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杨圪崂地区延长组长4+5油组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杨圪崂地区延长组长4+5油组沉积相研究[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长久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其主要目的层延长组长4+5油组,对其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鄂尔多斯沉积相砂体展布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长久以来,对延长组长2、长3和长6油层组大规模的岩性油藏进行的勘探与开发,己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近年来,在西峰和姬源等地区的长4、长7和长8油组也相继获得了数个亿吨级以上的储量油田后,展现出了非常巨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对研究区测井、钻井、地质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及储层特征详细研究,摸清研究区延长组下组合的地质特征,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合理的地质依据。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延长组长4+5油组。
1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1.1构造特征综观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盆地是由吕梁期形成的统一固化结晶基底-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与中、新元古代以后形成的盖层沉积构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因此它属于一克拉通边缘拗陷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也是最早获得油气的地层,本次研究的主要油层为中山川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组。
1.2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一套典型的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
陆相断陷盆地的拉张裂陷作用具有阶段性、旋回性的特点,是一个不连续的幕式沉降过程,其特有的这种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充填物的旋回性。
据岩性组合,延长组最早分为五段,即T3y1、T3y2、T3y3、T3y4、T3y5,随着勘探不断向盆地内部深入,结合井下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其进一步划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
延长组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薄南厚,北部厚约100-600m之间不等,南部厚1000-1300m,边缘沉积坳陷带最大厚度为3200m。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富铀烃源岩的铀赋存状态与富集机理
mi c r osc opy,LA- ICPMS,s equent i al ext r ac t i on pr oce dur e a nd d- t r ac k et c hi ng.皿 e r es ul t s s how t hat i n t he so ur c e r o ck s more t h an 50%
i nt emfi t i al wa t e r s.I n a wor d,t he an oxi c de pos i t i o n e nvi r onme nt ,t he U. abundant t u f t s ,an d t he hi gh co nt ent s of or ga ni c ma t t e r a nd
Act a Pe t r ol ogi c a Si ni c a岩石学报2009,25( 10)
关键词 铀;富铀烃源岩;延长组长7段;铀赋存状态;鄂尔多斯盆地 中圈 法 分类 号P619. 14
1 引言
对于 黑色页 岩中铀 和有机 质的关 系,国 内外学 者已经 做 了大量的研究。刘继顺等( 1992) 对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研究 认为有机 碳与铀的 关系比 较复杂, 当有机碳 低于0. 8% 时,铀与有机碳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高于0.8%时,有机碳 与铀为正相关;而当铀含量很高时( 如100×10“以上) ,铀 与有机碳则呈负相关关系。Appa l achi an盆地泥盆系页岩铀 含量 达2 ×10 一一 36×1 0一, 且有 机碳 与铀 丰度 有很 好的 相 关性( Lev et a1.,2004,2008)。美国Pennsyl vani an黑色页岩 中铀的含量为2×10一~30×10一,且铀含量增加与还原沉 积环境有 关( Dovet on, 2004) 。通常认为 ,在还原条件 下,在 成岩 作用 早期 ,u 从海水 和孔 隙水 中运 移到 富含 有机 质的 沉 积物 中( Ander s on e t aL,1989 ;Bar nes a nd Coc hr a n,1990; l (1i nkhammer a nd Pa l mer ,1991) 。U一般通过以下4种方式 运移到沉积物中:( 1) 生物萃取铀,这些生物体中的有机碳 被保存下来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 2) 在还原条件下, 有机质吸附或者与u“络合沉积,形成u.有机质络合物; ( 3) 在还原水体中,U“向U4+转化,u随着沉积作用保存下 来;( 4) 溶解的u“通过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被还原为U4+ 沉淀 。因此 ,可以认 为有机 质在铀 的富集 过程中起 着很重 要 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塞 、 峰、 西 姬塬 等亿 吨级大 油 田。鄂 尔多斯 盆地 南部 由于地 表 条件 、地 震 资料 覆盖 及 资料 品质 的限 制 , 钻井一 直是油气 勘探 的重要 手段 。前 人对 研究 区沉
积 体 系及砂 体 展布 规律 进 行 了大量 研 究 . 取得 了丰
富 的成果 _ , 为 低孔 、 渗 背 景 下 的相 对 高 孔 、 1 认 q] 低 高 渗带 是有 利勘 探 区 。尽 管如 此 . 沉积 体 系及 砂 体
沉 积 。 育 2 3支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 西 物 源 为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 供 了陇 东地 区和 镇 泾地 区 沉 积 , 发 ~ 南 提
发育 4 ~5支分支河道砂 体 , 向上 具有 良好 的继承 性 。西 南部砂 体主要 发 育于 长 8油层 组 , 纵 东北部砂 体
0 引言
鄂 尔多 斯盆 地位 于华 北地 台
西 部 . 我 国 内陆 第 二 大 沉 积 盆 是
1 基 本 地 质 特 征
鄂尔 多斯盆 地是一 个多构 造体 系 、 多旋 回演化 、
多沉 积类 型 的大型 盆地 M。根据 盆地 的地 质演 化 卜 】
地, 横跨 陕 、 、 、 、 5省 区 , 甘 宁 蒙 晋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 系与油气 富集
李 士 春 冯 朝 荣2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 江 , ,
(. 1中国石油 长庆 油田分公 司第二采 油厂 ; . 台职业技 术 学院 ; . 2邢 3中国石 油长城钻探 测试公 司) 摘 要 : 通过鄂 尔多斯盆地 南部 中生界延 长组层序 地层 分析 , 延长 组划分 为 5个长期 旋回 ,2个 中期旋 将 2 回 在层 序地层格 架控 制 下 , 究 了鄂 尔多斯盆地 南部沉 积体 系及 其砂体展 布特征 。研 究 区发 育北 东、 研 南 西 2大物 源体 系, 中北 东物源 ( 其 强势物 源) 为 曲流河三 角洲沉 积体 系, 供 了富县一 旬 邑一 宜君地 区的 , 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的意义
准仪 测定挠 度 。其标 准是下挠 小于跨距 的 1 , 80 否则需要 矫正 。修 复的方法 目前主要 有 0, 火 焰矫正 法 , 假焊反 变形法 以及 预应力 法等 。
2大车轮精度和安装不合要求时也会引 、 起卡轨 , 当车轮 与轨 道不平 行或桥 吊两 车轮运 行阻力不 同时 , 车轮的轮缘 向外倒 , 轨道产 对 生很大 的侧压力 。装在 同一 轴线上 的车轮 , 即 使直径差很小 , 由于回转速度相同, 直线速度 差将越来 越大 , 所以大直 径车轮 比小直径车 轮 多运行 , 以小车轮 为中心 的扭 曲倾 向 , 产生 车 轮有 周期性 的卡轨 。此 时 , 车轮踏 面进 行 须对 加工 , 使其直径达到一致, 对于驱动轮还必须 20 9 吊车最 大水平侧 向力 工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0 2,. 两轮一起更换, 使直径相等。桥式吊车大车轮 要 原 因。大 量调查 表明 ,  ̄GB5 0 7 2 0 . , 0 1 — 0 3钢 结构设计 规范【1 S. 主要来源 于 吊车行 驶 中的卡 轨力 , 卡轨力 的 f 而 的检查要 点 , 一是检 查车轮 缘与轨道接 触的规 大小 , 取决于 吊车桥架本 身的 刚度 、 与 又 桥架 律 性 , 否经常 同边 接触或 两侧轮缘 交替接 是
触, 观察 桥 吊蛇形 的倾 向。二是检查 车轮 的两 则磨 损是否一 致 。若车 轮蛇形 , 是车轮 与轨 则 道不 平直 , 重新调整 车轮 。若 吊车桥架 呈 需要 棱形 f 斜行1可认为 车轮直径不 相等 , 更换 , 则要
车轮安装 尺寸 的准确度 、 的偏差 以及轨 道 轨距 的高度 差 、 轨道 的歪斜程 度 、 吊车 的运 行工作 制等 。轨道沿纵 向的直线 差也会 导致 吊车水 平 力的增加 。所以卡轨 力是使轨 道和连 接早 必须 或加工车轮踏画。当磨损较轻 , 可采取在车轮 期 损坏 的决定 因素 , 充分重 视 。 总结 分析 上安装 布油器 的方 法减少磨擦 。 吊车卡轨在 工业企业 , 特别是 冶金企业 生 3冶金 企业桥 式 吊车 吨位很大 , 达 、 高 本 104 0, 0~ 5t 作用在 轨道上 的侧 向力 也就较大 。 产中较 为普遍 , 文通过工程 实例对 引起 吊车 并 设计规 范 中吊车的横 向刹 车力是 以横 向制 动 卡轨 的原因进行 了分析 , 根据生 产过程 中的 力 T乘水平 力加大 系数 x来 确定 的 , 此式 实际 经验对此 类问题 的处理方法 进行探讨 。 按 参 考 文 献 计算 的 吊车横 向刹 车力 往往偏 小 , 由此产 生的 1 1 王啸. 某厂房 吊车卡轨原 因检测 Ul 】 对 轨道 的推 力不是 引起轨道 和连接损 坏的主 『 王福 刚 ,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_邓秀芹
Tectonic division and oilfield distribution in Ordos Basin
第 13 卷
第4 期
邓秀芹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
445
回和标志层追踪对比,延长组可以划分为 5 个岩性 段和 10 个油层组( 表 1 ) 。
缘地区,代表剖面有盆地西南缘的平凉地区崆峒山 剖面及华亭县策底坡剖面、盆地西北缘的阿拉善左 旗水磨沟剖面和香池子沟剖面、盆地西缘的镇原县 殷家城乡安深 1 井剖面等。 冲积扇相岩性变化较大,碎屑颗粒中含有大量 的火山岩岩屑及变质岩岩屑等,粗碎屑含量高,成 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扇根主要由砂、砾 岩 ( 如崆峒山延长组砾岩 ) 组成, 大小混杂, 不 显层理。向扇中和扇端方向,砂、粉砂和黏土含量 逐渐增 高 ( 如 策 底 坡 剖 面 延 长 组 ) ( 付 金 华 等, 2005 ) ,常发育不规则的交错层理。 在延长组下部 ( 长 10 —长 8 油层组 ) , 碎屑中 基本不含碳酸盐岩岩屑。但在长 7 油层组及其上部 地层中,碳酸盐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 ( 长 7 油层
