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合集下载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情绪心理学巴纳姆效应(即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从而迷失在自我当中,不能正确的知觉自己,从众心理)●认识自己,心理学叫自我知觉,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不受外界信息干扰●永远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勇敢的面对自己、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人为镜、善于总结。

韦奇定律(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与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和三人成虎异曲同工)●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韦奇定律的观点✧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即听之后不可无主见✧不怕众说纷纭,只怕莫衷一是●听取个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用别人的标准给自己贴上标签●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为自己想成的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杜根定律(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想要获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要有自信●只要你相信你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再是困难●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你,那么你更要相信你自己●“我哪有这个能力啊?”可以理解为谦虚的一种说辞,但是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在潜意识中悄悄提醒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这是一种前进的巨大阻力。

●坦率的沟通、面对现实、主宰自己的命运——自信比什么都重要跨栏定律(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做一名跨栏者)●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把挑战困难看作一种享受●让一切的患得患失见鬼去吧●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

为什么你总被别人影响情绪,是因为你不懂“巴纳姆效应”

为什么你总被别人影响情绪,是因为你不懂“巴纳姆效应”

为什么你总被别人影响情绪,是因为你不懂“巴纳姆效应”心理学:为什么你总被别人影响情绪,是因为你不懂“巴纳姆效应”1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你可能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人打哈欠以后,接下来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这种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会使周围的人产生自我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有时会影响到认知的正确度。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与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这两份结果中,一份是参与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结果,参与者竟然都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正如一位名叫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对自己的表演作出的评价,他说他的表演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他所表演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从而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因此,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倾向于相信笼统性描述的心理特征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2从情绪方面来划分,人的性情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理智型和感情用事型。

理智型的人在所有的事情面前都能够做到冷静沉着,三思而后行,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感情用事型的人在面对外界的影响时,他们往往随性而为,不计后果。

如此一来,他们就会陷入巴纳姆效应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纽约举行。

刘易斯以绝对优势将其他选手甩到身后。

决赛时也非常顺利,已经胜利在望了,只要再得几分他便可以稳拿冠军了。

可是,就在这时,一只苍蝇落在了主球上,于是他赶忙挥手将苍蝇赶走了。

可是,当他再次俯身准备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落到了主球上,这时,刘易斯的情绪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因这只讨厌的苍蝇不断落到主球上而生气。

更让他生气的是,那只苍蝇仿佛是有意要与他作对,只要他一回到球台准备击球,那只苍蝇就会重新落到主球上来。

心理学冷知识实用

心理学冷知识实用

心理学冷知识实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其中有许多冷知识虽然不为人所熟知,但却具有实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冷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

1.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例如占星术、塔罗牌等。

这种效应来源于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不确定性,倾向于接受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一种认同感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巴纳姆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各种“神秘学”现象,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2.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是指在许多情况下,80%的结果来自于20%的原因,也被称为“二八法则”。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少数重要的行为或决策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了解帕累托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专注于那些最有价值的事情。

3. 反应一致性。

巴纳姆效应解析

巴纳姆效应解析

巴纳姆效应解析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 Forer)对39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学生们被告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收到一份性格测评报告。

一周之后,福勒给每个学生反馈了报告,并要求他们对其准确程度进行评分。

实际上,每个学生拿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

评分为0(准确度非常差)至5(准确度很高),学生给出的平均评分为4.26。

评分提交后,福勒才告诉学生,他们拿到的报告完全一致,内容是他在某报摊占星术书中摘录下来的。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从周围的信息中得到暗示,从而产生了自我认识的偏差。

传统星相学、占星术中的算命先生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人们在这些描述中选择性的听取了符合自己判断的一部分,所以才觉得“准”。

这些所谓的算命大师,可能只是把扣在每个人头顶都合适的帽子,也给你扣上了而已。

故此,巴纳姆效应也叫星相效应。

星座、塔罗牌、占卜等就是运用了巴纳姆效应。

前段时间流行的网易云颜色测试,各种颜色报告在你的朋友圈里刷屏,人人都在晒属于自己的颜色报告,这其实就是运用了巴纳姆效应,事实上所有的结果都是人们的共性,在每个人身上都适用。

其实现在许多商品营销也运用了巴纳姆效应,更多的广告不再是催着顾客买买买,而是向顾客塑造一种认知。

脉动的广告“随时随地脉动回来”,就是给顾客塑造新的认知,可能你购买一瓶脉动就是接受了其暗示以达到自我安慰。

从来不喝酒的你,因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想大醉一场,二锅头和江小白你会选择哪一个?我想你很有可能选择一瓶江小白,不仅仅是因为它精美的包装,上面的文案也会使你产生强烈的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你消费的冲动。

