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邵东县廉桥镇徐家铺小学杨宁香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师和学生接纳实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它要求实施者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情境的性质,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个文化氛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正确、考试改革滞后等因素,很多教学活动过于形而上学,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最终损害了教育质量。以下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
型、教学对象是否适合,一概搞分组讨论,搞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只注意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的实效,使合作式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一、更新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
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不良倾向,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参与、主动探求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中学习。现代学生观认为: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要,只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发挥非凡的才智。所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活动中一切合理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学习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造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尽量呵护学生的灵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坚信人人都可以成功,每个学生都有待于完善,允许其犯错误并改正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舵手,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和创造出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宽厚的基础知识,活跃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一、更注重实践性和情境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强调“情境化、活动化、个性化、社会化”的教学原则,以学生
为主体,重视实践性和情境性。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课程
内容更新也非常迅速,课件只是复杂和琐碎的技术知识点。而现在,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
的生活和实际应用需求,在教学中更多地通过情境化,使知识的学习更具有实践意义,教
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和考虑问题,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生
动。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都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信息技术的社
会化。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比如,在学习“网络支付”的知识时,可以邀请银行工作人员、支付平台的运营者等人员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应用意识。
二、更加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动手实践,创新设计”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需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问题导学、情景模拟、项目设计等,逐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手机APP应用,或者学生自行组织制作一款简单的软件,通过
课堂讲解和实践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这些课程设计与教
学方法,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应用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灵活,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通过多种教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背景、小学语
文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新课改的背景
1.1 教育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
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替代。新课改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
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1.2 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1.3 教学手段的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更新。新课程
改革提倡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学生
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2.2 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文言文的研读和诵读,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
解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促进。
2.3 教学方法的陈旧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
性和个性化发展。缺乏亲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
果不佳。
3.1 课程目标的调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如何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思维为主题,以理解过程为主体;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必将会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促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来说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
我在教《航天飞机》这个课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生:老师,我学习了这个课,懂得了一些相关航天飞机的知识。可我觉得理解得太少,我还想问问:航天飞机除了课文上说的,它还有哪些用途?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吗?
生:(齐答)想!
师:那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航天飞机,明天大家一起交流。好不好?
生:好!(全班欢呼雀跃)
第二天,同学们有的上网搜集我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的相关报道,有的在课外书里寻找航天飞机的一些资料,还有的制作了精美的手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在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讲得有声有色,在更深刻理解航天领域知识的同时,增强各自的爱国情谊。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继续推动学校教学进程改革,实现全面质量提升的重
要举措,其实新型课程改革所核心的关键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搭建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完善之课程及其体系。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厚实丰富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以及学习的习惯,以赋予学生更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突出发展学生多面的能力,从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智
力的发展等的个性的特点进行关注,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技能。最后,要以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支撑课程,例如重视传统
文化知识积淀,引入信息化、多媒体等课堂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
新形式的课程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应以以学生本位的重点发展,全面发
展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塑造良好的尊重传统、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加强教学
环节集约有效的评价,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要
指标。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
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材运用的前提。地理教材的运用是在地理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建构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逻辑。
在如何运用教材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念:一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一种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新教材力求创新,融入当今地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生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难点问题。但无论教材编写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反映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念,对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地理教材虽然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也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在客观上还是与地理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的编制者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新课程的教材观要求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建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
