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预科教师版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第2课时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导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2024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第2课时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导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数学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2课时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教材要点要点状元随笔(1)这两组公式均可由和差角公式推导得到,而这两组公式亦可以互推.(2)和差化积公式可由以下口诀记忆“正弦和正弦在前;正弦差余弦在前;余弦和只见余弦;余弦差负不见余弦”.(3)两组公式中的倍数关系可通过值域(最值)的对比发现,y=sinα±sinβ与cos α±cosβ的值域应为[-2,2]而y=sinαsinβ等的值域应为[-1,1],所以应给积乘2或者和(差)乘1.2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sin (A+B)+sin (A-B)=2sin A cos B.( )(2)sin (A+B)-sin (A-B)=2cos A sin B.( )(3)cos (A+B)+cos (A-B)=2cos A cos B.( )(4)cos (A+B)-cos (A-B)=2sin A cos B.( )2.把2sin 10°cos 8°化成和或差的形式为( )A.sin 18°-sin 2° B.sin 18°+cos 2°C.sin 18°+sin 2° D.cos 18°+cos 2°3.把sin 15°+sin 5°化成积的形式为( )A.sin 5°sin 15° B.2cos 10°cos 5°C.2sin 10°sin 5° D.2sin 10°cos 5°4.cos 37.5°cos 22.5°=______.题型 1 和差化积公式的应用例1 把下列各式化成积的形式.(1)cos 3x+cos x;(2)cos 40°-cos 52°;(3)sin 15°+sin 35°;(4)sin 6x-sin 2x.方法归纳套用和差化积公式的关键是记准、记牢公式,有时函数不同名,要先化为同名再化积,化积的结果能求值则尽量求出值来.跟踪训练1 把下列各式化成积的形式.(1)cos 8+cos 2;(2)cos 100°-cos 20°;(3)sin 40°+sin 150°;(4)sin (x+2)-sin x.题型 2 积化和差的应用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和或差的形式.(1)2sin 64°cos 10°;(2)sin 80°cos 132°;(3)cos π6cos π4;(4)sin 2sin 1.方法归纳积化和差公式可以把某些三角函数的积化为和或差的形式.需要注意三角函数名称的变化规律.跟踪训练2 (1)sin 15°cos 165°的值是( )A .14B .12C .-14D .-12(2)sin (π4+α)cos (π4+β)化成和差的形式为( )A .12sin (α+β)+12cos (α-β)B .12cos (α+β)+12sin (α-β) C .12sin (α+β)+12sin (α-β)D .12cos (α+β)+12cos (α-β)题型 3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的综合应用 角度1 化简与求值 例31sin 40°+cos 80°sin 80°=________.方法归纳当条件或结论式比较复杂时,往往先将它们化为最简形式,再求解.角度2 证明恒等式例4 求证:sin αsin (60°+α)sin (60°-α)=14sin 3α.方法归纳当要证明的不等式一边复杂,另一边非常简单时,我们往往从复杂的一边入手证明,类似于化简.跟踪训练3 (1)计算:sin 70°+sin 50°sin 80°=________.(2)求证:2cos 20°+2sin 20°−12cos 20°−2sin 20°−1·tan 25°=cos 15°sin 15°.课堂十分钟1.sin 75°-sin 15°的值为( ) A .12 B .√22 C .√32 D .-122.cos 72°-cos 36°的值为( ) A .3-2√3 B .12 C .-12D .3+2√33.sin 37.5° cos 7.5°等于( ) A .√22 B .√24 C .√2+14 D .√2+244.求证:sin 15°sin 30°sin 75°=18.第2课时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新知初探·课前预习[基础自测]1.答案:(1)√ (2)√ (3)√ (4)× 2.解析:2sin10°cos 8°=sin (10°+8°)+sin (10°-8°)=sin 18°+sin 2°. 答案:C3.解析:sin 15°+sin 5°=2sin 15°+5°2cos15°−5°2=2sin 10°cos 5°答案:D4.解析:cos 37.5°cos 22.5°=12(cos 60°+cos 15°) =14+12cos 15°=2+√6+√28.答案:2+√6+√28题型探究·课堂解透例1 解析:(1)cos 3x +cos x =2cos 3x+x 2cos3x−x 2=2cos 2x cos x .(2)cos 40°-cos 52°=-2sin 40°+52°2sin40°−52°2=-2sin 46°sin (-6°)=2sin 46°sin 6°.(3)sin 15°+sin 35°=2sin15°+35°2cos15°−35°2=2sin 25°cos (-10°)=2sin 25°cos 10°. (4)sin 6x -sin 2x =2cos 6x+2x 2sin6x−2x 2=2cos 4x sin 2x .跟踪训练1 解析:(1)cos 8+cos 2=2cos 8+22cos8−22=2cos 5cos 3.(2)cos 100°-cos 20°=-2sin 100°+20°2sin100°−20°2=-2sin 60°sin 40°=-√3sin 40°.(3)sin 40°+sin 150°=2sin40°+150°2cos40°−150°2=2sin 95°cos (-55°)=2cos 5°cos 55°. (4)sin (x +2)-sin x =2cosx+2+x 2sinx+2−x 2=2cos (x +1)sin 1.例2 解析:(1)2sin 64°cos 10°=sin (64°+10°)+sin (64°-10°) =sin 74°+sin 54°.(2)si n 80°cos 132°=cos 132°sin 80°=12[sin (132°+80°)-sin (132°-80°)]=12(sin 212°-sin 52°) =-12(sin 32°+sin 52°).(3)cos π6cos π4=12[cos (π6+π4)+cos (π6−π4)] =12[cos 5π12+cos (−π12)]=12(cos 5π12+cos π12).(4)sin 2sin 1=-12[cos (2+1)-cos (2-1)]=-12(cos 3-cos 1).跟踪训练2 解析:(1)sin 15°cos 165°=12[sin (15°+165°)+sin (15°-165°)]=12sin 180°-12sin 150°=-14.(2)sin (π4+α)cos (π4+β) =12[sin (π4+α+π4+β)+sin (π4+α−π4−β)]=12[sin (π2+α+β)+sin(α−β)] =12cos (α+β)+12sin (α-β).答案:(1)C (2)B 例3 解析:原式=2cos 40°+cos 80°sin 80°=cos 40°+2cos 60°cos 20°sin 80°=cos 40°+cos 20°sin 80°=2cos 30°cos 10°sin 80°=2cos 30°=√3.答案:√3例4 证明:左边=sin α·(−12)(cos 120°-cos 2α) =14sin α+12sin αcos 2α=14sin α+14[sin 3α+sin (-α)]=14sin α+14sin 3α-14sin α=14sin 3α=右边. 跟踪训练3 解析:(1)sin 70°+sin 50°sin 80°=sin (60°+10°)+sin (60°−10°)sin 80°=2sin 60°cos 10°cos 10°=2sin 60°=√3. (2)证明:左边=2cos 20°sin 25°+2sin 20°sin 25°−sin 25°2cos 20°cos 25°−2sin 20°cos 25°−cos 25° =sin 45°−sin (−5°)−cos 45°+cos (−5°)−sin 25°cos 45°+cos (−5°)−sin 45°−sin (−5°)−cos 25° =sin 5°+cos 5°−sin 25°sin 5°+cos 5°−cos 25° =sin 5°+sin 85°−sin 25°cos 85°+cos 5°−cos 25° =sin 5°+2cos 55°sin 30°−2sin 55°sin 30°+cos 5°=sin 5°+cos 55°cos 5°−sin 55°=sin 5°+sin 35°cos 5°−cos 35° =sin 20°cos (−15°)−sin 20°sin (−15°) =cos 15°sin 15°=右边所以原等式成立. [课堂十分钟]1.解析:sin 75°-sin 15°=2cos 45°sin 30°=2×√22×12=√22.答案:B2.解析:原式=-2sin72°+36°2sin72°−36°2=-2sin 54°·sin 18°=-2cos 36°cos 72° =-2·sin 36°cos 36°cos 72°sin 36°=-sin 72°cos 72°sin 36°=-sin 144°2sin 36°=-12. 答案:C3.解析:sin 37.5°cos 7.5°=12[sin (37.5°+7.5°)+sin (37.5°-7.5°)]=12(sin 45°+sin 30°)=12×(√22+12)=√2+14. 答案:C4.证明: sin 15°sin 30°sin 75°=12sin 15°sin 75°=-14[cos (15°+75°)-cos (15°-75°)]=-14(cos 90°-cos 60°)=-14×(−12)=18.。

