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合集下载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海南省采用的是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数。

15等最差。

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1 42.5万公顷(637 万亩)0.32 57.9万公顷(869万亩)0.43 113.4万公顷(1702万亩)0.84 171.4万公顷(2571万亩) 1.35 363.8万公顷(5457万亩) 2.76 888.4万公顷(13326万亩) 6.67 1134.5万公顷(17018万亩)8.48 1199.5万公顷(17992万亩)8.99 1410.6万公顷(21159万亩)10.410 1802.9万公顷(27044万亩)13.311 2038.1万公顷(30571万亩)15.112 1897.7万公顷(28465万亩)14.113 1117.4万公顷(16761万亩)8.314 759.6万公顷(11394万亩) 5.615 509.4万公顷(7642万亩) 3.8合计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00.0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农业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

农业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

衡 补充 耕地 质量 验 收提供 科学 依据 。发 布全 国耕 臻 妊 地质 量 等级成 果 ,也 有利 于公 众 了解我 国耕 地质


量现 状 ,提 高对 耕地 质量 问题 的关 注度 ,营 造全
社会 支 持耕 地质 量保 护 的 良好 氛 围 。 ( 毓 昕 ) 臻
反 映各 区域 耕地 质量 状况 、存 在 的主要 障碍 因素
和对 农 业生 产 的影 响 ,并 为各 地有 针对 性地 做好

鬃 妊 鬃

掌 环 境气 候 条件 基本 适 宜 ,农 田基础 设施 建设 具备 . 搴 } 定 基础 ,障碍 因素 不 明显 ,是今 后粮 食增 产 的 嘲
发 布全 国耕 地 质 量 等 级 成 果 ,是 继 2 0世 纪 8 0年代全 国第 2次 土壤 普 查 后 ,全 国耕 地 质 量




建 设与 管理 最重 要 的一项 基 础工作 ,有 利 于全 面 括

亩) ,占耕 地 总 面积 的 4 4 . 8 % 。这部 分 耕 地 所 处

l ■ ‘

农 业 部 发 布 全 国耕 地 质 量 等
近 期 ,农 业 部 发 布 了 ,《 全 国 耕 地 质 量 等 级
耕地 总 面 积 的 2 7 . 9 % 。 这 部 分 耕 地 基 础 地 力 相 括
情 况公 报》 ( 以下 简称 《 公 报》 ) ,指 导各 地分 类

区划 ,对 东北 、内蒙古及 长 城沿线 、黄淮海 、黄 摇 土高原 、长江 中下 游 、西南 、华 南 、甘新 和青 藏 韶
区 9个 区域 的耕 地 质量 状况 进 行 了分 析 ,分 述 了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收集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如离石区的水文、土壤、地貌、农田 基础设施和农业气候补充资料等。
收集农用地利用资料和经济资料,如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 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 实验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利用资料。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单位 面积纯收益、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 等经济资料。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分等应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分 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精度。 (6)跟踪检验原则 在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对每一步成果进行检验,并进行专家咨 询、论证,确保成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5 项目评估对象 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项目区范围内的农用地,主要是新增耕 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暂不包 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 地。 2 总体技术路线 2.1 耕地质量等别评估办法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规程》(GB/T28407-2012),本次耕地质量重估即土地开发项 目竣工后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来进行。其技术方法如下: (1)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选择影响农用地整体质量
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 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物质投入包 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 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投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 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 算。 (3)内业工作阶段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发布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发布

Vol.365No.05MAY.2020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 3.1结合网络进行农机技术推广,强化农户对农机技术的认知就目前的社会形势以及市内农机大户的规模来看,想要大力推广农机技术,农机局首先需要对传统的推广方式进行创新,以农田技术为主、网络发展为辅的手段进行推广,扩大推广领域。

如今农村地区的网络逐渐发达,大多数农户已经使用智能手机,城镇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推广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除了有专人进行线下推广农机技术外,还可以让推广人员提及已建立好的信息平台,让民众关注。

同时,让后台人员每天推广发送农机技术文章,并不定时进行有奖竞答活动,举办的竞答活动可与当地学校、手机营业厅合作,从而使农机技术知识得到普及。

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农机技术推广,不仅能够实现推广技术的创新,还能够加强农户对农机技术的认知。