浅谈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浅谈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终生学习和勤于钻研的人才,才能解决当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面对当今多元的世界格局,需要一种具有集体精神、能与他人合作、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人,他应有健康的身心、创造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就是未来社会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目前教育现状还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人们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教育改革首先是课程改革,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供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如今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是: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过去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导致教育流于科学主义而忽略了情感教育,这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个性品质,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调整教学模式等,以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实践表明:课程的呈现若做到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也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所以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合理的环境下学习,这才是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2. 课程的生活化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以爆炸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显然落后,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成为课程生活化主要内容。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
新课程揭示了教师角色在三个方面的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3)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样,原来的教学方式明显不能再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转变。可我们的部分教师却简单地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由原来的教师讲变为学生说,原来该分析讲解的内容,统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查资料,课堂上不过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而已,然后大家对答案,如果答案与教参不符,再进行引导,让学生答出教参上的答案即可。殊不知,这样的教法,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性质仍是一样的。
(一)部分教师只是很肤浅地理解新课标,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反思,造成了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与误解。(二)部分教师固守着自己的“责任田”,抱残守缺。他们担心转变了教学方式会教不好,担心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总觉得如果不按教参上的答案就不正确,知识不讲就放心不下,心里不踏实。(三)部分教师仓促上马,对以前的一些名家知之甚少,有些理论一知半解,腹中空空,心中无底,根本不知从何做起。
曾有专家指出,课改课堂不是表演课,不是换一下形式就叫做课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应该引导学生全体参与,让学生乐学爱学。
二、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我们有些教师却误解为:要尊重学生,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就是不管学生如何回答,一概地进行肯定和表扬。新课程要求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观点,要支持学生在现在的答案之外探寻“新事物”的尝试,但并不是不管青红皂白,只要学生懂得说、肯开口就一概地肯定。而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一就一,二就二,学生答错了,就得直接给他指出来。再说,如果现在的学生连一句“你错了”、“你不对”都承受不起的话,那么将来又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呢?一味地迁就学生、放任自流还有可能使学生滋生骄傲甚至自以为是的情绪。由此可见,表面看来似乎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却使学生变得骄傲自大、是非不分,削弱了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所以,我觉得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应该是尽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不能去迁就,不能放任自流、信马由缰。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
的变化。首先,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传授应用软件的知识,更是一种趋势和思想的传递。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不仅要新编教材,更需要遵循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以更有效、个
性化的课程体系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产生兴趣。
另外,信息技术教育还更注重教学方法,将“授人以渔”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学会使用、创造和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在教学方法方面,
信息技术改革经常采用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探究,提升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也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维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同样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在新的教学方案下,信息技
术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能力引领者。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
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教育学生了解电脑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才能陪伴学生完
成学习的成长。
除了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外,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还将会影响课堂的教学环境。我们
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室将会以数字化的形态照明,学生们也将会更加习惯于在数字设
备上阅读、思考和学习。更广泛地获取知识,更自由地学习,和更加多样的交流方式,将
成为未来课堂基础的特征。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逐渐成为了
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
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一、课程内容的更新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的更新是首当其冲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大多
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上,缺乏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
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的硬件知识和软件应用,更加强了对信
息技术前沿知识的引入,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这种更新的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
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
法多为传授知识,讲述理论,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更
加注重实践性,引入了项目化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
自主设计、编程、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
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更加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要求,真正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巨大作用。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将有更多的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观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观
新课改是指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观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能够主动寻找、搜集、总结、应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改下,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文化修养、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认知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情感、情绪、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最后,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新课改下,学生应该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路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总的来说,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观应该是自主、综合、创新的。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与师资培训
陕 西省 宝鸡 市岐 山县 益店 镇 西街 初级
浅谈 新课程 改革 与师 资培 训
文/ 罗发 海
目前 , 国家新一轮课程教 材改革实验 已在全 国展 开。新课程 衡 。而新课程 的实施 , 需要 的投入是异常 巨大的 , 而很多地方 , 可
改革不仅仅 只是换了一套新教材 , 而是在 教学思想 、 教学 理念 、 教 以说是在基本条 件尚不具备 、 准备也不 足的情况下直接进 入新课