2024年备课教案电子版(

2024年备课教案电子版(

2024年备课教案电子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向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向量的相等、相反、平行和垂直等基本性质,以及向量线性运算的法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向量的表示方法。

2. 掌握向量基本性质,如相等、相反、平行和垂直。

3. 学会向量线性运算的法则,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向量线性运算的法则。

教学重点:向量基本性质和线性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1) 向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向量的基本性质,如相等、相反、平行和垂直。

(3) 向量线性运算的法则。

3. 例题讲解:讲解向量线性运算的例题,并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线性运算2. 主要内容:(1) 向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向量的基本性质。

(3) 向量线性运算的法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判断题:向量可以表示力、速度等物理量。

()(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向量的线性运算?()A. 向量的乘法B. 向量的除法C. 向量的加法D. 向量的减法(3) 计算题:已知向量a和向量b,求向量a+2b的结果。

2. 答案:(1) √(2) C(3) 解题过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向量基本概念和线性运算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向量的应用,如物理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几何中的向量坐标表示等。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向量线性运算的法则。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选择。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高中教师完整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教师完整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2. 应用函数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定义、性质等。

2.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设函数f(x)在区间I上定义,若对于任意的x1、x2∈I,当x1<x2时,都有f(x1)<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上单调递增;若对于任意的x1、x2∈I,当x1<x2时,都有f(x1)>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 上单调递减。

2. 讲解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a. 求导法:对函数求导,根据导数的正负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b. 比较法:比较函数在区间I上的任意两点x1、x2的函数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 举例说明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教师巡视指导。

2.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提高数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本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性质,讲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使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高二物理选修3-2预科教师版汇总

高二物理选修3-2预科教师版汇总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有两个要点,一是闭合电路,二是磁通量变化;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有无,多少无关,只要磁通量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不变就没有。

如图1所示,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方向的轴转动,当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时,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最大,但此时磁通量不变,线圈中无感应电流(可用示波器观察)。

[自主学习]1、定义: 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所产生的电流称为 。

2、到了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一些科学家相信电与磁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经过艰苦细致地分析、试验, 发现了电生磁,即电流的磁效应; 发现了磁生电,即电磁感应现象。

3、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称为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段导体相当于 ;4、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

5、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 或 ,但前者应用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后者可应用于一切情况。

[典型例题]例1 如图2所示,两个同心圆形线圈a 、b 在同一水平面内,圆半径b a R R 〉,一条形磁铁穿过圆心垂直于圆面,穿过两个线圈的磁通量分别为aφ和b φ,则:b a A φφ〉)(,b a B φφ=)(,b a C φφ〈)(,(D )无法判断分析:在磁铁的内部磁感线从S 极指向N 极,在磁铁的外部磁感线从N 极指向S 极;故从下向上穿过的磁感线条数一样多,但面积越大从上向下穿过来的磁感线条数越多,则磁感线的条数差越少,磁通量越少,C 正确[能力训练]1、如图5所示,条形磁铁穿过一闭合弹性导体环,且导体环位于条形磁铁的中垂面上,如果把导体环压扁成椭圆形,那么这一过程中:(B)穿过导体环的磁通量减少,有感应电流产生(C)穿过导体环的磁通量增加,有感应电流产生(D)穿过导体环的磁通量变为零,无感应电流(E)穿过导体环的磁通量不变,无感应电流2.金属矩形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做如图6所示的运动,线圈中有感应电流的是:3、如图7所示,一个矩形线圈与通有相同大小电流的平行直导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处于两直导线的中央,则线框中有感应电流的是;(A)两电流同向且不断增大(B)两电流同向且不断减小(C)两电流反向且不断增大(D)两电流反向且不断减小4、如图8所示,线圈两端接在电流表上组成闭合回路,在下列情况中,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的是(A)线圈不动,磁铁插入线圈(B)线圈不动,磁铁拔出线圈(C)磁铁插在线圈内不动(D)磁铁和线圈一块平动5、一个处在匀强磁场中的闭合线圈中有一定的磁通量穿过,能使该回路产生感应电流的是:(A)改变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改变回路平面与磁场方向的夹角(C)改变闭合线圈所围成的面积(D)线圈在磁场中平移6、如图9所示,直导线中通以电流I,矩形线圈与电流共面,下列情况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A)电流I增大(B)线圈向右平动(C)线圈向下平动 (D)线圈绕ab边转动7、如图10所示,线圈abcd在磁场区域ABCD中,下列哪种情况下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A)把线圈变成圆形(周长不变)(B)使线圈在磁场中加速平移(C)使磁场增强或减弱(D)使线圈以过ad的直线为轴旋转8、闭合矩形线圈跟磁感线方向平行,如图11所示,下列那种情况线圈中有感应电流:(A)线圈绕ab轴转动(B)线圈垂直纸面向外平动(C)线圈沿ab轴向下移动(D)线圈绕cd轴转动9、如图12所示,开始时矩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内一半在匀强磁场外,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以ab为轴转动O 为轴转动(B)以O(C)以ad为轴转动(小于60 )60)(D)以bc为轴转动(小于10、如图13所示,在条形磁铁的外面套着一个闭合弹簧线圈,若把线圈四周向外拉,使线圈包围的面积变大,这时:(A) 线圈中有感应电流(B)线圈中无感应电流(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 (D)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利用磁场产生电感应电流 2.法拉第 3.感应电动势电源4.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5.右手定则楞次定律能力训练 1.B 2.A 3.CD 4.AB 5.ABC 6.ABD 7.ACD8.A 9.ABD 10.AD一、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初高中衔接-第4讲、韦达定理(教师版)

初高中衔接-第4讲、韦达定理(教师版)

第4讲、韦达定理1、定理内容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如果方程有两个实数根12,x x ,那么1212,b cx x x x a a+=-=。

注:①韦达定理研究的是一元二次方程根和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②定理成立的条件:判别式240b ac ∆=-≥即方程有解的情况下(个数不要求);③方程要先化为一般式;④1212,b cx x x x a a+=-=负号不要忘。

2、证明过程先由公式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20(0)ax bx c a ++=≠的两根12,x x ,即42b x a-±=;再计算12x x +、12x x ⋅的值即可。

3、推论:(1)以根12,x x 的一元二次方程可表示为21212()0x x x x x x -++⋅=或0))((21=--x x x x 。

(2)若一元二次方程首项系数为1(20x px q ++=)的两根为12,x x ,则1212,x x p x x q +=-⋅=。

4、韦达定理的应用(1)判定根的符号①若120c x x a ⋅=>,120bx x a +=->则:两根同正,120,0x x >>;②若120c x x a ⋅=>,120bx x a +=-<则:两根同负,120,0x x <<;③若120c x x a ⋅=<,120bx x a +=->则:两根异号,12,x x 一正一负;①若120c x x a ⋅=<,120bx x a+=-<则:两根异号,12,x x 一正一负。