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这些沉积相还可划 分出若干个亚相。
2. 1
冲积扇
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环县—镇原以西的盆地边
地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地区, 广泛发育冲积平原。 在东北部露头区,延长组的一些层段也发育河流沉 积。 在盆地西南缘的崇信汭水河剖面及西北缘的灵 武石沟驿剖面,延长组发育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岩 性以中、粗砂岩为主, 夹少量薄层泥岩和粉砂岩。 河道底部的河床滞留沉积中含细砾 ,表明水体能量 大,河流冲刷及切割下伏岩层的能力强 。辫状河心 滩发育,单砂体沉积厚度大,缺失泥岩段或泥岩段 厚度薄,因此二元结构不清楚,或形成底层沉积发 育而顶层沉积厚度小的不对称的二元结构 。 在受东北物源影响的地区, 长 10 油层组发育 曲流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细、中砂岩,夹泥岩及粉 砂岩,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 ,发育 大型交错层理。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沉积底形相对陡,砂体呈条带状展布 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 油藏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砂带 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小,主要形成长8-长7期储盖组合
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成藏组合剖面图
7、侏罗系油藏主要受控于三叠系
顶面古地貌形态
油藏沿古河道两侧呈似等间距分布。以马岭、元城、樊家川、华池等油 田为代表。
升,下白垩统与古近系的接触关系在盆地西缘为角度不整合,在桌
子山至平凉间呈微角度不整合,再向东到天环向斜内变为假整合接
触。早白垩世沉积西部厚度较大,沉积了一套紫红色至杂色的陆相 沉积。
6、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
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已较前期减弱,使全区普遍隆起,缺失晚
白垩世沉积。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发育结束。此时鄂尔多斯盆 地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也基本完成。新生 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大。
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勘探效益、取得显著
突破。
三、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上,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大构造
旋回和复杂的多幕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特别是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暗色湖相泥岩地层是中生代生油岩。燕山运动 基本继承和发展了盆地的构造特征,燕山运动早期西缘逆冲推覆带发育,前 陆盆地形成,此时沉积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地层、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是油气 的重要储集层。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盆地西缘断裂活动强烈,在西缘 形成长达600km以上的逆冲、逆掩断裂带,火山大规模活动,是全区的一次 重要构造热事件,延长组的生油岩进入生排烃高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晚期 盆地整体抬升,此时,盆地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至早 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2100m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3、加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较准 确地探测延长组的厚度、岩性和含油气情况等信息。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地球 物理方法的研究,提高油气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
参考内容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上三叠统延长组是 该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延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复杂的特征和演化规律, 对盆地内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有着重要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 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的特征、规律和含油气潜力,为该地区未来的油气 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根据岩相组合特征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可以将须家河组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分 为五个阶段:初始湖侵阶段、湖侵扩大阶段、湖侵高峰阶段、湖退阶段和湖消阶 段。这些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川西前陆盆地在三叠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 复杂过程。
五、结论
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的研究,可 以得出以下结论:
沉积相分析
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是在晚三叠世晚期至早侏罗世早期形成的,主要为一套 湖泊相沉积。根据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该组地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沉积 亚相,包括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和三角洲相等。不同亚相的沉积特征具有明 显的差异。
滨湖相和浅湖相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灰色、灰绿色、浅灰色等细粒砂岩、粉 砂岩和泥岩,反映出湖泊边缘和水体较浅的地方沉积环境相对较稳定,水动力条 件较弱。深湖相的沉积物类型为深灰色、黑色等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说明 水体较深、还原环境下沉积的。三角洲相的沉积物类型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砾 岩等粗粒碎屑岩,指示着河流作用对湖泊沉积的影响。
二、川西前陆盆地地质背景
川西前陆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由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被动大陆边 缘盆地。该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前陆盆地形成、发展和消 亡三个阶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主要形成于前陆盆地阶段,是本次演示研究 的主要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藏富集规律
第35卷第1期2019年1月科技通报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5No.1Jan.2019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藏富集规律喻雅敏1,2,文志刚1,2*(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2.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430100)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自2003年以来相继发现了宁21、西90等浅层出油井点,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针对目前研究区长3油藏勘探程度较低,油藏控制因素复杂、油藏分布与剥蚀区之间关系尚不明确等问题,基于钻井、测井及试油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什社地区长3各小层在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有所差异,平面上连片性不好,其中长31油藏相对最为发育;研究区长3油藏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和地层不整合油藏;综合分析可知,什社地区长3油藏受控因素较多,不仅受古地貌、沉积相带、储层和小型鼻隆构造的控制,还与不整合有着密切关系,不整合既是油气快速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遮挡封堵油气。
关键词: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不整合;鼻隆构造;油藏主控因素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19(2019)01-0037-05DOI :10.13774/j.cnki.kjtb.2019.01.008收稿日期:2018-02-11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1ZX05033-004-04)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965,1212011220762)资助。
作者简介:喻雅敏(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综合研究。
E-mail :yuyamin826@163.com 。
*通信作者:文志刚,E-mail :wzg728@sina.com 。
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矿物组合与油气富集研究
维普资讯
l 山囊 奠大簟
= } 品I 自 然科 学版
成, 盆地 不 同部 位 岩石 组 合 存 在 变 化 。太 原 组在 盆 地 中部 和东 部主要 是 岩屑砂 岩 和石英砂 岩 。
1 . 2 上古 生界砂 岩储 层 自生矿 物组 合
石 和铁 白云石 为次 , 部 分井 中见 自生黄 铁矿 。 1 . 3 中生界 砂岩储 层 岩石 组合 侏罗 系 储集 砂 岩 除 延 安组 延 1 O段 在 马岭 油 田
.
