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合集下载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

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

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

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

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

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

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2、骑槽: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

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并配图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五举拿头清式建筑大木作举架俗称,即五举,“头”,即檐头。

北京地区的清代建筑,因受官式做法的影响,加之工匠集中,做法也比较一致,因此,逐渐形成了举架做法的程序化和规律性,常见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而五举又是清代建筑的檐步或廊步普遍运用的举架,故称“五举拿头”。

两滴水古建筑屋檐层数俗称,即两重檐。

因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其排出须经由两层屋檐滴下,从而形成两道水流,故俗称“两滴水”。

三重檐称“三滴水”,四重檐称为“四滴水”等。

三滴水古建筑中高层结构的俗称,是由多层出檐组成,三层出檐有三层滴水瓦,故其名曰“三滴水”。

古代匠人运用重檐构成艺术,创造出许多竖向组合作品,“三滴水”是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如遍及全国的钟鼓楼、城楼等。

“三滴水”源于汉代的阁楼式建筑。

冲三翘四古建筑大木作施工做法,适用于翼角部分,即古代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口诀。

冲三翘四法则多用于明清官式建筑,北方地区有些建筑也尊其法。

是指翼角部分的角梁,按照要求,制作出“冲出”与“起翘”的态势。

“冲”和“翘”是对仔角梁而言的两个过程,水平的距离为“冲”,垂直的距离为“翘”。

“冲三”即从平面投影看,其仔角梁梁头的位置,要比正身椽平出长度长三椽径,《清式营造则例》则称之为“斜出”;“翘四”,即从正面看,仔角梁梁头的上棱线与正身飞椽椽头上皮的距离为四椽径,使其高度翘起,但在施工中这一口诀往往被突破。

如清代园林中的亭子起翘就非常高。

发戗“发戗”普遍用于南方建筑,是江南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都料: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是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

,22,无梁殿:是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

3,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殿本:武英殿原是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到清康熙时,在此刻印书籍,使用铜版活字印刷,称为“殿本5,平身科:在有斗拱的建筑中,置于柱间额枋上部的斗拱,宋代称为‘补间铺作”。

6,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7,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填空选择:1,唐长安大明宫外朝三殿:含元殿,宜政殿,紫宸殿。

2,北京天坛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3,知鱼槛在江苏无锡寄畅园。

4,清代称斗栱为平身科。

5,宋代称平板枋为普拍枋。

6,第一次在城市建设中使用南北中轴线的是曹魏邺城。

7,北京的都城是汴梁,现又称为开封。

8,唐朝的陪都是洛阳。

9,唐代的宫殿格局为三朝五门。

10,颐和园的一个景点是苏州街。

11,古代园林中的一个造景手法叫借景。

12,斗拱是宋代的一个基本模数单位。

13,庑殿顶又称为四阿顶。

14,开间又称面阔。

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

15,中国在唐代有两个著名的塔:大雁塔,小雁塔。

16,李渔写了一本书叫《家言》。

17,左祖右社:宫城前面的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稷坛。

18,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山门中的柱子采用分心槽形式。

19,坛庙属于礼制建筑。

20,天坛祈年殿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21,三清殿为单檐四阿顶22,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属于楼阁式塔。

天花的做法:平闇,平棋。

23,山墙的立面可分为裙肩,上身,山尖三部。

2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

25,琼华岛位于北京北海中。

26,唐乾陵是惟一一座2个皇帝(李治与武则天)共用的墓,位于乾县以北,依梁山而建。

27,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简答题:1,造园六法:立意构思——形体布局泽山理水——骨骼血脉亭台楼阁——五官眉目植花栽木——服饰毛发提名点景——美容化妆诗情画意——精灵神采,2,明建筑的特点: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二;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三;木结构定型化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五;私家园林兴盛六;装饰定型化3,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4,文华殿的作用: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讲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清代在此增建文渊阁,庋藏四库全书。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知识之建筑名称来源:中国古典建筑作者:吕延强一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

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见术语

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见术语

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三)图释常见术语一、古建筑结构(一)构架制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谚语“墙倒屋不塌”也正是这种构架制的真实写照。

(二)古建筑的“三分”:是指建筑在立面上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屋顶、屋身、台基(或称阶基)。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屋顶的制式: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

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四)屋脊: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

最初是一种防漏措施,后演变成优美的曲线轮廓和活泼的屋顶装饰。

屋脊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正脊、垂脊、戗脊、博脊。

1、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1、官式建筑(official style architecture):按宋代《营造法式》或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建造的古建筑。

