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
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
·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
·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
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
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4课留侯论
第4课 留侯论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
2.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留侯论》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挟.
(xié)持 圯.
(yí)上受书 刀锯鼎镬.(huò) 虽有贲.(bēn)、育 孺.(rú)子 称.
(chèn)其志气 2.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同“猝”,突然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同“现”,显现
3.一词多义
(1)过⎩⎪⎨⎪⎧①必有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错
(2)怪⎩⎪⎨⎪⎧①其事甚怪. 奇怪②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 (3)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 难道②此其.
所以为子房欤 大概 (4)所以⎩⎪⎨⎪
⎧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的方式②观夫高祖之所以..
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的原因
(5)而⎩⎪⎨⎪⎧①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连词,表修饰②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
其志甚远也 连词,表 并列③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
世不察 连词,表 转折
④卒然临之而.
不惊 连词,表转折
(6)之⎩⎪⎨⎪⎧①必有过人之.节 的②子房之.
不死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
4.古今异义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②千金..之子 古义:富贵人家。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③其身之可爱.. 古义:值得爱惜。
留侯论——课件
❖而逞少于年一张击良之却间不:能介忍词耐结一构时后的置激愤“,于想…用…个逞人”的力量,试图在 ❖一间次不狙能击容之发中:逞空其隙志中。容在不这下个一时根候头,发张。良比虽喻然与侥灾幸祸没相有距死极,近但
二(2-3)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 教“忍”。
三(4)写留侯用“忍”。
四(5)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研习第一段
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 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 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
❖ 过:超过 ❖ 节:气度、度量 ❖ 见:表被动 ❖ 而:连词,表承接(修饰)
❖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 (节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一般人被侮 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是真正的 勇敢。
天下有大勇者,卒(cù)然临之而不惊,无故 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 远也。
❖ 卒:同“猝”,突然
❖ 故:缘故
❖ 挟持:抱负(古今异义)
❖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 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 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研习第二段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知识点梳理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留侯论 (1)
•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
•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 书,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治学精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自抒新见。
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 议论、逐步深化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
• 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 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 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 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 谋略。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 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 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 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 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 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 激怒而去冒险了。
判断句 状语后置 被动兼状后句
省略兼状语后置句
•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高祖发怒, 见于词色。 •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 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 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 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 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 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
留侯论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写作思路。
• 圯上受书( ) • 刀锯鼎镬( )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 • 挟持( ) • 鲜腆而深折之( )( ) • 欲自王( ) • 称其志气( )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持有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把(他)看作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可贵,值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得珍惜 代“富贵人家”
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一词多义)
过人之节 亦已过矣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
一词多义
• 怪:其事甚怪 (奇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 概”)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留侯论知识整理
3一词多义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错 平民百姓,指一ຫໍສະໝຸດ Baidu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精品课件
其事甚怪
奇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的原因
精品课件
4.古今义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持有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用来 ……的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把(他)看作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可贵,值 得珍惜
代“富贵人家”
精品课件
6.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精品课件
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折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 7.然后可以就大事 成就
精品课件
8彼其能有所忍也 如果 9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10且夫有报人之志 报仇 11项籍唯不能忍 因为
精品课件
12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疲困 13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竟然 14不称其志气 相当、符合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作品原文: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在当今社会,知识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的内容,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
信息管理能力。留侯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旨在探讨知识整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
知识整理的意义、常见的知识整理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
知识整理习惯。
一、知识整理的意义
知识整理是将散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体系进行分类、组
织和总结,使其更易于获取和运用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它还能够帮助我们建立
起全面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知识整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信息。在信息爆炸
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庞大而杂乱,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
整理方法,我们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将信息分类、归纳和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掌
握和运用这些信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常见的知识整理方法和技巧
1. 笔记整理法:将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并进行分类和组织。可以使用标注、编号、颜色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和
关联。
2. 思维导图:通过画图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形成
一个分支结构。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表示不同的内容和关系。
3. 课堂笔记整理法:利用课堂笔记和教材,将知识点和例题归
纳整理。可以使用标题、关键词、箭头等方式来表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4. 数字化整理:使用电子工具如Evernote、OneNote等软件,
留侯论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 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 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 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 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 的鲁莽不忍; 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 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 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③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 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判断句 状语后置 被动兼状后句
省略兼状语后置句
•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高祖发怒, 见于词色。 •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 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 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 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 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 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 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 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 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 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 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 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 兵法也。 (《史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郑国这样的团结齐心打消了楚国的进攻想法。)?
