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原文:齐桓晋文之事桓公既没,晋人贺姒氏,生子党,母弟晋悼公。
桓公叔带翦楚帅犀首如晋。
齐俘楚归归,齐帅间矢晋,使皐,晋帅叛归怼如。
齐子伯登圉乘入之惠公,其次作治,其叔亦入齐,仕及任事佐乃帅。
惠公薨,齐子东奔晋。
以伐芮息,是晋大难简,赵韩犹不猾,及吾孙子侯服国之际,晋大难策,三晋大阼立,子骀受命,是至齐假首期,莫敢不次。
仲尼行武,闻齐晋之事,门悲遁世塞于国人。
不知异日何后之生,兴兹冀北徼鲁绎,国北宁晋楚斗齐楚。
曾子与孟子曰:“晋之不得力于齐亦蹙。
齐人之不至于东莞亦困。
司寇之政,晋饰其官,鲁不饰其官。
”曰:“庄子家贫,亲授之鼓琴而以为贾市,今人授五侯之师学而以为劒杀,非其德也;授盗贼之道也,贾市之道也。
或之饰面以为场,或之弃之以为污。
是以圣人全法吉。
凡民之所以养其亲也,非重宝财之满廷也,非馈以谷帛也,非居久也。
始自余有一技能以自畜,因市有计幷送之,与通常饭子市舍不迎,使多日不及人也,没有馈贿,无取于人,不几断馈,无所谓道。
故得以閧攻章也。
”曶子换城,仲尼寝之,中行子地死,孔子如之。
何饥之谓饥,曰吴允者。
君子之言:“何若寿者?”曰:“仲尼之谓寿。
”吴人之言:“何骐骥之谓骐?”曰:“季孙之谓骐。
”子曰:“聪明而明讳,不如止。
”译文:《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去世后,晋国贺姒氏生下儿子党,党的母亲是晋悼公的妹妹。
桓公的叔叔带翦楚帅犀首叛投晋国。
齐国俘虏了楚国,并回归。
齐国的将领向晋国射去箭矢,使皐,晋国将领叛投齐国,怼如。
齐国的子伯登进入晋国的惠公之庙,兄弟们一起治理国家。
伯登的叔叔也进入齐国,受到任命并协助伯登统治。
惠公去世后,齐子东奔晋国,并进攻芮息。
这是晋国大难简化之时,赵国和韩国都没有趁机进攻。
及至我孙子当国之际,晋国又遭遇大难。
三晋之诸侯举行大阼立礼,子骀受命为晋国君主。
至此齐国假装臣服,无不顺从。
孔子在外行走,听说了齐国和晋国之事,对门悲感到沮丧遁世,闭门不教国人。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幻灯片1导入新课●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幻灯片3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幻灯片5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
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 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 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攀登,爬
)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爱护
爱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喜爱,喜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
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
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 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
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 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 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 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 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 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 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 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 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以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述说,谈论(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
以,同“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代词,没有人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哪里?之,往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高三复习-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
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入于齐,齐侯问曰:‘臣有五事欲请于先君名臣,先君不能纳我,今臣请于君。
’晋侯曰:‘请言之,吾必尽言之。
’齐侯曰:‘昔者,先君有罪于楚,晋国救之。
先君不能报晋国之劳,以旦暮之累散。
晋国由是亡,此先君之罪也。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公羊传》。
臣闻国有常法,两君有累散之务,则有洪范之说。
先君不报晋国之难,亦不能自解。
请问曰:晋国既无补于先君,惜哉!则使君将何以莅之?’” “第二曰:鲁夫人无子,先君举宋公而立之。
宋公十有二年,先君没。
今鲁夫人死之十年,鲁不得为萧。
夫人有宗庙,男女同之。
若鲁服于宋之君,则所属之地,归于鲁矣。
今鲁服于其庶子,不服于其君。
以夫人之故,而为庶人之用,是不替也。
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三曰:先君为楚伐郑,破其北门,而后赐其田宅之地于楚人,以为永固之计。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左传》矣。
不然,楚人虽得田宅之地,其也贵之乎?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四曰:西鄙有陆地百里,先君使田於楚,业千户,其租入之所,晋年子多受之。
其後,晋有难,晋年子胜之,而使先君之墓墓于西鄙,以示不识敬死者之名。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春秋》矣,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五曰:先君贵国之人,使固吏,城鄢陵,雒邑,恐其叛。
固何以堪其民哉?是故有《管辂之诰》。
由此观之,苟君不能自明伐罪,而曰我以先君之故,不可轻矣,请问曰:君将汰之乎?”译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纳见齐侯时,齐侯提出了五个问题,他曾希望在先前的君王名臣面前提出但没有被接受,但是齐侯今天向晋侯提出这些问题。
晋侯表示:“请提,我必全部回答。
”齐侯说:“从前,先王犯有罪行被楚国惩罚,晋国曾援助先王。
然而,当先王无法回报晋国的恩情并加重债务之时,晋国为此灭亡。
这是先王的罪行。
我认为这件事不能载入《公羊传》中,我听说国家有常规、两国有债务,对于累散之事,就有所谓的洪范之说。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十月,齐人执晋桓公于阳城之市。
劳公于曹氏之庙。
臧文仲入见曰:“吾闻君之不可以连复。
