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新文学史视域下的鲁迅书写

合集下载

鲁迅的写法

鲁迅的写法

鲁迅的写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

以下是一些鲁迅写作的特点:
1.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对封建制度、礼教、国民性等进行深刻的批判,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疾苦。

2. 鲜明的思想性: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3. 犀利的讽刺:鲁迅以其犀利的讽刺而闻名,他善于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性的弱点。

4. 形象生动:鲁迅的描写生动形象,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他所要表达的内容。

5. 简练的语言:鲁迅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表现力,他善于用简短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涵。

6. 关注人民:鲁迅的作品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他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呼吁社会的变革。

7. 现实主义: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他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的写作风格多样,不同的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写法特点,具体还需根据作品来分析。

新时期论文: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

新时期论文: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

新时期论文: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中文摘要】多重视野的演进,是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极强针对性的问题,不是在纯学术范畴内可以完全说明或解释清楚的。

由于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文革”时期建立的文学体制被完全突破并逐渐解体,鲁迅已不再是“神话”。

在新时期文学思潮流变与社会变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鲁迅”逐渐摆脱单一的政治性阐释走进了现实生活,逐步成为了新时期可以自由谈论的公共话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学界对鲁迅的多维度解读也呼之欲出,新时期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收获。

这些收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对当下社会流变与文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在此背景下,“鲁迅学”得到倡议并发展成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当代性也继往开来地启悟了学界对相关问题进行多重视野的深入透视与怀想,新时期日益多样化的解析与重构呈现出“鲁迅学”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与当代性。

一直以来,由于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三个“伟大”、五个“最”、一个“空前”,使鲁迅研究成为了一个大热门。

本选题意图考察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对当代文学、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渗透影响。

第一部分对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的生成作相关分析,着重突出新时期对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的影响意义巨大;第二部分就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学思潮流变、时代背景与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的关系进行相关阐述。

第三部分主要回顾新时期如何在评价阐释中逐步建构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第四部分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作更深入的个案考察,梳理、阐述和评价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各方面的主要成果及影响与意义。

【英文摘要】Multi- vis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process, it is a clearly aimed issue which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eal-life. It could not be explained clearly in purely academic contex.In the New Period,“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pproach to establish.The literary system established during“Cultural Revolution”was fully breakthrough, and gradually disintegrating. Lu Xun is no longer a “myth”.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new period of changes of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s.“Lu Xun”Get rid of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into the real life, and gradually become a public topic wihich could be dicussed freely in New Period.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nd participation.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Lu Xun”is also ready to come by academia, it already made a rich harvest since New Period. The harvest is the essential resources for the socialist New Perio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for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imultaneously,“Lu Xun”has been promoted and generated as aSubject. The New Period“Lu Xun”caused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and thinking in academia.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hows, New Period“Lu Xun”prolonged the vitality and contemporary.By all the times, since Mao Zedong’s lofty evaluation to Lu Xun,“The direction of Lu Xun,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new culture.”and three”greatness”, five“most”, one“unprecedented”, made“Lu Xun”research become an big hot topic. In this paper, we intend study the the penetration and affection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ulture amd Social Life by New Period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The first part:Analysis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Lu Xun,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t effection of the New Period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The second part:Dicussion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ew Period social changes, iterary chang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The third part:Review the New Period, how to construct the Lu Xun’s contemporary gradually under the evaluation and explanation.The fourth part:Deepen study and systemize the New Period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 elaborate and evaluate the each aspect main achievement of Lu Xun multiple vis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Dicussing the effection andsignificance of the Lu Xun multiple vis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关键词】新时期多重视野鲁迅研究演进【英文关键词】multiple-vision New Period Lu Xun Contemporary Process Research【目录】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中文摘要3-4Abstract4 1 导言6-12 1.1 多重视野研究的生成6-8 1.2 多重视野研究的方法综述8-9 1.3 多重视野研究的阶段性特征9-12 2 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基本问题12-29 2.1 多重视野研究的背景12-16 2.2 多重视野研究的理论资源16-19 2.3 多重视野研究的格局与构架19-29 3 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现状29-46 3.1 新时期研究方法的变革29-34 3.2 多重视野阐释系统的重构34-39 3.3 多重视野研究的新开掘39-46 4 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反思46-57 4.1 多重视野研究的走向46-50 4.2 多重视野建构的互动关系50-54 4.3 多重视野研究的创新与不足54-57结语57-58参考文献58-64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4-65后记65-66【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我心目中的鲁迅传记作文600字(精选25篇)

我心目中的鲁迅传记作文600字(精选25篇)

