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8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全套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 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 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较少 1.体内液体的组成划分、判定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血液、血浆、血清的区分(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呢?血清是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渗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相比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但多了K离子。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中蛋白质,在机体出血后与凝血因子共同完成止血的过程.2.内环境各部分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C.组织液淋巴例2.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例3.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B.②C.③D.④B例4.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例5.下图示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的是错误的()A. ①中性粒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DC2.内环境各部分相互转化的关系(1)内环境的概念:a.注意与机体外环境区分呼吸道(鼻腔、气管、肺泡腔)、消化道、生殖道等凡是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内的黏液,不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b.过膜问题即由单层细胞围成的结构都有哪些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肾小囊壁、肾小管壁、肺泡壁等等氧气从外界进入体内并由血红蛋白携带交给肌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共需穿几过层膜?(3)决定其转化的因素:溶质物质的量的比较(2)各组成部分成分的区别a.条件允许的话,任何一种物质都趋向于均匀分布b.溶剂分子运动的方向取决于溶液中所有溶质分子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含有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各种离子、O2)、代谢废物(尿素、CO2 )、乳酸、抗体、淋巴因子、激素、血浆蛋白等。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3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
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B.冲动会达到脑部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
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
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2.(2013·承德高二联考)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 D.④→①【解析】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解析】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①→②B.③→④C.②→① D.④→③【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5.(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三课时作业1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课时作业43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运载体DNA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愿望,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在实际操作中一定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来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不仅仅只有受精卵可以作为受体细胞,其他的体细胞也可充当受体细胞;目的基因是符合人们需要的基因,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
答案:B2.在基因工程中用来修饰改造生物基因的工具是()A.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限制酶和水解酶C.限制酶和运载体D.DNA连接酶和运载体解析:基因工程中的操作工具有3种,即“分子手术刀”、“分子缝合针”、“分子运输车”。
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DNA分子切开获取目的基因,同时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运载体切开,获得和目的基因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起来。
综合所给选项可知,A项正确。
答案:A3.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A.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D.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和来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是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的切点将磷酸二酯键断开;酶的活性是受温度、酸碱度等的影响。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三课时作业6
课时作业48生态工程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整体性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解析:我国桑基鱼塘模式,遵循的是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中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利用此原理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从而达到功能改善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
答案:A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正确的是()①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A.①②③B.②C.③D.②③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理解掌握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除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外,主要是通过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一种中间途径,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我国的生态工程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比我国小,也不那么强调经济效益,不过,目前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答案:D3.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B.生态工程C.清除污染物D.禁止产出污染物解析: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使经济发展符合生态学规律,走生态经济之路。
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答案:B4.下列措施中,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的是()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C答案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输入的氮元素,所以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2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作业29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解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参与的中枢不相同,前者只需要脊髓或脑干的中枢参与,后者必须有大脑皮层的中枢参与。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答案:D2.突触传递中递质一旦释放,无论是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都会迅速地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使()A.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B.突触得以为下次传递做好准备C.另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D.反射过程完成解析:递质的快速分解或被重吸收或扩散转移,可以为下次兴奋的传递做好准备。
答案:B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下列对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D.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突触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即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出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然后再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故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D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各部分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章-第1-3节课时作业及答案
必修3 第3章第1、2、3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植物的生长B.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C.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自然状态下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邻近的芽和幼叶产生的【答案】C【解析】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极性运输与植物的形态学上下端有关,与光照方向无关。
自然状态下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发育中的种子合成的。
2.(2018·广州市高三联考)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C.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难度中等。
