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 简介
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主要 作品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探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 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 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 难,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 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 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 绝,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7)恐旦.暮.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 (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 (9)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视力) (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 (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 (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 (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
1234
4.作者的痛悼之情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今天,我照常坐在电脑前,往事一幕幕清晰地 在脑海里浮现,有些事不知道是喜还是忧,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会傻 笑好一会,我总感觉自己有种要堕落的感觉,不知道以后我该怎么 做,前面的路一片迷茫,是雾太大吗?挡住了前面的路,还是我真 的已经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对自己变得这样的不自 信,变得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曾经的我会很自信地说:“我一定 可以的!”可现在的我却这样的不信任自己,总会害怕失败。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 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 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维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句。 2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言知识,但对文言文并不 能系统的理解掌握。本单元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字词,
目标 明确本课学 解读 习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本 课的学 习目标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 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 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 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 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 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 史。820 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 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 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 知人 学生了解积 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复 习 旧 论世 累文学常识 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知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 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 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 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 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 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 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 界。 指导 诵读 诵读文本 1 读准字音 读出情感 (注意文中的反问句与感叹句) 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 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学 习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自主赏 析祭十 二郎文 课件新 人教版 选修《 选修中 国古代 诗歌散 文欣赏 》-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3祭十二郎文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材分析: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乘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师谋生,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往。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乃写成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格式。
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后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繁富,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亿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
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
又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
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3祭十二郎文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文章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4、学习作者融抒情于叙事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朗读者》第一期中,董卿是这样来描述遇见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见你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人生在世,遇见相识,离合聚散本是常事。
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得到。
一起走进韩愈《祭十二郎文》。
二、初读入情1、了解祭文格式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上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介绍死者品德、业绩;语言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叙写——家庭身世,生活琐事抒写——无限哀痛,怀念之情2、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情感。
3、、初读课文后,你体会了到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悲”“哀”,“字字是泪,句句泣血”师:文章第一段就有一个字奠定了这篇祭文的感情基调——哀。
能感知韩愈的失侄之哀并非难事,关键是要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研读悟情,走进韩愈的情感之河。
三、研读悟情 :走进韩愈情感之河(投影展示)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再读文本,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2、3、4、6、7段,分析作者叙述了哪些家庭琐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感动我的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展示探究、合作学习的魅力。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
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韩愈(768 —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
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教育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
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知背景]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 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 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1. 祭文:祭文也叫悼词。
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 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 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解析版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1.掌握文中若干文言词语。
2.领会本文在叙说家庭琐事中抒发真挚感情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实自然、凄婉流传、边诉边泣、吞吐呜咽的语言特点。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
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文学家。
曾任吏部侍郎,故又有韩吏部之称,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政治上既不赞成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
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文学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所作记叙文,注重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
《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名篇。
诗亦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
2.了解背景“十二郎”,名老成,是作者韩愈的侄子,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
因其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祭……文”,即祭文,是古代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
韩愈3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及老成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义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竞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 殒.(yǔn)其生 其孥.(nú) 兄殁.(mò)南方 尚飨.(xiǎng) 所怙.(hù) 丞相薨.(hōng) 汴.(biàn)州 遽.(jù)去 窆.(biǎn)不临穴 辍.(chuò)汝 强者夭.(yāo) 夭其嗣.(sì) 2.掌握通假(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 美味食物) (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死去)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4)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 给死人穿衣入棺) (5)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 什么) 3.一词多义 (一)虚词(1)是⎩⎪⎨⎪⎧①惟兄嫂是.依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②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与“非”相对③是.寡人之过也 代词,这④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2)诚⎩⎪⎨⎪⎧①乃能衔哀致诚. 诚意②诚.知其如此 如果,果真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确实,实在 (二)实词(1)省⎩⎪⎨⎪⎧①不省.所怙 xǐng ,知道②吾往河阳省.坟墓 xǐng ,探望③省.徭役,减征赋 shěng 减少④尚书省.shěng ,官职名(2)克⎩⎪⎨⎪⎧①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能②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③奉公克.己,矜恤孤羸 克制④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约定或限期(3)泽⎩⎪⎨⎪⎧①克蒙其泽. 恩泽②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聚水的洼地③幸而雨泽.时至 雨露④芳与泽.其杂糅兮 光泽,润泽(4)长⎩⎪⎨⎪⎧①吾少孤,及长. 长大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年长的③长.吾女与汝女 养育 4.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2)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强者⎩⎪⎨⎪⎧古义:强健的人今义:强有力的人(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多少(日子)今义:几何学的简称(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6)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形成,建立(7)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 的气概(8)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 是、但是”等跟它呼应5.词类活用(1)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晚之间,语境义为过不了多久)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 (5)东亦客也(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6)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7)毛血日益衰(日,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亡) 6.特殊句式(1)惟兄嫂是依。
【精品推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 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 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 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 “早”。
(3)古今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 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 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 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至莫夜月明,“莫” 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1.积累文言实虚词,培养翻
知 识 译能力 辨识通假字
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了解韩愈散文的叙事中
抒情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 技能
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 目标
