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中图 分类 号 : 6 0 G 4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4 (0 )4 0 8 —4 17— 7 9 2 1 0 — 0 8 0 J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 时代发展 与我 国传 统美德 相 结合 的具有 中国特色的公益性行动 。 中国的志愿服 新
德理想 、 社会责任感 、 悲天悯人 的情怀” 或者“ 自一 , 来
种单纯的对新 的生 活方式 的尝试 ” 在我 国, 。 志愿精神 可 以追溯 到古代 的慈善文化 , 、 、 、 儒 墨 道 佛思 想 中所
蕴含的仁爱 、 互助 、 奉献 、 慈善思想为志愿精神 的发展
务缘起 于上 世纪 6 年代 的学雷锋活动 。改革开放 以 0
又指导志愿者用 在实践 中积累起来 的经验和技能 , 去 服 务他人 和建设 社会 , 在改造 客观世界的 同时改造 自 己的主观世界 , 完成从认识 到实践再 回到认识 的辩证 发展过程 。 正如联合国前 秘书长 安南所说 ,志愿精神 “ 的核心是服务和 团结 的理想 , 是共 同使这 个世界变得
对 于 大 学 生 加 强 自我 教 育 、 养 团 队精 神 、 献 精 神 培 奉
本着帮助他人 与服 务社会 的宗 旨, 不求私利和报酬 的 社会理念” “ 。 奉献 、 友爱 、 助 、 步” 互 进 是志愿精神的精 髓。 志愿精神 内涵着 自愿性 、 公益性 、 利他性和参与性 等几个重要的特征 , 作为大学生志愿服 务活动的精神 动力 , 是一种重要 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1 .志愿精神 蕴涵的实践性和参 与性展现 一种科
更 美 好 ” 。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一、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高校志愿服务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行为,其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需要,了解弱势群体的困境,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校志愿服务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具有积极意义。
在大学生就业和升学过程中,有志愿服务经验的学生往往更受欢迎,因为这表明他们具有出色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的重要途径,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重视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当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往往局限于某些形式的公益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停留在教育理论和知识传授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理论宣传和知识灌输的层面,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不高。
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高校志愿服务是指高校学生以自愿、无偿、为社会公益事业和他人服务的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渠道。
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和增强的作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矛盾,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进而通过教育加深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服务项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也可以不断探索和尝试,培养创新精神。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创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见证了社会的不公和困难,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同情心。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不公和难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心和同情心,从而更好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如何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探讨,探索如何借助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社会关怀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精神。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素质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厚爱,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拥护,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要抓好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
要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活动氛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会的需要和厚爱,增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和拥护。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增进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志愿者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增加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服务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主动承担责任,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前途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培养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风貌。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台。
在志愿者工作中,需要大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实践操作等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实践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学会通过方法论思维解决问题,将自身才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会接触到许多社会群体或问题,例如农村教育、孤寡老人、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并由此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重要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培养大学生综合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帮助他们全面认识社会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实践。
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会亲眼目睹社会的不公和困难,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种真实的体验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挖掘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是当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努力方向。
卢玲◎◎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鸟巢一代”。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入人心,探究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志愿服务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志愿服务意指人们采取自愿的、不计劳动报酬的方式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行为与精神。
志愿服务最初是由宗教团体发起组织开展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帮扶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志愿服务在社会结构变迁、社群分化发展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日趋成熟基础上不断发展,集中反映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秩序建构的态度表达和价值选择。
概括来讲,志愿服务的核心内涵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并表现为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的特点。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公民意识觉醒的表现,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的志愿服务,其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远。
团中央1993年发起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起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展,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参与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进入新世纪,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更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重大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在“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与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吸引了无数眼球的关注,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许。
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含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保证功能。
为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运行机制。
标签: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征(一)志愿服务的内涵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成员自愿参与不计报酬的社会活动,是一项社会事业。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贡献自己空闲时间和精力,利用机会,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知识普及,宣传新观念,建立支教点,关爱老人;在环保方面,积极倡导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榜样,主动变废为宝,组织互换废物;在灾后应急救援方面,协助搬运物资,照顾老弱;在重大体育盛会举办期间提供城市服务、赛会服务、便民服务等。
大学生是参与志愿服务最具代表性的主体。
大学生群体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富有热情,懂知识、重道德、素质高、技能好。
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充实人生的平台。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价值选择。
(二)志愿服务的特征1.公益性。
实现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根本目标。
公益就是公共利益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2.志愿性。
志愿服务以自愿参与为前提,不以任何组织机构部门强制执行。
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促成者也是根据大学生自愿奉献个人时间无偿服务社会为前提。
3.无偿性。
志愿活动以无偿奉献时间精力、知识技能为方式,以崇高价值觉悟为思想基础,不以盈利获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
4.社会性。
