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兴梅-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合集下载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降低单位GDP能耗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区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10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降低能源强度、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而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29.9亿吨标准煤,能源缺口高达2.6亿吨标准煤。

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能源紧张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能源强度降低16%的指标。

然而我国是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最低,仅为0.582吨标准煤/万元,宁夏高达3.308吨标准煤/万元,两者相差5.68倍。

鉴于各省市的显著差异,本文重点分析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比较分析能源强度,其相应的英文名称是“energy L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它是反映国民经济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本文采用1998-2010年30个省市(新疆除外)的能源强度数据,分析各区域的能源强度差异现状及特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首先,各省市能源强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1998年到2001年,各地区能源强度都在逐渐下降,尽管在2002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能源强度有所回升,这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能源强度出现恶化。

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问题2023-11-08contents •引言•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概述•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工业产业结构趋同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应对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03研究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01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

02产业结构趋同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受阻、区域间矛盾加剧等问题。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对象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等省份。

研究内容分析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趋同现象,探讨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统计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02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概述产业趋同是指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在相同或相似方向上的变化趋势。

具体来说,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的现象。

产业趋同的概念VS产业趋同的度量方法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相关系数法、距离法、聚类分析法等。

相关系数法是通过计算两个地区或国家的相关系数来衡量它们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

距离法则是通过计算两个地区或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距离来衡量它们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

聚类分析法则将多个地区或国家按照产业结构上的相似程度进行分类。

产业趋同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经济因素也会对产业趋同产生影响。

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区域合作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引导会对产业趋同产生影响。

区域合作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从而加速产业趋同的趋势。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业趋同。

03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总体结构特征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西北地区重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差异有收敛性趋势。

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FDI和进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出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

合理引导FDI的产业进入,限制能源隐含度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促进地区产业服务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标签:能源强度;贸易开放;FDIF2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以能源强度下降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政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15年能源强度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2011年、2012年、2013年能源强度分别下降201%、3.6%和3.7%,前三年只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能源强度下降总目标的54%,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目标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诸多挑战。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能源强度地区差异较明显,因此,探索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区能源强度测度本文中的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简称EI)是指各省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与实际GDP的比值,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省区GDP指数,将地区名义GDP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

本文测算1998-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强度数据,西藏自治区因统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而未纳入,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少数缺失数据利用各省区的统计年鉴进行补齐。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

Ba e i- a e Me h d s donShf Sh r to t
Gu i nZ agH i o j , h n ur Au u
( ol e f c nmi , az o nvri , az o , nu70 0 ) C l g o o c L n h uU iesyL nh u Gas 3 0 0 e oE s t
Ab ta t T i p p r b s d o h v sia i n o e s tsia g r si e y a so 9 0 2 0 , sn h f-h r t o d l s r c : h s a e , a e n t e i e t t ft t it l u e n t e r f1 9 — 0 6 u i g s i s ae meh d mo e , n g o h a c f i h t e au ts t e r lt n b t e h v lt n o d sra t c r n e in le o o c g o h a o e i ot we tr h n . t v l ae ea i ewe n t e e o u i fi u t l r t e a d r g o a c n mi r wt s a wh l n n r h o o n i su u h se C i a I n f c s so e r g o a ifr n e ft e i d sr le o o c g o h c nrb t n a d te u sf r r o u g si n r e o u e n t e in ld fe e c so n u t a c n mi r wt o ti u i , n h n p t o wa d s me s g e t si o d rt h h i o o n o i r v d sra t cu ee c e c ff e d s it o t we t r h n . mp o ei u t l r t r f in y o v it c s nn rh se C i a n i su i i r i n

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选取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能源强度区域划分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

前者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与能源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缩小我国能源能强度区域差异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标签: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根据能源强度的大小对各地区进行划分,然后在对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6年的各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因素,为因地制宜制定降低能源强度的政策提供依据。

2 能源强度区域划分根绝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能源强度,各地区能源强度大小见表1: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各地区的能源强度的差异,我们用给出了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强度变化曲线图(图1)。

图1 各地区能源强度比较全国能源强度的平均水平为1.564,我们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划分标准为:低于1的称为低能耗区域,1-1.564之间的称为中能耗区域,高于1.564的称为高能耗区域。

