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合集下载

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宗师传太极歌诀(一)

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宗师传太极歌诀(一)

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宗师传太极歌诀(一)预备势: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功,呼吸导引十四经:吐纳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太极拳起势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一式两手提起分两仪,左右一似阴阳鱼,静极而动开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双手合成阴阳掌,两掌相错拿关节,待机而动观变化,随势往来运机宜。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二式身形右转变阴仪,松肩垂肘气贴背,大指对正在准头,精神涵蓄勿暴露;一切举动须沉静,呼吸平息莫紧促,动中有静静复动,意随心使气从意。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三式松肩垂肘采捋劲,牵引对方自动起,转移对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费力;取舍攻击徐观变,伸屈开合任自然;挤进采退挒旋转;八法精通能应变。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四式弓腿向前劲为挤,右转平旋为掤挒,动作形成胸前圈,纵横平圆随意转;上旋下旋徐进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确太极缠丝劲,沾粘连随不丢顶;虽然分解为六式,得其环中而为一。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五式五式回旋迎面掌,蓄劲待发推向前,似发未发劲未展,发掌如矢打在面;掤挒挤按须认清,得其环中应无穷;这个姿式变化大,得来不觉费功夫。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六式弓腿照出迎面掌,雀尾劲义说完毕,升降沉浮守中土,总而言之合即出;旋转进退与开合,身法步法须一致,周围面积三百六,内外大小俱为一;外用向心包围力,内用离心脱困围,主动被动互乘变,得其环中乐融融;学者识得内外旋,上下进退具了然。

单鞭势右手作钩是为吸,左手分掌即是呼,目随手势向左转,涵胸拔背神贯顶;裹裆护臂尾闾正,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气沉静,松肩坠肘如泰山。

提手上势两手相合来抱拢,右手上旋左下按,如若推进为挤劲,提高上旋乃上势;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两付微弯气贴背,提手上势乃一体。

白鹤亮翅白鹤亮翅似舒羽,内求圆活外松展,身形扭转向左看,两肘弯曲气膨满;左掌外转为挒劲,此势用途颇为广,内气外势具混圆。

身躯扭转回正位,两肘下沉护头面,势势显示神安泰,肩肘松觉腿曲弯,右臂上旋为掤劲。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一.起势(面向正南)1.并步直立(南)2.(左)开步站立(南)3.双臂上棚(上举(南)腕同肩高,手心斜向下4.曲膝按掌(南)手按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二.右揽雀尾1.(左)虚步棚手(南)左脚上步,脚跟着地,手向外划弧至腰2.(左)弓步前挤(南)左手横于胸前,左手指向右,手心向内,右手指向上3.(左)扣脚抹掌(右45度)左脚内扣45度,右手向前抹掌,手心向左前方,指尖向上4.(左)虚步棚手(西)右脚跟内碾,提脚上步,脚尖翘起,指尖与鼻同高5.(左)弓步前挤(西)同上2,方向相反6.坐腿下捋右手收至胯旁,掌心向下,脚尖起7.弓步前棚身体左转时,右手渐至胸高,成右弓步时,腕同肩高8.座腿托掌身体左后转(面向南,左脚尖内扣,右掌向左前方按,指尖向上腕同肩高三、左单鞭1.撤步勾手(左脚撤步落点在左45度线上)2.马步平捋(胸向东南)马步呈倒八字四、提手上势1.虚步棚手A.上体右转时,左手举至左额上方,手心向前,右勾变掌落于右胯前。