志愿服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志愿服务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互动等形式,积极探索和学习社会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养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感受社会现实问题,在互动中认识和理解社会,进一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五四青年节”或“环保日”等活动期间,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义务扫街等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和认识社会的环境问题,进而深化对环保和公民意识的认识。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形成积极向上、阳光向上、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形象。
二、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学习途径大学生在大学时期主要接受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陷入“象牙塔”中的状态。
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视野,了解到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敬老院志愿服务中,可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问题,增长了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在为贫困学生服务中,可以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拓展了视野。
此外,志愿服务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
因此,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任务。
大学生们需要分工合作、协调沟通、相互关心等,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团队协作。
同时,在志愿服务中还有一些领导岗位,如志愿服务队长、志愿者指导员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1.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公益事业对于社会的贡献,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社会各种问题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
2.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需要大家团结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团队合作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4.树立正确人生观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人对于帮助的渴望和感激,从而明白分享和奉献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感受到这一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参与意识不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人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还不够,缺乏参与的动力和热情。
对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可以通过校园宣传、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2.组织管理不够完善在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组织不够规范、管理不够严格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规范,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志愿服务组织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缺乏长期性目前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一种“打酱油”的现象,即只是出于一时的兴趣参与,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希望。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微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微【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自我认知和成长,传播正能量,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提升服务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加强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自我认知,社会正能量,团队合作,领导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结合。
1. 引言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其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服务对象得到帮助,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人才储备,他们的参与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志愿服务的参与,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现状,感受到他人的困难和需要,从而更加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和他人合作完成任务,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1.2 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1. 引言1.1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环节。
二者的结合,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觉悟。
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成长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引导,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的真实情况,还可以在行动中体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会关怀意识,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字数:200】2. 正文2.1 高校志愿服务的概念和特点高校志愿服务是指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无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的行为。
高校志愿服务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高校志愿服务是自愿参与的行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与何种志愿服务活动,并且不受强制性规定。
高校志愿服务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续性。
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且可以持续进行,形成长期的服务体系。
高校志愿服务是多样化的。
可以包括教育扶贫、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高校志愿服务还具有教育性、互助性和奉献性的特点。
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学习实践中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提高自我修养和自信心。
高校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高校志愿服务是一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可以接触到社会各个领域,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群和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度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时代发展与我国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性行动。
新中国的志愿服务缘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精神广为传播,志愿组织蓬勃发展,中国的志愿服务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在世界面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志愿服务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奉献精神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具体的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于全面认识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志愿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西方,志愿精神起源于宗教慈善观念,涵盖了“自愿”、“无偿”、“利他”的特征,或者源自“崇高的道德理想、社会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来自一种单纯的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尝试”。
在我国,志愿精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慈善文化,儒、墨、道、佛思想中所蕴含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思想为志愿精神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志愿精神是一种慈善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愿意志和兴趣,本着帮助他人与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精髓。
志愿精神内涵着自愿性、公益性、利他性和参与性等几个重要的特征,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志愿精神蕴涵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展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内容。
志愿精神正是作为主体的志愿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迫切和重要。
青年志愿者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背景介绍】中的内容。
1.2 问题意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青年志愿者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青年志愿者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们代表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承担了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
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树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形象,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义重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当前青年志愿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探讨如何有效提升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2. 正文2.1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涵盖范围广泛,涉及教育、环保、扶贫等多个领域。
在高校学生中,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首先,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其思想政治自觉性。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深入社区、农村、特困地区等基层单位,接触到各种真实的社会问题,了解到不同群体面临的生活困难和不公平现象,进而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热点,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和自我审视的意识。
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进而带动其对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贡献,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其次,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其形成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挥出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为受助对象提供更加实用和有效的服务。
