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6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知识归纳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知识归纳

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1.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趋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⑤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 (共76张PPT)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 (共76张PPT)
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古代科技的辉煌与沉沦 8.(题点:古代科技成就)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
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
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 因是( )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 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
A.都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4.(题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
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 “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 观点( )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5.(题点:理学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
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 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 A.社会的进步 C.女权的发展 )
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
应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线索二 科技成就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 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
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三 文艺成就
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 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 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点_0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点_0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点考点1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1.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趋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⑤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专题1第3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83张ppt)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专题1第3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83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 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知识重组 清单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二、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 “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 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问题 2
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其中的精华, 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 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1.取其精华: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 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转化为 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舍生取义、 见利思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 思想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5 .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 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 6 .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 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
二、多姿多彩的艺术 1.汉字起源与演变 (1)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 篆 (秦朝时)→隶书 (秦始, 流行于汉 )→楷书、 草书、 行书。 (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 定化。 (3)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四、三部农书 1.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 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 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

2018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 第3讲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 含解析

2018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 第3讲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 含解析

第3讲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知识架构][线索梳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线索一 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二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三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四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考点百家争鸣1.专题通百家争鸣的阶级性提示: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张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张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2.中外通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不同提示:考过什么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产生的时代背景;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主张及影响。

典例1[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命题解读]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解析]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

高中历史专题突破—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高中历史专题突破—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梳理关键词:“仁”“礼”、仁政、民贵君轻、无为而治、法治、变法革新、兼爱、非攻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_克己复礼__”;首创私学,主张“__有教无类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__民贵君轻_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__君舟民水__”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__无为而治__”,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__以法治国__,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规律认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深化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高考历史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1.司马炎《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司马炎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B.维护等级秩序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D.实现君民共治2.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

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

咎在朕助不逮。

”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A.“天人感应”学说B.“因信称义”主张C.“大一统”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3.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对该“总结”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三代时期只有受过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流行的做官途径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等阶段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郡县4.《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5.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

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

……须是开阔,方始拓展”。

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的历史特征。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时空坐标■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艺的发展历史。

线索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必备知识§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诸子百家(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A.政治思想: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中庸之道”。

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B.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C.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D.文化成就: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和“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实行“仁义”“王道”和“君舟民水”,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
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
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
(3)评价 ①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宣告了明末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 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巨大。 ②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 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 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对未来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 贤臣的统治模式。
视角1 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不同时期儒学主流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视角2 立足家国情怀,考查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视角3 从天人关系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论述。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2)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这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
百姓的主张,故A想变迁的社会影响)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材料中地图三角测量采用西方技术,由此可
见西方技术影响中国传统科技,故A项正确。
答案 A
3.(题点:汉字的演变)“育”甲骨文写作 , (人,指女人), (即倒写的“子”, 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 这说明( )

关于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部分中高考命题点解读

关于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部分中高考命题点解读

“以礼入法”,即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 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 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 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以礼入法”的表现 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 还是在守法、释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
2.(2015·海南高考)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
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
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 A 项错 误;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 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 B 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 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 C 项错误;朱元璋 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
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
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
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解析:“引经决狱”盛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儒家经义的认 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 想是在汉武帝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 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 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 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其治国思想实际上是外儒 内法,并非合二为一,故 D 项错误。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命题猜想-2018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含解析 精品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命题猜想-2018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含解析 精品

【考向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用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理解百家争鸣(1)唯物史观角度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史观角度①文明传承方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后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②东西文明对比方面: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③联系现实方面:应注意孔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与当今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思想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2.用文明史观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6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构建知识体系】【细化考纲预测】【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答案】B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C. 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D. 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最早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B选项不够准确,汉代儒学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另有发展;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考点三:宋明理学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

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01.(安徽省郎溪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

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

”材料表明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答案】B02.(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D. 社会教化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道德教化有利于政事国家,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风俗关乎国家命运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所以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政治改革以及君主专制的黑暗。

所以B、C项错误。

考点五:(古代中国)科技成就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

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

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02.(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A. 具有儒学化特征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 为封建统治服务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答案】A【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考点六: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艺术成就•文人画【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

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02.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考点七:(古代中国)文学成就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