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一、变式训练的含义变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被广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本质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特征越多,学习越困难”. 所谓变式就是变更概念或问题的认识角度,以突出概念或问题中那些隐蔽的本质特征,以便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或问题的本质规律. 具体来说,变式训练注重问题的情境变化,把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思路相同或相关的题目用变式的形式串联起来,在变式中(条件变化、形式变化、结论发散、适时引深、过程变化、背景复杂化等等)求不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变式的问题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获得对知识的概括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式训练其主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抓基本,重宗旨,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其教学思想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这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其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法,也不同于“题海战术”,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由窄变宽,由低到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主动钻研的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二、变式训练在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实施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训练,变式训练作为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实施的一种手段,要求教师要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训练的思维性要有一定的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的层次. 变式训练可以实施在数学解题教学的不同阶段,如用于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形成的过程中;用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用于对问题引申的过程中;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于阶段性综合复习的过程中,等等. 学生通过变式训练,解决这些变化性的问题,便能更清楚地理解概念的本质,更快地探求解题规律并形成技能.1. 用于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形成的过程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进行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变式,让学生体验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出其中最本质的成份,并对它们进行概括.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在形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位置等方面变化的不同三角形的高的典型题目,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并对几种典型高的变式进行思维加工,从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同时,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从事物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2. 用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变式训练不仅在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掌握知识,启发思维,形成技能中也具有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了概念后,教师或学生若能把课后练习或习题进行选择分类,排列层次,适当变式,然后进行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对书后习题适当调整或进行变式,并做有序练习:①(3x + 2y)(3x - 2y);②(m + 2n)(2n - m);③(-2a + b)(-2a - b);④(-5a - 3)(5a - 3);⑤(-m + 1)(-m - 1)(m2 + 1),效果定会良好.3. 用于数学问题引申的教学过程适时地对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引申变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对高中解析几何题:△abc的两个顶点a,b 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乘积等于- 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进行引申变式练习,变式1:若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乘积为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变式2:若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a,0),(-a,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乘积为- a > b),求点c的轨迹方程. 变式3:若ac,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乘积等于 a > b),求点c的轨迹方程. 变式4:若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乘积等于常数k(k ≠ 0),求点c的轨迹方程.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变式性的题目,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椭圆和双曲线还可以有新定义.4. 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条基本思路就是“将未知的问题化归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的问题”. 但由于未知(复杂)问题与已知(简单)问题之间往往没有明显联系,因此需要设置一些过程性的多层次的变式,在两者之间进行适当铺垫,作为化归的台阶,从而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认识,这有益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变式训练还可以实施在数学解题教学的其他过程中. 