3.2做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增加民众农机技术推广意识为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做的是让农户对农机技术有基本的认知。

其次,是培养农户自主推广农机技术的意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农机相关部门应以培训体系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地方院校、科研所等技术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技术人才。

此外,农机相关部门可以完善现有制度,对农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以及农业技术参观等,提高农机推广服务的质量。

同时,派遣部分技术人员到其他地区的农机机构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推广经验。

对农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后,可派到各地区进行知识普及,并将民众聚集起来展开农机技术推广交流会,让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农机推广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推广的重要性等。

以培训工作出发进行技术推广,不仅能够提升农机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还能够增加民众农机技术推广的意识。

3.3出台补贴制度并拓展市场,促进农机技术推广顺利进行我国在农业机械补贴方向上出台了很多政策,其补贴力度因此有所提升,但这些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有不足。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

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面积比例%等万公顷万亩144.33664.880.33259.27888.980.443114.081711.150.854172.242583.58 1.285366.415496.10 2.726886.5513298.29 6.5971142.7317140.978.4981183.8817758.218.7991400.1921002.9110.40101773.9926609.8613.18112032.5230487.7315.10121890.7928361.9014.04131126.7516901.208.3714766.9111503.60 5.7015501.777526.60 3.73合计13462.40201935.95100.00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我国首次为18.26亿亩耕地划等级

我国首次为18.26亿亩耕地划等级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 . 1 0 亿亩 ,占耕地总 面积的2 7 . 9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 ,生产障
碍 因素 突 出 。短 时 间内较难 得 到根本 改善 ,应 持续 开展
农 田基 础设 施和耕 地 内在质 量建 设 。
的注水量将超过3 5 0 立方米 ,相当于5 秒钟就有一个标准
《 公 报 》还 依据 全 国农 业 综 合 区 划 ,对 全 国 九 个
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 ,分述了各区域耕地质
量等级 情况 及 主要生 产 障碍 因素等 。据 了解 ,从 2 0 0 2 年 开 始 ,农业 部在 全 国范 围 内启动 了耕地 地 力调查 和质 量 评价工 作 ,历 时1 ( ) 年完 成 ,随 后农 业部 组织 专 家学 者 以
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 耕地质 量专 家指 导组 徐明 岗用 “ 三 大”
“ 三低”描述 目前我国耕地存在的质量问题 :中低产 田
展农 业生 产 ,确保耕 地质 量稳 中有 升 。 评 价 为 四至 六 等 的耕 地 面 积 为 8 . 1 8 亿 亩 , 占耕 地
位于河南 省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引水闸 ,是南水
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的 “ 总开关”。今天上午8 时 ,丹
江 口水库水位1 6 0 . 1 3 米 ,自1 0 月8 日起丹江 口水库一直
保 持 历史 最 高水 位 ,满 足 调水 需 求 。下 午2 时3 2 分 ,一
总面积的4 4 . 8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
宜 ,农 田基础 设施 建 设 具 备 一 定 基础 ,障碍 因素 不 明
显 ,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 口。 ̄2 0 2 0 年 ,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 个等级测算 ,可 实现

耕地需要更高级别保护

耕地需要更高级别保护

耕地需要更高级别保护作者:罗燕来源:《民生周刊》 2019年第8期“建议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更注重耕地质量建设,明确具体的主体责任。

”东北黑土地持续告急, 南方部分地区土壤酸化, 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频频面临危机。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统计显示,当前耕地质量总体等级不高,中低等级(四至七等)耕地面积高达13.28亿亩,占比在72%以上。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以质为先。

没有土壤安全就没有食品安全, 耕地保护刻不容缓。

耕地告急耕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命根子,但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我国耕地承载压力不断加大,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各地区的耕地频频告急,耕地质量区域性问题突出。

据调查,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 0 ~ 1 0 0厘米下降到20~ 3 0厘米;南方部分地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pH值小于6 . 5 的比例由3 0 年前的5 2 % 扩大到65%;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面积3 亿亩, 占全国盐渍化面积的60%。

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科技战略联盟理事长、河南奈安生态治理有限公司技术部长党永富对这组数据印象深刻。

“过去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要靠耕地资源的高度开发、要素的大量投入,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农业生态功能没有发挥充分。

