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怎样对学生渗透德育论文

怎样对学生渗透德育现在媒体、报刊上经常见到很多青少年犯罪,他们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看到那一张张幼稚而无知的脸,我的内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下。
他们怎么会走到这一步,除了家庭、社会的因素外,学校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到学校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班集体和老师的温暖,即使遇到什么困难或诱惑,他也会积极面对人生,走好自己的路。
这源自教师在教学中的优质德育。
这并不是鼓吹,学生品德、习性的形成,就是几岁至十几岁。
说明了学生没有很好的德育教育过程,犯罪即是很轻易的事情。
再者,既使学生成绩很优异、技能再高超,但没有高尚的人格,缺乏良好的素质,这算是人才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寓德育于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下一代。
那么,怎样对学生渗透德育呢?一、提高素质,有利教育不管你从事小学哪种学科的教学,德育文化哲学素质是必备的。
因为小学哪一科都有渗透德育的责任。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如《美丽的小村庄》一课,应让学生明白小村庄被淹没是因为平时村民无节制地滥伐树木造成的。
从而让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教师透彻地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好各项德育教学。
第二,还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育课的指导作用。
如教学要坚持启发式,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把知识和德育融在一起,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
德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主题,它在各学科中也有很重的分量。
只是教师的德育文化哲学素质不同,对德育渗透的深浅不一,从而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到位。
作为教师,除了扎实的知识外,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育文化哲学素质修养,才真正不会辜负学生。
二.高尚风范,润物无声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将影响到今后几代人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不断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如此出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祷和百折不挠,重视智慧,重视文化、精神教育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在教学中渗透树立人生观的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识别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所以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在教授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同学们被保尔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的革命人生观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向保尔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作课前一分钟演讲时,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中外名人怎样敬老爱幼、关心他人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尊敬师长的故事,岳飞、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作为演讲材料。
让学生把听演讲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写成读后感作为周记上交给我。
学生的周记一下子变得言之有物,而且感情真挚。
我把写得较有特色的若干篇周记张贴在墙壁上供其他学生观看借鉴,或者抽时间在课堂上让他本人读给其他同学听。
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爱家乡、爱党、爱人民是我们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感。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品德课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为此,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一、进行师生情感交流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
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
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
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
法是学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
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思想品德、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在八年级讲法律“雷池”不可越,不使用假币的问题时,我问学生,在我们身边有没有毁坏人民币的现象?学生抢答:有,有的老师在收费时吩咐我们把学号姓名写在人民币上。
可见,并不是毎个教师的道德素质都能在学生心中起示范作用的。
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去认真挖掘、提炼,加以充实,把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践表明,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将使德育、智育相得益彰,使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特点则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1.找准“渗透点”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在教学中揭示数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正数和负数、已知和未知、数与形、特殊与一般、实数与虚数.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从而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体会,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三角形面积s=1[]2ah和s=1[]2lr形式的统一,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三角形形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等于180度,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二次曲线的方程各异,而在极坐标系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完美地表示成ρ=1-ep[]e cos θ,体现了它的统一美.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e的量变引起点的轨迹的质变(e=0是圆,01是双曲线,e→∞是两条相交直线).一个圆台当其一个底面大小变化时,当这个底面恰好为零时或变成与另一个底面相等时,圆台就变成了圆锥或圆柱.量的变化,可以引起质的飞跃,生动地反映了量变的规律.再如两圆的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则可以看作是将其中一个圆相对“静止”,另一个圆相对“运动”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静止与运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2.深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介绍中国人商高比外国人毕达哥拉斯早六百多年发现.再如学习圆周率时,介绍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求得3.1415926<π<3.1415927,比西方的数学家取得相同成果整整早一千多年,世界天文学机构将月球背面的山命名为“祖冲之”谷地,可见国际上对他的敬仰,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3.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如在近代数学史上,我国杰出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华罗庚和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还有被国家授予科技特等奖的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教授的计算机证明理论,使数学电子化成为现实,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这些卓越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烁在科学界的星河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种启发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好数学.4.用高尚师德感染学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决定一个学校办学的方向不是校长,而是每一个教员.”这一论述阐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决定作用.因而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对于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起着很大的影响.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用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尽量体现学科中美的神韵;用深入的思考、顽强的探索、严格的规范、准确的计算、感人的故事尽力体现学科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和美的陶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责任感、敬业精神等做人的道理.5.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德育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不搞形式主义.根据学科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学中下一番苦工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浅谈道法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道法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道法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而德育工作是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在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提高品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特点性质优势生动性落脚点前言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也是塑造人的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想,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会这样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在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提高品德修养。