具体情况如下:低能耗区域: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海南、江苏、福建和江西共8个省市;中能耗区域:天津、广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南、陕西、重庆、黑龙江、湖北、四川和吉林共12个省市区;高能耗区域:云南、辽宁、河北、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贵州和宁夏共10个省市区。

从能源强度划分的区域来看,低能耗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能耗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地区;高能耗区主要集中与我国西部地区。

能源强度的总体趋势表明,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

上海、北京、广东三市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能源消费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能源消费强度也处于相对较低群组;人均收入水平处于较低群组的贵州、青海、宁夏等地区,其能源消费强度处于较高群组。

产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这种影响。

第一,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

随着西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以及政府部门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

比如,生物医药、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它们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原本单一的产业链逐渐向上下游延伸,打造出更完善、更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产业结构变动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壮大,西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转移。

新兴产业的涌现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着整个经济体系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西北民族地区正在迎来一波新的技术革命,为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创新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有利于促进就业。

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诸多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转型需要人才和技术支持,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更重要的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使就业市场不断扩大,而且吸引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贡献。

第四,产业结构变动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是贫困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新的产业革命在该地区的逐步展开,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会有更多的产业投入到城市和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就业岗位和优质社区资源,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收入稳定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综合以上几点,产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持续推进,这种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助力西北地区构建更加多元化、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I经I济I论I坛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张凌生(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本文通过构建D E A模型研究西部地区1990 - 2016年的能源效率水平,接着运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 能源效率的因素。

结果显示: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水平差异较 大,个别省份在谋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能源浪费现象,节能潜力和改进空间巨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 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要素禀赋结 构对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

据此,本文提出了相 应的能源效率提升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强度有明显改善,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历史和地理格局原因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也相应地呈现区域特点。

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始终处于低水平,这与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有巨大关联。

西部地区是我国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低,能耗量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本文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全要素视角出发审视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问题,进一步探究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路径,一、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一)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方法利用数学表达形式是介绍D E A模型最直观的方法。

假设决策单元为DM U,每个D M U都有M种输人和P种输出,则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人输出可以表示为:曷=(不,,;,..、)>0()y,(,,i v"y>0()对已知的n个决策单元,可用D E A方法来判断各个单元投人与产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D E A模型为:Tu y〇m ax——v xQTs.t.t1^1J=1,2-"nv X ju為0,v為0(3)可将以上分式规划模型(C z R)转化为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F):m axp T y0s.t.ZT Xj ~pT yj&0,J = 1,2-.^■Z tx0 = 1u吝0,v吝0(4)以上线性规划问题(F)的对偶问题可以写为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D):s.t.=£0X。

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贾琳
【期刊名称】《科学发展》
【年(卷),期】2009(0)7
【摘要】通过对1997年~2007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分区域研究发现,影响我国能效利用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工业投资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

其中,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整体能效水平的提高,能源工业投资由于存在投资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不利于能耗强度的降低,而大量涌入的外资通过与本地廉价劳动力的结合也对能效的提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分地区的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因素对能效利用水平低的地区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东部沿海地区较低的能耗强度主要源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品结构的日益合理以及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

【总页数】9页(P3-11)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作者】贾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6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高校体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兼论陕西省高校体育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J], 江广和
2.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J], 梁红静; 宋雅嵚; 周媛媛; 赵丹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王力;余晨;张雅姝
4.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J], 蔡晓春;宋美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d v lp n fhr d s ylg e idget . u , h udse du ea jsme t f h d sr l e eo me t i i u t s hn ral Wet s s o l p e pt du t n ei u t a o t dn r a b y h h o t n i
【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 长;灰色关联度;贡献率

