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总结 2

合集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知识1. 教育本质: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有方式、有方法的行动,促进个体在智力、道德、体能等方面全面地发展,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过程。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全面发展,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具有道德良知、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实现、社会参与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3. 教育的类型:教育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类型。

4. 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是指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现社会公正为核心。

5.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指需要发展的个体,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人群。

6.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形式,要遵循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教育法规的要求。

7.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应具有知识性、智力性、情感性、技能性、体能性等多个方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育法规的要求,使个体能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8. 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心理互动、环境互动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要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9. 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应当客观、公正、科学、完整地评估个体的发展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应当具有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10. 教育的管理:教育的管理应当符合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注重教育政策的实施、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教育能力1. 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背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和知识资源,进行推理和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2.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少量信息和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能够发掘问题的本质,打破传统的思考方式,以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教育从业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本文将结合自身从教的经历和阅读的相关文献,对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广大从教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是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教育问题,深入研究与评价教育问题的学科体系。

以下是教育知识的重点内容。

1. 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教育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化主义三大流派。

2.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从业者必须了解的是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这些法规意在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它研究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发展。

重点领域包括儿童发展、学习动机、教学策略等。

4.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利用、投资和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该学科在教育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能力知识能力知识指的是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定能力知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而言,能力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教育从业者必备的能力知识。

1. 教学能力:教育从业者所必备的第一项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学能力是评价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标准。

2. 团队合作能力:如今,教育领域注重团队合作,教育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也应该朝着协作和合作方向发展。

团队合作能力包括有效的沟通、协作、协商能力等方面。

3. 学科知识:教育从业者应在学科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不仅包括在学科领域的知识面广度,还包括深度的知识储备。

只有掌握充分的学科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4. 学习能力:教育从业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深入地学习新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充实自身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总结水平。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作为每个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保障。

本篇文章将从教育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相关知识点。

一、教育知识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是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性的培养,是通过对人的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使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规律、方法和基本问题的学科。

2. 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认知目标是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情感目标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个性;行为目标是指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行为方式和技能。

3.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指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原理。

其中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话题引导和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因材施教等。

4.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针对教育内容制定相关理论的学科。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课程理论的出现也备受关注。

它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同时,也兼顾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其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6.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学环境下的发展和学习的重要科学。

其内容涉及教学法、个体差异、学习过程、评估技术和教育治疗等多个领域。

二、能力知识1. 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是指对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需要深入理解教育行业的特点,熟悉管理流程,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

2.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等专业能力。

3. 教育组织创新能力:教育组织创新能力是指教育机构进行内部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必须具备指导和激励员工、协调内部沟通和合作、管理预算和资源的能力。

4. 课程设计和制定能力:课程设计和制定能力是针对课程设置,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1.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 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循序渐进:按照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二、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策略: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迁移: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 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 情感与人格发展:个体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3. 评价与测量-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的评价。

- 心理测量: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 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

- 教学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3. 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问题诊断与解决: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组织形式。

2. 教材分析与运用- 教材结构: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和体系结构。

- 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 教材活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五、教育评价1. 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要点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要点

二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高频考点速记_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教育是培养与发展人类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知识与能力则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

本文将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1.1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等各个阶段。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活动。

1.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生如何获得、组织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习理论的指导,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智力与智能智力与智能是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重要能力。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智力类型和测试方法,以便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教育教学法教育教学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育教学法方面的知识点:2.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教学设计的要素、原则和步骤,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2.2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2.3 教学沟通教学沟通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的能力,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以下是几个与课程与教材建设相关的知识点:3.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构建有机整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是指对教育相关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的总称。

教育知识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将从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理论1.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特性和内在属性。

在教育的定义中投入术语纷繁,但对于教育的本质,德国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费说:教育是建立在对幸福公平、正义、人质共存环境的根本尊重和热爱之上,而且是在保护该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所起的作用和所具有的效果。

传统上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主要分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发展功能和人格修养功能等。

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的确定目标和标准。

教育的目标要根据当今社会的特点和各个时期,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

教育的任务是指教育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要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3. 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教育的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和不可忽视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律性。

教育原则主要包括自由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活动性原则和差别教育原则等。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应该包括的教学内容。

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方法包括问题解决法、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信息技术法等。

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个体通过感知、认知、思维、想象、觉知等心理过程,使行为、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三种。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信息处理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记忆、思维、知觉、语言、智力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知识必背知识点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养与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目的的分类:(1)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心理、智力、道德、身体、美育等各方面的素质。

(2)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特定职业技能。

(3)国民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国家、文化、民族的精神。

3. 教育的形式的分类:(1)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的教育。

(2)非学校教育:学校以外的教育方式。

4.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门、人民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层。

5. 课程的分类:(1)核心课程:教育部门规划的、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

(2)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报名参加的课程。

6. 教育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科水平评价、学校满意度评价。

8. 教育教学常用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知识来达到教学目的。

(2)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教师起到指导作用。

(3)讨论法:学生自由发挥、交流思想,教师仅起到引导作用。

9. 教育教学常用手段:(1)板书:教师用黑板或白板记述课堂内容。

(2)多媒体教学:使用电子、影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10. 毕业生就业指导:(1)签约招聘: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2)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前景等,进行职业规划。

1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品德评价:交往态度、学风纪律等。

(2)能力评价: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3)兴趣爱好评价:体育运动、艺术、社会公益等。

12. 教育中的性别教育:(1)性别意识:了解自我性别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

(2)性别平等:强调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

13. 对外语教学的要求:(1)语言输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个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与准备考试。

