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合集下载

实验九:碳酸盐岩的生物碎屑、成岩作用及孔隙

实验九:碳酸盐岩的生物碎屑、成岩作用及孔隙

生物碎屑大小
生物碎屑排列
生物碎屑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多样, 有的呈层状排列,有的呈散乱分布, 这取决于原始生物的生活环境和沉积 环境。
生物碎屑的大小分布范围较广,从小 于1mm到数厘米不等,其中以13mm的碎屑最为常见。
成岩作用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压实作用
在模拟实验中,随着压力的增加, 岩石中的孔隙逐渐减少,表明碳 酸盐岩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明显的 压实作用。
成岩作用模拟实验装置
选择适合的成岩作用模拟实验装置,能够模拟碳 酸盐岩在成岩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
确保装置的密封性和耐压性,以适应实验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压力变化。
在实验前对装置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 转。
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准备各种观察工具,如显微镜、 放大镜等,以便观察和分析碳 酸盐岩样品的结构和组成。
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对孔隙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在潮汐、河流等不同的沉积环境中,碳酸盐岩的沉积速率、颗粒大小和分布等 都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孔隙的形成和分布。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压实、胶结和重结晶等成岩作用会改变岩石的结构和孔隙度, 从而影响孔隙的形成和保存。
05 结论与讨论
对生物碎屑特征的总结与讨论
详细描述
通过化学分析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了解生物碎屑的组 成成分,如有机质、碳酸钙等。
进行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模拟实验
总结词
成岩作用模拟条件
详细描述
设置模拟实验的条件,如温度、压 力、pH值等,以模拟碳酸盐岩的成 岩环境。
总结词
成岩作用过程观察
详细描述
观察并记录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各 种变化,如矿物相变、孔隙变化等。
机理分析

实验九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实验九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实验九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实验九的目的是制备不饱和聚酯树脂。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1. 碳酸二乙酯
2. 丁二酸
3. 甲酸
4. 醇解剂(例如甲醇)
5. 原动力
6. 烧杯
7. 漏斗
8. 温度计
9. 磁力搅拌器
10. 醇解反应器
实验操作步骤:
1. 在醇解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丁二酸和甲酸,将醇解器放在烧杯上用原动力加热,使其保持在60-70℃的温度范围内。

2.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二乙酯,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

3. 将碳酸二乙酯逐渐加入到醇解反应器中的酸溶液中,同时持续搅拌。

4. 在加入完碳酸二乙酯后,继续搅拌反应溶液,直到反应完全进行并生成不饱和聚酯树脂。

5. 关闭热源后,将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并过滤掉杂质。

6. 将得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涂敷或储存使用。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需戴好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 醇解反应需要保持适当的温度,避免超过70℃。

3. 反应前要确保所有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和干燥。

4.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避免碰撞、溅洒和吸入有害物质。

5.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废液进行正确的处理。

新人教版第7章实验9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课件(44张)

新人教版第7章实验9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课件(44张)

Δt,该小组同学利用图像来分析数据,以 cos θ 为横轴,以_D__为纵轴,
可作出图像为如图丙所示的一条直线。
A.Δt
B.(Δt)2
1
1
C.Δt
D.Δt2
kD2
(4)若求得图像斜率的绝对值为 k,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_2_L_(用
D、k、L 表示)。
[解析](1)根据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得小球的直径 D 为 D=(5.5+ 17.0×0.01) mm=5.670 mm。
实验步骤如下: (1) 用 螺 旋 测 微 器 测 出 小 球 的 直 径 D , 示 数 如 图 乙 , 小 球 直 径 D = ___________ mm; (2)将小球拉至偏离竖直方向的某位置,测出此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 夹角θ;
(3)多次从不同夹角 θ 处释放,并测出相应的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图乙和图丙为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图_丙__所 示的悬挂方式。
(3)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测量的刻度部分如图丁所 示,则小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_ cm。
(4)该同学通过改变细线长度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每次测得的周期T 和对应的细线长度L,画出的T2-L图像如图戊所示,π≈,由此得当地 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实验所用小球的密度要大,体积要小,选项A错误;为了 减小误差,测量周期时要测量至少30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计算周期的 平均值,选项B错误;实验时小球的摆动幅度不大于5°,否则就不是简 谐振动了,选项C错误;为了减小误差,悬挂小球的细绳的质量要尽可 能小些,选项D正确。
(2)图乙和图丙为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乙图中当摆球摆 动时会导致摆长变化,则应该选图丙所示的悬挂方式。

