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开天目功法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

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本功之精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指十二原穴为:肺之原穴—太渊。
肾之原穴—太溪。
肝之原穴—太冲。
心之原穴—太陵。
脾之原穴—太白。
以上五个原穴各有两个,(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个)共有十个穴位。
膏之原穴为鸠尾。
肓之原穴为气海。
穴位名为七个,穴位个数为十二个。
故统称为十二原穴,也称为五脏十二原。
本功还涉及到的重要穴位有:头顶的百会穴,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双脚底的涌泉穴,以及会阴穴、神阙穴、及命门穴。
祥见图(1)功法总纲:凝神松静立,拍点十二原。
中脉三贯气,五气朝神阙。
控手默念咒,灵待自悟诀。
第一步:凝神松静立双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
上身正直,含胸收小腹,头微勾,两眼平视。
慢慢地把神光收回来,收到身体里边,全身内照,检查自己是否处于松静状态。
深呼吸一至三口气,意念暗示自己进入练功状态,稍待片刻。
第二步:拍点十二原按阴阳五行的相生顺序,拍打或点按十二原穴。
顺序为:太渊——太溪——太冲——太白——鸠尾——气海。
若取点穴,以旋点为好。
男子每穴点七下,要默数数字。
先点左穴,后点右穴,如太渊穴,先用右手中指点按左手的太渊穴,再用左手中指点按右手的太渊穴。
女子则每穴点六下。
也要数数字。
与男子相反,先点右穴,再点左穴。
鸠尾穴和气海穴,则由双手中指相触,同时点穴。
男子先逆时针旋点七下,在顺时针旋点七下。
女子则先顺后逆,各旋点六下。
如取坐势,则轻轻闭上眼睛,可改为内视或内守十二原穴。
也要数数字。
顺序相同。
第三步:中脉三贯气双手捧气贯顶,回廉,轻轻闭上双眼。
双手沿体前正中缓缓下行,行至小腹,向两边拉开,置于身体两侧。
沿身体中心,从头至脚,意想贯气三遍。
贯气过程中,注意体会百会穴,大脑前额,会阴穴,及脚底涌泉穴之感觉。
第四步:五气朝神阙意想脚底之气变成莲花,停片刻,意想莲花上移,至会阴处,两朵合为一朵。
简述原穴的含义及应用

原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十二原穴”或“十二经原穴”,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极、曲泉、关元俞、气海俞、命门、大椎、膏肓等。
原穴是经脉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重要部位,也是调节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原穴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原穴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原穴常用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中,也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进行自我保健。
例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原穴,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气,缓解胃肠道疾病;关元穴是脾经的原穴,刺激关元穴可以增强脾脏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
需要注意的是,原穴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选择,同时也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和指导。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一、含义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腧穴,称为原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循行于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上,又称“十二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都在阴经。
[解说],《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之原穴,分布于手足三阳经上。
[解说],《难经·六十六难》二者兼容,去膏之原与肓之原后,补手少阴之原(神门),从而使十二脏腑之原穴完备,直用至今。
[见表]五脏原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而六腑则在输穴之外,专设原穴。
《难经·六十二难》认为,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在输穴之外另有一原穴。
二、原穴与原气的关系原穴与原气有关。
《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说明原气源于肾,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焦、中焦、下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
三、临床应用1.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若按压某穴有压痛、敏感现象;或观察到该穴有形态、色泽变化;或测定出有电位、电阻变化,可诊断出该穴所属脏腑有原气损伤的病变。
[例如]2.治疗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①防病保健作用: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②治疗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而使脏腑功能协调。
单独使用:某脏原气亏虚,取其原穴补之,如肺气虚则补太渊。
配合使用:如原络配穴,即指表里两经原穴与络穴交叉配伍应用,取先病、已病、重病、新病脏腑或经脉的原穴,配以与之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络穴同用。
又称“主客配穴”“夫妻配穴”。
[例如]综上所述,原穴具有三大作用:反应脏腑原气之盛衰;诊断脏腑之病变;调节肾间动气,维护正气,抗御外邪,治疗脏腑病变。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浅析十二原穴主治作用

