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德育目标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相关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文献法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3.竞赛式教学法这是一种“敌”“我”双方比赛回答问题,并以此体验个人成就感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点评法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

用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国演义》光盘、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情节;开展小组竞赛,决出优胜小组;辩论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请欣赏下面这首诗,多媒体显示: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投影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18《杨 修 之 死》教案

18《杨 修 之 死》教案

18《杨修之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掌握一些重点字词,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过程方法:1、梳理情节,复述课文。

2、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情感态度:使学生了解三国演义,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背景: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朗读课文,知悉课文内容;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三、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2、从全文看曹操杀杨修的罪名是什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课文插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些事?杨修表现如何?曹操分别有什么反应?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六个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5、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学生自主探究,展示,教师归纳:1、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一(第1——3自然段)曹操焦虑战事,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二(第4——9自然段)插叙杨修之死原因;三(第10——12自然段)曹操强行进兵失败,厚葬杨修。

18 杨修之死(教案)

18 杨修之死(教案)

18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水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百年来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它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肠荡气的《红楼梦》不同,这里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谨赤壁鏊兵”等恢弘壮观的场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的片段《杨修之死》。

(出示课题,师简介作者)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出示学习目标)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检查。

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邺.城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植然.其言愈恶.之但.操有问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3、翻译下列句子。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杨修之死》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重点:篇一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

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

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

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

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

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18、《杨修之死》教学案姓名:班级:日期:2012年月日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课文中的6个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3分钟)(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

(7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1、解释加线的词:⑴适疱官进鸡汤适:恰巧⑵数犯曹操之忌忌:忌讳⑶人皆不晓其意晓:明白⑷丕如其意如:按照⑸植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即:就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⑴鸡肋肋:(lèi)胸部的侧面⑵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⑶数犯曹操之忌数:(shuò)屡次⑷竟取匙与众食讫讫:(qì)完毕⑸操因疑修谮害曹丕谮:(zèn)诬陷、中伤⑹延弃弓绰刀绰:(chāo)抓取五、分析课文1、想一想: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2、试一试:“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2、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3、要求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师: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

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教师巡回指导。

三、熟读课文,把握情节师: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明确: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

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师: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教案标题:杨修之死教案
教案目标:
1.使学生了解杨修的生平和死因;
2.分析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谈论学生对杨修的了解程度和对其死因的猜测;
2.展示杨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杨修的生平和事迹;
2.重点介绍杨修的死因和当时社会背景。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和影响。

四、学生自主研究(1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独立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杨修的生平和死因。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
1.杨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研究材料。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对杨修的评价进行分析和论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杨修在拒绝登上剧们祭奠帝王而置身于大雾中迷失方向后遇害的故事。

故事中,杨修面对威权的权力体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个性品质和内在精神。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详细阐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拥有一种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旨在使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并理解其文化内涵;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审美能力;4、了解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认识个人的品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5、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故事中,设立分组任务,让学生们去发现杨修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普世人文性格特点,或者是发掘故事中所含的某些难懂的生活哲学。

在小组中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和讨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主旨、道德、技能和知识等要素。

在任务导向型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讨论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班讨论等方式探讨故事中人物、地点、事件及其成因、发展与结束等方面的细节。

在讨论中,学生们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来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18课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观沧海》《龟虽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二、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故事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

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简要概括事件。

②学生自读,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讨论杨修死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①简要概括事件。

②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MP3《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qiáo)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也可以老师演唱)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听到这豪迈与雄浑的曲调,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又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忠义的化身关羽,勇猛却莽撞的张飞,英姿飒爽的周瑜,骁勇善战的赵云,让我们再来结识《三国演义》中的另外两位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他们的文学风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杨修之死》。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
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了解预习:
1、字音、字形
庖.官páo 鸡肋.lèi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佯.装yáng大簏.lù伺.察sì麾.军huī
绰.刀chāo 屯.兵tún 恃才放旷shì酥sū阜fù覃zèn
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图。

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

3、重点句翻译
①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②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

③人皆不晓其意。

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

④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

⑤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

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⑦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
⑧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本文的课题是什么?杨修之死
2、杨修死于何故?
明确:鸡肋事件。

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能猜出君主的心思不是坏事,但聪明过头,擅做主张就离祸不远了,就像古人所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2、仅仅一个鸡肋事件就置杨修于死地吗?你从文章那里看出来?
明确:不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文中一共几次冒犯曹操之忌,曹操有什么样的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些故事吗?
事件反应
改建园门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虽喜笑,心甚恶之
梦中杀人闻而愈恶之
告发曹丕愈恶之
教植斩吏大怒
教植作答大怒,有杀修之心
鸡肋事件斩之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从曹操的反应可以看去曹操一次比一次生气,最终以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杨修遇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从这七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那么杨修的死仅仅是因为曹操吗?不是,还有他自己,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
回到前面杨修和曹操的六件事中,前三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参与到了宫廷斗争之中,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将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杨修聪明不聪明?但为什么还被曹操给杀了,是因为他的才没有用在正事上,或者说没有给曹操的治国提出过一些好的建议,恃才傲物已经危险,杨修的悲剧还在于,他的那点小聪明,不过像今天电视台弄的“抢答题”,孔乙己“回”字有几种写法,既不像荀那样为主攻巩固后方,又不如郭嘉历经战争频频出策,又如《围城》里的方鸿渐,说两三句没油少盐的俏皮话还行,真要治国谋业,可谓一筹莫展。

这样的聪明不仅不值钱,还多少令人讨厌!
五:拓展探究,解读自我:
你是否有过像杨修这样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经历? 杨修和曹操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一个人拥有聪明才智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在点子上,又不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心中装着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如能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我们定会感到生活到处充满阳光!
六、结束语:
杨修之死,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那儿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

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例: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杨修的悲剧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张扬不张狂,自信不自傲,沉稳不沉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