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三问共49页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教,难学,难有收效。

我在小学高年级推行“现代经典篇章听读实验”,于《中国教师》发表了阶段总结──《听读,为阅读打开一扇窗》。

受到该实验的启发,我又尝试以听读的方式推行“古诗词拓展教学”,也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参与实验的儿童皆感受益。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教什么?首先澄清两个概念。

其一,听读。

让儿童对照文本静心倾听示范朗读的音频信号。

耳入后心意通。

听读数遍后,儿童能对文本有直观的听觉感受,能形成信息转化,将优质的音频信息转化为储备的语感。

随后进入模仿诵读,将储备语感和文字信息融合,听者能形成对文本鲜活的感受,体悟,最终能走进文本,通达意境。

其二,古诗词拓展教学。

所选的古诗词来源于两个部分,《课程标准》中的“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和有口皆碑的古诗词经典篇目。

常规教学中的“课文”不在此系列。

同时,尽量下载,收集著名播音员或者是标准规范普通话录制的,配合背景乐的朗诵音频资料。

这样的遴选标准意在尽可能地拓宽儿童课外古诗词阅读视野,积累名篇佳句,亲近经典,促进语感形成,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怎么教?听读古诗词的基本流程为六部教学法。

选择好篇目后,要求听者同步下载该篇目的纸质文本,包括诗词内容,关键字注解,全文析意三个部分。

在进入课堂前,儿童需先熟悉文本内容,自行通读一两遍。

此后正式进入听读程序。

(1)视文本长短,难易等具体情况,播放音频两三遍,听者静心倾听的同时提笔做好标注。

此步骤旨在通过听获取音频信息,初步感受优质的示范朗读,标注并发现朗读中涉及的轻重音,长短调,停歇,平仄变化,语气语调,颤音技巧等。

(2)听者配合文本,再次听读。

这一步意在对接文本信息和音频信号,调动,激活听者的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介入全脑式学习。

(3)依照文本的逻辑停顿,以随机暂停的方式播放音频,要求儿童配合资料中的“关键词注解”,在暂停时师生互动,尝试将古典诗词翻译成白话。

小学语文教学“三问”

小学语文教学“三问”
⑼ 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抛砖引玉:我对“三问”的一些自问自答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什么”的若干思考
2、教语文:练就解读与处理教材的“语文眼光”
☆ 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一篇篇言语作品。对言语作品的阅读,我们通常的习惯是 了解它说了什么(包括: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观念、见解,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即关注课文的言语内容。但是,作为语文 老师,对教材仅作内容层面的文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 言文字能力这一独特目的,语文老师还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即侧重研读课文 的言语形式,发现其表达特色所在。若缺失了对言语形式的关注与揣摩,语文老师 就极有可能将《海底世界》上成让学生了解海底奥秘的自然知识课,将《只有一个 地球》、《沙漠中的绿洲》、《特殊的葬礼》上成让学生珍惜资源、改造环境的环 保课,将《公仪休拒收礼物》上成教育学生要清正廉明的思品课,将《郑和远航》 上成历史课,等等。
☆ 促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 担起唤醒精神、丰富心灵、铺就人文底色的美好使命
抛砖引玉:我对“三问”的一些自问自答
一、关于小学语文“为什么而教”的若干思考
3、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建设富有生长力的童年语文
在我看来:语文归根究底是人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是人生命内涵和生命力的重 要构成。小学语文不该在“工具语文”和“人文语文”之间纷争摇摆;也不该在 “成人垄断”和“功利至上”之中犹疑徘徊;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该在促进 儿童整体生命的意义观照下得到合一;小学语文该是“语文味”、“儿童味”共存 共荣的基础的语文,习惯的语文,为生命打底的语文——童年语文,唯有在促进学 生精神建构和素养提升两方面着力,努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力增长同时播下 种子,才能为学生的童年生命奠定丰厚的底蕴,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持续发 力。建设富有生长力的童年语文,才能给学生一生受益、“紫丁香”般美好的“最 初的语文”。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摘要】教材和教学密不可分,而将教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从三个问题出发。

我们要理解教材的本质,确保其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

教材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教材应如何与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走向教学的必要性在于,教材只有在与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确保教材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

教材和教学的密切联系以及三问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将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和完善的课题。

【关键词】教材、教学、三问、理解、内容合理性、引导思考、教学结合、必要性、联系、重要性、教学实践。

1. 引言1.1 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教材和教学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和依据;而教学则是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将教材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学习的方法。

教材起着提供知识和信息、引导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而教学则是将教材所包含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导和指导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1.2 为何需要三问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仅仅拥有好的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运用教材时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即“三问”。

