大辩论。
1、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
姜斌引《老子开天经》,言佛为老子侍者。
昙无最引《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谓佛生于老子之前,以驳姜斌无理之说。
据传昙无最驳倒了姜斌的论据,又证明《开天经》系伪造。
孝明帝怒姜斌以《老子开天经》之伪书来虚妄惑众,拟处以死刑,西域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苦谏乃止,方得以赦免,改配徙马邑。
2、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遂使齐境“国无两信”。
关于这场辩论,佛教典籍《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了一个较为神奇的故事。
大意是:九月,文宣帝下召,佛、道双方的宗师十几人上殿辩论,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起初,陆修静的弟子祝诸作法,竟使僧人们的衣物或飞或转、在梁木上或横或竖,参辩的高僧们没学过方术,默然无一能对。
朝臣士子起初以为陆修静的弟子获胜,在场道士也都欢呼雀跃,高谈自夸,称“沙门现一,我当现二”。
此时文宣帝命上统法师与陆修静比试,上统回话称:“方术小伎俗儒耻之,况出家人也?然天命令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坐僧对之”。
即命在最末座的一位法名叫昙显的和尚出列比试,这位昙显别人不认识,只有上统法师知其深量,私下结交。
昙显现场喝得酩酊大醉,“昂兀而坐”。
两名待者扶昙显上台,昙显笑称:“刚才我饮酒大醉,耳中听到:佛门现一,道方当现二,此话当真?”道士说:“当真”。
昙显即翘足而立,说:“我已现一,卿可现二”。
道士们却做不到。
昙显又说:“刚才祝诸道长让衣物飞扬起来,现在让我再试试吧?”叫人再取来禅师的衣服,让道士们再次做法,这回任凭诸道士一齐奋发祝祷,但是衣服却一动不动。
文宣帝命令把衣服拿上来,但是十几个人都拉不动。
昙显又叫把衣服放在梁木上,又让道士们念咒,但仍无一应验。
道士们相顾无赖,却仍辩称自己高强,说:“佛家自号为内,内则小也,诏我道家为外,外则大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张澄基(1920—1988,旅美博士、佛教居士):
佛教经典《华严经》“其广大精微实非人智及语言所能尽其万一。读《华严》而小古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学,盖烛火荧光于佛日之下皆隐没其形矣!读《华严》而小古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学,盖烛火荧光于佛日之下皆隐没其形矣!读《华严》始知佛法之伟大及究竟处,盖宗教之极致必须如此也。”
43、季羡林(当代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我接触到佛教研究,经有50年历史了。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
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
“ 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我在台湾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等佛教胜地,看到很多早已取得美国博士学位的年轻女子,接受剃度,欢天喜地地在那里工作,又以自己皎然无私的高贵心境感染苦恼的众生。当然,这样做的男性青年就更多了。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巨大自然灾害,第一批到达的救助者总是他们。连我们这里多次急需的骨髓捐赠,都是由他们完成的。总之,这是我们这里的议论者们完全陌生的天地,却还偏要议论。
Hale Waihona Puke 40、尤智表(哈佛大学毕业,浙江大学教授、科学家):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
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
1939年春,周恩来到南岳衡山为游击干部训练班作报告。当时南岳寺观里的和尚道士以丘赞、演文法师为首,组织了一个救亡团体———“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决心为抗日事业尽一份力量。但是他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演文主张成立一支僧军,奔赴抗日战场,直接同日本鬼子拼杀,而丘赞不同意,认为杀生是犯了佛门戒律,彼此争执不休,便请周恩来“裁决”。
杨振宁答到:“是的!”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45、江泽民(在洛阳白马寺接见印忠小和尚题词):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
46、胡锦涛(2005年2月与十一世班禅的谈话):
佛教慈悲为怀,抑恶扬善的观点与共产主义道德是相贴近的。
47、李瑞环:
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44、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次北大的演讲中,一个北大学生问杨振宁:“您认为科学发展到终点,会是什么呢?”