我心目中的鲁迅传记作文600字我心目中的鲁迅传记作文600字(精选25篇)鲁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心目中的鲁迅传记作文600字,我们来看看。

我心目中的鲁迅传记作文600字篇1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伟大的、高尚的、平凡的、为人民服务的。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鲁迅还非常关心爱护青年,他一生接待过来访的青年五百多名,给进步青年写信三千五百多封。

鲁迅不但关心进步青年,而且关心爱护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劳动人民。

他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强盛,把自己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了。

因此,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一定要像他那样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实实在在的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我清清楚楚的记着,他那黄里带白的脸,瘦的真让人担心,头上的头发像一把刷子一样直竖着,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形成他那独特的形象和外貌,他逝世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来追掉他,向他致敬,有的都失身痛哭,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花圈和挽联堆满房间,各种各样的人都来了,有工人、学生、青年、老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呢?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我还清清楚楚的记着他小时候很聪明。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几件逸闻趣事吧!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周樟寿,他的老师是一个戴阔边眼镜、待人和气的人,他叫寿镜吾。

一次,上课之前,有一个学生偷看了寿先生的考题“独角兽”,后来他就去问周樟寿,周樟寿回答说:“四眼狗。

”后来那个人真把四眼狗,来回答老师,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是每一个学生的答案,寿先生都不满意,唯独,周樟寿的答案满意,因为他以古书《尔雅》中的比目鱼来作答。

鲁迅先生从小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

因此,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长大了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名的文章。

是啊,鲁迅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家人去吃饭,在路上他毫不犹豫的去救助了一位黄包车夫。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2)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2)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2)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篇二鲁迅散文艺术透析摘要:鲁迅的杂文像一面战斗的旗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他是《新青年》开创的现实主义杂文的最杰出的代表者,也是战斗式杂文传统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可鲁迅的《朝花夕拾》却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一种“鲁迅体”散文,这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路线;散文;艺术中图分类号:I2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48-02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是中国文化巨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五四”以来发轫并成熟的新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情浓意切,深邃而又温暖的《朝花夕拾》,为白话散文树立了可以和周作人“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鲁迅体“闲话散文”。

同时,《野草》的写作,又是散文的旁支,即散文诗领域的一个突破性的成就。

它以隐喻性象征意象群的想象、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中国阐释著称于世。

同时,鲁迅还有各种杂文选集。

为了分体论述的准确,在这里以对《朝花夕拾》的重读为侧重点,试图梳理出鲁迅在散文方面独特的艺术,从而透视鲁迅在悖论性生存的中国现代性转换中艰难的选择和建构。

一、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艺术内涵《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总共有十篇。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后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其中记载了鲁迅童年的欢乐、发蒙于私塾、家道的中落、求学于异地、思想的转变种种事端,一直被学界认为它是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的“个人传记”。

十篇小散文,也因此成了十篇有意味的鲁迅成长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名称,“朝花”,古之谓“朝华”,即指早上的花;而“夕拾”,乃是傍晚采摘的意思。

古语有“朝而不夕”之说,“朝夕”皆为祭祀之时间,“朝而不夕”,是为“礼乐崩坏”的表现之一。

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鲁迅,字日新,原名樊熙,浙江绍兴人(1881-1936),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拥有惊人的文学天赋,创作了大量精品短篇小说、散文、剧本、诗歌和翻译作品,其中包括《呐喊》、《围城》、《阿Q正传》和《故事新编》等经典名篇。

他的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并对中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拥有独特的多才多艺,他是新文学标志性人物。

他以「讽刺式」文学语言描绘出现实世界,强调自由思想、讽刺观念与新文化。

他被誉为“中国新文学之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曾受到过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作为一个思想家,鲁迅拥有极其丰富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史学观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言论和野心壮大的行动,开创了学者发表文学言论的先河,引导了未来的作家释放思想,发展文学潮流。

他的社会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革命,给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支持,使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新的局面。

鲁迅也深受审美学的影响。

他以“自然”与“多样性”为审美准则,创作以“无形而真实”、流畅自然、强调表达意象的作品,走出“有形”的审美趋势。

他对新文学的审美理念影响深远,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卓越地位。

总之,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被广泛认可的作家,他的作品改变了文学史上的风格,提出了独特的审美观,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

他是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颗闪耀的星,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课程论文(我心中的鲁迅)学院:理学院专业:物理师范班级:物理师范131姓名:罗照明学号:1302042026鲁迅思想的超凡之处,在于他往往能够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站在一个相反、相逆或相近的独特角度,来无情而又异常准确的揭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现状,及其现状下面的深层原因。

