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word教案1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以PBL 引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例: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环节1:图片导入环节2:分组学习,活动建构学生讨论交流:第一组: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社会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二组: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争霸事业使诸侯对人才渴求,更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一个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组: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老子 庄子韩非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环节3:创设情景,突破重点PPT出示:·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PPT出示:PPT孔子三十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相传有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
孔子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
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农民出身的子张,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海南汇中学包克林【背景与场景】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这段文献是评述,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但缺少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陈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叶老师教学充分的做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1
社会变革 > 政治变革 >国家体制
战国时代各国的统治者,无不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威。 这一时代,纵横捭阖,波诡云谲,兼并战争不断,各国都必须 集中一切力量为生存而奋斗。于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 变动,纷纷进行变法。
——樊树志《国史概要》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制转变 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化为个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 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
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它的
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以
及井田制的瓦解。
——樊树志《国史概要》
社会变革 > 经济变革 >生产关系>阶级基础
春秋时代的世家大族几乎都已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社会 阶层而消失了,新的阶层取而代之。
——樊树志《国史概要》 土地私有化的一个结果,是在战国社会迅速形成了一个 自耕农阶层······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也取得了较大的发 展。除从贵族中转化出一部分地主以外,各国普遍实行的奖 励军功政策更是在短时间内很快就造就出一大批新式地主。
——《史记·商君列传》
社会变革 > 思想变革 >社会风气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 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社会变革 > 思想变革 >百家争鸣>道家老子
材料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材料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上海中学李娟[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东周的历史分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理解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2、方法和过程:(1)在学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的推动作用的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通过阅读诸子百家经典,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初步理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学会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春秋战国前后500年的激荡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到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社会转型。
(2)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说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的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产领域的变革;政治领域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难点:生产领域的变革;社会变革产生的背景和结果。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诗词典故入手,讲授西周的灭亡。
)2、平王东迁,东周建立3、社会大变革4、百家争鸣[板书设计]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六大变化:对周天子的尊奉与不尊奉;②对“礼”和“信”的遵守与不遵守;③祭礼、聘享制度之执行与不执行;④饮宴时赋诗与不再赋诗;⑤血缘原则(宗姓氏族)的讲究与不讲究;⑥周天子的讣告和策命之下达与停止下达。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海南汇中学 包克林背景与场景】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 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 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 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 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 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 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 这段文献是评述, 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 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 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 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 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 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 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 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 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 但缺少 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单纯的史料教学体现了史料实证, 但仅依靠技术性的史实认识却无法从根本上达成对历 史真切的、 实质性的整体认识, 它仅仅是一些未加拼合的碎片。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word教案1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东周的成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动迁以后的周朝成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西周“封邦建国”——秦中央集权大一统变革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成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变革的内容:一、经济生产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农业·生产力)以铁制耕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业·生产关系)①各国之间,和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生意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②诸侯、卿医生们竞相占地,各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③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增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工商业)随着农业的进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赶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二、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变革,各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内容)贬抑或废除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达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目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高潮)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方方面面。
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背景)当此①社会转型之时,②掌握必然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试探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宁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内容)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开创。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教案标题: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 科学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百家争鸣时期;2. 能够分辨并理解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时期的概述及背景简介;2. 不同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3. 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争鸣之间的冲突与对话;4.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3. 掌握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争鸣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论能力;2. 分辨并理解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设置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思想流派,然后进行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并引起学生对历史思想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思想流派,并归纳总结该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小组展示与讨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和交流。
3. 辩论活动(15分钟):- 设计情境:假设在古代的宫廷中,君主邀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学生扮演不同的思想家,进行辩论。
- 辩论规则:每个学生有限时间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反驳,最后由君主做出总结。
4. 总结(5分钟):- 简要总结了解到的不同思想流派及其争鸣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影响。
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及PPT;2. 学生分组研究的资料支持;3. 辩论活动的问题和规则。
教学评估:1. 辩论活动的讨论质量和表现;2. 小组展示的深度和准确度;3. 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阅读更多与思想流派相关的文献和书籍;2. 尝试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3. 探索现代思想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高一历史《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本内容,以时间为线索,生动展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诸子百家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梳理,对各学派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强调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各学派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其次,指出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等。
其次,我会重点分析各学派之间的辩论与交流,如儒墨之争、儒道之争等,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各小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评价、提问,以此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
总之,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引导式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最为繁荣吗?”“在那样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学派和思想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搭建桥梁。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百家争鸣》教案“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这个就是需要为教学做准备。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百家争鸣》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
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
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课件 (共20张PPT)
——王夫春之秋:时《期读,通郑鉴庄论公祭·祀叙坑论遗四址 》
一、背 景 —— 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燕 赵齐 秦魏 韩 楚
思考1:这三幅图反映 怎样的社会现象?
一、背 景 —— 民族大融合
思考2: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什 么积极影响呢?
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 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 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 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 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 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 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 地消失了。
。
先亲爱自己 的亲人,然 后推及到仁
爱百姓。
这样顺其自然 ,无私无我的 治理,国家就 没有什么治理
不好的了。
二、表 现 —— 思想文化
各抒己见:
如果你是当时诸侯国国君, 你会选择哪一派治理国家,为 什么?
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韩非子 战 国
老子
春 秋
在世不得志;汉以后逐渐成为正统 ;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2、公元前8世纪中期后,中国出现了( )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②迁都频繁,周边异族反叛
③列国混战,诸侯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④诸侯国纷纷进行内政改革
C.②③④
D.①③④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下 册第二单元第5课《社会 变革与百家争鸣》课件 (
共20张PPT)
2020/8/21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礼乐制度
西 周(镐
)
BC1046——BC770
东 周(洛邑)
BC770——BC221
春秋镐
洛邑
战国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二分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资料附录]1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材料二:材料三: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2公田危机材料一:公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材料二: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P180材料三:履亩而税,则可以只认田,不认人,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P873儒法道三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言论1)孔子言论(以下言论均出自《论语》)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言论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荀子言论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材料二:“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4)韩非子言论(以下材料选自《韩非子》)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5)老子言论(以下材料选自《道德经》)材料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著名学者牟宗三对东周历史的评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各派主张。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2.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各派主张的深入理解及分析。
2.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2.学生回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各派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课堂讲解1.讲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主张。
2.分析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案例分析a.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b.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家如何看待战争?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
(五)小组讨论a.你认为哪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b.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哪些启示?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发展历程。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2.学生反思:在课堂上,你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对百家争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吗?”学生回答:“战国时期。
”教师讲解:“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活跃,各种学派纷纷涌现,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意义: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动迁以后的周朝成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西周“封邦建国”——秦中央集权大一统
变革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变革的内容:
1、经济生产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农业·生产力)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业·生产关系)①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②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③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工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内容)贬抑或废除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目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高潮)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背景)当此①社会转型之时,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内容)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
①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②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
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①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②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内容)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事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
(影响)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