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素质,让他们深刻理解和体验到“服务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推动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促进其健康成长。
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积极传递正能量,为“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志愿者,更是一个有着高度人文情怀的社会公民,这种精神境界可以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自觉性;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其形成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促进其健康成长。
为此,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思想引导,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受益。
同时,要注重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和形式,提高其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高校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他人服务,并且通过这种服务形式来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高校志愿服务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们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民生问题,使他们的思想得到锻炼和升华。
通过与需要帮助的人们接触和交流,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社会的现实与需求,进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形成较为全面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
高校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志愿服务要求学生们关注他人的需求,主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智慧,这种参与和奉献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往往需要学生们组成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就要求学生们相互配合、信任和协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人的困境和苦难,进而加强对人格尊严、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等人生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
志愿服务也能让学生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人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高校志愿服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
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们需要组织和安排活动,协调各方资源,这样的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领导才能。
志愿服务也要求学生与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有广泛的交往和合作,这样的交往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扩大社交圈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同时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与困苦,进而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亲身体验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还常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他们综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解决,从而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需要大学生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合作完成特定任务,这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需要学会与团队成员协调和配合,相互扶持,共同完成任务,并通过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协调,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种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作为大学生,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培养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志愿服务活动也会接触到许多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这会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出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情感。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有机会去发展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
这种发现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成为了大学生普遍参与的一项活动。
这种参与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将探讨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高校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们可以融入世界、了解社会、帮助人们。
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与社会脱离隔阂,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志愿活动,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其需求,亲身体验困难和恢复的过程,同时也能发扬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精神。
总之,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共产主义思想。
学校应该善加利用志愿服务这一形式,通过组织和宣传、奖励和支持等方式,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落地。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走进社区、乡村、贫困地区等,亲身感受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
参与教育支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了解到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增加对教育公平的关注。
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亲眼目睹污染情况,增强对环保意识的认识。
通过了解社会问题,大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发社会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自愿的参与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要主动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心,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困难和挑战也能让大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志愿服务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无私奉献。
这种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集体化的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与他人合作,大学生可以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需要秉持良好的道德与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亲身实践,大学生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友爱、奉献、责任等。
志愿服务活动还能引导大学生摒弃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社会责任观。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的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志愿者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帮助与支持,同时也能够为参与者提供锻炼自己、增长见识的机会。
作为高校学生的志愿者,他们不仅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实践。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传递关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这样一来,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经验和成就感,更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组织志愿者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爱国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发展,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
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对国际问题的了解,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继承者。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志愿者活动往往需要志愿者们一起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组织团队合作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团队建设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通过荣誉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荣誉与团队的荣誉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作为志愿者,学生需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志愿公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通过组织法治教育讲座、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包括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际视野,同时还包括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探究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伴随着我国近年来举办的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型赛事活动,从2008年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到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盛大庆典再到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到处都是志愿者们辛勤工作忙碌的身影。
