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型工艺和窑炉技术的发展
窑炉形态发展历程
窑炉形态发展历程
窑炉是一种用于加热材料的设备,其形态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窑炉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
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土块和石头搭建起窑炉,用于烧制陶器和炼制金属。
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中国,自公元前2000年开始,陶瓷制作逐渐兴盛起来,窑炉也得到
了进一步的改进。
人们开始使用砖石和石灰石等材料来建造窑炉,并通过改变炉体结构和燃料供给方式,提高了窑炉的热效率和烧制成品的质量。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窑炉的形态也逐渐改变。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高炉和玻璃窑等大型窑炉,用于炼铁、炼钢和生产玻璃。
这些窑炉采用了砖石和耐火材料构建,可达到更高的温度和更复杂的工艺要求。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窑炉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大型炼钢窑、电弧炉和高温炉等窑炉形态先后出现,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电子等各个领域。
这些窑炉通过采用新的加热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窑炉形态也在不断演进。
燃气窑炉、电阻炉和太阳能窑炉等新型窑炉逐渐兴起,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窑炉形态的发展可谓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
从简单的土块窑炉到现代化的高温炉,每一个形态都代表了人们对于热工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窑炉形态还将继续发展,为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更高效、环保的加热解决方案。
我国成型工艺技术
我国成型工艺技术我国成型工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成型工艺技术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它涵盖了各种金属、塑料、陶瓷等材料的加工、成形和制造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关键环节。
我国成型工艺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工艺,如铸造、锻造等,这些传统的工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成型工艺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其中,金属成型工艺技术是我国成型工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金属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金属成型工艺技术,如冷热压成形、精密铸造、粉末冶金等。
这些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金属成型相比,塑料成型工艺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
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已经在塑料成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简单的注塑成型到复杂的挤出、吹塑、塑料薄膜制造等各种工艺,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塑料成型工艺技术体系。
这不仅推动了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与应用,也为环保塑料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我国陶瓷成型工艺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陶瓷在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生活用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传统的陶瓷工艺受到了许多限制。
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的陶瓷成型工艺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现在,我国在高温烧结、釉料配方、装饰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使得陶瓷制品在质量和设计上更加优秀。
总之,我国成型工艺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不仅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成型工艺技术的水平,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文陶瓷工艺技术手册
范文陶瓷工艺技术手册章一:引言陶瓷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术,它使用陶土、瓷石等原材料并通过特定工艺加工而成。
范文陶瓷作为一家专业制造陶瓷产品的企业,我们致力于传承和创新陶瓷工艺技术,并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与制造中。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范文陶瓷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流程。
章二:材料准备2.1 陶土选择与配比陶土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材料,我们选择高质量的陶土,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配比。
配比要保证陶瓷的强度和质地,使其适应不同的工艺要求。
2.2 瓷石的使用瓷石是另一个重要的原材料,具有高温煅烧后形成瓷质的特点。
瓷石的选择和研磨工艺对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我们会谨慎选择瓷石,并使用先进的研磨工艺。
章三:成型工艺3.1 手工成型手工成型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我们的熟练工匠使用手工技术将陶土塑造成各种形状。
手工成型注重工匠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产品整体比例的掌控,使产品更具艺术性。
3.2 注浆成型注浆成型是一种辅助成型的工艺,通过将稀浆状的陶浆注入模具中,使其形成预定的形状,然后经过烘干和烧结工艺变成实心的陶瓷产品。
我们的注浆成型工艺流程严格,确保产品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章四:装饰工艺4.1 釉料选择与调配釉料决定了陶瓷表面的质感和颜色。
我们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釉料,并使用专业的调配技术进行配比,以确保产品的视觉效果与设计意图一致。
4.2 施釉工艺施釉是将釉料均匀地涂抹在陶瓷表面的过程,我们使用先进的喷涂或浸漆工艺,确保釉料能够完整地附着在陶瓷表面,并避免釉料的流淌与渗透。
章五:烧制工艺5.1 烘干工艺成型和装饰后的陶瓷产品需要经过烘干工艺,我们会将产品放置在恰当的环境条件下,控制温度和湿度,以确保产品在烘干过程中不会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5.2 烧结工艺烧结是将陶瓷产品置于高温窑炉中,使其达到熔化程度,形成致密的瓷质结晶体。