同时变式训练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有组织的变式训练,也可以是学生自编题目进行的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一些相关题目组合,也可以是一个题目分层次的变化,等等.三、结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应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全在于老师创造性地发挥与教学技巧的恰当运用. 总之,变式训练在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是富有成效的训练途径. 它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有利于克服教学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也有利于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实施变式训练,不仅使中学数学的“双基”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且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理解、探究、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品质,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变式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变式练习题1. 小明有5个苹果,他把其中的2个苹果分给了小红,剩下的他自己吃掉了一半。
请问小明一共吃了几个苹果?解答:小明分给小红的苹果数量:2个小明自己剩下的苹果数量:5个 - 2个 = 3个小明自己吃掉的苹果数量:3个 ÷ 2 = 1.5个答案:小明一共吃了1.5个苹果。
2. 有一排花,小明先数了其中的4朵花,他数了两朵红花和两朵白花。
已知红花的数量是白花的3倍,那么这排花总共有几朵?解答:红花的数量:2朵白花的数量:2朵红花的数量 = 白花的数量 × 32朵 = 白花的数量 × 3白花的数量 = 2朵 ÷ 3 = 0.67朵(约等于2/3朵)整数朵数的花有:4朵小数朵数的花有:0.67朵答案:这排花总共有4朵整数朵数的花和0.67朵小数朵数的花。
3. 小明参加了一个比赛,他一共打了27个靶。
已知他打中了其中的2/3靶,没有打中的靶有几个?解答:小明打中的靶数量:27个 × 2/3 = 18个小明没有打中的靶数量:27个 - 18个 = 9个答案:小明没有打中的靶有9个。
4. 一队士兵正在做训练,他们一共有45人。
排成5列,每列人数相等。
请问每列有几个士兵?解答:士兵总数:45人列数:5列每列士兵数量 = 士兵总数 ÷列数 = 45人 ÷ 5列 = 9人答案:每列有9个士兵。
5. 小华去超市买了一盒饼干,饼干共有30块。
她把其中的1/3块分给了小明,自己留下了剩下的饼干。
请问小华自己留下了几块饼干?解答:饼干总数:30块小明得到的饼干数量:30块 × 1/3 = 10块小华自己留下的饼干数量:30块 - 10块 = 20块答案:小华自己留下了20块饼干。
总结:通过以上四年级数学变式练习题,我们练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涉及了分数、比例、分配等数学概念,通过计算和推理,我们可以准确地得出答案。
继续练习这些变式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推理: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
数字推理: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数字推理: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数字推理的题目通常状况下是给出一个数列,但整个数列中缺少一个项,要求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项之间的关系,判断其中的规律。
解题关键:1、培养数字、数列敏感度是应对数字推理的关键。
2、熟练掌握各类基本数列。
3、熟练掌握八大类数列,并深刻理解“变式”的概念。
4、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自己总结,再练习。
下面是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概念。
例题是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虽然这些理论概念是从教材里得到,但是希望能帮助那些没有买到教材,那些只做大量习题而不总结的朋友。
最后跟大家说,做再多的题,没有总结,那样是不行的。
只有多做题,多总结,然后把别人的理论转化成自己的理论,那样做任何的题目都不怕了。
一、简单数列自然数列:1,2,3,4,5,6,7,……奇数列:1,3,5,7,9,……偶数列:2,4,6,8,10,……自然数平方数列:1,4,9,16,25,36,……自然数立方数列:1,8,27,64,125,216,……等差数列:1,6,11,16,21,26,……等比数列:1,3,9,27,81,243,……二、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常数数列。
例题:12,17,22,27,(),37解析:17-12=5,22-17=5,……2,二级等差数列: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例题1:9,13,18,24,31,()解析:13-9=4,18-13=5,24-18=6,31-24=7,……例题2.:66,83,102,123,()解析:83-66=17,102-83=19,123-102=21,……3,二级等差数列变化: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0,1,4,13,40,()解析:1-0=1,4-1=3,13-4=9,40-13=27,……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例题2:20,22,25,30,37,()解析:22-20=2,25-22=3,30-25=5,37-30=7,…….二级为质数列4,三级等差数列及变化: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再在这个新的数列中,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方差计算变式公式
方差计算变式公式
方差计算变式,也称为多项式方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统计工具,它能帮助研究人员和统计学家对一组随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研究模型。
方差计算变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找出一组数据中最小最大值,来计算一组数据之间的平均值和方差。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统计学家快速得出数据的多项式方差。
下面介绍多项式方差的公式:
以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变量y,根据数据X1、X2、…、Xn的
个数,可以求得多项式方差的公式为:
V(y) =[(yi - f(xi))2 / (n - p - 1)]
其中,n是样本数,p为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变量y的阶数。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检验多项式方差模型的拟合程度,例如通过残差分析、多项式方差模型的联合拟合系数等进行检验。
多项式方差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对一组有限的数据进行准确的预测,使用方差计算变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统计学家精确地计算一组数值之间的关系。
