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5)分析

合集下载

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与QT间期延长潜在危害的影响因素

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与QT间期延长潜在危害的影响因素

发布日期20030626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与QT间期延长潜在危害的影响因素"作者张风琴部门正文内容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与QT间期延长潜在危害的影响因素药理毒理组张风琴QT间期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过程,起始于QRS波群Q波的起始点到T波恢复到基线时的结束点。

QT间期与心率成反比,QT间期常被通过各种计算转换成非心率依赖性的“校正”值,称作QTc间期。

最常用的Bazett’s 校正计算方法为QTc = QT / RR1/2 。

QTc间期用来代表心率标准(60 bpm)化后的QT间期。

QT/QTc间期延长可分为先天性LQTS和获得性LQTS。

QTc间期延长临床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TdP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易发生猝死,。

据报道,可致QT间期延长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每100万张处方中有50例死亡,致QT间期延长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许多致QT间期延长药物引发的潜在致死性威胁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讨论获得性LQTS即致LQTS的药物及其潜在危害的影响因素。

一、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某些药物具有延迟心脏复极的作用,心电图(ECG)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为心律失常多数为显著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但也可能为其它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生理环境。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多型性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围绕等电基线的持续的QRS波群扭曲。

TdP的特点是在心律失常前窦性心动中QT间期显著延长。

TdP可演变成威胁生命的心脏节律,如室性纤颤,后者可导致猝死。

能够致QTc 间期延长的药物涉及用于各个系统治疗的药物(见表1)。

基本可分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表1. 延长QTc的药物抗惊厥药Fosphenytoin Felbamate抗组胺药Azelastine Clemastine抗感染药Amantadine Clarithromycin Chloroquine Foscarnet Erythromycin HalofantrineMefloquine Moxifloxacin Pentamidine Sparfloxacin Quinine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Ketoconazole抗肿瘤药Tamoxifen心血管:抗心律失常药Amiodarone Bretylium Disopyramide Flecainide Ibutilide ProcainamideQuinidine Sotalol Dofetilide钙离子通道阻断剂Bepridil Israpidine Nicardipine利尿药Indapamide Moexipril/HCTZ激素Octreotide Vasopressine免疫抑制剂Tacrolimus周期性偏头痛: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Zolmitriptar Naratriptan Sumatriptan肌肉松弛剂Tizanidine麻醉性去毒剂Levomethadyl精神治疗药物:抗抑郁剂抗精神分裂症药抗焦虑剂抗躁狂药Amitriptyline Desipramine Fluoxetine Imipramine Venlafaxine Chlorpromazine Haloperidol Pimozide Quetiapine Risperidone ThioridazineDoxepinLithium呼吸:拟交感神经药Salmeterol镇静/催眠药Chloral hydrate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现象,以往认为发生率较低而被忽视,近年来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或恶化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时有发生,引起临床重视并加以系统研究。

S7B.人用药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

S7B.人用药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

S7B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人用药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现行ICH进程第四阶段2005年5月12日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小组,根据ICH程序制定,并经各国管理部门协商,已进入第四阶段,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管理部门采用。

目录1. 前言1.1目的1.2 背景1.3 适用范围1.4 一般原则2.内容2.1 研究目的2.2 研究方法选择和试验设计2.3 非临床研究的策略2.3.1 体外电生理Ikr 研究2.3.2 体内对QT的研究2.3.3化学/药理的分类2.3.4相关的非临床和临床信息2.3.5追加的研究2.3.6综合风险评估2.3.7风险征兆2.4 S7B的非临床研究和与临床研究进展相关的综合风险评价的时间安排3. 试验系统3.1 试验系统的考虑3.1.1 阳性对照品及参比化合物的使用3.1.2 体外电生理研究3.1.3 体内电生理研究3.1.4模拟病理状况和心律失常1.前言评价药物对心室复极化和加重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的影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

将来积累了更多数据(非临床和临床)时,将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并修订本指导原则。

1.1 目的本指导原则主要是关于评价受试物延迟心室复极化的潜在作用的非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包括对非临床研究的信息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价。

1.2 背景心电图中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QT间期延长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如药物诱发的QT间期延长)两类情况。

当心室复极化延迟和QT延长时,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及特别伴有其他风险因素(如低血钾、结构性心脏病、心动过缓)时,患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因此对药物延长QT间期作用有关的潜在风险或加重心律失常的作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由心脏动作电位间期决定的心室复极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众多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和转运子活动的结果。