∞ ¨ ∞



【 中圈分类号 】F 1 3 1 .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 3 6 2 0 ) 4 0 2 — 3 1 4 2 ( 0 6 0— 0 1 0 6
AnEm p rc l t d n t eI fu n eo e n u ti l iia u yo h n e c ft I d sra S l h S r cu eCh n eo o o i r wt n W e t r e s tu t r a g n Ec n m cG o h i se n Ar a
sr c u e i c e s er t f h r d sr nt e GDP a d r if r et ee o o cd v l p n f se n a e s tu t r . n r a et ai o i i u ty i h o t d n h n en o c c n mi e eo me t t r r a h o we
增 长的影响 的定量 分析表 明, 西部地 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 第二产业 与经济增 长相 关度最 高, 农业发展缓慢 , 而 第 三产业的 发展 严重滞后 。 因此 , 应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 , 大第三 产业产 出在 国 内生产总值 中的比重 , 扩 引导西部地 区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的能源强度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的能源强度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的能源强度李标;吴贾;陈姝兴【摘要】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对能源强度正负双面效应的叠加,使其施加于能源强度的总体影响难以把握.本研究依托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生产函数,借助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联系机制,推导三者与能源强度的数理关系.我们以此为基础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并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5-2013年的数据,使用FE、Ⅳ-FE、Ⅳ-GMM和MG四种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①城镇化短期内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但中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并没有持续发挥其在集约利用能源方面的优势,以至于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长期影响表现为正.②在控制工业化的内生性后,Ⅳ-FE、Ⅳ-GMM模型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改善能源强度.③信息化在改善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方面的短期和长期作用均较为显著.从而,中国需将城镇化短期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化为长期节能降耗优势;需构筑节能型现代产业体系,释放工业化结构节能红利;需深挖“信息节能”潜力,强化信息化节能效应.【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5(025)008【总页数】8页(P69-76)【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能源强度【作者】李标;吴贾;陈姝兴【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四川成都611130;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能源是人们现代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能源赋存体量大,多年的粗放发展模式严重激化了能源消费与生态环境、经济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下文简称三化)的加速建设必将引致更高的能源消费,加大节能降耗压力,同时,三化又能够借助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改善能源强度。

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李艳梅;姜巍;程晓凌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9(028)005
【摘要】计量分析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为未来寻找节能途径提供参考.采用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以1985-2006年为样本期,对影响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结构因素始终是促使内蒙古能源强度上升的因素;而效率因素的作用则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效率因素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而之后则对能源强度的上升却表现出正向作用.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是内蒙古节能降耗的最大潜力所在;效率节能虽已取得较好效果,但仍有潜力可挖.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李艳梅;姜巍;程晓凌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济南,2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6
【相关文献】
1.山东省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结构及效率效应 [J], 胡萌;李坤;乔晗
2.新疆能源强度变动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
型 [J], 孔令英;李倩楠
3.青岛市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研究 [J], 江世浩;陈东景
4.能耗强度与能源结构优化对内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J], 公维凤;王传会;周德群;曾昭鹏;朱佩枫
5.能源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天津市1995年至2013年的数据分析[J], 吕明元;寇建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第 14 卷 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1·
李善同,许召元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北 京 100010)
摘 要 能源强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生产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中国各
万元产值能耗/t标煤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辽宁 山西 内蒙古 云南 甘肃 青海
1.25 1 . 06
1.00
0 . 86
1 . 17 0 . 86
0.75
0.50 0.25
0 . 50
0.37 0.31 0.32 0 . 22
0 . 35 0 . 15
0.00
图 4 各地区农业万元产值能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地区差异 因素分解 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 节能减排
1 前言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特别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 现更长时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中 国区域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在推进各地区普遍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需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特点 制定不同的节能目标, 以尽可能减少节能成本,降 低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这就必须要对各地区能源强 度的状况及其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采取有 针对性的措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 所在机构观点)。 2 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能源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或总产值,即 GDP) 的 能 源 消 耗 量 , 是 反 映 国 民 经 济 生 产 中 能 源 利用效率的变量指标。 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 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能源强度差别很 大 。 例 如 ,2006 年 全 国 的 能 源 强 度 为 1.206t 标 煤/万 元 GDP(按 2005 年 不 变 价 计 算),能 源 强 度 最 低 的 北 京 市 为 0.76t 标 煤/万 元 GDP,最 高 的 宁 夏 为 4.1t 标 煤/万 元 GDP, 能 源 强 度 最 高 值 和 最 低 值 之 比 高 达 5.4(见图 1)。

西北五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分析

西北五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分析

西北五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分析龚新蜀;李龙【摘要】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取2005~2011年全国及西北五省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数据,计算出全国及西北五省碳排放量与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关联度数值。

分析表明,二产是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西北五省的二产都与碳排放量关联度最大,但其并不会绝对地引起碳排放量增加;三产对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不明显,全国层面上三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需要引起重视;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一产,但青海省的一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是最小的。