B.重心移至左腿,右手向上至胸前,手心向上,虎口向上,右脚跟内收后向前上步,脚跟着地成右虚步2.弓步前挤3.开步撑按(胸向南)五、白鹤亮翅1.直立举臂(胸向南)2.曲蹲垂肘六、左右搂膝拗步(东)六.左右搂膝拗步1.上步提按 2.弓步搂推(东) 3.提步摆挑4.上步提按 5.弓步搂推 6.提步提挑7.上步提按 8.弓步搂推七、手挥琵琶(东)1.坐腿棚手 2.弓步前推 3.开步棚举八、进步搬拦捶1.屈蹬按抱两手心约10厘米2.弓步平抹3.坐腿回捋4.立身拦掌(胸向东)5.弓步打捶九、如封似闭(东)1.坐腿回抻2.弓步按掌十、十字手1.弓步分掌(胸向南)2.屈蹲合抱十一、左揽雀尾1.上步提按左脚左前上步(东南)2.弓步搂推3.坐腿捋4.弓步前棚5.坐腿托掌6.扣步按掌(胸向西南)十二、右单鞭1.撤步勾手右脚向右后(东北)撤步,脚尖外碾落地2.马步平捋(胸向西北)右掌心向正北十三、右下势1.弓步平搂 A.身体右转胸朝东B.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西)C 两手心相对,平举胸前与肩同高同宽,指尖向正东2.仆腿下势 A. 上体左转,两掌心向外向左划弧,至左肩外侧,腕与肩平B.双掌先下按成右仆步穿掌十四、金鸡独立1.弓步前穿右弓步穿掌,右掌心向下,左掌穿至右肘下,手心向上2.提膝撑按左掌内旋至左额前,手心斜向上,指尖向右,右掌下按至左膝内侧,左腿屈膝外展,提至体前,脚尖稍上翘外撇(眼看前方,东)3.弓步劈掌4.提膝撑按十五、左右倒卷肱1.退步搂推 2、坐腿提按3、同一4、同二5、同一十六、右海底针1. 坐腿前举2.丁步下插右指尖离地约20厘米,左手前摆划弧屈臂向上收至右耳侧,掌心向外十七、左闪通背1.上步挑掌2.马步架推左脚尖内扣落地,身体右转(胸向南)两脚尖外展约45度十八、撇身捶1.转身撇捶A.右脚外展,左脚内扣,身体微右转(胸向西南)B.右拳打出与肩同高,拳心斜向上2.弓步前推推掌时,腕与肩高,右拳收至右腰眼。

45式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结构

45式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结构

45式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结构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结构:吴式太极拳竟赛套路全套共分4段,45个动作,其中包括3种手势、5种主要步型、4种腿法以及各种手法和步法。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既体现了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要领,又能适应竞赛套路从时间、内容、结构布局上的要求以及人体生理特点,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符合现代体育科学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第一段包括14个动作,由上肢运动为主的基本动作组成;第二段有6个动作,以步法的转移、动作方向灵活变化为主;第三段有10个动作,编排了左右分脚、右蹬脚及左右打虎等,动作结构左右匀称,有起有伏,上下配合,突出了腿法。

此段在运动难度、质量、节奏等方面处于整个套路的高潮,第四段15个动作,在身体起伏、转折的同时又编排进了两种击响性腿法。

该段运动速度快慢相间,步法进退转换灵活,富于韵律感。

在动作的编排中,还照顾到拳式的左右对称。

一些典型动作,如“倒卷肱”、“揽雀尾”、“打虎”等都能使身体得到平衡并且得到全面的发展。

整套动作的编排,不但注意了动作的对称,而且不重复,段落中心内容突出,由简到繁、易学易记。

这套拳法既体现了吴式太极拳平圆手法的运动特点,而且也运用了杨式太极拳的立圆转换理论,合理的体现了心静体松、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基本原理和运动特点。

吴式太极拳拳谱

吴式太极拳拳谱

吴式太极拳拳谱1、预备式2、太极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上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十字手12、抱虎归山(豹虎推山=斜搂膝拗步+翻身搂膝拗步)13、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楼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卸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蹬脚32、进步栽捶33、翻身撇身捶34、上步高探马35、披身踢脚36、退步打虎37、二起脚38、双峰贯耳39、翻身二起脚40、撇身捶41、上步搬拦捶42、如封似闭43、十字手44、抱虎归山(豹虎推山)45、揽雀尾46、斜单鞭47、野马分鬃48、玉女穿梭49、揽雀尾50、单鞭51、云手52、单鞭53、下势54、金鸡独立55、倒撵猴56、斜飞式57、提手上势58、白鹤亮翅59、搂膝拗步60、海底针61、扇通背62、撇身捶63、上步搬拦捶64、上步揽雀尾65、单鞭66、云手67、单鞭68、迎面掌。