药物研发中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基本要求

药物研发中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基本要求
反应停致畸作用具有明显的种种属差异: 人比小鼠敏感 60倍; 人比大鼠敏感 100倍; 人比狗敏感 200倍; 人比田鼠敏感 700倍。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新模式内容之四
反应停的再评价研究
新的作用机制: 抗血栓生成 抑制NF-kB途径 免疫调节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淋巴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血液系统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前列腺癌
内容介绍
新药研发过程中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地位 全程式安全性评价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内容与基本要求 毒代动力学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基本原则
① 把握药理毒理评价的系统性 ② 充分暴露毒性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执行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
发现毒理学
一般毒性
特殊毒性
致癌性 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局部耐受性、过敏、 依赖性、免疫毒性 光敏和其它试验等
目 了解毒性反应剂量、时间、强度、症状、靶器官及可逆性等, 的 为临床方案提供参考、预测出现的毒性反应,制订临床防护
措施、保证受试者用药安全
创新药物的基本要求
稳定
质控 安全 有效
药物的基本属性(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在一定意 义上,由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 药物分子设计是实现新药创制的主要途 径和手段
出血性休克 横纹肌溶解/致死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新模式内容之四
上市药品再评价典范-反应停
1961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臭名昭著 的“反应停”事件-海豹肢畸形的婴儿。
1962.5-1963.3,海豹肢畸形发生率: 西德:5500多名 英国:8000多名 日本: 300多名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张晓颖2013/11/01内容概要•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内容•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对修订后的非临床药理毒理指导原则的分析–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个人感悟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内容•有效性:药效学研究–体内和体外–多种模型–没有具体的指导原则(除了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毒性:毒理学研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K行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历史•1993版: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药理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西药、中药)–系统总结,探索经验•1999版:ICH指导委员会–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系统介绍,制定全新指导原则•2005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转化国外现有指导原则–丰富指导原则体系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现状(2013版)•关键点:–中化药合并–毒代动力学常规要求–动物数增加–阶段性符合国际现状–方法学问题–受试物方面分别表述–GLP相关要求•现有指导原则的修订/合并:–一般药理学研究合并修订–急性毒性研究合并修订–长期毒性研究合并修订–刺激性研究合并修订–药代动力学研究修订•新指导原则的制定:–供试品分析–毒代动力学–QT间期研究对修订后的非临床药理毒理指导原则的分析•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关于中药、天然药物2.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稀释可靠度–残留–组织分布样品–需提供的色谱图3.物质平衡4.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研究5.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6.关于采样点7.关于胆汁排泄8.术语变更1. 关于中药、天然药物•修订前: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修订后: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参考1. 关于中药、天然药物•研究对象:活性成分、活性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单一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和化学药物基本一致–非单一活性成分但物质基础基本清楚的:其中药效或毒性反应较强、含量较高的成分,一般需进行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活性成分复杂且物质基础不太清楚的:应在其中部分已知成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是否进行有明确毒性成分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如某类结构相似的成分中某一个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属性可以代表该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2.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a. 稀释可靠性(增加)•目的:样品稀释不应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方法:通过向基质中加入分析物至高于标准曲线上线浓度,并用空白基质稀释该样品(每个稀释因子至少5个测定值),来证明稀释的可靠性•要求:准确度和精密度应在±15%之内;稀释的可靠性应该覆盖试验样品所用的稀释倍数a. 稀释可靠性(增加)•Case study本实验考察超出定量上限的大鼠血浆样品,经空白血浆稀释后的准确度。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21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早期临床研究的上市前评估和标签的建议
2013年1月
22
IND研究新药申请和BA/BE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安全性报告要求
2012年12月
23
重要上市后药品安全性问题的分类
2012年3月
24
药物安全性信息—FDA与公众的交流
2012年3月
25
确定上市前末期和批准后临床研究所需的安全性数据收集范围
2005年2月
48
因临床研究者失职叫停临床试验的相关规定
2004年9月
49
无菌制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04年9月
50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要求
2004年5月
51
新药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2003年5月
52
临床研究进程中沟通交流会的药学资料准备要求
2001年5月
CFDA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3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4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5
预防用生物制品注册申办须知
6
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
7
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
8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
9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10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11
2011年11月
4
研发期间安全性更新报告
2010年8月
5
药物或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相关的生物标记物:验证申请的背景资料、结构和格式
2010年8月
6
上市后安全数据管理:快速报告的定义和标准

ICH-指导原则文件目录

ICH-指导原则文件目录

ICH 的论题主要分为四类,因此ICH 根据论题的类别不同而进行相应的编码分类:1.“Q”类论题:Q 代表QUALITY,指那些与化工和医药,质量保证方面的相关的论题。

Q1/Q2...Q10 都属于这种。

2.“S”类论题:S 代表SAFETY,指那些与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临床前研究方面的相关的论题。