注意:求与方程的根有关代数式的值时,一般先将所求的形式化为两根之和积的形式再整体代入。

高一升高二衔接教材高二预科班数学精品课程二十讲(教学案):第十八讲 不等式及其性质同步提升训练

高一升高二衔接教材高二预科班数学精品课程二十讲(教学案):第十八讲 不等式及其性质同步提升训练

第十八讲不等式及其性质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若a ,b ,c ∈R ,a >b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1a <1b B .a 2>b 2C.a c 2+1>bc 2+1D .a |c |>b |c | 2.已知a 、b 为非零实数,且a <b ,则下列命题成立的是( )A .a 2<b 2B .a 2b <ab 2C.1ab 2<1a 2bD.b a <ab3.若x ∈(e-1,1),a =ln x ,b =2ln x ,c =ln 3x ,则( )A .a <b <cB .c <a <bC .b <a <cD .b <c <a4.若a >0且a ≠1,M =log a (a 3+1),N =log a (a 2+1),则M ,N 的大小关系为( )A .M <NB .M ≤NC .M >ND .M ≥N5.若a >b >c 且a +b +c =0,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A .ab >acB .ac >bcC .a |b |>c |b |D .a 2>b 2>c 2 6.若1<a 1<b1,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log b a > log a b B .│log b a +log a b │>2C .(log a b )2<1 D .│log b a │+ │ log a b │>│ log b a + log a b │7.设a>0,b>0,则不等式-b<x1<a 等价于( ) A .-b 1< x <0或0<x<a 1 B .-a 1<x<b 1C .x<-a 1或x>b 1D .x<-b 1或x>a18.设全集U =R ,A ={x|x 2-5x -6>0},B ={x||x -5|<a}(a 是常数),且11∈B ,则( ) A .(U A)∩B =RB .A ∪(U B)=RC .(U A)∪(U B)=RD .A ∪B =R9.下列各对不等式中同解的是( )A .72<x 与 x x x +<+72 B .0)1(2>+x 与01≠+xC .13>-x 与13>-xD .33)1(x x >+与xx 111<+ 10.若122+x ≤()142x -,则函数2x y =的值域是() A .1[,2)8B .1[,2]8C .1(,]8-∞D .[2,)+∞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1.若1≤a ≤5,-1≤b ≤2,则a -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12.若x ∈R ,则x1+x 2与1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13.以下结论:(1)a>b ⇒│a │>b ;(2)a>b ⇒a 2>b 2;(3)│a │>b ⇒a>b ;(4)a>│b │⇒a>b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14.已知-2π≤α<β≤2π,则2βα-的范围为. 三、解答题(6小题,共60分)15.(本题10分)设a >b >0,试比较a 2-b 2a 2+b 2与a -ba +b的大小.16.(本题10分)设f (x )=1+log x 3,g (x )=2log x 2,其中x >0且x ≠1,试比较f (x )与g (x )的大小.17.(本题10分)设f(x)=3ax 2+2bx+c ,若a+b+c=0,f(0)>0,f(1)>0 求证:(1)a>0,-2<ab<-1 (2)函数f(x)在(0,1)内有零点.18.(本题10分)解不等式(1)2(23)log (3)0x x -->(2)2232142-<---<-x x19.(本题10分)不等式049)1(220822<+++++-m x m mx x x 的解集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运动学预科 11、自由落体 竖直上抛(教师版)

运动学预科  11、自由落体 竖直上抛(教师版)

自由落体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 .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 .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不同质量的物体运动规律相同D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成反比2、物体从h 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经时间t 到达地面,落地速度为v ,那么当物体下落时间为 时,物体的速度和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是( )A. ,B. ,C. ,D. ,【答案】 D3、一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在最后1s 内下落的距离是全程的一半,求下落全程所用时间及总高度4、如图,质点A 点从高为h 的窗台上方H 处,自由下落。

则A 通过窗台所用的时间为 __________。

5、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落体,途中在0.2s 内通过一个高度为1.4m 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有多高?(g 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6、屋檐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m 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所示,g=10m/s²,则此屋檐离地面的距离为( ) A. 2.2m B. 3.0m C. 2.5 m D. 3.2m【答案】 DA7、A球自塔顶自由下落,当落下a时,B球自距塔顶b处开始自由下落,两球恰好同时落地,则塔高为多少?8、将自由落体运动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物体通过最后1段时间下落的高度为56m,那么物体下落的第1段时间所下落的高度为()A.3.5 m B.7 m C.8 m D.16 m 9、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m的窗子的上、下沿。

(g 取10 m/s2)问:(1)此屋檐离地面有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10、一个屋檐距地面9m高,每隔相等的时间,就有一个水滴从屋檐自由落下。

当第四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求此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

运动学预科 7、追及问题(教师版)

运动学预科  7、追及问题(教师版)

追击问题1、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线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车后,后车以与前车相同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下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应保持距离至少为多少?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从静止以4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此时,一辆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来与汽车同向行驶,汽车在后追摩托车,求:(1)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答案:(1)当汽车速度与摩托车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最大;设所用时间为tat=10m/st=2.5s此时间内汽车行使距离:s1=at2=12.5m此时间内摩托车行使距离:s2=vt=25m两者最大距离为: s2- s1=12.5m(2)设位移相等时所用时间为t1解得:t1=4s3、一辆汽车以90km/h的速率在学校区行驶。

当这辆违章超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警车时,警车立即从静止开始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度追去。

⑴. 警车出发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最远?⑵. 警车何时能截获超速车?⑶. 警车截获超速车时,警车的速率为多大?位移多大?4、一列汽车车队以v1=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相邻车间距为25m,后面有一辆摩托车以v2=20m/s的速度同向行驶,当它与车队最后一辆车相距S0=40m时刹车,以=0.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摩托车从车队旁边行驶而过,设车队车辆数n 足够多,问:(1)摩托车最多与几辆汽车相遇?摩托车与车队中汽车共相遇几次?(2)摩托车从赶上车队到离开车队,共经历多少时间?(结果可用根号表示)【答案】(1)解:当摩托车速度减为10m/s时,设用时为t,摩托车行驶的距离为x1,每辆汽车行驶的距离都为x2. v2=v1-at代入数据解得t=20s根据速度位移公式v22-v12=-2ax1解得x1=300mx2=v2t=200m摩托车与最后一辆汽车的距离△x=300-200-40=60m故摩托车追上的汽车数则追上汽车3辆摩托车与汽车相遇的次数为N=2n=6次(2)解:设摩托车追上最后一辆汽车的时刻为t1 ,最后一辆汽车超过摩托车的时刻为t2 .解得5、甲、乙两车相距d=9m,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1=2m/s2、初速度为V1=10m/s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2=4m/s2、初速度为v2=2m/s的匀加速运动,求:(1)相遇次数及相遇时间(2)甲乙共速前最大距离答案:(1)1/9(2)256、甲、乙两车相距d=10m,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1=6m/s2、初速度为V1=4m/s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2=2m/s2、初速度为v2=12m/s的匀加速运动,求:甲是否能甲是否能追上乙,若能追上求相遇时间,若不能追上求最短距离答案:不能最短距离为6m7、甲、乙两车相距d=2m,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1=15m/s2、初速度为V1=9m/s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2=5m/s2、初速度为v2=72km/h的匀加速运动,求:甲是否能甲是否能追上乙,若能追上求相遇时间,若不能追上求最短距离答案:能追上相遇时间为0.2或28、甲、乙两车相距d=5m ,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 1=2m/s 2、初速度为V 1=7.2km/h 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 2=4m/s 2、初速度为v 2=6m/s 的匀加速运动,求:甲是否能甲是否能追上乙,若能追上求相遇时间答案:1s9、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平直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 =10 m/s 的速度匀速驶过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2.4 s 警车发动起来,以加速度a =2 m/s 2做匀加速运动,试问:(1)警车发动起来后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3)若警车的最大速度是14 m/s ,则警车发动起来后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答案】(1)12s (2)49m (3)18.25s【解析】(1)设警车运动前,货车行驶的位移为ΔxΔx =v·Δt =2.4×10 m =24 m.设警车发动起来后要时间t 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则 12at 2-vt =Δx 解得t =12 s 或t =-2 s(舍去).(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起来后经时间t′两车速度相等,两车间的距离最大为x m ,则t′=v a=5 s x m =Δx +v·t′-12at′2=(24+10×5-12×2×52) m =49 m. (3)若警车的最大速度是14 m/s ,则警车发动起来后加速的时间 t 0=v m a=7 s 设警车发动起来后经过时间t″追上违章的货车,则 12at 20+v m(t″-t 0)-vt″=Δx 解得t″=18.25 s.10、汽车A 在红绿灯前停止,绿灯亮时A 开动,以a=0.4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t 0=30s 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 以v=8m/s 的速度从A 车旁边驶过,之后B 车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问:(1)从绿灯亮时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后两车再次相遇?(2)相遇前,二车的最远距离是多少?答案:(1)从绿灯亮时开始计时,经45s 后两车再次相遇;(2)相遇前,二车的最远距离是80m .。

2023年北京北大附中高三三模地理(预科部)(教师版)

