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核磁共振波谱法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矩 自旋角动量与磁矩
原子核荷正电,当其绕轴旋转时产生 电流,周围形成磁场,使得原子核存在磁 距μ 。
磁距μ 与自旋角动量 P成正比,比例 常数为 :
= P
称为磁旋比,是原子核的重要属性(见 下页图)。 但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磁性。
自旋量子数为 1/2 的常用核的 NMR 性质
同位素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磁共振的产生
静磁场中,磁性核存在不同能级。用一特 定频率的电磁波(能量等于E)照射样品,核会吸 收电磁波进行能级间的跃迁,此即核磁共振。
E =h = (h/2) B0 = B0 /2
核磁共振的基本方程式
讨论: (1)磁场固定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可使不同的核 (不同)
NMR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 产生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
电磁波与不同种类核的作用
N
S S N
N
N
N
S
不 同 频 率
N S
S
S
强 度
频率
二、NMR发展简史

1924年Pauli W.假设特定的原子核具有自旋和 磁矩,放入磁场中会产生能级分裂 1952年Standford大学的Bloch和Harvard大学的Purcell 独立证实了上述假设。获Nobel Prize 1953年,第一台NMR仪器FT-NM 1971年,Jeener首次提出二维核磁共振; 1975~1976年间R.Ernst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2D NMR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1991年Nobel Prize 2002年K. Wüthrich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 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获2002年Nobel Prize
I=1/2的原子核,其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核表面,这样的原子核 不具有四极矩,其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宜于核磁共振检测。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核的质量数及质子数关系
原子序数 Z 质量数 A 自旋量子数 I 例
I=1/2 1H; 13C; 15N;
19
F; 31P; 77Se 等
7
奇、偶

半整数
I=3/2
11
原子核组成(质子数p与中子数n)与自旋量子数I的 经验规则: p与n同为偶数,I = 0。如 12C, 16O, 32S等。 p + n =奇数,I =半整数(1/2, 3/2等)。 1H, 13C, 15N, 17O, 31P等。 如 p与n同为奇数,I =整数。如2H, 6Li等。 I 0的核为磁性核,可以产生NMR信号。 I = 0的核为非磁性核,无NMR信号。
Li;
9
Be;
B; 33S; 35Cl; 37Cl
等 I=5/2
27 17
O;
25
Mg;
Al; 55Mn 等
I=1 2H; 6Li; 14N 等


整数
I=2 58Co I=3 10B



12
C; 16O; 32S 等
2、核磁共振的频率 磁距μ 与磁场B0的相互作用能 E 为
E = - μ B0 = PB0
磁旋比 (radius T-1s-1)
天然丰度 (%)
99.98 1.11 0.37 100.00 100.00
相对灵敏度
1
H C N F P
2.68×108 6.73×107 -2.7×107 2.52×108 1.08×108
1.00 0.016 — 0.83 0.066
13
15
19
31
经验规律:
三、设计NMR仪器的关键考虑
a) b) c) d) NMR产生的外因:外加磁场 NMR信号产生的内因:样品是否吸收,由核的种类决定 样品的吸收频率范围:无线电电磁波 NMR谱记录:吸收峰频率(化学位移)与峰强度的关系
300M核磁
600M核磁
第二节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一、 1、 核磁共振的产生 磁性核和非磁性核
(1) 原子核的总核自旋角动量P为零,此类核无NMR信号。 如4He,
12C, 16O,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2)自旋角动量P不为零,称为磁性核:
I0
自旋角动量P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I表示。I为整数、半整数或零。
h P 2π
I(I 1)
I 0的核为磁性核,可以产生NMR信号。 I = 0的核为非磁性核,无NMR信号。
对NMR作过贡献的15位Nobel奖得主
1. 2. 3. 4. 5. 6. 7. 8. 1944: I. Rabi 1952: F. Bloch 1952:E.M. Purcell 1955: W.E. Lamb 1955:P. Kusch 1964: C.H. Townes 1966: A. Kastler 1977: J.H. Van Vleck 9. 1981: N. Bloembergen 10. 1983: H. Taube 11. 1989: N.F. Ramsey 12. 1991: R.R. Ernst 13. 2002: Kurt Wü thrich 14. 2003:Paul Lauterbur 15. 2003:Peter Mansfield
原子核间进行能级跃迁的能量为
E E
1 2
h h E1 mB0 B0 2 2 2
(选律 m = 1)
= B0 /2
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核磁矩与能级的关系
(a)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进动
(b)磁场中磁性核的进动
核的进动圆频率: = 2 = B0
图2:
(1)无外加磁场时,磁性核的能量相等。 (2)放入磁场中,有与磁场平行(低能量)和反平行 (高能量)两种,出现能量差E=h。
N
S N
N
N S
S
S
用能量等于E的电磁波照射 磁场中的磁性核,则低能级 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到高能 级上去(或核自旋由与磁场平 行方向转为反平行),同时高 能级上的某些核会放出能量 返回低能级,产生能级间的 能量转移,此即共振。
Magnetic field
(a)
Circulating charge
(b)
Axis of spin
(c)
Magnet
A schematic connection between nuclear spin and nuclear magnetism
图示:磁性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
图1: (1)无外加磁场时,样品中的磁性核任意取向。 (2)放入磁场中,核的磁角动量取向统一,与磁场 方向 平行或反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