”党永富说。

他曾在家里的自留地做了个试验。

6 分地手工除草, 6 分地化学除草,结果发现除草剂对农作物有抑制作用,会使农作物减产。

不仅如此,虽然除草剂解决了除草问题,但会带来土壤污染等副作用。

影响土地质量的还有化肥。

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表明,农田中化肥氮仅约有35%被农作物吸收,40%通过径流淋溶污染水体和土壤。

过量施肥还造成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含量累积、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出现土壤、水、大气立体污染,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2024)根据2024年的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提高。

该公报是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现状进行的详细介绍,以下是公报的主要内容。

一、耕地总体情况根据全国耕地质量调查,我国总共有耕地面积约为1.8亿公顷,占到总国土面积的18.6%。

这些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部分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以东部地区耕地面积最大。

二、耕地质量等级根据国家标准,耕地质量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一级和二级耕地质量较好,适宜大部分粮食作物的种植;三级和四级耕地质量较一、二级略逊,适宜种植部分耐旱、耐涝、耐盐碱的作物;五级耕地质量较差,适宜种植少量作物或进行水资源补充养护。

根据调查结果,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分布情况如下:一级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

二级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北方平原、辽河冲积平原、东部山区等地,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

三级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高原地区等地,适宜种植青稞、高粱等作物。

四级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适宜种植高寒作物。

五级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地,适宜进行水资源补充养护。

三、耕地质量改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级、二级耕地比例略有上升,三级、四级耕地比例略有下降。

这可以归因于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以及科学施肥、科学耕作等农业技术的推广。

尽管如此,耕地质量等级的均衡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现出提高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不高,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潜力。

其次,水资源补充养护的效果不明显,耕地退化的趋势仍然存在。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公布全国及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并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提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轮作休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深松深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采取了综合措施培肥改良土壤,有效推动了耕地质量保护。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摘选)如下: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组织完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

评价以全国20.23亿亩耕地为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成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现将结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1),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标发布

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标发布

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标发布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7年第1期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标发布2016年12月5日,国家标准委和农业部联合发布《耕地质量等级》( G B / T 3 3 4 69 -2016)国家标准,已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

耕地质量是隐形的、渐进性的,急需制定科学合理、通用可行的评价标准。

2015年,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开展标准制定工作。

《耕地质量等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

一等最高,十等最差,并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九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并给出了19个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划分标准等。

该标准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中国气候公报》:极端天气屡刷纪录中国气象局2017年1月10日的发布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过去的一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和台风灾害重,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汛情,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

最热夏天。

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为历史第三高(前两次分别是2015年和2007年)。

从季节的角度来看,四季气温均偏高,夏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9℃,达到历史最高。

雨量最大。

201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730毫米,为历史最多,较常年偏多16%,较2015年偏多13%,长江中下游区域、华南中东部及新疆降水偏多明显。

同时,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达68888亿立方米,比2015年偏多7705亿立方米,连同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属异常丰水年份。

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发布

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发布
我 国首 部 耕地 质 量 等级 国家 标 准 发 布
1 月 5日 , 耕 地 质 量 等 级 》国 家 标
地 质 量 最 低 。标 ; 隹将 全 国耕  ̄ E2 E J 分 为东 北 区 、 内 蒙 古 及长 城 沿 线 区 、 黄 淮 海 区 、 黄 土 高原 区 、长 江 中下 游 区 、 西 南 区 、 华 南 区 、 甘 新 区、 青 藏 区等 9大 区域 ,各 区 域 评 价 指 标 由 1 3 个 基 础 性 指 标 和 6个 区域 补 充 性 指 标 组 成 , 明确 了相 关评 价 指 标 的涵 义 、获 取 方法 和 划 分 标准 等 。 农 业 部 201 4年 曾 发 布 《全 国 耕 地 质 量 等 级 情 况 公 报 。 根 据 这 份 公 报 ,评 价 为 一 至 三 等 的 耕 地 面 积 占 耕 地 总 面 积 的 2 7 3% ;评 价 为 四至 六 等 的耕 地 面 积 比例 为 4 4 8% :评 价 为七 至 十 等 的 耕地 面 积 比例 为 2 7 . 9%。 国 家 标 准 委 有 关 负 责 人 说 ,这 一 国 家 标 ; 佳的 发 布 与 实 施 , 实 现 了全 国 耕地 质 量 评 价 技 术 标 ; 隹统 一 ,有 利 于 摸 清 耕地 质 量 家 底 ,掌 握 耕 地质 量 变 化趋 势 ,科 学 评 价 耕 地 质 量 保 护 成 效 ,推 动 “ 藏 粮 于 地 、 藏 粮于 技 ” 战 略 的 实施 。 同时 ,标 ; 隹有 利 于 落 实最 严 格 的 耕地 保 护 制度 、推 进 耕 地 质 量 保 护 与 提升 行动 的开 展 ,也 有 利 于 指 导 各地 根 据 耕 地 质 量 状 况 ,合 理调 整 农 业 生 产布 局 ,缓 解 资 源环 境 压 力 ,提 升 农 产 品质 量 安 全 水 平 。 (高敬 、董 峻 )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2019年,农业部和农村地区组织和完成了国家的调查和评估耕地质量水平符合国家标准的”措施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耕地质量”(2号订单2016年农业部)和“耕地质量等级”(GB / T 33469 - 2016)。