教师需要问自己:教材的内容是否合理?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考虑教材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教材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所传达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反复思考和探索这三个问题,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效。

窦桂梅:教学三问

窦桂梅:教学三问

窦桂梅:教学三问一、教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必须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业,我们的教育活动才会有质量可言。

教学专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是学校领导要认识到的起码的底线。

就“教学专业”来说,是指学科教学上的不可替代性。

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主席提出,有七类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第一种是学科知识,第二种是一般的教学法知识,第三是关于课程的知识,第四是学科教学的知识,第五是关于学习者特点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学生的知识,第六要有教育背景的知识,第七要有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的知识。

一个教师最少要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才算是达到了教师专业的下线。

最核心的是学科知识。

目前,各种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充斥的文章,所写的大多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经验。

然而,当这些经验与方法得到普遍推广之后,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素养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现在存在一种“去知识化”的倾向(所谓“去知识化”就是指忽视教师的学科素养的提高)。

就语文教学来说,为什么但凡听语文课,一般人都能说些什么,都敢指手画脚?原因就是大家觉得语文不就是认字、说话、写作文吗。

每个成人不都会写字,都能说话嘛。

岂不知,语文,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说清楚的,语文自身的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甚至文化性——内容复杂深厚。

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底蕴单薄,文化修养不高。

上语文课,过于“语文”,没有文学的味道,说话一嘴“白菜味”,更别提文化性了。

而且,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这样的老师还口口声声教儿童作文,岂不是让学生看不起?由此,造成这样一个误区:语文课,学生三五天,甚至一个月不来,也看不出什么落差。

反之,学生遇到一位专业强的语文教师,耽误一天,都觉得缺少了一天的熏陶,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遗憾,追随这样的老师几年下来,不说语文课,单是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能受益多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专业高度,谁还敢对你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想想,为什么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让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我们就乖乖地听从?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对我们,没有达到对医生那样的信任程度?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准没有让人家觉得放心满意。

语文课程三问

语文课程三问

语文课程三问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所占课时最多、关注程度最高、非议最大。

语文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本文从中选择三个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剖析。

一、何人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究竟属于谁?服务于谁?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低水平的问题,无需讨论。

事实果真如此吗?依笔者之拙见,非也!语文课程的归属问题不仅需要讨论,而且还需要深入讨论。

因为它引领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关乎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

在理论层面澄清模糊认识、探寻问题的正确答案尚属不易,在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地落实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则难上加难。

纵观近、现代百余年语文教育发展史,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并非无懈可击。

曾几何时,语文课程一度属于教师、属于社会公众,甚至沦为可有可无的附庸,蜕变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语文课堂讲风盛行,师生之间口传耳授,衡量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尺是语文教师的才华是否横溢,教艺是否高超,而不是学生个体语文素养之高低,语文能力发展空间之大小。

社会公众对积重难返的语文课程口诛笔伐,结果大多是”雷过天晴地未湿”。

医治的”良方”一剂又一剂地开出,药效不佳,病根难除。

笔者无意否认语文教师、社会公众对语文课程的积极影响与建树,只是为了将思考引向深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师、社会公众对语文课程终极目标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如果不将研究与争鸣、改革与实践的根基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上,语文教学不能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一切美好的愿望、善良的追求都变成了遥远的梦乡。

语文课程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理论研究、学术争鸣、教学实践都应为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

语文课程只有经历由”师本”到”生本”的转变,困扰已久的难题才有可能被破解。

结论已有,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下两种现象值得警惕:(一)语文课程名誉上属于学生语文课程属于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由一种教育理念演变成了一句空洞苍白的口号,距离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实践相去甚远。

三问语文教学中的“读”

三问语文教学中的“读”

三问语文教学中的“读”摘要: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应试教育模式的阻碍和社会的漠视,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浅读”、“厌读”的怪圈。

其实,阅读是一个多层次的、循序渐进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过程量的积淀,提升阅读能力,并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并在读书中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书;阅读读书是学生与文本独立的对话,是与作者心灵自由交流的过程,读书能带来心灵充实的快乐,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不喜欢读课文,似乎这成了一项浅显、枯燥、乏味而又收效不大的活动。

课堂上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小,读书的心情越来越坏。

由于学生的厌倦和老师的忽视,语文课堂慢慢陷入“浅读”、“厌读”的怪圈。

一、谁为读书的缺失埋单据一项统计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约有60%以上的不爱读书。

?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同年龄的西方儿童,而中国儿童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的时间也比西方儿童晚了四年之久。

这四年正是儿童学习的关键时期,阅读量太少、进入自主大量阅读的时间晚,大大影响了中国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