69、转身十字摆莲70、搂膝指裆捶71、上步揽雀尾72、单鞭73、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76、转身迎面掌77、转身双摆莲78、弯弓射虎79、上步迎面掌80、翻身撇身捶81、上步高探马82、上步揽雀尾83、单鞭84、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良、修占、战波等。

修良、修占又传修淑玉、崔钰臣、周旭林等。

北派吴式向南传播的还有吴图南系的莫韫龙(莫斐之子)莫斐为吴图南上世纪30年代弟子。

莫韫龙主要传播吴式南国神韵太极。

1)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2)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

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

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3)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南派拳谱108式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5.揽雀尾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57.揽雀尾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69.揽雀尾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 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87、云手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北派拳谱83式第一节1.太极起式 2. 揽雀尾 3. 斜单鞭 4. 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 上步搬拦锤9.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合掌揽雀尾13. 斜单鞭 14. 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 斜飞式17.提手上式18. 白鹤亮翅19. 搂膝拗步20. 海底针21.闪通背 22. 撇身锤 23. 卸步搬拦锤24.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 云手 27. 单鞭第二节28.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32.进步栽锤 33. 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35.披身蹬脚36. 打虎式 37. 转身右蹬腿38. 双风贯耳39.转身蹬脚40. 搂膝拗步 41. 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43.十字手44. 抱虎归山45. 穿掌揽雀尾 46. 斜单鞭47.野马分鬃 48. 玉女穿梭 59. 上步揽雀尾50.单鞭 51. 云手 52. 斜单鞭第三节53.下式 54. 金鸡独立 55. 倒撵猴 56. 斜飞式57.提手上式 58. 白鹤亮翅 69. 海底针 60. 闪通背61.撇身锤 62. 上步搬拦锤 63. 上步揽雀尾64.单鞭 65. 云手 66. 单鞭第四节67.迎面掌 68. 单摆莲 79. 搂膝指裆锤 70. 上步揽雀尾71.斜单鞭 72. 下式 73. 上步七星 74. 退步跨虎75.转身迎面掌 76. 转身双摆莲 77. 弯弓射虎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2]45式太极竞赛套路第一段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第二段15.左、右倒卷肱 16、右海底针 17、左闪通背 18、撇身捶19.肘底看捶 20、左、右野马分鬃 21、玉女穿梭第三段22.云手(向左) 23、右高探马 24、右分脚 25、左分脚26.左右打虎 27、右蹬脚 28、双峰掼耳 29、斜飞势30.右迎面掌第四段31.十字摆脚 32、搂膝左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背35.云手(向右) 36、左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捶 45、收势不要用无谓的力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108式口诀47、左打虎右脚下落扣脚尖(45度),左脚点地做捋式,腰向左转迈左脚,两手翻转打虎式。

注意两手和脚合,左手向左转头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眼看前。

48、右打虎重心后坐松双拳,腰带左脚扣过来,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脚虚点意前方。

腰向右转迈右腿,右手向右转头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顶头悬。

49、回身右蹬脚裆劲下沉开左脚,腰向左转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随,两手交叉在胸前。

提起右脚独立站,腰略右转两手展,随后右脚向前蹬,呼吸自然内气转。

50、双峰贯耳独立转体脚根转,左右分手复下沉,左胯托起右腿迈,双臂上打要进身。

51、左蹬脚两手翻转到胸前,提起左脚略左转,两手前后把掌分,左脚前蹬稳重心。

52、转身右蹬脚左脚回收向后伸,两手向前平衡身,左脚前扫转一圈,脚尖为轴保重心。

左脚落来右脚抬,两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脚蹬,眼视前方意要远。

53、落步搬拦捶右脚下落摆好脚(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转,两手随腰自旋转,带起左腿再左转。

腰胯托起迈左腿,两手拉开再进身,转换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细深长。

54、如封似闭如封似闭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开合现,内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启后十字手十字手也同样做,转换拳式上下合,开步站立顶头悬,眼视前方式要圆。

56、抱虎归山抱虎归山斜搂膝,调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脚扣,搂膝捋挤按式成。

57、斜单鞭单鞭动作也同上,调换方向走斜方(45度),动作转换在思维,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马分鬃重心后移扣左脚(腰带),重心左移带右脚,左手曲臂到脸前,松开勾手收腹前。