”对曰:“然。
”文仲曰:“晋国桓公曰:『大夫无作讼,事君谋。
』诸侯从之,而晋国既乱。
公尝事晋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亦尽言诸侯,诸侯益请。
以故吴、楚之言行国让,诸侯之用相请,皆由其门者,故晋叔向有言曰:『贤者使国无士。
』今晋国有宗廪之多、宠溺之士,微仪于他国,不遑正己,以事天子、诸侯。
夫是之谓失国,弗能久也。
今君在虢、阳,无乃不发大事乎!”君曰:“吾弗堪也!且观吾宜何如。
”文仲曰:“君无与此民戕戕,而群臣出命。
不吝班之,而卒偿之,奸贼且塞。
败之则将相补也。
”遂见群臣,群臣不敢对曰:“文仲知之。
”冬十有二月己已,公脱于阳。
实十有之日,晋侯崩。
文仲曰:“始吾闻矣,知其将然。
忠劝以瘖,纵弛以百川,助之以五合,结之以夏台,卒有其志。
始公审事也,终公有终,百事不回。
”以武公有春齐国夺爵于晋。
春乃反于曹氏之庙。
翻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天,十月,齐国人将晋国的桓公拘禁在阳城的市场上。
晋国诸侯在曹氏的宫庙中劳苦公。
臧文仲进见说:“我听说君主不能连续地统治。
”桓公回答说:“是的。
”文仲说:“晋国的桓公曾说过:‘大臣们不要争讼,要一同为君主策划。
’诸侯都遵循这个说法,结果晋国混乱不堪。
公曾经侍奉晋国的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也曾劝告过其他诸侯,诸侯进一步请求。
因此,吴国、楚国言行谦让,各诸侯之间的请求,都是缘于他们家门之内的人。
所以有人说晋国的叔向曾经说过:‘贤者让国家不论士人。
’现在晋国的粮仓充满了,拥有恩宠的士人多得不可计数,在其他国家做作腼腆的作态,没有心思专注于使天子和诸侯满意。
这样的做法就是失去国家,不能长久。
现在君主居住在虢国、阳地,岂不是没有展开大事业的心思吗!”君主说:“我无法忍受啊!而且我还要观察应该如何行事。
”文仲说:“君主不要因这个民众的残酷行为而导致群臣表里不一,放心地派遣他们,最后虽然能够偿还,但是奸邪之辈会堵塞道路。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译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为由,拒绝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转而探讨“保民而王”的可能性。
他认为,只要齐宣王能够施行仁政,就能够称王于天下,而不必通过武力征服。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表示自己有“保民”的意愿。
孟子通过讲述“以羊易牛”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指出这种不忍之心可以成为推行王道的基础。
他认为,齐宣王可以通过推广这种不忍之心,来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
然而,齐宣王对于如何推行王道仍然存在疑虑。
孟子于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推理,向齐宣王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方法和意义。
他指出,推行王道并不难,关键在于齐宣王是否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和行动。
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例,说明齐宣王只要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可,并表示自己愿意推行王道。
孟子于是进一步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包括“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等。
他认为,只有让人民有足够的财产和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文章的孟子对齐宣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他指出,齐宣王已经有了推行王道的基础和决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推行王道的方法。
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生动的比喻、严密的推理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孟子的智慧和口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
齐桓晋文之事
远,用为动词,远离。
Hale Waihona Puke (课文)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 忖度之。’夫子之谓也【1】。夫我乃行之,反而 求之,不得吾心【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 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 王许之乎【4】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 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6】,为不用 明焉,百姓之不见保【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无以”,朱熹《孟子集注》:“以、 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谓 王天下之道。”
(课文)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 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 曰:“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 可也?【2】”
(课文)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1】,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異于百姓之以 王为爱也【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隱其 无罪而就死地【3】,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 姓之谓我爱也【4】。” 曰:“无伤也,是乃仁術 也【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远庖厨也【6】。”
不足使令于前与? 【1】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
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
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 而求鱼也。” 【3】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
本文为对话体散文,对话过程基本省略主语,但也有几
精 处保留主语。请圈划出这几处,思考保留主语和连带动词的 读
: 作用。
语
句 保留“王”这个主语的几处为齐宣王心理变化的转折点,
赏 析
也是孟子游说效果越来越见成效的转折点,包含着齐宣王 的思想转变过程。(分析齐宣王心理变化)
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精 读