实验九 空气中二氧化碳及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九 空气中二氧化碳及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九空气中二氧化碳及氧气含量的测定
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书上第103-104页)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装置(如图6-31所示)
1.注射器(50 mL);
2.细铁丝燃烧匙;
3.红磷;
4.集气瓶;
5.水
图6-3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
(2)实验操作步骤
①在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外壁划一条线做上记号。

②细铁丝燃烧匙穿过集气瓶塞,用药匙取一定量的红磷置于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插入瓶中并盖紧胶塞,观察有大量白烟和黄色火焰。

③等白烟沉落并溶于水之后,用装满水的注射器扎进瓶子,观察注射器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自动注入瓶内,直至不再自动注入水为止,再划上水面的记号。

上述实验仪器的代用品还可用于初中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电解水实验、氢气的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一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等实验。

试验九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试验

试验九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试验

实验九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实验一.实验目的我们的眼睛如果受到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这种频率较低的闪光刺激所产生的忽明忽暗的感觉为光的闪烁,随着闪烁频率的不断增加,闪烁感觉逐渐消失,我们的眼睛会感到的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频率值称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缩写为CFF)值,它是融合和闪光的平均值。

CFF值越高,说明眼睛对时间上明暗变化的分析能力越强,大脑的认知水平越高,正因为如此,CFF值的高低目前已成为检测人的疲劳及注意程度等的主要指标,人越疲劳,CFF值越低。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CFF值的测定方法及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EP403亮点闪烁仪三.实验内容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四.仪器原理EP403亮点闪烁仪由被试观察部分和主试操作部分组成。

被试观察部分:观察孔,内有一个闪动的光源为视标,改变亮点颜色的旋钮和调节亮点闪烁频率的旋钮。

主试操作部分:可从频率表中显示闪变频率值。

可测量不同背景光强、亮黑比、亮点强度或不同的亮点颜色的闪烁频率值。

五.实验步骤与方法1.接通电源,电源220V,50Hz,后面板数码管亮,三只发光管之一亮;2.选择呈现亮点颜色红、黄、绿,在后面板左角,任取一种;3.用渐增法测量融合阈值由被测试者改变频率值,将前面板的频率旋钮顺时针方向转动,使频率缓慢上升,当被测试者感到光点闪烁消失,应立即停止转动调节频率旋钮,并向主试人报告“不闪了”,主试者记录下此时频率表上的频率值,即是融合阈值。

每个被测试者测3次。

4.用渐减法测量闪变阈值由被测试者改变频率值,将前面板的频率旋钮逆时针方向转动,使频率缓慢降低,直到被测试者开始感到闪烁时,应立即停止转动调节频率旋钮,并向主试人报告“闪了”,主试人记录下此时频率表上的频率值,即为闪变阈值。

