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案例
尝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尝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开展时
事政治教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小学时事政治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予以加强,遵循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怎样摆脱说教式的政治教育,把时事政治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呢?我在这两年中做了尝试。
一、时事政治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时事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国内、国外重大事件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教学,让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它是品德与社会课必不可少的内容。2012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以教基一厅〔2012〕4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强调时事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也强调加强小学时事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
提高小学时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要求。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国内外大事,使时政教育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的知识、观点理解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以国家大事、近期热点为话题进行品德教学的导语,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比如,我在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大家最近看电视了吗?日本国把我国的钓鱼岛说成是他们的,同学们看看地图钓鱼岛在什么位置?同学们可通过各种方式查查它的历史情况?”这样就把时事政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
观看了《品社》这节课后,使我对德育教育在品社学科中的渗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德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的思想教育,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教育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自然而然渗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
《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教案04:如何落实德育工作到课堂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教案04:如何落实德育工作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明确的是,品德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依靠一两次的教育来解决问题。因此,要将德育工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言谈和行为示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都能更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同时,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各种场景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探讨、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自我修养。
我们要注重课程的德育内涵。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应实现知识与品德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品德与社会相连的内在联系。例如,《国文化》这门课,除了传授知识,也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先贤哲学思想、民间故事等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集体荣誉感等品德素质。
总结来看,要把德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领,课程设计与德育相结合,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品德教育缺陷,并想办法做好自我修养。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形成高尚的品德素质,还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使之成为
国家栋梁的重要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落实德育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知道我国的主要地形、地貌、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
2、探究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4、知道祖国山河壮丽、秀美,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多视角欣赏自然之美,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中国地形挂图
2、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祖国就像一幅画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有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
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
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0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与教材
目录
2.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2011年版)》介绍 (1)
2.1.1 课程性质 2.1.2 课程基本理念 2.1.3 课程目标 2.1.4 课程设计思路及内容
(一)生活性 (二)活动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2.1.1
品德与生活课 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 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 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 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师:大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国庆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妈妈,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给 祖国庆祝生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会
学生特别高兴以主人翁的姿态出主意、想办法,给祖国妈妈过生日。师生一起布置 教室,在黑板上写上10月1日,画上国旗、蛋糕,写上:祖国生日快乐,我爱您…… 教室布置好后,开始给祖国妈妈唱生日歌和送礼物。首先唱国歌,接着给祖国妈妈 唱《生日歌》《祝福歌》。一起为祖国妈妈许愿:“祝祖国妈妈日益强大!”“祝 祖国妈妈富强!”……接下来又用各种方式向祖国妈妈献礼:“我要努力学习,成 为解放军,保卫祖国妈妈!
案例分析: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整个过程都以 儿童学校生活中相依相伴的“课程表” 作为切入点和教学活动的导线,帮助学 生了解校园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课程设置, 了解如何通过课程表安排自己的学习和 活动,学会与人交往等。学习活动的开 展也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 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积极主动 地参与各项校园生活,在交流和实际的 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验。正如卢梭所说: “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 己。”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德育课例 体例
激活生活体验情思和谐共振
——课题《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开篇语)在多年的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探寻如何基于儿童的生活,建设一个真实自然的、和谐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家乡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根据课标要求,我尝试着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提前几个周的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走进生活,去搜集自己家乡的美景资料,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或访问亲戚朋友,或在家长带领下亲自到景点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资料,然后小组合作,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自己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对家乡美景及家乡人亲密接触的过程,通过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对家乡美景及家乡人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到鲜活生动,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多角度地感受了家乡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升华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一、课题版本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第1课时。