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巴纳姆效应

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巴纳姆效应

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巴纳姆效应人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提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就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贪玩。

妈妈的再三批评与告诫对年幼的他来说犹如耳边风,丝毫影响不了他玩耍的劲头,妈妈为此伤透了脑筋。

直到16岁那年秋天的一天早上,爱因斯坦正准备去河边钓鱼,父亲把他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或许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人生态度。

父亲微笑地看着爱因斯坦,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当时你杰克大叔在前边,我在他后边跟着。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的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仍然走在前边,我还是跟在后边。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看见你杰克大叔的那副模样,我心想自己一定和他一样,全身脏兮兮的,像个丑八怪。

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认真的洗了好几遍。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于是只随便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他那个样子差点让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他们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完,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表情突然严肃起来,认真地对他说:“我告诉你这个故事,只想告诉你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镜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把别人当作自己的镜子,白痴都有可能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是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何尝不曾如故事中的父亲与杰克大叔一样?将别人当作自己的镜子,误解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不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

我们知道,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斐神庙的庙碑上。

不过,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心存遗憾,我们距这个目标的实现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一、定义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

二、产生原因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

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

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三、历史故事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曾有一位著名‎的马戏艺人,名叫肖曼•巴纳姆。

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表示他受欢迎‎的秘诀就在于‎“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即他的节目里‎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能让每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相关‎研究。

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做实‎验对象,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

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是对的;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认为它‎也同样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

人们非常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如在电影院或‎剧场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大‎声地咳嗽,他身边也会有‎人忍不住咳嗽‎起来,这些人咳嗽并‎非由于他们的‎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暗示,而那些没有咳‎嗽的人常常是‎受暗示性弱的‎人。

巴纳姆效应:认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巴纳姆效应:认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巴纳姆效应:认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成功19世纪70年月,美国总统格兰特在世界环游,当人们得知他是美国人后,问的第一句话大多是“那您肯定知道巴纳姆吧!”可见,马戏团明星巴纳姆在当时甚至比美国总统还要出名。

人们之所以这么喜爱巴纳姆,不仅由于他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表演,还由于他擅长使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留意力,哪怕那些留意力是反面的。

巴纳姆在1835年策划一次演出。

乔伊斯·赫思是个黑人老太太, 巴纳姆声称她原本是乔治·华盛顿的保姆兼奴隶。

这个演说再加上双目失明的乔伊斯·赫思本人的生动表演,一时间,巴纳姆开设的博物馆里挤满了奇怪的人。

不久之后,当这个博物馆不再那么吸引人的时候,巴纳姆又放话说, 乔伊斯·赫思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细心制成的机械装置。

如此,这个博物馆里又人头攒动,大家都想来一探毕竟。

虽然许多人大骂巴纳姆是个骗子,但是巴纳姆本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他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说: “虽然有人说我是个骗子,但我认为那肯定不是在贬低我,人们厌恶诈骗,但这是在诈骗剧烈地吸引了他们的前提下。

我的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是由于在我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喜爱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巴纳姆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假如要让每一个人都感觉那些对自己共性描述的文字是精确的,就要叙述那些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这样的描述对任何人都适用。

这是看手相、算命的骗子常常采纳的伎俩。

正如巴纳姆所说: “在我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觉得喜爱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不管算命的人怎么说,你听着好像都觉得有点儿道理。

巴纳姆效应的含义是,人们很简单被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所干扰、示意,进而消失自我知觉上的偏差,那些一般性的、笼统的关于人格的描述被认为是最精确的、最适合自己的。

可见,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端详自己,而往往忽视了最真实的自我性格本质。

为了避开落入巴纳姆效应的陷阱,我们必需深化地熟悉自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知觉,也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要避免巴霖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

要学会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全面的认识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

不要掩耳盗铃,也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更不要以他人之长比己之短。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第三,以人为镜。

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当然,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要定期总结。

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尤其提醒:网上随处可见的心理测试、星座分析,只能作为是一种娱乐游戏,不必太过当真。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社交箴言:
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智慧点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当做被试者,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

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对;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也认为它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

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要想真实而客观地看待自己,你就必须摆脱巴纳姆效应。

首先,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其次,要善于总结,从过去的重大成败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并且能够做到以他人为镜,参照合适的对象,以便更淸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现象,也被称为巴纳姆现象或个人化效应。