无子番茄的产生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该过程中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是因为其能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3.(2018·试题调研)把一株植物培养在装有营养液的透明容器中,给予单侧光刺激,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生长状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根的背光生长与营养液的成分有关B.根的背光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茎的向光生长与叶片需要光照有关D.茎的向光生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动运输有关【答案】B【解析】由于单侧光的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茎和根尖发生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多,但是因为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根的背光生长和茎的向光生长。
4.(2018·广东梅州模拟)生长素类似物2,4-D能除去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7
课时作业3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解析:年龄组成只是种群数量的一个影响因素,种群数量与迁入率、迁出率、死亡率和出生率直接相关,譬如种群遇到严重病害,可能大量个体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杂草有很多种,而种群必须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人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但影响演替速度,还能影响演替方向,如人类对自然的恶性掠夺,导致生态系统的环境恶化,物种减少。
相反如果人类合理获取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则会增强。
答案:C2.如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根据图中存在X的事实可推断出()A.这两物种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食物竞争B.两物种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D.两物种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解析:两种群食物相同,在食物缺乏时就存在生存斗争——竞争。
夏季食区范围不同,不能随机交配;秋季食区范围有重叠部分,不存在地理隔离。
食区范围与氧气供应关系不大。
答案:A3.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达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解析:种群包括成熟个体,也包括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
K值是环境容纳量,本身就是最大值。
答案:B4.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山)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作业8:光合作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作业第8讲光合作用A组基础题组题组一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1.(2017课标全国Ⅲ)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的释放)来绘制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2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2答案 A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等相关知识。
类胡萝卜素不吸收红光,A错误。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的释放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值来绘制,B正确。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既可用O2表示,也可用CO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
叶片在640~660 nm2,D正确。
波长光下只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2.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将5克新鲜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碳酸钙、石英砂和无水乙醇后加以研磨B.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细线均匀画出一道滤液细线,并连续快速画2~3次C.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层析液中D.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答案 B 将5克新鲜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后加以研磨,A正确;画滤液细线时,不应连续迅速重复画线,而应等滤液干后再重复画线,B错误;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D正确。
题组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3.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3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3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一激素调节的发现、概念、作用特点及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想一想:激素调节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哪种模式?知识点二激素调节的实例知识点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议一议: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 ℃,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对吗?为什么?1.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只对靶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起加强或减弱的作用。
在这些作用中,激素既不能添加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发挥增强或减弱靶细胞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进程的作用。
图示如下:2.激素的去向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机体内需要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连一连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A.下丘脑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B.垂体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C.肾上腺 c.雌性激素等D.卵巢 d.甲状腺激素E.睾丸 e.雄性激素等F.甲状腺 f.肾上腺素等G.胸腺 g.胰岛素、胰高血糖素H.胰岛 h.胸腺激素等学习笔记: 自我校对:①神经调节 ②促胰液素 ③盐酸 ④神经调节 ⑤内分泌腺 ⑥高效 ⑦体液 ⑧靶器官、靶细胞 ⑨反馈 ⑩拮抗 ⑪协同 ⑫肝糖原⑬脂肪等非糖物质 ⑭肝糖原、肌糖原 ⑮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⑯血糖浓度下降 ⑰血糖浓度升高 ⑱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⑲TSH(促甲状腺激素) ⑳甲状腺激素 ○21甲状腺 ○22体液传送 ○23激素调节 ○24反射弧 ○25短暂 ○26较缓慢 ○27有机物 ○28汗液 ○29毛细血管 ○30下丘脑 ○31神经调节 ○32抗利尿激素 ○33肾小管、集合管 ○34尿量 ○35下丘脑 ○36神经调节 ○37激素调节 想一想: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须经血液运输,最终传递给靶细胞,这体现了细胞间通过化学信号分子间接传递信息的信息传递模式。
议一议:不对。
此人在24小时内体温一直处于恒定状态,为39 ℃,说明整个过程中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八)含答案
课时质量评价(八)(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22·全国甲卷)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
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D.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 TP,故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可产生ATP,A正确;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阶段O2和[H]反应生成水,该过程需要酶的催化,B正确;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需要水的参与,不需要O2的参与,C错误;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含有少量DNA,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2.(2022·广东卷)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
生产实践中常用TTC法检测种子活力,TTC(无色)进入活细胞后可被[H]还原成TTF(红色)。
大豆充分吸胀后,取种胚浸于0.5%TTC溶液中,30 ℃保温一段时间后部分种胚出现红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需要在光下进行B.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C.TTF生成量与保温时间无关D.不能用红色深浅判断种子活力高低B解析:大豆种子充分吸水胀大,此时未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该反应不需要在光下进行,A错误;细胞质基质中可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故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保温时间较长时,较多的TTC进入活细胞,生成较多的红色TTF,C错误;相同时间内,种胚出现的红色越深,说明种胚代谢越旺盛,据此可判断种子活力高低,D错误。
3.(2024·贵州1月适应性测试)用酵母菌做实验材料探究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甲)、细胞质基质(乙)及线粒体(丙)分别放入3支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均供氧充足,一段时间后,得到葡萄糖和CO2的相对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 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河南洛阳统考)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C.ATP的合成和分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同时突触小泡膜转化成突触前膜,该过程消耗ATP,而ATP每时每刻都在合成;神经递质识别和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启,大量钠离子内流。
【答案】 D2.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解析】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内负外正),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内正外负),当兴奋向前传导后,原兴奋部位恢复到原先的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
