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4-5单元教案
第4—6单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第4—6单元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熟练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
3.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法和减法应用题。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3.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教学步骤: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讲解:向学生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借位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作用。
2. 讲解:向学生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表示方法,如“ ”表示加法,“-”表示减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向学生讲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先确定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然后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观察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题的解答,评估学生解决简单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三维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能敏捷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学问、反比例函数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受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严密联系,增加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沟通,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熟悉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展沟通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把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查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学问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留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问属:在物理学中,有许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
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力量。
师生行为:可由学生独立思索,领悟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学问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供应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2=k5 ,所以k=10,∴I=10R 。
(2)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
”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原理呢?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4、5的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4、5的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4和5的加法和减法;- 熟练使用加法和减法口诀。
2. 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研究动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4和5的加法和减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学难点:- 加法和减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 创设情境,通过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思考,引出4和5的加减法。
2. 新知呈现:-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互动等方式,逐步介绍4和5的加法和减法的规律和口诀。
3. 练与巩固:- 分发练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体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拓展延伸:- 针对较好掌握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5.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6. 作业布置:- 布置适当数量的书面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新知的教学辅助材料;3. 练册或工作纸:用于学生的练和巩固。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上课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2. 收集和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结合平时的观察和评价,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反馈,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互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4和5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练和巩固,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和研究态度。
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5《4 连加 连减》教案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5《4 连加连减》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字连加、连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连加、连减的概念;2.连加、连减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笔记、课件、教学实例等;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练习册等教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连加、连减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小明手上有3个苹果,他再买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连加、连减的含义。
第二步:学习(15分钟)1.教师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例题,巩固概念。
第三步: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练习题。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表扬正确表现。
第四步:拓展(10分钟)1.带领学生探讨连加、连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结账等情景。
2.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逻辑思维。
第五步:总结(5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连加、连减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生回答总结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连加、连减为主题,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在练习环节,学生表现积极,小组合作的互动也比较融洽。
但是在实际应用部分,仍需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拓展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5《4 连加 连减》教案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5《4 连加连减》教案2一、教学目标1.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
2.能够通过游戏等活动加深对连加、连减的理解。
3.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连加、连减运算。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耐心。
二、教学重点1.连加、连减的概念。
2.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过程。
2.独立完成连加、连减的运算。
四、教学准备1.数学教材《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
2.教学投影仪和相关案例。
3.连加、连减的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3+2+1”,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加法操作,让学生体会连加的概念。
2. 学习连加1.讲解连加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2.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几个简单的连加运算。
3. 游戏练习老师准备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连加游戏,加深对连加的记忆和理解。
4. 学习连减1.同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解连减的概念。
2.让学生独立进行几个简单的连减运算。
5. 游戏练习老师准备连减游戏道具,学生分组进行游戏练习,加深对连减的理解。
6. 消化与总结对学生进行连加、连减的练习,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巩固学生的学习。
六、课后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册上的相关练习。
2.每天抽空进行一些简单的连加、连减练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游戏练习,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下节课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5课时 用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5课时用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的第5课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2. 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购物、分水果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椅等,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物品的数量、形状、大小等特征。
(2)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如分水果、购物等,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减法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购物金额等。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数量、形状、大小等特征。
2. 和家长一起购物,计算购物金额,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实践。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4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情说学具: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A:分―――提示概念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4)活动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B:摸―――感知长方体a:感知长方体(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球:光光的,能滚动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①出示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②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d:形成表象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
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
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
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
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
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
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
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
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
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
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
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
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
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电子教案
学科数学(第一册)备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一课时6、7的认识(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9~40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难点: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学会写6、7。
教学方法与手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数字朋友?”指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课件出示: 0、1、2、3、4、5(学生齐数)。
2、5添上1是几?(6)6添上1是几?(7)。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数字宝宝。
(板书:6、7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
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2)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二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3)交流、汇报。
(4)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5)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A、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B、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C、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2. 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2)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3)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室有那些物体的数教后修改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8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8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4-8单元中涉及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认识数字0-100,会写出数字顺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数字0-100的写法和顺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利用图片或实物数学教具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引入做铺垫。
2. 学习新知识•加法和减法概念的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如:小红有3个苹果,买了2个,现在还剩几个苹果?•认识数字0-100–让学生掌握数字0-100的写法和顺序,通过数轴等视觉工具进行讲解和练习。
3. 练习和巩固•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探讨一些拓展性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表现,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五、复习与作业•布置相应的复习内容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授数字0-100的写法和顺序。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七、教学资源•课件、教辅书、实物数学教具等。
八、教学提醒•讲解要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8单元教案的内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要收拾,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好不好?请你们讨论一下我们6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好?