7.(1)(3 分)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重点词
语“折”、“忿”和“就”)
(2)(3 分)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或言语神情)都显露出
来。(重点词“王”、“见”和“词色”)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 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 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 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 快的呢!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 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 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 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 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 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 激怒他的原因。
留侯论
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 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 了。然而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 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 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可是世人不能明白,把圯上老人看 作鬼怪,也太错了。而且老人的用 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 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 天下的读书人。那些太平地住在家里没有 罪却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即 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 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 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触犯 的,但是等到他衰微的时候却有机可乘。 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 用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之中逞强。张 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 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 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 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 留侯世家》)
资料链接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
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 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留侯论知识点
留侯论知识点
留侯(公孙衍)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留侯论》的作者。《留侯论》是一部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古代中国最早的军事经验总结之一。本文将从留侯论中提取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论述,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留侯论将启迪我们对于古代智慧的认识。
首先,留侯论中提到了“人情利害”。留侯认为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应该了解人们的情感和利益,只有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和动机才能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和策略。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领导者需要善于倾听民意,关注民生问题,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其次,留侯还谈到了“用人之道”。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用人,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留侯强调了“知人善任”,即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潜力,将其安置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其才能。这对于管理者而言同样重要,只有合理利用每个人的才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留侯还提到了军事方面的知识点。他指出了“备足粮草”,即在战争中必须确保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供应。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适用于现代军事和经济领域。只有确保充足的物资保障,才能保证战争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留侯还提到了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他强调了“即术必行,不论辛苦”,即领导者应该时刻以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为重,不论自己
的辛苦和艰苦。这对于一个良好的政权和稳定的国家至关重要,领导者必须有这种为民众付出的精神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合作。
综上所述,留侯论中的知识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留侯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智慧,也能启迪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认识。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留侯论中的思想都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留侯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
留侯论
作者: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留侯论
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 议论、逐步深化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 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 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 化。
不忍 → 能忍 → 用忍(结合书后《评语选粹》)
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 践,项羽、刘邦。
4~6段: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资料链接
高祖发怒, 见于词色。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 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 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 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 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 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
4.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 中心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写了大批历史人物 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荆轲、聂政 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项籍 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刘邦 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 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 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
一、文本要点
第一节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人之节.( )。人情
..( )有所不能
忍者,匹夫
..( )见.( )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 )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 者甚大,而其( )志甚远也。
译文:
第二节
夫子房受书于.( )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
试.( )之?观其所以
..
..( )微.( )见.( )其意者,皆圣贤
( )相与
..( )鬼物,亦已..( )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
过.( )矣。且其( ) 意不在书。
译文:
第三节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
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
第四节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 ) 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
( )人,必能信用( )其民矣。”遂舍( )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臣妾( )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 )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 )子房才有余,而忧( )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 )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 )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 )之役,油然( )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译文:
第五节
观夫高祖之.( )所以
..( )胜,而( )
项籍之( )所以( )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矣。项
籍唯( )不能忍,是以
..(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高祖发怒,见.( )于.( )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
( ) 之。
译文:
第六节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
..( )乃.( )如妇人女子,..( )魁梧奇伟,而其状貌
不称.( )其志气
..( )为子房欤!
..( )。呜呼,此其所以
译文:
二、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4.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5.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6.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7.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8.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9.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10.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1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12.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13.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14.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15.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6.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