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空间的学校_基于西方空间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概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内日益凸显的空间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社会分析框架的重要拓展与革新。

社会空间转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多元性认识的深化,更标志着学术界对于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整合。

文章首先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哈维、列斐伏尔、索亚等关键理论家的思想贡献。

这些理论家通过对空间生产、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空间在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以及个体经验中的核心作用。

这一部分的探讨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交融与对话。

接着,文章将深入剖析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这包括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时间优先”与“空间缺席”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理论、流动空间等新概念与工具来丰富社会现象的空间维度理解的探讨。

通过实例解析,本文将展示空间转向如何促使研究者超越线性因果逻辑与固定边界思维,转而关注社会过程的动态网络化、流动性与地方性特征。

文章还将聚焦空间转向在若干核心社会议题上的应用与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全球化与地方性、环境正义、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案例研究旨在揭示空间转向理论如何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颖视角与策略启示,同时也展示其在政策制定、社区规划、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的潜在价值。

面对空间转向带来的理论挑战与机遇,文章将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通过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空间转向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远影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文旨在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空间性本质进行更为敏锐且深刻的思考,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社会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

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

郭: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1960年代,经由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解说,污名(stigma)成为一个学术概念。

时至今日,针对特定人群的污名化、相应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因被污名化而受到限制甚至被剥夺的状况,在世界围已经成为不容否认的社会事实。

随着人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针对弱势人群和边缘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污名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不仅在关涉特定疾病(如躯体残障、精神疾病、艾滋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性别、种族、特殊社会群体(如罪犯、乞丐、流动人口等)的研究中成为重要概念,而且也在反污名、反歧视的政策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1987年,人类学家世忠借用stigma这一概念来描述地区原住民被歧视的生存状况,并将之翻译为“污名”。

污名概念首次进入华人学界。

2000年之后,伴随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严峻的艾滋病疫情的关注,以与国外学界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交流,污名概念得以引入中国大陆地区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医疗和生存问题的讨论,并逐渐出现在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国学界对“污名”这一舶来概念的使用处于混沌状态。

这一点首先反映在对stigma的中文译法的不统一,比如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较多译为“羞辱”、“耻辱”,甚至“病耻感”,而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界则偏好使用“污名”的译法。

以“耻”为核心元素的译法固然折射出中国研究者依据本文化解读stigma这一概念凸显出的文化特殊性,值得深究;但译法的不统一、对某一译法的简单沿用其实也反映了国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参差不齐。

这一状况不仅阻碍了污名理论的发展,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误导了反污名运动的实践。

应当说,这种状况不独存在于中国,在污名概念的原产地西方也是如此。

鉴于此,对污名概念与其理论模型在不同学派互动背景下的演变进行一番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污名概念的来源与戈夫曼的阐释西方学界针对stigma这一概念的语义学考古至今未有定论。

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新探索

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新探索

区域是具有 经济一社 会一 环境意义 的地理空 间 , 相 互 作用机制是复杂的 、 非线性的 , 不但要进行基于企业或 区域 的产权交易 、成本—效益”等微观经济机制分析 , “ 还 要基 于不 同时空尺度 区域 “ 结构一功能 ” 的宏观空间机制 分析 。 单纯地理学或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则缺乏深刻 的机 制探讨 , 需要从经济学 、 社会学等人文科学 , 系统科 学 、 物 理学 、 几何学 、 环境科学 、 地质学等 自然科学 , 甚至是从建 筑学 、 流行病学等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寻求“ 思想灵感 ” 。 四、 科学 理论 的新 探 索
形成 “ 观机 制” 路 。 宏 思
的带动机制 , 14 年代西方社会地理 学发源 的“ 从 90 扩散” 和西方经济学从经济周期规律研究 中提出的 “ 创新 ”揭 , 示 了发展关联 的过程 和机理 ,为地理运 动研究提供 了最 基本的分析工具——“ 创新” 为运 动驱动力 、 散作为 作 扩
发 研 究 空 间运 动 的 方 向 。
我 国的经济地理学从 经济发展空 间结构 角度 出发 , 提 出了点一轴 、 条带 、 梯度等重大理论 成果 , 广泛地应用 于我国的经济地域开发战略 ,有力地推动了我 国经济地 理学理论和空间结构研究 的进展 ,为进一步探讨地理运 动在空 间结构过程 中的作用提供 了明确的方 向。
度、 体制和政策等内在关 系方面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推 动地理学在 内“ 观一 观机制” 微 宏 相结合
西方 经济 学从市 场失灵 角度 对 于 “ 外部 性 ” 环境 ( 影响 ) 的研 究 , 出 “ 提 公共 物 品” 问题 , 揭示 了在产 权不 明晰的条 件下资 源环境 问题产 生 的必 然性 ,提 出产权
本 刊 专 稿