一、根据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这就使我们更加容易意识到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外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自主性,利用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蕴含德育教育的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发扬自尊自信、礼貌礼仪、宽容、诚信等优良品质,做到自觉抵制落后的、违法的思想和行为。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姓名:吴传新单位:颍上县夏桥镇石台小学时间:2016.04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夏桥镇石台小学吴传新“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
”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
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
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
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
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
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
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
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
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
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设计,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那么英语学课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大家知道英语学科授课时主要使用的语言不是母语而是英语,而且也不可能像思品课那样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接受教育。
我的做法是适时地、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有礼貌、互相关心、谦虚等好品质。
如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每节课前的师生问好就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Glad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boys and girls!等的使用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告诉了学生见面应打招呼,有礼貌。
在Daily talk 中,采用的对话也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如Is everyone here? How are you today? 通过回答,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关心、善待他人,这就是学科德育的一种方式。
再者,我认为激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因此我常常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同学表现好,老师发奖券或奖品鼓励时,要求全班都表扬Good! Very good!得奖同学应回答:Thank you,teacher.对于受表扬的同学来说,是种鼓励,下次会争取更好,培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工作中,学科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关注,同时渗透教育也不断地发挥它特有的德育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渗透德育,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负担的德育任务更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
这是因为:首先,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其次,语文既不像数学、物理学科等那样,学科知识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明确的分工,也不像思想品德学科那样,学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德育过程。
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语言文字,“文”和“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脱离思想品德教育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寓育人于学文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渗透德育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实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青少年,其中有许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信息,如电视、电影、互联网中出现的大量凶杀、暴力等镜头及言论,容易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模仿效应,以致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或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但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仍有部分老师只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样往往导致许多学生考试能拿高分,可是在思想品德方面就有许多不良的倾向,如打架、偷窃等。
据了解,我校每个学期因违反校纪被学校批评教育的就有30多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摆正位置,克服德育教育与语文无关思想,认真探索,力求取得实效。
刍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刍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如今,时代发展,光彩陆离的生活也影响着孩子,小学生正处于道德的认识阶段,对于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
语文,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
一、学习课文明辨是非,汲取阳光的养料小学课文很多文章都是都是通过人、事、景来揭示一个真理,引领孩子们走向光明的大道。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让孩子们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钓鱼的启示》则让孩子们对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无论有无外人知晓,我们都能本着心中的目标,约束自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试着走另外一条路,成功属于不气馁的人,《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似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别具一格的教育意义,在孩子们完成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目标的完成,更能关注孩子的情绪,让信念永驻心中,深深记得在上《金色的鱼钩》一课,一节课繁荣下来,学生体会到课文的修辞手法,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精神,但有一小节,面对不肯喝鱼汤最后牺牲的老班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小手高举如林,“老班长,你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老班长,你走了,但你的精神永在!”“今天,我们为您骄傲,我们会继承你的精神让祖国更强大!”……这时,一个发言很积极的男孩站了起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再说那伤员还不一定能活,老班长太愣了”前面是口号似的,这个男孩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似乎是与课文精神不符的,但可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室里静了下来,“你赞同老班长的做法吗?”没有人举手,孩子们读得深入,掌握了生字词,可仅仅这些行吗?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深入角色,感受角色,进入情境,体会到老班长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对三个小战士的关爱,体现了红军的本色,共产党的无私精神,其境界高尚。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论文(精选4篇)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论文(精选4篇)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论文(精选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论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论文1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不仅可以使其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思想深化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
学生的作文可以反映学生看待事物的立场以及思想等特点,如果要写作优秀的作文,教师就需要着重在中心思想和作文立意的新角度上对作文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有其准确的判断力。
借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作文相结合的来教授,这样两者在互相渗透中达到互相影响的作用,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积极和乐观健康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到作文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又增加了学生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身意见和想法总结,将自身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加以引导,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潜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的时候,一要高度重视批改的作文,二要对学生作文进行评点时,将健康的思想融入其中,帮助并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思想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凭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靠其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目的。
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德育教育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手段为途径,正确树立德育思想,将书本上有关德育内容转变为教学知识,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
在课堂中渗透责任教育重要性论文