生矿 物 , 自生矿 物 的差 异析 出主 要 受 孔 隙 流体 的 控 制 。砂岩 体 的含油 部 位 , 由 自生 矿 物 析 出 而 引起 的 胶 结 作用 比砂 岩体 的含水 部位 弱 。含铁 碳 酸盐矿 物
一
般形成于 p H 高的水介质中, 因 为 它在 高 p H 水
介质 中是 稳定 的 , 在低 p H 水 介质 中则 极易 溶解 。
2 . 3 粘 土矿 物
自生 粘土 矿物 在砂 岩 中起着缩 小 孔 隙空 间的作 用, 但 在长 石 的高岭 石化 过程 中 , 由于钾 离子 和 二氧 化 硅 被除 去 , 体 积缩 小 , 因而 能产生 一定 量 的孔 隙空 间 。 自生 粘土矿 物对 砂岩 渗透 率 的破坏 作用 远 比对 孔 隙度 降低 的作用 大 , 不 同的粘 土矿 物也 存在 差 异 。
f 1 8
Hale Waihona Puke 。 V o 1 . 2 6 咖 N o ・
现, 体 现 了晚期成 岩对 孔 隙的破 坏作 用 。 自生 矿 物在砂 岩体 中的析 出必须 在水 介质 的参
与 下进行 , 孔 隙 中一旦 被油气 充 满 , 就 会停 止析 出 自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第1期
高振东 :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41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储层属低孔、低渗的特低渗透储层。长 6 储层物性相对更差 , 其孔隙 度为 15 4 ~ 2 6% , 平 均 11 7% , 渗透率 为 1 28~ 0 01 ! 10 10
3 3
m 2 , 平 均 0 873 ! 10
40
陕
西
地
质
第 25 卷
4
生油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处于延长组生油中心, 长 7、长 6 期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
3] 岩, 平均厚度愈 100 m, 是良好的生油岩。据前人研究[ 1、 , 该套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 , 生
油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殖 近水楼台之利。
腐泥型,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高 , 生油潜力大。给下寺湾地区带来
地中生界有利的石油富集区之一。主要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 6 、长 2。下寺湾油田的勘 探开发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71 年 ~ 1987 年 , 由长庆油田在此进行钻探 工作 , 发现洛河地区具有侏罗系、三叠系两套含油层系, 对本区有了初步认识 ; 第二阶段为 1987~ 2000 年, 由下寺湾钻采公司进行小规模勘探、靠自然能量开发 , 产量上升缓慢; ( 3) 第三阶段, 2000 年至今 , 为大规模勘探开发与产能建设阶段 , 该阶段滚动勘探与开发并举 , 使油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形成了年产原油 40 万吨的产能规模。
陕西地质
第 25 卷 第 1期
GEOL OGY 6996 ( 2007) 01 0038 07
OF
SH AANXI
2007 年 6月
文章编号: 1001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 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和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复杂,油气资源分布多样,具有较高的探明储量和潜力。
因此,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盆地的沉积演化、油气来源、富集条件及预测勘探目标等问题,对于盆地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特征的分析:收集资料,梳理盆地上古生界的层位和主要沉积环境,系统分析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2. 油气地质特征的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古生物学研究、物性测试等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岩地质特征,探讨油气分布规律、成藏条件等问题。
3. 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沉积环境等因素,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富集规律,探索有利勘探目标。
4. 含油气层预测: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对盆地上古生界含油气层进行预测,为后续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最新进展。
2. 野外地质调查:实地调查盆地上古生界沉积岩分布情况、岩石地质、岩相古生物学特征及物性等,获取大量的实测数据。
3. 实验分析:利用XRD、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等分析方法,获取岩石和油气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特征等信息。
4. 统计分析: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油气勘探数据、物性数据,构建油气勘探模型,寻找盆地上古生界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四、预期成果1.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的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深入掌握盆地沉积演化历史及沉积环境条件。
2. 梳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揭示油气分布规律以及成藏条件等问题,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长7张家滩页岩和长9李家畔页岩两套烃源岩,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生油岩。
长7油页岩在盆地西南部广泛发育,厚度普遍在10~50m,中心部位厚度可达80~95m以上,目前发现的长4+5-长8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7油页岩发育区及周围上倾斜坡带的有利部位。
长9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南北向延伸较远,延伸距离达290km,往北到达靖边以北地区;长9油页岩的发育为长8-长10油层组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条件,长8-长10油层组形成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9油页岩发育区,油页岩不发育区几乎没有延长组下组合油藏分布。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田的分布受长7、长9两套油页岩分布的控制,主要形成了”下生上储、上生下储、自生自储”的成藏模式,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9油页岩的分布范围控制着油藏的分布范围,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标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控制油气富集0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华北克拉通之上,在挤压和剪切作用下发生弯曲坳陷,并沿西缘冲断带下滑,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
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西深东浅、南低北高的大向斜组成的构造盆地[1-2]。
依据现今的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依次是北部的伊盟隆起,东部的晋西挠褶带,南部的渭北隆起,西缘相邻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以及中部的陕北斜坡。
盆地发育的三叠系延长组的长7、长9油层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层。
三叠系延长组的长10、长9、长8、长6、长4+5、长2油层组及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延8油层组储层发育,为主要的储集层。
1长7、长9油页岩分布特征前人认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单层厚度15~30 m(最厚处超过40 m),含油率5%~10%。
通过当时对长7油页岩分布与沉积相展布关系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的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含油率高、厚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沉积体系分析
古地理环境演变趋势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在晚三叠世时期 经历了海陆交互作用,从海洋转化为陆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沉积环境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导致了沉积体系的差异。
层序地层学研究