(每个组选择一种物品)
师问: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衣服、鞋子、篮子、书及作业本、瓶子、小熊玩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问:(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和书写数字1-50;–能够进行数字1-50的顺序排列;–能够识别并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游戏、实物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数字1-50的认识和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的书写和理解。
2. 难点:•排列数字1-50,掌握其规律性;•怎样将数字运用到实际物品数量的表示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认知数字1-50,并进行互动问答。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介绍和书写数字1-50,并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卡片互相组队,顺序排列数字1-50。
3. 合作探究(20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借助物品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互相交流,发现规律,并总结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4. 拓展应用(10分钟)•利用竞赛游戏形式,巩固数字1-50以及加法和减法算式。
5. 总结反馈(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四、课堂作业1.用纸板制作数字卡片1-50,并整理好;2.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数字1-50书写示例加法算式示例减法算式示例1 1+1=2 2-1=12 3+2=5 4-2=2………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游戏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字运算规律理解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下节课将增加口算练习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上为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精品文档)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5单元教案
小学教育资料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物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准备:1、每小组自备形状各异的实物、积木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小叮当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许多小宝贝,你们都认识吗?”(教师出示几样物体,学生辨认)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分一分:可是这些小宝贝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忙,每个小组都有一篮子小宝贝,它们都混在一起了,有铁做的、塑料做的,大的小的,花的绿的等等。
和小组小朋友讨论,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一堆堆整理放好。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
”“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3、再分一次:这组小朋友把小宝贝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小朋友一样,按形状来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4、再指名几个小组汇报。
5、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拉。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
教师板题:认识物体6、起名字:才小朋友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成了4堆,可是他们都还没有名字呢!小朋友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小叮当的小宝贝也想有个名字。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物体和立体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不仅能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操作感知: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方法。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数的读写练习。
2.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练习。
3.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练习。
4.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
2. 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
2. 练习(15分钟)(1)100以内数的读写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100以内数的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
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继续加强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100以内数的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7的题目,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复习用的口算卡片(参考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制做),12个黄圆片和虚线圈。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题):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举卡片给出得数。
然后变换一下题目的顺序再做一遍”。
7+47+67+57+77+97+8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先让全班学生举卡片回答,然后改变顺序再练一次,要求速度快一些。
7+()=117+()=137+()=127+()=157+()=167+()=14二、新课:1、教学教科书第11页例1。
教师出示绒板或黑板上贴好12个图片的图,接着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图片?”(12个图片)提问:“现在拿走7个(同时用虚线用起7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7=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因为7加5得12,所以12减7等于5。
)教师对照黑板上的图,再说一遍。
教师再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2减7等于几?”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把书上例1中的两个空填好。
出示例2左边的题目:11-7=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因为7加4得11,所以11减7等于4。
)再点名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出示例2右边的题目:15-7=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学生回答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把例2填完全。
然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学生做题时,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记下来。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1一、分析任务: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
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
知道1元=10角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本②校别姓名任教班级钱东镇中心小学备课组编印2012年9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单元教学内容:(P34-38)认识立体图形单元教学目标: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学重、难点:1、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等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认识 P34〜35的内容及P37练习八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显著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游戏活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1. 分一分,揭示概念。