在数据相关性分析中,它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数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多项式方差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统计学习中的模型拟合,统计推断等等。
方差计算变式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数据,发掘数据中所蕴含的模式及其背后的研究价值,从而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数据模型。
总体来说,多项式方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统计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精确地分析一组数据,从而更加清楚的了解数据的模式以及研究数据的结果。
第二类重要极限 变式
第二类重要极限变式
第二类重要极限变式是一种在数学中广泛应用的极限形式。
它描述的是当自变量趋近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值的一种特殊情况。
具体来说,当函数中的多项式项的最高次数大于等于另一个多项式项的最高次数时,这种极限形式就可以被称为第二类重要极限变式。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类重要极限变式常常用于计算复杂的积分、求解微分方程以及研究复杂的物理问题。
同时,它也是数学分析、微积分和复变函数等学科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函数和极限形式,其计算方法和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具体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 -。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数字推理的题目通常状况下是给出一个数列,但整个数列中缺少一个项,要求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项之间的关系,判断其中的规律。
解题关键:1,培养数字、数列敏感度是应对数字推理的关键。
2,熟练掌握各类基本数列。
3,熟练掌握八大类数列,并深刻理解“变式”的概念。
4,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自己总结,再练习。
下面是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概念。
例题是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虽然这些理论概念是从教材里得到,但是希望能帮助那些没有买到教材,那些只做大量习题而不总结的朋友。
最后跟大家说,做再多的题,没有总结,那样是不行的。
只有多做题,多总结,然后把别人的理论转化成自己的理论,那样做任何的题目都不怕了。
谢谢!一、简单数列自然数列:1,2,3,4,5,6,7,……奇数列:1,3,5,7,9,……偶数列:2,4,6,8,10,……自然数平方数列:1,4,9,16,25,36,……自然数立方数列:1,8,27,64,125,216,……等差数列:1,6,11,16,21,26,……等比数列:1,3,9,27,81,243,……二、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常数数列。
例题:12,17,22,27,(),37解析:17-12=5,22-17=5,……2,二级等差数列: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例题1:9,13,18,24,31,()解析:13-9=4,18-13=5,24-18=6,31-24=7,……例题2.:66,83,102,123,()解析:83-66=17,102-83=19,123-102=21,……3,二级等差数列变化: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0,1,4,13,40,()解析:1-0=1,4-1=3,13-4=9,40-13=27,……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例题2:20,22,25,30,37,()解析:22-20=2,25-22=3,30-25=5,37-30=7,…….二级为质数列4,三级等差数列及变化: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再在这个新的数列中,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变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得特征、改变问题得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得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得地引导学生从“变”得现象中发现“不变”得本质,从“不变”得本质中探究“变”得规律得一种教学方式。
数学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一个问题得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得目得,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得情感态度,养成良好得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得能力都具有很好得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得含义初中数学具有一定得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得情景创设与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得内涵得,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得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得意义”时,一个分式得值为零就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得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
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得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得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就是很不清晰得,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
但如果以下得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得值为零?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得值为零?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得值为零?通过以上得变形,可以对概念得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得东西有个非常清晰得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得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得本质与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得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得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就是数学学习得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得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得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