突触小体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答案】 A3.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解析】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答案】 B4.(2012·山东临沂模拟)分析下图,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B.在c处给以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解析】据图中糖蛋白可知,上为外、下为内,在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即从上往下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8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件
(4)若图2中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分析T2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图2为最适温度下的物质浓度变化,若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则达到反 应平衡的时间会延长,T2会增大。
1.酶的特性 (1)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 化效率更高。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解析:揉捻即将茶叶揉成条状,适度揉出茶汁,这个过程会破坏细胞的结 构,有利于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A项正确; 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B项正确; 发酵液的酸碱性会影响酶的活性,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会使发酵液的pH 降低,进而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C项错误; 为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可通过高温使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D项正 确。
[教材命题点思考] 1.在pH为7的条件下,取四支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分别保温在 0 ℃、30 ℃、60 ℃、90 ℃的恒温水浴锅中,再滴加2滴肝脏研磨液,以探 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能 高温下过氧化氢会大量分解
02
考点二
考点二 探究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方案。 ①
小、少、慢
② 大、多、快
【人教版】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
必修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时作业28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A.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B.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D.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解析:患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
若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会导致组织水肿。
若发生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C2.人体血液的正常pH约为7.35~7.45,若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改变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人体体液的缓冲系统中存在如下平衡:H++HCO3-H2CO3CO2+H2OH++PO43-HPO42-H++HPO42-H2PO4-故能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正常生理活动。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当强酸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右移,从而维持pH稳定B.当强碱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左移,从而维持pH稳定C.某病人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会导致c(H+)显然减少,pH显然增大,可能会引起碱中毒D.在人体进行呼吸活动时,如CO2进入血液,会使平衡向左移动,c(H+)增大,pH略减小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对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机理,中等题。
正常机体可通过体内的缓冲物质使机体的pH相对稳定,不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答案:C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考查稳态的概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30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时间:25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解析:考查了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
该实验是验证性试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试验对象是“小鼠”,观察指标是“小鼠活动状况”,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
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通过自身对比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答案:A2.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对血糖的作用是使各个组织(特别是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另一方面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结果使血糖的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主要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它具有强烈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的作用,结果使血糖浓度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的,但生物效应不相反。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是肾脏分泌的,这两种激素主要作用在血管和心脏,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增加心脏收缩的作用。
答案:A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在炎热环境里的散热量比寒冷时多B.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并释放抗利尿激素C.下丘脑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调节pH,使血浆的pH稳定在一个定值上解析:寒冷环境,人体热量易散失,为维持体温所以机体才通过各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散热;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pH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2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作业(二十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2·上海高考)用电刺激离体蛙心的某条神经能使心跳变缓,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本实验提示( )A.电流通过神经传导B.神经与心肌收缩没有关联C.神经通过放电使心跳变慢D.神经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解析】刺激供体心脏的某神经,然后从供体心脏吸取浸泡液,能够导致受体心脏心跳减缓,可以知道心脏中因电刺激神经而出现了某种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
【答案】 D2.(2011·广东高考)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解析】A项,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
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
D项,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
起跑反射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C正确。
【答案】 C3.(2011·江苏高考)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图中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组成,其中存在突触,而兴奋经突触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读图知虚线内为神经中枢,而d所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中枢以外,因此d为传入神经(纤维),e是感受器。
切断d、刺激b,产生的兴奋可传至效应器a进而产生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速度极快,而兴奋经突触的传递则相对较慢;Ⅱ处是突触后膜(而不是整个突触),发生的信号变化只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8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新人教版
课时规范练8一、选择题1.将生鸡蛋的大头保持壳膜完好去掉蛋壳,小头开个小孔让蛋清和蛋黄流出。
将蛋壳内灌入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然后放在烧杯的清水中并用铅笔标上吃水线。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壳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B.半小时后吃水线低于烧杯的水面是由清水渗入蛋壳所致C.若将清水换为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则蛋壳先上浮后下沉D.若将正常的线粒体放入清水中,则线粒体内膜先涨破答案:D解析:线粒体内膜内折,形成嵴,内膜面积远大于外膜,若将正常的线粒体放入清水中,则线粒体外膜先涨破,D项错误。
2.如图分别表示高等动、植物细胞及原生动物细胞以三种不同的机制避开渗透膨胀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将离子排出不须要借助载体蛋白B.植物细胞吸水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不再进出细胞C.若将原生动物置于低渗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加快D.三种细胞发生渗透吸水,均以细胞膜充当发生渗透所需的半透膜答案:C解析:动物细胞排出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或帮助扩散,两者均须要载体蛋白,A项错误;植物细胞吸水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B项错误;原生动物生活在低渗溶液中,会通过收缩泡将多余的水排到细胞外,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加快,C项正确;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而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是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D项错误。