[资料]现代社会学实际的社会空间转向(1)

[资料]现代社会学实际的社会空间转向(1)

社会空间问题,正在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成为研究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福柯认为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联结、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风格[1],“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为普遍共识”[2]。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和理论拓展,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其理论旨趣、观察角度、话语概念或设问方式,为社会经验事实的社会学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转向,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为一种新的社会学想象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一种新的问题意识。

那么,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解释社会的路径和理论转向,如何理解空间?空间的演绎路径和论证逻辑如何?社会空间的理论架构和经验研究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经由社会空间视角提出什么样的命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的思路是:首先经由社会空间的缘起,诠释社会空间如何成为社会知识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接着经由社会空间视角的经验研究的展开和理论的解释维度的论述,检视不同的社会理论如何处理社会空间形式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5&ZD037)的阶段性成果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潘泽泉内容提要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赋予空间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意义,将是一件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面向空间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

面向空间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

面向空间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作者:张江龙来源:《江汉论坛》2020年第09期摘要:当前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碎片化与技术化困境,社会空间理论能够有效回应这些困境,并能够提供一个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整合性的解释框架。

社会工作者从生活的空间性出发,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洞察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可以整合性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空间场景以及各因素的空间意涵。

空间面向的社会工作实践重拾专业本质,彰显社会工作想象力,契合专业的反思性实践的特征,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要实现社会工作实践的空间转向,社会工作者就必须树立空间思维,充分运用空间的社会性和建构性理解服务对象空间生产的过程,分析空间元素的不同组合以及作用于服务对象空间的规训策略,探索空间建构的社会意义,与服务对象一起对其空间进行再生产,促进空间赋权,维护空间权益,增加生活福祉。

关键词:社会工作;碎片化;技术化;空间;赋权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国务院学位办[2012]40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避灾迁移人口生计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16BSH121)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9-0139-06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已经从“教育先行”走向理论与实践的“互促发展”阶段①。

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与实践已经达到了互促发展,而是到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互促进的阶段,唯有理论与实践协同互促,我国社会工作才能健康发展。

没有实践的社会工作将会丧失专业的原本意义,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社会工作实践想要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也是十分困难的。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尚为空缺②,难以有效指导实践开展,这也是造成当前社会工作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

借鉴西方相关社会理论成为构筑我国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必要步骤,20世纪60年代社会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太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复旦社会学

太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复旦社会学

太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复旦社会学
太空社会学是一门基于非西方殖民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价值之上,将太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纳入社会学研究的学科次领域。

其基本概念在于:太空社会学研究的是与太空有关的社会和文化模式,旨在建立和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已有太空社会学研究中的代表性学者主要包括帕斯和狄更斯。

前者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将太空社会学定义为与太空有关的社会和文化模式,宗旨在于以地球为模版致力于太空社会建立与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是提出太空社会学的“左派”学者狄更斯,其强调大航天时代是一种大航海时代的翻版,是一种国家主导精英操纵的剥削和殖民活动。

在中国,太空社会学有责任为航天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在建立健全的制度支持方面。

异托邦的“守望者”——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权力与身份

异托邦的“守望者”——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权力与身份

异托邦的“守望者”-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权力与身份罗益民汪希摘要:美国现代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从迷茫到成长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青少年迷茫和成长的小说,也是一部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的作品'塞林格在这部作品中创造出霍尔顿心中以"麦田”为代表的象征空间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有着高山流水般的契合。