众所周知,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鸟巢一代”后,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目录1.选题背景和意义 (3)1.1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 (3)1.2志愿精神的基本特征 (3)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4)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2.1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5)2.2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5)2.3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5)2.4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社会化教育的加强 (5)2.5 志愿精神符合青年大学生主动要求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事务的特点 (6)2.6.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为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形成提供了良好契机 (6)3.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6)3.1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的渠道过于狭窄 (6)3.2 参与志愿行动的动机带有“俗化”倾向 (7)3.3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7)3.4 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障碍凸显 (8)3.5 志愿服务法制环境建设不够健全 (8)4.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教育引导的途径及展望 (9)4.1不断增强人性化激励机制的建设 (9)5.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的主要对策 (10)5.1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 (10)5.2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 (10)5.3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 (11)5.4 加强保障,不断改善志愿服务的法制环境 (11)5.5 培养志愿服务精神,端正志愿服务参与者动机 (11)5.6 拓展服务项目, 尝试招标立项 (13)5.7 树立服务品牌, 发挥社会效益 (13)参考文献 (14)1.选题背景和意义1.1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志愿者”和“志愿行动”作为现代概念, 与中华民族传统“慈善”观念有着重要渊源关系。
根据学者秦晖先生的考证, 近代中国“日本学者留冈幸助收菜将西方的‘charity’和‘philanthropy’传入近代中国。
”但中国人的慈善观念古已有之, 并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息息相关。
何谓“慈善”?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 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 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中国人向来有“排忧解难, 救急扶危”、“守望相助”的精神, 乐于助人是传统美德。
慈善事业在中国很早就成为促进社会治理、维持社会物质文明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现代公益事业,是古老的慈善观念与现代社会参与、整合手段的结合, 是古老的慈善行为与现代社会救助手段的融合。
志愿者内心的动机和行为的动力包含了对弱者的同情与悲悯之心, 它深刻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仁爱”宏旨, 是传统“和”文化的现代传承。
所谓“和”, 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它的核心精神就是“仁爱”观念。
儒家学说主张“仁者爱人”、“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墨家学说强调“兼爱、非攻”。
这些都表达了对于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真诚诉求。
在西方,志愿精神起源于宗教慈善观念,涵盖了“自愿”、“无偿”、“利他”的特征,或者源自“崇高的道德理想、社会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来自一种单纯的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尝试”。
在我国,志愿精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慈善文化,儒、墨、道、佛思想中所蕴含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思想为志愿精神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志愿精神是一种慈善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愿意志和兴趣,本着帮助他人与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和报酬的社会理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精髓。
志愿精神内涵着自愿性、公益性、利他性和参与性等几个重要的特征,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2志愿精神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志愿精神无不寓于志愿服务活动之中,通过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维护,在人道主义实践中、公共服务实践中体现出这一精神。
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行动的体现;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产生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第二,自愿性。
发扬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都是自觉自愿的。
他们具有觉悟、理性、激情,心甘情愿,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没有强制性。
第三,无偿性。
志愿服务活动凭的是志愿精神,不取报酬,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志愿者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
第四,公益性。
志愿精神支配下所从事的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不论是扶贫济困、救死扶伤,还是抢险救灾、义务劳动等等,无一不是为他人、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第五,组织性。
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都是有组织的;不论是教会组织的,还是学校组织的、共青团组织的,都具有组织性。
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组织起来力量大,组成社团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持久地发展公益事业。
在现代法治社会,志愿者都有登记、注册、培训等制度;离开了组织性,志愿服务活动不可能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也不可能有效地培育、形成和弘扬志愿精神。
第六,价值性。
志愿精神具有人文价值、社会主义价值。
生命价值、人道价值、道德价值,都是人文价值,这是志愿精神的共有价值。
自愿从事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活动是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的道德性的集中体现。
志愿精神是伦理精神,是德性,是德行之魂。
志愿精神支配下的行为、品德正因其无功利性驱动,才称其为美德。
而当今我国的志愿精神除具有人文价值之外,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因为它是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可见,志愿精神源于人道精神,又高于人道精神,弘扬志愿精神,既是弘扬人道精神,又是弘扬主旋律。
所以说,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我国志愿精神的核心观念。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第七,融汇性。
我国的志愿精神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精华汇聚融合的体现,是汇聚融合于一炉而成。
它既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借鉴汲取了国外的有益文化和志愿服务的某些运作方式。
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关怀弱势群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衷共济”,“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仁者爱人”,这些传统美德文化是我国志愿精神的土壤,成为志愿精神的突出特质。
我国由于过去民间组织、社团偏少,志愿服务多采取“党政支持,工青妇承办,社区运作”的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道德建设的加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逐步发展。
在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之后,我国为了巩固扩大志愿服务的成绩,正在加大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吸取“公民参与、社团运作、社会支持、政府委托和法律保障”的优长,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尽管“志愿者”提法是舶来品,但它是世界文明的精华和有益文化,我们借鉴后融入了中国特色,显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
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及组织性四大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各种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除具有志愿服务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活动动机的纯洁性。
大学生自愿报名、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的动机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经历的积累,是基于道义、良知、同情心等,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提高自我为目的。
这些动机与物质报酬没有关系。
二是选择参与的随意性。
大学生往往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选择服务领域,而何时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往往根据个体需求而有所不同,随意性较强、流动性较大。
三是服务领域的广泛性。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既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服务西部,还包括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事务工作。
四是参与的群体性。
从服务需求的角度讲,绝大多数有组织渠道的服务项目都需要多人多次参与,往往都是集体行动。
五是鲜明的导向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活动,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功能。
它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任,无疑将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1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大学生的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是倡导一种崇高的精神,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种志愿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
大学生走出课堂自愿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包括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调研、深入农村送去科学、服务困难职工、服务孤寡老人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等优良品质,发挥着课堂上无可比拟的效果。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带动了良好的道德风气,他们在这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道德氛围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觉培养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
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新一代青年,价值观反映了人对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与否。
志愿服务精神反映了人对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关系的基本态度,追求的是个人身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融合。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在社会参与中贡献力量,发挥才智,在服务他人中收获快乐,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