双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来,松腰送出右脚来,弓步转腰两臂展。

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远视,气顺意远精神爽。

59、左野马分鬃重心后移右脚开(45度),同时右手翻过来,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翻转到胸前。

右胯托起左腰来,左转迈出左腿来,弓步转腰两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马分鬃重心后移左脚开(45度),转腰抱球再做来,左右相同连续做,意念不断势势连。

吴式45式太极竞赛套路

吴式45式太极竞赛套路

吴式45式太极竞赛套路(太极六段)考评内容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3)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左揽雀尾
12、右单鞭
13、右下势
14、金鸡独立
15、左右倒卷肱(3)16、右海底针
17、闪通背
18、撇身捶
19、肘底看捶
20左右野马分鬃(2)
21、玉女穿梭(2)
22、左云手(3)
23、右高探马
24、右分脚
25、左分脚
26、左右打虎(2)
27、右蹬脚
28、双峰掼耳
29、斜飞势
30、右迎面掌
31、十字拍脚
32、搂膝左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背
35、右云手(3)
36、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
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
42、转身摆莲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捶
45、收势
四大动作要领:
1.松静自然
2.意气相随
3.圆活和顺
4.松紧适度
七大姿势要领:
1.虚领顶劲
2.尾闾中正
3.松肩垂肘
4.含胸拔背
5.松腰叠胯
6.气沉丹田
7.溜臀裹裆。

武术段位制-吴式太极拳6段

武术段位制-吴式太极拳6段
20、斜飞势
21、搂膝拗步
22、退步七星
23、披身踢脚
24、搂膝拗步
25、双摆莲弯弓射虎
26、右闪通背
27、左闪通背
28、海底针
第四小节
29、如封似闭
30、退步七星
31、搬拦捶
32、十字手
33、高探马
34、手挥琵琶
35、弓步砍掌
36、斜飞势
37、野马分鬃
38、收势
抱拳礼
对练套路






抱拳礼
抱拳礼
13、下势
13、弓腿搬拦捶
14、闪通背
14、十字手
15、左蹬脚
15、高探马
16、摆莲手
16、手挥琵琶
17、肘底看捶
17、弓步砍掌
18、野马分鬃
18、斜飞势
19、斜飞势
19、野马分鬃
20、收势
20、收势
抱拳礼
抱拳礼
1、起势
1、起势
2、高探马
2、搂膝拗步
3、下势
3、退步七星
4、退步七星
4、披身踢脚
5、退步跨虎扑面掌
5、搂膝拗步
6、双摆莲
6、双摆莲
7、弯弓射虎
7、弯弓射虎
8、左野马分鬃
8、右闪通背
9、右野马分鬃
9、左闪通背
10、指裆捶
10、海底针




11、抱虎归山双峰贯耳
11、如封似闭
12、披身踢脚
12、退步七星
武术段位制-吴式太极起势
2、高探马
3、下势
4、退步七星
5、退步跨虎扑面掌
6、双摆莲
7、弯弓射虎

吴氏45式太极拳

吴氏45式太极拳

吴氏太极竞赛套路 45式完整竞赛套路
童红云全程亲授一.起势
二.右揽雀尾
三、左单鞭(向东)
四、提手上势(向南)
五、白鹤亮翅(向南)
六、左右描膝呦步(向东)
七、手挥琵琶(东)
八、进步搬拦捶(东)
九、如封似闭(东)
十、十字手(向南)
十一、左揽雀尾(向西南)
十二、右单鞭(向西)
十三、右下势(东北)
十四、金鸡独立(东)
十五、左右倒卷肱(三步)(东)
十六、右海底针(东)
十七、左闪通背(南)
十八、撇身捶(西南)
十九、肘底捶(西南)
二十、左右野马分鬃(西南)
二十一、玉女穿梭(西南-东南)二十二、云手(向左)
二十三、右高探马
二十四、右分脚
二十五、左分脚
二十六、左右打虎
二十七、右蹬脚
二十八、双峰贯耳
二十九、斜飞势
三十、右迎面掌
三十一、十字拍脚
三十二、搂膝左栽捶
三十三、左海底针
三十四、右闪通背
三十五、云手(向右)三十六、左高探马
三十七、回身指裆捶
三十八、左下势
三十九、上步七星
四十、退步跨虎
四十一、左迎面掌
四十二、转身摆莲
四十三、弯弓射虎
四十四、退步搬拦捶
四十五、收势。