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3.教育的性质、本质和功能,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4.教育家的品质与素养,教育传统与创新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培养5.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教学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4.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实施的影响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4.教育评价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教育评价的要求五、教育法律法规1.近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2.《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3.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教育与权力的关系4.基本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六、教育事业管理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教育行政组织与决策体制,学校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3.教育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提高4.教育管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希望对考生复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下是为您总结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培养人类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本文将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理论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教育规律和培养人的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2. 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它具有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提升和个性塑造的功能。

3. 教育学派与教育理论: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教育学派和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教育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等,它们对于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1. 学习与发展: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逐渐成熟和进步的过程。

2. 学习理论与学习策略: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而学习策略则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发展和教育指导: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教育指导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帮助与引导。

三、教育管理知识1. 教育管理的概念与原则:教育管理是指在教育机构中对师生、教学和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管理的过程,其原则包括科学性、全面性和民主性。

2. 教育管理的环节与方法:教育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而管理方法则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用的具体手段和策略。

3. 教育管理的挑战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管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教育技术知识1.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技术是指应用科学技术的原则和方法,改善教育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门学科,可以分为硬件教育技术和软件教育技术。

2.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虚拟实验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形成人的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为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价值性、实践性、能动性。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3、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五、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任务: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4、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适时地进行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5、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指导自主发展。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二、教育的结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基本方面。

三、教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上。

2、个体功能: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果的影响上。

四、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

《知识教育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一词的由来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3.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单选)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1课程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课文中提到樱花时,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去公园里赏樱花。

✧表现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景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

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如:老师要求孩子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回来谈谈各自看到的事情。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引言简要介绍教师资格证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知识与能力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概述教育学基础教育的定义、目的、功能。

心理学基础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学习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三、教育知识核心内容教育学核心理论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学核心理论学习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理论等。

教育史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

四、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实施课堂管理、教学组织、教学互动。

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反思、教学改进。

五、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行为规范、班级活动组织。

学生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

六、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步骤、方法、技术。

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创新、课程改革、教育技术应用。

七、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理论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

学科教学技能学科知识传授、学科思维训练、学科能力培养。

八、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应用教学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应用。

教学问题解决描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九、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途径。

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十、结语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察要点,强调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对该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必背的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现代化阶段。

3、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二、教育法律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年限和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内容。

三、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2、教学的概念与类型: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自学。

3、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四、心理教育与德育1、心理教育的概念与原则:个性化原则、保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德育的概念与原则:教育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原则。

3、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五、班级管理基础知识1、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例会、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3、班级管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

六、教育科研方法基础知识1、教育科研的概念与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

2、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评价。

3、教育科研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考试大纲分析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将继续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基础、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等。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等。

二、必考知识点总结1、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定义、本质和功能(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3)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4)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5)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2、学习心理基础(1)认知过程和认知理论(2)情感、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4)品德的形成与培养(5)创造力与创新能力3、课程与教学理论(1)课程与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3)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5)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2)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3)教师权利与义务(4)学生权益保护(5)教师职业礼仪与形象塑造5、现代教育技术(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与理论(2)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软件应用(3)网络资源与在线教育(4)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5)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应用三、考试要点解析1、对教育基础知识进行深入考察,要求考生对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全面的了解。

2、注重考察学习心理基础,要求考生掌握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以及学习动机和策略等。

3、课程与教学理论是考试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考察将更加细致,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遵守。

5、现代教育技术部分的考试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9题出选择题)1、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诱导原则;“立志乐道”体现了道德修养的方法。

3、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传说是乐克正所作)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全书1229个字,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经验,论述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用等。

比西文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4、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他的主要教育观点有: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

除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尔》、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也是独立教育学阶段的代表著作。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本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他提倡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四个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他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6、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中心、做中学”新的三中心说。

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论,提出活动课程、活动教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在做中学。

7、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是早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她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

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苏联的另一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8、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以李浩吾为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9、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赞科夫和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谓全面和谐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10、教育的定义(辨析题)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有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辨析题或简答题)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历史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越来越认识并利用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

正因为教育具有继承性,所以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虽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与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阻碍作用。

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推动作用。

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不能将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不能将教育的独立性绝对化。

因为,教育毕竟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夸大到绝对的程度,就会使教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

12、教育的起源(选择题、辨析题或简答题)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前三种学说都是不科学的,而劳动起源说是正确的。

劳动起源说: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一方面,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劳动者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了解劳动的目的,掌握劳动工具的作用,认识劳动的对象等;劳动又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有一系列的规范;为了使年青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教育的传递,让年轻一代掌握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无法通过遗传来传递,而为了使社会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必须由年长一代把这种后天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正是由于劳动,猿的肌体才能进化为人的身体;猿脑变成了人脑,即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使人的意识最终得以形成,有了积累经验与传递经验的可能;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容。

因此,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递经验的教育活动,便有了可能。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劳动中既产生了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创造了教育的可能性条件。

因此主,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13、教育的发展(选择题或简答题)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可以把教育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原始形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内容比较简单,教育手段和方法与比较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据古籍记载,在夏朝就出现了名为“庠”、“序”、“校”等学校,到了商朝和西周,又出现了“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

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14、教育与社会发展(简答题或辨析题)(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

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或类型人才奇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工以及与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时,就会或迟或早地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总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器,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确定质量标准,选择教育内容,提出道德要求等,直接控制着教育,使教育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服务。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

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

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对教育传统的制约关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林的现实意义。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也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