总体来看,鲁迅是以诗人的气质来剖析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的。

作为孩童,他展现给我们的是童话般的晶莹世界。

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可带来无穷的乐趣,在三味书屋学习虽然枯燥但却可以在寿老先生的眼皮底下描绣像。

放假的时候和乡下的小伙伴划船去听社戏,偷煮毛豆吃。

冬天下雪了支起竹匾捉麻雀,也能听听闰土讲夜晚沙滩捉獾猪的传奇经历。

在安桥头的水乡,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外桃源。

和小伙伴们的纯洁友情,让鲁迅先生在漂泊的异乡时常回味,倍感温暖。

作为青年,他有着务实的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由于家道衰落,不得已上洋式学堂,不顾路程险阻,东渡日本求学。

先生博览群书,惜时用功,先涉足自然科学,又研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的问题。

其实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并不是仅仅因为看了日本人屠杀国民的录像,很少有人就因为一个录像带儿改变自己的选择的,不得不承认他希望救治像父亲这样病人的痛苦,便选择医学专业,却由于痛心国人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大家隐为人知的:在日本留学时,他的父亲曾经多次写信给他,让他体谅家庭的负担,并且很小的弟弟需要上学,家庭不堪重负,希望他能回国赚些钱来补贴家用,传统观念总是要照看小的,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弃医从文。

苦苦寻找着救治国人的精神良药。

这却是一条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先生铁肩担道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留下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鞭策。

先生也便成了盗取圣火的中国式普罗米修斯。

作为中年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

为了养家糊口,不停地在职场上奔波,从杭州到南京到北京又到南方,生计的重担迫使他要做多分兼职工作。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1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1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论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论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论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摘要】本文讲述了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首先是专著与杂文方面的成就;其次探讨鲁迅与清儒的历史联系,尤其是小说的研究;第三,作为文学创作大师的鲁迅,在小说史研究方面与胡适等专业学者的异同,以及鲁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独特性;第四,鲁迅文学研究的广度深入到文化生活众多领域,成绩卓著;第五,鲁迅晚年从事文学史著述的愿望及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关键词】文学史家鲁迅1 杂文与专著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鲁迅的杂文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他的杂文卓尔不群,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文学史家,鲁迅的代表作是《中国小说史略》,这部作品是鲁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被誉为“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胡适《白话文学史》),是二十世纪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描画出了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

由于鲁迅能够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在当时社会各种条件下进行考察,所以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如作者从“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发展为魏晋“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的社会风气,从当时佛、庄思想盛行,“相拒而实相扇”,终于在文人中间形成“清谈”时尚,来说明魏晋志人小说产生的社会、思想原因,见解精深。

又如论及唐代传奇的繁荣时,能指出当时考试重“行卷”,以至举子将其小说放入行卷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多种才能的社会因素。

又如议论宋代话本的兴起时,特别强调联系“民物康阜”的城市经济繁荣、“游乐之事甚多”的市民文艺的发展来加以剖析,极有见地。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现代性”鲁迅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现代性”鲁迅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现代性”鲁迅
唐小岚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4
【摘要】在当代的海外汉学家中,顾彬是一位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学家。

作为“他者”,他所看到的鲁迅必然与我们有区别,这更有利于我们研究鲁迅的形象,有利于赋予鲁迅新的形象意义,使之更为饱满丰富。

同时在研究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一研究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在研究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形式上。

【总页数】3页(P00022-00024)
【作者】唐小岚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作为思想史的文学史——评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2.文学史研究的学科重构价值——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
3.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
4.个人文学史的视角与方法——关于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当代叙述
5.“现代性”与顾彬论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方法论考察的一个角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浅谈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浅谈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作者: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3年第08期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與演变,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先进人物的推动不无关系。

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运动,在新文学兴起的浪潮中,鲁迅作品以其兼具政治斗争性与文学批判性的特点,对20 世纪文学思潮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由姜振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鲁迅与中国新文学》是一部探讨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新文学关系的著作。

该书从中国新文学的变革展开,着力探讨鲁迅在新文学兴起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深入分析鲁迅创作的新文体在理念层面的嬗变,在叙事方式上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为研究鲁迅作品提供了历史视角。

百年前,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拉开“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随后一系列彰显人文精神与启蒙主义的作品问世,使鲁迅成为“ 五四”文学的主将。

在这期间,鲁迅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对人文精神的遵循,对科学与民主的践行。

“五四”文学之后,左翼文学运动声势渐显,鲁迅又置身其中,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探寻变革之路。

该书正是从新文学的两个源头“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入手,着重分析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鲁迅与新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鲁迅作品中有着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呈现。

