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数学线性代数课后答案__同济第五版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课后答案__同济第五版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课后答案__同济第五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adeb5ca0116c175e0e484d.png)
1试用施密特法把下列向量组正交化
(1)
解 根据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2)
解 根据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2下列矩阵是不是正交阵:
(1) ;
解 此矩阵的第一个行向量非单位向量,故不是正交阵
(2)
解 该方阵每一个行向量均是单位向量且两两正交故为正交阵
3设x为n维列向量xTx1令HE2xxT证明H是对称的正交阵
于是有正交矩阵P(p1p2p3)使P1APdiag(2110)从而有正交变换
使原二次方程变为标准方程2u211v21
29明二次型fxTAx在||x||1时的最大值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证明A为实对称矩阵则有一正交矩阵T使得
TAT1diag(12n)
成立其中12n为A的特征值不妨设1最大
作正交变换yTx即xTTy注意到T1TT有
f2y125y22y32
(2)fx12x22x32x422x1x22x1x42x2x32x3x4
解 二次型矩阵为 由
得A的特征值为1123341
当11时可得单位特征向量
当23时可得单位特征向量
当341时可得线性无关的单位特征向量
于是有正交矩阵T(p1p2p3p4)和正交变换xTy使
fy123y22y32y42
证明 因为
HT(E2xxT)TE2(xxT)TE2(xxT)T
E2(xT)TxTE2xxT
所以H是对称矩阵
因为
HTHHH(E2xxT)(E2xxT)
E2xxT2xxT(2xxT)(2xxT)
E4xxT4x(xTx)xT
E4xxT4xxT
E
所以H是正交矩阵
4设A与B都是n阶正交阵证明AB也是正交阵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同济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同济五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a50095022aaea988f0f6a.png)
(同济大学第五版)工程数学线性代数课后答案(很全,最新版)习题解答L利用对角线法则计算卞列三阶行列式:解(1) JMS: = 2x( - 4)X3 + 0x(~l)x( - 1) -hix 1x8-ix(-4)x(-l)-2x(-])x8^oxix3 = -4;(2)原式=acb + bac + cba -一J ■沪~3abc - a" - b3—c3\(3)原式—+ 1' a*t a ~ - l*a*c a=be1 + + ab1—ba1—cb2—ac z=c2(b - a) ab(b - a) - c(b2- = (a - b)(b - c)(c - a)(4)原式*工+ y)y +歼(工+ $”(工+ 4刃_ (工+卅_八丈=-2(x J+ ^3).2.按自然数从小到大为标准次序,求下列各排列的逆序数:(1) 1 2 S 4;(2) 4 1 3 2;(3) 3 4 2 I;(4) 2 4 1 3;(5) 1 3 - (2n - [) 2 4 …(6) 1 3 *** (2n -L) {In) (2n ~2)…2.解(1)此排列为自然排列•其逆序数为⑴(2)此排列的首位元素的逆序数为S第2位元素1的逆序数为1 ;第3位元察3的逆序数为1 :末位元素2的逆序数为2,故它的逆序数为0+ 1 +1 + 2 = 4;(3)此排列的前两位元素的逆序数均为0*第3位元素2的逆序数为2■末位元素1的逆序数为3,故它的逆序数为0 + 0 + 2 + 3 = 5;(4)类肌于上面,此排列的从首位元素到末位元素的逆序数依次为0.0t2, 1*故它的逆序数为0 + 0 + 2+1 = 3;(5)注意到这2卉个数的排列中,前N位元索之间没有逆序对•第討+ 1位元素2与它前面的玲-I个数构成逆序对”故它的逆序数为打- 1;同理,第n+2 倍元素4的逆序数为末位元累2«的逆序数为(L故此排列的逆序数为(« " 1) + (n * 2) + *" + 0 = y w (- 1);(6) 与(5)相仿*此排列的前n + 1位元素没有逆序对:第幵+ 2位元素 (2n - 2)的逆序数为2;第牯十3位元素2牯-4与它前面的2n - 3T 2H ~ l r 2n t 2n-2构成逆序对,故它的逆序为4;-»;末位元素2的逆序数为2(«-1),故此 排列的逆序数为2 + 4 + -+2(M -1) = H («-O ,3・写出四阶行列式中含有因子gm 的项.解 由行列式定义知这项必还含有分别位于第3行和第4行的某两元累. 而它们又分别位于第2列和第4列,即a 绘和“别或。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课后答案__同济第五版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课后答案__同济第五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a80da4a32d7375a5178019.png)
证明设是A的任意一个特征值x是A的对应于的特征向量
则有
Axx
2xA2xaaTaaTxaTaAxaTax
于是可得2aTa从而0或aTa
设12n是A的所有特征值因为AaaT的主对角线性上
的元素为a12a22an2所以
a12a22an2aTa12n
这说明在12n中有且只有一个等于aTa而其余n1个全为
对于特征值341由
AE
1
0
0
1
0
1
1
0
0
1
1
0
1
0
0
1
~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得方程(AE)x0的基础解系p3(1001)Tp4(0110)T向量p3
和p4是对应于特征值341的线性无关特征值向量
6设A为n阶矩阵证明AT与A的特征值相同
71
证明因为
|ATE||(AE)T||AE|T|AE|
79
因此n个线性无关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为
(
p,
1
p,
2
,
p)
2
a
1
a
0
n
a
n
0
a
1
22设
142
A求A100
034
043
解由
|AE|
1
0
0
4
3
4
3
2
4
(
1)(
5)(
5)
得A的特征值为112535
对于11解方程(AE)x0得特征向量p1(100)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特征值λ1=λ2=−1 的线性无关特征值向量.