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
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 而王”。
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0),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 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 道。
第三部分(34—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论辩技巧总结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 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 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 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 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中心
论
保
辩 思
民
路
而
王
思路 艺术特色
不忍之心 迂回曲折
不为与不能 气势磅礴 仁政蓝图 朴素真诚 具体措施 比喻贴切
总结艺术手法
1、论辩善设机巧,跌宕起伏 2、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3、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4、语言长短结合,风格多样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
小、大:形作名,
寡、众:形作名,
弱、强:形作名,
小国,大国
人少的国家,人多
弱国,强国
的国家
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之乎,兼词。
不忍其觳觫
彼恶知之
恐惧发抖的样子。
代词,表疑问,怎么。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无以,则王乎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幼儿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
邪侈chǐ则王wà ng胡龁hé 彼恶知之wū忖度cǔnduó
无以,则王乎 同“已”,止 王说 同“悦”,高 刑于寡妻 兴 通“型”,作榜 盖亦反其本矣 样 通“盍”,何不。通 可得闻与 通“欤”,语气词 “返”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通“诉”,跑来申 无不为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 诉 是罔民也 气
wod42xqy
一团。自己以前也看过穿越的小说,但从没想过灵魂穿越的后果,现在经韩哲轩这么一说,真的有点可怕。所以说现在的韩哲 轩到底是穿越过来的一个灵魂呢,还是晴国的皇子呢,又或者是一个鬼也说不定啊……慕容凌娢都有些庆幸自己是本体穿越了, 至少她可以肯定自己就是慕容凌娢。……“白绫!”茉莉一脚踹开了慕容凌娢的房门。“怎么了?”慕容凌娢从梦中惊醒,揉 了揉眼睛从椅子上站起来。“喊你好几声都不开门,以为出事了。”茉莉警觉的环顾慕容凌娢的房间,要不是语气太过冷淡, 慕容凌娢还以为茉莉是在关心她。“不好意思,我睡着了。”“把这身衣服给换上。”茉莉递给了慕容凌娢一套演出服。“呵 呵,感觉我的少女心要回归了。”慕容凌娢换上那套淡紫色的抹胸宽袖礼服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衣服是百蝶选的,想 抱怨找她去。”茉莉说着把慕容凌娢的头发解开了,“马尾辫,亏你想得出来……”“要不然就披着头发吧……”“不行!” 茉莉一拍桌子,“难看。”“……”慕容凌娢无语了,她难道也是强迫症吗?“坐下。”茉莉命令道,慕容凌娢哪敢怠慢,规 规矩矩的坐在了梳妆台前。“十字髻,随云髻,垂挂髻,选一个。”“What?”茉莉拽的慕容凌娢头发生疼,她根本不清楚茉 莉在说什么。“随云髻不适合你。十字髻……有点复杂来不及了。就垂挂髻吧……”茉莉快速给慕容凌娢梳好了发行,又从梳 妆台中取出了一直金丝攒珠钗插在慕容凌娢头上。“好了,该下楼了。”茉莉接着递给慕容凌娢一块面纱,“戴上。”“为 毛?”“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从君行小剧场)笄筱玦:“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悲痛的消息。”慕容凌娢:“嗯,说吧。”笄筱 玦:“我们的学校要求九年级提前开学,所以……”韩哲轩:“所以说你要开始上课了?”笄筱玦:“是的,我就是想提醒一 下各位读者,以后依旧是一个星期一更,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更新。”慕容凌娢:”哦,你可以回去写作业了。”笄筱玦: “你们表那么冷漠啊~最后容我在向我们的秃顶校长请求一句,等您长发及腰,我们再开学可好?”韩哲轩:“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秋天有秋老虎,春天有倒春寒,睡觉有回笼觉,人死之前都有回光返照。但是,假期依旧结束的那么干脆。”第037章 演出“好了,该下楼了。”茉莉接着递给慕容凌娢一块面纱,“戴上。”“为毛?”“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你在那些歌伎里根 本不出众,可以说是丢进去三秒钟就不见了。”茉莉非常诚实,“想要显眼,自然要有神秘感。”“茉莉你还真是实在啊…… 又时百蝶设计的吗?”“是的。记住别在人前摘下面纱。”“知道了知道了。”被她这么一说,慕容凌娢甚至开始觉得自己难 看了。不过确实,醉影楼里漂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本善——凡人皆可成为尧舜 2.仁政思想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 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觳觫 放辟 庠序 颁白
hú sù
fà ngpì xiá ng bān
便嬖 piánbì 畜妻子 xù 孝悌 tì 褊小 biǎn
无以,则王乎? 孔子这一类人中并没有提及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的。 因此后世就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 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2、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以小异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
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大王不要对老百姓以为你是吝啬感到很奇怪。用形体小的羊换形体 大的牛,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心)呢?您如果哀怜它无罪而走向 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 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 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 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 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 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 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 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 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 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 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 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 心人了。
危士臣 使动用法。 朝秦楚 使动用法。 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 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从而刑之 加以刑罚。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吾何爱一牛 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跟随着……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来自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 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 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 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 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 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 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 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 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 “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 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 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孟子》中的成语
• • • • • •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水深火热 箪食壶浆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赤子之心 与人为善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孟子的论辩技巧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2.词风犀利,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3.设譬取喻,言简意赅,文采焕然。
1.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 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 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 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 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 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 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 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 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 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 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
• 1、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开会,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溯2500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 2、外国有的学者也指出:“孔子思想可以作为 重建世界的原动力。” • 3、还有人说:“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
孟子毫不忌讳地提出: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 殍。” ……孟子被人 称为“革命性”,这是 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 使他知道,只有回复故 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 济事的。这时也不再是 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
“王道”
措 施 2.谨庠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
1.制民之产,使民有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保 民而
王
推恩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保 民 而 王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 1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本文的论证技巧
抓住“以羊易牛”这件事,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 心,引起他的共鸣,激起他的兴趣。
3、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罢了”
4、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难道大王要兴兵打仗,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 结怨,这样心理才痛快吗?
5、盖亦反其本矣!
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指王道)来呢?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慎地从事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教 育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重物、头顶东 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