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的层序地层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序类型: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该地区主要发育有超层序、层序 和亚层序。其中,超层序由多个层序组成,层序则由多个亚层序组成,亚层序之 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内容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盆地的沉积特征、烃源岩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条件。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 手段,可以对盆地进行更精确的模拟,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内容摘要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是盆地分析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深入探讨这些研究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烃 源岩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也将对地球科 学研究领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内容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是一个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大型内陆 盆地。侏罗系地层是该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因此,对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 学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地球物理、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多种 方法,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进行深入研究。
内容摘要
在沉积体系方面,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有三角洲、湖泊和沼泽 等多种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要沉积类型,分布范围广泛,沉积 厚度较大。湖泊沉积体系发育在盆地中心,以浅水湖泊为主,沼泽沉积体系则主 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斜坡地带。这些不同的沉积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了复杂 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沉积岩石学特征和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特征研究综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特征研究综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沉积型克拉通类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长期的油气勘探实践和油气地质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油气储集层以低渗透—特低渗透为显著特征,具有大面积、多层段普遍含油气的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特征,三叠系油藏富集规律为多层系复合成藏、三叠系湖盆中部三角洲及重力流复合控砂。
截至2010 年底,石油探明储量20.4亿t、天然气探明储量3.85万亿m3,为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t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使长庆油田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和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和天然气供销管网中心,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沉积相演化鄂尔多斯盆地从长10 期开始发育, 围绕湖盆中心, 形成一系列环带状三角洲裙体, 进入长9 期快速下沉, 长10 期的三角洲体系全部淹没水下。
到长8 期, 湖盆的规模和水深均已加大。
长7 期湖盆发展到全盛期, 广大范围被湖水淹没, 深湖区的面积也急剧扩大。
进入长6 期, 湖盆下降速度变缓, 沉积作用大大加强, 经过长4 + 5 、长3 到长2期, 湖盆逐渐消亡。
沉积总体显示为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态势。
长9 - 长8 期湖盆呈现为西岸稍陡, 东岸平缓, 因而浅湖沉积在西岸狭窄, 东部则十分宽阔。
沉积体的突出特点是西部以各种近源快速堆积的粗粒三角洲和浊积岩为特征(田景春,2001) ,东部则发育一连串三角洲。
西岸以镇北辫状河三角洲规模最大, 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之一。
北岸则以发育有巨大的盐池- 定边三角洲为代表, 东北部榆林- 横山主要是三角洲平原, 东部主要发育长条形三角洲, 呈东西向分布, 这时的子长- 吴旗三角洲较为发育, 安塞三角洲尚未出现前缘沉积, 延安- 甘泉三角洲前缘分为两支, 东南缘的黄陵三角洲已现雏形(图1) 。
长7 期湖盆沉积格局与长8 期基本相似, 尤其是西岸仍以粗粒三角洲沉积和浊积岩为主, 规模也基本与长8 期相当。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2007年 第37卷 增刊Ⅰ: 39~48收稿日期: 2006-07-03; 接受日期: 2006-12-2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3CB214602)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和“油气盆地”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IRT0559)资助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陈全红①* 李文厚①高永祥①郭艳琴②冯娟萍①张道峰③曹红霞① 梁积伟①(①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 ②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 710065; 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西安 710021)摘要 鄂尔多斯延长组湖盆为一大型的敞流湖盆. 其充填演化与构造发育史、古气候演化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 即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在此过程中, 湖盆经过四次明显湖进与湖退变化, 但深湖中心变化不大, 一直沿华池—宜君一带波动. 在整个晚三叠世盆地盛衰演化过程中, 深湖沉积体系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及浊积扇体 系, 前者在深湖扩展早期的三角洲快速推进时期的陡岸斜坡区比较发育, 并随着三角洲的推进逐渐从深水型向浅水台地型转变. 后者在各个时期都有出现, 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两种浊积扇: 坡移浊积扇相带发育相对齐全, 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 可划分为: 斜坡-槽道-内扇亚相、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浊积水道前缘-中扇亚相、外扇亚相和盆地平原亚相. 滑塌浊积扇多呈透镜状夹于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 相带分异不明显, 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 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 深湖沉积控制了烃原岩及有利生储盖组合分配. 坡移浊积扇沉积厚度大, 分布广, 储集物性好, 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深湖 深水型三角洲 坡移浊积扇 滑塌浊积扇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 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盆地. 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湖盆在发生-发展-消亡沉积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湖 泊-三角洲相沉积演化旋回. 盆地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 沿深湖区南北分布的三角洲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点区域. 但华池—宜君一带的深湖区, 一直认为缺乏有效的储层, 多年来所做的研究较少. 特别是对深湖区沉积的研究工作尚未系统开展过, 只是不同的学者在盆地局部进行过地区性的粗略研究, 而且对延长组深湖的范围、沉积体系及其地层构造特征的认识均存在较大的分歧. 目前, 随着勘探与开发工作的深入, 在深湖区的勘探不断获得突破, 已发现的浊积岩油藏三级储量累计超过2亿吨, 改变了以往对深湖区储层物性差难以成藏或油藏规模小的认识, 因此, 延长组深水沉积体系必然具有特殊的内涵.对于延长组古湖泊发育演化过程的深湖区范围、水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外动力状况及水体变化等都无法获得直接的数据, 也没有一种很成熟的方法可以定量计算[1~6]. 本文通过分析延长组湖盆性质, 以浊40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7卷积扇主要发育时间为耦合点, 把区域地质背景与深水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联系起来, 结合盆地内深湖区沉积及其沉积物特征去追溯和分析沉积体系特征. 