杨振宁几乎是想也没有想,立刻说到:“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学生有问“那是可不可以这样说,科学的发展的终点是宗教呢”
李嘉诚先生已立下遗嘱,将他90%以上的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
2006年4月,李嘉诚给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发来贺信:
际此社会快速变迁,科技日进千里的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令人们面临更大和更多的竞争与挑战;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精神层面的涵摄更为重要,宗教哲理的研究正可帮助我们理智地面对,并增强心理承受力;佛教在这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弘法、教育、医药、公益”等方面,为文明包容的社会,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周恩来把“杀贼”与“学佛”紧紧联系起来,使得丘赞不得不从心理上承认杀贼的合理性,接着又把“杀人”与“杀贼”这两个关系一区别分清,将“杀贼”提高到“普渡众生”、“善举”这样的佛家最高教义上来认识,最后说到抗战救国的大目标上来。真是步步为营,循循善诱。丘赞听后激动地说:“周先生真是博学,精于教义,通晓佛理。我明白了,只有上马杀贼,才能下马学佛。我们出家人也要投身抗日,手持戒刀,上马杀贼。”
“你皈依了那一个?”“虚云老和尚。”“这虚云老和尚何许人也?”“虚云老和尚是当代高僧,他父亲是泉州知府,父亲和叔叔就他一个男儿,给他讨了两个老婆,可他出了家,拾树叶充饥,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毛泽东被周恩来说的心动,要周将虚老叫来武汉,虚老不肯:“自古法王大于人王,毛泽东要皈依,叫他到南华来。”毛泽东听后也气得一倔,皈依就此告吹。
48、金庸(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 作者:马明博 肖瑶)
49、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37、沈家祯(1912—2007,当代大实业家与科学家):
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38、黄念祖(1913—1992,现代科学家,原天津大学教授、北京居士林林长):
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35、瞿秋白(1899—1935):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36、赵朴初(1907~2000年,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释迦牟尼,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与孔子同时,看到世间的种种苦难,开始思考“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赵朴初居士释佛》)
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毛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序)
期盼在世界各国佛教代表的引领下,把佛教发扬光大,贯彻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宏愿,让广大群众得到佛法的滋润,以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谨此祝贺大会圆满成功,并为未来铺设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倡曰:团结一心扬正法,世界和平显光明。
51、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41、钱学森:
21世纪是人体科学的时代。人体科学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将会带来人类科学的革命。应把宗教纳入科学的轨道来研究。
一九八七年,赵朴初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他回信说:“宗教是文化。”(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序)
42、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佛学大师、文化泰斗、旷世奇才):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上封寺。他高度评价了僧人们的爱国热情,又提出不必成立僧军的主张。谈话将要结束时,丘赞请周恩来题词。周恩来没有推辞,接过笔默想片刻,洋洋洒洒地在宣纸上写了八个大字“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丘赞望着题词,沉吟了一会道:“弟子斗胆请教,先生题词‘杀贼’与‘学佛’联系在一起,于教义是否相符?”
(摘自南师厦门禅七开示)唐宋时代每一个出家人,受皇帝,受朝廷的大臣,受社会上每一个人恭敬他。你看唐朝、宋朝,大家晓得那些老同学,都是你们的老同学,李白、杜甫、韩愈,你们都知道的嘛,还有苏东坡,你们都是老同学嘛。你看他们所有这些人的文集,包括历代的皇帝,没有一个和尚朋友,觉得自己很耻辱的,所以交了一个和尚朋友,等于现在的人有个大科学家跟你两个做朋友很光荣一样,历代都是如此。
我坚信,中国现在这种以金钱为信仰、以物欲为信仰、以成功为信仰、以地位为信仰、以权术为信仰的时代终究会过去。高尚的宗教精神,终究会取得应有的地位。
现在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竞争战场越来越大,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情况下,很多人希望通过文化来解决。其实文化里面有着很多复杂的事情,光讲文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佛教文化可能拯救,带来生机,否则,精神全面下滑,所有的生命质量都会大大地降低。
周恩来笑着解释说:“阿罗汉的第一个汉译是‘杀贼’。不杀除烦恼之贼,就成不了阿罗汉。我写的是‘杀贼’。不是‘杀人’,这个‘贼’当然是指佛教中不能容忍的歹徒。现在日本强贼正在大批杀我同胞,我们不把杀人的贼杀掉,怎么普渡众生?这是善举,杀贼就是为了爱国,也是为佛门清静。你们出家人只出家没有出国,所以同样要保国爱国。抗战就是杀贼,杀贼就是抗战爱国。”
中外100名人谈佛教(二)
34、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皈依虚云老和尚:
1999年《佛教文化》第41期)据全国劳模、党委书记出身的灵岩寺副主持法安法师说,李先念是在少林寺皈依的,刘少奇是在菩陀山皈依的,提起周恩来的皈依又生出一段故事。
有一次在武汉,毛泽东问周恩来:“为什么你办事总是那么圆满?”周答:“主席,我除了马列,还有佛法。”
他的夫人也虔诚信佛,临终遗嘱,后事按佛制办理,李先生及家人一一遵嘱,助其往生。
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贵的内在必然联系,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举止是佛菩萨的特色。
他说:我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50、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李嘉诚先生是香港首富,也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命脉;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享有着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以及拥有着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大概是香港市场诸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长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成功过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