太极拳谱+太极剑谱

太极拳谱+太极剑谱
四十二式太极拳(一)
第一段:
一、起势
二、右揽雀尾
三、左单边
四、提手
五、白鹤亮翅
六、搂膝拗步(二)
七、撇身捶
八、捋挤式(二)
九、进步搬拦捶
十、如封似闭
第二段:
十一、开合手
十二、右单鞭
十三、肘底捶
十四、转身推掌
十五、玉女穿梭
十六、右左蹬脚
十七、掩手肱捶
十八、野马分鬃(二)
第三段:
十九、云手
二十、独立打虎
10、屈肘平举
11、歇步刺剑
第三组:
12、上步平刺
13、提膝架剑
14、鹞子翻身
15、提膝架剑
16、鹞子翻身
17、虚步后劈
第四组:
18、弓步撩剑
19、右撩剑
20、左撩剑
21、转身劈剑
22、虚步提剑
第五组:
23、蹬脚左穿剑
24、右穿剑(行步)
25、左穿提膝点剑
26、虚步提剑
27、虚步撩剑
28、歇步架剑
五十二式木兰剑(二)
33.上步探海平衡
34.中举腿架剑
35.转身撩剑穿梭
36.钩踢下劈
37.提膝上刺
38.歇步扫剑
39.高虚步提剑
40.插步点剑
41.腕花来回挂剑
42.插步下刺
43.歇步反刺
44.转身虚步上刺
45.插步提剑
46.舞梭中举腿挑剑
47.上云虚步持剑
48.并步收势
四十一、弓步崩剑
第六组:
四十二、提膝点剑
四十三、叉步反撩
四十四、丁步刺剑
四十五、丁步抱剑
四十六、行步穿剑
四十七、扣剑平抹
四十八、并步平刺

吴氏太极拳.doc

吴氏太极拳.doc

吴鉴泉太极拳式(一)预备势说明:预备势者,是在未开始动作的预备姿势,其目的在于先将心情平息,然后起势注意要点:立身中正,腹内松净,二目平视,精神内守。

动作要领: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呼吸用鼻。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功,呼吸导引十四经,吐纳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太极拳起势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一式两手提起分两仪,左右一似阴阳鱼,静极而动开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双手合成阴阳掌,两掌相错拿关节,待机而动观变化,随势往来运机宜。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二式身形右转变阴仪,松肩垂肘气贴背,大指对正在准头,精神涵蓄勿暴露;一切举动须沉静,呼吸平息莫紧促,动中有静静复动,意随心使气从意。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三式松肩垂肘采扌履劲,牵引对方自动起,转移对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费力;取舍攻击徐观变,伸屈开合任自然;挤进采退扌列旋转;八法精通能应变。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四式弓腿向前劲为挤,右转平旋为扌朋扌列,动作形成胸前圈,纵横平圆随意转;上旋下旋徐进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确太极缠丝劲,沾粘连随不丢顶;虽然分解为六式,得其环中而为一。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五式五式回旋迎面掌,蓄劲待发推向前,似发未发劲未展,发掌如矢打在面;扌朋扌履挤按须认清,得其环中应无穷;这个姿式变化大,得来不觉费功夫。

揽雀尾分解动作第六式弓腿照出迎面掌,雀尾劲义说完毕,升降沉浮守中土,总而言之合即出;旋转进退与开合,身法步法须一致,周围面积三百六,内外大小俱为一;外用向心包围力,内用离心脱困围,主动被动互乘变,得其环中乐融融;学者识得内外旋,上下进退具了然。

单鞭势右手作钩是为吸,左手分掌即是呼,目随手势向左转,涵胸拔背神贯顶;裹裆护臂尾闾正,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气沉静,松肩坠肘如泰山。