以20.23亿亩耕地为基础,并以地图补丁由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加,形成土壤地图和行政区划地图作为评价单元,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是由网站选择条件,部分属性,犁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

并完成了中国耕地质量分类。

结果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1),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一)东北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共划分为兴安岭林区、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长白山地林农区、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等4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4.49亿亩,平均等级为3.59等。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2.34亿亩,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52.01%。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土地整顿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1项目概括1.1 工作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出处于人口增添、全世界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度加速等原由,而惹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将更为突出。

为认识决吃饭问题和经济的可连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目前以致此后一个期间内领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这是一个拥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战略措施。

中共中央【1997】11 号又件明确指出:“各地要鼎力总结和推行土地整理的经验,依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要求,经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顿,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添有效耕地面积,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向均衡提到议事日程。

据领土资源部统计, 2001 年至 2006 年.中央30%分红累计近300 亿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已所有用于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在增添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润和改良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跟着土地整理宽泛睁开,土地整理后不一样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重估工作也不停增强。

土地整理项目决议能否正确、规划设计能否合理、预期目的和利润可否实现,都需要经过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重估进行评论。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给予领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依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好坏进行综合评定,并区分等别、级别。

本项目的工作对象主要为因实行各级各种土地整顿项目(包含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新增添和质量提高的耕地。

实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目的为:量化土地整顿项目的实行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立新增耕地和质量提高耕地的等别 ;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工程施工后、生产能力获取大幅度改良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均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行供给技术支持。

1.2 项目所在县域概略1.3 工作任务和目标(1)项目任务①拟订项目区基本农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目标。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 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⑵》,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 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万公顷(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 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 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等。

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 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见表1)表1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面积比例%万公顷万亩67101112131415合计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其中,优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高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中等地面 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低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 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 (见图1)。

图1全国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构成(二)全国耕地质量空间分布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 广东等3个省,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高等地主 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等9个省 (区),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高等地总面积的%中等地主要分布 在黑龙江、吉林、云南、辽宁、四川、新疆、贵州、河北、安徽、山东等 10 个省(区),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中等地总面积的%低等地主要 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等 6 个省(区),总面积为 万公顷(万亩),占全国低等地总面积的 %。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摘选)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摘选)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 情况公报(摘选)
前言
➢ 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国家标准, 组织完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评价以全国20.23亿亩耕地为 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 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 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成了全国耕地质量 等级划分。
➢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这部分耕 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 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这部分耕 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 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
➢ (四)黄土高原区。 ➢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93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54.76%。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丘陵沟壑区和长城沿线风蚀滩地区,前者地 表起伏破碎、坡度大、侵蚀非常严重,后者气候干旱、土层浅薄,立地条 件很差。土壤以灰钙土、灰褐土和风沙土为主,质地较粗,结构松散,土 壤养分极度贫乏,农田基础设施缺乏。针对黄土高原区低等级耕地障碍因 素,应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恢复坡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大力发展 节水灌溉,努力扩大水浇地面积。实施整修梯田、修复地埂等田间工程措 施,提升水土保持能力。通过秸秆覆盖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 理轮作等措施培肥熟化土壤,着力改善耕层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摘要:一、引言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意义和标准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详解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因此,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为例,详细解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相关知识。