我们的烧结工艺严密控制炉温和烧结时间,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瓷质的均匀性。
章六:后处理工艺6.1 晾晒与检查烧制完成后的陶瓷产品需要进行晾晒,以保证产品内部的温度均衡。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1. 选料,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陶瓷土、瓷石、釉料等。
在制作陶瓷之前,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精细的筛选和配比,以确保陶瓷的质地和颜色符合要求。
2. 搅拌,将选好的原料与水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泥料。
这一步是制作陶瓷的基础,泥料的质地和均匀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陶瓷的成品质量。
3. 成型,经过搅拌的泥料被送入成型机器,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成型。
常见的成型方式包括手工成型、注塑成型、挤压成型等。
成型完成后,陶瓷坯体需要进行初次干燥,以便后续的加工和装饰。
4. 装饰,装饰是陶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陶瓷作品的美观和艺术价值。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彩绘、贴花、雕刻等,这些工艺需要经过烧制才能固定在陶瓷表面。
5. 烧制,装饰完成的陶瓷坯体被送入窑炉进行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是关键,不同的陶瓷作品需要经过不同的烧制工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上,高级陶瓷甚至需要达到1300摄氏度以上。
6. 上釉,经过初次烧制的陶瓷坯体被送入釉料浸渍或刷涂,以形成釉面。
釉料的选择和上釉的工艺对陶瓷的质地和光泽有着直接的影响。
7. 二次烧制,经过上釉的陶瓷坯体再次被送入窑炉进行烧制,使釉料与坯体完美结合,形成光亮、坚固的表面。
8. 检验,经过二次烧制的陶瓷作品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地、釉面光泽等方面。
只有通过检验的陶瓷作品才能被称为合格品。
9. 包装,通过检验的陶瓷作品被送入包装环节,包装要求严格,以确保作品在运输和展示过程中不受损坏。
以上便是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
陶瓷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与技术
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与技术古代陶器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制作工艺与技术也深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原料选择、成型工艺、装饰技术以及烧制方法等方面介绍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与技术。
一、原料选择古代陶器的原料选择极为重要,常用的原料主要有黏土、砂土和矿石。
黏土是制作陶器的基本原料,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氧化铁。
选择黏土时要考虑其塑性、黏性和耐火性等特性。
砂土则用于增强陶器的强度,矿石则用于制作釉料。
二、成型工艺古代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分为手工成型和轮盘成型两种。
手工成型是最早期和最基本的成型方法,工匠将黏土打成块后,用手指或工具逐渐塑造出所需形状。
而轮盘成型则是通过在转动的陶轮上进行成型,既能快速制作出均匀的形状,又能保证陶器的圆整和对称。
三、装饰技术古代陶器的装饰技术丰富多样,常用的装饰方法有刻、雕、彩绘和贴花等。
刻陶是在陶器表面雕刻出纹饰,常见的有绳纹、曲线和几何图案等。
雕陶是通过在陶器表面刻制人物、动物等立体图案,其技巧要求更高。
彩绘则是使用颜料在陶器上进行绘画,通过烧制使颜料与陶器贴合。
贴花则是将事先制作好的陶器花片贴在陶器表面,使整体效果更加绚丽多彩。
四、烧制方法烧制是陶器制作中的关键环节,常用的烧制方法主要有野火烧制、窑炉烧制和高温烧制。
野火烧制是最早期的烧制方法,即用木柴或干草燃烧制作陶器,火力不均匀,留下一些自然纹理。
窑炉烧制则是将成型好的陶器放入窖内进行烧制,温度和时间控制更加精确,烧制出的陶器质地均匀。
而高温烧制则是在更高温度下进行,使陶器更加坚固和耐用。
综上所述,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与技术涵盖了原料选择、成型工艺、装饰技术和烧制方法等方面。
这些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古代陶器成为了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窑炉烧成工艺技术是指对陶瓷制品进行烧结和成型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是将制作好的陶瓷坯体经过高温烧制,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在炉中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其变得致密,增强强度和耐磨性的过程。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上物、砌炉、放坯、烧成和取坯等环节。
首先是上物,是指将制作好的陶瓷坯体放到窑炉里的过程。
在上物时需注意坯体摆放的方式,要做到整齐划一,使得每个坯体都能充分接触到热源,从而实现坯体的均匀加热。
接着是砌炉,即将上好的物品按照特定的方式摆放到窑炉中。
不同陶瓷产品的烧成工艺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炉型来进行合理的摆放。
常见的摆放方式有矩形排列、楔状排列等。
砌炉时还需要注意留有放坯道,方便进行放坯操作。
放坯是指将上好的陶瓷坯体放置在窑炉内的过程。
主要有手工放坯和机械放坯两种方式。
手工放坯通常用于小型窑炉,操作者根据物品大小、质量和窑炉容量等因素,将坯体放置在窑炉内适当的位置。
机械放坯则是通过机械设备将坯体精确地放置在预定位置。
烧成是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的核心步骤。
通过加热使坯体达到一定的温度,使其中的有机物脱失、水分蒸发、胶结剂燃烧等过程发生。
烧成过程的控制很关键,需要根据陶瓷产品的特性和要求来控制温度升降速率、保温时间等参数。
同时,还需要防止窑炉内气氛的氧化还原和陶瓷表面的氧化等问题。
最后是取坯,即将烧成好的陶瓷制品从窑炉中取出。
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窑炉内外温度骤变引起陶瓷制品破裂。
通常使用自然冷却和缓冷两种方式来保证陶瓷制品的品质。
总结一下,窑炉烧成是对陶瓷制品进行烧结和成型的过程,其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合理的上物、砌炉、放坯、烧成和取坯等步骤,能够保证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得到充分提升。
只有不断提高窑炉烧成工艺技术,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陶瓷制品。
陶瓷烧成与窑炉热工
在还原气氛下 CaSO4+CO﹥910℃ CaSO3+CO2↑ CaSO31080~ 1100℃CaO+SO2↑ Fe2O3+CO1000~ 1100℃2Fe+CO2↑ CaO和Fe0促进烧成 致密化,减少泛黄 现象
(3)形成大量液相和莫来石 ①985℃开始出现液相,温度越高,液 985℃ 相越多 液相的作用: A、促使晶体(如莫来石)长大; B、填充坯体孔隙拉紧颗粒,促进坯体致密 化,提高瓷件抗蚀性和机械强度; C、液相会阻碍气体排出,易发生冲泡和变 形。 ②1100℃以上开始形成莫来石. 1100℃以上开始形成莫来石.