实验九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实验九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原理:在核酸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碱基的共轭双键能够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电子跃迁。在一定波长下,核酸 溶液的吸光度与核酸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吸光度可以计算核酸含量。
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核酸含量测定
操作步骤
准备标准品、未知样品和空白对照;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调整波长、设置测量模 式;将标准品和未知样品分别放入样品池;记录吸光度值;根据标准品的标准 曲线计算未知样品的核酸含量。
02
核酸在2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峰,这是核酸特有的吸收峰,可 用于核酸的定量分析。
核酸的紫外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随着核酸浓度的增加,吸光度也相应 增加。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核酸浓 度呈线性关系,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核酸含量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
核酸含量计算公式:核酸浓度(μg/mL) = (A / V) / (1000 × L) × (100 / S)
其中,A为吸光度值,V为样品体积(mL),L 为光程(cm),S为核酸分子截面积 (cm²/μg)。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光程一致,以减小 误差。
实验过程中要避免样品污染,以免影 响实验结果。
对于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核酸样品,可能需要采 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和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03
实验步骤
样品制备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05
实验总结
实验收获与体会
学会了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实验 操作。
认识到实验操作对结果准确性的 影响。
01
02
掌握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 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03
04
了解了核酸在紫外光下的吸收特 性。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试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特征2.加深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3.初步学习利用沉淀反应和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4.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二.实验原理:配合物石油形成体又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负离子或中性分子;以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一类复杂化合物,是路易斯Lewis酸和路易斯Lewis碱的加合物;配合物的内层与外层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配位个体在水溶液中分步解离,其类似于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中心离子;配位个体和配位个体之间达到配位平衡;例:Cu2++ 4NH3——CuNH342+相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f Q; 成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于相同类型的配合物Kf Q数值愈大就愈稳定;在水溶液中,配合物的生成反应;主要有配位体的取代反应和加合反应例:FeSCN n3++ ===FeF63-+ nScn-HgI2s + 2I-==HgI42-配合物形成时,往往伴随溶液颜色、酸碱性即PH;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的改变等特征;2.沉淀—溶解平衡在含有难溶电解质晶体的饱和溶液中,难溶强电解质与溶液中相应离子间的多相离子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用通式表示如下;AnBns == mA n+ag + nB m-ag其溶度积常数为:Ksp Q A m B n==cA n+/c Qm cB m-/c Qn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可以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J Q> Ksp Q有沉淀析出、平衡向右移动J Q= Ksp Q 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J Q< Ksp Q无沉淀析出、或平衡向右移动,原来的沉淀溶解溶液PH的改变,配合物的形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往往会引起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改变;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以根据其Ksp Q的相对大小判断沉淀的先后顺序,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则要根据计算所需测定试剂浓度的大小来判断测定的先后顺序;两种测定间相互转换的难易程度,要根据沉淀转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确定;利用测定反应和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心某些离子;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四.思考题1.比较FeCl4-,FeNCS3-和FeF63-稳定性; 2.比较AgNH32+,AgS2O323-和AgI-的稳定性3.试计算·L-1Na2H2Y溶液的pH4.如何正确地使用电动离心机。

实验九邻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制备

实验九邻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制备

实验九 邻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制备邻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原理与方法。

2.熟练电动搅拌、回流、重结晶等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邻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 )是一种新颖的食用抗氧剂,对植物性油脂抗氧化性有特效,同时还兼有良好的抗细菌、霉菌、酵母菌的能力。

TBHQ 的制备一般以对苯二酚为原料,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与异丁烯、叔丁醇或甲基叔丁基醚进行烷基化反应,反应混合物经进一步处理得到纯的TBHQ 。

反应常用的催化剂有液体催化剂及固体催化剂。

常用的液体催化剂有浓硫酸、磷酸、苯磺酸等,反应一般在水与有机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进行。

常用的固体催化剂有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如Amberlyst-15、拜耳K-1481)、沸石和活性白土,反应需在环烷烃、芳香烃、脂肪酮等溶剂中进行。

本实验以对苯二酚、叔丁醇为原料,以磷酸作催化剂,在二甲苯溶剂中反应制得TBHQ ,其反应式为:+CH 3CH 3CH 3C OH OH CH 3CH 3C CH 3OH OH +CH 3CH 3CH 3CHO OH OH C CH 3CH 3CH 3H 3PO 4(主产物TBHQ ) (副产物DTBHQ )对苯二酚烷基化是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叔丁基是推电子基团,上一个叔丁基后,芳环进一步活化,很容易再上另一个叔丁基。

由于位阻的关系,本反应的主要副产物是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2、6位与2、3位的二叔丁基对苯二酚很少。

反应中,叔丁醇要慢慢滴加,以使对苯二酚保持相对过量,减少副反应。

反应实际上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生成溶于水的中间产物—醚类,反应很快。

第二步是中间产物进行重排,生成邻叔丁基对苯二酚。

这步反应则比较困难,需在高温下反应较长时间才能使中间产物充分转化,是整个合成反应的控制步骤。

OH OH +C CH 3CH 3CH 3HO O OH C CH 3CH 3CH 3OH OH C CH 3CH 3CH 3三、主要试剂与仪器1. 试剂叔丁醇7.5mL(0.08mol),对苯二酚5.5g(0.05mol),85%磷酸5.0mL(0.075mol),二甲苯50.0mL(0.41mol)。

实验九火焰光度法测K、Na

实验九火焰光度法测K、Na

实验九火焰光度法测K、Na一、实验目的1.了解火焰光度计的构造、原理,学会使用方法。

2.测定样品中K、Na的含量。

二、方法原理当原子或离子受到热能或电能激发(如在火焰、电弧电光花中),有一些电子就吸收能量而跃迁到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上,当这些被激发的电子返回或部分返回到稳定或过渡状态时,原先吸收的能量以光(光子)形式重新发射出来,这就产生了发射光谱(线光谱),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线光谱。

