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李白古诗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歌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_全诗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_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4b56c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0.png)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诗人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诗词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诗词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fd39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a.png)
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诗词及赏析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字词释义:①秋浦:地名,在今安徽贵池。
②丈: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③缘:因为。
④个:这,此。
⑤秋霜:代指白发。
诗词赏析:《秋浦歌》共有十七首,是诗仙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首是第十五首,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指我的白发长达几千丈,是因为愁也这样长。
这两句用奇妙的夸张和独创性的形象,以“白发”写愁,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将抽象的“愁”具象化,突出了愁思的深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指不知在明亮的镜子中,我的满头白发是从哪里来的?这两句是诗人顾镜自怜,对自己的提问,以“秋霜”写白发,更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将诗人的“愁”渲染得更加沉重了,整首诗通过奇特的夸张,将诗人的愁思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忧虑,以及理想不能实现、遭遇排挤的苦闷之情。
知识链接:
古人写“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宋]秦观《浣溪沙》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张先《千秋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秋浦歌》赏析及译文
![《秋浦歌》赏析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ed15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0.png)
《秋浦歌》赏析及译文【作品介绍】这首《秋浦歌》家喻户晓,它是李白组诗作品《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原文】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写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
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
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14adba2f60ddccda38a0da.png)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言】《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2db7d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4.png)
作品原文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白发:白头发。
亦指老年。
【3】缘:因为。
【4】个:如此,这般。
长(zhǎng) 【5】明镜:明亮的镜子。
【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
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秋浦歌》李白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秋浦歌》李白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a5ae7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d.png)
《秋浦歌》李⽩唐诗原⽂阅读翻译赏析《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原⽂】秋浦歌(其⼗五)⽩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如秋霜。
【⽩话翻译】 ⽩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作品介绍】 这⾸《秋浦歌》家喻户晓,它是李⽩组诗作品《秋浦歌⼗七⾸》中的第⼗五⾸。
这组诗创作于唐⽞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度歌咏了秋浦的⼭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写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
李⽩⼀⽣三次游秋浦,留下七⼗余篇佳作。
这⼗七⾸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54)第⼆次游秋浦时期(⼀说为天宝⼗⼆载)。
当时李⽩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年。
在这⼗年中,李⽩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携⼿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情并不太好。
天宝⼗⼆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势⼒坐⼤,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 这是⼀⾸抒愤诗。
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法,塑造了“⾃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的艺术⼒量。
“⽩发三千丈。
⽩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咏庐⼭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这⾥咏⽩发,竟说⽩发⽐庐⼭瀑布更长⼗倍,⼤胆夸张,⾮李⽩莫敢。
⾄于像李⽩的“⽩发三千丈” ,虽然看似⽆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感情的真实。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f12d2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6.png)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忧愁之重之深。
起句言自己的白发长达三千丈,给人以十分突兀之感;次句道明原因,由于发因愁而白,愁既长,白发自然长,以至千丈。
这两句因果倒置,把结果摆在前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紧接着再讲明原因,又给人以深沉的悲哀。
起笔突兀而怪诞,落笔则惊人而贴切,十分符合诗人当时的心理。
李白诗中多惊人的夸张,像“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诗句,十分粗豪,然而只有这样写才是真正的李白。
对于有理想有抱负之人来说,眼见自己年老体衰却仍一事无成,这种悲哀就显得格外强烈。
李白如此,千千万万的人亦是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白发,多少前尘往事齐涌心头,或值得惋惜,或值得悲痛,或值得追念……而这所有的感情如今都幻化成愁,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哪里来了这一抹秋霜似的白发。
明知故问,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
诗虽写暮年悲白发,但悲中有壮,洒脱豪迈。
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扩展阅读:李白的早期生活简介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
![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a557a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2.png)
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浦歌作者: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李白的秋浦歌解释赏析
![李白的秋浦歌解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6e9f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5.png)
李白的秋浦歌解释赏析李白的秋浦歌解释赏析李白的秋浦歌,主要抒发作者内心的愁绪和怨愤的诗作。
导读:秋浦歌是李白写的一组诗,一共有十七首,其中以第十四首和下面这首最著名,流传最广泛。
其原文如下: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sì)个(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翻译:我头上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夸张)。
明亮的镜子中,我的头发白似秋霜,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秋浦歌字词解释:缘:因为。
箇(个):这样。
秋霜:喻白发。
秋浦歌简析: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秋浦歌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ee2cf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5.png)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作品《秋浦歌》由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秋浦歌》是组诗,共计十七首。
作者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古诗简介《秋浦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本诗为其中流传最广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04e0d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f.png)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开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白发的长度,将其比喻为三千丈,突出了忧愁的深重。
三千丈的白发,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它不仅仅是对现实中白发的描写,更是对诗人内心忧愁的一种象征。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接下来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通过对明镜中白发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愁。