探索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以“麦田”为象征的“异托邦”空间,及其对社会常规空间中权力流动的映射和批判,揭示常规空间中主流话语权力对人的“规范化”改造,从而使人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成为权力所压抑的对象”主人公霍尔顿正是以"异托邦”的视域看到了常规空间的真实面貌,从而完成了从空间边缘人到“异托邦”“守望者”的身份转变。

关键词:异托邦;J. 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权力;身份中图分类号:1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21)01-0005-13引言乌托邦概念①始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1478-1535)的名著《乌托邦}{Utopia,1516),意图是要构建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

这方面的文学主题形成一股历史洪流,贯穿历史长河。

其实,创世纪神话中的伊甸园故事和柏拉图歹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拓扑隐喻学理论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6BWW001);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拓扑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性格理论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运用”(CYS20097)作者简介:罗益民,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文学理论;汪希,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精竭虑要构建的哲学家治天下的《理想国》是这方面的滥觞。

及至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在此之前的传奇作品、田园描述,都有这方面的精神和情调。

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历史校园空间形态现状分析——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历史校园空间形态现状分析——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为例

Key words spatial syntax; historical campus; campus space; space optimization高校历史校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典型类别,具有独特的魅力。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张,以及师生需求的增加,历史校园面临着空间更新方面的挑战。

在进行历史校园空间更新时,需要注重校园空间与时间空间的相互融合,以体现历史校园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本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历史校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理论和Depth map 软件,结合学校档案资料和实地考察数据,建立了校园空间的线段模型、轴线模型和视域模型,从多个角度和领域综合分析历史校园的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梳理空间组织特征,特别是空间形态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联系。

通过结合空间句法分析和师生行为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出综合性的校园空间优化建议,提升校园功能空间的利用率,优化道路和景观空间,使历史校园焕发新的活力。

1空间句法理论及徐汇校区空间概况1.1空间句法概况空间句法是由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教授提出的一种量化分析空间的理论,简单概括为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复杂空间系统(如空间认知、空间与行为、空间与社会)之间的拓扑关系[1]。

简而言之,它将大尺度空间分解为数个小尺度空间的基本模式,是空间分解的基本方法。

其中包括视域模式、凸空间模式和轴线模式等。

这些模式都以可见性分析为基础,将空间系统分解为多个小尺度空间。

将高校历史校园空间分析方法与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相互结合,运用可量化、可视化的数学模型分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历摘要 高校历史校园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记录了高等院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侵蚀,一些优秀的历史校园面临着功能空间利用率低、缺乏活力和生机等实际问题。

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为“徐汇校区”),采用空间句法作为研究方法,对徐汇校区的校园空间形态和历史建筑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传统基层社会秩序的认识范式

传统基层社会秩序的认识范式

传统基层社会秩序的认识范式一民治抑或官治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秩序变迁的研究,有一些被普遍认可的认识范式(Paradigm)。

主流的看法认为,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秩序是一种自治秩序,即一种乡绅自治的结构和形态,进而认为,传统中国存在官治与民治两个分殊的管理和支持体系。

另外,主要是来自历史学的研究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皇权专制主义或王权主义下的“吏民社会”,基层社会自治并不存在,乡绅自治只是依据儒家经典构想出来的、比照西方社会的自治形态和自治范畴与概念构建出来的社会图式,历史上甚至是个例外。

民国至于当代,关于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研究,大致都是在上述认识范式指导下的拓展和深化,比如20世纪前半叶乃至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基本上以“乡绅自治”或宗族自治为预设前提,并且这方面的研究还表现出了有选择性的区域研究如以宗族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为特征,研究的结果大多是有关宗族伦理社会的佐证、新发现或者是对现代分析性概念的运用和验证。