2、驳岸(stone bank):沿河叠石而成的,用于挡泥土的墙。

3、锁口石(capstone):驳岸顶砌筑的一层石材。

也叫压顶石。

4、挑筋石(projecting stone beam):挑出驳岸的石挑梁,可在其上建造房屋或作台阶。

5、须弥座(high base with decorated mouldings):台基的一种。

其露出地面部分叫做台明。

台明做法讲究,有束腰和上下枭、上下枋等线脚及雕饰等。

6、露台(terrace):在建筑物的前面凸出一块矩形平台。

上边无屋顶,庙宇中放香炉、经幢等物,低于房屋台基。

有的地方也称月台、平台等。

7、柱础(column base):在柱的下端,支撑柱子的石墩。

8、箍头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part of column beam):用于柱梁相交处或箍头枋与柱相交处的榫。

9、敲交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component of same height):用于断面高度相同,方向不同的两根构件相交处的榫。

10、砚台榫(inkstone tenon):江浙地区的古建筑中,用于子角梁与老角梁相交处的榫。

11、桩榫(picket shaped tenon):用于平板枋与坐斗相联接的榫。

12、勒望(le wang,horizontal batten nailed on rafter):为防止望砖下滑,钉在檩()的上方椽背上的横木条。

每隔一根檩条钉一根。

横木条的厚度与望砖相同。

13、里口木:在出檐椽顶端上不钉的刻有安装飞椽缺口的方木。

14、雀替(que ti,sparrow brace):位于额枋之下与柱相交用以加强额枋与柱的联接之木。

15、山界梁(shan jie liang,the highest beam):又名二界梁(北方称三架梁),位于木构架山尖处最高的梁。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

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

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

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

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

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

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

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

土衬石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中国古代宫殿、庙宇或住宅,一般由若干座建筑组合而成,其中主要建筑物多居中朝南,称其为正殿或正房。

在正殿(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而座者称为配殿或厢房,在正殿之前与其相对者称为前殿或倒座(朝正殿方向开门)。

正前殿与左右房所包围之范围称为一院,四面都筑有房屋者为四合院,只有三面筑房者为三合院。

一处住宅、宫殿或庙宇均由一院或多院组合而成。

古建筑是指古代的一切建筑物,历史学家将1840年作为中国古代的下限,1840年以前的建筑无疑属于古建筑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会因为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事实上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可以以民国为下限,民国前(1912年前)的为古建筑,民国后的建筑为近现代建筑。

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古建筑在存在和发展进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必然要维修,维修的部位包括建筑的屋顶、室内梁架、门窗、台基、斗栱等几乎涉及到所以部分,从历史维修的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勘察情况看,历史上维修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顶和梁架部分,年代越早,更换的构件也就越多,给古建筑的时代定性带来困难。

因此,古建筑一般以梁架的现存年代,作为整座建筑断代的主要依据。

几千年来,木构建筑始终是“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屋顶),地以上为中分(屋身),阶为下分(台基)”这样一种建筑模式,意思是房屋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木构建筑在正立面宽度上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之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内向的院落;木构架建筑在进深上以屋架上的椽或檩数计,早期宋式称几椽(椽跨距),晚期清式称几檩(檩数),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分间,一般以二架椽为一间。

平面矩形的单体建筑,屋顶主要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前两种为两面坡,后二种为四面坡且屋顶下可加下檐,构成重檐屋顶。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班级台阶:在台阶两侧设置垂直的石块。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慢行道:坡道上砌有裸露的砖石边缘,可防滑。

它通常在户外使用。

5.坡道(战车路或皇室路):用于驾驶的缓坡,通常与冲压结合。

6.土气:类形跺脚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式栏杆:石栏杆的形状通常较低且较宽,眼睛沿桥侧或平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表面宽度):木结构建筑正面两个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每个隔间的总宽度为“穿过表面宽度”,中间的隔间为“开放式房间”,左右两侧为“二次房间”,外侧为“小费房间”,最外面的隔间称为“末端房间”,二次房间的数量增加到九间以上。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提升(折叠):提升是屋架的高度,通常由建筑物的深度和屋顶材料决定。

折叠指屋架标高的计算。

由于檩条的上升范围不一致,得到的屋顶横截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几条虚线组成。

升降折叠(宋朝):首先根据房屋的深度,确定屋顶坡度,将屋脊扶起至额定高度,然后从上到下逐渐“折叠”下来,得到每个框架扶起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提升(清理):从底部开始,使用相对平缓的坡度,逐渐增加坡度向上。

因此,最终“升力”到底有多高,似乎是“意外”的结果。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1、升:古建筑墙面向内或向外倾斜的做法,或柱子向室内方向倾斜的做法。

2、掰升:为使柱倾斜而将柱顶石连同基础向轴线外移动的做法。

3、收分:古建筑墙体下宽上窄,或柱子下粗上细,逐渐收进的做法。

4、丈杆:木构架制作和安装的传统度量工具,用木材制成。

分总丈杆和分丈杆两种。

总丈杆用于制作、验核分丈杆,分丈杆用于制作和安装各种或各类构件。

5、侧脚:古建筑的柱脚向外移动,使柱子向内倾斜的做法。

6、槛框:古建木装修中横槛与立框的总称。

7、飞椽:飞椽即飞檐椽。

在大式建筑中,每根圆断面的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飞椽,以增加挑出的深度,挑出的部份叫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乘举架系数(通常按三五举)。

