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学》课程简介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09140)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09140)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09140学时与学分:76学时4学分(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必选)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微生物育种学》课程是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之后选修该课程。
该课程主要教授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微生物育种的相关原理和具体方法,为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课时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 2第三章基因突变 3第四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4第五章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6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6第七章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 6第八章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3第九章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6第一〇章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 3 第一一章基因工程育种 3 第一二章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3 第一三章高通量筛选技术 3 第一四章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 3 试验1 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6 试验2 乳酸菌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6 试验3 香菇杂交育种 6 试验4 细菌营养缺陷型筛选试验 6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理解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以及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难点:当前微生物育种的主要技术概览。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一、微生物菌种二、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性三、微生物菌种特性四、菌种来源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一、自然选育二、诱变育种三、杂交育种四、代谢控制育种五、基因工程育种六、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ling)七、分子定向进化(molecular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八、高通量筛选技术(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遗传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遗传育种
浅谈遗传育种学遗传育种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
遗传学主要是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的数目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工程、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等;而育种学是研究动植物在繁育过程中如何得到优良品种的后代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包括育种与农业生产、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植物的繁殖方式、引种和训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及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等内容。
从研究对象上,遗传育种学可分为植物遗传育种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以及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等,而作为生物学上的一个小分支,其运用范围和前景越来越广泛。
一、遗传学1、定义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及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2、学科分支从噬菌体到人,生物界有基本一致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所以遗传学原则上不以研究的生物对象划分学科分支。
人类遗传学的划分是因为研究人的遗传学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而系谱分析和双生儿法等又几乎只限于人类的遗传学研究。
微生物遗传学的划分是因为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的体制很不相同,因而必须采用特殊方法进行研究。
此外,还有因生产意义而出现的以某一类或某一种生物命名的分支学科,如家禽遗传学、棉花遗传学、水稻遗传学等。
更多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按照所研究的问题来划分的。
例如,细胞遗传学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结合;发生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个体发育的遗传控制;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是行为的遗传基础;免疫遗传学研究的是免疫机制的遗传基础;辐射遗传学专门研究辐射的遗传学效应;药物遗传学则专门研究人对药物反应的遗传规律和物质基础,等等。
从群体角度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学科有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数量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等。
这些学科之间关系紧密,界线较难划分。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 课程编号:14241016课程学分:4.0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
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繁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和有重点地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林木遗传学部分(31学时)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胞的认识。
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课程编号:08112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业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种子工程学总学分:4.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遗传育种学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及规律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以遗传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通过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总体进程,结合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实践性教学,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基本要求是:1、遗传学部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
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作物育种学和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2、育种学部分要求了解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与利用、引种的基本规律、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自交)技术、育种程序及选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物遗传学(32学时)绪论(1学时)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遗传学的发展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应用本章重点: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以及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本章难点:无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学时)第一节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膜二、细胞质三、细胞核第二节染色体一、染色体的形态二、染色体的结构三、染色体的数目第三节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一、有丝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二、减数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第四节高等动物与植物的繁殖一、生物的繁殖方式二、雌雄配子的形成三、授粉、受精与种子的形成四、直感现象本章重点: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②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双受精本章难点: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②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双受精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4学时)第一节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一、孟德尔的实验材料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第二节分离规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分离现象的解释三、分离规律的验证四、显隐性的相对性第三节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解释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第四节基因互作一、互补作用二、积加作用三、重叠作用四、抑制作用五、上位作用本章重点: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及其异同点;2、孟德尔定律的验证方法;3、基因互作本章难点: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及其异同点;2、基因互作第三章连锁遗传(4学时)第一节连锁遗传的表现第二节连锁遗传一、连锁遗传的解释二、连锁遗传的验证第三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二、交换值的测定第四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一、两点测验二、三点测验三、干扰与符合四、连锁遗传图第五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一、性别的决定二、性连锁本章重点:1、连锁遗传规律及其与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异同点;2、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3、性连锁本章难点: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四章数量性状遗传(2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第三节遗传率一、遗传率的概念二、广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三、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本章重点:1、质量性状与数量的区别及联系;2、遗传率的估算本章难点:遗传率的估算第五章细胞质遗传(2学时)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征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细胞质遗传的特征三、母性影响第二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一、雄性不育的特征二、雄性不育的应用本章重点: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2、各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本章难点:1、各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2、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别第六章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2学时)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亲繁殖的概念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第二节纯系学说第三节杂种优势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本章重点:1、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及其异同点;2、杂种优势;3、杂种优势及其与超亲遗传的异同点本章难点:1、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及其异同点;2、杂种优势与超亲遗传的异同点第七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4学时)第一节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的概念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三、基因突变的鉴定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一、缺失二、重复三、倒位四、易位第三节染色体数目变异一、染色体数目及变异类型二、整倍体的类别及其遗传三、非整倍体的类别及其遗传本章重点: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及基因突变的鉴定;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3、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几种主要类型的联会和分离特点。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农作物和家畜品质的学科。