2023年北京北大附中高三三模地理(预科部)(教师版)

2023北京北大附中高三三模地理(预科部)2023.05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2023年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

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度清洁电能。

图1示意该工程输电线路。

读图,回答第1题。

图11.输电线路A.自西向东由寒温带进入亚热带B.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C.沿线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D.输送西部的水电和核电图2示意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读图,回答第2题。

图22. 图中A.中生代比新生代生物多样性丰富B.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与气温降低有关C.古生代比新生代的降水量波动小D.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暖干2017年11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由上海出发,为建设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做准备。

图3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3、4题。

3.拟建考察站A.纬度低于中山站B.位于长城站西南C.地处盛行西风带D.濒临大西洋4.考察船出发时,A.南半球昼短夜长B.地中海地区正值旱季C.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运动D.华北地区冬小麦进入收获季节某网站调查和统计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月进京人数比例。

表 1 为排名前 6 位的城市。

读表,回答第 5、6 题。

表 1省城市该城市进京人数占全部进京人数比例(%)河北廊坊17.26保定8.07张家口 3.71石家庄 2.43天津7.24上海 2.645.影响进京人数的主要因素有①空间距离②城市规模③路网密度④购物需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 2019 年北京至张家口高铁开通后,短期会使张家口A.运输方式增加 B. 城市等级提高C.客源市场扩大 D. 进京人数减少广义上的轨道交通,包括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既有普速铁路。

运动学预科 10、 VT图像和追及问题的应用(教师版)

运动学预科  10、 VT图像和追及问题的应用(教师版)

1、物体A、B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物体A、B运动方向一定相反B.物体A、B在0~4 s内的位移相同C.物体A、B在t=4 s时的速度相同D.物体A的加速度比物体B的加速度大【答案】 C2、如图为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作匀加速运动的v-t图像。

己知第3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物体的出发点的关系是()A.从同一地点出发 B.A在B前3m处C.B在A前3m处 D.B在A前6m处【答案】C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图中t2=2t1,则(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在t1时刻甲在前,乙在后C.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D.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答案】D4、a、b两车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同方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t=0时刻,两车间距离为d;t=5 s的时刻它们第一次相遇.关于两车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5 s的时刻两车第二次相遇B.t=20 s的时刻两车第二次相遇C.在5~15 s时间内,先是a车在前,而后是b车在前D.在10~15 s时间内,两车间距离逐渐变大【答案】A5、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B.在2s末乙追上甲C.前4s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m【答案】D6、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

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S。

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

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A.1,t t d s '==B.111t ,24t d S '== C.111t ,22t d S '== D.113t ,24t d S '== 【答案】D7、如图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整个过程中,BC 段的加速度最大B .整个过程中,CD 段和DE 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C .整个过程中,E 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D .BC 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 m【答案】BD8、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中,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10 s 时两车距离最近B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10 s 时两车距离最远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15 s 时两车相遇D .在0~20 s 内乙车始终在甲车前面,直至20 s 时两车相遇【答案】BD9、t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km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答案】BC10、如图所示为A 、B 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A 质点的图像为直线,B 质点的图像为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像交点C 、D 坐标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 1 2 3 4 30 60-甲乙 v/(km/h)t/shA. t1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B. t1~t2时间段内B质点的平均速度小于A质点匀速运动的速度C. 两物体速度相等的时刻一定在t1~t2时间内的中间时刻D. A在B前面且离B最远时,B的位移为【答案】 C11、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图像c是一条抛物线,坐标原点是抛物线的顶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B. a、b两物体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 物体c一定做变速曲线运动D. 在0~5 s内,当t=5 s时,a、b两个物体相距最远【答案】 D12、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 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车通过的路程C. 时间内,丙、丁两车在时刻相距最远D. 时间内的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答案】 C13、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数学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数学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2.4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2.4.1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新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 1.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和平面 数学抽象 2.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数学抽象 3.会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教学设计一、目标展示 二、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问题 (1)怎样借助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点A ,B ,C ,D ,A 1,B 1,C 1,D 1? (2)设AB ―→=v ,如果只借助v ,能不能确定直线AB 在空间中的位置?(3)一般地,怎样借助空间向量来刻画空间中点和直线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知识点一 位置向量在空间中,取一定点O 作为原点,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P 的位置就可以用向量OP ―→来表示,OP ―→_称为点P 的位置向量.知识点二 直线的方向向量1.一般地,如果非零向量v 与直线l 平行,就称v 为l 的方向向量.2.已知空间直线l 上一个定点A 以及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就可以确定这条空间直线的位置.3.一条直线有无穷多个方向向量,这些方向向量是相互平行的;直线l 的方向向量v 也是所有与l 平行的直线的方向向量.知识点三 平面的法向量1.如果非零向量n 所在直线与平面α垂直,则称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2.给定一点A 和一个向量n ,那么,过点A ,且以向量n 为法向量的平面是完全确定的. 3.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无穷多个.由于垂直于同一平面的直线是平行的,因而一个平面的所有法向量互相平行.四、精讲点拨【例1】 已知点A (2,4,0),B (1,3,3),如图,以AB ―→的方向为正向,在直线AB 上建立一条数轴,P ,Q 为轴上的两点,且分别满足条件:①AP ∶PB =1∶2; ②AQ ∶QB =2∶1. 求点P 和点Q 的坐标.【例2】 (1)已知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m =(2,-1,3),且直线l 过A (0,y ,3)和B (-1,2,z )两点,则y -z =( )A .0B .1 C.32D .3(2)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棱长为1,则直线DD 1的一个方向向量为________,直线BC 1的一个方向向量为________.【例3】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棱长为1,G ,E ,F 分别为AA 1,AB ,BC 的中点,求平面GEF 的一个法向量.五、达标检测1.若A (-1,0,1),B (1,4,7)在直线l 上,则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 ) A .(1,2,3) B .(1,3,2) C .(2,1,3)D .(3,2,1)2.若n =(2,-3,1)是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则下列向量中能作为平面α的法向量的是( ) A .(0,-3,1) B .(2,0,1) C .(-2,-3,1) D .(-2,3,-1)六、课堂小结1.确定空间中点的位置;2.直线的方向向量;3.求平面的法向量.。

高一升高二衔接教材高二预科班数学精品课程二十讲(课件):第四讲 函数的零点及建模(1)函数与方程

高一升高二衔接教材高二预科班数学精品课程二十讲(课件):第四讲 函数的零点及建模(1)函数与方程
第四讲 函数的零点及建模
函数与方程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四十七分。
忆一忆知识要点
1.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使函数 y=f(x)的值为 0 的实数 x 称为函数 y =f(x)的零点. (2)几个等价关系 方程 f(x)=0 有实数根⇔函数 y=f(x)的图象与 x 轴 数 y=f(x)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四十七分。
判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 零点的存在性
例 1 判断下列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是否存在零点. (1)f(x)=x2-3x-18,x∈[1,8]; (2)f(x)=log2(x+2)-x,x∈[1,3].
第(1)问利用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或直接求出零点,第(2)问利用 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或利用两图象的交点来求解. 解 (1)方法一 ∵f(1)=12-3×1-18=-20<0, f(8)=82-3×8-18=22>0, ∴f(1)·f(8)<0, 故 f(x)=x2-3x-18,x∈[1,8]存在零点.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四十七分。
函数的零点存在性问题常用的办法有三种:一是用定理,二 是解方程,三是用图象.值得说明的是,零点存在性定理是 充分条件,而并非是必要条件.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四十七分。
(1)函数 f(x)=2x+3x 的零点所在的一个区间是___②_____(填 序号). ①(-2,-1); ②(-1,0); ③(0,1); ④(1,2). 解析 ∵f′(x)=2xln 2+3>0, ∴f(x)=2x+3x 在 R 上是增函数.
(1)y=g(x)-m 有零点即 y=g(x)与 y=m 的图象有交点,所以可 以结合图象求解.(2)g(x)-f(x)=0 有两个相异实根⇔y=f(x)与 y =g(x)的图象有两个不同交点,所以可利用它们的图象求解.