那造成这些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一)教师教学定位的偏向。

面对应试教育,不少语文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功利色彩浓厚,把语文教学当作数学课一样,喋喋不休的讲解,做不完的习题,学生阅读根本没有,即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

这样的教学每天都做着使学生厌烦读书的事,扼杀着孩子们阅读的欲望。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

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习惯是“我来教你”,学生的习惯是“我听老师讲”;还因为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成了技艺之学、训练之学、应试之学,习惯难以改变。

于是小孩子进了学校,开始时还很喜欢语文课,慢慢地,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了,有的还厌恶语文课了。

还有一些孩子从此不再喜爱读书了。

这不能说不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悲哀!(三)社会没有提供和谐的读书环境。

很多图书馆没有少儿阅览室,不向孩子们开放;网络文化的泛滥;充斥着色情、凶杀、恐怖的媒体文化有恃无恐。

小学文言文教学三问

小学文言文教学三问

小学文言文教学三问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名句名言。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作为起点,把课文看作是文字、文章、文化的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13课共15篇(段)文言文,小学语文教学从此多了一个崭新的、重要的板块。

虽说我们有久远的文言文教学传统,前人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经验,但文言文全面进入小学还是第一次,所以,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追问和思考。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有一句被广为认同的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1]“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强调的就是教学的起点问题,找不准起点,教学就失去了基础,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呢?可能是考虑到小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的缘故,我们看到,小学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从“零”起步的现象。

学生对文言文真的是完全陌生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来看看统编教材到底选编了哪些文言文。

表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分布统计表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司马光守株待兔王戎不取道旁李1.囊萤映雪2.铁杵成针1.少年中国说2.古人谈读书1.自相矛盾2.杨氏之子1.伯牙鼓琴2.书戴嵩画牛1.学弈2.两小儿辩日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等极少的几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名句名言。

所以,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应该从原点出发,而应该以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的故事作为起点。

一位老师执教文言文《司马光》的步骤:第一,重温《司马光破缸救友》的故事。

小说教学要三问

小说教学要三问

小说教学要三问引言小说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但是,目前很多小说教学存在问题,比如重视背诵和鉴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热情大打折扣。

因此,在开展小说教学时,应该重视以下三个问题:问题一:如何创设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阅读小说,往往是一种情感参与和文化沉浸的过程。

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情节之中。

如与学生合作搭建故事中的某个场景或情境,或者利用成语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采用互动教学: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发现故事背后的真谛、学会品味文学之美。

3.鼓励学生创作: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作、插画、制作音视频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感受故事的魅力。

问题二:如何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阅读小说不仅要感受情感体验、领略文学美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教学应该关注以下两个点:1.注重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精妙的构思,思考作者的用意并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应该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比如为什么主人公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布置这个状况?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注重学生表达: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小说的认识和感受。

例如,在写文章或演讲时,应该注重探索语言表达的风格、纵深,甚至是感觉、情绪和想象等。

问题三: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对于阅读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

因此,教学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多样化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小说,开展多种类型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对小说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

2.引导阅读: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在启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不断地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摘要】教材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契合度。

教师还需要关注教材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进行反思和调整,才能实现教材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

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三问”:是否贴近生活、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是否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与教学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教学,三问,契合度,分析,实施问题,反思,衔接,相辅相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1. 引言1.1 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教材和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而教学则是通过教材实施的具体操作,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材和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起着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它规定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教师利用教材来组织教学活动。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教材也反映了教学观念和方法,可以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则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巩固知识。

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只有合理使用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材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

只有在教材和教学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2 教材的重要性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

教材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专业的信息,通过教材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语文课堂中的“三问”

语文课堂中的“三问”

语文课堂中的“三问”作者:黄莲花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2期摘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本文从语文课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问;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27-01都说“问题”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石。

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地学习、摸索、实践,也偶有所悟、所得。

我渐渐明白有效的提问是以透彻理解文本、深入钻研教材、真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实效性、检测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提问。

根据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总结,我把有效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问文本”、“问读者”、“问作者”。

其实,这几个层次是从阅读教学课程理念中的“读文本、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受启发而想到的。

读懂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读出自己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读懂作者即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读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问文本问文本是提问的第一个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纵观全文、整体把握,初步强化关于文本内容,给学生留下印象。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记叙文、小说类课文时可以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

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果在教学散文类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在上《背影》时,老师可以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共几次?”……提问的角度可以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提问的次数也因人而异。

精品文档 (63)三“问”语文新课堂

精品文档 (63)三“问”语文新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语文课堂正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也正应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那句话。

但是,当前依然有不少教师对新课改本质在认识上存有困惑,继而在课堂之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