联系实际修改意见(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3)揭示概念。
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1. 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学具,放在桌面上玩一玩。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参照做一做第2题)(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五、全课小结: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拼组 P35-36的内容及练习八第5-8题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联系实际修改意见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相关物体卡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二、新授。
(一)拼一拼活动:分组进行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3、取出四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4、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
(二)搭一搭活动1、明确“知道了什么?”提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独立思考。
2、掌握“怎样搭呢?”提问:怎样才能符合题目要求?同桌交流。
3、辨别“谁搭得高?”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搭得高?同样高,谁搭得稳?4、小结:认真审题,使我们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积极思考,使我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合作交流,使我们辨别出哪个结果是解决问题最终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37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2、完成P38第7题。
5、完成P38第6、8题。
四、课外实践作业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拼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联系实际修改意见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内容:(P39-72)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单元教学重点: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难点:数概念的形成及6~10的加减法单元课时安排:20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6和7的认识 P39-40的内容及P43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6和7,能正确地书写6和7。
2、能用6和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区别6和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区别6和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直尺图、点子图、小棒、练习格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39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联系实际修改意见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
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新知1、认识6和7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2、让学生拿出学具摆成表示6的图形(1)问: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2)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
拿出表示7的学具摆图形。
3、比较大小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4、基序数意义(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2)观察40页金鱼图,找准起点,数一数这里有几瓶金鱼?(分组活动)(3)先找一找哪一瓶装了6条金鱼?从左边数起看一看是第几瓶?(4)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5、教学6、7的写法观察字形特点,6像什么?6是一笔写完的,从田字格的上半格起笔一直写到下面再画个圆后完成,7像什么?三、巩固练习:48页1、2、3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6和7的组成 P41的内容及练习九第4~5题教学目标:联系实际修改意见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6、7的组成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1、按顺序数1—7,倒数1—72、填数: 0 1 () 3 () 5 ()()3、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二、新授:1、学习6的组成:(1)给P41圆片图涂颜色。
(2)汇报不同的涂色方法,指名说表示什么?即把6分成几和几?大家都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3)说说6的组成,齐读一遍。
6 6 6 6 65 1 4 2 3 3 2 4 1 5(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的组成?(5)动手用你喜欢的方法(摆小棒、卡片等)来表示6的组成。
2、学习7的组成:(1)尝试用学习6的组成的方法学习7的组成。
(学生自己摆学具)(2)指名说说“你是把7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7?(3)用自己的好方法记住7的组成。
三、巩固练习:1、游戏—找好朋友:师生共同用伸手指找6的组成2、P41做一做:第1、2题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 P42的内容及练习九第6-7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联系实际修改意见2、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练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6、7的加减法正确计算,掌握一图两式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7朵小花、7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1—5加减法),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导语: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6和7及6、7的组成,而且小朋友们都会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了,那6、7的加减法那么会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7的加减法(教师板题)二、新授:1、6和7的加法:(1)学生按要求摆小棒(两人一组)摆:左边的小朋友摆5根,右边的小朋友摆1根说:同桌互相说说这幅小棒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并写下来。
(2)指名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板书:5+1=6 1+5=6)(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
)2、6和7的减法:(1)学生按要求摆小棒(两人一组)摆:先摆出7朵小花,去掉4朵小花,同桌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并写出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说:如果是先去掉3朵小花又怎么列式计算?(2)指名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板书:7-4=3 7-3=4)(3)你是怎样想才会那么快就算出得数的?三、巩固练习:1、看图列式:(1)你还能摆出得数是6、7的加法吗?用你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并和同桌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比比看哪一对同桌合作最好,列得有快又多!(指名说算是,教师板书)(2)刚才我们已经会列7-4=3,7-3=4,你还会其他7减几和6减几的减法算式吗?写在练习本上。
(3)齐读算式。
2、游戏:“找好朋友”把算式和得数卡片发给学生,先请拿算式的学生上来排成一列,一联系实际修改意见来组合成完整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