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意义和标准1.意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耕地的土壤、地形、水利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不同等别的耕地,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标准我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一类地、二类地、三类地、四类地和五类地。

其中,一类地为最优质的耕地,五类地为最劣质的耕地。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详解根据评定结果表,各类耕地的具体指标如下:1.一类地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形平坦,水利设施完善,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二类地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地形较为平坦,水利设施较为完善,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3.三类地土壤肥力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地形有一定的起伏,水利设施不完善,适合种植部分农作物。

4.四类地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较低,地形较为起伏,水利设施不完善,适合种植少量农作物。

5.五类地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地形复杂,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四、结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耕地的评定,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近日发布。

根据公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下面是对公报内容的详细解读。

首先,公报指出全国耕地质量总体较好,保持在良好水平上。

其中,一级耕地占比达到29.4%,二级耕地占比为40.8%,这两个等级的耕地总体占比维持在70%以上。

总体来说,中国的耕地质量较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其次,公报强调了一些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了地下水、土地环境污染的问题。

同时,一些地区也存在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导致地表水质量下降、土壤资源缺乏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另外,公报还指出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不合理情况。

例如,一些地区过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能力。

另外,还存在耕地占用以及环保问题,这也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以上问题,公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土地保护和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控制过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耕地利用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公报指出,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总体来说是比较良好的,但一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报还呼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保护好我国的耕地资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的发布,对于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从公报内容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只有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够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为了加强对全国耕地质量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部定期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质量总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多样。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我国耕地主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等三个等级。

一级耕地质量较好,具备较高的农业生产潜力,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

二级耕地质量良好,也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潜力,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

三级耕地质量一般,农业生产潜力相对较低,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

这种等级分布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耕地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长期干旱和高温的天气可能导致耕地湿润程度不足,降低耕地的农业生产潜力。

而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和台风等,也会对耕地造成破坏和损失。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护农业生产能力。

首先,加强土地治理和耕地建设,修复退化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加强耕地环境保护,控制土地污染和沙化扩展。

第三,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投入,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耕地的合理利用。

总结起来,我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我国耕地质量总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地区的耕地质量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耕地资源,才能有效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维护好国家的粮食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

现将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图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江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区等九个区。

各区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一)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图2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44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等的耕地面积为0.81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和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以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易受旱涝影响。

评价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87亿亩,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的轻度沙化与盐碱地区以及大小兴安岭的丘陵区,以暗棕壤、白浆土、黑钙土、黑土、棕壤为主,主要障碍因素包括低温冷害、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

评价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积为0.22亿亩,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高原、松辽平原严重沙化与盐碱化地区,以暗棕壤、栗钙土、褐土、风沙土、盐碱土为主,主要障碍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及土壤养分贫瘠等。

这部分耕地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排水不畅,易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东北区没有九至十等地。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除大兴安岭外)、辽宁朝阳、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北京延庆、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陕西榆林、宁夏盐池和同心,总耕地面积1.3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3%。

图3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五等的耕地面积为0.41亿亩,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农牧区和内蒙中南部牧农区,以栗钙土、草甸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为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20亿亩,主要分布在内蒙中南部牧农区和长城沿线农牧区,以褐土、栗钙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土壤质地较为粘重。

评价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积为0.41亿亩,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农牧区和内蒙中南部牧农区,以栗钙土、暗棕壤以及存在盐渍化的潮土与草甸土为主,主要限制因素是土质粘重、耕性较差。

评价为九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31亿亩,主要分布在内蒙中南部牧农区和长城沿线农牧区,以栗钙土、盐化或碱化的草甸土为主,主要障碍因素是风沙、盐碱、土壤养分贫瘠等。

这部分耕地淡水资源缺乏,干旱威胁严重。

(三)黄淮海区。

该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东、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总耕地面积3.4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9%。

图4 黄淮海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18亿亩,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黄淮平原和冀鲁豫低洼平原,以褐土和潮土为主,没有明显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1.67亿亩,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冀鲁豫低洼平原、山东丘陵地带,以潮土、棕壤、褐土及黄泛区的风沙土为主,有一定的盐渍化和水土流失及旱涝灾害。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61亿亩,主要分布在山东丘陵地带与滨海盐碱土地区,其中,山东丘陵地带以土层浅薄或含大量砂砾的褐土与棕壤为主,主要障碍因素是水土流失、土壤养分贫瘠、土层较薄及干旱缺水;滨海盐碱土地区以盐化潮土、滨海盐土为主,主要障碍因素是盐碱危害与土壤养分贫瘠。