2023北京北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化学(预科部)(教师版)

2023北京北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化学(预科部)(教师版)

2023北京北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化学2023.10.08本试卷共10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Br80第I 卷(选择题,共42分)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

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B. 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C. 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氧化丝织品中的有色成分D. 用铁槽车运输浓硝酸利用了常温下铁和浓硝酸不能发生反应的性质2. 下列实验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3.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A. 2p:电子云图为:B. AlCl3的VSEPR模型为:C. H2O2的电子式为:D. 基态24Cr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4. 下列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 热稳定性:H2O>H2SB. 第一电离能:N>OC. 还原性:I>ClD. 酸性:HNO3>H3PO45. 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g H218O含有的中子数为10 N AB. 0.1 mol·L HClO4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0.1 N AC. 25℃,101kPa下,0.5 mol乙烷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氢键数为3 N AD. 标准状况下,1.12 L N2和足量H2于密闭容器充分反应,生成NH3分子数为0.1 N A6. 向摩尔盐[(NH4)2Fe(SO4)2·6H2O]溶液中加入以下试剂,离子方程式不能解释相应现象的是实验试剂现象方程式A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NH4++H2O NH3·H2O + H+ Fe2++ 2H2O Fe(OH)2+2H+B浓NaOH溶液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4++OH-NH3↑+H2OC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a2++SO42-BaSO4↓D稀硝酸溶液溶液变黄色Fe2++NO3-+2H+Fe3++NO2↑+H2O 7. 下列实验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B.实验室制取氯气C.除去CO2中的少量HClD.收集Cl2饱和N a2CO3溶液8. 3-氨基-1-金刚烷醇可用于合成药物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衔接教程-第6讲、简单不等式的解法(教师版)

衔接教程-第6讲、简单不等式的解法(教师版)

第3讲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知识点1、一元一次不等式1、解法:ax b +0>0<0a >b x a >-b x a <-a <b x a <-b x a >-2、步骤:①利用不等式性质1,去分母移项整理;②利用不等式性质3,去系数(注意系数为负,不等号一定要变号);③写结果。

3、注意:一次项系数是否为0的情况,即讨论0a =,此时解集无解或恒成立。

如:0ax b ax b+>⇒>-当0,0a b =>时:解集为任意实数;当0,0a b =<时:解集为无解。

1、解法:2(0)ax bx c a ++>24b ac∆=-0∆>0∆=0∆<图像20ax bx c ++=12,x x x x ==12x x x ==无解20ax bx c ++>2x x >或1x x <1x x ≠所有实数20ax bx c ++≥2x x ≥或1x x ≤所有实数所有实数20ax bx c ++<12x x x <<无解无解20ax bx c ++≤12x x x ≤≤12x x x ==无解2、步骤:(1)首正:整理成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正。

若为负,不等号一定变号;(2)求根:检验判别式,若0∆≥,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①首选因式分解法求出12,x x (其中12x x <);②无法因式分解的用求根公式;③若0∆<,对二次三项式进行配方变形成2224()24b ac b ax bx c a x a a-++=++,再结合完全平方式为非负数的性质求解。

(3)根据不等号方向确定解集“0>”型的解为12x x x x <>或(“两根之外”);“0<”型的解为12x x x <<(“两根之间”);有等号,一律取等。

知识点3、分式不等式1、解分式不等式的基本思路: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利用符号法则进行求解。

运动学预科 4、平均速度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 中间位移瞬时速度(教师版)

运动学预科  4、平均速度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 中间位移瞬时速度(教师版)

平均速度1、一辆汽车从车站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司机发现有一位乘客未上车,急忙刹车,车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汽车从开始启动到停下共用时10s,前进了15m,则再次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是()A. 1m/sB. 1.5m/sC. 3m/sD. 8m/s答案:C2、一辆汽车以初速度4m/s从甲地匀加速开往乙地,到达乙地的速度刚好为6m/s,则在此过程中该汽车的平均速度为()3、一个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加速运动,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4+2t3(m),它的速度v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

则可知该质点在t =2s时的瞬时速度和t=0到t=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A)8m/s,24m/s (B)12m/s,24m/s(C)24m/s,8m/s (D)24m/s,10m/s【答案】 C4、一辆沿笔直的公路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根相距50m的电线杆共用5s时间,它经过第二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15m/s,则经过第一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A. 2m/sB. 10m/sC. 2.5m/sD. 5m/s【答案】D 平均度求5、电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了8s,它的速度达到了3m/s,然后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了10s,最后又做匀减速运动上升了4s后停止,试求出这22s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答案】48 平均速度或匀变速运动公式6、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答案:5(平均速度)7、一物体匀加速从A点运动到B点,A点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2m/s2,运动时间为2s,则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中间时刻瞬时速度中间位移瞬时速度8、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的位移为 s ,设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v1,这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 v2,则()A. 无论是匀加速运动还是匀减速运动,v1= v2B. 无论是匀加速运动还是匀减速运动,v1> v2C. 无论是匀加速运动还是匀减速运动,v1< v2D. 匀加速运动时,v1< v2,匀减速运动时,v1> v2【答案】 C【解析】【解答】令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则据速度时间关系有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速度位移关系,物体在中间位移处的瞬时速度v2满足以下关系式:;解得:.根据数学关系比较,,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即v=v0时取等于号,故知无论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都满足v1<v2,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别求出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移的瞬时速度,能根据数学关系式比较出两者速度大小是关键.9、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A点时的瞬时速度为v,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为7v,则从A到B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A. 3vB. 4vC. 5vD. 6v【答案】 B【解析】【解答】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推论知,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有:故答案为:B。

论两年制预科汉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

论两年制预科汉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

论两年制预科汉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传统教学“满堂灌”的缺陷后,意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的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最终不能得到实现。

如何引导两年制预科学生参与汉语教学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汉语教学两年制预科学生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实践,它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

在这当中,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而对于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生来说,身处非母语的学习环境当中,在汉语学习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不同的语言习惯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甚至造成语言上的误解;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造成对教材的接受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汉语教学活动?主导作用又该如何体现呢?首先,教师应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必须引导,才能显出老师的主导作用。

试想没有老师的“导”,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应合理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

一篇课文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对不同的课文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得当,才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而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

本人对两年制预科生进行汉语教学已有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两年制预科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的表现欲望比较强,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动手操作方面,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北师版)教学课件第二章-§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北师版)教学课件第二章-§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解得x0=1,∴y0=ln(2-1)=0,即切点坐标为(1,0).
ȁ2−0+3ȁ

4+1
∴切点(1,0)到直线2x-y +3=0的距离为d=
5,
即曲线y=ln(2x-1)上的点到直线2x-y+3=0的最短距离是 5.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1.求复合函数的导数的注意点:
1

2
.
2−1
′ = ′ ∙ ′ =(ln)’ ∙ (2 − 1)’ =2 × =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反思感悟
解决此类问题常犯两个错误
(1)不能正确区分所给函数是否是复合函数;
(2)若是复合函数,不能正确区分是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 1 + 2 +
2
1+

2
1+2 2
1+ 2
1+ 2
.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5.曲线y=ln(2x-1)上的点到直线2x-y+3=0的最短距离是?
解:设曲线y=ln(2x-1)在点(x0,y0)处的切线与直线2x-y+3=0平行.
2
2
=2,
0 −1
∵y′=2−1,∴y′ȁ=0 =2
复合函数求导公式熟练后,中间步骤可以省略,即不必写出函数的复合过程,直接利用公式,由外向内逐
层求导.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即时训练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cos 2 (sin 2 − cos 2); (2)y=x2+tan x.