在农业生产中,遗传育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选择、杂交、转基因等方法来改良作物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等方面对遗传育种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概念1. 遗传育种学的定义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动植物的优良性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的学科。
它以遗传学为基础,结合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通过选择和杂交的方法,提高动植物的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性状,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2.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指供遗传改良使用的农作物品种、种群和野生近缘种的总称。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包括不同的品种、种系和野生近缘种,它们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为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的遗传资源。
3. 遗传育种的目标遗传育种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和品质,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遗传育种的原理遗传育种的原理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的方法,利用基因的遗传变异,从而提高动植物的遗传性状。
选择是指在种质资源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或种群,通过人为的选择和培育,逐步提高种群的产量和品质。
杂交是指将父本和母本中的不同基因型进行交配,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二、遗传变异1. 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变异是指在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在自然界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中,动植物的基因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异包括单体型变异、种间变异和种群变异。
2. 遗传变异的来源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变异、人工诱变和基因工程。
自然变异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基因的突变、重组和分离等原因,使得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人工诱变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诱发基因的突变或重组,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遗传育种技术》课件
突变可导致遗传疾病的出现, 也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 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 交换实现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 和数目变异,可导致遗传疾病和
生殖障碍。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 化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助于生物
适应环境变化。
《遗传育种技术》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遗传育种技术概述 • 遗传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 现代遗传育种技术 • 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实例 • 遗传育种技术的未来展望
01
遗传育种技术概述
遗传育种技术的定义
遗传育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遗传和变 异规律,通过选择、繁殖、杂交、诱 变等方法,改良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 的技术。
遗传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满足 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育种阶段
以选择育种为主,通过选择优良性状进 行繁殖,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诱变育种阶段
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诱导基 因突变,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新品种
基因与遗传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 本单位,负责编码蛋 白质和调控生命活动 。
遗传信息通过DNA 的复制和转录传递, 并受到表观遗传修饰 的影响。
基因通过遗传从亲代 传递给子代,决定个 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是基因序列的偶然变 化,可导致遗传信息的丢失或 改变。
突变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环境 因素诱导产生,如辐射、化学 物质等。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遗传育种(Genetic Improvement on Microorganisms)课程编码:1313085216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34 课内实验时数:16学分:1.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中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包括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既是对微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对微生物实验技能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原理和具体方法,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在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构建生物技术人才全面的微生物知识体系,为从事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主要是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遗传改良,研究的主体是微生物,依据遗传学遗传和变异原理。
因此,该课程宜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等课程之后学习。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来源[1];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概念[2];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基本特征[3] 重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基本特征难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基本特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考题:设想一种利用转座子向工业微生物菌种中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案。
第二节微生物遗传育种的遗传学原理遗传物质的结构[1];遗传物质的三大功能[2]重点:遗传物质的三大功能难点: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复习总结法第三节微生物菌种选育简史菌种选育[2];诱变育种[3];代谢育种[2];杂交育种[2];基因工程育种[1]重点:各育种方法的概念及优缺点难点:各育种方法的应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第一节突变类型及基因符号基因符号[1];突变类型[2]重点:突变类型难点:基因符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复习总结法第二节突变作用机制自发突变机制[1];化学诱变剂[2];物理诱变剂[2];生物诱变剂[1]重点: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难点: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试述各种诱变剂的作用机制。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内容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简介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农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研究和应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改良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涵盖了作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物遗传作物遗传是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作物基因的传递和变异规律,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作物遗传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分析、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
遗传分析可以通过观察作物的表型和基因型,确定某个性状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和基因频率。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亲本的优点进行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杂种。
选择育种则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提高作物的性状。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作物遗传育种的核心学科,研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培育出具有优异性状的作物品种。
作物育种学涉及到作物的遗传背景、遗传变异、杂种优势、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作物育种学的目标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性状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分子生物学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是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工具和技术,通过对作物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物的遗传特性和性状形成的机制。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来鉴定和筛选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加快育种过程。
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和利用作物的功能基因,实现对作物性状的精确改良。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作物育种的效率和精度,还为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和技术,通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实现对作物的快速改良和优化。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基因工程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实现对作物性状的改良和优化。