对于特征值λ3=λ4=1, 由
⎛−1 0 0 1 ⎞ ⎛1 0 0 −1⎞
A
−
E
=
⎜
⎜ ⎜ ⎝
0 0 1
−1 1 0
1 −1 0
−001⎟⎟⎟⎠ ~ ⎜⎜⎜⎝ 000
1 0 0
−1 0 0
0 0 0
⎟
⎟ ⎟ ⎠
,
得方程(A−E)x=0 的基础解系 p3=(1, 0, 0, 1)T, p4=(0, 1, 1, 0)T, 向量 p3 和 p4 是对应于
⎛1
A=
⎜ ⎜ ⎝
2 3
2 1 3
3⎞ 63⎟⎟⎠
~
⎛ ⎜ ⎜ ⎝
1 0 0
2 1 0
3⎞ 10⎟⎟⎠ ,
得方程 Ax=0 的基础解系 p1=(−1, −1, 1)T, 向量 p1 是对应于特征值λ1=0 的特征值向
量.
对于特征值λ2=−1, 由
⎛2 A+ E =⎜⎜⎝32
2 2 3
3⎞ 73⎟⎟⎠
⎜⎝−1 0 −2⎟⎠
2−λ −1 2 解 | A−λE|= 5 −3−λ 3 = −(λ +1)3 ,
−1 0 − 2−λ
故 A 的特征值为λ=−1(三重).
68
对于特征值λ=−1, 由
⎛3 A+E=⎜ 5
−1 −2
2 3
⎞ ⎟
~
⎛1 ⎜0
0 1
1⎞ 1⎟ ,
⎜⎝−1 0 −1⎟⎠ ⎜⎝0 0 0⎟⎠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第五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1. 试用施密特法把下列向量组正交化:
⎛1 1 1⎞
(1) (a1, a2, a3) =⎜⎜⎝11
2 3
94⎟⎟⎠ ;
解 根据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1⎞
b1
=
a1
=
⎜1⎟ ⎜⎝1⎟⎠
,
b2
=
a2
−
[b1,a2] [b1,b1]
不能相似对角化.
16. 试求一个正交的相似变换矩阵, 将下列对称阵化为对角阵:
72
(1)
⎜⎛ ⎜ ⎝
2 −2 0
−2 1 −2
−002⎟⎟⎠⎞ ;
解 将所给矩阵记为 A. 由
2−λ −2 0 A− λE = − 2 1− λ − 2 =(1−λ)(λ−4)(λ+2),
0 −2 −λ
得矩阵 A 的特征值为λ1=−2, λ2=1, λ3=4. 对于λ1=−2, 解方程(A+2E)x=0, 即
得方程(A+E)x=0 的基础解系 p1=(1, 1, −1)T, 向量 p1 就是对应于特征值λ=−1 的特
征值向量.
⎛1 2 3⎞
(2)
⎜ ⎜⎝
2 3
1 3
3⎟ 6⎟⎠
;
1−λ 2 3 解 | A−λE|= 2 1−λ 3 = −λ(λ +1)(λ −9) ,
3 3 6−λ
故 A 的特征值为λ1=0, λ2=−1, λ3=9. 对于特征值λ1=0, 由
~⎜⎜⎝⎛002
2 0 0
3⎞ 10⎟⎟⎠ ,
得方程(A+E)x=0 的基础解系 p2=(−1, 1, 0)T, 向量 p2 就是对应于特征值λ2=−1 的特
征值向量.
对于特征值λ3=9, 由
~ ⎛−8 2 3⎞
A−9E =⎜⎜⎝
2 3
−8 3
− 33⎟⎟⎠
⎛ ⎜
1
⎜0
⎜⎝0
1 1 0
−−1201⎟⎟⎟⎠⎞ ,
9. 设 A 为正交阵, 且|A|=−1, 证明λ=−1 是 A 的特征值.
证明 因为 A 为正交矩阵, 所以 A 的特征值为−1 或 1.
因为|A|等于所有特征值之积, 又|A|=−1, 所以必有奇数个特征值为−1, 即
λ=−1 是 A 的特征值.
10. 设λ≠0 是 m 阶矩阵 Am×nBn×m 的特征值, 证明λ也是 n 阶矩阵 BA 的特征值
由于(n−r)+(n−t)=n+(n−r−t)>n, 故 a1, a2, ⋅⋅⋅, an−r, b1, b2, ⋅⋅⋅, bn−t 必线性相关. 于 是有不全为 0 的数 k1, k2, ⋅⋅⋅, kn−r, l1, l2, ⋅⋅⋅, ln−t, 使
k1a1+k2a2+ ⋅⋅⋅ +kn−ran−r+l1b1+l2b2+ ⋅⋅⋅ +ln−rbn−r=0.