衔接教程-第3讲、根式、分式及其运算(教师版)

衔接教程-第3讲、根式、分式及其运算(教师版)

第3讲、根式、分式及其运算知识点1、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

①非负性:)0(0≥≥a a 算术平方根为开方运算后非负的那个根②先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再平方运算,整个过程都要求是非负的。

③)0()(2≥=a a a ⎪⎩⎪⎨⎧<-=>==0,0,00,2a a a a a a a 先平方(使得被开方数非负),再求算数平方根,一切实数适用。

④ab b a =⋅b a ba =其中0,≥b a ,只有乘除,加减合并。

知识点2、n 次根式1、n 次根式的概念一般地,若一个数x 的n 次方等于a (n 为大于1的整数),那么这个数叫做叫做a 的n 次方根。

当n 为偶数时,a 的n 次根式为)0(≥±a a n ,有两个值;当n 为奇数时,a 的n 次根式为n a ,只有一个值。

如16)2(,16244=-=,则16的4次方根为2±。

2、n 次根式的性质(类比二次根式)①⎩⎨⎧=为偶数为奇数n a n a a nn,,;②a a n n =)(;③0的任何次方根都为0,即00=n 。

知识点3、分母(子)有理化1、有理化的概念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的过程叫做分母(子)有理化。

2、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一般地,与,+与,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

3、有理化方法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注意:当根式特别是二次无理根式出现在分式中,需要变形处理时常用分子有理化和分母有理化。

即分子或者分母同乘以相同的根式使得分子或者分母没有根式(但是分母或者分子有根式),便于处理数据和代数式。

知识点4、分式1、分式的概念:用A ,B 表示整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则式子BA叫做分式,其中0≠B 。

运动学预科 9、纸带处理(教师版)

运动学预科  9、纸带处理(教师版)

纸带处理1、小明同学在“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并取其中的A、B、C、D、E、F、G七个计数点进行研究(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其中,,,________cm (从图中读取),,。

则打点计时器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________m/s2。

(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答案】4.10cm(4.09~4.11cm);0.12m/s;0.21m/s22、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物块放在桌面上,细绳的一端与物块相连,另一端跨过滑轮挂上钩码。

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

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接在物块上。

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物块,物块在钩码的作用下拖着纸带运动。

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相邻两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该同学认为物块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1)纸带的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与物块相连;(2)在打出C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2位有效数字);(3)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

(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左(2)0.76(3)2.0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纸带所标长度单位为cm,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1)则打下B点时,纸带的速度v B=________m/s;(2)纸带的加速度大小为a=________m/s2。

【答案】(1)0.88(2)3.504、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计时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s的交流电源。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北师版)教学课件第一章-§1数列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北师版)教学课件第一章-§1数列

按项的变
化趋势
常数列
摆动数列
相等
各项________的数列
大于
从第 2 项起,有些项________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
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谢 谢!
该数列从第2项起,第项与第-1项的差为(2-12)-[(-1)2-12(-1)]=2-13,所以
该数列的前6项单调递减,从第6项往后单调递增,故选D.
答案 D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2)已知下列数列:
①1,2,22,23,…,260;②1,0.5,0.52 ,0.53,…;③-2,2,-2,2,…;④3,3,3,3,…;
即+1 < .所以数列{}为递减数列.
反思感悟用作差法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关键是判断符号,为此,一般要对差式进行通分,因式分解等变
形;若用作商法则要特别注意分母的符号.
高中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北师大版
跟踪训练
2