书中探讨了鲁迅基于生活真实的表达,以及由此凸显出的现实主义流变;秉持客观态度,忠实描述生活,虽不掺入批评的态度,却形成直击人心的思考,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鲁迅作品中有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呈现,对国民性中的奴性予以批判,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该书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努力作为世代相续的系统工程,更具有现代意义,也颇具实践价值。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千丝万缕的关联,不仅体现为其在新文学运动中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为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从《呐喊》与《彷徨》中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到《故事新编》与新历史小说的建构,以及《野草》“以诗为文”的创作风格,内容上的深刻、形式上的创新、文体上的突破,都成为鲁迅作品独一无二的优势,也为中国新文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在美学与历史的建构中留下“不朽”的风范。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以来历史的变革“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1],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已宣告无力解救中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到来的年代,鲁迅所感到的苦痛是深重的,他在苦闷和彷徨中间所写的杂文和小说,无论是以刻画典型的形象化表述还是思辩的论述,都显示了他对中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思考。

鲁迅杂文的深刻、犀利自不待言,而从他的小说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国民状况的形象化展示,不仅显示了鲁迅思想的精深,更可见其文学手法运用的高超。

在他的小说中鲁迅以生动传神的手法描写了国民的愚昧、麻木、苟安、自欺,以此来表现国民与社会变革之间深深的隔膜,进而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为探寻中国的出路指出了方向。

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风波》,开头就以一幅看似平和、恬淡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江南水乡风俗画,揭示了百姓生活与外界的隔膜。

尤其是河中游船上文人的感慨:“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更具有象征的意味。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百姓心中引起的风波,表现的是辛亥革命与百姓的隔膜,革命仅仅是革去了人们头上的那根辫子,百姓思想依然麻木、愚昧、守旧,从而揭示了民主革命悲剧性的结局。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对中国农民所持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不仅批判了赵七爷这样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还嘲讽了以七斤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奴性,因为没有了辫子就不能作顺民而惶惶不安;以及九斤老太的麻木、守旧,“一代不如一代”的反复述说,说明了对革命所产生的影响闻如未闻,毫不关心、无动于衷;而村民们对七斤的风波前后的态度变化,更是体现了中国农民普遍的特性:愚昧、守旧、不觉悟,“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

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为什么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奠基人?为什么说鲁迅是,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呐喊》、《彷徨》作为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题材、思想、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现代化特征。

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文学的现代变革,首先表现为文学题材和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两大题材:农民、知识分子。

是小说主角由帝王将相、妖怪神仙、佳子才人、妓女嫖客等变为普通人,即“病态生活的不幸人们”。

对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队这两类题材所采用的平等、真诚的态度和呈现出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飙血,都与当时世界范围内文学现代化的潮流高度一致。

《呐喊》、《彷徨》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也具有现代性。

鲁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出发,以改造国民性为目的,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辛苦、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做了真实的描写,深刻揭示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精神奴役和创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通过启蒙者与民众间相互不理解,相互隔膜的状态描写,批判了启蒙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和个人奋斗方式,揭示出他们的性格缺陷。

无论是连基本的生存欲求都得不到满足的阿Q 式的农民,还是在原地绕圈的吕纬甫式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困境。

鲁迅以现代意识烛照这种生存困境,表明了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艰巨性,在疗救国民痼疾的同时,赋予启蒙者反抗绝望的勇气。

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鲁迅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长处,加以转化整合,形成了现代小说的现代形式。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

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鲁迅生前对杂文创作的执着和逝世后其深邃、复杂的精神意气所散发出的耀眼的光照, 使鲁迅与杂文的话题成为本世纪中国文学中最迷人也是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

在深层的形态里, 鲁迅杂文对中国20 世纪杂文的影响, 几乎一刻未曾中断过。

它矗立在那里, 仿佛是一种不尽的精神话题, 一个永远耀照的光源。

鲁迅在从事文学活动之初, 曾广泛涉猎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 但最终却只对杂文情有独钟。

其原因在哪里呢?30 年代,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 侧重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斗争的角度, 论析了鲁迅杂文产生的社会原因。

的确, 处在本世纪初叶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百废待兴、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中, 觉醒的一代作家有心绪“惟艺术而艺术”的已微乎其微。

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 就决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艺术”。

他忧虑的首先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权利。

严酷的现实已容不得他做虚无缥缈的幻梦, 而需要的是重塑灵魂、狙击黑暗的战斗。

于是, 鲁迅便自觉不自觉地与杂文相遇了。

由于杂文的议论特性, 使它在沟通作者与读者、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中, 可以省却形象感知过程中若干繁缛、拖沓的中介环节, 以短兵相接的形式迅即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