2018,Vol.21No.3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 ine 原穴乃原气循行所过、留止的特殊穴位,大多分布在腕、踝关节,是十二经脉的特定穴。
从原穴的沿革来看,十二原穴经历了从《黄帝内经》《难经》到《针灸甲乙经》的转变。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最早提到以五脏为主体的十二原穴,乃分布在上下肢的五脏原穴(肺经原穴太渊穴,心包经原穴大陵穴,脾经原穴太白穴,肾经原穴太溪穴,肝经原穴太冲穴),膏之原(鸠尾穴),肓之原(脖映穴)。
《灵枢·本输》篇详细记载了以“所过为原”为特征的六腑原穴。
《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以十二经脉为主体,提出五脏六腑均有一原穴,首次指出兑骨为少阴之原;其后,滑寿提出位于掌后锐骨之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
至此,十二经原穴得以补充完备,为后世传承,沿用至今。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了原穴的主病,经言十二原能治五脏六腑之疾。
从主治范围来看,十二原穴不仅可以治疗其所在腕踝关节局部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而且有各自的主治特点。
笔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对原穴的研究,将原穴的主治作用分析如下。
员阴经原穴主病特点太渊穴既是肺经原气留止之处,亦是脉会,主治肺系疾病,如咳嗽、咳血、气喘胸满等。
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医宗金鉴》记载太渊能治风痰咳嗽等疾。
以上病症在《圣济总录》《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证治准绳》《针灸资生经》也有相同记载。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肺经原穴太渊,可减低呼吸道阻力,提高通气量,能加强肺的换气功能[1]64。
心经之原穴神门,首载于《针灸甲乙经》,主治心痛、心烦、怔忡等症。
如《幼幼新书》言:“神门主数噫、恐悸少气。
”《针灸大成》记载神门穴可治疗心烦、心痛、心悸等症。
《备急千金要方》《医学纲目》《针灸资生经》对神门主治上述病症也有相同记载。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原穴的应用

原穴的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具体如下:1.脏腑原穴相配: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
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
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
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
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
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
2.原络相配,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原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
如手太阴肺经发病,出现咳喘,气急,兼见腹胀,肠鸣,大便失调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可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
3.原俞相配: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
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证(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如取肺的背俞穴与肺经的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喘咳等。
4.原合相配: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一、命门穴,手腕关节中央,心神圣位挥。
命门穴是人体“燃油”之所在,其位置在手腕关节的正中央。
命门穴有神灵之意,用于提升保健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5-10分钟。
二、神门穴,千层门中央,提神醒脑痛忘挥。
神门穴位于千层门的正中央,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神门穴来治疗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按压时可用食指、中指交替轻揉,每次5分钟左右。
三、天突穴,辅助神门,气血交汇挥。
天突穴位于心口的正中央,是一处气血交汇的要点。
用于辅助神门穴的作用,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起到激活心灵的作用。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四、督脉穴,身腰椎中线,保健全身挥。
督脉穴是人体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养生保健的核心穴位。
其位置在腰椎的正中线。
按摩督脉穴可以起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食指轮流压按,每次5-10分钟。
五、任脉穴,脐中点上下,脏腑调和挥。
任脉穴位于脐中点正上方和正下方,是整个人体的气血调节中心,能够调和脏腑的运行。
任脉穴经常按压可防止内脏下垂、改善肠胃蠕动等症状。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六、关元穴,下腹部中央,精气盈仓挥。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正中央,为人体“生命之门”,是一处盈仓之所。
按压关元穴对于增强内脏功能、防止疾病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七、中极穴,会阴部中央,调理五脏六腑挥。
中极穴位于会阴部的正中心,是整个人体的调理之所,其特别适宜用来调理五脏六腑。
按摩中极穴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八、气穴,下颌骨下缘,气血通畅挥。
气穴位于下颌骨的下缘,与口鼻的气息有关,气血通畅。
按摩气穴可以帮助人体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预防一些呼吸道疾病。
按压时可用食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九、膻中穴,心下印,通脉调和挥。
膻中穴位于心下印处,是心脏的“总指挥”,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十二原穴 - 配图本

十二原穴苟芽山童辑录什么是原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叫原穴。
十二经皆有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可以先取原穴,然后再去找配伍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也是说当脏腑出现不适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十二原穴上来。
所以无论采用针灸、理疗或是刺络放血,都是选取相应的原穴来进行治疗的。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十二原穴。
太渊穴肺经原穴【作用】补益肺气,止咳化痰,调气利水。
【主调理】呼吸系统及心胸疾患等。
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掌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合谷穴大肠经原穴【作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主调理】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中医大词典——2版》)【定位】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调理】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卧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搏动处取穴。
太白穴脾经原穴【作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调理】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
原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的临床应用黄玉建(南宁市中医院,广西南宁 530012) 关键词:原穴;诊断;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5)0120036202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名“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1]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故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
因此,据原穴的反应变化,不但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而且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也有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原穴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111 定性及定位 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
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
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12 判断病人的性格 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进而影响人格。
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1]都论述这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
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2 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211 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几乎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几乎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转载)2008-10-17 19:472008-06-30 17:54《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
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
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1] 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确,就什么病都能治了。
而且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
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
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以打开。
在这个歌诀里面还有: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所以歌诀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脚上的,四个在手上。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决。
十二原穴之太白:由脾补肺,腹泻可止,便秘可通