提手上式之一吴鉴泉拳式(二)提手上势之二两手相合来抱拢,右手上旋左下按,如若推进为挤劲,提高上旋乃上势;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两付微弯气贴背,提手上势乃一体。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1、起式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上步搬拦捶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15、左、右倒卷肱、16、右海底针17、左闪通背18、撇身捶19、肘底捶20、左、右野马分鬃21、玉女穿梭22、云手23、右高探马24、在分脚25、左分脚26、退步打虎27、右蹬脚28、双峰掼耳29、斜飞势30、右迎面掌、31、十字拍脚32、搂膝左栽捶33、左海底针34、右闪通背35、云手36、左高探马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43、弯弓射虎44、退步搬拦捶45、收势1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预备势1、起势2、左右揽扎衣3、左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进步左搬拦捶8、如封似闭9、白鹤亮翅10、抱虎推山11、左右野马分鬃12、手挥琵琶13、对心掌、14、右单鞭15、右云手16、玉女穿梭17、高探马18、左右分脚19、转身右蹬脚20、按势21、青龙出水22、闪通背23、左单鞭24、左云手25、左下势26、左金鸡独立27、右下势28、右金鸡独立29、践步打捶30、翻身二起脚31、左右披身伏虎32、肘底捶33、左右倒卷肱34、青龙出水35、左拍脚36、转身十字摆莲37、跳步指裆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转身摆莲42、弯弓射虎43、进步右搬拦捶44、如封四闭45、双撞捶46、收势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1、起势2、揽扎衣3、开手4、合手5、单鞭6、提手上势7、白鹤亮翅8、开手9、合手10、左搂膝拗步11、手挥琵琶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抱虎推山15、开手16、合手17、搂膝拗步(右)18、揽扎衣19、开手20、合手21、左单鞭22、肘底看捶23、左倒卷肱24、右倒卷肱25、左搂膝拗步26、左揽扎衣27、开手28、合手29、右单鞭30、右云手31、高探马32、左分脚33、右分脚34、践步打捶35、翻身二起脚36、披身伏虎37、左分脚38、转身右蹬脚39、进步搬拦捶40、如封似闭41、抱虎推山42、开手43、合手44、搂膝拗步(左)45、揽扎衣46、开手47、合手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扎衣51、开手52、合手53、左单鞭54、左云手55、云手下势56、金鸡独立57、闪通背58、玉女穿梭59、高探马60、十字拍脚61、上步指裆捶62、活步揽扎衣63、开手64、合手65、左单鞭66、单鞭下势67、上步七星68、退步跨虎69、转身摆莲70、弯弓射虎71、双撞捶72、阴阳合一73、收势88式太极拳拳谱第一段第23式闪通背第1式预备式第24式转身撇身捶第2式起势第25式进步搬拦捶第3式揽雀尾第26式上步揽雀尾第4式单鞭第27式单鞭第5式提手第三段第6式白鹤亮翅第28式云手(五)第7式左搂膝拗步第29式单鞭第8式手挥琵琶第30式高探马第9式左右搂膝拗步(三)第31式右分脚第10式手挥琵琶第32式左分脚第11式进步搬拦捶第33式转身左蹬脚第12式如封似闭第34式左右搂膝拗步(二)第13式十字手第35式进步栽捶第二段第36式翻身白蛇吐信第14式抱虎归山第37式进步搬拦捶第15式斜揽雀尾第38式右蹬脚第16式肘底看捶第39式左披身伏虎第17式左右倒卷肱(三)第四段第18式斜飞式第40式右披身伏虎第19式提手第41式回身右蹬脚第20式白鹤亮翅第42式双峰贯耳第21