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得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得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得判定得“SSS”方法得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得设计形式。
自由组合定律9︰3︰3︰1比率的八种变式
自由组合定律9︰3︰3︰1比率的八种变式填写变式一:9︰6︰1变式二:9︰3︰4变式三:9︰7变式四:15:1变式五:10︰6变式六:13︰3变式七:12︰3︰1变式八:1︰4︰6︰4︰1练习题1. 等位基因A和a影响花瓣的大小,基因型AA表现为大花瓣,Aa表现为小花瓣,aa表现为无花瓣。
另有一对等位基因R和r影响花瓣的颜色.基因型RR和Rr表现为红色花瓣,rr表现为无色花瓣。
两个植株均为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如果它们进行杂交,则下一代有几种表现型A.4B.5 .C.6D.92.天竺鼠身体较圆,,唇形似兔,性情温顺,是一种鼠类宠物。
该鼠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已知B决定黑色毛,b决定褐色毛,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
现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的天竺鼠: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繁殖后,子代中黑色:褐色:白色的理论比值为A.9:3:4.B.9: 4:3C.9:6:1D.9:1:63.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 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A.1:3、1:2:1和3:1.B.3:1 4:1和1:3C.1:2:1 4: 1和3:1D.3:1 3:11和1:44.香豌豆只有当A、B两个不同的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其他情况均开白花。
两株不同品种的白花香豌豆杂交F1代都开红花,Pl自交得F2代,用F2代的红花类型自交得到F3代,问F3代群体中白花类型以及能稳定遗传的红花类型分别占A. 11/36,17/36B. ll/36,9/36.C. 22/81,18/81D. 22/81,17/815.Ⅰ.回答下列小麦杂交育种的问题。
(1)设小麦的高产与低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AA为高产,Aa为中产,aa为低产。
抗锈病与不抗锈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B、b表示),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为抗病。
这两对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概念,定理,习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一、变式教学的意义1.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现在课本中,有一部分例题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4.运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变式的概念和例子
变式的概念和例子以下是 7 条关于“变式的概念和例子”的内容:1. 嘿,你知道什么是变式吗?就好比一块普通的面包,你可以把它变成各种形状,这不同的形状就是变式呀!像数学里的同一道题,换个方式来问,或者换个场景去呈现,这也是变式嘛!比如说 2+3=5,那 3+2 不也是等于5 吗,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变式例子呀。
2. 变式呀,就像是一场神奇的变形魔术!比如说衣服吧,同一件衣服,你可以用不同的搭配让它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就是变式啊!像红色的上衣本来配蓝色裤子,下次你换条黑色裤子搭配,感觉立马不同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变式例子呀,是不是很有意思呢!3. 哎呀呀,变式不就是换个花样嘛!就好像搭积木,同样的那些积木块,你可以搭出城堡,也能搭出小房子呀,这可都是变式呀!像是做手工,用同样的材料可以做出不同造型的小物件,这也是变式。
比如用彩纸折个小船,下次再折只千纸鹤,这不就是变式嘛,多好玩呀!4. 变式其实很简单啦!就类似你玩游戏,同样的游戏规则,但是每一局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策略,这就是变式呀!举个例子,踢足球比赛,每次的对手不同,场上的局面也就不一样,应对的方法自然也得变,这就是足球比赛中的变式。
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5. 哇塞,变式其实无处不在呢!就像音乐,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奏出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变式呀!想想看,弹钢琴的时候,有人弹得很欢快,有人却弹得很忧伤,这就是对曲子的不同变式表现嘛!这不就像给曲子穿上了不同风格的外衣,好神奇呀!6. 哦哟,变式呀,不就是多些变化嘛!拿画画来说吧,画同一个风景,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呀,这就是变式呀!有时候用鲜艳的颜色,有时候用灰暗的色调,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呢!就像《蒙娜丽莎》,不同的人欣赏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算是一种广义上的变式呀,是不是呀?7. 变式就是给平常的东西加点特别的料!好比讲故事,同一个故事你可以讲得很生动,也可以讲得很平淡,这就是变式啦!比如《小红帽》,你可以加上各种有趣的表情和动作来讲,那和干巴巴地讲就完全不一样啦!这种改变就是变式呀!我的观点就是:变式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和可能!。
五年级应用题变式
121、有一袋米,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5kg ,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少2kg ,最后袋中的米还剩20kg ,这袋米原来重多少千克?2、小美家距离学校2.7km ,她每天早晨步行去学校,下午放学步行回家。
小美上学两天一共步行多少千米?3、0.00......0026×0.00 (0048)2011个 2012个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45.6,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9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3,积是多少?5、两个因数的积是75.2,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 积是多少?6、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两位小数,把它保留整数约是14,那么,它的精确值可能是哪此数?7、王红去水果店帮妈妈买水果,她所拿的钱正好可以买2.4kg 桂圆,桂圆的价格是山楂的2.5倍。