这就从根本上适应了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和鲁迅的文学选择。

但是, 仅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选择还是片面的, 其中还有关涉作家人格素质、文学修养、生活经历、精神禀赋等更为深层、更为复杂的主观原因。

鲁迅的杂文家气质, 是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已酿就的。

鲁迅的命运是十分坎坷、不幸的, 还在孩提时代, 他就因祖父的下狱和父亲的病故而饱尝了社会的冷眼和欺侮。

南京求学期间, 他又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

这样造成的心理创伤尤为深痛, 一种压抑感、孤立无助常常困扰着他, 使得性情本来聪颖、敏感、内向的鲁迅, 越发变得刚强而沉默, 执著又孤独。

他从小是带着怀疑、憎恶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大量积累的是否定和反抗性情绪。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鲁迅传统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鲁迅传统
大利的文艺 复兴而产生的 ,它是 1 8 世 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旗 帜 , 人 在鲁迅的作 品中充满着对于人的强烈 的关注与体现 , 可 以说 注 的同时也 给予肯定 。 对于人 的关注成为鲁迅文学作品的一贯主题 。
二、 对 于 知 识 分 子 的关 注
所谓的鲁迅传统 ,还应包括鲁迅在其作品中对 于知识分子的 《 狂人 日记》是中 国新文学史上 的第 一篇现代性短篇 白话小 关注 。 鲁迅作 为一个人 , 对于 自己所共处的一类——知识分子有着 说, 在这篇小说中就有着深刻的人文色彩 , 这篇作 品通过对一个 而作 为新时期 的作家 , 对于 这一特 点 , 继 承得更 为 “ 迫害狂” 患者的精神状 态与心理活动 的描写 , 揭露 了从社会 到家 强 烈的感情 ,
但恋爱双方在某种情形之下 , 都会受 到来 自内 在鲁迅的作品中 , 有着对于人的强烈 的关注 , 而在新时期的许 有一个共 同的厨房 , 心世界的压抑 , 在某种程度上 , 他们是恐慌 的, 人类 自 身所塑造 的 多作家作 品中, 都有对于此的表述 。
让文中的主人公只能在最后 留下那无言的泪水 。 首先来解释一下人文精神。 人文或人文 主义 , 最初是伴随着意 矛盾 ,
庭 的“ 吃人” 现象 , 抨击 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 作品中 明显 。 鲁迅在其《 呐喊》 《 彷徨》 集 中有 许多关于知识分子的作 品, 有 的这段描述 : “ 自己想吃人 , 又怕被别人吃 了, 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 对 于《 孔 乙己》 《 白光》 等深受中国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主 光, 面面相觑——去 了这心 思 , 放 心做 事 , 走 路吃饭 睡觉 , 何等舒 人公 的关注 , 有诸如《 在酒楼上》 《 孤 独者 》 《 伤逝》 等对于 中国民主 服, 这 只是一条 门槛 , 一个关头 , 他们 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 革命 中寻找道路 、 彷徨、 苦闷与求索 的知识分子的描述 。举一个这 仇敌 和个不相识的人 , 都结成一伙 , 互相劝勉 , 互相牵制 , 死也不肯 方 面的典型例子 , 《 在酒楼上》 的吕纬甫 , 他曾经是一个 富有生气 的 跨 过这一步 。” 这是对于人的最高关 注 , 也应属 于鲁迅对于人文主 青年 ,在辛亥革命高潮时期敢 于议论改革 ,到城隍庙去拔神像钉 义的终极关怀的最终诠释 。 子, 可是在十多年后 , 他却形象 大改 , 锐气尽消 , 变得迂腐颓唐 , 他 这样 的人文 主义 呼唤 , 在作品《 阿 Q正传》 中表现为对 于国民 “ 敷敷衍衍” 地靠教 “ 子 日诗云” 混 日子 , 心安理得地 谈论为早天的 性弱点的概括 , 而在其杂文 中更有着对 于这种精神的概括 , 杂文集 小弟迁葬和为一个船家女儿送剪绒 花等无聊的事情 , 残酷 的现实 《 坟》 《 热风》 总有着强烈的反封建 的声音 , 这些都表现 出了对 于人 生活已经将他的理想击败 了, 他无力为 自己过去 的理想而奋斗 , 只 的价值 , 以及个性解放 的热切追求。在鲁迅 的人格观念构成 中, 他 能凄苦地 自嘲像一只苍蝇 ,只是飞了一个圈 ,而又重新 回到 了起