火焰所提供的能量比电火花小得多,煞费苦心只能激发电离能较低的元素(主要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使之产生发射光谱(高温火焰可激发30种以上的元素产生火焰光谱)。

当待测元素(如K、Na)在火焰中被激发后,产生了发射光谱光线通过滤光片或其他波长选择装置(单色器),使该元素特有波长的光照射到光电池上,产生光电流,此光电流通过一系列放大路线,用检流计测量其强度。

如果激发光条件(包括燃料气体和压缩空气的供应速度,样品溶液的流速,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含量等)保持一定时,则检流计读数与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定量进行测定。

火焰光度计有各种不同型号,但都包括三个主要部件:1.光源:包括气体供应,喷雾器、喷灯等。

使待测液分散在压缩空气中成为雾状,再与燃料气体和乙炔、煤气、液化石油、苯、汽油等混合,在喷灯燃烧。

2.单色器:简单的是滤光片,复杂的则是用石英等棱镜与狭缝来选择一定波长的光线。

3.光度计:包括光电池、检流计、调节电阻等。

与光电比色计的测量光度部分一样。

影响火焰光度法准确度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激发情况的稳定性,如气体压力和喷雾情况的改变会严重影响火焰的稳定,喷雾器没有保持十分清洁时会引起不小的误差,在测定过程中,如激发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校正压缩空气及燃料气体的压力,并重新测试标准系列及试样。

2.分析溶液组成改变的影响:必须使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都有几乎相同的组成。

如酸浓度和其他离子浓度要力求相近。

3.光度计部分(光电池、检流计)的稳定性:如光电池连续使用很久后会发生“疲劳”现象,应停止测定一段时间,待其恢复效能后再用。

实验9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实验9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1)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用螺旋测微器在电阻丝上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电阻丝的直 径; B.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并连接好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 C.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较大,闭合开关; D.将金属夹夹在电阻丝上某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值,使电流表满偏,记录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E.断开开关,改变_金__属__夹__与__电__阻__丝__接__触__点__的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 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再次满偏。重复多次,记录每一次的R和L数据; F.断开开关。
答案
(4)该小组同学利用该原理图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 据如下:
次数 U/V I/A
1 0.10 0.020
2 0.30 0.060
3 0.70 0.160
4 1.00 0.220
5 1.50 0.340
6 1.70 0.460
7 2.30 0.520
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U、I坐标系,如图乙所示,图中已标 出了与测量数据对应的5个坐标点。请在图中标出第2、4次测量数据的坐标 点,并描绘出UI图线。已知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为L=0.50 m, 根 据 以 上 数 据 可 以 估 算 出 金 属 丝 电 阻 率 约 为 _1_.1_1_×__1_0_-_6_Ω__·m__(_1_.0_8_×__1_0_-_6 _~__1_.1_4_×__1_0_-_6_Ω__·m___均_正__确__)__。
1.为了方便,测量直径应在导线连入电路前进行;为了准确测量金属 丝的长度,测量应该在金属丝连入电路之后在拉直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待 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
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值较小,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3.开关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至最大。 4.电流不宜太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 金属丝温度升高,导致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大。

实验九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九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九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1.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秒表和刻度尺。

(2)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2.实验原理当偏角很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其运动周期为T=2πlg,它与偏角的大小及摆球的质量无关,由此得到g=4π2lT2。

因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振动周期T,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

3.实验器材中心带有孔的小钢球、细线(长约1 m)、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秒表、铁架台等。

4.实验步骤(1)做单摆将细线穿过中心带有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上,让摆球自然下垂。

如图1所示。

图1(2)测摆长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D,则单摆的摆长l=l′+D 2。

(3)测周期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5°),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摆动30~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算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5.数据处理(1)公式法:g =4π2lT2,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

(2)图像法:图2根据测出的一系列摆长l对应的周期T,作l-T2的图像,由单摆周期公式得l=g4π2T2,图像应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图2所示,求出图线的斜率k,即可利用g=4π2k求重力加速度。

6.误差分析产生原因减小方法偶然误差测量时间(单摆周期)及摆长时产生误差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计时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①摆球要选体积小,密度大的②最大摆角要小于5°7.注意事项(1)摆线要选1 m左右,不要过长或过短。