1湖盆性质及其演化1.1 盆地原型晚三叠世初, 受古特提斯海扩张和华北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共同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为拉张松弛的应力状态, 在贺兰山伸展构造发育由伸展正断层控制的裂陷盆地——汝箕沟裂陷盆地. 盆地西南缘为挤压应力状态, 发育由逆冲断层控制的前陆盆地, 如石沟驿和平凉前渊盆地[7], 在此快速堆积的碎屑岩建造厚度可达3000 m以上. 在北秦岭区, 随着松潘海北侧的南昆仑-勉略叠接带于中三叠、晚三叠世向北俯冲, 西秦岭及祁连地区全面碰撞造山[8], 叠加在老断裂上挤压应力使北秦岭山区发育了一系列山间盆地, 如豫西南召留山、马市坪、卢氏双槐树、陕西丹凤、商州东部等一系列残留小盆地. 在盆地中南部, 此时浅层构造多循北西向基底断裂发生“活化”, 发育受同生断裂控制的南陡北缓、南深北浅呈北西展布的隆后坳陷带, 并随着构造应力进一步扩大, 形成了一个向东开口的, 东北翼宽缓、西南翼较陡的广阔的定边-铜川-三门峡-济源-郑州坳陷. 坳陷内延长组厚度一般在1100 m以上, 南部可达1400 m以上, 坳陷中心明显偏南, 具明显的不对称箕状坳陷性质(图1).1.2 湖盆性质关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湖盆性质的分析, 前人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 就目前认识的程度, 这个湖盆更趋向于敞流湖盆. 这种湖盆注入的水量常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 多余的水通过溢水口排泄, 湖平面长期维持在最低溢水口的位置. 延长组沉积时气候温暖潮湿, 降水量大, 其一, 注入湖盆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 具有敞流湖盆形成的条件; 其二, 在郑州一带延长组的恢复厚度达3500 m, 而且在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其延长组厚度增大趋势与坳陷的厚度线变化趋势一致, 也说明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向东可能是敞通的; 其三, 前人在延长组发现了图1 华北地台西部晚三叠世中期原型盆地增刊Ⅰ陈全红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41海水侵入的证据1),[9], 也说明盆地可能是敞通的. 而且在湖盆萎缩期, 其水体古盐度为0.940‰~1.016‰, 属富钠的微咸半咸水环境, 引起水体变咸的原因可能与海水间歇性入侵有关. 邓荣才等[9]曾提到边立曾教授从延长统湖相泥岩中采集到较完整的海相鱼化石(经刘冠邦教授鉴定为空棘鱼亚目前鳍鱼科), 可为有力佐证. 因此, 这种敞流湖盆的性质就决定了湖盆的湖平面变化、深湖分布位置及其演化发展主要受构造沉降速率控制.1.3 湖盆演化特征湖平面的相对变化对湖盆中发育的沉积体系、盆地充填过程以及地层的展布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10]. 通过对延长组的沉积充填记录分析, 就可了解该大型淡水湖盆间歇、震荡式湖进、湖退的兴衰发育的完整演化历史[11]. 根据延长组不同时期沉积物分布规律及沉积构造进行古水深的判断, 恢复出不同时期的深湖线的变迁演化图(图2). 延长组沉积时深湖线的演变, 在西南部陡岸区相对稳定, 而在北部缓岸区则退缩有序, 出现了几次明显的湖进、湖退及湖盆迁移变化. 第一次是长10至长9期由满盆的河流到迅速的湖进, 湖岸线迅速向外推移, 西部深湖线已扩展至环县、庆阳、合水一线, 东部至吴旗、志丹、甘泉、黄陵、黄龙一带. 第二次是长8至长7期的再次湖泛, 湖盆发育逐渐达到鼎盛, 半深水-深水沉积广布于定边、吴旗、庆阳、正宁、直罗、盐池、环县及黄陵等地区. 深水面积达 5.5×104 km2, 最大水深60 m, 发育厚70~120 m以欠补偿为主的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和油页岩, 是延长组主要的烃源岩[11]. 第三次是长6至长4+5期再一次短暂的湖泛, 西南陡岸区湖岸线明显扩大, 深湖区逐渐向西南偏移, 三角洲推进逐渐减缓, 开始大范围的沼泽平原化, 湖盆开始进入枯竭期. 第四次是长2+3期深湖的衰竭, 至长1期由于盆地基底的不均衡沉降, 深湖再次复活迁移, 在吴旗―清涧, 横山―富县之间形成长1期内陆湖盆, 沉降中心位于子长—安塞之间, 沉积了厚约400 m的湖相碎屑岩, 后期水体变深, 浊流沉积发育. 此时期在盆地其他地区河流沉积广泛发育(图2).图2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深湖线变迁图2 古水深判别对于古水深的判别, 多采用“将今论古”方法, 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古生态及自生矿物等多方面的标志来确定[12~16](图3). 在钻井岩芯中往往从发现深湖相油页岩开始至发现暴露沉积特征(雨痕、干裂、虫孔、石针迹赤铁矿及褐铁矿的大量出现)的岩层之间原始沉积厚度, 以及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体中, 前积体的底积层和顶积层之间的垂直原始厚度来恢复当时的古水深. 再者, 湖相暗色泥岩中有机碳的丰度变化与水深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水深加大, 有机碳的含量明显增加. 浅湖区暗色泥岩有机碳为1.16%~2.0%, 氯仿沥青“A”, 0.04%~ 0.16%; 深湖区暗色泥岩有机碳为 2.44%~5.28%, 氯仿沥青“A”, 0.251%~0.667%. 而且, 岩芯中采集到的鱼、鱼鳞、介形虫及瓣鳃类主要分布在浅湖-半深湖沉积区. 在深湖区底栖生物化石缺乏, 水平层理发育, 多含丰富的黄铁矿颗粒、陆源碎屑物质缺少、有机碳含量高. 通过大量的沉积构造及介形类的统计可知, 延长组湖盆波基面分布在15~20 m, 从这一深度逐渐进入半深湖-深湖, 这对确定深湖区沉积体系提供了辨别界线. 长7期湖盆达鼎盛时期, 湖盆水域扩大, 湖水加深, 最大水深可达60 m, 湖盆面积达到10×104 km2以上, 深湖区面积达5.5×104 km2[11].1) 柯保嘉.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盆地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884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7卷图3 古水深判别标志(据文献[13~15]修改)3 深湖区沉积体系深湖是处于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湖底分布范围, 为湖盆中水体最深部位. 波浪作用已经消失, 水体安静, 多为缺氧的还原环境. 岩性总体特征是粒度细、颜色深、有机质含量高. 岩石类型以质纯的泥岩、页岩为主. 沉积相主要为深湖相泥质沉积, 并可在物源补给方向上发育深水型三角洲、坡移浊积扇、滑塌浊积扇等沉积相.3.1 深水型三角洲“深水”型三角洲是在有利的地形、坡度、物源补给等条件下, 进入湖区的底流在陡坡段沿水下河道把推移载荷搬运到深湖区而形成. 这种三角洲往往是在有巨厚深水泥岩及低密度浊积岩的深水盆地背景上发育起来的[17],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南部, 在延长组长8~长3段都有较大范围分布, 尤以长7和长6最为特征, 其水下沉积厚度较大, 进积序列保存较好[18]. 其沉积特征可以同密西西比三角洲对比, 前三角洲亚相为灰黑色泥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其下伏沉积为半深湖亚相灰黑色泥岩、油页岩. 三角洲前缘亚相下部单位为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 为远砂坝沉积, 厚度较薄.其中粉砂岩具沙纹交错层理、包卷层理及变形层理, 或者与泥岩构成压扁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等复合层理.三角洲前缘亚相的上部单位主要是厚度较大的细砂岩及细-粉砂岩, 电测曲线上为钟状或叠置钟状.全取心钻井剖面主要为一系列彼此叠置、向上变细的沉积旋回, 旋回底部具冲刷面, 含泥砾, 向上依次出现大型交错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 反映水下河道沉积的特征.但是长期叠置的水下河道砂体在整体上显示粒度向上变粗的特点, 并逐渐过渡到浅水的水下河道砂体, 反映出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呈大型的漏斗状的反粒序特征, 说明随着三角洲的充填使水体变浅, 粗粒的沉积物向上明显增多.在整个晚三叠世, 深湖中心大致沿华池—宜君一带波动, 并决定了西南及东北部深水型三角洲的分布. 在西南部陡岸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盆地北部缓岸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而且随着三角洲盛衰变化, 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即随着三角洲的充填作用, 三角洲体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规律的演化趋势. 一般说来, 三角洲体系在时间上往往从深水型向浅水型转变, 在空间上则从浅水型向深水型过渡[19](图4). 深水型三角洲与浊积扇的明显区别在于它具有一般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及底栖生物化石丰富, 而缺乏浊积岩具有的沉积构造. 它与浅水三角洲的区别在于它是在深水背景上发育起来, 常与深湖相泥岩冲刷接触, 而且发育河口坝, 但浅水三角洲因受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冲刷而河口坝不发育, 或发育不全.3.2 坡移浊积扇为坳陷湖盆相对稳定沉降阶段, 多被洪水引发, 由来源于三角洲前缘的碎屑流、浊流、颗粒流等重力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 在深湖陡岸斜坡区的快速搬运过程中转化为浊流, 在缓坡和湖盆低洼处形成浊积扇[20~23]. 它在盆地内深湖区比较发育, 分布范围大, 补给物源为点物源, 有固定的运移通道.搬运的距离相对较远, 以中扇和外扇沉积比较常见[24]. 其中内扇亚相主要发育槽道及天然堤沉积微相, 中扇亚相主要发育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及浊积水道前缘亚相(图5).3.2.1 槽道微相内扇靠近物源区, 是近基浊积扇的主水道发育区[25], 在相序上与中扇浊积水道微相共生, 通常以交互切割槽道相沉积和两侧的天然堤沉积为特征(图5).