二、确立目标
(一)课标分析
关于家乡,小学段《课标》中共有两次要求,即低年级“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中高年级“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二年级《小学品德与生活》中《我生活的地方》是以家乡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三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对小学低年级有关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一是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域与居民、气候与饮食、历史与古迹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三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的、历史的思维视角,能客观地了解家乡,形成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四是将问题意识与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共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生活体验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其中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又分三步(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11课《我家来了新邻居》说课稿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11课《我家来了新邻居》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一门课程。四年级上册第11课《我家来了新邻居》主要讲述了家庭中的邻里关系,通过学习
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教材内容丰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实践经验,对于邻里关系有一
定的了解。但他们在处理邻里关系时,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善于与邻里沟通、自私、任性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意义,学会与邻里沟通、合作,
培养良好的邻里道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邻里关系
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增强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与邻里相处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处理邻里间的矛盾
和冲突。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质,养成良好的邻里道德素
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情景模拟: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
力。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
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邻里间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他们
处理邻里关系的能力。
4.德育渗透: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落实德育
【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 、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 时期 ,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 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 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点滴 中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 的 心理 品质 ,培 养 出 良好 的行 为 习惯 。 品德 与 社 会 学科 是 一 门以 儿 童社 会 生 活 为基 础 ,促 进 学 生 良好 品 德 形 成和 社 会 性 发展 的综 合 课程 。 可 见 ,品德 与 社 会课 承 担 着德 育任 务 ,是 学校 实施 德 育 教 育 的主 渠道 。 【 关键词 】 品德与社会 ;德育教 育
德育是个 系统的工程 ,内容也比较多 , 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 《 品德 与社会 》学科 是一 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 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是对小学生进行 系 统的品德教育的一 门主要课 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方 向、 科学 的世界观 、人 生观和价值观 , 形成 良好 的道德 品质有着一定的导 向作用。可见 ,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 ,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 的主渠道。作为一 名德育工作者 , 在 “ 品社 ”课 的教学 中对学生进行 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 的。如何在 《 品德与社会 》学科中有机 的落实德 育 教 育 呢? 作 为一 名 品社 教 师我 认 为要 从 以下 几 点做 起 : 紧扣教材 ,注意德育落实的 自然性 结合 《 品德与社会 》学科 的特点 ,把德育教育 附着于知识的讲授 或训练之中, 使学科 的综合性 、 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 , 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 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 “ 随风潜人夜 ,润 物细无声”。这样 ,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 的思想教育,但却在 不知不觉中已受到 了深刻的思想教 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教育 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 ,德育教育在学科中 自然而然落 实 的 同 时 ,也 收到 了 良好 的教育 效 果 。 二 、把握特点 ,注意德 育落 实的生动性 《 品德 与社会 》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 ,把握住学科 的性 质和特点 ,在落实德育教育时 , 才能充分发挥本 学科 的优势。在 日常 的教学 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 《 品德 与社会 》学科 “ 生活性”这一重 要特点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落实 的生动性 。例如 :例如 : 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 《 来 自社会的关爱 》, 讲的是学 校 里 有 哪些 人 在 为 我 们服 务 ?我 首 先 向学 生 提 出一 个 问题 : 在 我们 学 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 为了保证我们 的学习和安全 , 他们提供 了什 么 服务 ? 学 生 争 先恐 后 说 出 自己 的答 案 : 门 卫 董 师 傅 一 天 要 锁 好 几 次门 , 保洁员阿姨每天为了给我们营造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楼上楼下 滴打扫卫生等等。作 为一名小学生 , 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遵纪 守法 , 勤奋学习 , 为校争光。这样 , 《品德与社会 》也 自然 的落实了思 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五篇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五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准备
1.政区图、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
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
品德与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案例分析
引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案例一:义务植树行动
背景描述:
某小学开展了一次义务植树行动,邀请学生参与种植树苗,并讲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分析与讨论:
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到树木对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等方面的作用,激发了他们主动爱护环境的积极性。此外,通过植树行动,学生倾注心血并共同参与一个大项目,增进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案例二:班级志愿者活动
背景描述:
一位小学教师组织全班学生成立了志愿者小组,定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参观疗养院、为老人献爱心。
分析与讨论: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学生不仅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还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与疗养院的老人交流,学生们了解到如何关心和照顾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认识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社会实践活动
背景描述:
一所小学组织学生们参观了当地的公益艺术展览和慈善活动,并与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交流。