以21世纪青年为视角给鲁迅写一篇作文

以21世纪青年为视角给鲁迅写一篇作文

以21世纪青年为视角给鲁迅写一篇作文1. 引言1.1 概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青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借助青年视角来重新审视鲁迅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2 鲁迅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尖锐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不公,并通过文学形式向人们展现了真实而残酷的社会风貌。

他以他独特、直接、朗辨而有力地语言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困境和道德困惑问题的思考。

鲁迅强调了个体自由与人性解放,呼吁人们反抗专制暴政。

1.3 青年视角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善于用新思维去解读历史并评价当今社会问题。

以21世纪青年为视角重新审视鲁迅的作品,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并继承他的思想精神。

通过对他的思考和启示,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同时,青年视角也能帮助我们发现鲁迅作品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并引导我们去探索未来社会进步的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以概述、鲁迅的影响和青年视角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接下来将按照大纲结构逐一展开论述。

2. 鲁迅及其作品简介:2.1 生平与成就: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于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贫困书香世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他进入日本留学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以骨灰级作品《呐喊》、《狂人日记》等批判社会现实主义小说而闻名于世。

这些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个体精神焦虑为主题,直面当时社会中各种不公正与压迫。

此外,鲁迅还是一位杂文作家,在《彷徨》、《野草》等杂文集中表达了对封建道德、旧传统习俗以及知识分子自身问题的批判与反思。

他通过针砭时弊和用文字震撼人心来唤起人们对真理和民族自信力量的追求。

“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以《呐喊》《彷徨》为例

“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以《呐喊》《彷徨》为例
MASTERPIECES REVIEW
1980年创刊
“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
——以《呐喊》《彷徨》为例
⊙赵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现代性”的追寻,是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写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鲁迅自然也不例外。五四新文化运动之 后,鲁迅出版了《呐喊》《彷徨》,其中的“灵魂书写”可视作其现代性追求的另一种方向。“狂人之狂”“阿 Q 灵魂的有 无”“祥林嫂之问”构成了鲁迅在“现代性”视域下灵魂思考的三层向度,体现了他追寻现代性时所怀有的矛盾心态。 这与他的个人性格、写作姿态以及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不无关系。 关键词:现代性 灵魂书写 矛盾心态 鲁迅
(二)阿 Q 灵魂的有无 要探讨阿 Q 灵魂的有无问题,首先要明晰阿 Q 是 谁?“姓名、籍贯、先前的形状都有些渺茫。”鲁迅这样 解释。可见,连为阿 Q 立传的鲁迅,也不得不承认阿 Q 是一个无法确定身份的人。他似乎是未庄的每一 个人,但他又是那么独特——他姓赵而无法姓赵,姓 氏权利被剥夺;他实际悲惨而永远得意,精神胜利法 是他苟且成活的法宝;他欺软怕硬却仍在夹缝中求生 存,没有一处生活的立足点……所有的矛盾在他身上 都可以被容纳,被消噬。因此,阿 Q 被生活剥夺了人 权而存在。 当阿 Q 被众人调戏说出自己姓赵时,他的厄运就 随之来临:赵老太爷作为未庄的权威,彻底将这个有 辱颜面的“谣言”粉碎。他不仅给了阿 Q 一记响亮的 耳光,还继以质问:“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 赵?”为此胡言,挨了打的阿 Q 还赔了地保二百文钱。 也就是说,在阿 Q 身上,他作为受害者还要被继续压 榨。这是阿 Q 的第一重可悲:身份的消亡。 当阿 Q 受了气而向小尼姑泄气时,他掐了她的 脸。这导致麻木的阿 Q 第一次意识到“两指微微有些 不同”——他意识到了女人的重要性,但还没有迎来 欲望的觉醒。后来阿 Q 将目光转向吴妈,无意识地向 她跪下。这虽是阿 Q 的欲望觉醒,但又迎来一次厄运: 又一顿暴打,并赔钱以赎罪。无疑,这次悲剧重复的 背后,是阿 Q 的第二重可悲:欲望的否定。 当阿 Q 还未搞清革命党之究竟为何的时候,他就 作为盗贼的替罪羊,成为被枪毙的对象。临死前,阿 Q 只关心一个问题:圈画得不够圆。哪怕到了刑场,阿 Q 也还是认为二十年后是一条好汉。他并不关心自己 的存亡,因为他没有痛感和生命意识。他的死去,只 能作为人们的谈资与笑料,没有其他社会价值。因此, 阿 Q 的第三重可悲在此:生命的漠然。 鲁迅以三重向度层层深入,精细地刻画出阿 Q 的 可悲。最终可以得出:阿 Q 没有灵魂。而鲁迅又是以 何种姿态面对这一事实的呢?他写道:“四只手拔着 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 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实是阿 Q 与人打架的僵持场 面,但鲁迅将此动态过程处理为静态画面,并给予戏 谑的细节描绘。这种语言的陌生化造成了讽刺的艺