式左搂膝拗步第43式左蹬脚第22式海底针第44式转身右蹬脚第45式进步搬拦捶第67式闪通背第46式如封似闭第68式转身撇身捶第47式十字手第69式进步搬拦捶第48式抱虎归山第70式上步揽雀尾第49式斜揽雀尾第71式单鞭第50式横单鞭第七段第51式左右野马分鬃第72式云手(三)第五段第73式单鞭第52式进步揽雀尾第74式高探马第53式单鞭第75式左穿掌第54式左右穿梭(四斜角)第76式转身十字蹬脚第55式进步揽雀尾第77式搂膝打捶第56式单鞭第78式上步揽雀尾第57式云手(五)第79式单鞭第58式单鞭第八段第六段第80式下势第59式下势第81式上步七星第60式左右金鸡独立(二)第82式退步跨虎第61式左右倒卷肱(三)第83式转身摆莲脚第62式斜飞式第84式弯弓射虎第63式提手第85式进步搬拦捶第64式白鹤亮翅第86式如封似闭第65式左搂膝拗步第87式十字手第66式海底针第88式收势杨氏(八十八式)太极拳拳谱预备式起势1、揽雀尾2、单鞭3、斜飞4、手挥琵琶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提手上势8、左右搂膝拗步9、提手上势上步搬栏捶10、如封似闭11、十字手12、抱虎归山13、回身肘底看捶14、倒撵猴15、斜飞16、手挥琵琶17、白鹤亮翅18、搂膝拗步19、海底针20、山通臂21、撇身捶22、上步栽锤23、上步揽雀尾24、单鞭25、云手26、单鞭27、高探马28、左穿掌29、下势30、右分脚31、下势32、左分脚33、回身左蹬脚34、左右搂膝拗步35、楼膝栽捶36、翻身白蛇吐信37、下势38、右蹬脚39、左右披身伏虎40、下势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下势44、左蹬脚45、转身右蹬脚46、上步搬拦捶47、如封似闭48、十字手49、抱虎归山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云手55、单鞭56、扑步下势57、金鸡独立58、倒撵猴59、斜飞60、手挥琵琶61、白鹤亮翅62、搂膝拗步63、海底针64、山通臂65、撇身捶66、上步栽捶67、上步揽雀尾68、单鞭69、玉女穿梭70、反斜飞71、上步揽雀尾72、单鞭73、云手74、单鞭75、高探马76、左穿掌77、回身十字蹬脚78、上步子裆锤79、上步揽雀尾80、单鞭81、扑步下势82、上步七星83、退步跨虎84、回身摆莲脚85、弯弓射虎(打虎式)86、上步搬拦捶87、如封似闭88、十字手收势还原太极功夫扇52 式动作名称预备式第一段:1、开步抱扇----(过门)2、侧功举扇----(卧似一张弓)3、虚步亮扇----(站似一棵松)4、进步刺扇----(不动不摇坐如鈡)5、转身下刺----(走路一阵风)6、独立撩扇----(南拳和北退)7、翻身劈扇----(少年武当功)8、转身抡压----(太极八卦连环掌)9、马步亮扇----(中华有神功)第二段:10、弓步削扇----(卧似一张弓)11、并步亮扇----(站似一棵松)12、进步刺扇----(不动不摇坐如鈡)13、震脚推扇----(走路一阵风)14、戳脚撩扇----(南拳和北退)15、盖步按扇----(少年武当功)16、翻身藏扇----(太极八卦连环掌)17、马步亮扇----(中华有神功)第三段:18、马步推扇----(棍扫一大片)19、转身刺扇----(枪挑一条线)20、插步反撩----(身轻好似云中燕)21、点步撩扇----(豪气冲云天)22、歇步抱扇----(外练筋骨皮)23、并步贯扇----(内练一口气)24、云手劈扇----(刚柔并济不低头)25、歇步亮扇----(我们心中有天地)26、开步抱扇----(过门)。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目录1起源传承2特征体用1. 2.1 特征2. 2.2 体用问题3. 2.3 问题归纳3代表人物1. 3.1 创始人2. 3.2 吴鉴泉3. 3.3 南吴北王4. 3.4 吴图南5. 3.5 杨禹廷6. 3.6 吴公仪7.8.1.2.3.1.2.3.1.2.3.4.5.6.7.8.9.10.11.12.1.2.3.2特征体用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