(四)、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燃料燃烧后完全转变为不 可再燃烧产物的一种燃烧方式 不完全燃烧:燃料燃烧后的烟气中有 可再燃烧产物的一种燃烧方式
(五)、燃料的种类 )、燃料的种类
1、固体燃料:柴、烟煤、无烟煤、煤 粉等 2、液体燃料:重油、柴油、焦油、液 态煤等 3、气体燃料:发生炉煤气、焦炉煤气、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
(三)结构和原理图
七、隧道窑
(一)定义
隧道窑是连续烧成陶瓷制品的热工设备, 它的主体是一条隧道,是一种按逆流原 理工作的横焰式窑。
(二)隧道窑的特点: 隧道窑的特点:
1、利用烟气余热预热坯体,废气排出温度 低,约200℃ 低,约200℃; 2、产品冷却之热加热空气,可助燃或作干 燥介质,产品出窑温度低; 3、连续窑,窑体温度不变,不蓄热,热耗 低; 4、产量大,劳动条件好; 5、较适合产品单一的生产: 6、调控不便,一次投资大
1、水分蒸发期(室温~摄氏300℃) 水分蒸发期(室温~摄氏300℃ 此阶段主要是排出干燥中未除掉的水分。 要求:①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否则,坯体 要求:①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否则,坯体 有可能因水分蒸发而开裂;或与窑炉SO2 有可能因水分蒸发而开裂;或与窑炉SO2 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坯体蒙上一层“白霜” 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坯体蒙上一层“白霜” 或产生气泡缺陷;②加强窑内通风,使水 汽及时排除。此阶段坯体强度缓慢提高。 一般升温速度:20~35℃ 一般升温速度:20~35℃/hr
古代窑炉工艺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特点
古代窑炉工艺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特点窑炉是制造陶器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古代窑炉则是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窑炉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不同,每一种窑炉都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造型。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窑炉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技术特点。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的起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发掘并利用自然资源制作各种陶器,但由于条件有限,陶器的制作往往是简单的手工作业。
在窑炉方面,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的是坑炉,这是一种通过挖掘地面并加以烧制的简易炉具。
坑炉既易制作,又节约材料,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由于古代人们对窑炉工艺的认识不足,坑炉制作出的陶器因温度不够高,容易出现粗糙、不均匀等问题。
战国时期进入到战国时期,中国陶瓷工艺逐渐成熟。
人们对窑炉的使用和制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时期,出现了烧陶技术中的代表之作——长沙窑。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窑炉和工艺水平灵活、多样,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手工作业,而是采用了矸石砌筑、羽灰筑窑等方法来加强窑炉的结构,提高炉温,制作精细的陶瓷。
烧成的陶器外观呈现出明亮、细腻的特点,为后来的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代至唐代随着历代的兴起和变革,窑炉工艺也迅速发展。
在汉代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窑炉,如今仍为人称道的有彩陶窑、尧山窑等。
这些窑炉的特点在于技术精湛,陶器质地细腻,造型多样。
在唐代时期,窑炉工艺达到了另外一种高峰。
唐代始与安颜、松滋、黄阳等窑炉的出现使陶瓷工艺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唐代时期的窑炉运用了多种技术,不断完善材料质地,使制造出的陶器更加细腻、纯洁。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式微窑的发明、广义窑的兴起。
宋代至明代宋代时期,窑炉发展更趋成熟。
制陶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所进步,归因于出现的大量著名窑炉如宋代南京版瓷、宜兴紫砂瓷等。
特别是在制瓷方面的突破,宋代冲氏青瓷、汝窑青瓷、定窑白瓷等都成为了著名的制瓷窑炉。
陶瓷工艺技术创新与发展考核试卷
C.高温阶段
D.冷却阶段
6.下列哪种窑炉适用于陶瓷的烧成?()
A.倒焰窑
B.隧道窑
C.梭式窑
D.以上都适用
7.陶瓷釉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A.美化外观
B.防水
C.增强强度
D. A和B
8.下列哪种材料常用于制作陶瓷釉料?()
A.石灰石
B.硼砂
C.铅丹
D.氧化锌
9.陶瓷工艺技术创新中,哪种技术属于节能降耗技术?()
A.碳纤维
B.玻璃纤维
C.硅碳纤维
D.金属纤维
19.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项目?()
A.外观质量
B.尺寸精度
C.物理性能
D.化学成分
20.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陶瓷制品的热导率?()
A.材料成分
B.微观结构
C.密度
D.温度
(以下为答题纸,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C.高压环境
D.真空环境
16.以下哪些是陶瓷工艺技术创新中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
A.激光表面处理
B.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C.化学气相沉积
D.电子束焊接
