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典诗朗诵再别康桥教学内容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全诗的理解、背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的对比手法。
5. 随堂练习: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7. 课堂反馈: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再别康桥》2. 诗人:徐志摩3. 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背诵技巧与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文章写作。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1)意象:在《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星辉”等。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部分,具体章节为《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节奏、韵律、意象,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品味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其抒情诗的艺术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PPT展示。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解读作者情感。
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分享理由。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讲解意象。
c. 结合诗歌内容,解读作者在别离康桥时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抒情诗。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2. 诗歌结构:三节,每节四句3. 重点词语:轻轻、康桥、云彩、青荇、招摇、夏虫、沉默、笙箫、梦、星辉、歌谣、波光、揉碎、斑斓、沉默、彩虹、梦、青草更青处、油纸伞、丁香、芬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徐志摩抒情诗艺术风格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再别康桥》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抒情诗,如《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艺术。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六)精读品味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九)课堂总结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十)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的爱国情怀和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
(2)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再别康桥》的背景和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再别康桥》。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气。
(3)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3. 词语解析:(1)学生分享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词语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发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2)学生自评和互评,相互鼓励和学习。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词语解析和象征意义理解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学生自评和互评,相互鼓励和学习。
六、教学延伸1. 文学鉴赏:(1)学生选择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特点。
2. 创作练习:(1)学生以“别离”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再别康桥》。
本诗为徐志摩的代表作,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 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与《再别康桥》类似风格的现代诗歌,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再别康桥》2. 意象:金柳、青荇、星辉、夜色3. 情感:留恋、憧憬、哀愁、坚定4. 表现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示例:以诗中的金柳为例,阐述其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描绘金柳来表达对往昔时光的留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意象分析2. 教学目标的情感体验3. 教学难点的情感与意象的关系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的针对性和拓展延伸的实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意象分析在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时,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意象:金柳、青荇、星辉、夜色。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教材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 通过对《再别康桥》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眷恋,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节奏、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重点:朗读技巧的指导,对诗歌美的感知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再别康桥》诗歌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技巧,如轻重音、停顿等。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类似的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歌,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2. 作者:徐志摩3. 朗读技巧:轻重音、停顿、节奏4. 意象:金柳、波光、青荇、星辉5. 情感:热爱、眷恋、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仿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现代诗歌的美。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朗读与鉴赏技巧。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2. 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内容解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中的意象与情感梳理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与仿写练习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朗读指导(1)重视诗歌的节奏、韵律。
再别康桥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再别康桥教案范本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九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再别康桥》。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板书课题《再别康桥》,简介诗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衣袖”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2.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运用词汇的巧妙。
3.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推荐徐志摩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再别康桥》的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部分,具体章节为《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诗歌,分析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色,感悟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再别康桥》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离别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离别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再别康桥》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2. 诗人:徐志摩3.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意象、修辞手法4. 诗人情感:依恋、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意象包括: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
这些意象展现了康桥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2. 作业题目:仿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所学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
答案:参照《再别康桥》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自主创作一首离别主题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再别康桥》教案范本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体会诗歌中美的追求和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意象的理解。
(2)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的情感主题和美学价值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情感体验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
(2)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主题。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出观点和见解。
(2)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知识能力目标: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近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2.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3. 诗歌的情感内涵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与分析2. 诗歌韵律的把握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分析法:教师讲解,学生跟随分析诗歌意象、情感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体会: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和个人情感体验。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一角》等,分析其诗歌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2. 文学背景:介绍徐志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徐志摩其他诗歌的原文,供学生自主阅读。
2. 相关评论:收集一些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评论文章,供学生参考。
3. 视频资料:寻找与徐志摩、康桥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康桥的风景介绍等,丰富教学手段。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再别康桥》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再别康桥》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向学生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对康桥和留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生词和短语运用:通过练习和问答,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徐志摩的其他文学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主题。
2. 邀请有关的文学爱好者或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讨论会,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和徐志摩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遗址或者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徐志摩和他的作品。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等。
(2)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如自由诗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再别康桥教案范本
再别康桥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所描绘景物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离别康桥的哀愁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语言美。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
《再别康桥》教案(15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过程与方法:分析本诗意象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象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作家作品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1.2.2 诗歌《再别康桥》的逐句解析和意义阐述。
1.2.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如比喻、排比、象征等。
1.2.4 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的感受和分析。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1.2 诗歌作者介绍:讲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1.3 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1.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1.5 诗歌朗读与表达:学生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1.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歌。
2.2.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2.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朗读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3.1.2 诗歌解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1.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评价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
3.2.2 教师自我反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再别康桥》诗歌文本。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对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意境的分析;关键词语的品味;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理解并赏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学会分析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感悟人生离别的哀愁;认识并尊重多元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再别康桥》的韵律、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并运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意境,讲解关键词语,解读诗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再别康桥》中的典型意象,如“金柳”、“波光”、“软泥”等,讲解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交流讨论。
7. 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悟人生离别的哀愁,尊重多元文化。
六、板书设计1. 《再别康桥》2. 内容:结构:三节,每节四句韵律: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意象:金柳、波光、软泥等意境:清新、淡雅、哀愁主题:离别、依恋、多元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欣赏并分析《再别康桥》的韵律美,写出自己的感悟。
选取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进行拓展写作,不少于200字。
2. 答案:示例:诗歌的韵律美体现在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上,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通过轻重音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谢谢!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
盼望我含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的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此后清风明月夜 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 明年燕子归来 当记我幽吧音节,歌吟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