(2)悬线长要待悬挂好球后再测,计算摆长时要将悬线长加上摆球半径。

(3)单摆要在竖直平面内摆动,不要形成圆锥摆。

(4)要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并数准全振动的次数。

命题点一教材原型实验【真题示例1[2020·浙江7月选考]某同学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1)为了减少测量误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摆的振幅越大越好B.摆球质量大些、体积小些C.摆线尽量细些、长些、伸缩性小些D.计时的起、止位置选在摆球达到的最高点处(2)改变摆长,多次测量,得到周期平方与摆长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所得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相符,但发现其延长线没有过原点,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实验九反应精馏法制醋酸乙酯

实验九反应精馏法制醋酸乙酯
Biblioteka 转化率(乙酸加料量
原釜内乙酸量) 馏出物中乙酸量 乙酸加料量 原釜内乙酸量
釜残液中乙酸量
六、思考题:
1、反应精馏与普通精馏有何区别? 2、那些均相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采用反应精馏? 3、试说明精馏开始时,为什么要全回流一段时间?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要点
1) 检查电路,开启塔顶冷却水。 2) 配制含浓硫酸0.3%(质量百分浓度)的冰醋酸混合液,加 人蒸馏釜中,同时加人几粒陶瓷环。 3) 通电加热,依次按下总电源、测温各按钮。 4) 开启蒸馏釜加热开关,调节塔釜控温仪表的温度高于釜液 沸点温度50~80℃,将加热电流调至0.5~0.7 A,记录时间和 温度。 5) 当釜液开始沸腾时,开启上、下段保温开关。 6) 当蒸汽上升到塔顶,塔头有冷凝液出现后,全回流操作20 min。从塔的上部侧口以40mL.h-1的流量加人含硫酸0.3%的冰 醋酸溶液,从塔的下部侧口以40mL.h-1流量加人无水乙醇;开 启回流比控制器,设置回流比为4,同时塔顶和塔釜以恒定量出 料并保持物料平衡,稳定lh后取样分析塔顶馏出物组成,并称 量馏出物质量。 7) 停止实验操作,待塔内所持液体全部流回塔釜后,称量釜 液并取样分析其组成;关闭塔顶上水阀门。
实验操作方式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采用间歇操作时,将 原料直接加人塔釜中,酯化反应在塔釜中进行,塔体起着精馏 分离的作用,由塔顶得到酯。对于连续操作过程,先将一部分 原料加入到塔釜中,全回流操作一段时间后,从塔的上部侧口 连续加入含浓硫酸的乙酸,从塔的下部侧口连续加入乙醇。酯 化反应在两个进料口之间的塔段内进行,生成的酯与水、乙醇 形成低沸点的三元共沸物,从塔顶蒸出,重组分水从塔底排出。 通过优化进料比、回流比、进料速度、釜温等,可以提高塔顶 酯的含量。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抗酸染色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涂片:20mm*25mm薄涂片或
20mm*15mm厚涂片 2)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5-10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准备
细菌:卡介苗 染液:抗酸染液(2套/室) 其它:载玻片(1张/人)、结核分枝杆菌示
教片(1张/人) 痰标本 8盒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痰涂片的报告方 法。
二、实验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实验材料: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3、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实验九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九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利用络合滴定法测定银离子浓度的方法,掌握分离技术和测定配合物稳定常数。

二、实验原理1. 银离子的络合反应银离子在氨性较强的溶液中,可与氨形成络合物Ag(NH3)2+。

络合常数K=(Ag(NH3)2+) / (Ag+) (NH3)2。

2. 示差滴定法通过银离子的络合反应,实现对银离子的滴定。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1. 仪器:PHS-3C pH计、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

2. 药品:氨水、稀硝酸、硫氰化钾,硝酸银等。

四、实验步骤1.将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加入到含NH3的试管中,使得产生的白色沉淀量为零时停止加入。

2.取反应液的样品,移入满足条件的实验仪器中,测出反应液的浓度。

3.根据浓度和滴加溶液的体积,计算出络合常数。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计算出络合常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得到了银氨配离子的络合常数,并进行了分析。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到有毒的化学药品。

2. 仪器的使用要注意细节,尤其是滴定的过程。

八、实验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验结束。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和原理,我们将进一步扩展实验内容,进行银氨配离子的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我们需要从实验原理出发,进一步了解银氨配离子的络合反应,以及测定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方法。

1. 银离子的络合反应银离子在氨性较强的溶液中,可以形成银氨配离子Ag(NH3)2+。

这是一种典型的络合物,它是由银离子和氨基分子通过配位键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性质。