王红用这些钱都买山楂,她一共可以买多少千克山楂?8、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是1.65,这个三位小数最大值多少?最小是多少?9、简算:50×0.8×0.04×1.25×0.02×25010、简算:0.0695×2500+695×0.24+51×6.9511、计算:7.81×49-78.1×3.8+0.78×9012、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其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73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13、在期中考试中,王超数学、语文、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5.5分,品德与社会和科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1.5分。
试求王超这五科的总分。
14、已知○+△=2.8,求(○+△)×1.5的值。
15、2012年8月3日10时,第10号热带风暴“达维”的中心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即北纬36.3度,东经118.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9级(13米/秒),这里的“北纬36.3度,东经118.0度”运用了数学位置中的( )知识。
变式乘法计算三年级
变式乘法计算三年级摘要:一、变式乘法概念1.乘法的定义2.变式乘法的含义二、三年级变式乘法计算方法1.乘法口诀表的应用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三年级变式乘法实际应用1.购物问题2.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3.分数和小数的乘法运算四、三年级变式乘法易错点与注意事项1.进位与退位的处理2.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3.计算过程中的细心与耐心正文:变式乘法计算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
乘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它表示将两个数相加多次。
例如,2 乘以3 表示将2 加3 次,即2+2+2=6。
变式乘法是在乘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和调整。
在三年级,学生们主要学习以下几种变式乘法计算方法:1.乘法口诀表的应用:乘法口诀表是学习乘法的基础工具,通过熟练掌握口诀表,学生可以迅速进行乘法运算。
例如,要计算24 乘以5,学生可以直接找到乘法口诀表中24 行5 列的交叉点,得到答案12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将两位数的个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将结果与两位数的十位数相乘,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例如,计算35 乘以7,可以先将5 乘以7 得到35,再将3 乘以7 得到21,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到35+21=56。
3.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数相乘,然后将结果与两位数的十位数相乘,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例如,计算7 乘以35,可以先将7 乘以5 得到35,再将7 乘以3 得到21,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到35+21=56。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分步骤进行计算,先将多位数的个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将结果与多位数的十位数相乘,依次类推,最后将所有结果相加。
例如,计算1234 乘以5,可以先将4 乘以5 得到20,再将3 乘以5 得到15,接着将2 乘以5 得到10,最后将1 乘以5 得到5,然后将这四个结果相加得到20+15+10+5=50。
教育心理学第7讲
其次,迁移也是由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 要环节。因为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对掌握了的知识、技能的概 括,然后广泛迁移,并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实现的。
负迁移:一种学习阻碍另一种学习。负迁移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 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比如,不正确的书写方式形成习惯以 后就难以纠正,这是旧技能对形成正确书写技能的干扰。过分迷恋于 课外某方面兴趣的学生,往往难以形成课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态 度间的干扰现象。负迁移一般是暂时性的,经过训练、练习是能够克 服的。
此外,学习态度的共同性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如爱整洁,当日功 课当日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那么他们往往在生活 上也表现出爱整洁(衣服的整洁,室内的整洁),工作上也会形成 今日工作绝不留在第二天去做的好习惯。
(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还必须 考虑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原有的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 的可能性也越大。已有的知识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迁移,主要是 由于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辨别当前的 新事物。如果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学 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把它纳入到已 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迁移就顺利。如果已有的经验概括水 平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把新事物归入到已有的 经验中去,这就会给迁移造成困难和错误。
当然,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的智力、年龄以 及原有知识的清晰度(理解程度)和巩固度(熟练程度) 以及当时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情绪的兴奋与否都有关系。
(4)定势的作用
完全平方差公式的变式
完全平方公式的所有变形公式一. 完全平方公式常见的变形有a2+b2=(a+b)2-2ab,a2+b2=(a-b)2+2ab,(a+b)2-(a-b)2=4ab,a2+b2+c2=(a+b+c)2-2(ab+ac+bc)二. 乘法公式变形的应用例1:已知:x2+y2+4x-6y+13=0,x、y均为有理数,求xy的值。
分析:逆用完全乘方公式,将x2+y2+4x-6y+13化为两个完全平方式的和,利用完全平方式的非负性求出x 与y的值即可。
解:∵x2+y2+4x-6y+13=0,(x2+4x+4)+(y2-6y+9)=0,即(x+2)2+(y-3)2=0。
∴x+2=0,y=3=0。
即x=-2,y=3。
∴xy=(-2)3=-8。
分析:本题巧妙地利用例3 已知:a+b=8,ab=16+c2,求(a-b+c)2002的值。
分析:由已知条件无法直接求得(a-b+c)2002的值,可利用(a-b)2=(a +b)2-4ab确定a-b与c的关系,再计算(a-b+c)2002的值。
解:(a-b)2=(a+b)2-4ab=82-4(16+c2)=-4c2。
即:(a-b)2+4c2=0。
∴a-b=0,c=0。
∴(a-b+c)2002=0。