该效应是指人们对模糊且笼统的描述性言论的普遍认同,即使这些言论适用于大多数人,也会被认为是适用于自己的。

这些描述通常基于个人主观经验和信仰,但是人们却将其视为普遍真实和准确。

巴纳姆效应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巴纳姆,他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项实验。

巴纳姆给一组人发了一份露骨的占星术测试,然后要求他们根据结果评估自己的个性特征。

结果,被测试的人普遍认为测试结果非常准确,而实际上这些结果是通用的,没有任何个性化的特点。

巴纳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例如,许多人相信星座能够预测性格和未来,即使这种预测缺乏科学依据。

此外,广告和销售人员常常利用巴纳姆效应来打动顾客,让他们认为某种产品或服务是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虽然巴纳姆效应本身并不是一种具有害性的心理现象,但它提醒我们在接受他人评价和建议时要保持警惕,同时应该加强自我反省和理性思考,以避免盲目接受不实的信息。

- 1 -。

52个心理学定律

52个心理学定律

52个心理学定律第1周刺猬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1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第2周罗森塔尔效应:将军穿上士兵的制服就会变成士兵/7如果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就必须以一个聪明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第3周詹森效应:抛开心理包袱,发挥应有水平/12“实力雄厚”而“赛场失误”的惟一解释是心理素质有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太重与自信心不足。

第4周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再进尺,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16当你请求他人帮助时,如果刚开始便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极易遭到拒绝的;倘若你先提出比较低的要求,等他人同意之后再适机增加要求的分量,就会更易达到目标。

第5周毛毛虫效应:坚持自己的见解,杜绝盲从他人/23盲目跟随只会走向绝路,独辟蹊径才能拥抱人生的辉煌。

第6周感觉剥夺实验:积极感受外界环境,获取知识和信息/28身心如果想保持正常的状态,就要不停地获得外界刺激。

丰富而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32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第8周投射效应:辨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克服投射效应的不良影响/37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即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

第9周瓦伦达心态:患得患失于事无益,专心致志方成大器/41一个人太想成功了反而会失败。

大事当前,要想获得最佳结局,就必须专注于事情的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结果。

第10周杜根定律:信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45坚定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早晚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第11周记忆偏差:亲眼见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49一个人的记忆向他提供的某些似乎真实的信息常常能影响他原来的想法,甚至让他“看到”了某些事实上并未发生过的事情。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对于一些模糊或抽象的描述,往往都会认为是自己的特点或者适用于自己的情况。

这种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纳姆发现的,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如果给一个人一份看似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描述,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认为这份描述完全适用于他自己。

巴纳姆效应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模糊性和个人化。

在模糊性方面,描述必须足够模糊,不能涉及到太具体的内容,因为这样会使得受试者很容易发现自己与描述并不完全吻合。

而在个人化方面,描述必须足够个性化,要让受试者觉得这份描述是专门为他/她设计的,这样他/她就更容易认为这份描述适用于自己。

巴纳姆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

例如,占星术、塔罗牌、心理测验等测试都可以利用巴纳姆效应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让人们
信以为真。

此外,广告、政治宣传等也常常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达到目的。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也经常会用到这种效应,比如夸奖别人“你真是个聪明、善良的人”,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认同感和好感。

然而,在认识到巴纳姆效应的存在后,人们可以更加警惕地看待那些看似专门为自己设计的描述,避免受到误导。

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效应,让自己的表述更加吸引人。

- 1 -。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这个效应是以一位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魔术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魔术本来就是用来蒙蔽观众眼球的,但是观众却都愿意看, 而且对魔术师还很崇拜, 自始至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

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有时也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真正含义。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别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奋斗目标的参照,甚至是判断事务对错的参照,因而导致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谈一谈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简单地以别人为参照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可是,父母一提醒他学习,他就会说,朋友们不都不学习吗?父亲为了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面,我在后面。

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小河里洗了又洗。

其实,我身上没有很多烟灰。

杰克见我钻出烟囱时比较干净,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便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爱因斯坦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其实,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不够科学的。

有些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看红绿灯,而是看其他人怎么走。

人家走自己也跟着走。

如果恰巧赶上人家走过去的时候,红灯亮了,你再跟着走就闯红灯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

可是,天堂里的人太多了,全是石油大亨,以至于连个空座位都没有。

生活中的巴纳姆效应

生活中的巴纳姆效应

生活中的巴纳姆效应摘要: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避免这种巴纳姆效应,我们必须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关键字:巴纳姆效应从众暗示认识自己有一次上专业课,老师问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并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予正确的回答,由于我之前有很认真地听讲,在耐心地计算之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答案,但不巧的是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了一个与我不同的答案,这时候有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了一下,紧接着全班同学(也包括我)都选择了和他一样的答案,之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居然和我之前的想法一样。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换答案,我明明认真听讲了,而且很认真的计算了,应该不会错,我相信班里还有其他同学也选择了正确答案,但都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暗示”,仿佛他们的才是正确的,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