关于“吏民社会”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深化,主要是来自历史学、传统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拓展得力于新史学范式(比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的运用和古代文书、简牍、档案以及考古学的新发现,这些研究同样对吏民社会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上述认识范式的形成,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制度文化进入,晚清以来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改造和重塑一直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现代化的主题,这样的社会改造运动被称为“规划的社会变迁”(Planned Social Change),[1]传统的国家结构和社会形态是社会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改造运动发生和展开于其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也就是说,近现代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威秩序统合基层社会秩序,乃是现代社会改造运动的历史趋势之一。

它的表征是,国家权威控制全部社会资源和规划整个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

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权建设”(包括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与现代国家建构密切相关,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延伸,是权威秩序对自发秩序统合和覆盖的过程,亦即国家权威对地方权威或民间权威取而代之的过程,这构成对整个基层社会进行“现代性改造”的目标之一。

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因素归因分析

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因素归因分析

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因素归因分析摘要:国外国内校园暴力事件的层出发生,引发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关注。

大多数专家学者把校园暴力归因于实施暴力者和受害者的个性品质。

尽管学校是校园暴力发生的策源地,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事后处理上,对引发暴力的重要成因──校园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却不是很多。

所以用社会学的理论深入剖析导致校园暴力成为高发事件的校园环境因素,可以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这些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因素包括:学校教干教师的以绝对服从为特征的权威性管理管理模式、校园的等级制结构、暴力性校园文化、团体动力、以权力为中心的校园人际关系、缺乏情感交流的疏远化学习模式。

关键词:校园暴力;欺侮行为;成因分析;校园因素一、问题的提出:一个迫切需要澄清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全球对暴力行为(包括欺侮行为)[1]的研究也随着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美国心理学会编制的心理学图书期刊数据库1900-1990年只有62篇相关主题的引文,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共计289篇相关引文,而2000年到2004年五年时间就有562篇相关引文[1]。

这说明全球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心度已经越来越高了,而令人困惑的是,关心度的提高似乎与校园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的关系。

世界上最早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是挪威,当时挪威有三位在校学生因为暴力侵害而自杀从而使校园暴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日本,1984年和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自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所以校园暴力问题被视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后学术界也发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性论文。

英国1988年出版发行了第一本有关此问题的学术论着──由泰特姆和雷恩合着《学校中的欺侮行为》,校园暴力从此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独立的重大课题领域。

在中国,研究校园暴力似乎是从国外的校园暴力开始的,见诸于学术期刊的最早介绍校园暴力的是1989年T?索威尔和郭宏的《美国校园中的新种族主义》,19990年晓伟《法国校园暴力多》,1990年李晚生《美国校园内外的恐怖行为》等。

空间社会学理解与超越

空间社会学理解与超越

空间社会学理解与超越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空间社会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在理解和超越传统框架的基础上,推动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空间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致力于研究空间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对空间社会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其研究背景和基本理论。

空间社会学关注空间如何塑造和影响社会行为、互动以及结构,同时探讨社会如何创造和利用空间。

这一学科的研究范畴广泛,涵盖了城市化、地域发展、社会分工、社会移动等多个方面。

文章重点分析了空间社会学的理解与超越两个方面。

在理解方面,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示了空间社会学如何揭示社会空间的结构、功能和变革规律。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还能为政策制定和社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超越方面,空间社会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关注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全球化、信息化、环境问题等,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文章还探讨了空间社会学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空间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中人群的聚集与分布规律、不同区域的社会差异以及地域间的联系与互动。

这些研究对于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文章对空间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空间社会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该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空间社会学:理解与超越》一文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空间社会学的新视角和思路。

通过不断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Abstract:_______,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s committed to study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ce and society,_______, interaction, and structure,_______, covering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urban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_______,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spatial sociology reveals the structure, function,_______, but als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olicy-_______, spatial sociology needs to go beyond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methods, focusing on new social phenomena and issues such as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environmental issues, etc.,_______,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ustering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eople in cities, social differencesin different regions,_______,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_______,_______, strengthen its cros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cope with the complex and ever-_______"Space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nd Transcendence"_______, we are expec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various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一、概述空间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正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回迁社区的空间失序及其治理