3.“E”类论题:E 代表EFFICACY ,指那些与人类临床研究相关的课题。

4.“M”类论题:M 代表MULTIDISCIPLINARY,指那些不可单独划入以上三个分类的交叉涉及的论题。

1. Q1A(R2):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新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试验2. Q1B: Photo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新原料药和制剂的光稳定性试验3. Q1C: Stability Testing for New Dosage Forms新剂型的稳定性试验4. Q1D: Bracketing and Matrixing Designs for Stability Testing of Drug Substances and DrugProducts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的交叉和矩阵设计5. Q1E: Evaluation of Stability Data稳定性数据的评估6. Q1F: Stability Data Package for Registration Applications in Climatic Zones III and IV在气候带III 和IV,药物注册申请所提供的稳定性数据7. Q2(R1):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Text and Methodology分析程序的验证:正文及方法论8. Q3A(R2): 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新原料药中的杂质9. Q3B(R2): Impurities in New Drug Products (Revised Guideline)新制剂中的杂质10. Q3C(R5):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杂质:残留溶剂指南11. Q3C(R6):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PDE for Triethylamine and PDE for Methylisobutylketone杂质:残留溶剂指南三乙胺的日允许接触剂量及甲基异丁基酮的日允许接触剂量12. Q3D: 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主要杂质指南13. Q4A: Pharmacopoeial Harmonisation 药典的协调14. Q4B: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 ICH Regions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15. Q4B Annex1(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Residue on Ignition/Sulphated Ash General Chapter附录1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灼烧残渣/灰分通则16. Q4B Annex2(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Test for Extractable Volume of Parenteral Preparations General Chapter附录2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注射剂可提取体积测试通则17. Q4B Annex3(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Test for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Sub-Visible Particles General Chapter 附录3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颗粒污染物测试:不溶性微粒通则18. Q4B ANNEX 4A(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the ICH Regions o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s Tests General Chapter附录4A(R1)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验: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9. Q4B ANNEX 4B(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the ICH Regions o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est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General Chapter附录4B(R1)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验:控制菌检查法通则20. Q4B ANNEX 4C(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the ICH Regions o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nd Substances for Pharmaceutical Use General Chapter附录4C(R1)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验:药物制剂及原料药的认可标准通则21. Q4B ANNEX 5(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Disintegration Test General Chapter附录5(R1)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崩解试验通则22. Q4B ANNEX 6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Uniformity of dosage units General Chapter附录6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含量均匀度通则word 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23. Q4B ANNEX 7(R2)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Dissolution Test General Chapter附录7(R2)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溶解度测试通则24. Q4B ANNEX 8(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Sterility Test General Chapter附录8(R1)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无菌检查通则25. Q4B ANNEX 9(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Tablet Friability General Chapter附录9(R1)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片剂脆碎度检查通则26. Q4B ANNEX 10(R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the ICH Regions on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General Chapter附录10(R1)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则27. Q4B ANNEX 11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General Chapter附录11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毛细管电泳通则28. Q4B ANNEX 12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Analytical Sieving General Chapter附录12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分析筛选通则29. Q4B ANNEX 13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Bulk Density and Tapped Density of Powders General Chapter附录13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粉末的松密度与密切度30. Q4B ANNEX 14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Pharmacopoeial Texts for Use in theICH Regions on Bacterial Endotoxins Test General Chapter附录14 ICH 地区使用的药典正文评估和建议细菌内毒素检测通则31. Q5A(R1): Vir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Derived from Cell Lines ofHuman or Animal Origin来源于人或者动物细胞系的生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估32. Q5B: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Construct in CellsUsed for Production of r-DNA Derived Protein Products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rDNA 衍生蛋白质产品生产细胞的表达构建体分析33. Q5C: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Stability Testing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Products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制品的稳定性试验34. Q5D: Deriv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Substrates Used for Production of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用于生产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制品的细胞基质的来源和鉴定35. Q5E: Comparability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 Subject to Changes in TheirManufacturing Process生产工艺变更后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制品的可比性质量标准36. Q6A: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New Drug Substances andNew Drug Products: Chemical Substances (including decision trees)规范:新原料药和新制剂的检测方法和可接收标准:化学物质(包括决定过程)37. Q6B: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Products规范: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制品的检验方法和可接收标准38. Q7A: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uide