例4 已知:a、b、c、d为正有理数,且满足a4+b4+C4+D4=4abcd。
求证:a=b=c=d。
分析:从a4+b4+C4+D4=4abcd的特点看出可以化成完全平方形式,再寻找证明思路。
证明:∵a4+b4+C4+D4=4abcd,∴a4-2a2b2+b4+c4-2c2d2+d4+2a2b2-4abcd+2c2d2=0,(a2-b2)2+(c2-d2)2+2(ab-cd)2=0。
a2-b2=0,c2-d2=0,ab-cd=0又∵a、b、c、d为正有理数,∴a=b,c=d。
代入ab-cd=0,得a2=c2,即a=c。
所以有a=b=c=d。
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在进行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搞清题目强调或突出的对象。
题目一般要求“强调”或“突出”某一对象,如例题中(3)要求强调定语。
因此,在解题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抓住题干所要求强调突出的对象。
二、依据要求调整语序,改变原有句子的结构,使之符合句式要求。
常式句是按照句子正常语序排列的单句或复句,而变式句则是改变了原有正常语序的句子。
只要根据要求将句子的结构顺序进行调整,改变句子的语序,使之符合句式要求,就可以了。
三、保持原句语意的通畅。
在变换时要注意检查变换后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意思,原句语意是否保持畅通。
不可随意增删内容,不可随意改变句子中短语那一层的语序,因为句子中短语的语序是没有变式的。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将例句“我们不会遗忘这广布于民间
最本真也最质朴的具有浓郁乡愁的鱼鳞瓦”进行变换:
1)强调宾语的倒装句:这广布于民间最本真也最质朴的
具有浓郁乡愁的鱼鳞瓦,我们不会遗忘。
2)一般反问句:我们怎么会遗忘这广布于民间最本真也
最质朴的具有浓郁乡愁的鱼鳞瓦?
3)反问语气的倒装句:这广布于民间最本真也最质朴的
具有浓郁乡愁的鱼鳞瓦,我们怎么会遗忘?
4)强调定语的句子:我们不会遗忘鱼鳞瓦,这广布于民
间最本真也最质朴的具有浓郁乡愁的。
典型题目变式训练(试题)-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典型题目变式训练1.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已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课上,黄老师已经剪好了3张剪纸,她还需要准备多少张廓剪纸?2.为庆祝元旦,实验小学计划将校园装扮一新。
在一个三角形花坛的边沿摆花,要使每边上都有3盆花(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都要摆一盆花),需要摆多少盆?3.框中一共有多少个汉字?4.遗爱湖公园管理处的这些自行车一共能坐多少人?5.养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大国。
如图,如果每片桑叶上的蚕宝宝同样多,6片这样的桑叶上有多少只蚕宝宝?6.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号召,妈妈每天乘坐公共汽车上班,每天大概比自己开车少花6元钱,一个星期( 按5天计算)妈妈可以节约多少钱?7.实验小学开展特色晚托班,依依和黄霏霏都报名参加了太空黏土班。
她们各做了多少件黏土作品?8.有4辆独轮车,每辆独轮车准备载6名杂技演员。
(1)4辆独轮车一共能载多少名杂技演员?(2)现在每辆独轮车载了4人,每辆独轮车还要载几人? 4辆独轮车一共还要载几人?9.二(1)班进行“小组向前冲”评比,每个笔画代表一分,一个“正”字代表5分。
下面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得分情况,请根据算式提出问题。
(1) 5 + 4 = 9 ( 分)(2) 5 × 4 = 2 0 ( 分)10.二(1)班同学种树,横着看每行有5棵,竖着看每列有6棵。
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1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世界著名的“瓷都”,青花瓷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
妈妈买了下面两种青花瓷碗各两套,她一共买了多少只碗?12.二(1)班排成方队做操,从前、后、左、右数淘淘都是第3个。
二(1)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做操?13.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故事。
(1)白雪公主在森林里已经住了多少天?(2)每个小矮人送给白雪公主4朵花,白雪公主一共能收到多少朵花?14.二( 1 )班的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参加人数比2 0人多比3 0人少。
变式是什么意思
变式是什么意思变式就是运用两种以上的形式来表现同一个主题,而且每种艺术手法之间又可以有所变化。
为了适应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的需要,在主题和人物性格或者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得到解决后,不再继续使用某种特定的写作方法时,改用另外一种新的方法去进行创作,从而给读者带来新鲜感的创作技巧。
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变式。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类情况:两种不同的材料构成了完全对立的意义关系,即互为反衬,前者通过后者来表现,二者处于尖锐的对比状态,二者必须选择其一。
此时,运用哪一种艺术形式去描绘,则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与创作者本身的才气及知识修养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写张角等三兄弟聚众起义,攻城掠地。
诸葛亮向刘备推荐张飞为将军,当他见到张飞的形貌举止后十分惊讶,说:“吾视汝亦神人也!”还向刘备大加赞扬。
看到这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好像诸葛亮自己的观察力就低于别人似的。
实际上诸葛亮的话虽然含蓄,但他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如果换了其他武将做统帅,都难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只有张飞这员猛将做主帅,才符合诸葛亮的心愿。
尽管这只是一句赞美的客套话,却颇耐寻味,它把张飞的勇敢和忠诚,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由此可见,“千古智慧诸葛亮,一代贤相刘伯温”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评语,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名言佳句。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最忌呆板刻板,故弄玄虚,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时要善于运用夸张手法。
夸张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更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典范,除了高超的艺术成就外,夸张手法的运用功不可没。
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灵活使用各种艺术手段。
在具体的写作中,既不能毫无限制地滥用形式美,也不能僵化死板,墨守成规。
我们应该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人物的性格,以及在整部作品的结构布局中所占的位置,来确定使用哪些形式、怎样变化,避免机械套用或画蛇添足;也不能脱离主题、脱离作品内容孤立地去追求形式上的奇异怪诞,搞华而不实,花拳绣腿。