针对上述结论,制定出未来西北五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对策。

%Based onthe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 the values of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primary in-dustry ,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secondary industry , and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tertiary industry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 three industries output proportions in GDP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08 .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secondary industry wa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becaus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condary industry in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with carbon emissions were highest , but secondary industry did not in-crease the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absolutely ;and the effect of tertiary industry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was not obvious , on the na-tional level the impact of tertiary industry on carbon emissions was biggest , this phenomen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and primary industry had the smallest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 except for Qinghai province .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ere formulated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of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in the future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154-160)【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碳排放量;灰色关联分析;西北五省【作者】龚新蜀;李龙【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石河子 832000;石河子大学,石河子 8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9引言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给中国带来了非常现实和严峻的挑战,如何既保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稳步发展,又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近年来中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西北地区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农业资源和水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过强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研究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

能源领域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占据了产业结构的重要部分。

与此同时,重工业方面,钢铁、化工、冶金等行业也占了一定比重。

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得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了资源浪费、环境问题和经济依赖等方面的困扰。

二、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 资源依赖过强目前西北地区的经济仍然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和石油。

尽管这些资源在短期内能够支撑经济增长,但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将会受到限制。

因此,西北地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2. 环境压力增大能源和重工业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随着国内外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兴起,西北地区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减少环境压力,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平衡。

3.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单一的产业结构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增长动力,这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

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其他产业的潜力,才能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1. 发展现代服务业西北地区应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培育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推动传统工业向服务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减少资源消耗。

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探究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探究

产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体经济的主要承载者。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升级作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可以更好促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面积广阔,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近年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1]。

但由于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因此,科学测度、评价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主要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

吴崇伯(1988)首先定义产业升级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2];刘志彪(2010)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包含制造业和城市化的升级两个方面 [3]。

基于以上研究,定义产业转型升级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端化发展,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效率的过程。

在升级水平测度方面,学界通常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re值等方式进行测度。

部分学者采用上述方法对特定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测度 [4-6],一些学者以区域或特殊类型地区为研究对象,测度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7-8]。

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从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人力资本、对外贸易投资、技术创新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9-12]。

现有文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测速与影响因素探究已十分丰富,但综合来看,缺乏针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西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区域发展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异质性,故对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与工业化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与工业化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与工业化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摘要城镇化、工业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如何?如何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论文以能源强度指标代替传统的能源消费指标来反映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并应用考虑截面相关性和异质性回归系数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使用共同相关效应组均值(CCEMG)估计方法对中国1978-2014年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实际GDP增长1%,能源强度将会降低0.412%,工业化水平增长1%,能源强度将会上升0.630%,而由于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增加、高度集中化以及规模经济的综合作用,使得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确定。

联系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五化”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我国整体的能源效率,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强度;城镇化;工业化;非平衡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062.1;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6-0122-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16近年来,中国经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18%,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之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快、能源需求增长快且具有刚性,这显然会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产生较大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下结论 : 三次产 业结 构 GD P占比与能 源消 费总量 间存 在协 整, 产业能耗呈现出“ 二>三 >一” 格局 ; 误差修 正模型说 明 : 当
期 能 源 消 费变 动受 到三 次 产 业 结 构 变 动 的影 响 , 业 结 构 和 能 产
是平稳序列 , L E L I , N 2 L I 是一 阶单 整序列 , 即 N C, N 1 L I , N 3都
三 、 论 与 建 议 结
小数据波动性 , 在实证前我们对各变量取对数处理 。
二 、 证分析与研究结果 ’ 实
通 过 选 取 18 -2 0 年 样 本 区 间 内 数 据 并进 行 分 析 , 出 90 0 7 得
1 .平稳性检验结果
A DF单 位 根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L C, N 1 L 3都 是 非 平 NE L I , NI 稳 序 列 , L 2 平 稳 序 列 。一 阶 差 分 后 四 个 变 量 的 对 数 都 仅 NI 是
G ag r rn e 因果 检 验 。 2 .变 量 的选 取 及 数 据 处 理
本节在研究过程 中以 18 一2 0 年相关数据为样本 , 9O 0 7 主要
研 究指 标 包 括 我 国能 源 消 费总 量 ( C)各 年 度 三 次 产 业 产 值 分 E , 别 在 G P中 所 占的 比 重 (1I , ) D I , I 。其 中 能 源 消 费数 据 来 自于 2 3
L d = - 2 . 1 + O 6 5 n 1 5 7 7 I+ 3 1 L I+ F ( ) r ̄ 3 6 9 . 8 L i + . 9Ln2 . 7 n3 t 1
t一 4 9 ) ( . 1
R2— 0 .96 5 5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也直接影响着能源消费的结构和总量。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可忽视。