for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药物活性成份的GMP 指南39. Q8(R2):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药物开辟40. Q9: Quality Risk Management质量风险管理41. Q10: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药物质量体系42. Q11: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f Drug Substances (Chemical Entities and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Entities)原料药的开辟与创造(化学实体与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实体)1. S1A: Guideline on the Need for Carcinogenicity Studies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致癌试验的必要性2. S1B: Testing for Carcinogenicity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致癌试验3. S1C(R2): Dose Selection for Carcinogenicity Studies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4. S2(R1) : Guidance on Genotoxicity Testing and Data Interpretation for PharmaceuticalsIntended for Human Use人用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和数据分析指导原则5. S3A: Note for Guidance on Toxicokinetics: The Assessment of Systemic Exposure in ToxicityStudies毒物代谢动力学指南的注释:毒性研究中全身暴露的评价6. S3B: Pharmacokinetics: Guidance for Repeated Dose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ies药物代谢动力学:重复给药的组织分布研究指导原则7. S4: Duration of Chronic Toxicity Testing in Animals (Rodent and Non Rodent ToxicityTesting)动物体内慢性毒性持续时间的检验(啮齿类和非啮齿类毒性试验)8. S5(R2) : Detection of Toxicity to Reproduction for Medicinal Products and Toxicity to MaleFertility药品的繁殖毒性检测及雄性生育力毒性9. S6: Pre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Derived Pharmaceuticals生物技术药品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10. S7A: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人用药物的安全性药理研究11. S7B: The Non-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Delayed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QTInterval Prolongation) by Human Pharmaceuticals 人用药延迟心室复极化(QT 间期延长) 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12. S8: Immunotoxicit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人用药品的免疫毒理学研究13. S9: Nonclinical Evaluation for Anticancer Pharmaceuticals抗癌药物的临床前评价14. S10: Photosafety Evaluation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的光安全评价1. E1: The Extent of Population Exposure to Assess Clinical Safety for Drugs Intended forLong-Term Treatment of Non-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对非危及生命的疾病的长期治疗药物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估的人群暴露程度2. E2A: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xpedited Reporting快速报告的定义和标准3. E2C(R2): Periodic Benefit-Risk Evaluation Report上市药品定期风险效益评估报告4. E2D: Post-Approv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xpeditedReporting 批准后安全性数据管理:快速报告的定义和标准5. E2E: Pharmacovigilance Planning 药物警戒计划6. E2F: Development Safety Update Report 安全性更新报告7. E3: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linical Study Reports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内容8. 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新药注册所需量-效关系的资料9. E5(R1): Ethnic Factors in the Acceptability of Foreign Clinical Data对国外临床研究资料的种族因素的可接受性10. E6(R1): Good Clinical Practice: Consolidated Guideline药品临床研究规范(GCP)一致性指导原则11. E6(R2): Integrated Addendum to ich E6(R1): Guideline for Good Clinical Practice E6(R1)整合的附录:药品临床研究规范指南12. E7: St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老年人群的临床研究13. E8: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临床研究总则14. E9: Statistical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Trials临床研究统计原则15. E10: Choice of Control Group and Related Issues in Clinical Trials临床研究对照组的选择及相关问题16. E11: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儿童人群的临床研究17. E12: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ew Antihypertensive Drugs抗高血压新药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18. E14: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QT/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and ProarrhythmicPotential for Non-Antiarrhythmic Drugs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 间期延长及潜在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19. E15: Definitions for Genomic Biomarkers, Pharmacogenomics, Pharmacogenetics, GenomicData and Sample Coding Categories基因组生物标记物、药物基因组学、遗传药理学、基因组数据和样本编码分类的定义20. E16: Biomarkers Related to Drug or Biotechnology Product Development: Context, Structureand Format of Qualification Submissions与药物或者生物技术产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研发: 申请资料的内容、结构和格式21. E17: General principle on planning/designing Multi-Regional Clinical Trials规划多地区临床试验的普通原则22. E18: Guideline on Genomic Sampling and Management of Genomic Data基因组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指导原则1. M3: Guidance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for the Conduct 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and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Pharmaceuticals药物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和上市许可申请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指导原则2. M4(R3): Organisation of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for the Registration of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人用药物注册申请的通用技术文件组织结构3. M4E(R1):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Use Clinical人用药物注册申请的通用技术文件:临床4. M4E(R2): Revision of M4E Guideline on Enhancing Format and Structure of Benefit-riskInformation in ICH EfficacyM4E 指南修订,优化临床研究风险评估的格式与结构5. M4Q(R1):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for the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Human Use: Quality人用药物注册申请的通用技术文件:质量6. M4S(R2):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for the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Human Use: Safety人用药物注册申请的通用技术文件:安全性7. M4E(R1):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for the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Human Use: Efficacy人用药物注册申请的通用技术文件:有效性8. M7: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Mutagenic)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 toLimit Potential Carcinogenic Risk为限制潜在致癌风险而对药物中DNA 活性(诱变性)杂质进行的评估和控制。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