17.陶瓷工艺技术创新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A.降低能源消耗
B.减少废物排放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降低噪音污染
18.以下哪些是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相?()
C.西周
D.春秋
2.下列哪种材料不属于传统陶瓷原料?()
A.高岭土
B.长石
C.石英
D.玻璃
3.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陶瓷生产工艺的基本流程?()
玻璃窑炉工艺
玻璃窑炉工艺玻璃窑炉工艺1. 简介•玻璃窑炉工艺是玻璃制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涉及到玻璃的熔化、成形和退火等过程,决定了玻璃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2. 窑炉类型•玻璃窑炉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直火焚烧窑:传统的玻璃制造方式,燃烧后直接接触玻璃。
–间接焚烧窑: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玻璃,减少对玻璃的污染。
–电阻式电炉:利用电阻加热玻璃,可以精确控制温度和加热时间。
–感应式电炉:利用感应加热玻璃,能够快速、均匀地加热。
3. 窑炉工艺•玻璃窑炉工艺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玻璃熔化:将原料放入窑炉中进行熔化,通常需要高温和长时间。
2.成型:将熔化的玻璃通过成型机械模具进行成型。
3.退火:将成型后的玻璃进行退火,减少内部应力和改善结晶状态。
4.冷却:将退火后的玻璃缓慢冷却,避免产生温度梯度,防止玻璃爆裂。
4. 工艺优化•为了提高玻璃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可以进行以下工艺优化:–优化原料比例和纯度,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抗热震能力。
–精确控制窑炉温度和加热时间,避免玻璃过热或过冷,影响制品质量。
–优化成型机械模具设计,提高成型的精度和效率。
–合理安排退火和冷却过程,平衡玻璃内部应力和温度均匀性。
5. 应用领域•玻璃窑炉工艺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玻璃器皿制造:如玻璃杯、花瓶等。
–平板玻璃生产:用于建筑、家电等领域。
–光学玻璃制造:包括镜片、透镜等。
–精密仪器:如光纤、激光器等。
结语•玻璃窑炉工艺是玻璃制造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工艺设计和优化可以显著提高玻璃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窑炉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玻璃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其制作工艺流程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完善。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工艺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介绍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陶瓷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通常情况下,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石英、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混合,确保其成分均匀,质地细腻。
接下来是成型工艺。
成型是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通过手工捏、拉、挤等方式将陶瓷原料塑造成各种形状。
而机械成型则是利用模具和压力机等设备进行成型,效率更高,但对原料的要求也更严格。
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以使其硬化并获得所需的色泽和质地。
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的控制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烧制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装饰和上釉。
装饰可以通过刻画、绘画、贴花等方式进行,以增加陶瓷制品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而上釉则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和耐用性,同时也可以使其具有防水、防污等功能。
最后是烧结工艺。
烧结是将上釉后的陶瓷制品再次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以使釉料与制品表面融合,形成坚固的保护层。
烧结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和外观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选择、成型、烧制、装饰和上釉、烧结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密的设备配合,才能制作出优质的陶瓷制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创新,陶瓷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陶瓷制品。
第三章 成型工艺和窑炉技术的发展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釉:古做“油”。指的是陶瓷表面覆盖的 玻璃表层。
灰料
釉主要配方:
粘土
釉浆
水
陶车,东 汉晚期
模印技术:瓷器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 来对陶瓷表面进行装饰,如印花瓷。 雕塑技术: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秦汉 时期。如兵马俑、阳陵陶俑等。
实用器则以拉坯成形为主。
装饰是美化陶瓷的重要手段。