得方程(A−9E)x=0 的基础解系 p3=(1/2, 1/2, 1)T, 向量 p3 就是对应于特征值λ3=9 的
特征值向量.
⎛0 0 0 1⎞
(3)
⎜0 ⎜⎜⎝10
0 1 0
1 0 0
0⎟ 00⎟⎟⎠
.
69
−λ 0 0 1
解
| A−λE|=
0 0
−λ 1 1 −λ
0 0
=(λ −1)2(λ +1)2 ,
b1
=
⎜⎛ ⎜ ⎝
−011⎟⎟⎠⎞
,
b3
=
a3
−
[[bb11,,ab13]]b1
−
[b2,a3] [b2,b2]
b2
=
1⎜⎛ 3⎜⎝
−
211⎟⎟⎠⎞
.
⎛ 1 1 −1⎞
(2)
(a1,
a2,
a3)
=
⎜
⎜ ⎜ ⎝
0 −1
1
−1 0 1
1⎟ 01⎟⎟⎠
.
解 根据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 1⎞
b1
=
a1
=
⎜
⎜ ⎜⎝
|A*+3A+2E|=|−6A−1+3A+2E|=|ϕ(A)|
=ϕ(1)⋅ϕ(2)⋅ϕ(−3)=−1×5×(−5)=25. 13. 设 A、B 都是 n 阶矩阵, 且 A 可逆, 证明 AB 与 BA 相
似.
证明 取 P=A, 则
即 AB 与 BA 相似.
P−1ABP=A−1ABA=BA,
71
14.
值, 有公共的特征向量.
8. 设 A2−3A+2E=O, 证明 A 的特征值只能取 1 或 2.
证明 设λ是 A 的任意一个特征值, x 是 A 的对应于λ的特征向量, 则
(A2−3A+2E)x=λ2x−3λx+2x=(λ2−3λ+2)x=0. 因为 x≠0, 所以λ2−3λ+2=0, 即λ是方程λ2−3λ+2=0 的根, 也就是说λ=1 或λ=2.
|A3−5A2+7A|=|ϕ(A)|=ϕ(1)⋅ϕ(2)⋅ϕ(3)=3×2×3=18. 12. 已知 3 阶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1, 2, −3, 求|A*+3A+2E|.
解 因为|A|=1×2×(−3)=−6≠0, 所以 A 可逆, 故
A*=|A|A−1=−6A−1,
A*+3A+2E=−6A−1+3A+2E. 令ϕ(λ)=−6λ−1+3λ2+2, 则ϕ(1)=−1, ϕ(2)=5, ϕ(−3)=−5 是ϕ(A)的特征值, 故
记
γ=k1a1+k2a2+ ⋅⋅⋅ +kn−ran−r=−(l1b1+l2b2+ ⋅⋅⋅ +ln−rbn−r),
则 k1, k2, ⋅⋅⋅, kn−r 不全为 0, 否则 l1, l2, ⋅⋅⋅, ln−t 不全为 0, 而
l1b1+l2b2+ ⋅⋅⋅ +ln−rbn−r=0,
70
与 b1, b2, ⋅⋅⋅, bn−t 线性无关相矛盾. 因此, γ≠0, γ是 A 的也是 B 的关于λ=0 的特征向量, 所以 A 与 B 有公共的特征
特征值λ3=λ4=1 的线性无关特征值向量.
6. 设 A 为 n 阶矩阵, 证明 AT 与 A 的特征值相同.
证明 因为
|AT−λE|=|(A−λE)T|=|A−λE|T=|A−λE|, 所以 AT 与 A 的特征多项式相同, 从而 AT 与 A 的特征值相同.
7. 设 n 阶矩阵 A、B 满足 R(A)+R(B)<n, 证明 A 与 B 有公共的特征值, 有公
3. 设 x 为 n 维列向量, xTx=1, 令 H=E−2xxT, 证明 H 是对称的正交阵.
证明 因为
HT=(E−2xxT)T=E−2(xxT)T=E−2(xxT)T =E−2(xT)TxT=E−2xxT,
所以 H 是对称矩阵. 因为
HTH=HH=(E−2xxT)(E−2xxT) =E−2xxT−2xxT+(2xxT)(2xxT) =E−4xxT+4x(xTx)xT =E−4xxT+4xxT =E,
−
1 2 1 3
−1 2 1
1 2
1⎞
13⎟⎟
2
⎟ ⎟
;
−1⎟ ⎠
解 此矩阵的第一个行向量非单位向量, 故不是正交阵.
⎛1
(2)
⎜ ⎜ ⎜ ⎜ ⎜ ⎝
− −
9 8
9 4
9
−8 9 1
9 −4
9
− −
4
9 4
9 7
9
⎞ ⎟ ⎟ ⎟ ⎟ ⎟ ⎠
.
解 该方阵每一个行向量均是单位向量, 且两两正交, 故为正交阵.
共的特征向量.
证明 设 R(A)=r, R(B)=t, 则 r+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