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动迁以后的周朝成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西周“封邦建国”­­——秦中央集权大一统

变革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变革的内容:

1、经济生产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农业·生产力)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业·生产关系)①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②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③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工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内容)贬抑或废除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目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高潮)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背景)当此①社会转型之时,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内容)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①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②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

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①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②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内容)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事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影响)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