在陶瓷入窑前对坯体表面进行问世的添加。 常见技法:印花、划花、镂空、贴花、剔 花、绘画等。 常用装饰工具:印模、毛笔、刻刀等。
一、 坯体成型工艺 二、 窑炉技术
出现时代:北方,大汶口文化中期——晚 期。山东曲阜西夏侯该时代的墓中都出土 有少量的轮制小陶器;南方,大溪文化晚 期。 至龙山文化时期,快轮技术已经高度发达。
利用轮盘快速旋转产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 接拉坯成形。——旋转速度是是否能成形 的先决条件。 轮制技术的优点:
制作出的器型规整、厚薄均匀 可制得器壁非常薄的器物-蛋壳陶。 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轮制技术一直到现在都是陶瓷坯料的最主 要成形方法。
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利用陶车的转动, 辅以手工将胚胎拉制成需要的形状,取出 晾干。然后在半干的胚体上修胎,挖足, 再采用剔刻、划、画、堆塑等方式做出各 种文饰图案,最后上釉,这样一件陶瓷器 物就顺利成型了。如果是大件器,则需分 上下两截分别拉坯,然后用胎浆或胎泥连 接成整器。
陶车(辘轳车、陶钧):轮制技术的飞跃, 使得轮盘转速更进一步提高,并能保持持 久稳定的旋转。极大的提高了陶瓷生产的 效率。 产生年代:东汉晚期。一直沿用到近代。 借助陶车拉坯成形在中国陶瓷特别是瓷器 生长中长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有 的圆形器皿都是采用辘轳车拉坯成形。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摘要】中国古代陶瓷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陶瓷制作中的窑炉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从原始窑炉的出现开始,探讨了商周、秦汉、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窑炉的发展演变。
通过对这些时期的窑炉技术进步和变革进行总结,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演变历程。
古代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在文章中得到探讨,揭示了古代陶瓷制作对现代陶瓷生产的启示。
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及其对现代陶瓷产业的重要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陶瓷文化,推动现代陶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陶瓷、窑炉、发展、演变、原始窑炉、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文化传承、现代陶瓷生产。
1. 引言1.1 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性中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陶瓷制品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从餐具到祭祀器皿,从建筑装饰到艺术品,无处不见陶瓷的身影。
在古代,陶瓷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财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陶瓷制作是古代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窑场进行生产。
陶瓷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瓷的制作过程也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上。
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促进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1.2 窑炉在陶瓷制作中的作用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窑炉的作用至关重要。
窑炉是陶瓷制作中的关键设备,它提供了热量和温度控制,使陶瓷得以完成烧制和成型的过程。
通过窑炉的燃烧,陶瓷器物得以在高温下逐渐成型,并且通过控制火候和燃料,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色彩和质地效果。
成形工艺的历史与发展
成形工艺的历史与发展成形工艺是一种制造产品的方法,它通过将材料加热至可塑性状态,然后通过外力或模具使其改变形状。
成形工艺的历史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最古老的成形工艺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现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通过将黏土加热至高温,并使用手工或模具进行塑形,人类首次实现了将原始材料转化为实用的器物。
陶器制作的发展为后来的成形工艺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逐渐发现了更多材料的成形工艺。
例如,铸造工艺在青铜时代被广泛应用。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先将铜加热至液态,然后倒入模具中进行形状的塑造。
铸造工艺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材料的选择范围,还提高了产品的复杂度和生产效率。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成形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蒸汽机的诞生使得机械动力得以应用于制造业,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速度和质量。
同时,工业化也推动了材料科学的进步,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
例如,金属的加工工艺有了重要的突破,制造业逐渐采用了铸造、锻造、拉伸和轧制等成形方法。
此外,也出现了新的成形方式,例如注塑成形、吹塑成形和挤压成形等。