产业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导致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高能耗的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这使得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大幅增加。

随着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由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能源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逐渐提升。

产业结构的变动还会影响能源消费的效率。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产业结构变动也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能源消耗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还体现在能源安全方面。

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可以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这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1. 背景介绍:全球能源消费现状及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能源消费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人口的增长,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球能源消费呈现出多元化、清洁化的特点。

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力军,但其在总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得到快速发展,其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
贾兴梅 刘俊杰 教授 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2010 年 12 月 9 日 2011 年 3 月 11 日
指导教师姓名、职务: 申 请 学 学 科 门 类: 业:
科、专
提 交 论 论 文 答
文 日 期: 辩 时 间:
2011 年
3 月 11

1
1
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III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the west region;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method; Guangxi adaptive weighted
IV
目 录
目 录 摘 要 ............................................................................................................................... I
本人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 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 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 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1Leabharlann 摘 要摘要
能源的短缺及其粗放利用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工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为 70%左右, 在我国能源 消费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区域能源利用效 率及其强度产生显著影响,部分行业能源强度较高。就我国不同区域而言,东部地区 工业能源强度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与东部相比,我国西部地区节能 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尤为艰巨。因此,剖析轻重工业结构变化、工业行业结构 变化对西部能源强度的影响,对于提高西部地区工业能源利用绩效,实现节能减排目 标,更好地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论文以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分析了东、中、西部能 源强度的总体特点,发现西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运用描述性统计 法,从轻、重工业和分行业角度,对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重 点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动特征,以及西部地区轻、重工业和分行业 的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其次,在进一步总结以往因素分解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适 应性加权迪氏分解 AWD 方法,选取广西区为案例,从轻、重工业和分行业两个角 度对广西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化工业结构的比例变化 是导致广西区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而轻工业结构的比例变化对广西区能源 强度变化的影响较小;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是制约广西区能源强 度变化的主要行业;各个部门能源强度效应,是最近几年广西区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 主导因素,结构效应对广西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影响较小;最后,结合广西区的分 析,对降低我国西部地区工业能源强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工业能源强度 AWD 因素分解模型 广西
分类号 UDC
密级 编号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题目: 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基于广西区的实证分析 (英文) Impact of Change of Industry Structure to Energy Intensity in West Region —— Based on practical study about Guangxi region
Abstract ............................................................................................................................. III 目 录 .................................................................................................................................. V 第一章 引言 ...................................................................................................................... 1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 § 1.1.1 研究的背景 ...................................................................................................... 1 § 1.1.2 研究意义 .......................................................................................................... 2 § 1.2 相关文献回顾 ............................................................................................................ 2 § 1.2.1 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 2 § 1.2.2 能源强度的区际差异研究 ............................................................................. 5 § 1.3 研究的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6 § 1.3.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6 § 1.3.3 主要创新点 ...................................................................................................... 8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8 § 1.4.1 能源及能源消费 .............................................................................................. 8 § 1.4.2 能源效率和能源强度 ..................................................................................... 9 第二章 区域工业能源消费特征对比分析 ................................................................ 11 § 2.1 全国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 11 § 2.2 分地区总体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 14 § 2.2.1 分地区能源消费状况 ................................................................................... 14 § 2.2.2 分地区能源强度 ............................................................................................ 16 § 2.3 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 18 § 2.3.1 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状况 ....................................................................... 18 § 2.3.2 西部地区轻、重工业能源消费状况 .......................................................... 19 § 2.3.3 西部地区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状况 .......................................................... 21 § 2.3.4 西部地区工业能源强度 ............................................................................... 22 第三章 广西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实证分析 .............................................................. 25 § 3.1 模型与方法简介 ...................................................................................................... 25 § 3.1.1 能源强度研究方法简介 ....................................................................................... 25 § 3.1.2 基于 AWD 法的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模型 .............................. 28 § 3.2 变量选择及说明 ...................................................................................................... 30 § 3.2.1 广西轻、重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数据 ..........................................................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