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模板
《说木叶》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1.D解析:A.“筌”读quán;B.“窣”读sū;C.“灼”读zhuó。
2.C解析: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
3.B解析:辨析同义词。
4.D解析: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5.C解析:关键在于“木”字。
6.B解析:A项的语序不合逻辑;C项后半句改为“这一家人……行为为大家所不齿”;D 把“恢复”改为“医治好”。
7.①④⑤⑦8.①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②韵字开口度越大③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二、(一)1.B2.C3.B解析:5.“故意不让人察觉”错误,原文是“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6.“必然的联系”不对。
7.原文是“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二)1.D2.B3.C解析:1.“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可参见本文第3段内容,“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2.A项“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说法错误。
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
C项“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错误。
原文是“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且此选项因果倒置。
D项“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说法错误。
由后文提及的“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等诗歌名句可知。
3.“青冥浩荡不见底”中的“青冥”是指“天空”,此处的“青”是指蓝色。
《说“木叶”》训练提高答案
解析与答案1.答案:(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沈佺期《古意》(4)王褒《渡河北》(5)庾信《哀江南赋》。
2.答案:(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6)绿叶发华滋。
(7)灼灼叶中华。
3.答案:(1)“奥妙”指的是“木叶”可以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季节”。
(2)“创造性”指的是,照一般的逻辑应当用“树叶”,但诗人却别出心裁,用了“木叶”;而“落木”一词,“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但诗人“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3)“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
(4)“不同”就是“木叶”的形象与“树叶”完全相反,“木”把“叶”排斥在外,“木”与“叶”总是连用,并且“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5)“相同”,指它们概念一致,都是“高大的树木”;“不同”,指它们艺术形象不一致,“高树”是“饱满”的形象,“高木”是“空阔”的形象。
4.答案:课文中问句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反问,例如“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这些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在文中有强调的作用。
二是设问,例如“‘木叶’是什么呢?”引出对“木”字的概念的诠释,使行文活泼而有变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设问引出了下文对“木”的艺术形象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问句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例如“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些问句意思相近,前呼后应,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
《说“木叶”》课后练习题+答案
《说“木叶”》课后练习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前后的预测准确性差距令人大开眼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得出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市场产生的结果相去无几。
• • • •B.作为一家从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下走出来的创业公司,“滴滴"不仅是不少移动出行领域创业者无法躲避的“阴影”,而且当下的“滴滴”自身也有一言难尽的“阴影”。
• • • •C.从刚开始驻村时的惴惴不安,到驻村半年后的熟能生巧,李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 • •贏得了村“两委”的认可,也赢得了贫困户的心。
D.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
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 • • •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解析:选C “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偏重于具有了技巧性。
而这里是指李忠驻村半年后解决问题不费力了,所以应该用“游刃有余”。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_________ “落叶”,________ 常见,______ 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______ 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利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G7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三单元)说“木叶”(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9说“木叶”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项,“筌”应读“quán”;B项,“窣”应读“sū”;C项,“灼”应读“zhu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我喜欢读林庚先生的作品,有时书中的精美语段,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我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林庚先生是著名诗人、楚辞与唐诗研究专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泰斗,从教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此处不合语境。
②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这里误用为“事先做准备”了。
③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使用正确。
④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使用正确。
⑤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与句中“跑”的意思相矛盾。
⑥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说“木叶”(一)_作业
《说“木叶”》课后练习(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漂泊(pó)不落于言筌(quán)B.皎皎(jiǎo)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迢远(zhāo) 蛊惑人心(ɡǔ)D.寒砧(diàn)桅杆(wéi)接踵而至(zhǒnɡ)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二、阅读《咬文嚼字》,画出此文的结构图。
咬文嚼字朱光潜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说“木叶“》含答案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说“木叶“》含答案(2021秋·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A.袅.袅( niǎo )照浦.( bǔ)褒.贬( bāo)B.灼.灼( zhuó) 亭皋.(gāo)寒砧.( zhàn)C.涔.阳( chén) 言筌.( quán) 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 tiáo) 翩.翩( piān)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留传反应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 (2020.江苏南京、盐城期末联考)下列各选项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峻岩。
D.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5.(2020.江苏南通全真模拟)下列诗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杏花微雨染春衣,汤沟春酿醉乡愁。
②粉浪幽幽夏至天,荷风缕缕鸟声连。
③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④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
高三语文课文《说木叶》课后练习题及答案.doc
高三语文课文《说木叶》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高三语文知识的记忆需要通过做题来巩固,通过做题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三语文课文《说木叶》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做这些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窸窣( ) 筌( ) 冉冉( )翩翩( ) 征戍(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枭( ) 朗( )琅( ) 蛊( )盅( )燥( )噪( )躁( ) 迢( )诏( )苕( ) 褐( )竭( )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喜爱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飘落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1.结合课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说“木叶”练习答案