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

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

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

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

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

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

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

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

《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

太极拳散手四十五式

太极拳散手四十五式

太极散手四十五式
为了更好地辅助太极拳架的劲力练习,整理出太极
散手四十五式发劲套路,分享给各位武友,共同研讨。

此拳可整套发劲亦可缓慢练习或者单操练习。

在不断的
训练中去体会,去领悟,对太极劲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1预备式16迎门掌31左棚
2拦腰肘17左採32左履摔
3上挑肘18索摔33外摆里摔(左)4摘星掌19撩阴掌34挂肘摔
5穿心肘20前肩靠35左臀靠
6左背靠21拦腰掌36右棚
7左挒22连环肘37右履摔
8右背靠23上掼拳(左)38双峰贯耳
9右挒24外摆拳(左)39双崩拳
10上掼拳(右)25里合拳(左)40双拳迎门
11外摆拳(右)26右採41双按掌
12里合拳(右)27索摔42迎门靠
13前肩靠(右)28外摆里摔(右)43双推掌
14索喉掌29挂肘摔44当头炮
15背摔30右臀靠45收势
2011-9-23日整理于杭州三堡。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 左.右搂膝拗步
7. 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左揽雀尾
12.右单鞭
13.右下势
14.金鸡独立
第二段
15.左右倒卷肱
16.右海底针
17.左闪通臂
18.撇身捶
19肘底看捶
20.左右野马分鬃
21.玉女穿梭
第三段
22云手(向左)
23.右高探马
24.右分脚
25.左分脚
26.左右打虎
27.右蹬脚
28. 双峰贯耳
29.斜飞势
30.右迎面掌
第四段
31.十字摆脚
32.楼膝左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背
35.云手(向右)
36.左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
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
42.转身摆莲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捶
45.收势。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殷月明 2007 年 4 月于上海
说明: 一、 本拳谱是通过参加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工会太极拳协会组织的“吴
氏太极拳初级培训班”学习,并根据教练周中福的教学内容整理而 成。 二、 在整理过程中,参考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由徐致一编著的《吴氏 太极拳》一书。本拳谱所使用的图和式样也取自该书。 三、 本拳谱仅用于拳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和练拳之用。 四、 2006 年 9 月第二稿,采纳吴晓春的意见后的修改稿。2007 年 4 月第 三稿,根据中级班学习心得整理完善,并增加每动的意念。
正西不变,如图 4。
动作六(弓步打挤):从上式(图 4),屈
图5
右膝变虚步为右弓步,重心慢慢前移,体重在右脚,左腿伸直,两手趁势微带弧线
向前伸出,方向不变,右臂不要太直,保持坠肘,如图 5。意在坐掌心,目视前
方。
图6甲
图6乙
7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
动作七(转腰掤捋):从上式(图 5)仍为弓步,身体向右微微旋腰,同时, 右手循自然弧线向右方平移,左手指尖搭右腕上随同移转,至身体和两手手指均转 向西北方,如图 6 甲。此时,腰已不能再向右旋,即趁势徐徐坐左腿,并徐徐转向 正西,右腿变弓步为虚步,同时右手屈臂垂肘收小弧圈,转至右肩前方时指尖已渐 渐转向上方,即徐徐转腕向正西方变为正掌,左手跟在右腕之下,由俯掌转为仰 掌,两肘微屈,身向正西,眼视前方,如图 6 乙。
断,动中求静,阴阳合一。 吴氏太极拳拳谱(三十式)名称: 1、太极起势 2、拦雀尾 3、 单鞭 4、 提手上势 5、 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 倒撵猴 11、斜飞 12、海底针 13、扇通背 14、云手 15、左右分脚 16、转身蹬脚 17、双峰贯耳 18、野马分鬃 19、玉女穿梭 20、下势 21、金鸡独立 22、退步跨虎 23、迎面掌 24、转身摆莲脚 25、弯弓射虎 26、 上步迎面掌 27、翻 身劈 身捶 28、上 步 拦雀尾 29 、单鞭 30、收势合太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式吴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
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
第二段
15、左右倒卷肱16、右海底针17、左闪通背18、撇身捶19、肘底看捶20、左右野马分鬃21、玉女穿梭
第三段
22、云手(向左)23、右高探马24、右分脚25、左分脚26、左右打虎27、右蹬脚28、双峰掼耳29、斜飞势30、右迎面掌
第四段
31、十字摆脚32、搂膝左栽捶33、左海底针34、右闪通背35、云手(向右)36、左高探马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43、弯弓射虎44、退步搬拦捶45、收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