回迁社区的空间失序及其治理

生产必然产生空间的非正义性,“ 如果未曾
遮蔽的如空间、身体、语言、文化等维度发掘
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 改变生活方式’
出来,由此形成了后现代的各种认识论的转
向,其中之一便是空间转向。 空间转向开启
‘ 改变社会’ 等都是空话” [2] 。 这表明,争取
城市权利,就是反对仅以经济目的使用空间,
了从空间视角看待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视野,
化” “ 治理的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 两个
提供了新的思路。 回迁社区存在的共性治理
突出矛盾。 作为一定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的
难题,如绿化破坏、居容脏乱、私搭乱建,回迁
社会现象,破解城市回迁社区治理难题,使其
居民的各种社区违规、违法行为大多与空间
真正融入城市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的占用和争夺有关,根源于回迁居民对于空
第 43 卷 第 9 期
2023 年 9 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43 No. 9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理路径。
关键词:回迁社区;城市空间;空间权利;行动张力
中图分类号:C916 Doi:10. 19898 / j. cnki. 42 - 1704 / C. 20221220. 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 433X(2023)09-0173-0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
是推进我国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
模的城市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兴
近年,关于回迁社区的治理引起社会各

空间社会学 著作

空间社会学 著作

空间社会学著作
空间社会学(Subject: Spatial Sociology)
空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空间行为与社会关系交互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如何在不同空间背景下交织与互动,并通过区域、城市和乡村的空间结构来解读社会现象。

以下为几本关于空间社会学的著作推荐。

1. 《社会空间分析》 - David L. Martin (作者)
此书通过空间观察、社会形态、行为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介绍了社会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社会空间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城市的生活》 - Louis Wirth (作者)
这本经典之作讨论了城市作为社会空间的特征和影响。

作者研究了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团体形成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

3. 《城市社会学》 - David Harvey (作者)
本书探讨了城市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并阐明了城市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影响。

作者通过空间批判理论,分析了城市社会空间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

4. 《空间社会学导论》 - Michael F. Goodchild 和 Donald G. Janelle (作者)
此书介绍了空间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作者讨论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进行空间社会学研究的应用。

这些著作都涵盖了不同方面的空间社会学研究内容,推荐给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

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

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习空间作为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学习空间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身心健康。

因此,对国外学习空间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对于我国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国外学习空间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将回顾学习空间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以明确其研究的起点和演变过程。

我们将重点介绍国外在学习空间设计、空间布局、技术应用、学习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以展示其在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探索。

我们将总结国外学习空间研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学习空间作为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

在国外,学习空间的研究经历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再到技术增强型学习空间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发展,也体现了科技进步对教育环境改造的深刻影响。

早期的学习空间研究主要关注学校建筑和物理环境的设计。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舒适度。

这些研究多基于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强调空间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空间研究逐渐拓展到虚拟空间和网络环境。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来创造更丰富、更互动的学习体验。

网络学习空间、虚拟教室等新型学习环境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而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网络空间。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学习空间研究进一步迈向智能化和个性化。

智能化学习空间通过应用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智能感知和个性化服务。

这种新型学习空间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社会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社会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三、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新趋 势
1、数字化
数字化是当代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到 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 产效率,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还推动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市场更加紧密地在一起。
结论
空间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分支,探讨空间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 关系,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介绍了空间社会学 的缘起、研究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 了空间社会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未来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 进,空间社会学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研究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 化等新趋势对社会实践的影响;二是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来更好地 应对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三是个体差异性和社会不平等在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 中的表现和影响。
感谢观看
发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社会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它逐渐成为社会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空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统计学等。同时,空间社会学在理论建构方 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从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流派 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此外,空间社会学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来对空间 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GIS等技术的运用,可以将空间数据转化为具有可视 化效果的空间分布图和平面图等,从而更加直观地展示空间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 系。
空间社会学的应用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李春敏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生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生产〔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 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

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

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大的人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人所了解,也是最被人误解的人物。

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

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一大群人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人。

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

”①一、空间的社会性在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一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人文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被动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社会空间的学校———基于西方空间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石艳1,田张霞2(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在经历了经典的灵光、现代性的转向和后现代性的分解三个阶段之后,西方社会学对于空间社会性内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空间的浮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学校的全新视角。