进入20世纪,成形工艺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成形工艺(CAD/CAM)出现,使得设计和制造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激光切割、电火花加工和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成形工艺的发展。
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精度。
如今,成形工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成形工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产品和医疗器械等行业都依赖于先进的成形工艺。
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对成形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可再生材料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
总的来说,成形工艺的历史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陶器制作到现代的先进技术应用,成形工艺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器制作与古代窑炉技术发展
陶器制作与古代窑炉技术发展陶器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业产品之一,也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陶器具有防水、耐热、耐酸碱等特点,广泛用于饮食、烹饪、贮存、装饰等方面。
在古代,陶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随着窑炉技术的不断发展,陶器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陶器制作技艺的发展陶器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陶器多数为手工制作,采用自然干燥的方法进行烧制。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人们逐渐掌握了更加高效的制陶技术。
在商代,陶器的生产和研发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器形、造型、纹饰逐渐出现。
同时,在一些比较进步的地区,人们也开始采用轮盘制陶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让陶器制作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并且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细腻的陶器。
到了汉代,陶器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的南方地区出现了韧胎陶器,这种陶器采用红色陶土制作,经过烧制后,可以制作出具有弹性的陶器。
同时,还有“三彩”和“刻画”技法的出现,让陶器的艺术性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二、古代窑炉技术的发展窑炉是陶器制作的重要工具,而古代的窑炉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古人在制作窑炉时,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逐渐发展出了各种类型的窑炉。
在中国,最早的窑炉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窑炉主要采用火塘和烟道结构,通风和烟排放效果不理想。
到了商代,人们开始采用炭吸窑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烟排放效果,但窑温控制较困难。
因此,人们在后来的发展中,采用了更加优化的窑炉设计技术。
到了汉代,窑炉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人们开始采用双仙台窑,这种窑炉的特点是在窑层间增加双层耐火石台,使得窑温更加均匀,窑炉的耐火性能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古代窑炉技术的发展,对于陶器制作技艺的创新和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断优化的窑炉技术,让人们能够对陶器制作过程进行更精确、更高效的掌控,使得陶器制作成为了更加复杂、精细的工艺。
三、结语总的来说,陶器制作和古代窑炉技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进步。
成形工艺和窑炉技术的发展
窑具及陶瓷装烧方法简介
窑具的定义:陶瓷烧造时对坯体起支、垫、间隔、保
护等作用的器具的统称。 常见的窑具有支座、支钉、、垫饼、托珠、匣钵等。
支座:亦称“垫柱”,烧造时对坯体起支托作用的窑具,
有筒式、喇叭形等多种。使用方法:一头插入窑床的上 图中,另一头将坯体托起至一定高度,可避免瓷器因窑 底温度低而出现生烧。
一、坯体成型工艺 二、坯釉烧成过程中受热行为 三、 窑炉技术
四 龙窑
龙窑:依山而建,形如长龙,系我国古代南方制陶瓷
所用主要窑型。 依据山势高差自然产生火焰抽力,省去烟囱。 火焰属于平焰式。 下端为火膛,中间是窑室,上端为出烟口。
龙窑的特点
造价低廉,依山而建。
热利用率高 易烧还原焰。
燃料
馒头窑到了宋后以烧煤为主。煤的火力强,但火焰短,
正适合馒头窑的形制特点。
五 阶级窑
又名“阶梯窑”,由分室龙窑演变而成。由若干个相
对单独的窑串联而成。 每个窑的地面都高于前一个窑,形成台阶。
火焰由。
后窑的燃料由投柴口中加入,经前窑预热和助燃后开
支钉烧法的缺点是与火焰直接接触,瓷器表面易被污
染。同时烧成时支钉易粘在釉面上,影响瓷器质量。 同时此次在高温是强度较低,因此迭烧量不宜过大, 产量受到一定局限。无法太有效利用窑室空间。
仰烧法
使用匣钵。
将瓷器按照正向放置于匣钵内,装窑后烧成。 可以单件装匣,亦可多件装匣。
其中单件装匣最保证瓷器质量,釉面不受任何影响,
升温和降温速度较快,适于焙烧青瓷和透明釉瓷器
(这些釉高温粘度低)。
烧成温度达不到馒头窑所能达到的温度。木柴燃料需
要量大。早期烧成温度不均。
成形工艺和窑炉技术的发展-北大未名BBS
气氛对烧成温度的影响
坯体在还原气氛下烧结温度比氧化气氛下下降, 下降幅度随坯体中铁含量的高低而变化,铁含量 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李家治、周仁先生1959年进行了气氛对瓷坯加热 性状影响的试验。
见周仁等:《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1982.12, 轻工业出版社。
试验结果