分析与讨论: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与公益艺术家和慈善人士交流,学生们了解到艺术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以及慈善行为的重要性。这种经历激发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意愿,培养了他们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不 可取 的。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 , 青少年犯罪是 因为有近 5 %的人在 : 0 能充分发挥本学科 的优势。 教学 中, 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 教
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 良好 的教育 。 由此可见 ,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 ・ 生活性 ” “ 这一重要特 点进行教学 , 只有这样才 能增强德育渗 透的
2 1— 2 O20
生 : 跷 板 乐 园一 共 有 多 少 人 ? 跷
观 察 思考
都是先解决什么 , : , 方 再解决什么的? 从而揭示问题本质 , 使学生 内
师: 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自己试试看。
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 生先报 算式再说 想法 ) :
生 14 3 7 1 ( ) :x +  ̄ 9 人
: 识去传授 。 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时教师
那么, 在具体 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 中 , 我们应 该如何有 效 : 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 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 中, 让问题 在情 地进行 德育渗透 , 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 的责任 品质 呢? 我认 为应做 一 中提 出, 境 呈现 了生活化 的学 习环境。 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 好 以下几点 :
有 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 阶段 和不同年级 的道德 发展水平加 以组织 和安排德育 内容 , 育 从
四、 加强德 育与生活 的联 系。 重视德 育的实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开题报告
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张开云
一、研究的缘起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显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通过调查我发现,在真正的课堂教学落实中,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品社》课上,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教材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如历史性、地理方面等内容);《品社》课本内容与现今学生生活不符(通常,书本上有关时事的教学内容有滞后的现象)……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距离感,这样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效果?这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最实际的问题。我想,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更优化《品社》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着眼研究如何切实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特别是中高年级),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最佳切合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究的课堂的易于推广、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到“我要”。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要使“课程真正适应学生,学生更适应课程。” 课题的研究,必须是理论与实践操作共同进行、互为补充的反复研究活动,及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寻找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分析
7.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
7.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
第一篇:7.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嫦娥奔月”;从“杨时程门立雪”到“刘伯承谦虚自束”;从“爱国诗人屈原”到“铁人王进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美德,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经验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许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兴起,不同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纷繁杂陈,各种道德标准之间的差别碰撞和冲突日益明显。在社会形态各异、成人思想各异情况的熏陶和影响下,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小学生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形成,思想比较模糊,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左右,他们的思想品质,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差、爱国主义淡薄、缺少同情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学生身上显现,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品德与社会》课这一特殊道德教育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并影响着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给小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面对严峻的挑战,各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许多
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讲成一般的知识课,单纯围绕书上的内容讲,学生记,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有些教师所讲的道理,所举的事例存在着“假、大、空、高、深、远”的情形,与小学生所见所闻出入较大,使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课是“来自天外的声音”,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作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虽然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一直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重智轻德”现状未取得的良好改观。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教师的任务不外乎讲解教科书,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教育教学偏离和违背了这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笔者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品社教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逐渐《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有了一些浅见,现就该课程的一些问题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思想陈旧。
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人数有限,再加上年龄偏大的老师比重大,造成一线老师十分紧张。学校首先确定好语文、数学两科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等其他科目基本上就是兼任。兼任课程通常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方式很随意,从而客观上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另外有些学校,则是直接指派一些老教师担任该课程,这些老师由于年级过大,不能跟上教育的发展等诸多原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教学模式,课堂没有生气。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案例
课题:三年级上册《谢谢您,爸爸、妈妈》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中心小学李代安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究个人的成长历程,知道爸爸、妈妈为自己做过的
事情,感受父母的爱,体会为人父母的辛苦。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爱自己的家。
3、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融洽师生关系。活动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
3、投影仪。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恩父母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件设计思路:
1、制作父(母)子(女)之间交往的课件,贴近学生生活,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感恩父母的图片或资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请你们说说:
你的哪些行为使父母高兴?
你的哪些行为使父母生气?