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成楔形,头、尾之比为1:2.5。

8、金盘:金盘又称脊面。

在桁檩的底面或背面,凡与其它构件如:垫板、檩枋、扶脊木、按枋等相叠,都须砍刨出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金盘”。

金盘的目的在于使叠置构件稳定。

若檩子的上面或下面无构件相叠,则可不做金盘。

但对金檩,可做出下金盘,脊檩则必须同时做出上下金盘。

9、腰枋:腰枋是在门框与抱框之间,时常安装的两根短横槛。

腰枋的作用在于稳定门框。

10、门栊:门栊亦称门笼,也是安在中槛上用于开关门扇的构件。

11、门簪:安放在街门的中槛上,将连楹系于槛上之材称门簪。

门簪有用两个或四个的。

其形式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式,但一般多用六角形。

12、地脚枋:地脚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下的横柱脚枋称地脚枋,地脚枋又称下落檐、下槛。

13、照面枋:照面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上的横枋称照面枋,照面枋又称上落檐,上槛。

14、镜面:镜面是门窗板壁加工方法。

屏门板壁等装修在其平面上刨平如镜看不出缝纹痕迹的细加工作法称镜面。

房建技术部2013年10月8日。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 (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跺形式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

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

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柱顶石
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

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

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
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
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
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

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

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
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

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

土衬石
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垂带石:台阶踏跺两侧随着阶梯坡度倾斜而下的部分。

象眼石:垂带之下的三角形部称象眼石。

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抱鼓石
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望柱
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

望柱有木造和石造。

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

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

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

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寻杖栏板
或称巡杖栏板,是我国栏杆中最常用的一种。

系由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主要构件组成,以其最上层的寻杖而得名,最上面为一根圆形横杆的扶手,即为寻杖。

角柱
角柱是指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

(十字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中柱;丁字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边柱;成L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角柱。


垫在门槛下面的条石叫做"槛垫石",它的上皮与地面或是台基表面平齐,放置的方向与建筑的面阔方向一致,即从建筑正面看它是横置。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山柱:我国古代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由台基上直通脊檩下的柱子称山柱
擎檐柱是汉族木结构建筑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

额枋
额,匾额。

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是古代汉族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

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大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

小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

平板枋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

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
抱头梁
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

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

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月梁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中国传统建筑中梁的一种基本类型。

在中国北方地区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其特征是梁的两端向下弯曲,梁面弧起,形如彩虹或月牙,故而得名。

趴梁: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顶或歇山顶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

单步梁: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三步梁: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

硬山建筑里,贴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

排山梁架往往用山柱,山柱从地面一直通到屋脊且支持脊檩,把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两根单步梁。

用屋脊所在直线的方向来说明这些构件的位置:
桁和檩是一个意思,桁就是檩,桁(檩)大多是圆木,平行于屋脊,而且最高处的桁(檩)上面盖上瓦就成为屋脊;搭在桁(檩)上面的是椽子,椽子的作用是将瓦的重量传递给桁。

椽子有圆有方,垂直于屋脊;
桁(檩)下面是一条垫板,垫板下面就是枋了,所以枋的作用是承托桁。

多数枋也是平行于屋脊的,枋和梁都是方的;
梁和枋的作用虽然相近,但有不同,梁和枋相互垂直,都架于柱上,平行于屋脊的托着桁的是枋,垂直于屋脊的就是梁。

采步金
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
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45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

童柱:功用与重檐金柱相同,汉族建筑中下端不落地,立在梁架上的柱。

(脊瓜柱)
太平梁
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

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

其梁高于平梁,称太平梁。

角背:沿梁的上皮、置于瓜柱下部用以固定瓜柱柱脚的木构件。

角梁
指庑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沿分角线布置的、随椽子向外伸挑的梁,由上下叠合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后尾交于金檩相交处,或插入角金柱中,中间搭在相交的檐檩或正心桁、挑檐桁上。

下面的构件称老角梁,随檐椽挑出;上面的构件称仔角梁,随飞椽挑出。

驼墩:位于上下两层梁枋之间能将上梁承受的重量迅速传到下梁的木墩或方形的木块。

又称“花梁头”、“捧梁云”,用于转角部位的柱顶上承托两个方向横梁交叉搭接或桁檩交叉搭接的垫木,一般在该垫木外侧雕刻有云状花纹,所以称为角云。

顶梁: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

三架梁: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四架梁: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六架梁: 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七架梁: 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

九架梁: 其上承九根檩,长度为八步架之梁。

在庑殿建筑物中,位于正面和侧面屋面相交,即是四条垂脊的承托斜木。

雷公柱
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雀替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斗拱
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

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