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语丝》关系研究

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语丝》关系研究
第2 2卷
第 2期
文 山师范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OUR NAL OF W E S N E HER L EG N HA T AC S CO L E
V0 _ 2 No 2 l2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 0 9年 6月
Jn 2 0 u .0 9
新 文 化传 播 视域 下 的鲁迅 与 《 丝》 关 系研 究 语
《 丝 》 的创 立缘 于鲁 迅 在 孙 伏 园 主编 《 报 语 晨 副刊》 时 期 的 白话 新 诗 《 的失 恋 》 我 ,该 文 被代 理
编辑刘勉己抽掉后 ,孙伏园愤而辞去该 刊职务,随 后 走访鲁 迅处说 明情 况并得 到创 办新 刊意 向的支持 。 《 语丝》发刊辞出 自 周作人 :“ 我们发表 自己所要说
袁慎 浩,王 吉鹏
( 宁师 范大学 文学 院,辽 宁 大连 168 ) 辽 10 1
摘要: 0世纪2 2 0年代的 《 语丝》 杂志是 以鲁迅为代表 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 “ 文明批评” 和 “ 社 会批评 ” 的重要舆论 公共 空 间,在 和 “ 现代评论 派” 自由知识分 子 、 “ 革命 文学派” 激进 左 翼文 人 、“民族
更 加注重 对 文学艺 术 自身 美感 经 验 的 自觉 培 育 和探
二者唇 齿相依 的互 动过程 。


鲁迅与 《 语丝》 的关 系始末
求 。鲁迅 是 《 新青年 》 时期 成 就 的 中国现 代 启 蒙 主 义 思想 家和 文学 家 ,也是 中国 现代 知识 分 子话 语 的
奠 基者 和现 代文化 的立法者 。尽管 他在 12 9 3年 7月
. .
的简短 的感想 和批评 ……提倡 自由思 想 ,独 立判 断 ,