已知数列{}的第项可以表示为3+1, ∈ ,试判断数列的增减性.
递增数列;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即
+1 < ,那么这个数列叫作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 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作常数列.
名师点拨
(1)数列1,2,3,4,5和数列5,3,2,4,1为两个不同的数列,因为二者的元素顺序不同,而集合{1,2,3,4,5}与这两
个数列也不相同,一方面形式上不一致,另一方面,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
(3)数列的函数特性.
2. 常见误区:
忽视数列中的条件: ∈ 版
类别
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静电场第0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能准备]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3)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带电物体,使带电体上的 转移到不带电的物体上.完全相同的两只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分配规律:两球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均分配;原来两球带同种电荷的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在两球上.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60×10-19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 ,或者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称为元电荷.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用实验测得的.5.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m q .电子的比荷为kg C m e e/1076.111⨯=. [同步导学]1.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起电,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2.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荷量的代数和总量不变.例1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解析: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而引起的,物体带电荷量一定为e 的整数倍,故A 错,B 、C 、D 正确. 如图1—1—1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但不与导体球接触,从而使导体球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甲球左侧感应出正电荷,乙球右侧感应出负电荷,此时分开甲、乙球,则甲、乙球上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故A 正确;如果先移走带电棒,则甲、乙两球上的电荷又恢复原状,则两球分开后不显电性,故B 错;如果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甲、乙两球会同时带上和棒同性的电荷,故C 正确.可以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使两导体球带电,而使棒的带电荷量保持不变,故D 错误.3.“中性”和“中和”的区别“中性”和“中和”反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示电性,表现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两图1—1—1个带等量(或不等量)的异种电荷的带电体相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抵消(或部分抵消),最后都达到中性(或单一的正、负电性)状态的一个过程.[同步检测]1、一切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物体上的引起的,人在地毯上行走时会带上电,梳头时会带上电,脱外衣时也会带上电等等,这些几乎都是由引起的.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可能不是带电体3.如图1—1—2所示,在带电+Q的带电体附近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Q移走,再把A、B分开,则A 电,B 电;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Q,则A 电,B 电.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斥力作用下,同种电荷有尽量的趋势,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且在引力作用下有尽量的趋势.5.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如图1—1—3所示,当一个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A一定带正电C.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D.金属球A一定带负电6.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已带电的验电器时,发现它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由此可判断()A.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被中和B.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跑掉了C.验电器一定带正电D.验电器一定带负电7.以下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必定是绝缘体,而感应起电的物体必定是导体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8.现有一个带负电的电荷A,和一个能拆分的导体B,没有其他的导体可供利用,你如何能使导体B带上正电?9.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 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10.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C的正电荷,小球B、C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 A= ,q B= ,q C= .[综合评价]1.对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用摩擦的方法将其他物质变成了电荷图1—1—2 图1—1—3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将一个物体中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异种电荷D.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可能带有同种电荷2.如图1—1—4所示,当将带正电的球C 移近不带电的枕形绝缘金属导体AB 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 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 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 端和A 端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 端和B 端移动 图1—1—4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摩擦起电现象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摩擦起电现象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4.如图1—1—5所示,用带正电的绝缘棒A 去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 ,B 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时金属箔片带 电;若在带电棒离开前,用手摸一下验电器的小球后离开,然后移开A ,这时B 的金属箔片也能张开,它带 电. 图1—1—55.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 ,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的近旁有一底座绝缘金属球b ,开始时a 、b 都不带电,如图1—1—6所示,现使b 带电,则:A. ab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B. b 将吸引a ,吸在一起不放开C. b 立即把a 排斥开D. b 先吸引a ,接触后又把a 排斥开 图1—1—66.5个元电荷的电荷量是 C ,16C 电荷量等于 个元电荷的电荷量.7.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A =6.4×910-C,Q B =–3.2×910-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多少库仑?此后,小球A 、B 各带电多少库仑?8.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 、B 、C ,其中小球A 带有3×10-3C 的正电荷,小球B 带有-2×10-3C 的负电荷,小球C 不带电.先将小球C 与小球A 接触后分开,再将小球B 与小球C 接触然后分开,试求这时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第一章 静电场第一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能准备]答案:1. 正 负 2.(1)正 负 (2)异 同 (3)一部分电荷 3. 创造 消失 保持不变[同步检测]答案:1.带电 摩擦 2.AD 3.不带 不带 负 正 4 .远离 靠近 5.AC 6.C 7.D 8.电荷A 靠近导体B 时,把B 先拆分开后把电荷A 移走,导体B 靠近电荷A 的一端带正电9.A 10. 5×10-6C 7.5×10-6C 7.5×10-6C[综合评价]答案:1.BC 2.B 3.B 4.正 负 5.D 6. 8×10-19C 1020 7.(1) 4. 8×10-9C (2) 1.6×10-9C1.6×10-9C 8. 1.5×10-3C –2.5×10-4C –2.5×10-4C同步导学第1章静电场第02节 库仑定律[知能准备]1.点电荷:无大小、无形状、且有电荷量的一个点叫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2.库仑定律的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电荷量的 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 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 .3.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 = 221rq q k ; 其中q 1、q 2表示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r 表示它们的距离,k 为比例系数,也叫静电力常量,k = 9.0×109N m 2/C 2.[同步导学]1.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问题中,只有当带电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们自身的线度以至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带电体方可视为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被视为点电荷,取决于自身的几何形状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的比较,与带电体的大小无关.2.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真空中(干燥的空气也可)的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也可适用于两个均匀带电的介质球,不能用于不能视为点电荷的两个导体球.例1半径为r 的两个相同金属球,两球心相距为L (L =3r),它们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均为q ,则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F A .带同种电荷时,F <22L q k B .带异种电荷时,F >22Lq k C .不论带何种电荷,F =22Lq k D .以上各项均不正确 解析:应用库仑定律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其条件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两带电金属球靠得较近时,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两球所带电荷的“中心”偏离球心,在计算其静电力F 时,就不能用两球心间的距离L 来计算.若两球带同种电荷,两球带电“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L ,如图1—2—1(a )所示,图1—2—1 图1—2—2则F < 22Lq k ,故A 选项是对的,同理B 选项也是正确的. 3.库仑力是矢量.在利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时,常先用电荷量的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求得库仑力的大小;然后根据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来确定库仑力的方向.4.系统中有多个点电荷时,任意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遵从库仑定律,计算多个电荷对某一电荷的作用力应先分别计算每个电荷对它的库仑力,然后再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矢量和.例2 如图1—2—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 、b 、c 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 和c 带正电,b 带负电,a 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比b 的小.已知c 受到a 和b 的静电力的合力可用图中有向线段中的一条来表示,它应是A .F 1B .F 2C .F 3D .F 4解析:根据“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规律,确定电荷c 受到a 和b 的库仑力方向,考虑a 的带电荷量大于b 的带电荷量,因为F b 大于F a ,F b 与F a 的合力只能是F 2,故选项B 正确.例2 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带有同种电荷(可看作点电荷),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带电荷量分别是q 1和q 2,用绝缘线悬挂后,因静电力而使两悬线张开,分别与铅垂线方向成夹角θ1和θ2,且两球同处一水平线上,如图1—2—3所示,若θ1=θ2,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A.q1一定等于q 2B.一定满足q 1/ m 1=q 2/ m 2C.m 1一定等于m 2D.必须同时满足q 1=q 2, m 1= m 2图1—2—3解析: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故可用平衡条件去分析.小球m 1受到F 1、F 、m 1g 三个力作用,建立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2—4所示,此时只需分解F 1.由平衡条件得:0sin 11221=-θF r q q k 0cos 111=-g m F θ所以 .21211gr m q kq tg =θ 同理,对m 2分析得:.22212gr m q kq tg =θ 图1—2—4 因为21θθ=,所以21θθtg tg =,所以21m m =. 可见,只要m 1= m 2,不管q 1、q 2如何,1θ都等于2θ.所以,正确答案是C.讨论:如果m 1> m 2,1θ与2θ的关系怎样?如果m 1< m 2,1θ与2θ的关系又怎样?(两球仍处同一水平线上) 因为.21211gr m q kq tg =θ .22212gr m q kq tg =θ 不管q 1、q 2大小如何,两式中的221gr q kq 是相等的. 所以m 1> m 2时,1θ<2θ, m 1< m 2时,1θ>2θ.5.库仑定律给出了两个点电荷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库仑力毕竟也是一种力,同样遵从力的合成和分解法则,遵从牛顿定律等力学基本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共点力的平衡等力学知识和方法,在本章中一样使用.这就是:电学问题,力学方法.例3 a 、b 两个点电荷,相距40cm ,电荷量分别为q 1和q 2,且q 1=9 q 2,都是正电荷;现引入点电荷c ,这时a 、b 、c 三个电荷都恰好处于平衡状态.试问:点电荷c 的性质是什么?电荷量多大?它放在什么地方?解析:点电荷c 应为负电荷,否则三个正电荷相互排斥,永远不可能平衡.