部 分不合格 的学历进 修充斥 市场 ,造 就 了高学 历低 素质 的 “ 精 力 , 大家可 以共 同研究解 决我们 自己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 培训和 英” 人物 , 也不同程度地制 约着教育 的发展 , 学水平 的低 下也就 教 学习 的过程 中 , 我们不 是一味 地要求 大家 照搬书本 知识 , 而是 想 在情理 之中了。好在 , 我们也看到上级正在采取措施 , 加紧 引进 紧 让大家思考 , 如何理论联 系实际 , 改进 自己的教 育教学方 式 , 提高 缺 的优 秀教师 , 以改变师 资结构失衡 的问题 。 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与用 的过程 中 , 把 就一个 学校 而言 , 同样 , 由于经 费的问题 , 始终 存在 着“ 出 走 新课程 的思 想内化为 自己的理论素养 , 从而构建起 自己的理论体 去 ” 请进来 ” 两难 的尴尬境 地 : 出去 , 和“ 都 派 抽骨 干教师 吧 , 课又 系 。同时 , 我们在 培训设计上 , 也本着 “ 足实际 , 立 贴近教 学” 的思 实 在找不到合适 的人 上 , 事之人 去吧 , 让无 起不到什 么作用 , 况且 想 , 是一味地让 大家去抄书本 , 有针对性 地让大 家去计划 、 不 而是 这 笔旅差也够呛 ; 请进来吧 , 的吧 , 一般 于事无补 , 名的吧 , 有 也实 总结 、 研究 , 去写心 得体会 , 去做案 例评析 和质量 分析 等 , 既是 这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 革鼓励教师运用信 息技术手段创新教 学模式,如线上线 下混合式教学等,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 果。
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 革注重培养学生的 信息素养,提高学 生的信息获取、处 理和应用能力,为 学生未来的发展奠 定基础。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 革通过信息技术手 段优化教育资源配 置,使得优质教育 资源得以共享,促 进教育公平。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单一的教学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从学校教育工作者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信息技术新课程 改革对教师的要 求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 学会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 的团队意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 改革的挑战与对 策
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 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 力。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需要 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
百度文库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 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 课堂教学的改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
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新课程改革
的背景出发,探讨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综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
会的需求,因此推出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
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2.强调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情感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3.突出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也将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往单一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更需要学生具备实际运用语言
的能力。
4.整合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性,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教学,
而是将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1.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行业的重要变革之一,对于课堂教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
改变。
一、学科内容的变化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科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在学科内容的设计上,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
一的信息传递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协同学习。同时,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多
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
学习更加多样化,能更好地体现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师角色的变化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
递者,而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
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新
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鼓励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
知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在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改变,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灵活
多变,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助力学生快速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传资源—浅谈新课程改革
在研修活动期间,我们听取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体验了很多专家、学者、教授的讲座,交流了全国各地课改实验区的特色经验。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新课程实验工作中所存有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本着“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的理念,参加本次“国培班”后,我觉得新课程实验工作要注重三个“不等式”。
一、“培训班”≠“研修班”
从“培训班”到如今的“研修班”,我认为不是专家、学者们在做文字游戏,而是意味着办班的理念、办班的原则在发生转变。传统意义的培训班学习活动,常以“灌输式”、“接受式”为主要培训方式,主讲教师经常是“一言堂”、“满场灌”,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是“带着同一个讲稿走遍天下”,而接受培训的学员只能当听众、记录员,死抄硬记,被动接受,培训效果如何呢?没有人愿意去追究,反正最终结果是人人发证、人人结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培训班活动,强调的是“参与式”、“互动式”、“研修式”,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理培训班也应强调“学员是培训的主人”,应紧扣“学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如在本次研修活动中,老师以“参与式”的强大魅力感染了每一位学员,让学员们亲自体验了参与分组合作研
讨的价值,学员们自觉承担角色,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组内组外联动,台上台下互动,学员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这种培训方式值得借鉴应用。
二、“新课改”≠“新课件”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已经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日新月异的环境里,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制作也大大方方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凡上公开课均须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在本次研修中所观摩的两节课改实验课又都是“课件课”,使我联想到平时送教下乡时也发现,凡属事前得知要上的课是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时,约有80%的这类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制作课件,有的教师还请来电脑专业人员协作。在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认为只有用到多媒体、用到电脑、用到课件才算是课改实验课,把“课改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件课”,课堂上有的教师只顾着自己忙于课件的操作使用,陶醉在课件设计成功的喜悦之中,忽略了学生思维想象、动手实践等水平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的学习活动的展开。
作者在听一节数学公开课时,教师把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内容都打在电脑课件里,前半节依赖电脑课件实行教学还算“平安无恙”,但到了下半节,电脑课件却不听使唤了,课件就是打不开,出现这种
教学意外事故后,学生和听课教师看到执教老师在干着急也爱莫能助,场面非常尴尬,下半节只好草草收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此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电脑课件进课堂,因为也有很多的“课件课”上得很好,仅仅想提醒课改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仅仅起着辅助作用,且要注意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不应用且照样取得教学效果时,就不要顾此失彼。
三、“参与者”≠“绊脚石”
在课改实验推动中,对课改的成功与否,个别专家发表了一些观点,如“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特级教师是课改的障碍者”、“教研员是课改的绊脚石”、“课程改革功在教师,如果会失败,就败在领导,败在制度”。听了这些言论,所涉及到的各方人士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心情是酸溜溜的、沉甸甸的,凭什么就把我们教师一棍子打死呢?在这场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主动参与,自觉转变教育观点,走学校、进课堂,听课评课,交流研讨,与新课程同成长,与乡镇教师共发展。我们是“参与者”,怎么是“绊脚石”?在本次研修活动中,有位课改教师在介绍自己在新课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时,感慨地说:“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功劳在教研员。”这是发自一线教师的肺腑之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参与,所以大家要少责怪,多沟通,要团结协作,才能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