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
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
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
但如果以下的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
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变式训练的⽬的是使学⽣在练习过程中把握题⽬的本质特征,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变式训练有两个好处:⼀是通过变化了⾮本质特征的题组训练,使学⽣熟悉技能的操作程序;⼆是通过变式训练,学⽣在形式变化中把握不变的东西,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从⽽促进技能向纵深⽅向迁移。
变式训练能够提⾼初中学⽣的数学综合技能,主要表现为:
1.变式训练能够培养学⽣的练习兴趣。
变式训练是提⾼数学技能的源动⼒。
兴趣是学⽣主体探索数学知识的⼼理基础和内动⼒,对训练数学技能起着重要作⽤。
明确变式练习的⽬的,根据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针对性的变式训练让学⽣了解每⼀种变式都有它的特定⽬的,从⽽激发学⽣的练习兴趣,使他们⾃觉地产⽣完成练习的内动⼒,提⾼练习效率。
2. 变式训练能够培养学⽣的练习技巧
变式训练是提⾼数学技能灵活运⽤的关键。
训练要讲究技巧并要有针对性,训练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变式训练设置合适的梯度,然后逐步增加技巧性因素,从⽽在变式的过程中掌握、保持和巩固数学技能。
3. 变式训练能够适当延伸所学知识。
变式训练是提⾼数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学⽣在变化的题⽬的探究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不但能有效促进数学技能按正确的⽅向发展,⽽且能使数学技能之间的组合优化,从⽽提⾼了数学技能形成的效率。
综上所述,变式训练可以把⼀个看似孤⽴的问题从不同⾓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寻找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法。
我们应以变式训练为载体,坚持从提⾼学⽣练习质量和效率⼊⼿,切实提⾼学⽣的数学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松江区茸一中学沈菊华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教育为归宿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要贯穿“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原则。
现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思想和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加强在教学中注重变式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
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变式其实就是创新。
当然变式不是盲目的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
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下面本人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
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如在讲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指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因此对于分式321-+x x 的值为零时,在得到答案1-=x 时,实际上学生对“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不是很清晰,难以辨析出学生是否考虑了“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此时可以做如下变形:变形1:当x__________时,分式3212--x x 的值为零?(分子为零时x=1±) 变形2:当x__________时,分式112--x x 的值为零?(1=x 时分母为零因此要舍去)变形3:当x__________时,分式654322----x x x x 的值为零?(此时分母可以因式分解为)1)(6(+-x x ,因此x 的取值就不能等于6且不能等于-1)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以后的练习中也明确类似知识点的考查方向,防止教师盲目出题,学生盲目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效益最大化。
二、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
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实质,也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所以掌握定理和公式的关键在于明确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联系,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结果。
因此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变式,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与定理和公式有关的判断,运用。
如在初一学习垂径定理时:学生对定理“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弦(这条弦不 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这条弦,并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理解不透,经常在判断中出错,甚至到了初三时还会发生错误,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而教师却要去思考学生出错的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是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中几个关键字或词:直径、平分、不是直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变式给出如下语句让学生去判断,并在错误的判断中给出反例,让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
图1图3图2(1)平分弦的直线垂直这条弦(×)见图1(2)平分弦的直径垂直这条弦(×)见图2(3)平分弦的半径垂直这条弦(×)见图3通过上述三个小判断,指出直径与直线的区别,弦是直径时对结论的影响等,理解了为什么要附加条件:这条弦不是直径,学生的辨析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更加缜密。
可以通过变式来继续提问学生:在“如果圆的直径垂直于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这条性质中“如果圆的直径垂直于弦”图4图5后面没有附加条件,这是为什么?(4)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这条弦(×)见图4(5)不与直径垂直的弦,不可能被该直径平分(×)见图5通过以上变式训练,是要防止形式地、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和定理提高学生变通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能力。