ICH关于“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介绍谢松梅高晨燕审评三部谢松梅审评四部高晨燕1.背景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使心脏复极化延迟的不良作用,该作用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

QT间期是指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时程,即QRS波群的起点到T波恢复到基线时终点的时程。

心脏复极化延迟将产生特殊的心脏电生理环境,这种环境下,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但也可发生其它类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TdP是一种多型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围绕等电线连续扭转的QRS波群。

TdP的一个特点是,心律失常发生前室上性心搏中QT间期显著延长。

TdP易演变成心室纤颤并导致猝死。

由于QT间期延长的程度可被看作是一个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的相对的生物标记,通常QT间期延长与TdP之间存在一种定性关系,对于那些可能引发QT间期延长的药物更是如此。

由于QT间期与心率呈负相关,因此,常规通过各种公式将测得的QT间期校正为较少心率依赖的QTc间期。

然而,尚不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或QTc绝对值增加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大多数引发TdP的药物都可明显引起QT/QTc间期的延长(后称作QT/QTc)。

由于用药而引发的TdP病例(致命与非致命的)已经导致一些药物从市场上撤销并使另一些药物归为二线用药。

由于QT/QTc间期延长是与提高发现心律失常敏感性有关的心电图表现,因此,新药在上市前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价应包括详细描述其对QT/QTc间期影响的特点。

2.目的本指导原则旨在为药物申请者提供有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和解释的建议,以助于评价药物潜在的致心脏复极化延迟的作用。

这些评价应包括测试新药对QT/QTc间期的影响以及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收集。

特殊药物的试验方法应个体化,并取决于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特点以及预期的临床用途。

药物对心脏复极化影响的评价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处理

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处理

2021/5/27
27
一项研究中,对7种氟喹诺酮抑制Ikr通道的 能力进行了比较,抑制能力的强弱,依次为司巴沙 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
一位研究者检索1996年1月至2001年5月的 ADR自愿报告系统。根据TdP病例数/千万分处方, 依次如下:加替沙星27例,左氧氟沙星5.4例,氧 氟沙星2.1例,环丙沙星0.3例和莫西沙星0例。
2021/5/27
18
2.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 QT间期的影响显著小于抗抑郁药。
2.3 抗抑郁药的常规剂量给药,也可观察到 QTc间期延长的报道。在495名病人进行精神 药物治疗中,三环类抗抑郁药比其他种类抗 抑郁药有QTc间期延长的最高危险。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心毒性归因于它们的 奎尼丁样作用。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在常规剂 量达到的浓度可抑制由HERG中介的电流, 抑制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
2021/5/27
16
1.3.4 多非利特:是最新上市的第Ⅲ类抗心 律失常药。在本品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 的临床应用中,其所有剂量的TdP发生率均 为0.8%,而且大多数病人出现TdP的时间都 是在药物治疗开始的3日内发生。因此,所有 使用本品的病人都必须在医院监护3日。同时, 为选择适当的剂量方案,用药前必须先测定 病人的QTc间期的基线和经计算的肌酐清除率。 所有开药的医生必须事先进行使用本品的培 训。
2021/5/27
3
2相:此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 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少,基本上停滞在0mv左右, 细胞膜内外侧呈等电位状态。此相所涉及的离子 流较复杂,一般认为是由于K+的缓慢外流和 Ca2+的缓慢内流所致。

药物与qt间期延长

药物与qt间期延长
停用相关药物
对于由特定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停用该药 物。
心脏电生理治疗
对于严重或持续的QT间期延长,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电生理治疗,如心 脏起搏器或除颤器植入。
QT间期延长患者的日常护理
定期监测心电图
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QT间期 的变化。
注意身体症状
如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 查。
02
QT间期延长的原因
遗传因素
家族性QT间期延长
家族性QT间期延长是一种遗传性疾 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心脏离子通道 功能异常,从而引起QT间期延长。
遗传易感性
某些个体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容易 受到环境因素或药物的影响,导致QT 间期延长。
心脏疾病
心肌肥厚
心肌肥厚等疾病可以影响心脏的 电信号传导,导致QT间期延长。
监测手段
定期心电图检查
长期服用可能影响QT间期的药物 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药物浓度监测
对于某些药物,监测其血药浓度 有助于评估QT间期延长的风险。
症状观察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心慌、胸 闷、气短等症状,及时发现心律
失常。
QT间期延长的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分析
分析患者是否存在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如遗传、电解质紊乱 等。
医生诊断为药物引起的心脏问题,建议停止使用该药物,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案例总结
此案例表明,某些药物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进而引发 心脏问题。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案例二:长期服用某药物的患者QT间期延长
一名老年男性,因慢性疼痛长期服用某药物。
输入 症标状描题述

对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的认识

对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的认识
室性心动过速(tomade de pointes,TdP)2和 心脏碎死。
心电图的波形和间期
1.2010 ACC/AHA guidelines
2.《 2010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防治建议》 3. Committee for Proprietary Medicinal Products: Point to consider: the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by non cardiovascular medicinal products. [http:// www.emea.eu.int/pdfs/human/swp/098696en.pdf]. December 17, 1997
结果 抗抑郁药物对QTc,TdP的影响
•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均可影响QT间期
• SSRI对QTc的影响多为轻中度,显著小于三环、四环抗抑郁药
文拉法辛* * 西酞普*兰*
氟西汀 帕罗西汀
舍曲林 艾司西酞普* 兰*
氟伏沙明 瑞波西汀 度洛西汀
QTc延长
与基线对照QTc延长ms
TdP案例报道 TdP风险评估
提纲
• 背景介绍 • QT间期 • QT间期延长与抗抑郁药物
提纲
• 背景介绍 • QT间期 • QT间期延长与抗抑郁药物
FDA陈述-西酞普兰
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针对QT间期的临床研究
研究时间: 2009年4月9日-2009年9月24日
研究设计: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 照、剂量递增多次给药研究
QTc延长
与基线对照QTc延长ms TdP案例报道 TdP风险评估
Wenzel-Seifert K et al. Dtsch Arztebl Int. 2011 Oct;108(41):687-93.