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 感 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 目标 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 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 先生”。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又因晚年 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 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 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12.信 ①其信.然邪?其梦邪 副词,真实,确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动词,相信,信任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动词,讲信用
④烟涛微茫信.难求 副词,实在,确实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代词,指嫂子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设计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1【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__“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体会语助词在表现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学的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惊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悲不能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写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
二、梳理概括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内容(首尾段除外),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研读悟情1.读2、3、4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悲悔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这种悲情还能在后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快速读一读,找一找。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四、赏读品情确定__中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1.赏读第五段赏读要点:语助词的使用,强化了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__者,安能及此?”2.赏读第十一段赏读要点:本段多用骈句、排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倾盘。
情感上韩愈由怨天转为责己。
四课堂小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情”字。
诚如《古文观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十二郎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__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教育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
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
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知背景]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
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一、导入我国文学史上有一篇散文被《古文观止》评论为:“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这篇文章就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这样一篇至情之文。
二、初读文本,感知文气。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现在老师想简单地梳理一下字词,同时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效果。
在检查之前,我们先一起大声地把以上几个词语读一下。
(PPT出示词语)学生接龙回答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关于字词句,你还有什么疑问?(生质疑)3.十二郎和作者什么关系?补充背景,教师讲解PPT内容4.用一个词概括韩愈在写祭文时的情感。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大声朗读出来,并思考:(1).能否用一个字概括韩愈在写祭文时的情感。
(2).文末总结时,韩愈使用了什么词语来概括自己的行为?(生朗读全文,并质疑。
)教师听取学生学生答案,并将其生成板书。
例:哀(悔)古人在读文章时,常常将贯穿全文之情感形容为“文气”,我们不妨以“气”概括之。
三、探讨“孝”“慈”,研习文脉。
1.问题探究:韩愈反省自己如此悲哀、悔恨的缘由是什么?(不孝不慈)韩愈在文章最后两段中给出了回答:“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师板书:不孝不慈)(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两句)2.作者反思自己“不孝不慈”,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用原句作答。
首先,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要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定义“孝”和“慈”的。
(教师读PPT文字)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作者反思自己“不孝不慈”,在文中有哪些体现?每组可以自由选择“不孝”或“不慈”,用文中原句作答。
例1(不孝):“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生翻译,师板书“担心后嗣”)通过你们小组的讨论,我们都感受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锥心刺骨”之痛,你能不能用声音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生带有个人理解地朗读)例2(不孝):“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是兄嫂抚养他,等到韩愈十几岁的时候,长兄韩会又因病离世,这是就剩下嫂子肚子抚养他和十二郎,“亲如母亲”的长嫂去世时,韩愈却不能为她送终,可以感受到他深深的自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教育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
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
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知背景]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
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工”的境界。
2.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皆不幸早世世通逝,去世4.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有两个特点:①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②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
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
(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
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古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
二、古今异义1.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2.吾与汝俱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到十五六岁3.而齿牙动摇..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4.未可以为..信也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5.志气..日益微 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气概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7.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三、一词多义1.穷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形容词,穷尽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名词,困厄,困境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形容词,尽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困⑤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2.幸①皆不幸.早世形容词,幸运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动词,希望3.诚①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②诚.知其如此副词,如果,果真4.视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名词,视力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动词,对待5.意①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名词,心思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词,情趣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情6.衔①乃能衔.哀致诚动词,怀着②衔.远山,吞长江动词,衔接7.省①不省.所怙动词,知道②汝来省.吾动词,看望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②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来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赴,去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就职上任③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④三窟已就.动词,完成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动词,预知②死而有知.名词,灵魂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动词,知道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动词,了解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11.孤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动词,幼年丧父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形容词,孤单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名词,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12.信①其信.然邪?其梦邪副词,真实,确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相信,信任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动词,讲信用④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实在,确实13.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代词,指嫂子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副词,表反诘语气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连词,表选择,是……,是……,还是…… ④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推测,大概14.而①长者衰者而.存全乎连词,表转折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连词,表并列③死而.有知连词,表假设15.以①未始以.为忧也介词,把……(作为)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介词,在③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顺承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东.亦客.也东:在东边居住 客:客居②吾书.与汝曰书:写信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家业(2)名词作状语①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②莫如西.归西:向西③恐旦暮..死旦暮:在早晚之间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一天天地⑤吾力.能改葬力:尽力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奠:祭品②而视.茫茫视:视力③其传.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将成家而致.汝致:使……来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使……早死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使……死亡④长.吾女与汝女长:使……长大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②其传之非其真.邪真:真实情况③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苍苍:黑白相间的头发 白:白发④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穷:尽头(2)形容词作动词①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衰:变得衰弱 微:变得微弱②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东亦客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①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其(于人世)无意矣”)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当(于伊、颍之上)求数倾之田”)3.宾语前置①惟兄嫂是依(“惟……是……”结构,宾语前置的标志。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依兄嫂”)②何为而在吾侧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为”即“为何”)③其又何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尤”即“尤何”)4.省略句①从嫂归葬河阳(“葬”后省略了“于”)②未可以为信也(“以”后省略了“之”)一、了解行文脉络结语→叙写内心真情→哀思(12)二、把握文章主旨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③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④在孙惟汝,在子惟吾⑤韩氏两世,惟此而已⑥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A.①②⑤ B.②③④C.①③⑥ D.④⑤⑥解析:选B ①是叙述家境情况,提供“孤苦相依”的背景;⑤是韩愈嫂嫂的话,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祭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第2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C.第3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以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解析:选D “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叙手法”。
二、阅读课文4~1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作者“疑梦非真”的一句是( )A.其信然邪?其梦邪 B.其传之非其真邪C.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D.其然乎?其不然乎解析:选D D项是作者揣测十二郎具体的死亡日期。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
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B.第6、7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
上段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