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可以全面揭示学校所蕴育的社会性内涵,同时也为超越已有的教育社会学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分野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社会空间;学校;空间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7-0001-06[收稿日期]2008-01-08[作者简介]石艳(1979-),女,辽宁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田张霞(1980-),女,山西阳城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2008年第7期外国教育研究No.7,2008第35卷总第217期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Vol.35GeneralNo.217空间作为社会过程的起源,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个既定的事实和产物。

而自然空间作为空间的一种诗意的、象征的类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仅是作为一种分析之用的“理想”或者“原初”类型。

同时,自然空间在不断地被创造、形塑和改造,成为政策性和策略性的对象和产物。

空间一向是被各种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塑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过程。

因此,在空间分析中,自然空间消失了,或者说自然空间隐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总是社会的产物,但这个事实却未获认知。

社会认为它们接受与转变的乃是自然空间。

”[1]一、社会空间的浮现在最有可能在空间的研究中探讨其社会属性的学科———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一段空间隐匿的历史。

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厄里(JohnUrry)的话来说就是,“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缺失”[2]的历史,且空间的消失尤为严重。

确实,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空间的认识在社会学理论中乏善可陈,空间想象力似乎在社会理论中蒸发了,后现代地理学家苏贾(EdwardW.Soja)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即时间消解了空间。

但是空间在社会理论的长河中并不是消失不见的,总有灵光乍现。

为了表现空间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并展现其发展脉络,因此把空间的社会学理论分为经典、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

(一)经典的灵光以时间为脉络梳理社会学关于空间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虽然在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中缺乏对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阐述,但并不是找不到具有洞察力的“灵光”。

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及之后的齐美尔、葛兰西、芝加哥学派等关于空间的论述虽然并不能构成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核心,但仍然为社会空间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但是经典时期的“具有美式社会学风格的研究过分注重物质性的空间和欧洲风格的过分抽象的空间研究一起形成早期空间社会研究的两个极端”。

[3]对于物质性空间的注重只能使空间停留在社会行动背景的位置,空间抽象性的研究带来的不确定性使空间研究变得虚无缥缈,而从技术界定论和均衡时应的两个角度考察的城市及No.7,2008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Vol.35GeneralNo.217其相关研究,对空间模式背后的社会动力缺乏更深入的探讨,使得当时的研究者无法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去解读城市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模式。

(二)现代性的转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性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但空间的位置和作用却没有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空间仿佛在社会理论的研究中悄然隐遁了。

现代性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时间转变的特性和席卷一切的思潮,时间完全取代了空间,由此,20世纪上半叶变成了一段没有空间的历史。

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样的情况才开始有所转变,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研究视野中,并变得越来越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家在反思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意识到出空间的失语限制了社会理论的解释力和想象力。

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共同描绘了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其中的扛鼎之人就是列菲弗尔、吉登斯和布迪厄。

他们分别在自己的理论架构中为空间保留了重要的位置,为空间社会学的建立重建了理论基础。

列菲弗尔把空间纳入到了社会理论的研究视野之中,并认为空间生产就如同任何产品的生产一样,是被策略性和政治化地生产出来的。

因而,空间不是自然性的,而是人造的,是政治性的,是各种历史的元素浇铸而成的,是社会的产物。

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体现了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

列菲弗尔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并认为正是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带来了社会演变。

基于此,列菲弗尔提出了一个分析空间的理论框架,即空间的实践(spatialpractices)、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ofspace)与表征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

虽然在梳理空间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列菲弗尔为空间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凸显了空间的社会性,但他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空间的生产》的法语版出版的年代,空间的社会性和空间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大多数社会学家的重视。

在大多数的社会理论中,空间不是简单地被作为社会行动发生的外部背景或舞台,便是成为被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这在结构功能主义那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在吸取了托斯藤・赫格斯特兰德(ThorstenHagerstrand)等时间地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中将社会互动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空间视为渗透于社会建构全过程的内在核心因素之一。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一直未能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延伸方面的构成方式来建构他们的社会思想……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