三、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习题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如:题1:如图A是CD上一点,∆ABC、∆ADE都是正三角形,求证CE=BD题2:如图,∆ABD、∆ACE都是正三角形,求证CD=BE题3: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画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接CE、BG,求证BG=CE题4:如图,有公共顶点的两个正方形ABCD 、BEFG ,连接AG 、EC ,求证AG=EC 题5: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ABP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能与∆CBP’重合,若PB=3,求PP’上述五题均利用正三角形、正方形的性质,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条件,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或证明。
教师要把这类题目成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它们的共性。
(二)、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这样,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又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例2是这样的已知:如图,点D 、E 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上, C D ⊥AB , BE ⊥AC ,垂足分别为D 、E ,∠1=∠2求证: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这题学生一般想到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AB=AC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得到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有其它的方法证明,并适时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学生马上想到刚学的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知识,于是把问题转化到如何证明∠ABC=∠ACB,通过学生讨论得到两种证明角的方法,一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二利用外角或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得到两个角相等。
又如在讲解“求解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犯得出一个解而丢掉另一个解的错误。
我先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解释两圆相交的形成,当两圆相切时,如果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两圆相交。
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圆心在公共弦两侧的相交两圆,待学生根据已知求出圆心距以后,让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的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时,再让学生计算两圆的圆心距,这时学生发现在相同已知条件下两种情况算得的结果并不相同。
由此得出两圆相交有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或同侧两种情况的结论。
这两题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思维,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
通过变式教学,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譬如书本上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变式,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变式(1)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2)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3)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做完这四个练习,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影响组成图形形状的本质的东西是原来四边形的对角线所具有的特征。
又如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变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刻。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和探究这节课时,教师从奥运冠军孟关良训练为题材编了一题关于追及问题的应用题,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米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然后教师可对本例作以下变式。
变式1: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从先行20米改为先行了20秒)变式2:我们学校有一块300米的跑道在比赛跑步时经常会涉及到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现有甲、乙两人比赛跑步,甲的速度是10米/秒,乙的速度是8米/秒,他们两人同地出发(1)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秒两人相遇。
(2)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秒两第一次相遇。
(3)乙先出发5秒,然后甲开始出发,问甲经过几秒两人第一次相遇。
这题该为平时学生熟悉的操场环形跑道,这里三题也是一组变式题,(1)、(2)是同时同地出发的相遇和追及问题,(3)是不同时出发相遇和追及问题,这题还蕴涵着分类讨论的思想。
变式3: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10秒,教练要求他用45秒追上快艇,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他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划了5秒后他发现用这样的速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请问他的想法用45秒不能追上快艇对不对?如果他要追上请你算一算孟关良后来要用多少速度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快艇?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同时出发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追及问题等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