3.(2024届清远期末)某生物试验小组制作了如图渗透装置,在用鱼鳔(半透膜)制成的小球中装入溶液②,在烧杯中加入溶液①,起先现象为图甲,一段时间后出现图乙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将鱼鳔换成纱布,试验结果与图中的相同B.若溶液①为清水,则溶液②可为蔗糖溶液C.水分子运动的方向只能由溶液②→溶液①,鱼鳔体积可能会增大答案:D解析:纱布是全透结构,将鱼鳔换成纱布,试验结果与图中的不同,A项错误;若溶液①为清水,溶液②,则鱼鳔会吸水,体积会变大,B项错误;水分子的运动是双向的,C项错误;在乙的溶液①中加入清水,则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会减小,鱼鳔失水削减,故鱼鳔体积可能会增大,D项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2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作业(二十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2·新课标全国卷)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解析】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 B2.(2012·海南高考)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A.参与体温调节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解析】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等,同时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故A、B和D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C不正确。
【答案】 C3.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传输信息的几种方式,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性激素传输信息的方式依次是( )A.1、2、3 B.4、2、3C.4、1、3 D.4、2、1【解析】读图知1、4均为体液(血浆)传输信息的方式,而4均在分级反馈调节;2为由组织液进行信息传输的方式,3为自分泌;结合给定的三种信息分子可判定依次为4、2、1。
【答案】 D4.(2013届合肥八中第五次段考)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解析】该实验对小鼠的不同操作属于自身前后对照;由曲线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够促进小鼠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会导致实验失败。
【答案】 A5.(2012·衡水期末)下图是人体内某激素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此激素不是促甲状腺激素B.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两层膜并作用于核内DNAC.该激素不直接参与新陈代谢D.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能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解析】由图可知,该激素能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的复合体,应该是性激素,A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35生态系统的结构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 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C. 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D. 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大,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草原生态系统则相反。
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答案:C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池塘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增长率达到最大值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D.在群落和种群内部大都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率为零。
在群落内部大都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群内部多是种内斗争或互助。
答案:C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此题易误选D项,是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分不清。
答案:A4.(2011·广东湛江模拟)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是指()A.消费者摄入食物中的所有能量B.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所有能量C.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所有能量D.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所有能量解析:中等题。
消费者的同化量应是摄入量减去粪便量,即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所有能量。
答案:B5.(2011·浙江宁波期末)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养关系解析:“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答案:D6.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解析:根据图示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
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
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的数目增加。
答案:D7.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可能是生产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热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所利用;有的分解者是动物,如蚯蚓。
答案:B8. (2010·福建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寄生虫。
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答案:C9. 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说法正确的是()B. 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 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D. 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茂盛,落叶最多,分解者代谢旺盛。
答案:B10.如下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A .狼和兔B .狼和红狐C .兔和鼠D .昆虫和青草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因为共用相同的资源而竞争激烈,因而排除了A 和D ,再考虑到B 中狼和红狐有各自的食物来源,因此竞争程度小于兔和鼠的竞争。
答案:C11.(2011·江苏南京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C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作用解析: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生物各种群的竞争关系。
答案:B1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 、b 、c 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a 肯定是生产者,b 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 .a →b →c 构成一条食物链C .a 与b 、b 与c 为捕食关系D .a 与c 为竞争关系解析:根据图示,a 以b 为食,b 以c 为食;营养级别则无法判断。
答案:C二、简答题(共40分)13.(12分)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________。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
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________,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
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________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解析:(1)浮游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开始,是第一营养级。
(2)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在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多是承担分解者的角色,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供给生产者利用。
水库淤泥是位于水底的,处于氧气比较少的环境,所以其中细菌的代谢类型应为异养厌氧。
(4)要确定污染来源是否是游人,就要排除水库供水地污染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入水口处检测藻类植物是否就已经增加。
答案:(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3)分解作用异养厌氧型(4)入水口14.(14分)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
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3)请写出正确的实验方案:①将甲、乙两组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树叶保持潮湿。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所要证明的问题,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分解者(细菌)是否存在,所以设计实验应一组严格控制无菌条件作对照,另一组在有细菌条件下,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观察落叶分解情况,由此判断两个方案均不能达到效果,原因都是没有严格控制好单一实验变量。
答案:(1)方案一:不能。
甲、乙两组均未进行灭菌处理,甲组落叶会分解从而失去对照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细菌引起的。
方案二:不能。
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细菌引起的。
(2)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计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3)①灭菌处理②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③不断地滴加蒸馏水④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15.(14分)(2010·福建3月)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