”[4]同时认为,空间与时间一样,都是研究现代性的关键词。

现代性正是时间与空间的演变,或者至少可以说,这样一种演变是作为摧毁传统秩序的体制性推动力的核心。

吉登斯认为,时间与空间在传统文明中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这一过程没有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只是随着现代性的到来,时间和空间才都被普遍化并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出,吉登斯的时空社会构成理论为空间—社会—历史的三维构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这一点并没有在吉登斯的著作中被明确。

布迪厄是在其人类学的田野研究———阿尔及利亚的关于村庄的研究中开始关注空间的重要性的。

他认为社会空间是由行动者的场域所组成的。

“社会结构只能是由行动者在不同场域中进行象征性实践的社会空间,它永远是同从事象征性时间的行动者的‘生存心态’、同行动者在权力斗争和较量中所进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5](三)后现代的分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城市问题的加剧,以往进行空间研究的模式开始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而空间的文化背景、多元化的阐述以及异域空间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也为空间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家试图从理论层面拓展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这些研究主题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看成是对于以往现代性中的惟一的时间向度的反叛,力图为那些以往的社会理论中被排除出去的东西“正名”。

当然,空间仅仅是他们所找到的被排除出去的东西之一。

后现代对于空间的理论阐述呈现出一种多方位、多层面、多论点的想像画面,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以往对于空间社会性的研究理论,为空间研究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以哈维、福柯、后现代地理学等为代表。

哈维(Harvey,D.)对于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因为其敏锐地意识到空间问题是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以空间为问题主线,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武器,对当今社会做了全景式的扫描:从城市空间到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从2008年第7期外国教育研究第35卷总第217期宏观的全球化到微观的身体、从后现代状况到环境运动。

哈维上承列菲弗尔,下启苏贾,不仅为社会理论注入了一种“地理学想象”的维度,扩展了社会理论的视角和研究范围,而且为反思社会理论本身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6]与哈维宏观层面的空间研究不同,空间作为隐喻在福柯的论述中不断呈现。

从福柯的研究可以发现,福柯引入空间概念的目的在于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和权力观以重写人类社会生活历史。

空间概念的广泛使用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福柯对空间的着迷,但在空间概念的使用背后却隐藏着福柯揭示的深层次的权力观和知识观。

空间经由关系而确定,与关系交织在一起,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与知识和权力具有紧密联系。

福柯宣称,现代社会是一个纪律社会,而空间则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场所或媒介,空间是权力实践的重要机制。

在福柯看来,空间是所有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同时也是所有权力运作的基础。

当然,权力的运作恰恰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而知识体系可为权力在空间上的运作提供合法性。

在列菲弗尔和福柯的影响下,爱德华・苏贾(E.Soja)在梳理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模式之后,提出了空间社会学研究的全新概念,即“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是一种“第三化”以及“他者化”的空间,它提供了一种灵活地、开放地呈现空间的策略。

第三空间是对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解构和重构,它呈现的是一种重新认识空间和再度呈现空间的可能性。

以苏贾为代表的后现代地理学为地理学发展注入了最新的社会空间化形式,既超越了以往空间研究中的自然地理学的自然性、物质性,超越了历史地理学的规律性,也超越了人文地理学的时间性、解释性,展示了空间的丰富性、辨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与解释力。

二、学校的空间分析历史上的学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许多年发展形成的学校,称之为自然的学校,另一种是由建筑师和学校管理者精心创造的学校,称为人为的学校。

但是正如没有纯粹的自然空间一样,也没有完全自然的学校。

纵观学校形成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当时的教育更多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传递生产生活经验,教育是开放的、自由的、全民的。

在奴隶社会,教育活动开始专门化,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开始出现。

实际意义上的“学校”(即形式化、专门化的学校),是从17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近代才开始设立学校,在进入19世纪后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知道,学校是从广泛的、无目的的教育活动中脱离出来,进而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因此,对于学校这一特别的、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机构的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

人们通常将其作为教育的场所、教育组织或教育手段。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的机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广反映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