诗人在镜中看到自己的白发,不禁发出疑问,这满头的秋霜是从何处而来?这里的“秋霜”既指自然中的秋霜,也暗指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衰老。
诗人意识到自己的年华已逝,却一事无成,心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慨。
白发三千丈的夸张描写,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痛苦,而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与秋霜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更加深沉。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将白发比作秋霜,诗人成功地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语言流畅,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高超艺术水平。
从内涵上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自己功业未就的焦虑,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生苦难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李白《秋浦歌》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李白《秋浦歌》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b7d64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f.png)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自幽燕南归客游秋浦(在今安徽贵池),作《秋浦歌》组诗十七首,抒写诗人忧心国事、叹惜年华的深愁。
“白发三千丈”一首是组诗的最强音。
同样以白发来表现忧愁,在长于写实的杜甫笔下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在作风浪漫的李白笔下则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想一下白发三千丈的诗人形象吧,那是只见白发而不见诗人,飘飘然的白发遮蔽了一切,这具象化了的愁情,就令读者永志不忘了。
诗句之妙,在于夸张的妙用,和形象的独创性,“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王琦)。
后两句点明诗人是在对镜顾影自怜:“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意略近于《将进酒》之“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知”、“何处”云云,表明是忽然的发现,似乎一夜之间就平添了白发三千丈。
这仍是夸张,不过也有真实作基础,《武昭关》前的伍子胥,不就是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吗?
诗的前二句夸张的是白发的长度,后二句夸张的发白的速度。
通过这样两度的夸张,就把诗人莫可名状的愁思渲泻得淋漓尽致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f370c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3.png)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的全诗意思,原⽂翻译,赏析 《秋浦歌⼗七⾸》是唐代伟⼤诗⼈李⽩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多种艺术⼿法,从不同⾓度歌咏了秋浦的⼭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世悲凉之叹。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全诗意思,原⽂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出处】 唐·李⽩《秋浦歌⼗七⾸·其⼗五》。
【意思翻译】 缘愁:因为愁。
个:这样。
若把⼀头的⽩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满怀的离愁,就像这⽩发⼀样长。
这两句诗出⾃唐代李⽩《秋浦歌⼗七⾸》(其⼗五):“⽩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何处得秋霜。
”“⽩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法,勾画出⼀位⽩发苍苍的⽼翁形象。
⽩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的。
⼀个“愁”字,是全诗重⼼之所在。
“愁”本是⽆形的,抽象的,诗⼈却以⽩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叫绝。
【鉴赏1】 我头上的⽩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也这么长。
借有形的头发,抒发⽆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胆,劈空⽽来,似⽕⼭爆发,让⼈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限愁思。
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 我的⽩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
“三千丈”的⽩发正是因愁⽽⽣,因愁⽽长!因愁⽽⽣⽩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出长达三千丈的⽩发!⽩发是⽆法长到三千丈的,诗⼈运⽤夸张⼿法,将内⼼的忧愁⽐作三千丈的⽩发,表达了诗⼈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发出的缠绵不断、⽆法排遣的愁思。
后⼈多⽤此句表达内⼼浓郁的忧愁。
【全诗】 《秋浦歌⼗七⾸·其⼗五》。
[唐]。
李⽩。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e72616852458fb770b568e.png)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
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
组诗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更是脍炙人口。
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
又作“箇”。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译诗:(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
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ee2cf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5.png)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作品《秋浦歌》由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秋浦歌》是组诗,共计十七首。
作者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秋浦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古诗简介《秋浦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本诗为其中流传最广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经典诗句】“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
![【经典诗句】“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af0a258bd63186bdebbc4f.png)
【经典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译文] 白发足有三千丈,但心里的忧愁就像这些银色的头发一样长。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
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头发长到三千丈,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我对着明亮的镜子,不知道从哪儿得来了这么多的寒霜.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李白漫游来至此。
逗留期间,他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五言诗,共有十七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
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
秋浦歌古诗讲解
![秋浦歌古诗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86c8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1.png)
秋浦歌古诗讲解
《秋浦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长篇歌行诗,共十七首,其中第十五首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这首诗以奔放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一句,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愁思的深重。
诗人用“白发”和“秋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压抑,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无奈。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容颜衰老、人生易老的感慨。
诗人看到镜中的自己,满头白发如秋霜,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整首诗以“愁”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悲凉。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奈,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李白古诗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诗歌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
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
组诗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更是脍炙人口。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
又作“箇”。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
长。
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
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去,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莺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问秋浦,猿声碎客心。
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十三
禄水净素月,月明白莺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十四
炉火照天地,飞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气歌曲动寒川。
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闇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