16、①严谨的治学态度;②对教学 和学生的热爱;③宽厚、真诚的处世 态度;④淡泊名利的气节;⑤不向权 贵低头的骨气。 17、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 “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 素来整洁;另一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 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 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 头的骨气。
18、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 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价是对 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 林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19、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 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 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 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李白“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 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 品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言之成理 即可)
12、用特写式的手法,营造了一幅 富有诗意的图画,将一位踟蹰独行的 老人形象展现出来,暗合文题“林间 学者的诗人情怀”。 13、一是因为他的年龄与新诗的年 龄相仿;二是因为他的一生和诗联系 在一起,致力于诗歌理论研究,不断 进行诗歌创作,对诗坛作出了极大贡 献。
14、第一次是为了说明林庚先生在 唐诗研究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及 其所具有的深远影响;第二次是为全 文作结,突出了林庚先生艺术生命永 无止境的诗人情怀。 15、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两方面 来介绍作为诗人的林庚先生,从学术 研究和教学活动两方面来介绍作为学 者的林庚先生。
20、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 了翠绿秀颀的万竿青竹,在阳光里筛 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 竹影婆娑。 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 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22、常想设圈套害人的人往往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的佳作。
画中四将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展示不可多得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15尊不同时代的B.展现不可多得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15尊不同时代的C.展现屈指可数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不同时代的15尊D.展示屈指可数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不同时代的15尊: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强调把某个对象拿出来给人看。
展现:显现出;展示。
强调使隐藏的精神品质显现出来。
“不可多得”含有“少而难得、值得珍惜”之意,“屈指可数”只是强调数量很少。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和“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的”字造成的主语不同。
根据后文,主语应当是“诸武官”,而非“年龄和相貌”,所以应当填入的文字是“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最后一处应先说“15尊”,再强调这15尊人像属“不同时代”,如果先说“不同时代”,易误解为每个时代都有15尊人像。
2.最后一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 )A.冒号B.引号C.省略号D.书名号,并非指某一本书,注意前面的量词是“一段”而非“一本”,所以,此处应当用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不应用书名号。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精选课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精选课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精选课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精选课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第9课说“木叶"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褒奖(bāo)漂泊(pō)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B。
亭皋(ɡāo) 招徕(lài) 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
窸窣(sū) 迢远(tiáo)征戍(shù)蛊惑人心(ɡǔ)D。
寒砧(zhēn)桅杆(wěi)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桅杆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形无人问津联想月白风清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不但而且至于而且B.如果就关于或者C.不但而且那么或者D.如果那么至于甚至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作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说木叶答案
〖答题步骤〗
①表明观点。(同意哪种说法或哪个字更恰当)
②说明理由。(具体分析其意境,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效果)
【答案】
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秋天)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的心灵深处难以名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即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颜色:黄色意境:空 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树 颜色:绿色意境:饱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颜色:微黄意境疏朗
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
④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步骤四)
说木叶答案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第2-3自然段: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
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根底题一、给以下词语注音A.袅袅( )桔颂( )灼灼( )皋( ) B.征戌( )瘐( )缠绵( )褒( )C.翩( )荃( )枯燥( )漂零( ) D.漂泊( )迢远( )桅杆( )二、研读课文,协商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枯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重点商量诗歌语言的示意性〔指词语的形象颜色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颜色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颜色,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题一、指出以下诗句的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补足以下诗句的上下句:1、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谷柳恽?)2、__________________,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木叶”》课后练习题+答案
《说“木叶”》课后练习题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前后的预测准确性差距令人大开眼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得出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市场产生的结果相去无几....。
B.作为一家从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下走出来的创业公司,“滴滴”不仅是不少移动出行领域创业者无法躲避的“阴影”,而且当下的“滴滴”自身也有一言难尽....的“阴影”。
C.从刚开始驻村时的惴惴不安,到驻村半年后的熟能生巧....,李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村“两委”的认可,也赢得了贫困户的心。
D.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
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解析:选C“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偏重于具有了技巧性。
而这里是指李忠驻村半年后解决问题不费力了,所以应该用“游刃有余”。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G7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说木叶答案
《说“木叶”》练习答案1、【答案】D (A萧xiāo,B妨fáng,C泊bó)2、【答案】D (“文意棉密”应为“文意绵密”)3、【答案】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4、【答案】C(冒号管到句末,故A 、B均错,A、B处冒号取消;B处是课本的标点,但对课本也不可迷信。
D项引用的诗句在句内,“落叶何翩翩”后句号取消。
)5、【答案】B(解析:B.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A.一字千里,在一句话中,相差一个字,意思则差很远。
C.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D.大谬不然: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