第三讲二十年代小说二鲁迅的文学世界

第三讲二十年代小说二鲁迅的文学世界
❖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 (一)鲁迅创作在艺术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
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 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白描、纪传体、章 回体、心理描写、淡化情节。 ❖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 义风格,又表现为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 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 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 并蓄。
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1、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 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 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 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 2、对文学界的影响:丁玲、曹禺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二、鲁迅的作品
❖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淮风月谈》《伪自由 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可谓笔耕一生,硕果累累。
❖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三十年代描写农村和农
民的高潮,四十年代全面描写农村)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 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他充分认识到知 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 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 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 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无距离的创作 。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从1 9 1 7年 1月在 《 新青 年 》 上 刊发 《 文学 改 良 刍议》 提 出文 章 “ 八事 ” , 到1 9 1 8年 4月 发 表 《 建
鲁迅 的面貌 得 以和盘 托 出。
2 4 卷5 期
作为 1 9 3 3年出版的“ 第一部具有系统规模 的
中国新 文 学 史 专 著 ” , 王哲甫 《 中 国新 文 学 运 动
而是 采用 革命 的激 进形 式 。新文 学史 的命运 也 由 始 至终 与文 学 的革 命形 式保 持着 一致 性 。在这 个
究其价值的重要方面。在厚重 的历史 书写 中, 不 同 的作 家 、 流派、 作 品统 统 被 纳 入其 中 , 不 同风格
的文 学史 写作 也在 整合 与表 现这些 内容 的过程 中
西安 石 油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论 二 十 世 纪 新 文 学 史 视 域 下 的 鲁 迅 书 写
荀 睿
(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1 1 9 ) 摘 要 :新文学史 中的鲁迅书写是 了解新文 学史编纂 的重要部 分。百年 新文 学史发展 中对 于鲁迅的 阐释
关键词 : 新 文 学 史 ;鲁 迅 书 写 ;意识 形 态 化 ;文 学 史反 思 中图分类号 : I 2 1 0 . 9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5 6 4 5 ( 2 0 1 5 ) 0 5— 0 0 8 5— 0 7
0 引 言
从“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至今 的百 年 新 文 学 发
得 以体 现 。其 中 , 鲁 迅 作 为 现代 文 学 最 具 代 表 性 的作 家 , 从新 文化 运 动 的奠基 人 到支 撑 民族 精 神 的“ 民族 魂 ” , 从 作 品 到思 想 , 从 社会 到人 心 , 鲁 迅 作 品及 其代 表意 义在 不 同时代被 发 掘和解 读 的深
度各 有侧 重 。对 于 鲁 迅 文学 家 、 革命 家 、 启蒙者、 战士等 一 系列定 位也 均可 以在 文学 史脉络 中搜 寻 到痕迹 。不 论是 个人 的对 于文 学史 朦胧 的感情 还 是有意 为之 的大 规模 集体 “ 造 史 运动 ” , 鲁 迅 书写
展史中, 文学 景 观纵横 、 思 潮迭起 是 这一历 史 时期 的主要 表征 。面对纷 繁 复杂 的社 会 大环境 和文学
设的文学革命论》 具体论及 “ 文学 的国语 , 国语的
文学” , 再到 1 9 2 3 年《 五十年来 中国之文学》 的问 世, 据 胡适 自述 中说 自己是 一 种 单 纯 的 “ 记载” ,
在不到 十年 的时 间里三 个重要 的文 章实则 是 由对
史》 在小说的讨论一节 中讲到: “ 谈到中国的新小 说, 没有人不知道鲁迅的” [ 3 1 1 3 9 。在此王哲甫首先
读前 代 的宝 贵经 验 , 同时 也 催 生 着新 的文 学 史 写 作 的不 断尝试 和 突破 。
角立 场 的多重 倾 向 以及 对作 家及 文学 现象 的不 同
解读 。以胡适 《 五十年来 中国之 文学》 为新 文学 治史 的开端 , 一 大 批 著 作 多元 共 生 。在 为 文 学 作 史 目的驱使 下 , 文学 史 写 作 也 随 时代 变 迁 和作 家
对 于鲁迅作 品 辐射范 围之广 作 了肯定 。随后 其认 为鲁 迅 的成功 是从 E t 本小说 中获 得体裁 与语 言 的
“ 暗示” , 《 狂人 日记》 是一种侥幸的“ 意外” 成功 , 这种评价显然是有失偏 颇。而鲁迅的《 呐喊》 之 所以获得“ 无数读者” 赞扬, 原因在于鲁迅不但 以 冷静 的笔 锋 刻 画 国 民 的弱 点 , 更 是以“ 嘲讽 中含 着悲 悯 ” 、 “ 冷 眼 之 中含 着 热 情 ” E 3 ] 1 3 9 来 关 照 当 时
体 系不 断地发 生变化 , 这时期具有代
表性 的新 文学史著作 中的鲁迅书写样 态进行梳理 , 可明显地看 出政 治 因素在 解读作 家及文 学史重 建 中发挥 的 重要作 用。因而探讨 如何 回归对鲁迅的真 实表达 , 如何 以客观 的态度 突破 文学 史写作的传统局 限, 对文 学史书 写的反 思和开掘 具有启发意义 。
作者简介 : 苟睿 , 女, 陕西西安人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 0 1 3级硕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8 5—
西安 石 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十年新 旧文学过渡时期 的短历史 , 以备一个时代 的掌故 ” …删 。胡 适是 以 白话 来挑 战文 言 的第 一
实 绩不 断推 演 变化 的事 实 , 一 辈 辈 新 文 学史 家用
自己的理解 描述 着新 文 学历史 潮 流 。这 其 中不乏
书写 体例 的不 断探 索 , 历 史构 架 的一步 步完 善 , 视
带给我们的对于新文学史发展谱系的系统认知 , 文学 史受 制于 社会 环境 的立 场与政 治 氛 围的无 可 奈何 , 以及文 学造 史 的迷 途 和理想 , 都 成为后 世解
文化 激变 的潮流 中, 最 先 要 提 到 的便 是 胡 适 的
《 五十年来 中国之 文学》 。胡 适的这部著作并不 是专门研究文学史 的专著 , “ 而是 为上 海《 申报》 五十周 年 纪念册 作 的 。我 的 目的只是要 记载 这五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5—0 8
个 性而 呈现 出不 同的面貌 和特 点 。面对 大量 的史 实, 如 何挑拣 、 筛 选 与描述 成 为发现 新文 学史 和研
1 百 年新文学史 中的鲁迅
新 文学 的诞 生 正如其 名一 般具 有一 种决 裂和
革新 的命 运 。伴 随 着 晚清 国 门渐 开 , 文 学在 中西 碰撞 和古 今争 驳 的夹缝 中完 成 了 由古典 向现 代 的 转 型 。其 转 型的特 殊性 在于 并不 是 由所谓 的渐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