(四)黄土高原区。

该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总耕地面积1.5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4%。

图5 黄土高原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58亿亩,主要分布在汾渭谷地农业区和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种植历史悠久,以褐土、塿土为主,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强。

评价为七等的耕地面积为0.18亿亩,在全区均有广泛分布,以褐土、潮土、新积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缺乏。

评价为八至九等的耕地面积为0.52亿亩,主要分布在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和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牧林农区,以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为主,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养分贫瘠、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等。

评价为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25亿亩,主要分布在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陇中青东丘陵区,以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风沙土为主,水土流失剧烈、土壤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土壤养分贫瘠、生产力低下。

(五)长江中下游区。

该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总耕地面积3.30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1%。

图6 长江中下游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二等的耕地面积为0.39亿亩,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江汉平原,以性状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为主,没有明显障碍因素。

评价为三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2.07亿亩,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区和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其次为豫皖鄂平原山地农林区和长江中游平原区,以水稻土、红壤、潮土、黄褐土、黄棕壤、石灰(岩)土为主,有一定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土壤微酸、质地粘重,增产潜力较大。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84亿亩,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长江中游平原区和浙闽丘陵山地区,以石灰(岩)土、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酸性较强、土壤养分贫瘠、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

(六)西南区。

该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溆浦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西川和云南大部、贵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广西北部,总耕地面积2.9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0%。

图7 西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0.62亿亩,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农林区,以性状良好、养分含量高的水稻土为主,没有明显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1.52亿亩,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农林区和黔桂高原山地区,以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为主,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层薄、砾石含量多、水土流失严重,这部分耕地分布零散且耕作不便。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78亿亩,主要分布在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以高山区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等石灰(岩)土及性质恶劣的水稻土为主,这部分耕地海拔高、气温低、季节性干旱严重,且土壤养分瘠薄,缺乏灌溉条件,大多仅能种植一季作物。

(七)华南区。

该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东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总耕地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2%。

图8 华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等的耕地面积为0.07亿亩,主要分布在粤西桂南农林区和闽南粤中地区,以性状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和土体深厚的砖红壤、赤红壤为主,没有明显障碍因素。

评价为二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75亿亩,主要分布在粤西桂南农林区、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和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以水稻土、赤红壤、砖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为主,土壤质地粘重、水土流失严重,这部分耕地土壤熟化度低,供肥性能较差。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50亿亩,主要集中在滇南农林区,以石灰(岩)土、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为主,土壤存在“粘、酸、瘦、薄”等障碍因素,耕性较差。

(八)甘新区。

该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总耕地面积0.9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

图9 甘新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四等的耕地面积为0.38亿亩,主要分布在南疆农牧区和蒙宁甘农牧区,有良好稳定的灌溉水源和充足的光热,以灌漠土、灌淤土、草甸土为主,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17亿亩,主要分布在蒙宁甘农牧区,以具有一定灌溉条件的草甸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为主,耕地中没有明显障碍因素,但这部分耕地水利设施不配套,生产力水平不高。

评价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积为0.32亿亩,主要分布在北疆农林牧区,以草甸土、潮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为主,这部分耕地土壤荒漠化严重、有效灌溉程度低、土壤养分贫瘠、生产力水平较低。

评价为九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06亿亩,主要分布在蒙宁甘农牧区和北疆农林牧区,以潮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风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水资源缺乏、灌溉条件差,养分含量低、盐分含量高,沙化、荒漠化严重。

(九)青藏区。

该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肃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总耕地面积0.1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

图10 青藏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02亿亩,主要分布在川藏林农牧区,以亚高山草甸土、冷棕钙土为主,海拔低、水热条件好,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应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严格控制坡地耕垦。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11亿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牧区,以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草原土、高山荒漠草原土、高山漠土为主,这部分耕地海拔高、气候干燥、气温低,且土层较薄、土壤养分贫瘠,耕地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部2014年12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