穴位是人体的大药房,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功能,今天艾蓬轩分享的穴位是太白穴。
太白穴的来历
天象,金星别名太白星。
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其镇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意。
合之人身,则犹急病之属于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酸、便难、滞下、后重等症,宜于武断取治也。
凡暴病初起,元气上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
若致病后之艰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余劫,治取本穴,须加以安抚之穴乃效。
凡专用刚暴穴位治疗,犹临之以兵,清楚变乱也。
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称“太白”。
太白穴的定位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配穴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功能主治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穴位养生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
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2015-06-22 14:20阅读:⼀、⼗⼆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注:每条经络9个要⽳。
本书编者取名为《⼗⼆经九要⽳歌》:背诵“⼗⼆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要这样按引号中的3句背诵下同:(1)、“⼿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2)、“⼿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3)、“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阳明⼤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原合⾕、商阳⼆间和三间,阳溪曲池和偏历、温溜募天枢。
⾜阳明胃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胃原冲阳、厉兑内庭和陷⾕,解溪⾜三⾥丰隆、梁丘募中脘。
⾜太阴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脾原太⽩、隐⽩⼤都和太⽩,商丘阴陵泉公孙、地机募章门。
⼿少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原神门、少冲少府和神门,灵道少海和通⾥、阴郄募巨阙。
⼿太阳⼩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原腕⾻、少泽前⾕和后溪,阳⾕⼩海和⽀正、养⽼募关元。
⾜太阳膀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膀原京⾻、⾄阴⾜通⾕束⾻,昆仑委中和飞扬、⾦门募中极。
⾜太阴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肾原太溪、涌泉然⾕和太溪,复溜阴⾕和⼤钟、⽔泉募京门。
⼿厥阴包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包原⼤陵、中冲劳宫和⼤陵,间使曲泽和内关、郄门募膻中。
⼿少阳三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三原阳池、关冲液门和中渚,⽀沟天井和外关、会宗募⽯门。
⾜少阳胆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胆原丘墟、⾜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募⽇⽉。
⾜厥阴肝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肝原太冲。
⼤敦⾏间和太冲,中封曲泉和蠡沟、中都募期门。
注:按3句背诵,简单明了,终⾝受益!⼆、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治病作⽤⼝诀春井夏荥季夏输,秋刺经⽳冬刺合。
针灸十二透穴,治病效果显著!

针灸十二透穴,治病效果显著!穴位仅仅是一个“点”,经络则是一条“线”,取穴宜少而精。
最佳是采用透穴法,达到“点线结合”,再配点刺,则是“点线面的结合”,方能达到针刺目的。
一、肩髃透极泉:肩髃为手阳明经与阳蹻脉之会穴,其功能可疏经络,祛风湿,利关节,调气血;极泉为手少阴心经起始穴,有清心宁神,通经括活络的功能。
二穴相透,可疏通阳明和少阴之经络气血,利于肩关节之恢复。
二、腋缝透胛缝:二者皆为经外奇穴,有舒筋利节、活血通络之功能,透刺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三、曲池透少海: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可疏经络,调气血,利关节;少海为心经合穴,可疏经调气,二穴透刺可使二经经气贯通,气血通畅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尤可疏通肩肘关节之经气。
四、外关透内关: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可散风解表,通经活络;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
二穴相透可使三焦、心包及阴.阳维脉之经气疏通中风多与肝风内动有关,外关可镇惊熄风平肝,内关可宁心安神,舒肝降逆。
二穴透之使肝风平息,内风可灭也。
五、阳池透太陵:阳池为三焦经原穴,可疏散少阳风火,通达三焦经络,滋阴除烦;大陵为心包经俞穴原穴,可清心宁神,疏通心包,和胃宽胸。
二经原穴相透,可治其脏腑之疾。
六、合谷透后溪: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醒脑开窍,通调气血,疏风清热的功能;后溪为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可清热解表,醒神通阳。
二穴透剌,可开窍醒神,清心豁痰,驱邪外出,恢复掌指关节之功能。
七、环跳透风市:二穴皆为胆经之穴。
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有疏通经络,强腰益肾的功能,是治疗腰骶下肢疾患之要穴。
风市可祛风寒、强筋骨,主治下肢顽痹,腿膝无力。
二穴可疏通下肢的经络气血,是恢复下肢功能的要穴。
八、阳关透曲泉:膝阳关为胆经合穴,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能;曲泉为肝经之合穴,功能舒筋活络,调理气血。
二穴透之可治膝关节僵直,屈伸不利,小腿麻木不仁。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一、五输穴1.经气流注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排列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3.五行属性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4.五输穴记忆口诀:(颜之推敲原创)注:1,【】代表十二经脉。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具体如下:
1.脏腑原穴相配: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
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
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
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
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
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
2.原络相配,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原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
如手太阴肺经发病,出现咳喘,气急,兼见腹胀,肠鸣,大便失调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可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
3.原俞相配: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
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证(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如取肺的背俞穴与肺经的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喘咳等。
4.原合相配: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
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里)原穴配以阳经(表)的合穴或下合穴。
如脾胃失和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可取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此为表里双治之法。
而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各配穴曲池,为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
总之,原穴的配伍很灵活,其主治范围十分广泛。
络穴应用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
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
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