FDA(ICH)人用药物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

FDA(ICH)人用药物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

FDA(ICH)人用药物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介绍胡晓敏、钟丕译王海学、彭健校稿摘要:目前新药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

如何及早发现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合理评估药物的研发前景对新药研发十分重要。

其中药物引发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潜在危险性大,严重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国外对此问题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达成基本共识,美国FDA(ICH)于2005年5月颁布了人用药物延迟心室复极化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S7B),此指导原则也为ICH国家所遵循。

1.1 前言本指导原则主要是关于评价受试物延迟心室复极化的潜在作用的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包括对非临床研究的信息分析和综合风险性评价。

药物对心室复极化和引起心律失常风险性评价是目前的一个热门研究主题。

随着将来非临床和临床的数据的进一步积累,还会对该专题进行评价,并可能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FDA's 的指导原则,包括本指导原则,在法律上是不强制执行的。

除非有特别的调整或要求,指导原则描述了政府(Agency's)对此问题的看法和推荐的建议。

在指导原则用“应该”一词,意指建议或推荐,但不是必需的。

1.2 背景心电图中QT间期(计时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QT间期延长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如药物诱发的QT间期延长)两类情况。

当心室复极化延迟和QT间期延长,尤其是伴有其他风险因素(如低血钾、结构性心脏病、心动过缓)时,患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的风险性会增加。

因此,与药物延长QT间期相关的潜在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由心脏动作电位间期决定的心室复极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众多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和转运子活动的结果。

在生理条件下,这些离子通道和转运子的功能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耐性。

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心电图(ECG)中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当心室复极化延迟和QT间期延长,尤其伴有其他风险因素(如低血钾、结构性心脏病、心动过缓)时,患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关于评价受试物延迟心室复极化潜在作用的非临床研究策略,以及对非临床研究信息的分析和综合风险性评估。

QT间期研究结果可以和其他信息一起,用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以及对人体的延迟心室复极化和延长QT间期的风险评估。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方法《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所述的关于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推荐方法,也适用于本指导原则。

建议采用体内和体外的方法进行研究。

应基于受试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的特点对研究方法设计、风险性证据进行个体化分析。

(二)执行GLP的要求体外试验建议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规范,体内试验遵循GLP,追加研究(Follow-up studies)应在最大可行限度内遵循GLP。

(三)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

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

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

ICH关于“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介绍谢松梅高晨燕审评三部谢松梅审评四部高晨燕1.背景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使心脏复极化延迟的不良作用,该作用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

QT间期是指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时程,即QRS波群的起点到T波恢复到基线时终点的时程。

心脏复极化延迟将产生特殊的心脏电生理环境,这种环境下,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但也可发生其它类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TdP是一种多型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围绕等电线连续扭转的QRS波群。

TdP的一个特点是,心律失常发生前室上性心搏中QT间期显著延长。

TdP易演变成心室纤颤并导致猝死。

由于QT间期延长的程度可被看作是一个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的相对的生物标记,通常QT间期延长与TdP之间存在一种定性关系,对于那些可能引发QT间期延长的药物更是如此。

由于QT间期与心率呈负相关,因此,常规通过各种公式将测得的QT间期校正为较少心率依赖的QTc间期。

然而,尚不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或QTc绝对值增加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大多数引发TdP的药物都可明显引起QT/QTc间期的延长(后称作QT/QTc)。

由于用药而引发的TdP病例(致命与非致命的)已经导致一些药物从市场上撤销并使另一些药物归为二线用药。

由于QT/QTc间期延长是与提高发现心律失常敏感性有关的心电图表现,因此,新药在上市前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价应包括详细描述其对QT/QTc间期影响的特点。

2.目的本指导原则旨在为药物申请者提供有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和解释的建议,以助于评价药物潜在的致心脏复极化延迟的作用。

这些评价应包括测试新药对QT/QTc间期的影响以及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收集。

特殊药物的试验方法应个体化,并取决于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特点以及预期的临床用途。

药物对心脏复极化影响的评价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的潜在危险

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的潜在危险

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的潜在危险目的对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的潜在危险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结合我院收治的实际患者病例,并结合数据库中所收集到的QT间期延长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综合论述。

结果引起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的药物有很多,分为直接引起和间接引起,在引起患者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多因素叠加所致,且与患者猝死有极其相关性。