浅谈在课堂中渗透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据报道:我们国家的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消息传来,举国欢呼!又报道:一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为了两元钱杀死同学,惊闻噩耗,世人心寒!不可否认,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道德的冷漠和责任的丧失已危及人的生存和进一步和谐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热爱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然而,现在有一些中学生学风不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有的学生将贱踏花草、破坏公物视为儿戏;”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层出不穷。
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将会去向失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拿什么去参与国际竞争?少年强才国强啊!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会这样的冷漠?会那么血腥?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责任意识却降低了?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责任心,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水平低下,这说明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失责任教育,责任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其重要性不言而誉。
第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以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的标准是:三好=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
从这里我们就应该看出国家、社会更加强调学生的品德与责任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和国家要求加强素质教育相吻合。
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最大不幸,往往是从忘记自己的责任开始的,最初是在小事情上,然后就会在重大事情上。
”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自放弃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有一家之责任,对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
一家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人之各放弃其责任,是世界必毁。
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093f8fb9d528ea81c7794b.png)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生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育人的教育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
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科学思想方面……因此,我们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应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德育教育的方法一般可以采用如典型示范法(介绍我校优秀毕业生成才的先进事迹)、情感陶冶法(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师生间建立轻松、愉悦的情感空间)、唠叨磨叽法(天天讲、时时讲、有机会就讲)、影视音像法(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律大讲堂、校园广播电视教育),社会实践法(到企业参观、实习,参加校内劳动)、大型活动法等。
除此之外,还有以采取国旗下的演讲、主题报告会、讲座等形式的德育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
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
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
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
教师的品质、仪表、言谈举止及学识都对受教育者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德育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是指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内心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将这种道德标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初中正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此时如对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政治信仰、道德情操等都是德育因素的体现。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非常重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通过优秀的作品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新标准将德育渗透作为一项新的教学要求,纠正了以往过分强调分数、只重视智育的错误观念,在兼顾智育的同时投入更多的德育,让学生在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健全,为日后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呵护,道德底线严重下滑,不良的道德观念正在侵蚀着人们。
初中生又处于身心发育、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社会经验,思想单纯,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蕴含着优秀的思想,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饱含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深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孝心。
又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则教育学生不要爱慕虚荣、弄虚作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表达的深意,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修为,让他们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教育应强调如下几点:一、明确目标,确定方向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工作就失去了方向,成为毫无意义的徒劳行为。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要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依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制定。
培养“四有”新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学校依据这个目标,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学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定向导航,稳步推进。
二、课堂渗透,适时指导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
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国家形势、社会实际、时事政治“热点”,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应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应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呼唤着和谐文明教育,而和谐文明教育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用数学知识的美渗透德育教育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也让学生尝试创造美,并学习把美带给别人、带给世界。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
由此我启迪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二、用中国数学史渗透德育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而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高中教材中,直接介绍中国数学史的有17处,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数学成就和数学方法等近50个方面的内容。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就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来看,呼唤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很有必要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的总体形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动不动就打架斗殴,甚至逃学、出走离家。
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让家长们束手无策,令老师们困惑不堪。
为什么一次小小的误解、批评,一点点委屈、烦恼,学生就产生如此过激的反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引发我们深思。
我想,具体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少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对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陷于忧愁苦闷之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寻求帮助,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甚至过分偏激,反应过度,走向极端。
如此种种,不仅对学生的身心损伤极大,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无益处。
如此长期以往,学将固不成学,教也不成教;二,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具有可行性为什么这样一来说呢?我们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
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
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
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
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
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
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
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
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
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
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
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