在络合反应中,银离子与氨基分子形成络合物的过程中,可发生化学平衡,其平衡常数称为络合常数,通常用Kf表示。

络合常数可以反映络合物的稳定程度,而络合物的稳定程度会受到配位数的影响。

2. 配位数的概念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体的数量,即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配体的数目。

对于银氨配离子Ag(NH3)2+来说,其配位数为2,因为每个银离子与两个氨基分子形成了配位键。

实验9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共55张PPT)

实验9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共55张PPT)

1 1 U R 【答案】 (1)A D F (2)a d c g f h (3) U R ( 或 U R 或 U R)(横纵坐标互换亦可)
[反思总结] (1)优先考虑安全因素
实验仪器的选取原则
各电表的实际读数不能超过其量程,电阻类元件中的实际电流(或电压)不能 超过其允许的最大电流(或电压). (2)考虑读数误差因素 1 一般要求各电表的实际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3,以减小读数误差.
V;内阻 r=
Ω.
(3)实验时,小明进行了多次测量,花费了较长时间,测量期间一直保持电 路闭合.其实,从实验误差考虑,这样的操作不妥,因为 .
【解析】 (1)电流表选用量程为 0~0.6 A,分度值为 0.02 A,则其读数为 0.44 A. (2)坐标系选择合适的标度,根据表中数据描点作出的 UI 图线如图所示.
(3)仪器选择的一般步骤 ①首先选择唯一性的器材; ②粗画电路图(暂不接电流表和电压表); ③估算回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最大值,在电表的指针有较大幅度偏转但不超 过其量程的情况下,结合已知器材的规格,确定实验电路和实验器材.
考点二 实验原理与数据处理 [例 2] (2015· 江苏高考)小明利用如图实95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一干电池 的电动势和内阻.
2.系统误差 (1)若采用图实92 甲,其 UI 图象如乙图所示. 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误差.
甲 图实92

结论: ①E 测<E 真.②r 测<r 真. (2)若采用图实93 甲,其 UI 图象如图乙所示. 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误差.
甲 图实93

结论:①E 测=E 真 ②r 测>r 真.
图实94
(3)实验时发现电流表坏了,于是不再使用电流表,剩余仪器中仅用电阻箱 替换掉滑动变阻器,重新连接电路,仍能完成实验.实验中读出几组电阻箱的 阻值 R 和对应电压表的示数 U.用图象法处理采集到的数据,为在直角坐标系中 得到的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则可以________为纵坐标,以________为横坐标.

9 实验九 电池电动势法测定氯化银的溶度积

9 实验九  电池电动势法测定氯化银的溶度积

四、实验步骤
1、电极制备 Ag-AgCl电极的制备方法见实验二十。 将表面经过清洁处理的自制铂丝电极作阴极, 把经金相沙纸打磨光洁的银丝电极作阳极,再镀 银溶液中进行镀银。电流控制在5mA左右,40分 钟后即可在铂丝点击上镀上白色紧密的镀层。将 镀好的银电极用蒸馏水仔细冲洗,然后以此银电 极为阳极。另选一铂丝或铂片电极为阴极,对 0.1mol.L-1盐酸溶液进行电镀,电流仍控制在5mA 左右,通过20分钟后就可在银电极表面形成AgAgCl 镀层(呈紫褐色)。此Ag-AgCl电极不用时 应置于含有少量AgCl沉淀的稀盐酸溶液中,并放 于暗处保存。
实验九 电池电动势法测定 氯化银的溶度积
一、目的要求
1、学会用电池电动势法测定氯化银 的溶度积。 2、加深对液接电势概念的理解即学 会消除液接电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池电动势法是测定难溶盐溶度积的常用方 法之一。测定氯化银的溶度积,设计电池如下:
Ag(S)-AgCl(S)|KCl(α1)‖AgNO3(α1)|AgCl(S) -Ag(S)
2、电池的组合 组合下列电池 Ag(S)-AgCl(S)|KCl(α1)‖AgNO3(α1)|AgCl(S) Ag(S) 3、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用UJ-25型电势差计测量25℃时电池的电动势值。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可将电池置于25℃的超级恒温 槽中进行。测定时,电池电动势值开始时可能不 稳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到测定得稳定为止。
六、思考题
1. 盐桥有什么作用?选用作盐桥的物质应有什么原则? 2. UJ-25型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过程中,有时检流计 向一个方向偏转,分析原因。 电池的电动势为两电极电势之差。
左 Ag / AgCl
2.303 RT 2.303 RT lg K SP lg aAg F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函数(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