槽道沉积厚度较大, 多以鲍马序列A段的中-细砂岩韵律性重复出现. 从下向上, 多可见冲刷痕、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26]. 在增刊Ⅰ陈全红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 43图4 浅水台地型三角洲和深水型三角洲沉积模式图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区沉积模式C-M 图上, 点群多分布在C=M 基线下方, 具有快速沉积的特点. 这些水道沉积多分布在较陡的斜坡区, 保存厚度不大, 如长武—旬邑地区, 常对下部的“张家滩泥岩”冲刷切割. 如在宁36井长7段发现不规则泥砾段厚度大于2 m, 说明浊流对下伏地层的侵蚀是强烈的. 在自然伽马曲线上此微相整体表现为中幅齿化箱形或钟形. 天然堤中多出现侧向不连续的CDE 或DE 段组合, 单层厚度5~30 cm, 多为缓流漫44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7卷溢形成的粉-细砂岩[24].3.2.2 浊积水道微相中扇浊积水道与内扇主水道相接, 向下分支成多条分流浊积水道(图5). 这些水道比槽道浅, 频繁地发生侧向迁移摆动, 并逐渐废弃, 在改道中产生小分支, 形成中扇朵叶[27]. 岩相组合类型为含泥砾砂岩、块状砂岩和近基浊积岩. 主要由含泥砾的细粒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 夹薄层灰色、深灰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生物化石碎片及植物炭屑发育. 水道沉积横剖面呈透镜状, 底部冲刷构造清晰, 向上各种层理均发育, 具泥底构造、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中小型交错层理和少量大型交错层理及块状层理. 垂向层序呈明显的正韵律性, 多期形成的鲍马序列AB段相互叠置, 构成叠合砂岩体, 厚度几十厘米至10余米. 粒度概率图多为一段式, 或个别呈现由陡变缓的弧形线段, 而且在浊积水道沉积的A段还存在少量滚动及跃移组分. 从鲍马序列的A段递变到C段, 砂岩分选性逐渐变好, 表现出递变悬浮的特点. 自然伽马曲线多为齿化或微齿化的中幅箱型、钟型、圣诞树状及指型等(图6).3.2.3 浊积水道间微相指两水道之间浊流溢出水道时的沉积物(图5). 岩石类型主要为不规则互层的砂泥岩交互层[28]. 粉砂岩及泥岩中见植物炭屑. 多发育由牵引兼垂向沉降作用形成的构造, 如沙纹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并见泥岩撕裂屑及砂质条带等. 鲍马序列主要为CDE 或DE段组合, 厚度一般随发育位置变化较大. 电测曲线整体表现为在平直基线的背景上, 夹有齿化的钟形、指形以及其组合特征(图6).3.2.4 浊积水道前缘微相位于中扇浊积水道的前方, 多为扇前朵叶, 通常与浊积水道是逐渐过渡的(图5). 沉积物粒度较细, 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岩, 多夹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植物炭屑较多. 粒度概率曲线多为一段式及部分二段式, 表现出悬浮组分含量高, 为缓流流动的特征. 常以鲍马序列上段DE及CDE段组合为主. 常见的沉积构造有沙纹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韵律层理、变形层理等. 自然伽马曲线呈微齿化泥岩基线基础上的低幅指型. 常见沙纹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韵律层理及变形层理等. 自然电位曲线呈微齿化泥岩基线基础上的中-低幅指型(图6)[24].3.2.5 外扇亚相(盆地平原亚相)位于中扇外缘的湖底平原, 通常分布在凹陷最深的部位, 此处地形平坦, 水体相对宁静, 沉积作用缓慢. 该区缓慢的半深水和深水泥质沉积周期性地被浊流间断, 因无水道限制, 水平延伸稳定的薄层砂岩与深湖相暗色泥岩呈交互式沉积(图5). 外扇岩相组合类型为薄层远基浊积岩和深湖相泥岩[28], 多为单调的砂岩与泥页岩及泥岩互层, 岩层中多见植物炭屑. 在盆地内此相分布范围较广, 砂岩主要呈细-粉状, 单层厚数厘米至1 m以上, 横向上往往延伸较远. 如果遇到低凹地形, 也可形成局部增厚的沉积. 如果浊流有多个物源, 那么伸长砂体的粒度变化会复杂得多. 砂岩分选中等, 多见沙纹层理、水平层理、韵律层理等, 鲍马序列以CE及DE组合为特征. 自然电位曲线呈平直泥岩基线或微齿泥岩基线, 偶见低幅指型曲线.3.3 滑塌浊积扇滑塌浊积扇是三角洲前缘松散的沉积物在快速沉积不稳定状态下或由某种偶发机制的引发(波浪、火山、地震、洪水、风暴等), 发生整体滑塌而下形成的. 滑塌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无固定补给水道, 物源补给为线物源, 常随三角洲的推进而推进, 呈分散状分布, 面积一般较小, 平面上可呈片状、舌状等, 剖面上为透镜状, 主要可划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个相带(图5). 中心微相的岩石类型以细砂岩、粉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夹于暗色泥岩中, 呈砂泥互层的特点, 多见植物碎片化石或植物炭屑. 碎屑颗粒多呈棱角状, 砂岩分选差到中等, 粒度概率曲线呈一段式或较平缓的两段式, 砂岩中发育有冲刷痕、平行层理、斜波状层理, 并常见滑塌构造、包卷层理、重力错动、液化构造等变形构造[29], 表明斜坡环境沉积速率较大时发育同沉积滑塌事件或同沉积和成岩前的地震事件[30]. 鲍马序列常见ABCDE, BC及CDE组合(图7), 但组合类型在横向上变化较大. 自然电位曲线呈中低幅齿形、指形组合, 小型中低幅箱形或齿化箱形、钟形及齿形组合等形式. 如孟坝及直罗地区的浊流沉积, 可分为中心和边缘相.增刊Ⅰ陈全红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 45图6 扇中沉积微相沉积特征图宁36井及西33井的位置见图2. 图中1 API = 39.37 A ·m −1图7 寺湾剖面延长组长1段浊积岩的鲍马序列3.4 深湖泥质沉积处于地形平坦, 水体相对较深的湖盆平原区, 沉积以厚层的深灰-灰黑色的纹层状粉砂质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 在沉积上与盆地平原及外扇相相似, 常不易区分. 但其典型特征是: 沉积速率低, 粒度细, 多对应最大欠补偿沉积阶段, 在陆相层序学中称为“密集段”.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多为平直泥岩基线.4 深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近年来发现的三叠系油田主要分布在沿延长组深湖长轴中心的陇东—志靖和安塞这一宽近百千米、长300余千米的北东向带状三角洲沉积区域内, 而且储量规模在50×106 t 以上的油田均在该带内, 新增的储量也主要在该范围获得[31]. 这一分布格局也说明了深湖区沉积中心控制了沿岸三角洲体系的主要延展方向, 也决定了深水型三角州及坡移浊积扇的46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7卷分布. 从长9~长3期, 随着深湖沉积中心的逐渐南移, 沉积体系的主要展布方向及油田分布位置也在该带中南移. 同时也决定了深湖对烃源岩及生储盖配置的控制.4.1 对烃源岩的控制详细调查发现油页岩主要分布在长9~长3期的中心深湖区, 与湖盆的充填演化阶段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与深湖的幕式演化过程相关, 可以用来正确指导油气资源的评价和有效烃源岩的预测工作.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普遍认为最好的生油层属于暗色泥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对于中国的陆相油气田来说, 泥岩、页岩、粘土等是主要的烃源岩, 深水-半深水湖相是陆相生油层系发育的有利环境.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在长期勘探中, 提出了“源控论”[32], “源-盖共控”[33], “满凹含油”[34]等一系列理论, 以强调烃源岩和生油中心对油气分布和聚集控制的重要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有效烃源岩从长1~长9期均有分布. 该套烃源岩伴随着湖盆的扩张而发育, 并随着湖盆收缩而逐渐变差, 有机质类型亦随之变化. 而且, 有机碳的含量与水深呈正相关关系, 并随着水深加大, 有机碳的含量明显增加[35]. 随着湖平面周期性升降旋回, 致使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和有机质的来源也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湖水相对较深时, 陆源碎屑供应相对减弱, 水生生物成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保存程度也较好, 因此烃源岩有机碳丰度高, 有机质的类型好(主要为Ⅰ型). 在湖平面动荡变化, 尤其是湖平面相对降低时, 也就是常说的低位体系域, 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 有机碳的丰度相对降低[36]. 长8、长9期沉积时, 正处于湖盆扩张期, 有效烃源岩厚度普遍大于30 m; 长7期湖盆发展达全盛期, 泥岩沉积厚度达100余米, 有效烃源岩厚度大于60 m. 此时期湖盆范围广, 坳陷深, 深湖相沉积最为发育, 泥岩最大厚度达120 m, 有机质的丰度为0.88%~1.92%, 干酪根以Ⅰ和Ⅱ型为主, 少量Ⅲ型(腐植型).显微组分以壳质组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较低, R o值为0.46%~1.26%, 平均值0.85%.长6期的沉积与长7期泥岩的分布有较好的继承性, 有效烃源岩厚度在30 m左右; 长4+5期湖盆发展的全盛期即将结束, 湖盆收缩, 范围缩小, 有效烃源岩厚度0~20 m.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两个主要的生油中心位于华池和富县一带, 并以华池—富县一线为中心, 向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生油强度逐渐减少, 这与深湖沉积中心在空间上有良好一致性. 长期处于深湖沉积的地区, 其有效烃源岩的厚度与生油强度呈正向关系. 而两侧以浅湖沉积为主的地方, 其有效烃源岩的厚度而生油强度均不大. 