在临床治疗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中,由于QT间期延长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会诊时,依赖会诊医生解决非专业问题经常存在,因此必须要加强QT间期延長患者的TdP进行风险评估。

结论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的风险极大,后果十分严重,必须要对QT间期延长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标签:QT间期延长;药物引起;潜在危险QT间期是人体心室从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一个时间段。

而QT 间期延长可导致患者心率市场,导致患者心室腹肌不一致,从而引起单向传导阻滞和传导减慢,导致患者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现象,这种现象临床危害非常大,严重的可导致患者死亡[1]。

在研究中发现,引起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的最主要原因是药物。

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必须要加强对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的潜在危险进行研究,以有效降低医院发生TdP的发生率。

为了进一步研究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的潜在危险,选择了我院收治的病理患者,以及数据库中所收集到的QT间期延长患者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1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际患者病例,并结合数据库中所收集到的QT间期延长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和综合论述。

2 结果2.1 QT间期延长与TdP的发生QT间期是心电图上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反映了心室肌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复极化的全过程的时间指标。

QT间期延长至一定阈值滞后,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同时并引起患者出现心室复极不一致,进而引起患者出现TdP。

并且TdP还可进一步演变成为心室颤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猝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7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心电图(ECG)中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当心室复极化延迟和QT间期延长,尤其伴有其他风险因素(如低血钾、结构性心脏病、心动过缓)时,患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关于评价受试物延迟心室复极化潜在作用的非临床研究策略,以及对非临床研究信息的分析和综合风险性评估。

QT间期研究结果可以和其他信息一起,用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以及对人体的延迟心室复极化和延长QT间期的风险评估。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方法《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所述的关于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推荐方法,也适用于本指导原则。

建议采用体内和体外的方法进行研究。

应基于受试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的特点对研究方法设计、风险性证据进行个体化分析。

(二)执行GLP的要求体外试验建议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规范,体内试验遵循GLP,追加研究(Follow-up studies)应在最大可行限度内遵循GLP。

(三)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

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

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和生产单位等,并符合试验要求。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若受试物的工艺发生可能影响其安全性的变化,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化学药物试验过程中应进行受试物样品分析,并提供样品分析报告。

成分基本清楚的中药、天然药物也应进行受试物样品分析。

三、基本内容(一)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1.生物材料应选择合适的试验体系和动物种属。

体外研究可采用离体心肌细胞、培养心肌细胞系或克隆的人离子通道的异种表达体系、离体心脏标本。

用于体外研究的组织和细胞标本可来源于不同的实验动物,包括兔、雪貂、豚鼠、犬、猪。

当采用原代组织或细胞时,应考虑所用标本的特点及来源,因为离子通道的分布可因组织和细胞类型而不同。

用于整体研究的动物包括犬、猴、猪、兔、雪貂以及豚鼠。

成年大鼠和小鼠复极化的离子机制不同于包括人在内的大动物种属(在成年大鼠、小鼠,复极化的主要离子流是I to),因此用这些种属的组织或动物是不合适的。

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对相应等级动物的质量规定要求,并具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

2.样本量体外试验:体外样本量每组不少于4个平行样本,一般3~5个组。

体内试验:试验组的组数及每组动物数的设定,应以能够科学合理地分析所获得的试验结果,恰当地反映有生物学意义的作用,并符合统计学要求为原则。

小动物每组一般不少于10只,大动物每组一般不少于6只,一般雌雄各半。

3.剂量体外研究中,受试物的浓度应涵盖和超过预期临床最大治疗血药浓度。

试验中逐步提高药物浓度直到出现特征性的浓度-反应曲线或达到因受试物理化特性所限的最高浓度。

除了受到细胞或组织活性的限制外,理想状态下应有充分的药物暴露时间以获得稳态电生理效应,应注明药物暴露时间的长短。

体外研究中应使用合适的阳性对照药,以确认该体外试验系统的敏感性。

体外研究应确定受试物的浓度-效应关系。

当体外研究无明显作用时,应对浓度选择的范围进行说明。

整体试验剂量范围应与《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原则一致。

如果可能,剂量范围应包括和超过预期的人暴露水平。

当给药剂量可能会因动物的耐受性而受到限制时,如动物出现呕吐、震颤、活动过度等,可采用静脉给药或麻醉动物进行研究。

当研究用于评价延迟心室复极化程度与原药及代谢产物浓度关系时,可采用持续静脉滴注的方式控制药物暴露水平。

监测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暴露量有助于解释药物的量效关系或剂量或浓度-反应,也为设计可能追加的试验提供信息。

4.对照体外离子通道和动作电位时程试验中应采用次最大有效浓度(即药物对通道的抑制率达70%~80%时的浓度)的阳性对照药说明试验系统的反应性,并且应用于每项试验。