鉴于此,笔者窃以为,撇开一些理念纷争,语文“新课堂”亟需解决的应是三个问题----“为何教”(why),“教什么”(what)和“怎么教”(how)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浙江省“南湖论剑”语文活动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问:“为何这样教”(why)当前,新课改在试验区实践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问题,于是就有不少人群起而攻之,认为新课标理想化了,在现实中行不通!其实想想也奇怪,为何我们宁愿花更多时间盯着那“理念”不放,而不愿在实践中去探索验证真理呢?试问,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已不再被学生喜欢,甚至是厌恶的时候,就是没有所谓的“新课改”,我们还能厚颜麻木多久?我想,只要是有理想有觉悟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反省自我,或者说,都会想想“我为什么要这样”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我为何这样教”的问题,而能否想到或怎么去想“我为何这样教”,却是困扰教师“如何理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讲,“为何这样教”的问题,体现了教师自身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的理解,或者说是体现了教师当下个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从现实观之,并不是太多的语文教师都在教之前就能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教”问题的,有也多是放在课后反思或评他人课时说说-----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事后诸葛亮”呢?然而,现实中的我们似乎更愿意研究“用什么形式教”、“教什么内容”等,似乎这样更容易靠拢“新课程”。

于是乎,不少教师以为自己用“新形式”教了就是新课程,教了“新内容”就是新课程。

但这样做了之后又引来不少批判!其实,不论是“新形式”还是“旧内容”,从本质上说其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教师你事先是不是真的将“教”之目的,建立在“如何用语文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之上;或者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是关心使学生作为“人”去更好更快地发展。

小学教师三问发言稿范文

小学教师三问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心得。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我想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问: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我们作为教师,应当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1. 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

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2.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二个课堂,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强化行为规范。

我们要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问: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1. 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问:我们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利器和重要依据,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仅仅依靠教材本身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从教材走向教学,我们需要给自己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用这个教材?怎样用这个教材?使用这个教材的效果如何?为什么用这个教材?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了解它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选择教材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个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吗?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吗?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并认识到教材的作用和意义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教材发挥到最大的效果。

我们还需要把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

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问自己:我如何能够把教材和教学内容结合得更加完美?我如何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如何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问自己:我如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我如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我如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一旦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用这个教材,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这个教材。

语文教学三问

语文教学三问

语文教学三问语文教学三问当前,有效教学方兴未艾,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涌现,但学生语文能力始终难有提高。

究其原因,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华师大皮连生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吴红耘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其中目标导向的语文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时时追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指导教学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问: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每日走进课堂前,我们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只有明确了方向,知道了目的地,我们的教学才可能有效。

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确定教学目标。

何谓教学目标,教育心理学界一致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对语文教学来说,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难点。

难在哪里呢?我认为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以单篇课文为内容的组织方式语文教材主要以单篇课文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一般3~4篇课文组合成一个单元。

每篇课文在内容上是不同的。

按照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单篇课文可以例证的语文规律性知识很多,可能既有句子图式,也有段和篇的结构图式,以及阅读和写作技巧等等。

凭借单篇课文,需要教给学生什么,需要教到怎样的程度,教师往往是不清楚的。

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朗读教学和内容理解外,其余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只落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了。

而字词、朗读、内容理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部内容。

二、缺乏适合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完全适用于语文学科。

比如,哪些是语文知识,哪些是语文技能,“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文知识与技能”和我们常说的“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文学科中有哪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章1作文教学三问-跟着名师教习作

第一章1作文教学三问-跟着名师教习作

第一章1作文教学三问-跟着名师教习作第一章 1 作文教学三问——跟着名师教习作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如何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今天,我们就跟着名师的脚步,深入探讨作文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写什么:寻找灵感的源泉很多学生在面对作文时,第一个难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

头脑中一片空白,无从下笔。

这时候,引导学生寻找灵感的源泉就显得至关重要。

生活是写作的宝库。

鼓励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比如一次家庭聚会中的欢声笑语,上学路上看到的美丽风景,甚至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名师会教导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可以是简单的日记,也可以是随手拍下的照片加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阅读也是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组织语言的,从中汲取灵感。

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模仿写作,将所学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此外,想象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比如“假如我有魔法”“未来的世界”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写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怎么写:掌握写作的方法当学生找到了写作的素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把这些素材组织成一篇有条理、有文采的作文。

首先,要有清晰的结构。

一篇好的作文就像一座建筑,需要有稳固的框架。

开头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出主题;中间部分要详细、具体地叙述内容,运用丰富的描写和恰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结尾要简洁有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名师会通过分析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并且在写作练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

其次,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

避免使用过于平淡、枯燥的语言,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文字更加鲜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