所以, 深湖区不仅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分布区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中心.4.2 对有利生储盖的控制在整个晚三叠世深湖盛衰演化过程中, 沿深湖线外围的大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区是延长组油气田分布区. 一般来说, 当发生大规模的湖退时, 区内一般形成良好的储集层, 而发生大规模湖进和形成最大洪泛期时, 深湖沉积面积扩大, 形成的地层往往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 延长组沉积作用时强时弱, 为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提供了良好条件. 长10、长8、长6、长3和长2段都是延长组沉积时发生了湖退, 因而发育进积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这些都是良好的储集层. 长9、长7和长4+5段沉积时均发生了湖进, 形成了延长组最重要的生油层, 也形成了下伏三角洲储集体的区域盖层. 另外, 长3顶部和长2西部的湖沼相、河间洼地相泥岩、砂质泥岩盖层, 分布广泛, 为直接盖层; 残留的长1平原沼泽相的泥岩、炭质泥岩及河砂质泥岩厚度一般为20~35 m, 为区域性盖层.5油气勘探意义上述对深水沉积系统的解剖, 可以认识到深湖区的储集砂体为深水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浊积扇砂体. 当湖盆开始扩张时, 在陡岸区, 水域扩大不显著、但水体迅速变深, 深湖线外移远小于三角洲的快速推进速度, 从而在陡岸区的深湖线附近发育了质纯的深水暗色泥岩与浅灰色中-细砂岩互层的、规模较大的深水型三角洲前缘沉积. 随着沉积物的大量堆积, 湖岸线逐渐向物源区退缩, 使缓坡带坡度逐渐过陡, 从而在湖盆迅速扩展期引发了浊积岩体系的形成, 造成早期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破坏, 只在浊积水道的边缘地带才有较好的保存. 因此, 在平面上, 深水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靠近深湖线附近的陡坡带, 而浊积扇砂体主要在近源斜坡带、远源末梢斜坡带及盆地平原带分布, 尤。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一、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五省,拥有广阔的地理范围和丰富的矿产及能源资源。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坦,内部可划分为六个次级构造单元,整体呈现出东缓西窄的格局。
中生代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并闭合,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因此发生强烈下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包含10个油层组,近年来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研究却仍显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物源分析、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三角洲沉积特征,并重建其沉积演化历史。
我们将探讨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揭示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的位置。
还将探讨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晚三叠世不同沉积期的湖岸线和深湖线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上三叠系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以及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本文将对每个阶段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期全面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的沉积及演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与地质背景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心脏地带,主要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五省区。
这一巨大的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具有深厚且丰富的地质历史。
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阴山、大青山,南至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内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
140在鄂尔多斯盆地中,油气含量丰富,而油气分布又有其独特的分布特点,对该区油气含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分析在深层地质中的源岩层、盆地压力变化对油气储量和分布情况产生的影响,在对区域进行分析时,会发现油气分布主要受到了河流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的三角洲是良好的证明。
1 深层油区分布1.1 烃源岩分布情况在深层油区分布范围内,因为深度和地下的烃源岩含量不同,所以分布的情况也会有所差别。
该区深层油区分布主要有两套,首先是长7张家滩页岩,在湖泛的时候形成,主要的特点是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整个区域内的石油储量较大,演化程度已经达到生油高峰。
这时整个油的生成的特性最佳,无论是含烃岩层的含量还是其他气态物质,都在一定程度上比别的地方要多。
主要含油层中,油气分布范围集中在西峰,另外还有盆地中南部的安塞南地区。
1.2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人员对于该盆地中的沉积微相情况做过一定的了解,沉积集中在辫状三角洲的尾部,形成该三角洲环境主要是受到水流的影响,在冲击之下形成的沉积相。
并且沉积区域中还有延长的趋势,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连片的规律。
在层状区域形成之后,就会形成沉积变宽的情况,这是正常的扩展情况。
我们发现在沉积形成的时候,河流的高度起伏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储层中,主要的分布特点就是沿着河流汇聚方向形成了一定的河道流域。
1.3 异常压力差与深层的油气分布在地下,因为受到了油层分布的影响,所以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差。
在液体的流动中,因为有了不同压力的分布,会影响液体的流动方向。
该区的主要情况是因为压力影响了油气的聚集与扩散。
压力差在第7和第8油田中体现明显,该区压力异常明显。
在异常压力中,油气产生的流动的速度和游动范围都会受到影响。
油气的压力差会使油气从高压力地区流向低压力区域。
在压力变化中,就形成了储集压力的变化规律。
1.4 浅水型三角洲沉积模式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印支运动之后在华北台地上形成的大型淡水湖盆中堆积的陆源碎屑岩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4旋回:包括长62一长33油层组,划分为5 个中期旋回。该旋回为整体湖退背景下短暂的湖 侵。上升半旋回包括长62-长4+52油层组。旋回下 部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和钙质泥岩沉积。 旋回上部为暗色泥岩、薄层油页岩和粉一细砂岩沉 积,形成了延长组局部烃源岩。下降半旋回包括长 4+5和长33油层组。主要为灰黑色泥岩与浅灰色 粉一细砂岩互层。
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线夹薄层粉一细砂岩
K5
浅灰色粉一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褐灰、绿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4
浅灰绿色粉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3
长63
35~0
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夹凝灰岩
K2
长71
20~50
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粉细砂岩
长7
长72
19~5l
暗色泥岩、油页岩、粉细砂岩
Kl
长73
15~68
暗色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
长8
长81
长82
70~85
暗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K0
长9
90~120
暗色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长10
280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
旋回
长期
超长期
SC3旋回:包括长81,长7和长63油层组.划分 为6个中期旋回。其中,上升半旋回包括长81一长
7a油层组,主要为粉细砂岩与泥岩的交互沉积,向上 逐渐变为暗色泥岩、油页岩,形成该旋回的最大湖
1 基本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演化、 多沉积类型的大型盆地【l卜14】。根据盆地的地质演化 史及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划分为伊盟隆起区、伊陕 斜坡、渭北隆起、晋西褶曲带、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 带6个构造单元。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即延安一环县以南.构造上包括伊陕斜坡南部、天环 坳陷南部和渭北隆起北部(图1)。