理论解释
还原气氛下,更多三价铁离子(Fe2O3)被还原为二
一 露天堆烧
使用燃料直接加热器物,不存在封闭的空间。
没有任何保温措施,温度无法达到 粘土烧结。 升、降温阶段通常没有保护措施,升温、冷却速度太
快,陶器易开裂。
最早期的陶器往往多羼和料的原因之一。 坯体预热的原因之一。
我国早期露天烧制的陶器
根据学者研究,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早期陶器都为露天堆烧。
原始制陶术》,中国陶瓷,2007,12.
二 穴窑(升焰窑)
陶瓷工艺技术的一大突破。 陶窑的出现: 大大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燃料燃烧时窑内火力集中,温度易于升高。 温度可以达到1000℃甚至以上,坯体往往接近烧结态, 质量较高。 穴窑的种类: 横穴窑 竖穴窑 穴窑都为升焰窑(updraft kiln)
穴窑的特点
就地挖穴。
窑室高于火塘。早期窑室较小,直径1米左右。 火焰经过火道、火孔到达窑室,属于升焰窑。
窑顶开放,排烟和余热。
由于窑顶开放,大量的热量散失,无法达到烧瓷温度。 热传递通道常为烧成器物所代替,无法使得热量均匀
传递,造成过烧或生烧。 无法控制进窑空气,只能烧氧化气氛。
价(FeO),FeO为强助熔剂,易和SiO2反应形成 FeSiO3(低熔点玻璃),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液相,促 进胎体致密烧结。 还原气氛下,瓷器更易烧结,成瓷温度更低。
陶瓷制作工艺知识
陶瓷制作工艺知识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制作工艺包含了多个环节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陶瓷制作的工艺知识,包括材料准备、成型、修整、烧制和装饰等方面的内容。
一、材料准备陶瓷的基本原料包括黏土和釉料。
黏土是制作陶器的主要材料,其中又分为不同种类的黏土,如红陶和青瓷所用的黏土不同。
釉料用于给陶器表面加上保护层或增加装饰效果。
在进行陶瓷制作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准备工作,例如除杂、干燥和粉碎等。
二、成型陶瓷的成型可以采用传统的手工成型方式,也可以借助现代的制作设备。
手工成型通常包括拉坯、捏塑和胎模成型等方法。
拉坯是将黏土放在转盘上,利用旋转的转盘和手的技巧来塑造形状。
捏塑是用手将黏土捏成所需的形状。
胎模成型则是先制作一个具备所需形状的模具,然后用黏土填充进去,最后取出形成作品。
三、修整成型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修整工作,以保证作品的外观和品质。
修整可以使用刮刀、抹刀等工具,去除多余的黏土或修正不规则的形状。
修整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作品的平衡和稳定性,避免在后续的烧制过程中变形或破裂。
四、烧制烧制是陶瓷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高温加热使黏土和釉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变得坚硬和耐用。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会因使用的黏土种类和釉料种类而有所不同。
通常,烧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前期烧制,然后再进行釉烧。
前期烧制用于烘干黏土,使其变得坚硬但仍透水。
釉烧时,将涂上釉料的作品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使黏土和釉料相融合并形成陶瓷的最终效果。
五、装饰陶瓷制作的最后一步是装饰,可以在烧制前或烧制后进行。
常见的装饰方式包括刻花、绘画和贴花等。
刻花是利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刻出花纹或图案,绘画则是用颜料在表面绘制图案。
贴花是将事先制作好的花纹贴在作品表面,然后再进行烧制。
装饰的方式和效果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创作目的和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陶瓷制作工艺包含了材料准备、成型、修整、烧制和装饰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只有经过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陶瓷作品。
页岩砖瓦生产技术
页岩砖瓦生产技术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在建筑材料行业中,砖瓦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
传统的砖瓦生产主要依赖于天然资源,如黄土、粘土等。
然而,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页岩砖瓦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比于传统的砖瓦,页岩砖瓦具有更好的抗冻性能、耐久性和环保性。
1.2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页岩砖瓦生产技术,包括原料处理、成型、烧结以及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页岩砖瓦生产技术,可以更好地指导相关企业进行砖瓦的生产,并且推动页岩砖瓦在建筑材料行业的应用。
第二章页岩砖瓦的原料处理2.1原料的选择页岩砖瓦的主要原料是页岩。
在选择原料时,需要考虑页岩的含水量、云母含量以及其他杂质的含量。
合适的原料可以提高砖瓦的力学性能和烧结性能。
2.2原料的预处理原料的预处理包括破碎、筛分、干燥等步骤。
破碎可以使原料颗粒的大小适宜生产要求;筛分可以去除不合适的颗粒;干燥可以降低原料的含水量。
2.3原料的配比原料的配比是指将不同种类的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合理的配比可以提高砖瓦的烧结性能和力学性能。
第三章页岩砖瓦的成型工艺3.1压制工艺页岩砖瓦的成型主要采用压制工艺。
压制工艺可以提高砖瓦的致密性和力学性能。
常见的压制工艺有干压法、湿压法、半干压法等。
3.2成型模具的设计成型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砖瓦的形状和尺寸。
合适的模具设计可以提高砖瓦的成型效率和质量。
第四章页岩砖瓦的烧结工艺4.1烧结设备页岩砖瓦的烧结主要采用窑炉进行。
烧结设备的选择需要考虑生产规模、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等因素。