整体试验研究中使用阳性对照药则是为了验证试验系统的敏感性,但不必在每一项试验中都使用阳性对照药。

如受试物在化学结构/药理分类上属于与延长人体QT间期或促心律失常有关的药物时,在体内外研究中应与现有同类药物比作用强度。

5.给药途径整体动物试验,首先应考虑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可以考虑充分暴露的给药途径。

对于在动物试验中难以实施的特殊的临床给药途径,可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选择,并说明理由。

6.观察时间结合受试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实验动物、临床试验方案等因素选择观察时间点和持续时间。

(二)主要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1.1采用离体动物或人心肌细胞、培养心肌细胞系或克隆的人离子通道的异种表达体系测定离子流。

1.2测定清醒或麻醉动物的ECG参数。

1.3在离体心脏标本进行动作电位参数测定,或在麻醉动物中进行能体现动作电位时程的特异性电生理参数检测。

1.4在离体心脏标本或动物进行致心律失常作用测定。

可先进行1.1、1.2研究,再进行1.3、1.4研究。

综上所述,可采用体内外方法从4个不同方面对受试物的QT间期作用进行研究,并且相互之间有互补作用。

2.追加研究当非临床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和/或临床研究结果与非临床研究结果不一致时,可通过回顾性评价和追加研究进行分析。

此种情况下,追加的研究结果可能成为综合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加的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或提供更多的关于受试物潜在的延迟人心室复极化和延长QT间期的作用。

这些研究可以提供更多有关作用强度、作用机制、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或最大反应幅度的信息。

追加的研究可以针对某一特殊问题设计试验,因此各种体外或体内的研究设计都可应用。

在选择和设计追加研究中,以下内容需与已有的非临床和临床信息一并考虑:·用离体心脏测量记录动作电位以评价心室肌复极化;·在麻醉动物用一些能反映动作电位时程的特殊电生理参数;·动物的种类和性别的选择;·用代谢诱导剂或抑制剂;·用目前已知阳性对照物或参比物;·未研究的对其他通道的抑制作用;·多时间点测定电生理参数;·在清醒动物难以解释的作用,如受试物对心率、自主神经紧张的影响,或受试物的毒性,如震颤、抽搐或呕吐;·如药物有蓄积、临床长期使用,需考虑多次给药的观察。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综合风险评估应该是基于科学的、对受试物个性化的考虑。

这种综合风险性评估有益于临床研究设计和其结果的分析。

应结合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以及其他研究资料进行综合评价,为药物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提出建议。

风险评估应考虑受试物是否在化学结构或药理分类上属于可延长人QT间期作用的药物,如某些抗精神病类药物、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氟喹诺酮类等。

这可能会影响参比物的选择并会纳入综合风险评估中。

对QT间期影响的非临床研究策略如下图五、参考文献1.ICH, ICH Guidance for Industry ICH S7A: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 2001.2.ICH, ICH Guidance for Industry ICH S7B: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for delayed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by Human Pharmaceuticals, 2005.3.Liu T, Brown BS, Wu Y, Antzelevitch C, Kowey PR, Yan GX.Blinded validation of the isolated arterially perfused rabbit ventricular wedge in preclinical assessment of drug-induced proarrhythmias, Heart Rhythm 2006; 3: 948-956.六、附录—试验方法(一)体外试验评价药物对离子电流的影响,主要包括I Kr和其他几种参与心肌电活动的重要离子通道。

体外I Kr试验是采用原代心肌细胞或表达I Kr通道蛋白(如由hERG编码的蛋白)的细胞系评价药物对离子电流的影响。

相关研究方法见参考文献。

检测中获得IC50的基本参数项目列于表2。

表1 致心律失常作用试验检测的心肌离子通道观察记录上述所有离子通道的相关试验建议在GLP实验室进行表2 检测阻断离子通道IC50所需的参数项目(二)整体研究整体QT研究主要是测定心室复极参数,如QT间期。

该试验可在安全药理学研究中同时进行,这样可减少动物和其他资源的使用。

QT间期和心率是相反的、非线性的关系,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种属和动物甚至同一种属之间都不相同。

因此心率改变会影响QT间期,这会干扰对受试物影响心室复极化和QT间期的评价。

故在QT间期分析时,应采用心率校正QT间期(QTc)来进行,常用的有Bazett和Fridericia 法;心率校正公式的选择须根据试验系统得来的数据加以判断,如果给药组和对照组心率差异较大,可能校正公式对于评价QT间期延长风险是无效的,此时可改用心脏起搏器来获得固定的心率。

对QT/RR(心电图中R 波与R波的距离)关系进行分析可能更合适,包括用公式对个体动物QT 间期数据进行校正。

在犬或猴等大动物记录ECG,是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组成。

药物引起QT间期显著延长将使致命性心律失常TdP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因而ECG的QT间期被作为预测新化合物引起TdP的重要风险因素。

鉴于犬、猴和小型猪等大动物在心肌离子通道构成和功能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性,通常用于整体QT分析研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