细胞工程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实现对作物的无性繁殖和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 课程编号:14241016课程学分:4.0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
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繁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和有重点地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林木遗传学部分(31学时)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胞的认识。
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内容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内容作物遗传育种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作物的遗传性状、遗传杂交、纯系选育以及新品种的选育等。
通过遗传育种,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基础研究、亲本选择与配套、杂种优势利用、群体选择和纯系选育等。
首先,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了解作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遗传背景,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遗传基础研究对于了解作物的遗传机制和遗传规律至关重要,为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遗传杂交方面,选育优质高产种和强抗性种是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亲本的筛选和配套,可以实现亲本间的遗传互补和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杂种优势也可以增加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提高作物的生命力。
在群体选择和纯系选育方面,通过对大量个体进行评价和选择,可以筛选出表现优良的个体,进而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群体选择主要是对自交系和杂交种群体的长期选择,以提高作物的综合性状。
而纯系选育则着重提高作物的纯度和品质稳定性,为特定的市场需求或优质特色作物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作物遗传育种还积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转基因技术等,加快作物改良的进程。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周期。
转基因技术则可以直接引入外源基因,赋予作物新的性状,如抗虫、抗病、耐盐碱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作物遗传育种的手段,也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综上所述,作物遗传育种是农学领域中一门重要而富有挑战的学科,通过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遗传基础研究、杂交优势利用、纯系选育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加快育种进程,为解决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
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此外在其繁殖、普及过程中,保持品种纯度,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它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到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熟练掌握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与良种繁育等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园艺作物育种技术,弄清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
遗传育种学学时 32绪论(2学时)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第二章种质资源(2学时)第三章育种目标(2学时)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2学时)第五章杂交育种(2学时)第六章回交育种(2学时)第七章诱变育种(1学时)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1学时)第九章倍性育种(1学时)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2学时)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1学时)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2学时)第十四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2学时)第十五章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1学时)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1学时)第十七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1学时)第十八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2学时)第十九章种子生产与管理(1学时)总计 32学时绪论(2学时)主要阐述作物遗传育种学的性质、任务,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近代育种的成就以及作物育种的展望。
遗传育种说课
主讲:颜昌兰
1 2
说课程定位
说课程目标
3
4 5
说教学内容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说教学评价
说课程定位
* 课程性质:是园艺技术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必须掌握 的主干专业基础支撑课程。 * 先修课程:植物学基础、植物分类、植物组织培养、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 * 后续课程:草地植物与环境 、田间试验与统计、园 林树木学、设施园艺等。
说教学评价
内容 丰富
理解 兴趣 提高
运用
使同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提高
Thank You!
*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相关的遗传基础知识、种质资源、育种 技术、良种繁育方法等具备培育新品种的技能、品种 鉴定和良种繁育的能力。
说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园艺植物育种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和发 展趋向;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选育种 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说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的三大定律,基因与染 色体,细胞质遗传,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群体遗传 和数量性状遗传。育种按总论和各论分别介绍,总论主 要讲授品种资源、育种目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启发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并加 入了适当的声像设计,演示画面活灵活现,大大吸引了 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 喜爱。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计划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概述:介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2. 园林植物遗传基础:讲解园林植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等基本理论。
3.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介绍园林植物育种的目标、方法、技术和实践,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4.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阐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分类、评价和利用,介绍国内外重要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其特点。
5. 园林植物遗传改良:讲解园林植物遗传改良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包括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掌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1. 考试评价: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3. 实践评价:通过科研项目、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主编:XXX,出版社:XXX。
2. 参考书目:* 《植物遗传学》(第四版),主编:XXX,出版社:XXX。
遗传育种学教案
遗传育种学教案第一章:遗传育种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育种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理解遗传育种在农业、畜牧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遗传育种学的定义和起源2. 遗传育种学的发展历程3. 遗传育种学的基本原理4. 遗传育种学的方法和技术5. 遗传育种在农业、畜牧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性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遗传育种学?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什么?2. 讲解:遗传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的遗传育种案例,如杂交水稻、转基因作物等4. 小组讨论:探讨遗传育种在农业、畜牧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作业与评估:1.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究,选择一种作物或动物,调查其遗传育种的历史和现状,并向全班报告第二章:遗传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物质的组成和传递方式。
2. 掌握基因的概念、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3. 理解遗传变异的来源和遗传规律。
教学内容:1. 遗传物质的组成和传递方式2. 基因的概念和基因型、表现型的关系3. 遗传变异的来源4. 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遗传物质?它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2.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基因型、表现型的关系3. 实验演示: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离4. 小组讨论:探讨遗传变异的来源和遗传规律的应用作业与评估:2. 学生完成遗传图谱的绘制,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第三章:育种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分子育种和细胞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
3. 理解不同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1.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2. 分子育种和细胞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3. 不同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2. 讲解:分子育种和细胞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3.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的育种案例,如高产小麦、抗病烟草等4. 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作业与评估:第四章:遗传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资源的含义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育种目标的制定、实现育种目标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国内外育种成就与发展,并具有推广、繁育良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篇介绍遗传学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三大规律、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工程、基因突变、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等。
下篇介绍育种学内容,包括育种目标的制定、种质资源、植物的繁殖方式、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品种审定和推广、计算机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等。
先修课程:农科基础化学、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