你的哪些行为使父母伤心?
你的什么事情使父母着急?
学生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当你有了成绩或取得进步时,会使父母感到高兴; 当你有了缺点或错误时,会使父母生气;当你的言语刺伤父母的心时,会使父母感到伤心;当你得了病或退步时,会使父母着急…………
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父母多少心血啊!那么,作为子女,怎样谢谢爸爸、妈妈呢?
揭题并板书:谢谢您,爸爸、妈妈
课件出示:家乡新修的柏油路、路灯、球场的图片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设施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答:能为大家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便利
…………
师小结:你们说得真好!这些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能给大家带来方便和服务的设施,都叫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个大家族,它的成员可多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街头还是田间,都有它们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找一找身边的公共设施,来认识它们,好不好?
板书课题:身边的公共设施
二.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或资料。
1、小组内交流回报。
师:“课前老师安排大家收集了一些公共设施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2、全班展示汇报。
师:大家展示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先从身边的说起,然后再谈谈其他的地方。如:学校、城市、公园、大街。
小组一:我们收集的是学校里的公共措施,如:教室、课桌椅、乒乓球台。
小组二:我们收集的是大街上的公共措施,如:路灯、电线杆、电线、垃圾箱。
小组三:城市还有:交通岗、红绿灯、交通指示牌、路标。
小组四:农村的公共措施有:石碾、石磨、桥、浇地用的水井和水渠。小组五:公园里的设施有:长椅、健身娱乐设施、花坛、草坪。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找出了这么多的公共设
施,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一样会有漂亮的图书馆、露天广场、电影院,这些和大家说的都一样,也是公共设施。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每天默默的为我们服务给大家带来方便。
三.小小交流会。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认识了身边的公共设施。知道他们每天默默的为大家服务,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现在我们召开“公共设施作用大”的专题交流会,大家现在小组内交流发言,然后再说给大家听。在说的时候,同学们可按一定的顺序说,可以先从身边说起,再说其他地方的,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发言。
小组一:
生:公园里有了锻炼身体的设施,我们每天在里面锻炼身体。
生:村里有了路灯,晚上再也不害怕了,骑车子方便多了。
小组二:
生:城里设置了交通岗、红绿灯、路标,可以很好的维护交通秩序,使交通畅通。
生:有了图书室、图书阅览室,我们可以读许多我们爱看的书。
第三小组:
生:在商场里没有电梯我们购物就没有那么轻松。
生:城市里如果没有了公交车,我们上学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生:没有了教室,我们就没有地方学习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真好,我们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公共设施,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天都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它们是我们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好朋友。我们每个同学都应爱护它保护它。多向人们宣传,提高人们保护公共设施的自觉性。
四.为“朋友”说话
师:可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们的“朋友”——公园里的长椅在那儿伤心地哭了。(配歌曲《最近比较烦》)
讨论:长椅为什么哭了?
长椅的哭泣引发了很多公用设施的困惑。(课件展示画面)。
你猜他们会说什么?
(电脑出示一组画面)师:我们身边竟然有这么多“朋友”受到伤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看到我们的这些“朋友”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假如你是受伤害的椅子、路灯、公用电话………你想说什么呢?
此刻,看着“朋友”伤痕累累的样子,听着他们令人心痛的话语,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后展示
方法一:写倡议书
方法二:利用双休日,到街上宣传去
方法三:编儿歌
五.课上拓展。
同学们,我们家乡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我听市建设局的工作人员说,家乡的未来将来会更加美丽:环境优美的实验学校,现代化的小区,宏伟大气的气象站,风光无限的休闲公园………
为了让我们的家乡更美、更繁荣,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发展,那我们家乡还需要增办哪些公共设施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同学们说一说,然后再试着把他们画下来,画的好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颗金星奖章。约五分钟后,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评比后颁发奖章。
投影展示同学们的绘画,如美丽的公园,宽阔的露天广场,碧蓝的游泳池……
五:课堂小结
师:短短的45分钟,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都学到了很多,老师为你们高兴!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