由于每一个电荷都受另外两个电荷的作用,三个点电荷只有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 在a 、b 之间才有可能都平衡.设c 与a 相距x ,则c 、b 相距(0.4-x),如点电荷c 的电荷量为q 3,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可列平衡方程:a 平衡: =2214.0q q k 231x q q kb 平衡: .)4.0(4.0232221x q q k q q k -=c 平衡: 231xq q k =.)4.0(232x q q k - 显见,上述三个方程实际上只有两个是独立的,解这些方程,可得有意义的解: x =30cm所以 c 在a 、b 连线上,与a 相距30cm ,与b 相距10cm .q 3=12161169q q =,即q 1:q 2:q 3=1:91:161 (q 1、q 2为正电荷,q 3为负电荷) 例4 有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 、B 、C ,A 带电荷量7Q ,B 带电荷量﹣Q ,C 不带电.将A 、B 固定,然后让C 反复与A 、B 接触,最后移走C 球.问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解析: C 球反复与A 、B 球接触,最后三个球带相同的电荷量,其电荷量为Q′=3)(7Q Q -+=2Q . A 、B 球间原先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 =./77222221r kQ rQ Q k r Q Q k =⋅= A 、B 球间最后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kQ′1Q′2/r 2=222/4/22r kQ r Q Q k =⋅⋅即 F′= 4F /7.所以 :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4/7.点评: 此题考查了中和、接触起电及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内容.利用库仑定律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时,通常不带电荷的正、负号,力的方向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来判断.如图1—2—5所示.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的A 、B 两点分别放置质量为m 和2m 的两个点电荷Q A 和Q B .将两个点电荷同时释放,已知刚释放时Q A 的加速度为a ,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电荷未相遇),Q B 的加速度也为a ,且此时Q B 的速度大小为v ,问:(1) 此时Q A 的速度和加速度各多大?(2) 这段时间 内Q A 和Q B 构成的系统增加了多少动能?解析:题目虽未说明电荷的电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两点电荷间的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的(牛顿第三定律).两点电荷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增大).对Q A 和Q B构成的系统来说,库仑力是内力,系统水平方向动量是图13—1—5守恒的.(1) 刚释放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为F 1,则:F 1= m a .当Q B 的加速度为a 时,作用力大小为F 2,则:F 2=2 m a .此时Q A 的加速度a′=.222a mma m F == 方向与a 相同. 设此时Q A 的速度大小为v A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 v A =2 m v ,解得v A =2 v ,方向与v 相反.(2) 系统增加的动能 E k =kA E +kB E =221A mv +2221mv ⨯=3m 2v 6.库仑定律表明,库仑力与距离是平方反比定律,这与万有引力定律十分相似,目前尚不清楚两者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但利用这一相似性,借助于类比方法,人们完成了许多问题的求解.[同步检测]1.下列哪些带电体可视为点电荷A .电子和质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视为点电荷B .在计算库仑力时均匀带电的绝缘球体可视为点电荷C .带电的细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视为点电荷D .带电的金属球一定不能视为点电荷2.对于库仑定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凡计算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就可以使用公式F = 221r q q k; B .两个带电小球即使相距非常近,也能用库仑定律C .相互作用的两个点电荷,不论它们的电荷量是否相同,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一定相等D .当两个半径为r 的带电金属球心相距为4r 时,对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大小,只取决于它们各自所带的电荷量3.两个点电荷相距为d ,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 ,保持两点电荷的电荷量不变,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使之相互作用力大小为4F ,则两点之间的距离应是A .4dB .2dC .d/2D .d/44.两个直径为d 的带正电的小球,当它们相距100 d 时作用力为F ,则当它们相距为d 时的作用力为( )A .F /100B .10000FC .100FD .以上结论都不对5.两个带正电的小球,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板上,相隔一定的距离,若同时释放两球,它们的加速度之比将A .保持不变B .先增大后减小C .增大D .减小6.两个放在绝缘架上的相同金属球相距d ,球的半径比d 小得多,分别带q 和3q 的电荷量,相互作用的斥力为3F .现将这两个金属球接触,然后分开,仍放回原处,则它们的相互斥力将变为A .OB .FC .3FD .4F7.如图1—2—6所示,大小可以不计的带有同种电荷的小球A 和B 互相排斥,静止时两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绝缘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卢,且α < β,由此可知A .B 球带电荷量较多B .B 球质量较大C .A 球带电荷量较多D .两球接触后,再静止下来,两绝缘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为α′、β′,则仍有α ′< β′图1—2—68.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带电荷量分别为q 1和q 2,用长均为L 的两根细线,悬挂在同一点上,静止时两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30°,则小球的质量为 .9.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 和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A =﹣7×108-C 和q B =3×108-C ,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为2×106-N .在绝缘条件下让它们相接触,然后把它们又放回原处,则此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力是 (填“排斥力”或“吸引力”),大小是 .(小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10.如图1—2—7所示,A 、B 是带等量同种电荷的小球,A 固定在竖直放置的10 cm 长的绝缘支杆上,B 平衡于倾角为30°的绝缘光滑斜面上时,恰与A 等高,若B 的质量为303g ,则B 带电荷量是多少?(g 取l0 m /s 2)[综合评价] 1.两个带有等量电荷的铜球,相距较近且位置保持不变,设它们带同种电荷时的静电力为F 1,它们带异种电荷时(电荷量绝对值相同)的静电力为F 2,则F 1和F 2的大小关系为:A .F 1=F 2 D .F 1> F 2 C .F 1< F 2 D .无法比较2.如图1—2—8所示,在A 点固定一个正点电荷,在B 点固定一负点电荷,当在C 点处放上第三个电荷q 时,电荷q 受的合力为F ,若将电荷q 向B 移近一些,则它所受合力将A .增大 D .减少 C .不变 D .增大、减小均有可能.3.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 1=8×109-C 和q 2=﹣18×109-C ,两者固定于相距20cm 的a 、b 两点上,如图1—2—9所示.有一个点电荷放在a 、b 连线(或延长线)上某点,恰好能静止,则这点的位置是A .a 点左侧40cm 处B .a 点右侧8cm 处C .b 点右侧20cm 处D .以上都不对.4.如图所示,+Q 1和-Q 2是两个可自由移动的电荷,Q 2=4Q 1.现再取一个可自由移动的点电荷Q 3放在Q 1与Q 2连接的直线上,欲使整个系统平衡,那么 ( )A.Q 3应为负电荷,放在Q 1的左边 B 、Q 3应为负电荷,放在Q 2的右边C.Q 3应为正电荷,放在Q 1的左边 D 、Q 3应为正电荷,放在Q 2的右边.5.如图1—2—10所示,两个可看作点电荷的小球带同种电,电荷量分别为q 1和q 2,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当两球处于同一水平面时,α >β,则造成α >β的可能原因是:A .m 1>m 2B .m 1<m 2C q 1>q 2D .q 1>q 2图1—2—7 图1—2—9 图1—2—86.如图1—2—11所示,A 、B 两带正电小球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已知m A =2m B ,A v =20v ,B v =0v .当两电荷相距最近时,有A .A 球的速度为0v ,方向与A v 相同B .A 球的速度为0v ,方向与A v 相反C .A 球的速度为20v ,方向与A v 相同D .A 球的速度为20v ,方向与A v 相反.7.真空中两个固定的点电荷A 、B 相距10cm ,已知q A =+2.0×108-C ,q B =+8.0×108-C ,现引入电荷C ,电荷量Qc =+4.0×108-C ,则电荷C 置于离A cm ,离Bcm 处时,C 电荷即可平衡;若改变电荷C 的电荷量,仍置于上述位置,则电荷C 的平衡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若改变C 的电性,仍置于上述位置,则C 的平衡 ,若引入C 后,电荷A 、B 、C 均在库仑力作用下平衡,则C 电荷电性应为 ,电荷量应为 C .8.如图1—2—12所示,两相同金属球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其中A 球带9Q 的正电荷,B 球带Q 的负电荷,由静止开始释放,经图示位置时,加速度大小均为a ,然后发生碰撞,返回到图示位置时的加速度均为 .9.如图1—2—13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金属小球A 、B 质量都是m 、带正电电荷量都是q ,连接小球的绝缘细线长度都是l ,静电力常量为k ,重力加速度为g .则连结A 、B 的细线中的张力为多大? 连结O 、A 的细线中的张力为多大?10.如图1—2—14所示,一个挂在丝线下端的 带正电的小球B 静止在图示位置.固定的带正电荷的A 球电荷量为Q ,B 球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θ=30°,A 和B 在同一水平线上,整个装置处在真空中,求A 、B 两球间的距离.第二节 库仑定律知能准备答案:1.点电荷 2.乘积 平方 连线上同步检测答案:1.BC 2.AC 3.C 4.D 5.A 6.D 7.D 8.221/3gl q kq 9.排斥力,3.8×107-N 10.106-C 综合评价答案:1.C 2. D 3.A 4. A 5.B 6. A 7. 10/3, 20/3, 不变,不变,负,8×910- 8.16a/9 图1—2—13 图1—2—149.mg lq k +222mg 10.mgkQq 3同步导学第1章静电场第03节 电场强度[知能准备]1.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 与 .2.电场强度(1)电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对场中其他电荷具有 .(2)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F 跟它的电荷量q 的 .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物理学中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跟 电荷在该点所受的静电力的方向相同.(3)电场强度单位 ,符号 .另一单位 ,符号 .(4)如果1 C 的电荷在电场中的某点受到的静电力是1 N ,这点的电场强度就是 .3.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场源点电荷 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 .4.电场线(1)电场线是画在电场中的一条条有方向的曲线(或直线).曲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2)电场线的特点: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处)出发,终止于无限远或负电荷.②电场线在电场中不相交,这是因为在电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不可能有两个方向.③在同一幅图中,电场强度较大的地方电场线较 ,电场强度较小的地方电场线较 ,因此可以用电场线的 来表示电场强度的相对大小.5.匀强电场:如果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 .方向 ,这个电场就叫做匀强电场.[同步导学]1. 电场和电场的基本性质场是物质存在的又一种形态.区别于分子、原子组成的实物,电场有其特殊的性质,如:几个电场可以同时“处于”某一空间,电场对处于其间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场具有能量等.本章研究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 ,称为静电场.学习有关静电场的知识时应该明确以下两点:(1)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静止的电荷周围存在着静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不管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力的作用,电场具有能量.2. 电场强度(1)试探电荷q 是我们为了研究电场的力学性质,引入的一个特别电荷.试探电荷的特点:①电荷量很小,试探电荷不影响原电场的分布;②体积很小,便于研究不同点的电场.(2)对于qF E =,等号右边的物理量与被定义的物理量之间不存在正比或反比的函数关系,只是用右边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反映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属性.在电场中某点,比值qF是与q 的有无、电荷量多少,电荷种类和F 的大小、方向都无关的恒量,电场中各点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E.因为场强E 完全是由电场自身的条件(产生电场的场源电荷和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所以它反映电场本身力的属性.例1 在电场中某点用+q 测得场强E ,当撤去+q 而放入-q/2时,则该点的场强 ( ) A .大小为E / 2,方向和E 相同 B .大小为E /2,方向和E 相反 C .大小为E ,方向和E 相同 D .大小为E ,方向和E 相反解析:把试探电荷q 放在场源电荷Q 产生的电场中,电荷q 在不同点受的电场力一般是不同的,这表示各点的电场强度不同;但将不同电荷量的试探电荷q 分别放入Q 附近的同一点时,虽受力不同,但电场力F 与电荷量q 的比值F/q 不变.因为电场中某点的场强E 是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大小、正负、有无等因素无关,故C 正确.3.点电荷周围的场强场源电荷Q 与试探电荷q 相距为r ,则它们间的库仑力为22rQqk r Qq kF ==, 所以电荷q 处的电场强度2rQk q F E ==. (1) 公式:2r QkE =,Q 为真空中场源点电荷的带电荷量,r 为考察点到点电荷Q 的距离. (2) 方向:若Q 为正电荷,场强方向沿Q 和该点的连线指向该点;若Q 为负电荷,场强方向沿Q 和该点的连线指向Q .(3)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Q 产生的电场. 4.两个场强公式q F E =和2rQk E =的比较 (1) 2r QkE =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式中的Q 是场源电荷的电荷量,E 与场源电荷Q 密切相关;qFE =是场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式中的q 是试探电荷的电荷量,E 与试探电荷q 无关. (2) 在点电荷Q 的电场中不存在E 相同的两个点,r 相等时,E 的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两点在以Q 为圆心的同一半径上时,E 的方向相同而大小不等.例2 下列关于电场强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公式qFE =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B .由公式qFE =可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E 与试探电荷q 在电场中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