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都在于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曾有一位著名的马戏艺人,名叫肖曼•巴纳姆。

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表示他受欢迎的秘诀就在于“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即他的节目里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能让每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相关研究。

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做实验对象,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

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是对的;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认为它也同样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

人们非常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如在电影院或剧场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大声地咳嗽,他身边也会有人忍不住咳嗽起来,这些人咳嗽并非由于他们的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暗示,而那些没有咳嗽的人常常是受暗示性弱的人。

那么,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在这里,心理学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办法。

首先,让被测试者伸出双手,举至与肩同高,掌心朝上,闭上眼睛。

然后对他(她)说,现在他(她)的右手上系了一只氢气球,一直往上飘;左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一直往下坠。

3分钟之后,若他(她)感觉自己双手间的差距愈大,就表示他的受暗示性愈强;相反,受暗示性就愈弱。

在心理学上,认识自己被称为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既不可能时刻进行自我反省,也无法做到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

所以,个体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受到外界信息对个人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给许多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之后,设计了两份测试结果,其中一份是被试者本人的结果,另外一份是大部分人的平均结果。

他让被试者判断哪份是自己的结果,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被试者居然都觉得
后一份更为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往往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例如,我们经常在各类书籍、杂志和网络上看到星座预测,有的读者常常感觉它们说得很准。

我们先不去探讨其中是否具有科学性,设想一下:全部星座加起来一共才12个,而中国人口就有13亿之多,平均每一个星座的人数都有1亿多,假如这种预测很准,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可能有1亿多人出现大致相同的情况。

如果我们认真看看那些星座预测的描述语言,就会发现尽管每一个星座都说得不同,可大都是笼统的描述性语言,让人多少都感觉有些道理。

当然,也有一些人看了预测以后,认为它们所谓的运程或者运势很难令人信服,这些人的受暗示性常常较弱。

再如算命。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之后,都觉得他们说得“很准”。

那么,就让我们分析一下算命先生的那些典型话语吧。

“你心地善良,却经常不被人理解;最近你生活有点不顺,肠胃会有点问题;因为有小人作怪,近日来行事要多谨慎才好……”算命先生首先肯定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十恶不赦,特别是一个愿意去求助算命先生的人;“经常不被人理解”,谁又能总是被人所理解呢;“最近生活有点不顺”,才会想到来请“大师点化”,就算生活中没有大问题,小的磕磕碰碰总是会有的吧;常言道“十人九胃”,十个人中就有九个人肠胃或多或少都有些不适,加上人心情焦虑时更易影响身体,所以他会说你“肠胃会有点问题”;再说“小人作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总会和他人有摩擦,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在情绪低落时,人常常没有安全感,依赖心理也会随之大大增强,受暗示性也会比平日更强。

此时,这些善于揣摩人心理的算命先生只要能够稍微地理解求助人的感受,求助者马上就会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慰。

接下来,算命先生说的那些无关痛痒的话不过是一顶任何人都适合戴的帽子罢了,但却能令求助者深信不疑。

还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

明朝末年,有三个秀才一起结伴进京去赶考。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因此三人就请教那位算命先生,究竟三个人之中谁会金榜题名。

半晌之后,算命先生伸出了一根手指,三个人都很不理解,再细问,算命先生就告诉他们:“天机不可泄露。

”三个人见问不出来,也就只好似懂非懂地走了。

考试完以后,秀才们都说算命先生非常厉害,算得太准了。

实际上,这一根手指暗藏玄机,既可以表示“一起中了”,又可表示“一起不中”、“只有一个不中”或“只中一个”,三个秀才会出现的四种情况都包含其中了。

因此,无论三个秀才最后的考试结果怎样,算命先生都会算对。

如此看来,算命先生只是另外一个巴纳姆先生罢了。

本周总结
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将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地位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要想真实而客观地看待自己,就必须克服巴纳姆效应。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案例,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认为有缺陷,就通过某种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只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了。

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学会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经做了。

”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打扫干净。

”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孩子便挂了电话。

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注意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是一般小孩子所能比的。

第三,以他人为镜,参照合适的对象,通过与其在各方面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

找不如自己的人来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从过去的重大成败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从而正确认识自己。

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当一个人处在成功的巅峰或失败的低谷时,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

”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

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在失败的时候,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在不忽视长处和优点的前提下,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