4.2烧结工艺烧结工艺包括预热、烧结和冷却等步骤。
预热可以改善砖瓦的烧结性能;烧结可以提高砖瓦的力学性能;冷却可以稳定砖瓦的结构。
第五章页岩砖瓦的后处理技术5.1表面处理烧结后的砖瓦表面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如孔洞、裂缝等。
表面处理可以修复这些缺陷,提高砖瓦的外观质量。
5.2包装和运输砖瓦的包装和运输需要注意砖瓦的保护和集装箱的摆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3干燥开裂的类型和产生条件
1、整体开裂:沿整个体积,产生不均匀收缩,如超过坯体的临界应力,则导 致完全破裂。
多见于干燥开始阶段,坯体厚,水分高的坯体开裂几率高。 2、边缘开裂:壁薄,扁平的制品多见,边缘干燥速度 > 中心部位。
多见于坯体表面,边缘张应力 > 压应力 3、中心开裂:边缘干燥速度 > 中心部位,周边收缩结束,内部仍在收缩,周 边限制中心部位收缩,使瞬间边缘受压应力,中心部位受张应力。 4、表面开裂:内部与表面温度、水分梯度相差过大,产生表面龟裂,坯体吸 湿膨胀而
D
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2 成型方法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成型中:受力不均,密度、水分不均匀,定向排列等都会造成干燥 过程中制品的不均匀收缩。 1、可塑成型:
1) 旋坯干燥变型可能性 > 滚压成型 2) 挤制成型:存在颗粒定向排列,泥段轴向、径向干燥收缩
不同。距中心轴不同位置,收缩不一致,愈远 密度越高,收缩 下降。 2、注浆成型: 颗粒定向排列 靠近吸浆面(石膏模工作面) 致密度提高,水分下降 远离吸浆面(石膏模工作面) 致密度下降, 水分提高 粘结各部件时留下的应力 3、压制成型:粉料水分、 堆积、受力不均匀
例如:
碗盘 ——滚压、旋坯成型 (塑性坯料)古代陶瓷 坯料最主要种类
陶瓷砖 ——模压成型(干压粉料) 卫生洁具 ——注浆成型(泥浆)
1.2 坯料的质量要求
坯料的总体质量要求
配料准确 组分均匀 细度合理 空气含 量少
对水分的要求
可塑性泥料——滚压、旋坯:18~25% 注浆泥浆 ——卫生洁具,茶壶:28~35% 干压粉料 ——陶瓷砖:8 ~15%(半干压)
1.4 坯料的炼泥
❖练泥的作用
▪ 压滤泥饼:水分、固体颗粒分布不均匀,定向结构,收 缩不均,开裂,含大量的空气,阻碍坯料与水分润湿,使 可塑性下降, 弹性形变提高。 ▪ 经练泥后,可排除空气,使组分均匀,收缩减小,提高 干燥强度。 ▪ 一般情况下练泥后的泥段仍存在颗粒定向排列情况。 ▪
1.5 近代景德镇窑坯泥的制备
釉不膨胀, 使釉由压应力转变为张应力。 5、结构裂纹:常见于挤制成型:泥团组成、水分不均
多见于压制成型:粉料内空气未排除,造成坯体的不连续结构。
2 坯体的成形工艺
成形工艺是陶瓷制造工艺过程中重要的环 节。
成形工艺确保陶瓷器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 成形工艺使陶瓷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传统陶瓷即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和其成
古代陶瓷的原料的淘洗和陈腐
目的:排除坯体中的水分,同时赋予坯体一定的干 燥强度,满足搬运以及后续工序(修坯、粘结、施 釉)的要求。
1.5.1 干燥过程
干燥速度取决与内部扩散速度和表面汽化速度两个过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升速阶段
短时间内,坯体表面被加热到等于干燥介质湿球温度的温度, 水分蒸发速度很快增大,坯体吸收的热量和蒸发水分耗去的热量相 等。
时间短,排除水量不大 。 2、等速干燥阶段
坯体表面蒸发的水分由内部向坯体表面源不断补充,坯体表面总 是保持湿润。
干燥速度不变,坯体表面温度保持不变,水分自由蒸发。 到临界水分点 后,坯体内部水分扩散速度开始小于表面蒸发速 度,坯体水分不能全部润湿表面,开始降速阶段,体积收缩不大
1.5.1 干燥过程
形工艺紧密相关。 成形工艺主要指陶瓷坯体而言。
2 古代陶瓷成形技术的发展简 介
我国古代的陶瓷制品所使用坯料主要为可 塑性坯料。这决定了我国传统指陶瓷都是 可塑法成型(滚压成形)。
3、降速干燥阶段 表面停止收缩,继续干燥仅增加坯体内部孔 隙 干燥速度下降,热能消耗下降,坯体表面温 度提高。 4、平衡阶段 坯体表面水分达到平衡水分时,干燥速度 为0 干燥最终水分取决与干燥介质的温度和湿度
1.5.1 干燥过程
升速阶段
等速阶段
降速阶段
1
A2 3
介质温度
B
平衡阶段
C
O
1—坯体含水率 2—干燥速度 3—坯体表面温度
(干压)
3~7%
1.2 坯料的质量要求
❖可塑泥料的基本要求
▪ 良好的可塑性 ▪ 具有一定的形状稳定性 ▪ 含水量适当: 强可塑性原料多则含水量提高
小件制品含水量 >大件制品 手工成型 > 旋坯 > 滚压成型 ▪ 干燥强度高和收缩率小
1.3 坯料的陈腐
❖ 陈腐的原因及意义:
▪ 1)注浆料放置一段时间后,流动性提高, 性能改 善。 ▪ 2)压滤的泥饼,水分和固相颗粒分布不均匀,含有 大量空气, 陈腐后水分均匀,可塑性强。 ▪ 3)造粒后压制粉料,陈腐后水分更加均匀。
5.3 坯料的陈腐
❖ 陈腐的作用机理 :
▪ 1)通过毛细管的作用, 使坯体中水分更加均匀。 ▪ 2)水和电解质的作用使粘土颗粒充分水化,发生离 子交换,同时非可塑性物质转变为粘土,可塑性提高。 ▪ 3)有机物:发酵腐烂可塑性提高。 ▪ 4)发生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S气体扩散流动, 使泥料松散均匀。
第三章 成形工艺和窑炉技术 的发展
一、 坯体成型工艺 二、 窑炉技术
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
1 原料加工
原料加工是陶瓷工艺流程中的最基础步骤。
原料只有通过合理的加工工序,才能形成 适合烧制的坯料,才能保证一切后续工艺 的顺利实施。
原料加工工艺的主要工序
1.1 坯料的种类
按成形方法可以将坯料分为:可塑性泥料, 泥浆,干压粉料。
古代南、北方坯料成形工艺的
差别
南方:瓷石制瓷,含较多瘠性原料石英。绢云 母的可塑性中等。因此南方诸窑所使用的原料 必需进行破碎和淘洗等加工处理(在淘泥池中 进行),以去除部分瘠性成分,提高原料的可 塑性,一些窑如景德镇通常要淘洗数次,还要 进行陈腐。
北方:使用沉积高岭(二次粘土)制瓷。含有 较多的腐殖质和有机质,颗粒度也比瓷石细, 通常可塑性比较好,经过粉碎和粗选即可使用。 比南方瓷器的坯体更易成形。
1 料浆的制备 2 练泥
练泥
1.4.2 古代陶瓷成形工艺对坯泥 的物理性能要求
拉坯成形时由于受力较大,拉坯过程中形 状变化幅度也较大,要求坯泥的屈服强度 不必太高,延伸形变量一定要大,含水量 可以适当高。
雕塑成形由于操作精细,外形要求高,但 受力不大,因此要求坯泥的屈服强度高, 延伸形变量不一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