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6、【答案】C(A、B、D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
A项主客体颠倒,应为“使无数网友倾倒”;B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置。
D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7、【答案】 A(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8、【答案】C (C觉慧把他的坚定的眼光盯在祖父的身上。
)9、【答案】 D (解析:A项,“律师”进入汉语系统是在汉桓帝时;B项,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C项,清代传授法律知识的人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10、【答案】 A (解析: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
)11、【答案】 D 解析:A项中“律师”一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新增了一个名词术语;B项不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唐代“道士”也可以称律师;C项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说木叶答案
说木叶答案说木叶答案二、检查预习:引1:与树有关的诗句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三、合作探究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1)含有落叶的因素。
(2)具有颜色的暗示性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5、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2)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2)6.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7.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入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入汉语系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第9课 说“木叶”》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总分:26分)一、语言文字积累(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有三法:笔法、字法、章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书写出具有美感的线条的方法。
实际上就是________锋毫的技巧,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多变的性能特点,去________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
字法即结字法,就是字的结构安排,也即“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章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驾驭字型的能力。
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 )。
二是驾驭行气的能力。
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
三是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
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________的展示。
要成为书法家,必须要有驾驭笔法、字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能力,三者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控制刻画淋漓尽致不可或缺B.掌握塑造尽善尽美不可或缺C.控制塑造淋漓尽致至关重要D.掌握刻画尽善尽美至关重要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控制:意思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掌握: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
此处语境强调掌握住运用“锋毫的技巧”,故此处应填“控制”。
第二空:刻画:仔细描摹、描绘。
塑造: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
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仔细描摹“点画造型”,故此处应填“刻画”。
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尽善尽美:目前尚不完美,竭尽全力使其达到最完美。
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技巧要有”充分的“展示”,故此处应填“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说木叶》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也是同学需要掌握的内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木叶》课后练习(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窸窣( ) 筌( ) 冉冉( )翩翩( ) 征戍(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枭朗琅蛊盅燥噪躁迢诏苕褐竭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喜爱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飘落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1.结合课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第二段中说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
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5.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从而富有感染性启发性。
根据以上观点,完成下列问题。
(1)高树的暗示性是什么?(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7.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说木叶》课后练习(二)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漂泊(b) 不落于言筌(qun)B.皎皎(jiǎo) 橘颂(j) 心有余悸(j)C.窸窣(sū) 桅杆(wi) 蛊惑人心(ɡǔ)D.寒砧(din) 迢远(tio) 接踵而至(zhǒnɡ)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遏止艰苦B.消失遏止坚苦C.消失遏制艰苦D.消逝遏制坚苦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阿巴斯与穆巴拉克讨论了重启巴内部和解对话的相关议题。
阿巴斯说,埃及方面保证将继续周旋,力争促使巴内部和解对话尽快展开。
B.中行近日与泛美开发银行IDB签约了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此协议旨在解决国内企业开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市场的过程中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C.由于朝鲜当局无法保证必要的粮食供给,朝鲜居民很难度过这个冬天。
另外,朝鲜年后将迎来金正日67岁的生日,在准备节日所必需的特别食品方面朝鲜捉襟见肘。
D.该项目产品实现产业化后,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将真正掌握技术主动权和制高点,LED芯片生产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内甚至国外的LED封装产品价格下降将马到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悉,新基地建成后将会为驻中东以及亚洲的美军提供讯号及情报。
其实,一方面美军靠卫星大肆获取他国情报,另一方面也紧紧盯住其他国家的卫星动向。
B.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C.国家要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力量,同时给予陕南地区农村以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D.中国乃至亚洲的管理软件在继续研究和吸取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地区先进企业的结合,进行联合创新。
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说律师韩栋律师一词出现很早。
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
汉桓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
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槃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
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
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
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
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
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
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l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法,《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
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
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
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
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
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
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
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
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
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