2层序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沉积 旋回。以钻井、录井、测井及露头等资料为基础,将 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22个中期旋回(表1)。 长期旋回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SCl,SC2,SC3,SC4
和SC5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SCl旋回:包括长10油层组,划分为3个中期 旋回。该旋回为盆地演化早期,河流相沉积。岩性 主要为一套灰绿色、肉红色厚层状中、粗长石砂岩 夹深灰色及暗紫色泥岩,厚度一般为250"'350 m。 测井曲线特征为低伽马、低自然电位。分布范围较 小,在郎9井以南地区尖灭(图2)。
第22卷第2期 2010年6月
岩性油气藏 UTHOLOGIC RESERVOIRS
文章编号:1673—8926(2010)02—0079—05
V01.22 No.2 Jun.201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李士春1,冯朝荣2,殷世江3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2.邢台职业技术学院;3.中国石油长城钻探测试公司)
摘 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层序地层分析,将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22个中期旋
回。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积体系及其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区发育北东、南
西2大物源体系,其中北东物源(强势物源),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富县一旬邑一宜君地区的
沉积。发育2"-'3支分流河道砂体;南西物源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陇东地区和镇泾地区沉积,
SCl旋回(长10油层组):发育曲流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和深湖一半深湖沉积体系。其中三角 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 相,南西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的三角洲平原 亚相分布较广发育5支分流河道。北东物源三角洲 沉积体系发育3支分流河道,向南延伸较远,深 湖一半深湖面积较小。
SC2旋回(长9一长8z油层组):盆地南部继承 性坳陷扩张.湖泊沉积体系以半深湖一深湖相和湖 底扇为主.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 该时期,沉降中心为偏西南,在陇东地区形成了该 区第一套烃源岩.谷称李家畔页岩.而晚期长82油 层组的分流河道砂体则形成陇东地区主力油层(图 2)。南西向发育3支分流河道,第一支呈南西一北 东向,沿镇探4井一镇33井分布;第二支基本与第 一支平行,沿花所一党原一井陈家一带延伸;第三 支呈北东向,沿泾川一庆6井一带展布。彬县地区 发育继承性湖底扇砂体,西部的湖底扇向北东方向 推进。大致在长庆桥一长14井区中部的湖底扇宽 度减小,呈细条带状经正宁地区向北东方向延伸。 富县、旬邑一宜君地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主要有3支,均为北东一南西向展布,在旬邑一宜 君地区汇集成1支。
发育4~5支分支河道砂体,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西南部砂体主要发育于长8油层组,东北部砂体
主要发育于长6、长2+3油层组。东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低幅度构造的组合区成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关键词:层序;沉积体系;砂体;油气聚集;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中图分类号:TEl2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 西部.是我国内陆第二大沉积盆 地,横跨陕、甘、宁、蒙、晋5省区。 盆地面积37x104 km2。石油、天然 气非常富集。是目前国内石油、天 然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 该盆地具有“南油北气”的特点。石油主要富集在盆 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中.已发现安 塞、西峰、姬塬等亿吨级大油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由于地表条件、地震资料覆盖及资料品质的限制。 钻井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前人对研究区沉 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 富的成果C11-8],认为低孔、低渗背景下的相对高孔、 高渗带是有利勘探区。尽管如此,沉积体系及砂体 展布仍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盆地南部,由于各自 采用的划分对比标准不同,认识结果差异很大。给油 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带来困难。因此,笔者在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C9,10],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野外 露头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对 该区的地层展布、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 重新认识。
3 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体系和 砂体展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发育 南西、北东、北西3大物源体系。南西和北西为辫状 河三角洲沉积,北东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且南西
万方数据
和北东物源体系影响了盆地大部分地区。目前对于 南东沉积体系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认为 南东地区存在黄陵三角洲.该三角洲影响了黄陵、 旬邑【3】。甚至富县地区也受到了北东和南东2个物 源体系的控制.13】:另一种认为北东物源影响了富县 地区【3】。而黄陵三角洲控制了旬邑、黄陵地区。层序 地层分析及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研究认为。研究 区受北东和南西2大物源控制.北东物源影响了西 南部的富县、旬邑等地区。
SC3旋回(长8,一长63油层组):该时期为鄂尔 多斯盆地湖盆扩张鼎盛期,特别是长73沉积时期, 湖盆面积达到最大。以一套稳定、巨厚的深湖一半 深湖相泥岩沉积为主,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生油 岩系。此时.西南地区砂体分布范围有限,主要发育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呈南西一北东向 延伸:东北地区发育2支水下分流河道,呈南西一 北东向延伸.并在旬邑一宜君区块变为湖底扇。后 期,随着盆地基底的抬升,湖盆开始收缩,沉积补偿 速率大于沉降速率.沉积作用渐趋增强。研究区水
Fig.1
图1研究区构造位置 Structural location of the study 8rea
收稿日期:2009—06-04:修回日期:2009—08—25 第一作者简介:李士春,1973年生.男.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及管理工作。地址:(745100)甘肃省庆阳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岩性特征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夹炭质泥岩及煤线
灰绿色块状细砂岩夹灰色泥岩 浅灰色细砂岩夹灰色泥岩
灰、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标志 K9
K8 K7
长31
长3
长32
100~110
浅灰、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6
长33
长4+51
=
——
长4+5 延
长4+52
叠长
长61
系
组
长6
长62
30~50 30~50 35~45 35~45
万方数据
2010年
李士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8l
图2哪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2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图 Fig.2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and body distribution of Chang 82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Ordos Basin
SC5旋回:包括长3L长l油层组,划分为5个
中期旋回。该旋回为三叠系湖盆收缩到衰亡期。长 2油层组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变浅、萎缩,主要为河控 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长1油层 组为晚三叠世湖盆衰亡阶段.主要为湖沼相的灰黑 色和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与浅灰绿色粉一 细砂岩的互层沉积。旋回顶部的湖沼相煤系地层是 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煤层之一。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地层划分简表 Table 1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Ordos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