2、掌握函数的基本操作。

3、学会程序改错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在E盘上建立一个文件夹,以实验序号作为文件夹名(例如:第九次实验的文件夹名为“9”),用此文件夹作为这次实验的工作文件夹。

2、打开TC系统,进入TC集成环境(或打开VC环境)。

3、按照下列题目的要求编程,所有题目都做好后(附加题可以不做),将文件夹9里面的所有.bak文件删掉,并将文件夹9复制、粘贴到ftp上你的学号姓名的文件夹里,如果课上题目还没全部做完,可以先将做好的程序交上去,课后再补交其余程序。

4、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如果出现死循环,可用Ctrl+Break组合键终止循环。

5、C语言文件操作语句:
1)文件开头必须有语句:#include<stdio.h>
2)在main函数中定义文件指针:FILE *fp;(备注:其中fp为文件指针变量,可以自己重新取名)。

3)给文件指针赋值:fp=fopen(“文件名”,”w”);(备注:其中文件名必须包含盘符、路径、文件名,中间用“\\”隔开,例如给数据文件取名51.TXT,存在E盘的5文件夹下,文件名就为“E:\\5\\51.TXT”,该语句不能写在循环体内)。

4)往文件中输入数据:fprintf(fp,”格式控制符”,输出项表列);(备注:其中“格式控制符”和输出项表列的用法和printf函数相同)。

5)文件用完后关闭文件:fclose(fp);(备注:该语句可作为main函数的最后一个语句,并不能出现在循环体中)。

三、实验题目:
(一)改错题:(要求:上交改错后的源程序,程序取名91.c,改错题不要求文件操作)【题目】下面的程序逐个读入数组a的元素,用二分插入法,使a的元素由小到大排列。

即读入第i(i=2,3,…,n)个元素时,先用二分查找法,在a[0]与a[i-1](当前已有序)之间找到它应插入的位置,将其插入。

调试程序时,可以从键盘输入下列数据:
12 3 7 21 34 45 9 89 17 24
注:改错时,可以修改语句中的一部分内容,调整语句次序,增加少量的变量说明或编译预处理命令,但不能增加其他语句,也不能删去整条语句。

(提示:本题共有四个错误)含有错误的源程序为:
#include <stdio.h>
#define n 10
main()
{int i,j,m,k,a[n];
scanf("%d",&a[0]);
for(i=1;i<n;i++)
{scanf("%d",&a[i]);x=a[i];
k=0;j=i-1;
while(k<=j)
{m=(k+j)/2;
if(i<a[m]) j=m-1;
else k=m+1;
}
for(j=i-1;j<=k;j--)
a[j+1]=a[j];
a[k]=i;
}
for(i=0;i<n;i++)
printf("%4d",a[i]);
putchar('\n');
}
(二)编程题:
1、请按下列要求编写程序:(三个函数均在一个C语言源程序中,并取名92.c)
(1)编写函数int add(int a,int b),其功能是求出a和b的和并返回。

(2)编写函数int sub(int a,int b),其功能是求出a和b的差并返回。

(3)编写主函数,输入x,y,然后分别调用add函数、sub函数求出x和y的和、差并输出到文件中,最后将本人学号也输出到文件中(数据文件取名92.txt)。

2、请按下列要求编写程序:(文件名取名93.c)
有一个四位整数,它的9倍恰好是其反序数(反序数例:1234与4321互为反序数)。

请按下列要求编写程序找出这个数:
编写函数int find(int n),其功能是判断整数n的9倍是否为n的反序数,若是则函数返回这个反序数,否则返回0(用if语句)。

编写主函数,穷举(用循环)所有的四位数并调用函数find,找出满足上述条件的四位数,将找到的数及其反序数写入数据文件中,最后将本人学号也输出到文件中(数据文件取名9 3.txt)。

(程序运行结果:1089--> 9801)
四、附加题:
3、有3个非零十进制数字,用它们可以组合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些三位数的和是2886。

如果将这3个数字按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成两个三位数,它们的差是396。

试编写函数void func(int a[])找出这三个数字,并存放在数组a中;在主函数中调用函数func,并将结果数组中每个元素的值写入到数据文件中,最后将本人学号也输出到文件中(数据文件取名94.txt,C语言源程序取名94.c)。

(运行结果:2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